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8: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

第一篇: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

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

2.1 原料采购猫腻多,管理无从下手

1、“原材料突然“消失”,问题到底出在哪?”。

2、原材料监管不严造成企业盈亏数量差异大。内部人员串通原材料运输司

机暗箱操作,让车辆过磅进站,不打料或者料不打净,然后找一辆皮重相似的空 车进行过磅,再让重车出厂倒卖物料。导致原料亏空严重,或生产时突然出现断 料的情况,影响正常生产运转。问题阐述

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及时盘库、不及时记录库存数据、只看单一收料数据等的因素将导致原料数量监管不及时,直接造成某种物料突然 “断料”,进而影响生产;当更换物料时,由于物料价格不同直接影响公司的财 务收入;

1、在磅房收料过程中,磅房人员串通原材料运输司机暗箱操作,让车 辆过磅进站,不让打料或者料不打净,遗留一部分,之后找一辆皮重相似的车辆 进行过磅,最后让重车出厂倒卖物料;

2、若遇到有车辆相似的两个车同时进站 时,过磅进站后,其中的一辆把料打净,另一辆不打料,让空车过磅两次,第二 次过磅时更换车牌,以假乱真,两辆车出场后再变卖物料;

3、盘库人员和磅房、原料采购人员串通,假借盘库误差大,实际库存小于理论库存,现实是实际库存 大于理论库存。通知采购进料,然后对料过磅,不打料,找皮重相似的车辆称皮 重,再把重车出厂变卖物料等。变相窃取公司财产,影响了公司的效益。将心解决方案

将心 ERP 解决方案

通过将心 ERP 无缝连接地磅,自动采集地磅的数据,同时在地磅的两端装有

摄像头进行拍照存档。当车辆进出地磅称重时,保存数据的同时拍下车辆的车型、车身以及车牌号码。称毛重和称皮重时各拍两张。可随时调出进厂、出厂的照片 进行比对,并且我们采集的数据是不能修改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比可有效杜绝人 为的偷料、丢料现象。同时通过软件还可以查看料仓库存的即时数据和机楼消耗 的数据。方便相关人员查看数据,及时补给所需原材料。2.2 生产缺乏有效监管,怎样获知损耗原因

很多搅拌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做 1000 方的混凝土,理论上消耗 1000 方料,实际是操作员串通司机偷打料,私自销售,消耗了 1020 方对应的材料,事后删 除生产记录。只能看到原料损耗,原因无从查起。

1、通过现有统计报表掌握生 产情况的方式,无法确保数据真实。

2、生产人员打错料、打废料、偷打料的情 况,通过原有方式,管理人员很难获知。问题阐述

您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生产计划中做 1000 方的混凝土,理论上应该消耗

1000 方的原材料,但实际上消耗了 1020 方混凝土的原材料。原因何在??操作 员串通司机偷打料,多做了 20 方的混凝土,私自销售,事后在中控程序里面私 自删除 20 方的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反应不了真实数据,原因无从查起;操作员 的长时间工作、现有的人工告知信息的方式容易出错,导致操作员打错料、打废 料。通过原有的方式,管理者很难获知原料正在严重损耗。将心解决方案

将心 ERP 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将心 ERP 教您如何获知损耗原因,加强生产管理。通过将心 ERP 软件及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实现生产流程信息化,规范操作 流程,可有效杜绝人工操作方式的流程漏洞。将心 ERP 软件会自动实时采集并分 析机楼的原始生产数据,多生产、少生产、错误生产都会提出报警。并且我们的 数据库采用高级加密方式,不允许修改。彻底杜绝私自生产。达到实时监控,哪 个环节出错都可以查到,责任落实到人。2.3 面对事故频发,怎样有效防止

1、实际生产中,人为或者间接性人为造成质量事故是主要原因。

2、实验员的疲劳工作,调度信息的传递有误,员工较低的素质,都会产生 严重的质量事故。

3、事故发生后,找不到问题出在哪,责任不到人。问题阐述

在实际的搅拌站生产中,人为、间接性人为是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当 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在的管理需求。通常 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传统模式下,调度的口头传递使生产信息极易出现差错,或 者操作员听错生产信息将高标号的混凝土打成低标号;实验员长时间的疲劳工 作,在关联配比时出错,高标号关联了低标号;还有较低素质的员工因某些原因 刻意打错料。这些料若是用在重要部位如:柱子、横梁等,后果是多么严重呢?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问题所在?责任到人呢??? 将心解决方案

将心 ERP 解决方案

将心 ERP 采用严谨的流程控制手段,运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保证了信息传递 的准确无误。流程严谨,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直接找到问题的原 因,责任到人,在源头杜绝隐患的发生;在关联配方时,通过软件根据任务单,会自动筛选所需标号的所有配方,实验员只需在同一标号里面选择所需配方;另 外,通过软件特有的‘配方保护功能’,可以进行配方的上下限设置,保证关联 配方时不会出错,最大限度的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2.4 调度不知道车辆的状况

1、常规下流程下,调度室不清楚车辆的排队信息,也不清楚车辆是否可以进行 调用。在进行调度时不能合理的进行车辆的排单,容易引起司机的不满,从 而引起纠纷。

2、由于车辆的故障原因,导致车辆不能进行满载。调度因为人为记忆的原因,容易忘记车辆的故障,在进行调度时安排过大的方量而产生资源浪费。

3、调度往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才能知道当前值班的车号,并且容易忘记。将心 ERP 解决方案

将心 ERP 可以连接刷卡机,或者与 GPS 进行对接。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车 辆的排队信息显示在 ERP 上。调度只要根据排队的顺序进行车辆的调度即可。同时,车队在车辆发生故障时将车辆的故障信息维护到 ERP 中。调度不需要知 道车辆的故障,ERP 系统将自动根据车辆的信息自动适应最大的方量进行车辆的 调度。

并且,将心 ERP 可以记录车辆的多种状态信息,包括休息与检修。使调度 操作的时候不需要额外的记住车辆的状态。从而减少调度的重复劳动与出错率。2.5 高效精准的生产制度

对于常规下的生产,通过签订合同,经营部做排产,打印分送到调度、机楼、实验室;实验室关联配方,调度调车,机楼生产。实验员频繁出入机楼。大量人 工作业,效率非常低,部门间缺乏沟通,信息沟通不畅,流程不科学,数据的统 计分析困难。

将心 ERP 解决方案

将心 ERP 将搅拌站的生产流程全程规范化,并将权限分别分配到相应的部分 与责任人。通过流程的标准化,从合同的签订、生产计划的定制、生产任务的排 单、实验室配比的管理、调度室调度、搅拌楼生产、原材料消耗的自动生成,到 财务应收账款的生成。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精准规范化流程。

通过将心 ERP,整个生产流程信息化,数据准确即时,各部门之间可在自己 的工作岗位上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整个流程的生产任务,减少人工交流,提高生产 效益。

操作规范责任到人,并且有相应的操作日志可跟踪,更有利于提高操作员责 任心,也规范了各生产岗位的操作。2.6 精准的财务数据报表

针对混凝土企业,很多搅拌站在管理上都存在漏洞,对于数据报表的统计、整理不严谨;数据资料统计、查询、管理不方便,不能实时性、及时性的查看需 要的数据;人为的操作或者其他人为的因素造成数据的不准确。将心 ERP 解决方案

1、将心 ERP,可提供实时、动态报表;各部门可随时查看需要的数据。

2、软件抓取底层原始数据,不能随意修改,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3、数据自动分类计算汇总。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全面实现无 纸化办公。

2.7 准确有效的经营决策

传统模式下查看一段时间内公司的成本,盈利情况,或者企业经营方面的数 据,需向到多个部门索要数据,并且都没有现成的数据,数据准备齐全往往需要 几天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导致负责人不能及时的掌控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对于各部门工作的考核、检查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心 ERP 解决方案

1、通过将心 ERP,自动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公司的经营、现金等情况通过 报表一目了然。

2、通过将心 ERP,可以随时查看各部门的工作情况,作出快速决策反应。

3、借助将心 ERP,企业管理层可实现一些在传统模式下无法实现的管理设想,把管理理念或者具体制度,通过软件操作流程贯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中去。2.8 领导出差途中,想看搅拌站的运行情况

领导出差外地或在家中的时候,只能通过电话,才能知道搅拌站当前的运行 情况与当前大概的生产方量与工程任务排单信息。将心 ERP 解决方案

将心 ERP 支持互联网,也支持移动网络。领导在任何时候,可通过互联网、手机或平板,即可知道搅拌站当前的运行状态与实现的生产方量,工程任务排单 的信息。

2.9 集团公司如何管理不同地方的搅拌站 公司有多家搅拌站的时候,公司的管理的难度是呈几何级增长。实时了解分 布在不同地方搅拌站的生产运行状况是十分困难的事。并且无法准确地将生产任 务下发到搅拌站。将心 ERP 解决方案

将心 ERP 为集团公司提供了一个成熟的集成解决方案,在公司的总部可以实 时地、准确地知道分布在不同地方搅拌站的生产任务排单、生产记录、方量、材 料消耗、车辆运行状态等信息,同时公司总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生产任务下发 到各个搅拌站。

第二篇: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王浩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就下面四个方面谈水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

二、如何看待水问题,造成此视的原因

三、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解决的可能途径

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

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

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

首先说洪水。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比较缓,总量也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小一些。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第三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做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敏感性。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

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如长江98-99的大水。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能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25年前或3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98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是很快的。但受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防洪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的加大。《美国国家防洪总报告》关于这些方面有些反思。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水争地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空间较小,人口密度较大。

在洪涝区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为了追求小利,一些人不服从洪泛区的管理,使得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降下来。目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只要人口还保持在1000万,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容易根治。第二,防洪的标准有待于提高。就黄河的例子说,从桃花源以下

到河口,大约有需要堤防的河道是700公里,两岸大堤就是1400公里。这1400公里中,低于黄河流域规划中的规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堤防大约是800公里以上,不够高,存在漫决的危险。洪水一来,漫过大堤。第二,堤防的质量不好!在有记载的2600年历史中,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的纪录,大约每3年有两次决口。历朝历代,大堤决口以后又重新修复,土质比较掺杂,有很多硬地和断面,即暗伤。这种情况下,就有溃决的危险,因为在结构上有危险。第三方面有冲决的危险。目前黄河断流的情况下,水很小,进入河漕的泥沙没有明显减少。每年大的有十亿吨上下。90年代以来,每年是在十三亿吨到八亿吨之间摆动。平均每年有十亿吨泥沙进黄河。出河口的泥沙很少,大部分在河槽中淤积,这种情况下,主槽被淤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水没有主槽的约束,在很宽的黄河河道里流动。在河南的黄河河道是299公里长,一般是十公里到二十公里宽。黄河水在很宽的河道里摆动。最严重的时候,4公里长的水带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在它的中心摆动了十公里。

这种摆动造成了河道的控导工程失灵。河水没有约束,对着一个地方冲,很快就冲坏了。凡是河流稳定流动,对着冲的地方都有堤防工程。而游荡的河流,即所谓的斜河、横河、滚河等,使得防洪工程很难适应动的流态,就有冲决的危险。黄河的工防都是土质工防,存在着漫决、冲决、溃决三重危险。这仅是堤防。堤防是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还要和水库的防洪库容等、蓄水洪区几方面结合起来搭配使用。那么总体来讲,防洪体系的标准还不够高,洪泛区内的生产活动难以禁止。另外,这些年有大的防洪投入,但今年几年会怎样,还不能确定。总的说,洪水的灾害还比较严重。如果保持现在的投入力度,大约十年到十五年内,大江大河的大的洪水危险就基本缓解了,也能维持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

位面积内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在今后五十年,在物质财产和生命财产这两方面,看到的都是升值,一旦有危险,损失就非常大。在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未调谬的措施。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紧迫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缺水的问题。水少的问题,相当于慢性病,虽然没有象洪水那样惊心动迫,但造成的损害,对发展的阻碍比洪水大的多。从几方面看:第一,从授灾的范围看,洪水是一条线,旱灾是一大片,旱灾是流域性的,影响的区域大的多,影响的人口、财产也大的多。

根据世界银行九十年代的一个统计,中国每年洪涝灾害的平均损失是100亿美元,而旱灾的损失是350亿美元。我国的水研究者,经过讨论认为,世行可能对洪水灾害的估计略小,对旱灾的损失略大,但是,结论没有错,也就是干旱造成的损失要大于洪水造成的损失,这是公认的。干旱带来的影响是大的。干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候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就我国来说,北方地区这二十年来始终处于干旱化趋势。80年代这十年,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了10%.90年代以后,黄淮海一代的旱象没有基本解除,比80年代略有缓解,仍然是比多年平均偏旱。另一方面,降水少的中心逐渐向四川盆地、汉中地区,向泰岭以南、大巴山以南地区偏移。这是经过全国的雨量站网的分析,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看法。从水资源的形成来看,是通过降水来形成。

通过降水来看,有这样一个规律,如降水量降低了10%,净流,就是形成的水资源不是减少10%,各个流域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至少要降低15%以上。这是最好的情况。如干旱区仍然在降雨,但基本上已不产净流了。第二大类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第一方面是大量的河道外引水造成的河道的断流。河水在重力场的影响下,都是在河床内向下流动。现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形成了水循环的侧支循环。通过提水、引水,形成了人工供水的水网,这样使得原有的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大类影响是使流域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样的降水量,过去100份降水量能产生30份的净流,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会使得100分的降水只能产15份、10份的净流,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比方说,水土保持、水平梯田的目的就是不产流,这样使得雨水就地利用。这对当地的生产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下游产生的净流就少了。总起来说,人类有各种改变土地地貌的活动,这是没有争议的。这些活动的总体效应就是使净流性的水资源减少。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水的利用的总体有效性提高了。举个例子说,海河流域50年代内,在河北省界内,十年平均产生的水资源里223亿,到了90年代就降到94亿。

分析这几年,水资源是直线下降,很稳定的从223亿下降到94亿。可看海河流域内的两个大省,上游山西省和下游河北省,从山西入河北的净流,从太行山到张家口,除去丰平枯的影响,十年年平切进入河北省的净流是102亿,到了90年代年平均就省下26亿。在此期间,是直线的衰竭。如官厅水库,50年代十年年平均入库水量为20亿,到现在,年平均的入库水量为3.7亿到3.8亿。所以,总的说水资源减少的情况比较明显。第三类的原因是,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全球的环流发生了变化,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地表的蒸发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水资源的循环转让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肯定的讲,对中国对水比较敏感的北方地区来说,基本上是不利的影响,除了西北干旱区是稍微是有利的影响。在西北地区,由于温度增加,生物量增加了,这是好事,但土壤的干躁化程度也加大了。由于温度高了,水份蒸发就厉害,土壤

干躁化程度加大。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以后,大量冰川融化补给净流,出山口的净流量增加了,这对于干旱是很宝贵的资源。但由于冰川是固体水资源,其循环是极其缓慢的。象这样的融化程度,几百多没有问题,但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人担忧的。总体来说,干旱一个是气候的影响,另一个是人类发展的影响。

两方面最后一综合,造成了我国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全国668个县级市,多少感到缺水的影响的大概是400个城市,比较严重的超过100个城市。有的城市用水十分紧张,如1995年西安,包括现在的西安,都是定时定点去领水。再有,就是大量农业用水被挤占,大的工业项目由于水源问题迟迟论证不下来。导致缺水、或水资源比较缺乏的省市,产业增长少了很多机会。那么还有就是生态环境这一方面。

第三个问题就是水脏的问题。现相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目前地表水的污深情况已十分严重。有专项的关于水污染对人的机能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结论十分明显。水环境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而且现在对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淮河过去是中国一级流域里污染最厉害的,过去每年排入淮河流域的COD 指标是150万吨。看到这一情况,国务院就下令治理,开始了治淮的零点行动。治理了几年之后,到最近一次的零点行动,排入淮河的COD 为90万吨,消减了60万吨。那么这60万吨是如何消减的呢?是靠关停并转一些中小企业,同时还采取检查行动,也就是靠临时的停产实现的。治污能力还在存活,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没有生产。总之,综合措施的结果是减少了60万吨,还有90万吨。淮河流域的自降减能力是36万吨。还要从目前的90万吨做进一步的消减。从90万吨消减到36万吨,就要对一些大的企业采取行动。这些大企业要不是利税大户,要么就是生产短缺产品,不能要停下来的。总之,停的代价极其大。这一方面就需建立集中 的污水处理厂。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也很高。一吨的处理能力,平均总在1500元人民币。就如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平均28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2亿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总在800到900人,这么高密度的人口区域,建立污水处理厂,不用说设备投资,一日吨需1500元,就征地费用就很高。从90万吨消减到40万吨,消减50万吨,算一下设备的费用,再算上征地的费用,再算上15%的运营费,这就是将污染处理到自降减能力的代价。问题的难解决就难在这些地方。

第四个问题是和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即水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我国整个水土流失面积,从荒漠化面积来说是367万平方公里,大约一半的面积是水失面积,即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主要是几个大区,最厉害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二就在西南的土石山区,别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等西北的黑土冻融地区。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大量的肥料,也造成表土丧失。如西南水土流失地区,一年剥蚀1公分的地区相当大。很多地方的土层也就在12-13公分。现在以1年1公分的速度被侵蚀。这些面积不在少数。如在黄土高原地区,最厉害地区年每水土流失大约是损失1500吨以上的物质,这是剧烈区。这样的地区,全国大约有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大约占了3.7万到3.8万平公里。年5000吨以上的流失,黄土高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方面的每年的治理投入也很大,但问题是,一边在治理,另一方面在破坏,如砍树、养山羊、开矿等。比如黄土高原一很大的露天煤矿,那个地方属于强烈侵蚀区,每年一平方公里流失1万吨以上的物质。煤矿生产以以后,流失物质就从1万吨升到1.9万吨。这就是人类活动加大了土壤侵蚀量。那么,这种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了问题的难以治理,这有其内在的深刻性,不能依靠几项措施就能实现的。

现在只是破坏势头得到扭转,但没有根本扭转。换句话说就是总量没有减少。另一方面是和水有关的其它生态问题,特别是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退化问题,包括目前的沙尘暴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链条,一方面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为了许多的生产活动,大规模的河道外引水,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了下游地区极大范围内的地下水下降。地下水下降,地下水的浅水蒸发量就下降了。地下水有一个跑和的界面。这一界面在不停地往上蒸发。地下水越下降,蒸发量就越小。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是不够的,要靠植被的根系来捕捉浅水层蒸发的水汽。地下水下降,浅水蒸发量随着下降,根系捕捉到的水份就越来越少了,地表上的生物种群就开始演替。过去要600毫米支持的大一些的乔木、灌木,逐渐被小的灌木、草更替,如果再汗,湿生的草也不行了,就要被旱生的草,以至于被盐生的草,即极度干旱化程度下能生存的草代替。水份条件越差,地表的生物量就越少。地表生物量少,土壤里的有机质就越少,有机质越少,土壤干躁化程度严重,造成表土沙化。沙化以后更容易水土流失,更容易荒漠化。总之,和水有关的的生态问题是一个链条。

目前的水问题,从现象上归类,大体就是这些,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下面探讨第二个方面。

二、如何的看待这些水问题。

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目前出现的水问题有它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发展进程中,相对来说,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我国的水资源条件确实有不利的因素,而其不利的因素相对多些,这是自然条件禀赋上的限制。第三,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就现在的条件做得更好一些。第四,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够解决,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尽管水问题极其严重,极其广

泛,但是最终能解决,不会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强大的特别严重的问题。

下面看一下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几个不利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说,水不够用。人均水资源量就少,这是最严重的一方面。从世界各国看,在参与统计的主要的150个国家中,各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如果排队的话,中国有的年份在120位,有的年份排在122位,也就是说,根据人口、水量的波动有些波动,但总的看,大数总是在120位之后,就是说人均水资源量少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在水少的的情况下,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凡是人口多、经济发达、其它的自然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偏偏水就少。在荒无人烟、基本没有生产力的地区,偏偏有的是水。

所以,在大平均本来就不宽裕的情况下,地域的分布使问题更严重。这就是第二个不利条件。

中国有十大流域,以长江为界,北方六个,南方四个。东北两个流域,松花江辽河两个一级流域;华北地区是黄河、海河、淮河流域;西北是内陆河流域,这六大流域组成了北方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中国的南方四大领域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还有就是长江、珠江以西的西南诸河,即澜沧江、怒江、稚鲁占布江,东南诸河,如寒江,瓯江等。南方四片儿人口和北方六片儿的人口大体相等,南方大约多了3.5个百分点。南方人口占53.5%,北方略少一些。也就是南北方人口基本一样。而土地面积,南方只占35%,北方占65%;而水,南方占81%,北方占19%.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就这么一个分配情况。而西南国际渚河又没有怎么开发,几乎是白白流走。长江是9600亿,珠江是4—5千亿。而北方的水是相当少的。黄准海辽四个流域,这些地方的人均水资源,如果大平

均的话,都不够500立方。

在国际上是很低了。如在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比以色列还低,这还是按照很粗浅的评估方法做的比较,如按科学的比较方法,就更低了。现在就大处说,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是320方,以色列是386方到387方。基本情况就如此。

第三,地区不均匀的情况下,该用的时候没有,不用的时候又来,就是时间不恰当。就如海河流域一代,包括北京。北京一年的水资源是40亿,降水量是100亿,这是按旧的方法计算,按新方法计算已没有40亿了。就是按1949到1956年的水文系列经过当时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计算出的40亿的水资源量,到现在仍以这一计算结果为标准,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些。就北京的情况,大约80%的水基本上都在120天内来到。换句话说,一年其余的240天的水量才是20%.来北京的水资源就很少,人均的水资源量大约是300个立方。在这样的情况下,80%的水来得很集中,实际上还有更集中的,在20天内来全年水量的50%以上。就是目前所说的七上八下,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市、海河流城、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降水净流的规律基本上是这样的,也就是在整个20天里产生的水资源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因为这个阶段水来得很凶,只好防洪,防洪意味着来多少水就让它走多少。在这个情况下,一年的水资源在20天内就走掉一半。剩下的100天内又去掉了剩下的全年的30%.而在240天内只有20%的水。这是什么的样的水资源呢,整个海河流域的大平均是320方。北京是300方。

第四,时间窨布不均匀的条件下,人均量少的情况下,还要背起两个大包袱,就是用水的两个大需求。这不是各国都有的,而是我国特有。第一即农业用水。因为就气候条件而言,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雨水来得来相当不均匀,即急来急走,同时又是农业立国,是灌溉农业。不灌溉也可以,但农业生产总产值就低不

稳定,单产也上不去。在我国土地资源很短缺的情况下,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背起农业用水的包袱。农业用水量无法减少的。就目前来说,农业用水量是4000亿,而总用水量是5600亿,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方面,大约占70%强。

而很多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它们的降水规律,就极端的例子看,如北欧国家,月降水量大体是一条平线,365天的降水也大体是一条平线。进一步的分析,每天的降水又分3到4次,再换句话讲,就它们的植被来说,就象花匠每天定时用喷壶去浇水,大体上的水量一样。比较的稳定。这样的水,我们称为有效降水,全部都是资源性降水。如果所有的水一下子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下子又走了,水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就农业的情况而言,我们是大国,不能学以色列,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发展高投入高产值的高效作物,我国必须保证粮食的自己供给,必保粮食需求的85%以上,这是没有争议的。目前我国的自给率是95%以上。现在许多人提议多进口粮食,因为进口水和进口粮食是一样的,粮食是最费水的。总之,这就是说,我国是灌溉农业,而其它国家不用灌溉,产量也很高,因为降水量很稳定。第二大包袱是生态环境用水很敏感。也是由于大陆气候造成的。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而春天旱又很突出,春天的水奇少。这是大陆季风气候的特点。植被的水份条件比较敏感。当然,如果不用去考虑植被问题,我国的水资源量会大大的提高。就是说,既使河道都断流了,都不害怕。而生态植被全靠天然降水去维持,我们可以把河里、湖里的水更多的往外拿。但是现在不行。在现在的气侯状况下,如果把水拿多了,就会引起以上所说的系列生态问题。非地带性生态植被是靠地下的净流维持的。而降水太集中,还没有利用就流走了,即来即走的形式,而不是分次降水,在这种情况下,在净流水资源开发的时候,要留够一份生态水。这就是经常提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经济发展水水。合理按排生态环境用水就是河里看着有水但不能全用。地域分布不均匀,时空分布不利,农业灌溉用水负担高,生态用水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方面谈谈水资源的社会因素。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难以避免的。从49年以来,关于水的总的开发利用还是可以的。例如,黄河的一些规律大体上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二千六百年的记载,百年一改造,三年两决口,十年九旱。从三年两决口来说,从1911年到1947年,这三十六年间,黄河发生了万流量的大洪水8次,决口7次,洪水发生的频率是4.1年一次,只要发生,几乎都决口。那么,从47年以来,黄河上发生的万流量的大洪水12次,一次也没决口。解放后也大约是4.1年发生一次洪水。没决口当然是好事,属建设成就,但另一方面,决口会出好多泥沙。没决口河床就会淤高好多。先说没决口是好事,但给防洪加大了困难。另外,在这几十年来,工业的发展,供水量的增加,增加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总起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一般的国家,对水的需求的增加也是超过一般国家的。农业的生产,依靠着不太有利的大陆季风气候,通过灌溉支持农业。灌溉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如果做同步的比较,中国做的是比较好的。用水的效率也还可以。总之,目前发生的水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现在有一种看法:中国的水利工程使得一些河流断流,为什么不考虑生态环境呢?可这以倒过来思考,生态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是说这样话的国家,一般将河道内水量的25%用于人工水网系统就可解决问题了。而我国的人口压力大,需要将河道内水的60%用于人工水网,才能够满足对水的需求。但是,我国没有60%的常年的水。因为在北方降水的70%,甚至是80%,都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只有20%—30%的水可用。要想发展,甚至要想

生存,必须将洪水的相当一部分留住,转化成常年供给的水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必须修水库,既使要损坏生态,但这是事实,要发展,要面对这么大的人口压力,有这么大的对水资源的需求,但自然条件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就通过工程来控制。修工程确实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一定是不利的影响多,有利的影响少。有利的是对人有利,而对人以外的生态是不利的。因此,对中国的水问题,中国的生态问题,一方面要呼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有不可避免的一面。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水问题,还有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怎样更好的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问题,另一类问题是更好的处理有关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人水关系的处理,更好的发展自然生产力,怎样更好的调整生产关系,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协。

比如说,现在的水问题,现象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但在本质上一个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每个区域,环境是比较脆弱的,资源是比较紧缺的。在这个阶段,又是发展中必经的阶段,百事待兴而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做该做的事。做要选择能促进发展的事情,更多的抢占一些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挤占一些生态环境的容量。另一方面,又把节约、保护的资金省下来,用于所选择的资源。如建一些工程取水,而不把钱花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方面。这就是经济发展产生的外部性,但在外部性中就体现了生产关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更加趋于集中性的管理,还是更加分散性的管理?是靠一个部门管,还是多个部门管?是中央多管还是地方多管?是按流域多管?还是按城市多管?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多管?这其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如何看待?总之,水问题背后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另外的问题是,在管理的背后还有投入机制、价格机制 的问题。比方说,用水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说现在我国用水的效率还可以,效率是中等,后中等学稍好一些。另外,还有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余地。其中之一是水价不合理,市场经济下强调价格杠杆配臵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这是值得改进的一步。再有,就是开发利用的模式上,开发利用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上,在工程建设布局、工程建设质量上等,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有可改进的方面。这些原因都是改革所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就中国的水问题,首先要看到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其次要看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客观性,第三,也要看到还有大量可改进的方面。这些改进的方面,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促进人水关系的调整,二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保持人和自然的大关系的和协。在此过程中,法律、机制、体制、价格、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各种的规划布局问题,以及许多的水问题,包括西部开发中的水问题,黄河的水问题,南水北调的水问题,东部城市水问题,都需讨论。

三如何看待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态势

总的看,水问题是人水关系问题。从主导方面来看,主要是人的影响。基本上看,中国水问题的发展和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大的趋势完全一致。总起来说,从水资源的需求讲。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大约是12.8亿,到人口的高峰期,大约要冲加到16亿人,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可能还有突破。中国人均水资源的需求,解放前是人均187方,到了1980年,稳步上升到450方。那个时候是中国水资源需求急速上升的时期,中国供水总量急速发展的时期。人均用水量是直线上升,从1949年的187方到1980年的450方,人口总量在飞速发展,解放时大约四万万五千万,到了1980年的10亿,翻了一番,用水总量急增。从1980年到现在,人均用水相对稳定,人口的增长,从10亿到12.8亿,用水

总量跟着线性增长。今后总的态势是,经过努力的开源节流,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如果在这一格局下能够坚持,一直到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保持人均用水450方,实现各种既定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从80年到现在,是保持人均用水450万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这二十年粮食从总产值三千五百亿公斤涨到五千亿公斤,人均用水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关于水的管理做的还是不错。那么保持人均用水量450方不变,保持今后五十年的发展,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总体来看,2050年是中国的用水高峰。人口在2050年前达到高峰,用水也大体上应在2050年达到高峰。到了2050年,人口就不会再增长了。人口高峰大约在2040年到达,用水高峰在2050年前达到。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稳定。我国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大体是30%整,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最低预测是60%,最高是65%.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率以一年一个百分点在增长(以人口统计中的第二口径计算)。在这样的城市化速率下,城市化大体稳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基本稳定,城市的用水设施也很稳定了。各式各样用水稳定了,农村用水也稳定了,不会有什跳跃。城市用水大约是730亿,农村用水大约是370亿。第二块是工业,预测中国的工业增长在下世纪的中业最低是52万亿,最高是153万亿,最后一般的共识定在100万亿。按这样的量预测工业用水,并且考虑用水定额比今天的日本和美国略先进一步,50年后中国的用水效率比今天最发达的国家高一点,如果以这个尺度预测中国的工业用水,大约是2000到2300亿。这个预测应是保守的,可能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估计还有些不足。对经济结构没有戏剧性变革下的预

测,如果有这样的变化就会更好。农业用水大体保持不变,还是现在的4000亿上下,在这个过程中会突破这个数。由于2050年时,中国的人口不变了,对粮食的需求也大体不变了。即使不把生物工程、基因过程这种革命性的的蛋白获取、能量获取考虑在内,仍然是在传统方式下,农业用水的总量基本稳定。并在供水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用水的高峰在2050前达到。未来水资源的需求大体如此。

洪涝灾害在未来20年仍然是心腹之患,过这20年之后,就会有大的改观。有几个原因。

第一,国家近年来对防洪的投入比较大,防洪堤坊的修筑,每年在200亿以上。第二,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大开发中,有大的控制性的水利工程要做,做这些事情时,防洪是做为大的因子在考虑。西部地区防洪设施做得好些,库容大些,对下游,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能有一定的消减。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布局中,对生态环境也提高到一个高度,也有一定的投入,对洪水的生成环境在改善。同样的降水不会引起同样的洪水。同时对洪泛区的控制也在加大。生产力布局方面,在各个流域普及防洪风险图,还有些强制情措施,总之,洪水在今后20年会有大的改观,会好转,当然不会全部解决。因为西部的河流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大的调控,就会有洪泛区,那些地方还需整治。那么中国未来水的趋势,当务之急,不是洪水,比较长远的、根本性的制约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解决,在2050年达到供需平衡。但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就比较严重,未来20年会明显加重,因为未来20年是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快速增加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图景是,水资源短缺是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因为2030年之前,不可能有大的缓解,始终是保持紧张状

态,始终保持大的缺口。在这个过程中,洪水虽然今天是当务之急,十年以后,它的压力就小了。第三,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资源的有效性,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质就没有量。水质污染造成了有效水资源的急剧减少。

如珠江山角区到处都是水,但是到处都没有水用。水都是有毒的水。淮河流域水也不少,但污染严重。如上海是水乡,是水网地区,一平方公里的地面,河道的长度都是8—10公里,这么高的水分布密度,但不能用。污染使得本来紧缺的水没有了。第二,污染对人的影响很严重。如水污染中的三致物质,致癌、致退变、致畸变。还有雄性激素,化学结构相当稳定,在外环境境中不易降减,饮水中负积太多,就会带来身体的多种变化。

四如何解决

个人的观点是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即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少,见效更快的是调整生产关系,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是法制、机制、体制三方面入手。法制是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规划等以法制的形式规定,使大家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我国不是没有水法,在1987年通过了《水法》,还是其它一些有关水的法律,很多政策条例,但缺流域法。水法中有些大的规定是不妥当的,即分级分部门管理,就造成了多治水的局面。流域法是应建的。从体制上说,如何管理?第三方面是机制,经济上有哪些机制,行政上有哪些机制,公共参与上有哪些机制,怎么能保证这些机制运行?相互制衡?还有经济杠杆方面等。

李强:

我国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水制,而王浩从水的资源角度入手,从更高的角度,水的经济、水的政治入手,既是宏观的角度,同时从微观的角度很好的把握水资源问题。在水的问题上,目前遇到的问题很严重;如果通过一些政策、策略使得人们的更多的了解水,这样会逐渐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对水的短缺、水的污染有很大的影响。

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目前地下水情况倒底如何?

王浩:

就地下水问题,从水资源总量上来讲,是28124亿立方,河川流量是27115亿,地下水资源量是8788亿,其中有1800亿是在平原区,这对发展的意义更大。而山区用水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1800亿的平原地下水对发展很重要。由于是在地下,埋藏条件很深,不具备开发条件,或开发出来在经济上不合算。而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对发展又具有意义的平原地下水,能够开采的量1300亿。我国实际开采的是1030亿,分布的地区主要在北方,南方不到100亿的样子。那现在来说,地下水开采量大体是1000亿,未来能开采1300亿,还要增加300亿的地下水。目前的开发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地下水的超采,比如海河流域一年要超采30—40亿。严重的年份要超采60亿。淮河流域一年的超采量也在10亿以上,山东半岛超采量在5亿以上,辽中南地区超采量在5亿以上,汾河谷地、关中盆地两者相加超采量在7亿以上,四川盆地超采量在3亿以上,雷州半岛超采量在3亿以上。年地下水超采总量占80亿—100亿。超采的标准是以绝对合理地下水位为界,低于这个水位就认为是超采。合理地下水位的标准是,不太高,不容易造成地表的次生源次化,第二是不太低,蒸发量对植被合适,第三是位臵要适合汛前汛后适合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只要平均地下水位达不到合理的地下水位就认为是超采。还有就是水位持续下降,明显的造成漏斗,这几个

条件综合起来,确定是否超采。地下水有一个特点,水资源是在流域水循环中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水循环的速率不一样。换句话说,水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更新同期不一样。地下水更新最长的,象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循环一周,即参与了海洋循环大陆循环,重新回到原来的位臵要7000年以上。在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最浅层的,即浅层地下水,周期是一年,成压力水周期是5—18年。越深越慢。对于循环同期是五年的地下水,每开采1方地下水,补充的时间要5年,连续十年每年都开采5方,就要花五十年的时间补给,这是对更新周期5年的地下水而言。

李强:第二个问题:请你谈谈南水北调。

王浩:

简要的说一下。首先对于其必要性没有人怀疑。评论一件事要先建立了一个标准。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合的财富,传统的看法很简单,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只有制造物才有价值。衡量制造物的价值以总量的多少来看,所以出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社会总产值等指标。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看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出来的总量,而是通过这项社会活动,间接创造的财富有多少,经济效率的高低。总的说,这样的观点仍然是一元价值论,以制造物为财富,而现在是多元价值论,至少是三元价值论。一国的综合国力有三大资本构成,首先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再其次是制造物,即传统的经济资本。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占一国财富的70%,自然资本占20%,制造物资本占10%.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自然资本衰减严重,正是由于此,政府才投入于生态环境建设。整个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内涵更丰富。从一元价值观到三元价值观,自然资源确实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

了这一价值观念来看南水北调。其目的在于对大部分北方水土资源不匹配的情况扭转,形成自然资的升值,因此,对于南水北调的争议不大。第二,南水北调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经过山东的东京湖过黄河,一直到天津;中线从湖北的丹江口一直过黄河,在华北的太行山前经过,到北京的燕山地区,在河北的徐水的西黑山100公里有一个叉道,通到天津,总长1250公里。西线是从长江水系的大渡河水系、金沙江水系、雅龙江水系,从这三条水系调水至少要100亿到北方。

目前达到的共识是,这三条线路都是必要的,互相不能替代,同时,互相有补偿,即任何两条一起运行的合力都比一条要好。第三,工程拖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东线的优点在于投资很少,工程很牢靠。任何大的技术问题都没有。工程的布局也没有争议。问题在于水污染。

长江下游的水质不干净,还过准河,准河是污染最严重的,而且是平交过准河,即融合了以后才过。这样以后,污染是最担心的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很显明的用户站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依靠专家的判断,得有需求方。水污染制约东线的最大障碍。从长远看,东线的运费太高。东线不是自流引水,是提水引水,是在江西都江引水站,靠电力提水。提水的净高程是47米,毛高层就超过100米。中国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也不富裕,依靠电力抽水,就目前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电力有富裕,供大于求,但以后就不同了。同时,目前东线的抽水容量还不大。中线的优点,一方面是水质好,覆盖面大,所有中国长江以北的精华地带都覆盖了。中国的总地势是东低西高,中线是在第一阶地落到第二阶地的最高的点走了一条线,所以能把第一阶地全部覆盖。最大的不利条件是工程风险高,要保持高水质,沿途不和任何一条河相交,、得跨过那些河,就要有220座跨河建筑物,每一个跨河建筑物都有工程实施风险。总串联之后,风险相当大,也没有好的实践,只能根据理论计算,要减少风险,就得加大投资,使得水费更贵。第二个不利因素是,有膨胀土问题。水一泡,渠道就会变形。另外还有高填方、高挖方问题。还有要自流,远行费很低,但有的地方就要控方、填方,超过8米就需控方、填方的路段超过三分之一。再有就是调节能力很差,从丹江口出来后,河水的容量是十亿,流经的时间超过十天途中可能出问题。还路过暴雨高峰区,太行山前等,雨洪可以避免,但要提高工程费,工程造价。还有就是跨黄河地区。因此,过黄河还有很大的争论。总的说,中线的问题都实际存在,但不是制约性的,不可解决的问题。

问题最终集中在中线的运行费用远远高于东线。东线的水大约一方1元5角,中线的水,至少要3元一方。西线的是最优的选择,战略性最好。西线的问题是前期工作还不够,主要是它在8级地震度的地方,搞工程要9级设访。另外要过过大的断层、长遂洞。大口径遂洞,世界上最大的洞是14.1米,而西线有多条12米以上的隧洞。世界上最长的大口径隧洞大约是30公里,西线最长的要130公里。中国还有断屋,一般有1公里宽,而且1000多米深,过断层不是大问题,主要是大遂洞的施工等工程问题。总起来讲,中东西这三条线,中、西、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开工的条件。只是东线受水质所控,中线造价高,有优化线路的余地。

李强:第三个问题:科技发展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水,但真正对水资源有革命性贡献的是通过基因过程、生物过程实现,是整个用水方式、能量获取方式 的极大改变。展开讲,生态系统有两类物质,一类是无机的,一类是有机的。无机物又分两类,一类是太阳能,另一类是以水为中心的无机物。有机物是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植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消费者是动物,形成食物链。还原者是细菌和微生物,包括污水二级处理的活性污泥,把有机质还原为无机质。生态系统是以水为纽带形成了物质演进,能量转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熵增加的方向就是增加无机物。能量是单一方向的运转。依靠太阳就能生存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和还得依靠地下净流性水资源的非地带性生态系统。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非地带性系统。城市都是非地带性系统。生态系统有其本质性,多样性规律。人工系统是反自然的,有另一套规律。自然系统追求多样化能量利用的充分性,人类系统追求能量利用总量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因工程将人工能够固化太阳能的物质人工种植,将所有太阳能、雨水都通过这些植物生成的干物质、湿物质全都固化,人在想办法转化这些物质。这一天快到了,对粮食、水资源等是一个综合解决的工程。

敬一丹:济南的缺水问题能否解决,下一个济南是哪个城市?

王浩:

简单的说,目前解决济南用水的方式是在很小的余地内腾挪。从需求讲,要层化需求,首先保证生活用水,无关紧要的工业用水要取掉。中国工业制成品总量盈余,生产出来也是积压,如洗铱机,电视机等,都可以一刀切。这样经济效率高,水效率也高,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但由于库存问题,粮食收购压力问题,可以考虑适度的切掉一部分,保持生活用水,保证紧缺供水。这是需求的管制和分层次供水。从供给讲,要加强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

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仅仅是地表水、干支流的调配,还没有将地表水和地

下水统一调配,没有将当地水资源和过境的水资源统一调配。1987年国务院的分水方案仅仅对多年平均的黄河干流地表水进行了审计,1997年进行了黄河干支流地表水分月、分旬分配,但没有和地下水联系起来,没有和当地水资源联系起来。这两步需要做。这又引出一个大话题,上游一方面要水,当然黄河水分配应向上游倾,配合西部开发。但是,目前,到2010年还要坚定执行国务院的分水方案。在这个方案下,上游个别的省有超过的。这涉及到水资源谁占用,谁补偿问题,恢复机制、体制问题等。

下一个济南大约是东营地带,北京天津这不乐观。

就现在来说,黄河分水是用帐上的水分水,是今年汛后把来年的水进行分配的,是依照580亿这个基数分配的。实际上已没有580亿了。由于水资源的演变,从94—98的五年内,从水资源的公报表为参照,真实的水资源是505亿,这是按照旧的方法计算的结果,如果以新的方法计算,黄河真的地表水量是437亿。也就是说,过去旧的计算方法要改进,没有505亿,所以现在考虑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目前评价方法还有弱点,除了计算了505亿地表水,还计算了102亿的不存在的地下水。那么帐目上多了170亿。因为黄河非孤生存在,是北方环境演变的一个缩影。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都与和黄河流域有相似性问题。

敬一丹:第二个问题:如此多的年青人关注水,你怎么看?

王浩:

任何事情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年青人关心是好事,关心环境资源理所当然,同时,也对未来年青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如,水的价值问题,也就是未来经济学重要的突破。

如何看待水的价值,水的资源价值,环境的价值,过去的人是如何看待,现

在的人是如何看,其中有没有发展?在哪一点上有发展。同时,水的价值尺度既和供求关系有关,又与劳动必要时间有关,资源权属的转让有关,和资源的稀缺有关。在经济学中也是重要的问题。学自然环境的对水没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就太遗憾了,对于社会科学,水也是一个很大的折射点,水巨大的公共财产,又是滚动性的公关财产,可以在区城性的流动财产,对于发展中的外部性,对于人文科学有很深刻的意义。例如,在中国水问题交流中,发现一个问题,日本水资源的管理是多部门管理,而我国主导是集中治水。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所谓日本“和”文体的精神,注重其它部门对水部门的影响,讲究协商。水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问题,是多目标、多层次、多决策的问题。比如,水分配首先涉及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用水权,而且每个人平均用水的量大体相等,其次,如果地区产水多就多用?这是产水优先,再有一个就是现状分配用水优先,用水效率高的优先分配,公平优先原则等等。

郑也夫:农村水价问题如何看?

王浩:

这个问题在康乾时期就反复提出过,农业用水价的如何处理。历史记录,一共七个省的财富治理黄河,就有农民水价问题的讨论。各国的国情不同,解决之道也不同。大的解决之道无非而条,一是不收取。另一个是,该收多少,然后用不同方式的返回。日本对农村用水的补贴是三条,第一条,把补贴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挂固定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加,水的补贴也增加,第二条,在水工程建设时,国家给60%,地方给20—25%,真正的受益者担负剩余部分。国家担负了水利工程的大头。中国的比例没有这么大。第三,这样的前提下,核算运行费,国家再负60%,还有一些白给的。用户真正担负的就很少。走少收费取向。

我国的农业水价问题现实是,收取的成本大约在4或到8成之间,没有按成本收费。从用户角度看,总的看,北方的水支出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这样水费提价而余地。但是水费的取向,第一模式是国家拔款进行大规模灌溉区改造,改造费用不纳入水费收费。第二,改造之后,水价按成本核算。第三,水资源费和水费的统一收费。水资源费体现国家对水的管理。

第四,对农民的水收费要分阶梯累进收取。第五要坚决的剔除目前的按亩收费,改成按方收费,当然要加强按方收费。

听众:海水淡化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在现实情况下,海水利用不能替代南水北调。但是非常值得考虑。同时还提出了海冰利用,因为冰是淡水。以前是电解,耗电,现在是膜技术,净化海冰较容易。勃海北部结冰120天,南部60天,冰层是1米到1.5米。如果把冰层拉到最近城市处理,一方水的价格大约是1.2元到1.5元。长期看,如果膜技术有进一步突破,海冰利用有一定前景。目前海水利用作为饮水,重要的问题是水质。不过是好的解决思路。海水净化的成本具说能在每方2.5元到3元。一些城市能做到每方水成本为5元到6元,这种情况下,竞争也很大。我国舟山群岛,淡水供应每方为10元—12元,所以海水淡化还是好的思路。

第三篇:我国煤炭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模版)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进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梦柔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指导老师:马静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炭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2009年统计,我国累计进口煤炭1.26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煤炭2240万吨,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这是我国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煤炭进出口的贸易结构仍然会以进口为主而续下去,不会有过大的变化。

2002-2012年9月煤炭进出口总量及其同比增速(表一)

2009-2012年煤炭进口量及其同比增速(表二)

二、煤炭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问题及原因

1.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且运输成本较高,促进了煤炭进口额的增加。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贵州,安徽五大省区,且据统计我国煤炭总储量的75%以上都储蓄这五个省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较为迅速,因此对电力的需求量自然就会相应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地特点,且相较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而言,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煤炭资源要实现跨省市的销售就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完成煤炭的交易,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国内煤炭铁路运输却成为煤炭交易的一个瓶颈制约因素。也就是说铁路运输的增长缓慢的现状,已经成为影响目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煤炭供需关系紧张的一个制约性因素。据统计,2006年,我国煤炭铁路运输总量同比增长仅4.6%,增幅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增幅比煤炭产需增幅低3.5个百分点。由于铁路运输的制约性影响,煤炭生产地区的产能增加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满足消费地区需求的有效供给,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产地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煤炭相对过剩、消费地区资源较为紧张。因此煤炭从“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地区到各主要煤炭转运港口的铁路运输成本也相应的提高;港口及东南沿海主要消费地区煤炭供应偏紧,导致海上运输费用也大幅提高。而相比之下,进口煤炭的成本却低于国内运输,与国内煤炭相比就具有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我国对国际煤炭的市场准入政策发生了变化,进口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由于进口煤炭质量有较高的保证,因此很多南方沿海城市在煤炭的使用方面,自然是将目光转入了国际市场,这也使得我国国内煤炭市场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而随着国际经济的恢复,各国也不断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也使得各国工业对于煤炭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总而言之,由于我国煤炭在运输过程中成本的不断增加,煤炭出口后也不具有价格的竞争优势,因此使得我国进口煤炭更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导致我国出口量降低,进口数量增加。正如广东、广西等地区,由于毗邻东南亚煤炭主要生产国,因此在国内资源供给紧张,价格却居高的趋势下,越南、印度尼西亚的低价煤炭在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2.我国煤炭生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影响煤炭进出口额度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一直占50%以上的比例,其中发电、建材、化工、钢铁几个行业的需求量占煤炭需求的90%以上,其中煤炭主要用于发电。目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除几个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外,例如神东神华集团等,我国还有众多中小煤炭企业。因此安全、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净成为煤炭行业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虽然政府一直也在致力于整顿那些小型煤炭企业以促进煤炭行业的整合,但是由于存在地方利益问题,我国煤炭行业的整合速度较为缓慢,影响了煤炭开采总量的减少,进而使得我国国内煤炭供给减少,显现出煤炭供给不足,需求过旺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对煤炭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也是煤炭进口量增加的一个影响因素。

3.煤炭行业与电力发展的问题:电煤供应短缺,国内煤炭需求量增加

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有量有价的长期合同是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做法。政府干预下的长期煤炭合同是中国解决煤电之间矛盾的一个方面。中国目前煤炭发电占总发电的80%,煤炭成本占发电成本的60%-70%,因此煤炭价格对电力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山西是国内最大的电煤供应省,但是由于近年来电煤供应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2010年1月5日太原供电分公司发布“限电令”,同时对市内40余家高耗能企业实行“开三停四”的限电措施。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山西出现电煤供应不足,各港口煤炭价格普遍上涨,大多缺煤的省份都在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找煤炭资源已解决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在电力装机充裕情况下的“软缺电”,这种缺电的成本更大),因此从更深层次角度来看,如果不尽快解决煤炭问题,电力供需就会失去平衡,“电荒”问题将会由各种原因引发并持续恶化发展(包括煤电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气候的异常变化等),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同时成为影响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潜在不可忽略的问题。

4.国家宏观政策为满足国内需求增长影响煤炭进出口变化

目前,由于我国煤炭行业正在逐步完成市场化进程,并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的煤炭价格也有所升高。但受国家重视环保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对于煤炭进出口管理也相应提出了政策。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国内煤炭需求增长的问题,并缓解煤炭大量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的消耗问题,缓解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能源供给不足,扩大从东南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煤炭, 在煤炭出口方面停止了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对煤炭出口实行的配额限制来控制煤炭的出口量,以保持国内经济发展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持续旺盛。同时,我国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制度,对于进口煤炭却没有太多的规定。这对于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国际市场煤价略显低迷.促进进口煤炭量成倍增加 进口煤炭比国内煤炭价格有竞争力.加入WT0后,我国对国外煤炭的市场准入更加宽松。进口成本的减少.再加上进口煤炭质量的稳定性更有保障,于是沿海一些发电厂的目光自然转向了国外市场,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着进口煤炭的激烈竞争。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6.煤炭净进口促进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

近几年随着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重工业的飞速发展,煤炭行业产能屡创新高的同时,我国煤炭资源的浪费程度让人心惊.煤炭的过度开采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已成为煤炭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企业的一条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煤炭净进口”局面的出现是推动煤炭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其中我国内煤炭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发展趋势势必要求我国进口煤炭总量的增加,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煤炭总需求量的逐步增加也对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基于煤炭进出口变化现状分析的对策分析

1.降低煤炭运输成本,增加煤炭产能。针对我国煤炭铁路运输成本问题过高,如果由于市场改革的问题,政府不想在煤价上下功夫,那就只能降低运输成本,或者增加煤炭产能,使得煤炭供应相对宽松,但是这并不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因此解决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成本问题势在必行。

2.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国家在煤炭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方面的改变,是国家实施经济调控、对煤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的主要依据,也能够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因此,煤炭企业要对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根据政策的变化及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以此来实现煤炭企业始终处在稳定的发展轨道。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称,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末加快全国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基地内煤炭产量占全国90%以上;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大型煤炭企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5%左右。同时,力争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矿区环境保护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原煤入选率由2010年的51%提高到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由61%提高到75%,矿井水利用率由59%提高到70%,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沉陷区土地复垦率由35%提高到60%。此外,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28%以上。加紧对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基地内大中型煤炭企业区域煤炭资源状况、生态承载力和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生产能力,尽早研究制定总量控制目标下产能分配方案。

3.加强总量控制下的相关财政、税收、监管及政策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制定,使各类规划能够落到实处;继续深化煤矿整顿关闭政策,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从源头上做好煤炭生产总量控制提供保障;加快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煤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限制、甚至禁止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减少对煤炭的过度需求,确保煤炭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继续完善资源出口税收政策,限制煤炭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在合理警戒线范围内鼓励进口;加快煤炭战略储备建设,提高煤炭供应应急能力;在核电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要在原规划基础上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发展力度,并加快<核电安全规划>出台步伐,必要时提出时间表,确保在核安全发展的前提下,核电能够尽早得到发展;尽快启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解决价格成本过高以及光伏发电并网消纳难等问题,切实发挥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加快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海上天然气勘探 和开发程度,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力度,确保煤炭总量控制后,天然气能够得到有效供应。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四、总结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煤炭进出口经历了从少量出口、没有进口,大量出口、少量进口,到现在的出口量急剧下降、进口量迅速增加的变化历程。这些变化主要受经济建设发展,煤炭资源分布,主要用煤行业需求变化,煤炭进出口政策变化,中国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认为一方面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进出口方面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要多方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保住重要的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国外大客户.要走中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适量增加进口煤炭的同时,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力度,增加国家的煤炭战略储备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绿色环保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基于煤炭进出口变化现状分析的营销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2]房颖.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3]神华能源案例研究组.神华能源成功之道。能源工业,2011(1)P5-6 [4]林伯强.中国能源思危.能源政策,2012(1)P135-139

Import and export of co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uthor: Li Meng Rou(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law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in hanzhong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723000 1102)

Tutor: ma j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s real economy is affected by different degree, coal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ha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09 China imported coal 126 million tons, up 211.9% from 2008, exports of 22.4 million tons of coal, fell by 50.7%, annual net imports of 103 million ton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net exporter of coal into a net importer of coal in about 3% of the external dependency.This change is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coal trade policy and the increasing domestic demand for coal in our country, it will mean a further reduction of China's coal exports, but still maintained a stable market share.According to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oal change, we should adjust the coal trade policy in the pas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import coal inspection and import link, to further stabiliz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mported coal,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 import trad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oal industry, enhance the co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bility,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Coal industry;Import and export trade;The coal trade policy

第四篇:课外阅读问题与解决

课外阅读问题与解决

导语: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第五篇: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文法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2011

沈媛媛

1110130120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1982年我国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诸如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重要项目也被包括进来。90年代后期建立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障等制度的完善,逐渐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1999年2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推广,“四老一小”家庭逐渐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更为严重。

(二)农民工保障难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虽然在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注入城镇,这一方向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农民工群体,但还有占总人口的2/3的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问题随着农民收入逐年下降也变的日益突出。

(三)多元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

我国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凸现,失业问题已称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从而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四)社会保障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很多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时的应急产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国企改革,面临破产、职工安置等现实问题使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破产兼并举步艰难时,才开始考虑到是失业保险立法的时机;抗洪救灾时遇到救灾无秩序问题时,才感到缺少救灾立法等等,立法行动总是落后在经济发展的后面,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仪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各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县级统筹的现实,要逐步从这种低层次统筹迈向更高目标,要依法建立健全省级调济基金、完善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部分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本制度要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二)建立适应新的就业格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适应就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障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缴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障水平要做出适度合理的调整,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定多层次的缴费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者能切实可行地得到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机构应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跟人参保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障关系更加省时快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最后,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保障需求,完善保障体系,使各类保障能最大限度低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层次。以医疗保险为例,有些地区对收入水平低、退休人员比例高的企业参加医疗保险有顾虑,怕基金承受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均衡企业负担,化解职工疾病风险,不应当嫌贫爱富,企业凡是有参保意愿、有缴费能力的都应允许立即参保,而对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各级政府也应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保障的核心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尽快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同时,由国务院尽快制定和颁布与该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四)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要尽快实现国有职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是基于下岗职工现象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这一政策的终结而逐步消失而提出的,它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也是近年内必须完成好的保障改革任务。

四、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的几项相关工作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相关工作:

1、多渠道壮大社会保障基金。

一是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继续推行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减持国有股收入等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险基金;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扩大

彩票发行规模,使彩票收入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项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是建立经常性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建设力度,继续完善现有的财政投入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特别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必须保持必要的投入力度。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是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强化预算约束,要在社会保障预算没有建立之前,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在具体预算编制上,单独编制预算;在公共预算发生赤字时,不能动用社会保障基金弥补;在社会保障基金出现收不抵支时,通过调整基金收缴比率和支出水平来解决。

2、建立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是成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规划、制度和标准,协调与社会保障有关的部门的工作,对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进行决策,按政策规定审核确认社会保障对象的资格及其待遇标准,并承担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机构:一是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四者统一的社保局;二是设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两者统一的劳动局;三是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者统一的民政局;四是设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四个机构都对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领导

二是依法设立具有法律人格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要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性与事业性分开的原则,负责基金的收缴、管理、支付、保值与增值。所有的社保资金由统一的资金机构负责收缴;统一收缴后的社保资金,再按各保险项目分别设置账户,实行分别管理;社保资金的具体支付可委托银行操作,而支付标准、对象则由社保操作机构确定;社会保障管理中心还要负责研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方法和渠道,研究投资风险、收益和回报率,以实现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三是建立确保基金安全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主要有行政监管体系、法律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三种形式。行政监管体系不仅有主管部门的业务监管,还有横向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对基金运行过程的监管;法律监管体系对社会保障各项目资金收支管理做出统一的规定,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运营机构、受益对象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同时,在预算、税收、审计、会计等相关法律中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定;社会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全体公民的民主监督。

3、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一,在中国宪法里明确写入“国家建立健全同社会保障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世界上大约有70%的国家宪法中包含了社会保障。中国能够把这点写到宪法中去,既能表明国家建立这个制度的目标、方向和决心,也能很好地推进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规。《社会保障法》是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其重要性勿庸置疑,应加快立法步伐;同时,要抓紧制订《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全面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为完善制度和依法管理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第三,加强有关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的宣传,严格监察、执法,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4.发挥商业保险在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异曲同工之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商业保险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补充作用。它通过保险制度的安排,应用大数法则和概率原理,集合多数经济单位,建立雄厚的保险基金,对约定的灾害事故或意外损失给予经济补偿,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它通过资金融通、资金运用等手段,达到资金升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强化保险社会保障功能;它通过社会管理功能,参与到社会安全管理、社会救助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因此,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总之,如何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将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再一次腾飞等诸多方面。

下载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搅拌站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执行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秦洪涛 关键词: 法院 执行 执行难 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执行难已成为阻碍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障......

    医患沟通现状与解决策略

    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进疾病诊治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够加强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医患沟通是一门学科,同......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与解决对策[精选合集]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与解决对策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与解决对策丹东市人民检察院孙富海摘要: 中小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 ,在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提高解决就业等方面 发挥 着重要......

    汽车修理厂消防安全现状与解决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实行民营化,在安全管理模式上发生变化,行业之间竞争的激烈,使他们注重抓经济效益,忽视安全工作,汽车修理行业消防安全也不容乐观,以常州市武进区为......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问题 解题是最突出的一类特殊的自由思维。 ——威廉.詹姆斯 引用:“在现代生活中,吃饭常常已经不是问题,假若我在家里觉得饿了,我就到冰箱里去找点吃的,假如在城里,我就到一家咖啡......

    地质录井仪问题与解决

    地质录井仪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研发中心 赵电波 一、引言 随着地质录井仪的推广及开发井数传的应用,我处初步实现了录井自动化和录井数据网络化,构建了前线与后勤的联络平台。......

    问题分析与解决[大全5篇]

    问题分析与解决课程背景: 职场达人想出色地完成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若是没有掌握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在阻碍工作本身的同时,对自身的成长也是一种阻碍。如何发现问......

    人力资源-人才流失问题与解决

    企業人才流失與危機管理案例1:核心員工跳槽引發經營危機某知名飯店集團非常重視員工培訓,並成立了員工培訓中心,新招來的員工一到飯店尌被送到培訓中心接受長達一年的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