第一篇:档案数字化的风险警示与对策
档案数字化的风险警示与对策
谈胜祥
近年来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各级档案馆广泛地展开,数字化的含义就是将传统档案、资料的目录和全文转换成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各种门类档案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字化产生的数据也就是数字化成果,是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档案信息资源才能得以深度开发和利用。
各级档案馆全面开展数字化工作产生的巨量数据,绝大部分是扫描电子文件,存在着长期有效保存的问题。扫描电子文件也是一种机读文件,必须依赖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然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文件依赖的机读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信息管理机制的支撑,巨量数据将面临着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随时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或者数据报废。深刻认识这些风险并采取避难对策,才能真正保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数字化成果。
一、脱机载体长久保存的技术风险
目前档案馆数字化工作一般都委托给专业公司,数字化以后的扫描件一是挂接到应用系统的数据存放区域,二是刻录到光盘作为数字化工程完成的交付物。由于数据量很大,交付的光盘数量也巨大,一般都要上千张,加之有的档案馆为了保险起见,往往要求专业公司刻录三套甚至四套备份盘,这对档案馆而言实际上增加了管理负担。因为存放的光盘不仅仅是立放在库房的柜子里就相安无事,而是定期需要进行可读性检测,长期没有检测的光盘是不能保证光盘中的数据是否可读,而光盘检测又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
回顾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据丢失案例,对于当前正在大规模进行数字化的档案馆是一个很好的风险警示。从过去的失败中获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一些区县档案馆开始了数字化扫描工作,采用了某一知名公司的软件和设备,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最终这批扫描件基本废弃,因文件命名规则与数据库结构问题无法与后面开发的档案管理系统挂接,所以无法检索、利用。而原有的检索系统又存在一些缺陷,已经不适应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而不得不淘汰。
同时,上海一些企事业系统要求财会电算化的数据向档案室移交、归档。当时使用的是五英寸和三英寸软盘,这些存放财会电算化数据的软盘随着计算机设备和财务软件更新而全部淘汰,里面的数据也没有机会进行迁移。此外有的档案馆接收了统计部门或其他部门存放在软盘中的人口普查资料和其他业务数据,最终因为软盘的淘汰而造成数据全部丢失。之后存放在光盘或者磁光盘的移交数据也因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升级而无法机读。这些案例一再说明了采用脱机载体长期保存数据会遇上技术风险,这种技术风险就是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一个隔代不兼容性问题。
虽然在电子文件保存和光盘载体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但是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档案馆开展数字化加工的档案其保管期限一般都在三十年以上,相应的扫描件如何通过脱机载体存放这么长期限是一个未知数。对于三十年以后的计算机设备是什么状况谁也无法预测,鉴于前三十年的发展过程,这些存放巨量信息的载体在三十年内被彻底淘汰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用静止的思维去制定电子文件载体保管措施,似乎像刻舟求剑?当然有不少人提出用迁移的方法解决技术更新带来的不兼容问题,但是否有人真正考量过迁移的成本和操作性。至少目前很多档案馆经过数字化后,一是迁移量很大,数据的增量都达到TB级别。二是数据结构和数据格式并不统一,这些数据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例如目录信息与全文信息不在同一数据库中,而是通过标识符连接。再由于全文信息的格式很多,在原来生存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环境中实施数据从光盘或移动载体中导入到服务器与应用系统连接,有时难免出错。如果硬件设备完全更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也同时升级更新,原数据可能要进行格式转换,迁移的出错风险也会更高。
因计算机技术发展引发的脱机载体的数据无效保存风险还只是一种技术风险,从现在很多领域的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但投入的成本也很高,需要思考的是这种高成本的数据保存方式是否适合目前各个综合性档案馆各自为阵的保管模式。
二、档案馆计算机机房及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管理风险 档案馆计算机机房的各项设备;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数据备份设备、网络交换机、不间断电源、空调设备以及各类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转,才能保障档案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随着数字化工作的快速推进,档案馆数据量的急剧增大,一方面档案查询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管理风险也不断增加。为了合理部署数据存储设备和安全因素,档案馆的信息资源的存放有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种方式,同时又不时有新增数据导入和离线数据导出。这种数据操作有的通过程序驱动相应设备自动完成,有的依靠机房管理人员手动操作。无论自动还是手动操作数据,在缺乏校验机制的情况下,数据出错的风险依然存在。
计算机机房的设备管理和数据管理,一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二是责任心,三是管理措施保障。
现行机房建设的维运安全措施一般都有替代功能,当某一设备发生故障,备用的设备就会接替运行。如果有的档案馆没有这种安全措施,服务器崩溃影响档案馆正常工作的风险是很高的,严重的可导致数据丢失。
虽然发生火灾、地震、或恐怖袭击等极端情况的概率很小,万一真的极端情况发生了,对目前一些档案馆也可能是致命的。尽管这些档案馆采用了异地备份,通过移动硬盘甚至光盘将所有的数据下载,并送至结对的档案馆存放,以备极端情况出现以后进行数据恢复。但是这些脱机数据并未经过有效性检测,也没有进行数据复原测试,这些数据能否复原还是个悬念。
更多的数据管理风险是在数据导入或通过应用系统写入或导出、删除的操作中出现了某些数据丢失和数据冗余,造成目录数据库和实体档案不能一一对应,长期操作错误的积累将导致档案利用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下降,有一部分档案会因此查不到。
信息系统是档案馆所有应用软件系统的总和,其中主要的风险是能否选对软件公司。低质量的应用软件故障率很高,不仅会增加管理人员与软件公司交涉的精力,而且会影响整个档案局馆的工作。一旦合作的软件公司撤离或倒闭,应用软件系统得不到维护而可能导致废弃,更严重的是应用软件系统管理的数据由于加密等原因,使得后续的软件公司无法接手这些数据,造成大量全文数据的废弃。
三、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和档案信息资源保管体系
建立风险应对机制是为了避免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相比电子档案的保存,数字化产生的电子扫描件的保存要容易些。因为电子扫描件没有复杂的元数据羁绊,其数据的格式、应用系统的数据调用以及运行环境是可控的。档案馆在开展数字化工作之前就应该进行数据规划,确定数据长期保存和利用方式,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进行评估。
1、建立数据规划及实施方案
事实上风险应对机制是建立在风险意识之上,也就是对风险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可预见的情况下制定排除危机的预案。数据规划就要考虑档案馆可能产生的数据总量,每年的增量,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的格式以及数据在线、近线和离线存放的规则。一些档案馆没有数据规划,配置的存储设备或离线存储的载体过于冗余,结果不仅是浪费,而且还可能产生以为多备份几套就会保险的心理,而疏于管理。没有数据规划对设备的配置也是盲目的,例如某一档案馆数据总量不足1TB,数字化开展后每年的增量也不超过1TB,数字化的数据除了磁带、移动硬盘、同时备份几套光盘之外,又配置了20TB的磁盘阵列,这显然很不合理。根据档案馆最大数据量测算,这个磁盘阵列可以用20年,且不说这个设备能否真的可以用20年,就磁盘阵列的价格下降速度几乎过二年就打对折的行情而言,浪费了大量的资金。相反大型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应用系统和硬件服务器的维护,都需要购买相应的服务,可能一些档案馆不太清楚,也没有购买相应的服务,一旦出现故障,服务器崩溃就不知所措。
数据规划的实施方案是对数据安全的一种操作规定,包括数据全备、增备、异地备份的操作要求和检测要求,使档案馆管理人员对数据安全能够完全自主掌控。目前一些档案馆的数据操作还不得不依赖外包公司的技术人员,档案馆的管理人员无法真正参与数据管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风险。
数据规划应依靠专业咨询公司帮助完成,其中包含了数据总量预测、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备份策略、数据安全防范措施、数据迁移方法和突发极端事件的应对预案。
2、采用技术手段进行事故报警
在以往发生服务器故障造成数据丢失的事件,并非缺少备份措施和管理制度。由于很多备份设备都是无人执守,自动执行备份时,难免发生错误,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人员并未发现备份数据出错,直到服务器出了故障,数据库重新安装,导入备份数据时才发现数据有问题,为时已晚。
计算机机房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弱电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的正常工作,例如空调损坏,机房温度过高会烧毁服务器一些重要部件。将机房所有运行设备,包括数据备份都连上监管系统,只要一发生故障就报警,使管理人员及时赶来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3、研究顶层设计,突破档案信息资源长久保存的困境 全国各级档案馆开展的数字化工作产生的信息量是极其巨大,目前这种各自为阵的保管模式隐含了诸多风险。当前社会信息化已经到了大数据时代,各种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存储设备也是日新月异。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解决档案数字化产生的巨量数据长久保存问题,这更需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研究的。在一定的行政区域中建立这么一个档案数据中心,将分散的资源、分散的投入集中在一起,通过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优越的设备条件,使得现在产生的数字化成果得以有效保存。因为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一般档案馆越来越难以胜任巨量数据的保管。
在进行档案数字资源集约式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技术的实现方案,还要研究传统档案馆管理模式如何适应网络时代大数据管理模式。其中对于各级档案馆而言,要改变观念,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共同完成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
第二篇:档案数字化问题及对策(范文)
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
伴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迅猛发展,作为信息储存的档案也正经受着由此带来的数字冲击。面对浩瀚的法院库藏纸质诉讼档案是否需要“一个不能少”的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摆在了法院档案管理人员面前。但是数字化了的大量档案信息不但占有非常大的服务器储存空间,且大多档案数字信息都是“躺在库里”睡大觉,长年不被检索利用,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种样子工程。如果将如此庞大的库藏纸质档案都进行数字化加工,势必费时、费力、耗费大量资金,效益也不突显。笔者以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的范围为视角,提出完善建议,以突出数字化诉讼档案利用率、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一、诉讼档案数字化的含义
(一)诉讼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含义广义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以及时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的数字化主要是指通过数字化电子扫描技术将诉讼当事人和法院审判活动中形成的纸质案卷材料加工成图像形式储存起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供便捷利用服务。
(二)诉讼档案数字化的范围。由于法院诉讼档案生成的特殊性,目前,法院系统对诉讼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两个阶段形成的纸质档案而言的:一是法院在全面开展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之后新产生的纸质诉讼档案;二是数字化开展之前的原有库藏纸质诉讼档案。
二、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状
就笔者所在法院来说,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法院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进程,许多法院纷纷与高校、软件开发商等合作,开发出以《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法院能够进行档案管理、案件管理、流程管理、后勤管理、信访管理、立案分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执行管理等方面的计划与控制,并进行分析处理,成为各地法院办案及内部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为规范审判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司法公正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综系统”的使用,优化了诉讼档案立卷、归档、检索、统计等工作环节,所有案件从立案到归档,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控制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没有统一设计开发,各地法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各不相同,档案电子化管理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实现跨地区的诉讼档案信息共享。另外,各地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差异较大,很多法院尤其是笔者所在法院还未实现诉讼档案的全面数字化处理,卷宗调阅仍基本停留在实体利用阶段。由于诉讼档案的利用率很高,办案人员查阅卷宗时,不得不频繁到档案室调取卷宗,既占用了时间,又不利于档案实体的保护。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诉讼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是法院档案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法院诉讼档案实行数字化的必要性
诉讼档案是相对纸质诉讼档案而言的,从法院工作实际来看,虽然诉讼档案数字化制作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加选择地将诉讼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大量人力、物力不必要投入。主要存在以下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是利用率低。档案保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因此,对库藏档案进行数字化也要考虑实际利用率。从笔者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实际以及结合全省法院档案工作利用情况来看,对于库藏的大量诉讼档案,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当事人、外单位,实际借阅较多的是近两三年的,并且多是上诉案件、申诉、复查及信访案件。库藏中大量的调解、撤诉等案卷更是长年不被检索利用,还有很大一部分案卷超过了应销毁的期限,如果将这些诉讼档案也不加选择地全部进行数字化加工,被数字化了的这部分档案就只是在库房里堆放,利用的机率微乎其微。
其次是占用大量服务器空间。目前对纸质档案数字化主要采用的是图像扫描方式,即将文字、图表等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并采用高比率图像压缩技术将这些数据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上。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数字化加工速度快,能基本保持实物原貌,但缺点是占用服务器存储空间大。各地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处理基本上都是以此种图像形式存储,这种存储方式在服务器中所占空间远远大于电子文档所占空间。如果对库藏诉讼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势必占用极大的服务器储量,且大大增加今后数据库检索的压力,减缓计算机运行速度。
再者是投资大、耗时长。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专业的人才,要添置专门的硬件设备,资金投入量较大。在不采用外包加工的情况下,仅在诉讼档案数字化加工成本投入上,每个法院资金投放量少则几十万,多者上百万,扫描工作周期较长。就当前经济条件下,如果要拿出这么大一笔经费,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对大多法院来说都不是件易事,是件需要认真考量的大事情。
四是超出制定行业规范的精神。因此,人民法院在进行库藏诉讼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规定和要求,不盲目对库藏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五是不被业内广泛认同。从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态势和要求来看,并没有把馆藏、库藏档案全部数字化作为一种必须进行落实的内容予以倡导。即使是国内的专业档案馆,也没有将所有馆藏档案都进行数字化加工的。
四、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诉讼档案管理标准不能满足需求。诉讼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基础是标准化,由于诉讼档案的专业性,一些普通的电子文件标准并不能完全满足未来诉讼档案信息化的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需求。
(二)网络安全存在问题。诉讼档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及其安全性、可靠性没有充分保障,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监控技术等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随着黑客攻击、窃取的手段不断提高,网络的不安全性也随之增加。在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和保密措施无法杜绝黑客攻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诉讼档案在网络中的安全,已成为制约诉讼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一大障碍。诉讼档案涉及到许多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一旦保密信息泄露,将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三)数字档案公开与保密存在问题。随着司法公开的不断深入,档案数字化的不断完善,数字化档案如何向法院内部人员、行政机关、当事人提供调阅、如何公开必须经过反复论证、由最高法院统一规定。诉讼档案涉及到许多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如何对涉密档案进行数字化,已经数字化的涉密档案如何保存,经过怎样的授权才能访问等等涉及到许多统一规定的地方。在全面的规定出台后,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设备和措施来保障数字档案公开,不影响保密问题。因为一旦保密信息泄露或未经授权访问,将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将给司法威信带来严重挑战。
(四)数字档案安全与真实性存在问题。随着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网上调档等司法公开的不断要求,法院内网和外网的交互极具增加,如何保护法院内网安全,保护数字档案网络不受攻击,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不受篡改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法院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黑客攻击、窃取的手段不断提高,网络的不安全性也随之增加。在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和保密措施无法杜绝黑客攻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诉讼档案在网络中的安全,已成为制约诉讼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一大障碍。数字档案将长期保存在软件系统内,一旦被黑客或未经授权的人篡改、伪造将造成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五)数字档案效果与利用存在问题。随着法院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档案的效果,如能否有更高的清晰度,能否与实体档案同步形成,能否让数字化的档案调阅、管理更加智能化,这些都是新时期需要及时解决的新问题。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理念落后。尽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现在还存在一些单位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档案工作仅仅满足于档案有人管,查档有人拿,归档有人收的状态。部分干警认为,信息化工作是干不了审判执行的或没有审判执行资格的人干的,是可有可无的后勤保障工作;从事信息工作的人员,感到工作不少辛苦,但工作成绩不如审判执行明显,个人进步出路窄,干时间长了,荒废了审判执行业务划不来,干好了别人顶替不了,自己走不了,干差了挨领导批评面子不好看,工作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一有机会就想法调离档案工作岗位。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诉讼案件的种类和数量呈几何数字的增长,这样的观念已经严重不能适应时代对法院档案工作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在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积极投入及非规范行为, 最终会造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造成档案信息交流的障碍, 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再加上归档档案不规范,档案管理混乱。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归档卷宗项目填写不齐全,排列次序混乱、目录和卷宗封面项目填写不全,甚至部分案件质量评查表未于卷宗装订入册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法院档案管理人员责任不清,许多法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档案员,大部分的档案员是由综合办的内勤人员担任,在年终考核时,档案工作不被列为必要的考核项目。此外档案管理员频频换岗、交接手续不完备,一部分档案借出后没有按期归还,有些卷宗材料放置较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整理归档,造成了档案的残缺和遗失,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混乱。势必影响法院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七)硬件建设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基层法院较重视审判办公大楼、法庭建设以及购置必要的车辆装备等,由此背负了一定债务。虽然中央加强两院工作的《决定》对保障人民法院办公办案经费作了规定,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法院自身保障能力有限,致使在硬件投入上相对不足。基层法院在工作站建设、网线布置、电脑购置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仅满足日常功能,视频、音频、图像处理设备较少,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的需求。
(八)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档案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法律知识、文史知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缩微、电子检索等信息技术。是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实践中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保存、维护与利用接触太少, 档案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微机的为数不多, 能承担程序设计和数据维护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又一瓶颈。
五、诉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完善建议
(一)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有步骤地开展包括纸质、照片、庭审录像等各类传统载体诉讼档案的全面数字化工作,建立本单位或本辖区的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由最高院牵头,通过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利用技术手段,采用统一标准,最终实现全国四级法院诉讼档案数据库联网,使全国法院系统内部人员在自身权限范围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调阅。同时与公安、法院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在设定查询权限的前提下,实现公、检、法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工作衔接,提高办案效率。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院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建设,提高网络系统支撑能力。加快完善法院专线网和局域网建设,实现各级法院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全面覆盖,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质量。加快网络安全保密建设,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水平。全面实施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满足法院档案信息化需要的安全保密平台。
(三)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的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档案电子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档案电子化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室的各项功能和作用。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法院档案室要分阶段完成案卷级目录录入和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尽快实现全部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与此同时规范档案移交程序。法院各科室在向院档案室移交档案时,必须严重按照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执行,第三人不得随便进出档案室和接触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做到严格保密。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法院档案室要从重要科室档案入手,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对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工作,建立相关的全文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根据新形势下档案管理要求,档案室要根据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加强对全院电子文件收集、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按照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原则,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归档双轨制。今后,法院各科室在向档案室移交档案时,必须将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步移交,缺一不可。积极采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
(五)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向法院提供网上查询和使用服务,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作用。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以政务网站为主体,利用法院统一的网络出口与其他地区档案网站链接,形成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档案工作信息网。
(六)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加强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将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加工等技术纳入培训内容,要积极引进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信息技术,熟悉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档案的技能水平,按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为适应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提高档案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应多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取经,开阔视野。配备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现代化管理技能的专职档案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国法院机关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的具体要求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有计划的做好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电子文件归档等工作;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谁主管,谁负责,严格贯彻执行《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措施,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七)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在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每个干警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转变,法院档案信息化是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必须占领制高点,拓宽大视野,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识档案资源信息化对档案事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切实把档案资源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来思考, 这是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也是创新与改革的方向。各位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 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过渡。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工作责任感, 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不断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去管理档案,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结语
当今时代,诉讼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选择。然而,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瓶颈,要实现档案信息化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档案法院系统以及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审判工作服务
第三篇: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化工作中最常遇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保证数字化档案的能够忠实地还原原件? 2.如何保证数字化档案的长期保存?
3.如何减少数字档案加工、存储和利用的成本? 4.如何对数字化档案进行管理? 5.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档案?
问题的解答和对策 1.对于问题1的解答和对策
开展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有两重目的。其目的之一是长期保管,这里存在两种不同情形:第一,“替代性保管”——使用数字化复本替代原件长期保存和使用;第二,“复本保管”——为重要档案原件制作异地保管的数字化复本。其目的之二则是利用。以利用为目的的档案数字化同样区分为两种情况:网络利用和非网络利用。非网络利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的出版和发行;而网络利用是数字化档案利用的主要形式。
从目前来看,数字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利用为主,保管为辅。无论是利用还是保管,我们认为所选的图像格式必须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安全性,即识读、显示出来的数字文件在内容上应与原件完全一致,能够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固化数字文件的内容,防止保管、利用过程中的信息篡改。此外,所选格式必须预期较低的迁移频率和迁移损耗,否则,数字档案会随信息迁移而失去原真性,甚至成为无法利用的“数字垃圾”。目前很多地方的数字化图像以黑白和灰度图像为主,彩色图像多用于照片档案,且分辨率很低。各档案馆进行数字化加工时,基本上遵照“纸质档案扫描方式主要采用黑白(二值)方式扫描。当黑白方式扫描清晰度较差时,采用灰度方式扫描,灰度方式一般采用256灰阶。„„照片档案扫描方式可选择彩色或者灰度两种方式扫描”的原则进行,采用的图像格式以TIFF/G4、TIFF/LZW、JPG和PDF为主。对于普通纸质档案,其扫描分辨率一般定为150dpi左右,部分档案馆标准更低,只有50~100dpi。照片档案扫描分辨率一般定为300dpi左右。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国家档案局《数字化加工规范》之上,制定了杭州市《加工规范》,要求制止档案扫描采用24bit真彩,300dpi以上的分辨率,照片档案要求采用600dpi以上的分辨率,归档格式采用JPG格式,全部采用光盘保存,利用格式采用Djvu格式,全部存放在存储设备上。由于Djvu自身采用了分层显示、高压缩比、格式及算法开放等诸多优点,很快得到了推广和采。
对于问题2的解答和对策
对于数字化文件的长期保存,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管理系统的层面,二是文件格式的层面。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长期数字档案长期维护的一个可信数字仓储TDR系统,传统的档案管理系统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而OAIS参考模型是数字仓储和数字保存领域重要的国际标准,为数字资源保存提供了全面一致的框架。TDR遵循这一模型,有利于在一个统一的概念、术语和模型框架下,进行TDR的规划建设,易于开展分布式TDR之间数字资源的共享,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和发展。在TDR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对AIP的维护、更新、技术仿真以及迁移。要做到这点,必须从标准规范和技术手段同时入手。技术标准的是一个不管地自我进化的一个实体,我们在建设TDR时需要考虑到对原有标准的继承和过度,我们应当关注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我们节省运维成本,在TDR系统中,更为重要的功用是能够对原有的系统环境进行模拟和测试,使得我们面对突然的技术升级时有充分的适应期和缓冲期。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对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未来将对存储系统进行虚拟化,通过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统一虚拟化,通过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管理,为构建TDR系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件格式层面,我们必须坚定地采用开放的格式标准,这是必须遵守的底线和原则。标准规范方面我们认为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版式文件技术规范》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从标准的角度明确了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格式,为未来我们统一归档格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在于仅规范了原生型电子文件的格式规范,而未对其他类型的电子文件的格式规范做出要求,所以尽快针对数字化加工的格式标准和规范进行重新修订和增补非常重要。同时在标准的制定上,应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否则技术再先进市场也不认可,TD-SCDMA移动通信标准和UOF文档格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于问题3的解答和对策
在我们档案局、档案馆合二为一,且属于党委或者政府序列的机关单位的特殊情况下,自行对馆藏档案进行加工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大力培育中介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目前杭州市已有档案服务中介机构30多家,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这以及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状态下,商品的价格会自发地限定在一个价格范围之内,而且价格是比较低廉的。目前杭州市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成本约每页0.25元(包括了前处理、加工、质检等环节)。通过市场的完全竞争使得我们在数字化加工上的成本降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众多的中介服务机构出于对市场的争夺以及自身业务素质等因素,会出现恶性压价以及加工质量较低等问题,而行政许可法的设立使得档案局无法限制这类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对中介服务机构采取登记备案制度,但收效甚微。同时也在考虑今后将定期发布对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分析评定报告,以期各家服务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由于我们全面采用了Djvu各式,极大地节省了存储资源,目前已完成约XX个全宗约800万页档案的扫描,而仅占据了大约600GB的磁盘空间,所以我们的存储系统容量从全国范围来说都不算大,同时由于采用了虚拟服务器,能够非常灵活地分配存储资源,所以我们的存储系统资源利用率非常高。由于Djvu文件小,便于在网络快捷利用,完全能够满足在1Mbps带宽的ADSL线路上的浏览和传输(当然Djvu这个优势会随着宽带的带宽逐渐提高而减小)。4.问题4的解答和对策
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档案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少被关注的问题,原因在于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数字化档案已经很好地被管理了。从电子文件的定义去分析,纸质档案数字化文件也可被视之为一种电子文件。既然是属于电子文件,那么纸质档案数字化文件也应当要遵循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也同样要遵循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也同样要前端控制、全程控制、全过程元数据记录和行为跟踪记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绝大部分的数字化文件的管理是不到位的,其安全性的保障也是令人担忧的。
在ICA发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规范及功能需求》中,明确地提出了ERMS系统要能够进行混合式档案管理。所谓混合式档案管理,就是指能够对原生型电子文件、间接型电子文件以及实体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而目前由于档案数字化加工采用外包形式,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加工系统过于简单,无法对数字化过程产生的元数据进行完整地、全过程的记录,导致了数字化文件的元数据大量缺失。而且在各个机关,文书人员在收发纸质文件时,很少会及时就将纸质文件数字化而是统一交到档案室由档案室工作人员来完成或者由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同样造成了数字化文件的元数据大量缺失。所以我们认为现阶段数字化文件不具有凭证作用,不能仅仅因为它是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图像,容易遭到篡改,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没有制定一个规范性的数字化加工的流程规范。所以我们在建设电子文件中心时,要求各单位文书人员在做发文或者收文登记时,就完成纸质文件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后台对元数据进行记录。同时在建设ERMS系统时,我们要考虑各类安全措施的应用,如访问控制、数字签名、防扩散的使用。通过构建一个安全的系统环境来保证其产生和管理的电子文件,无论是原生型的,还是间接型的,在未来都能够保证其凭证作用。
在硬件系统建设特别是存储系统建设中,我们注意到档案馆的存储建设不应当要求磁盘高响应时间和短磁盘寻道时间,也就是说高性能不应当成为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我们更加应当关注存储系统的法规遵循能力(尽管目前我们国家还未出台类似于塞班斯法案SOX或者美国联邦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不但要构建一个安全的软件系统环境,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遵循法规的硬件系统环境同样值得关注。
问题5的解答和对策
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图书数字化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档案数字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依旧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投入与产出及不成比例,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尴尬的境遇。我们注意到,常春档案局采用了按需扫描的模式用以控制和节省数字化加工过程产生的成本,着对于经费相对不足的地区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档案数字化投入产生比严重失衡的局面。同时也引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暨档案数字化的目的究竟是以利用为主还是以保管为主,还是为了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各地区有各地区不同的答案,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遇到的第二个尴尬境遇是,数字化档案的开放利用与保密法之间的矛盾。由于很多地区的档案局(馆)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对档案的开放鉴定工作非常缓慢,(以我们杭州为例,自行添加,此处省略)使得大量本因解密开放的档案仍处于不开放状态,但其内容的公开以不会对社会或者个人造成任何影响,而保密法的定密过于宽泛又导致这些数字化成果无法在互联网得到有效利用,仅限于政务网或者馆内局域网的利用进一步限制了利用人群的数量。
在强调政府信息公开的今天,如何丰富馆藏,提升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解决与保密法之间的矛盾非常紧迫,否则档案馆在信息化的浪潮下有被图书馆和互联网边缘化的可能,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有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
第四篇:法院档案数字化问题及对策建议
法院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文关键字】档案数字化;公开与保密; 【全文】
近年来,江苏大部分法院都开展了库存卷宗、现存诉讼卷宗数字化扫描和处理工作,扫描图片和全省法院系统档案软件进行了挂接,档案数字化率大大提高。卷宗调阅也不仅停留在实体利用阶段,部分法院已经能够将扫描的诉讼档案和档案软件进行挂接并投入使用。但是档案数字化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卷宗扫描图片质量清晰度不高,实体卷宗调阅仍然占多数,数字化档案软件智能化程度不够等等。因此,后一段时期内,诉讼档案全面数字化甚至实现从案件受理开始全程同步数字化需要全面规范、不断完善的。
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档案公开与保密问题
随着司法公开的不断深入,档案数字化的不断完善,数字化档案如何向法院内部人员、行政机关、当事人提供调阅、如何公开必须经过反复论证、由最高法院统一规定。诉讼档案涉及到许多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如何对涉密档案进行数字化,已经数字化的涉密档案如何保存,经过怎样的授权才能访问等等涉及到许多统一规定的地方。在全面的规定出台后,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设备和措施来保障数字档案公开,不影响保密问题。因为一旦保密信息泄露或未经授权访问,将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将给司法威信带来严重挑战。
(二)数字档案安全与真实性问题
江苏省法院数字化档案基于法院内网,完全与因特网隔离,总体是安全的。但是随着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网上调档等司法公开的不断要求,法院内网和外网的交互极具增加,如何保护法院内网安全,保护数字档案网络不受攻击,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不受篡改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法院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黑客攻击、窃取的手段不断提高,网络的不安全性也随之增加。在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和保密措施无法杜绝黑客攻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诉讼档案在网络中的安全,已成为制约诉讼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一大障碍。数字档案将长期保存在软件系统内,一旦被黑客或未经授权的人篡改、伪造将造成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三)数字档案效果与利用问题
江苏省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加工技术规范》已经对各级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了三级法院数字化加工的档案规范、统一,符合省档案局“五星”级测评与验收要求,基本满足了当前需求。但是,随着法院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档案的效果,如能否有更高的清晰度,能否与实体档案同步形成,能否让数字化的档案调阅、管理更加智能化,这些都是新时期需要及时解决的新问题。
档案数字化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诉讼档案电子化建设作为法院“一把手”工程。应出台更详细的诉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规定,让各级法院管理好现有的数字化档案,防止泄密问题。为确保电子诉讼档案的安全管理,法院档案人员及其它工作人员在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时,应做到:不将装有诉讼档案管理系统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不交叉使用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不在计算机上擅自安装软件,尤其是安装从互联网下载的软件;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需维修时,应在单位内部进行维修,现场有专门人员监督;不使用具有无线互联功能的计算机。
(二)加大投入,积极推进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投入、长积累、晚见效的工作,根据《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预算范围,并为档案室购置与其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计算机、高速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基础设备将档案整理、扫描、录入等基础性工作外包给服务公司进行处理,减轻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院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建设,提高网络系统支撑能力,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质量。加快网络安全保密建设,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水平。全面实施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满足法院档案信息化需要的安全保密平台。
(三)加强规范,完善使用
要依照《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措施,规范和指导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由最高院牵头,通过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利用技术手段,采用统一标准,最终实现全国四级法院诉讼档案数据库联网,使全国法院系统内部人员在自身权限范围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调阅。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通过各级法院的对外门户网站,按身份、权限查阅案件相关内容。与公安、法院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在设定查询权限的前提下,实现公、检、法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工作衔接,提高办案效率。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要加强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将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加工等技术纳入培训内容,要积极引进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信息技术,熟悉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档案的技能水平,按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为适应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提高档案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应多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取经,开阔视野。
第五篇:档案数字化流程与规范
档案数字化流程与规范
一、档案接收
档案接收概述:
档案接收是数字化加工流程的第一步。为了保证档案接收过程中,档案数目无误,档案实体的安全,接收时要对档案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建立电子/纸质接收登记和入库登记本,不出现漏登记或重复登记,记录资料的缺、残、漏、损、重、页码混乱等状况,对所接收的档案资料进行两人以上交叉核对、检查,与客户进行书面交接并签字确认。
实体记录:档案的物理位置(库排架位置)、档案的数量,档案年代、全宗号、案卷号、目录号、档号、存放箱号等信息。
针对接收档案形成档案管理台账,保持档案的完整性。
准备档案箱,按批次接收档案,并填写记录清单,双方签字确认。质量管理措施:根据用户的电子或纸质的档案目录清单与我方的下架接收清单进行比对。如发现有误,打印出勘误表由客户签字确认。
接收客户档案的电子目录文件、光盘等。
二、档案整理
档案整理概述:
在图像扫描数字化加工之前,根据档案管理情况,按下述步骤对档案进行基本整理,包括盒内文件排序、标盒流水号、记录档案物理状况、拆除装订物,编写页码、做好前期基本整理工作,确保档案数字化加工质量。
档案整理流程:
1.对每盒档案的文件顺序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排列,具体的排列顺序由本单位客户提供标准;
2.盒内文件顺序排列好后,对每页档案进行编页,一盒一个大流水号,采用2B铅笔统一编在档案的右上角,背面有字的编在页面的左上角;
3.档案拆装:根据采购方的档案分类对档案进行起订、去除金属装订物,排序的工作,核对档案的资料顺序和记录档案的物理状况(纸张状况、照片页、图表页),包括资料的缺、残、漏、损、重、页码混乱等状况,建立电子/纸质档案资料分类接收清单和出库登记本,拆订整理好的档案用夹子夹起,以防错乱,装订的标准是左对齐、下对齐。
4.档案修复:有破损的地方在备考表中注明,对于卷边或边缘破损严重的档案、过于窄小的文件页,用宣纸在档案四周加边或接边,并按照裱补原则,先加长边,后加短边;对于多份文件粘连得情况,采用干揭法小心揭开;对于粘连严重、无法分开的则登记,不在分开。
5.对于装订成册、不便拆装的文件,可直接采用专业的PS7000不拆卷扫描仪直接扫描。这样即可以保证不拆除档案文件,又可以保证图像的清晰与完整。
6.对整理完成的文件进行详细登记,形成“档案整理记录清单”,提交客户,以备查验。7.档案整理清单表单(整理人、、盒号、卷数、件数、页数、破损情况、备注)
三、目录著录(案卷目录、卷内目录)
传统组卷目录著录分为:案卷目录与卷内目录。简化组卷目录著录分为:卷内目录 案卷目录与卷内目录简述:
案卷目录:要体现出本案卷内所有文件的主题,也就是概括本案卷内所有文件的中心思想。
卷内目录:与案卷目录不同,卷内目录要反映的内容是每一件的文件
主题。著录项目: 案卷目录:、档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题名、起止日期、页数、件数、等字段
卷内目录:、全宗号、目录号、档号、件号、文号、文件题名、文件日期、页数、等字段
著录软件:著录软件著录方式为两录一校。(即两个人著录同样的数据,校对时用软件对比两个人的数据是否一致)
两录一校(著录软件): 由于档案的数量较多,导致档案目录也不断增加。为了防止在档案录入后生成的电子目录数据库中数据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或不规范,利用我公司两录一校目录录入质量管理软件,对档案录入进行准确性的质检。即两个人著录同一内容的目录,由软件进行自动对比,如有错误自动返红显示,第三个人与原档案文件对照进行更改。
四、档案扫描规范及分工
(1).操作扫描仪人员:
1.档案扫描:文书档案采用200分辨率、照片档案使用600分辨率进行扫描(分辨率也称DPI),扫描图像分为彩色储格式为:JPEG。
2.图纸扫描:主要分为工程与基建图纸,扫描图纸有两种方式:
a.利用专业的宽幅图纸扫描仪对需要扫描的图纸进行加工。
b.利用普通扫描仪对需要扫描的图纸进行多页扫描,在图像处理时将多页图像拼接,还原为原图纸样式。
3.图像扫描文件夹建立方式从根目录开始依次为:全宗号-、期限、件号。在件号的文件夹内保存该件每一页的扫描图像。图像与件号命名:不足5位前面用0补齐,如图像:00001.jpg、件号:00001。
注意事项:
1.扫描完成后的图像应避免出现扫缺、漏扫、扫重等情况。2.扫描时要将文件放端正、压平再扫。
3.扫描时适时掌握掀盖、放纸、拿纸等流程,防止掀盖过早造成文件扫缺。
4.扫描尺寸分为A4、A3两种形式,如特殊纸张超出A4扫描范围,可用A3尺寸进行扫描。
5.扫描时仔细对应文件页码编排顺序,如发现编错页、编漏页等情况,及时交给整改人员进行修改。
6.扫描完成后的电子图像要放在与档案实体档号相对应的文件夹内进行存储,文件夹内的图像绝不能有“张冠李戴”的现象产生。
(2)图像处理人员: 图像处理概述:图像处理主要是针对扫描完成后的电子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可对扫描后的电子图像进行旋转、纠斜、剪边、裁切、去躁等处理,还具有局部加粗、减淡等功能,处理完成后的图像要求居中、清晰、端正,无其它干扰信息。
1.图像处理时要求保留页面全部内容(包括页面内容与页码)。2.每一页图像都需要旋转为正常阅读视角。
3.对角度倾斜的图像进行纠斜,纠正后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能影响图像清晰度)。对角度倾斜且需要旋转的图像进行操作时,要先纠斜后旋转。4.图像周围不能有过多的白边,如果白边过多影响美观必须进行裁取为合适的页面大小,如A4大小就得按A4大小的比例进行裁取。
5.彩色图像处理时如遇图像边缘有字,字比较贴边,要留出(1~2)毫米白边(如图像边缘无字,则不需留边)。
6.图像的大小(像素)要基本一致。
(3)图像质检人员(可让挂接人员用时进行)
经过扫描、图像处理后的电子图像,质检员就可以进行图像终检,图像终检是图像扫描与图像处理最终的一次质量检验,也是特别精细的一道工序。要做一名优秀的质检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较强的责任心才能把质检工作做好。图像终检方法:利用ACDSee 及柯达映像软件对处理完成的图像进行逐页质检,该工序主要针对图像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核对、质检,终检主要对图像处理后的电子图像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图像是否清晰、版面是否居中、是否倾斜、是否扭曲、是否完整等),如遇不合格图像要返回到处理人员手中进行返工处理(并详细记录错误率),返工完成后质检人员要对返工后的图像进行再次质检,直到该图像合格为止。
(4)挂接人员(终检)挂接:将录入完成的成品目录导入到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挂接软件或其他工具将其与质检完成的扫描图像进行挂接,来实现目录与图像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方便各单位、各部门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对加工档案进行正确、快速的查询与检索。
终检:在挂接的同时核对扫描的页数与目录页数与文件的目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需对与原件进行校对并修改。
五、刻盘
将最终挂入前的扫描图像的目录及图像一起刻入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