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秀洲区加强体教结合工作打造学校体育教育品牌
秀洲区加强“体教结合”打造学校体育教育品牌
服没有“三集中”少体校的资源劣势,积极探索、着力加强“体教结合”工作,有效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和区域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学校体育教育品牌。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得了23.3枚金牌、24枚银牌、28.5枚铜牌和总分770.8分的优异成绩,在全省县(市、区)中金牌列第13位、总奖牌列第5位、总得分列第8位,创造了历届省运会最好成绩,并连续2年进入省少年儿童田径运动会“十甲”行列。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构筑多种形式并存的业余训练网络
1、抓项目布局。依托辖区各学校师资生源、场地器材及后勤保障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业余训练项目点建设,成立少体校分校3所、田径训练点学校11所、训练项目学校6所,并成功创建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省体育特色学校3所、市体育特色学校4所、市队校办项目1个,形成多种形式并存、优势项目突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
2、抓师资建设。按学校体育教学需要配齐配足专职体育教师,坚持从优秀教师并且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中聘任教练员,定期组织承担训练任务的体育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同时,在补充体育师资时,对具有专业运动队经历的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招聘的任教人员中包括了来自湖北省乒乓球队等的专业运动员。
3、抓设施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训练基地学校项目予以优先保障,逐步加大对现有体育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近三年 1 来,共新建塑胶田径场近20片、室内体育运动馆3个。2010年落成的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友谊小学羽毛球馆,总投资400多万元,设有6个标准训练场地和4个比赛场地,是目前全市同类学校中规模最大的羽毛球专用馆。
二、坚持以训练竞赛为推动,搭建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平台
1、强化业余训练。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出台《秀洲区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管理办法》,对训练基地学校的任务职责、考核奖惩作出专门规定,保证参加专项训练的学生每年不少于200个训练日,每个训练日不少于3个小时的集中训练,寒暑假有训练安排。
2、强化体育竞赛。坚持每年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田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网球等项目的比赛。学校也结合各自实际举办体育竞赛,并形成制度。同时,积极鼓励学校组队参加省、市级体育竞赛。全区呈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强化人才输送。通过各类体育竞赛,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体育后备人才。近三年来,共向省、市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近80名。对特别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不仅进行物质奖励,还在升学方面给予照顾。如对于秀洲籍优秀运动员,从小学升入初中,由区教文体局与区重点初中签定保送协议,从而为运动员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效保持了优势项目的发展连续性。
三、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形成鼓励争先的业余训练管理机制
1、实行目标管理制。对训练项目学校,通过签协形式制定较为合理的预期目标,形成数量化、规划化的目标体系。其中,对达到预期 2 目标的给予一定训练经费,超过预期目标每提升一层次,经费增加40%;达不到预期目标,每降一层次经费相应递减20%。对少体校分校、田径项目训练点学校,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和扶持,通过签协包分、年终考评等方式,保障经费、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加强考核,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鼓励争先,奖罚分明。
2、实行科研推进制。各项目学校以教学为先导、以训练为提高、以科研为推动,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提升教学和训练水平。以王店镇中心小学为例,学校先后立项《农村小学足球特色俱乐部的构建与实施》、《农村小学班级足球俱乐部的构建与实施》两个省级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归纳出了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有效提升了足球运动的训练水平。
3、实行考核奖励制。先后出台《秀洲区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细则》、《秀洲区少体校分校、田径训练点学校业余训练考评标准》、《秀洲区体育教练员管理暂行规定》等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开展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实施表彰和奖励。同时,把参加各类体育竞赛的获奖和运动员输送情况纳入对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第二篇: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摘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体育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应当表现出“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体育”的发展轨迹,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领导重视是基本保证。
关键词:创建 体育特色学校 学校体育品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己成为国内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潮流,很多学校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载体,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例如,美国通过在中学创建篮球特色俱乐部,培养了一大批“NBA”名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西通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巴西足球的崛起,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日本的中小学校,经常进行有特色的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我对体育特色学校的几点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体育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体育特色学校”,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并非就是“特色”。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其次,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常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体育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即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
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体育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
名牌学校体育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体育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二、怎样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体育项目,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首先要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体育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体育项目,构筑学校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体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体育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我们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体育特色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体育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体育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其次要运用资源。打造体育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体育优势项目。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体育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体育总体特色的体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体育总体特色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体育教师。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素质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持久的力量保持学校体育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显著。从而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出突出的贡献。
3、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上决策着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工作中,学校和上级领导必须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校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制定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特色学校向深入发展,从而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品牌就会保证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
1、《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6年第11期《走体卫特色办学之路,打造素质教育精品》陈玉金。
2、《体育教学》杂志2006年第6期《是荣誉更是责任》本刊记者。
3、《中国教育》杂志2006年第9期《研究型教师几其发展研究》温勇、宋广文。
4、《中国教育》杂志2006年第9期《创新教育研究的饿奠基之作》朱小曼。
5、《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年第11期《教师文化初探》车丽娜。
6、《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年第11期《文化视野中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肖正德。
第三篇: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_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2011年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己成为国内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潮流,很多学校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载体,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例如,美国通过在中学创建篮球特色俱乐部,培养了一大批“NBA”名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西通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巴西足球的崛起,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日本的中小学校,经常进行有特色的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体育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体育特色学校”,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并非就是“特色”。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 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其次,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常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体育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即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
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体育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 2 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体育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 3 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二、怎样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体育项目,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首先要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体育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体育项目,构筑学校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体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体育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我们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体育特色 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体育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体育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其次要运用资源。打造体育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体育优势项目。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体育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体育总体特色的体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体育总体特色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体育教师。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素质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持久的力量保持学校体育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显著。从而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出突出的贡献。
3、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上决策着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工作中,学校和上级领导必须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校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制定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特色学校向深入发展,从而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品牌就会保证经久不衰。
第四篇:创新高三管理机制 打造艺体教育品牌
创新高三管理机制 打造艺体教育品牌
——2010年3月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没有市、区教育局领导的殷切关怀,就没有今天负重发展的六中;没有市、区教科所领导的悉心指导,就没有今天崭露头角的六中;没有一个荣辱与共的团队,就没有今天蒸蒸日上的六中,在此我代表遂宁六中全校师生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置身于近乎白热化的高中教育竞争格局,遂宁六中在国、省、市示范高中的夹缝中,跳出了“城市”包围“农村”的境地;高中教育从低起点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开创了“普教+艺体+职教”多元化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赢得家长、社会的信赖;特别是我校坚持走艺体特色品牌战略发展之路,为探寻高中素质教育、拓展学生成才渠道、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几年来,学校基本完成上级下达的高考升学任务,本科上线率连续五年超全省平均水平,上线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05年近200人参考,本科上线61人;06年近350人参考,本科上线97人;07年近400参考,本科上线121人;08年近500人参考,本科上线163人;09年本科上线268人,比去年净增107人,增长率达67%!,理科尖子班单班41人参考本科上线38人,升学率达92%。)。每年艺术本科上线率均达到85%,仅2009年艺体联招考试,就有302人上艺体专业本科线,稳居全市前茅;谢慢慢、胡志力等五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跆拳道在全省锦标赛中勇夺二金四银两铜,摔跤获得二金,多名学员被选送省专业队发展;音乐美术类20余名同学在省艺术人才大赛中喜获一、二等奖,声乐、舞蹈在市区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67人被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重点艺术院校录取;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在川招2人我校蒲娜被录取;湖北美院在川招3人我校丁玉被录取。
小小的成绩只能属于过去,2010年高考迫在眉睫,我们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坚定不移的推进高三升学任务“234”工程。下面我就本届高三管理谈一点粗浅的意见,若有不当,敬请斧正。
向教学管理要质量,向教学管理要效益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创造性配置高三教师队伍,撬动激发教师潜力的杠杆
1、采用“滚动大循环”制度和骨干教师保高三制度相结合配置高三教师队伍,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优秀教师,还能积聚起高三教学合力;对于不称职、不负责任、混日子、不能胜任高三的教师一概不予任用;对于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但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一概不予任用。
2、建立“智慧加实干,鲜花送模范”激励机制。用人上打破惯例,不以年龄资历论英雄,不让功臣挡道,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评选“首席教师”“知名教师”“十佳青年骨干教师”“示范岗”向高三倾斜,让老师们“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干得多有想头,干好了有甜头,越干越有劲头”。
3、完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建立质量督导小组,负责教学咨询、调研、指导、考核、评价,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4、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学校与各年级相关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第二责任人——年级主任,其他责任人——蹲点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年级必须按学校下达目标的120%分解到班,并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签定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
(二)年级管理全面出击,营造良好的高考氛围
1、教师常规管理每月几个“一”(一次年级领导碰头会、一次备课组长交流会、一次 班主任班级管理分析会、一次学科骨干教师“诸葛会”、一次师生学月成绩分析会);强化教师五个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强化危机意识、强化团队意识、强化效率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强化教师“六得六不得”(“六得”:一得关爱每一个学生和同事;二得按时保质完成教学任务;三得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四得主动开展教学研究;五得坚决执行年级组坐班;六得设法进行因材施教。“六不得”:不得无故违反教学常规,影响学校工作;不得随意接受他人的请吃请喝,更不得酗酒;不得校外兼课及从事家教家养,谋取私利影响学校声誉;不得在行课期间打牌赌钱,耗费精力影响健康;不得私自订辅导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得随意请假,分散教学精力。)
2、教师教学管理,狠抓过程,力求实效
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同学科教师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课要做到“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资料、统一测试。重视信息收集工作,加强复习时效性,利用好网络,友好学校、友好人士、报刊杂志,认真研究考纲,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②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③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④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⑤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严防以讲为懂,以懂为会,以会为通,严防复习课无深度和广度。
坚持练习不重复、不超纲、不超负荷,全批面批,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建立矫正机制,课前、课堂、课后实行全程矫正;坚持实行坐班辅导制,每天晚自习第四节科任教师采取多种补差模式,做到“三补五多”——补态度、补方法、补知识,课堂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平时多谈心,练习多面批,方法多指导。
加强考试流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严密考试环节,严格考试要求;及时做好质量分析。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要求,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夯实基础,训练能力,让学生具有抓分的实力;突出弱差科,尽量提升可提升的部分;各科教师积极配合,让学生保优补弱,医治“软伤”,确保年级培养的踩线生有最高的成活率;艺体、高职分类单独编班,配置精良师资,重视基础,回归教材,让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确保确保本科上线。
坚持重视心理疏导,开发非智力因素,树立信心,努力消除非智力因素影响。
3、学生日常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理想教育
坚持政教处周日晚主题班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调动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实行坐班辅导制;要求班主任全线跟踪(早7:30—晚10:30),实行全方位的常规管理;大力营造高考氛围,开展“百日倒计时宣誓”“专家高考备考报告会”“感恩教育演讲”等多形式的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理想前途教育。
(三)突出艺体教育特色,打造艺体教育品牌
1、高三艺体教育集训前,分类编班,坚持学习、培训“三统一”
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搭建最佳成长平台,分科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文化成绩、兴趣爱好分出文化班、体育班和音美班;高三时,我们再次根据艺体生文化成绩差异组建艺体尖子班、艺体普通班;针对近年来文科艺体易考、理科艺体难考的客观现状,我们与时俱进,适当扩大文科艺体班,减少理科艺体班。
为了避免文化学习与专业培训相抵触,艺体处、年级对艺体班教学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文化考试,统一训练时间。一是针对艺体生时间紧、遗忘快的特点,在备课、讲课、练习、考试等环节统一教学要求,精心安排,适当取舍,让学生有时间做,达到提出的要求;二是单设艺体生考试试卷,统一考试要求,查找问题,对症下药;三是统一训练时间,每天下午4:30—6:30为专业训练时间,确保文化教学不受影响。
2、高三艺体教育集训间,分层培训,坚持文化、艺体“两手硬”
为了让大面积的艺体生专业上线,我们安排3—4个月作为专业集训时间。为了让不同层次艺体生的专业有不同层次的提高,我们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把文化成绩较好、专业较突出的送到成都、重庆、南充等高校,尽最大努力培养一批能考入名牌艺术院校的艺体生;把文化成绩一般、专业一般的留在校内,采取导师制,悉心培养,争取更多人进入大学深造。集训期间,校外培训学生由科任老师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学习任务,追送各阶段的考试试卷、复习资料;到各训练点,组织周末考试,让学生始终绷紧文化这根弦。
校内集训学生根据专业时差,体育班继续按原班原进度进行文化教学;音美艺术班,前两个月由年级将剩余学生进行整合,重新编班,坚持上午9点前、晚自习安排优秀的老师进行文化教学,其他时间进行专业集训;学生常规管理由原班主任与新班主任共同负责,校内的文化水平测试学生仍然参加。
集训期间,文化老师做好学生返校后的教学准备工作,提前备足备好艺体生文化冲刺复习课程、针对性练习题。
2、高三艺体教育集训后,分层教学,坚持文化学习“大攻坚” 专业考试结束,年级除了做好上线和未上线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外,重点是让学生加强文化攻坚。
根据艺体生返校时间的不同、上线和未上线的不同,我们机动灵活,分层教学。音乐生最先回校,分为专业上线班和未上线班;美术生后回校,同样分为专业上线班和未上线班,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
根据艺体生文化水平的实际,我们将一二轮复习合二为一,将基础复习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以课堂小练形式带动精讲,提高学习效率;精选资料,抓好时间分配,杜绝各学科抢时加负现象;实行严格包保责任制,将上线学生按弱差学科情况分派到科任老师人头,利用空档时间进行知识与方法双补,以期收到速效;强化诊断把脉,邀请市、区教科所专家到校听课,详细分析复习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基础得分的前提下大胆放弃难度知识的学习,将学习时间向强势学科和综合科偏移,以保证让学生能得的分一分不丢!
追求是无止境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来”,我们将负重自强,创新机制,科学育人,强力打造艺体教育品牌,让六中凝聚起一股自我崛起的强劲力量,让六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五篇:体育教育专业-浅谈体教融合对体育学校的影响
浅谈体教融合对体育学校的影响
摘要:如何使体教融合更好的服务于体育学校,并且使学校体育生招生和就业顺利成为最关键重要的问题。利用查阅资料法、调研调查、统计法来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与整理,根据在疫情下刘强德老师对排球队员参赛及体教融合进校园进行全面分析,对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情况作了相关地分析,对创办体教结合的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调查三部分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及给出相应的建议,体教融合观念要创新,体制与机制也要创新,将体教融合优势发挥最大化。
浅谈体教融合对体育学校的影响
1.研究目的“体教结合”作为一种对体育和教育具有同等意义的发展模式或理念,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体育要与教育相结合,运动员要受教育,学生要参与体育运动。
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为引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对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竞技体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出路、后备力量补充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下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势在必行,体教融合正是顺应了这一现实需求而产生的。
体教结合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与实践,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它在推动体育事业深化改革,促进新型竞技体育体制的建立,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拓宽人才培养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体教结合是持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改变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
所以,如何使体教融合更好的服务于体育学校,并且使学校体育生招生和就业顺利成为最关键重要的问题。
2.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
。参阅了《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体教融合方面资料和有关文件。
2.调研调查法。
对体校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甚至对关注竞技体育的人群、学生家长进行走访调研。
3.统计法。对搜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在疫情下刘强德老师对排球队员参赛及体教融合进校园进行全面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排球比赛的过程以及对体教融合进校园的看法,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对刘强德老师进行了关于排球的专门采访。
本次采访,刘强德老师具体对体教融合进校园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让三大球进校园。由于排球比赛近二十年没有大规模组织,刘强德指出三大球走进大学校园相对来讲比较晚,然而曲阜师范大学开创了一个先例。在疫情期间接这个比赛是对曲阜师范大学排球爱好者的生活极大丰富。刘强德指出由原来的教体融合转变为现在的体教融合,不只是排球还应该包含很多东西,并举例说明淄博队、单县一中队本次比赛参赛队员都是属于学校队。在采访最后刘强德老师提出体教融合是一个趋势,要改变对体育的认知。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所言,体教融合的核心是要重视体育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体育知识技能的提高对参赛选手是不可缺少的。
本次采访充分展示了刘强德对这次比赛的认可以及呼吁学生们进行体育知识的培养与提高,这要求本院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和理论知识方面做到相得益彰。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在排球方面也在体育综合所有方面都能发挥到领先水平。
3.2对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情况作了相关地分析。
清华大学有着悠久的体育文化内涵,积极探索以大学为基地、以体育系统合作,与中小学衔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已崭露头角。
他们自1998年建队以来已获得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杯赛等多项冠军。实践证明:清华“体教结合”的试验在于探索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形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新途径。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模式,“体教结合”还需要更多新的探索尝试。而在实践中,体教结合确实存在多种办队的模式。
3.3对创办体教结合的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调查。
由体育局和教委合作创办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局和教委共同负担经费。体育局负责运动训练选派教练,教委负责文化学习。
例如:北京东城区在地坛体育场两家联合成立了具有体育特长的“和平北路体育学校”。区政府投资改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负责教师一半工资并负责选派文化课教师。体育局负责教师的另一半工资并将地坛体育场让出同时选派教练员。现已有小学一年级到初三12个班级中的全区体育尖子400余人。正是凭借这一优势1998年在市运会上东城区获得的134块金牌中该校获83块。
体教联手共建体育特长班,这是体育和教育系统联合在领导机构、办班人数、项目、课程、经费管理等诸多方面达成协议共建体育特长生班,招收区内的体育尖子集中到某校的某班,便于集中教学和训练,保证教育和训练两不误。北京朝阳区呼家楼中学就在体委和教委支持下建成了体育特长生班连续三年招收人数达120人使该班很快进入正常运转,其中40名学生在98年市第十届运动会上得到14枚金。
3.结论与建议
“体教结合”问题的提出源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分置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体教结合”问题麻烦多多,困难重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脱离教育体系的运动员队伍出现的“就业难”、“出口窄”等诸多问题,已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其表现形式必然是“招生难”。
目前来看只有体教融合才能使体育学校发展壮大。
对其建议:
1.体教融合观念需要创新,要以积极有益的思想去看待体教融合这方面,体育学校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在搞好体育训练的基础上,也要把体育知识搞好。做到技能与知识两不误。
2.体制需要创新。实践证明,“体教结合”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动员多方面力量,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从真正意义上共同构建完成协调配合的“体教联合体”。
3.机制需要创新。横向联合。体育局、教育局必须协同,克服本位主义、联合办赛、联合培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体教结合”过程中,招生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规范。我们必须依靠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层,尽快建立和完善招生的运行机制或奖励机制,以解决“招生难”问题。
“体教结合”应与学校体育资源优势结合,调动双方面力量,切实落实“体教结合”训练体制的连贯性,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协调好校际布局。我们应该尽快找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这两大模式的结合点和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案,争取相关经费的合理投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发展成效。
5.参考文献
[1]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库;2006年
[2]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李善华.学校体育落实体教结合的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04期
[4]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官网新闻[DB];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