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概论 - 蕉岭县广播电视大学欢迎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课程说明:本课程使用主教材:《社会学概论》韩明谟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辅助资料:《社会学概论》导学(2004年8月修订),省电大教材处发行。
考试说明:
1、考试的性质及方式:本课程为省电大统考科目。每学期开考一次,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2、考试成绩计核方法: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合计课程总成绩100%。
3、试题类型及比例:名词解释:24%,单项选择题:20%,简答题:40%,论述题:16%。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
4、考试范围:本课程共分十六章,前十四章之间存有内在联系,属必然考核内容。第十五章不是社会学的重点内容,不作为考试的重点;第十六章是为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同学开阔视野之用,不列为考试范围。第一章 绪 论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学及其特点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特点:
a、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b、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开展研究;
c、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d、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e、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功能(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 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3)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复习要点:
1、社会需要的涵义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述评(1)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述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第三章 社会交往复习要点:
1、社会交往及其意义
掌握社会交往的定义。社会交往的意义:(1)人类离不开交往;(2)个人成长的条件;(3)文化传播的手段;
(4)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3、符号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
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此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是通过媒介符号。人们通 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的符号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是根据 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2)人们所 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 处环境总是不断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4、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2)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态度);(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人际关系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诚意、信任、尊重、合作以及双方在交往中得到的满足等均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复习要点:
1、社会化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传授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3)指点生活目标;(4)提供角色人选。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1)三者的定义
继续社会化:指人的一生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特殊社会化:指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2)三者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不同点: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是肯定的,再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特殊社会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复习要点:
1、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涵义: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它是自然形成的;(2)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3)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没有 严格的规章制度;(4)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5)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6)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2、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3、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复习要点:
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掌握涵义
特征
(1)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目标简单、明确;(3)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4)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 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5)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2、科层制及其功能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特征: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科层制的功能分析: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它 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它纯粹是理想型的。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详细规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 积极性,影响效率。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第七章 社 区复习要点:
1、社区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2、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农村社区的特征:
(1)居住特征: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2)产业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3)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位;
(4)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3、城市社区特征
城市社区: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特征: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以工商业、其他非农产业为职业和谋生方式;成员的异质性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色彩淡薄;6组织程度高,结构复杂。
4、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1)控制大城市 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4)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轻城市压力。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复习要点:
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2、社会分层的需要论
3、阶级的起源与定义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第九章 社会制度复习要点:
1、社会制度的涵义及其特征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概念系统: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作用的一套理论。(2)规则系统: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
(3)组织系统: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4)设备系统:该社会制度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物质资源。
3、社会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第十章 社会控制复习要点:
1、社会控制的涵义及功能
2、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3、社会失范论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反常状态。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此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
4、手段-目标说此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即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相对于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复习要点:
1、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
2、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的表现
3、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原因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 应。
主要表现:人口数量多,素质低。
原因: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多子多福;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降低;计划生 育失控。
4、我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 解决办法
5、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解决措施
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解决途径:
(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广开就业渠道;(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复习要点:
1、社会保障及其特点、内容
2、社会保障的功能
(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
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进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复习要点:
1、社会变迁及其原因
2、历史循环论
3、社会进化论
4、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5、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发生的几件大事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复习要点: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特征及内容
2、社会趋同论
该理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 越来越相追似。评价:
a、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b、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也包含一些不同。
3、依附理论
4、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
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第二篇: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2016年最新社会学概论答案
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2016.06最新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套题
一、单项选择
(1/32)、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2分) A、人与环境的关系 B、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价值观念
(2/32)、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3/32)、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2分)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增长的极限》 D、《超越浪费的时代》
(4/32)、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2分) A、普雷毕什 B、弗兰克 C、沃勒斯坦 D、丁伯根
(5/32)、“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2分) A、“文化类型”说 B、“生物有机体”说 C、历史三阶段
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6/32)、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2分) A、绝对贫穷 B、相对贫穷 C、长期贫穷 D、短期贫穷
(7/32)、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2分) A、社会趋同论 B、依附理论 C、全球发展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8/32)、社会保险属于()。(2分)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人身、人寿保险
(9/32)、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2分)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0/3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2分)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11/32)、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2分)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12/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90年代
(13/3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分) A、相对贫穷 B、个案贫穷 C、长期贫穷 D、短期贫穷
(14/32)、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分) 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15/32)、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2分)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经济保障
(2(16/32)、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2分)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17/32)、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2分) A、隐性失业 B、显性失业 C、不充分就业 D、充分就业
(18/32)、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2分) A、显性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失业
(19/32)、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2分) 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20/32)、“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2分)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21/32)、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2分)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就业
(22/32)、在贫穷类别中,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2分) A、个别贫穷 B、集体贫穷 C、相对贫穷 D、绝对贫穷
(23/32)、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2分) A、个人流动 B、代际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内流动
(24/32)、1948年,()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2分) 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25/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D、政府的足够重视
(26/32)、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2分) A、维持社会稳定
B、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安全
(27/32)、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 A、水平流动 B、垂直流动
分)
分)
(2(2 C、代际流动 D、代内流动
(28/32)、《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2分) 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29/32)、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2分)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 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
(30/32)、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的出版。 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B、《今后200年》 C、《人类处在转折点》 D、《未来社会学》
(31/32)、社会工作是指()(2分)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分)
(2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32/32)、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的广泛应用。(2分) A、纺织业的兴起
B、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 C、微电脑 D、原子能
二、判断题
(1/6)、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3分) A、正确 B、错误
(2/6)、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3分) A、正确 B、错误
(3/6)、社区组织即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3分) A、正确 B、错误
(4/6)、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3分) A、正确 B、错误
(5/6)、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3分) A、正确 B、错误
(6/6)、社会工作即是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3分) A、正确 B、错误
三、多项选择
(1/6)、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3分) A、团体工作 B、工会工作 C、个案工作 D、社区工作
(2/6)、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3分) A、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B、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目的
C、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人民的社会需要 D、依据马克思主义需要的理论确定的
(3/6)、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3分) A、显性失业
B、劳动力求大于供 C、新增劳动力就业 D、解决隐性失业
(4/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3分) A、合法性 B、社会性 C、经济保障 D、人道主义
(5/6)、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3分) A、顺应关系 B、相辅相承 C、依赖关系 D、掠夺关系
(6/6)、社会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的是()。(3分) A、代际流动 B、垂直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内流动
第三篇:电视大学 社会学概论作业1-4
社会学概论作业1
第1题: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2分)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陈千秋第2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2分)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第3题:“社会”一词源于(a)。(2分)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4题:需要层次论是(d)初次提出的。(2分)A、弗洛伊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第5题:“工作安定”属于(b)需要。(2分)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第6题: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c)。(2分)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
第7题:“镜中自我”的概念是(b)初次提出的。(2分)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第8题:“不同的社会成员或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b)。(2分)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第9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2分)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10题:以下(a)属于次级社会关系。(2分)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家庭关系 C、地缘关系 D、血缘关系 名词解释题: 第1题:社会学: 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它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为有关社会部门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第2题:优势需要
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中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第3题:社会交往 是反映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效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第4题:角色冲突
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现象。角色冲突常试他感到左右为难。
问答题:
第1题: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第2题: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第3题: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论述题:
第1题: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①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③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④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效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演讲与口才作业1-4 第一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演讲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性)第2题:演讲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效果五个环节。(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第3题:公元前5世纪亚里士多德写出的---可以说是演讲术的逐步完善和形成时期。
(《修辞学》)第4题:我国历史上一次有记载的演讲是《尚书》中的---。(《甘誓》)第5题:根据演讲者在演讲时采用的表现手法,可以将演讲分为以叙事为主的---,以逻辑论证为主的---,以解说注释为主的---,以感情传达为主的传情性演讲几类。
(叙事性演讲,论辩性演讲,说明性演讲)第6题:演讲的信息主要是指演讲的---和---。演讲活动的实质就是---和---信息的过程。
(内容,材料,传递,接受)第7题:一篇演讲---个主题。(只能有一)第8题:演讲的标题,按着制作技巧和功能,可分为---、---、---和---(揭示主题型,设问引发型,界定范围型,象征比喻型)第9题:演讲材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获得---,二是获得---。(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名词解释题:
第1题:演讲: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它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第2题:道德演讲: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一种演讲
问答题:
第1题:简述演讲的特点。1演讲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2演讲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3演讲离不开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
第2题:简述演讲的社会功能。1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2经济活动的思想筹码。3鼓舞士气的战争号角。4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5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6人才考核的重要尺度。
第3题:如何选择演讲题目?1体验时代精神,顺应历史潮流。2适合听众要求,内容有的放矢。3切合自己的身份,不妨:驾轻就熟。4注意演讲场合,考虑预定时间。
第4题:简述收集材料的原则。1定向。2充分。3真实。4新鲜。5典型。6具体。7感人
第1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前应做哪些准备?
答:起码有5个准备;一材料内容的准备:1演讲稿。2辅助工具。3音乐,视频等辅助工具。
二演讲前的练习准备:1大声的朗读你的演讲稿。2准备演讲大纲。3把自己的演讲进行录音。4掌握好时间。5试讲。
三演讲前了解听众的准备:1身份地位。2年龄大小。3男女比例。4文化水平。5经济收入。
四了解会场的准备:1提前到达,熟识会场及舞台。2熟悉你使用的麦克风,了解它的开关调试好音量。3提前播放音乐。4准备好需要的道具。5与组织者和主持人沟通。
五调整情绪状态的准备:1放松你的神经。2回忆演讲的内容。3想象演讲现场成功的画面。4热身运动。5深呼吸。第二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演讲稿具有---、临场性、----的特点。(声传性,整体性)
第2题:演讲稿总是由---、---和---三部分组成。(开头,中间,结尾)
第3题:演讲稿的层次排列形式可分为---、---和纵横交叉结构三种。(纵向组合结构,横向组合结构)
第4题:纵向组合结构有---和---两种情况。(直叙式和递进式)
第5题: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有了好材料,有结构,还必须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来表达。要使演讲稿富有文采,就必须讲究修辞。修辞包括---和---。(选词练句和合理运用修辞)
第6题:常用的辞格有---、---、排比、层递、---、反问等。(比喻,比拟,设问)
第7题:撰写演讲稿,要有明确的主题、充足的材料,设计出恰当的结构,采用合适的修辞手法;要使主题、材料、结构、修辞等方面共同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即达到---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是统帅全编的灵魂。(形式,主题)
第8题:即兴演讲有两种训练方法:一是---,二是---。(注意积累演讲材料,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第9题:控场有---和---之分。有经验的演讲者,应该两方面兼顾。(主动,被动)名词解释题
第1题:横向组合结构 横向组合结构,是指或按事物的组成部分展开、或按空间分布展开、或按事物的性质属关系展开的结构形式 第2题:辞格
辞格是用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具有特殊修辞效果和某种语言形式的修辞方法。
第3题: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又称即席演讲或即时演讲,它是演讲者在某种特定景物或某种人物、气氛的激发下而产生的一种临蛙性的演讲。第4题:主动控场
主动控场是指演讲者始终高屋建瓴,牢牢掌握住现场气氛的控制权,使听众的注意力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问答题:
第1题:简述演讲稿的作用。
1:对选材和提纲的实践性进行检验,进一步保证内容的完善。
2避免临场斟酌词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3保证思路畅通,帮忙消除怯场心理。4帮助限定时速,避免时间松紧失当。5促进演讲规律的研究。第2题:演讲开头可采用哪些形式?
1设问式开头。2叙事式开头。3解题式开头。4明指式开头。5抒情式开头。6示物式开头 第3题:简述即兴演讲的特点。
1具有临场性。2具有敏捷性。3具有简练性。4使用面广。
论述题:
第1题:
1、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控场艺术?
(1)演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心理定势与成功欲。观察力与分析力。自信力与自制力。
(2)主动控制演讲现场:注意权威效应与第一印象。注重“角色整合”与高潮设置。完善形象与巧妙结束。
(3)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付冷场,应该引起兴奋,提神醒目。对付轰场,应该缓解矛盾,迂回取胜。对于演 讲中的意外情况,应该因势利导,歪打正着。第三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语调包括----、重音、----、快慢等要素。(停顿 升降)
第2题:演讲者的眼神变化有三种技法:----,环视法,----。(点视法 虚视法)
第3题:根据听众听讲的态度,可以将听众心理为三种类型,即----、否定相斥型和----。
(肯定相容型 中庸冷淡型)
第4题:按思维所借助的对象,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抽象思维)
第5题:演讲美的特征表现为动态性与----的统一,实践性与----的统一。(虚体性 整体性)名词解释题: 第1题: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类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第2题: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问答题:
第1题:最佳语言的表现形式应该怎样?(1)准确清晰。(2)清亮圆润。(3)富于变化。(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第2题:就听众而言,听讲有几种方法
(1)专心致志听。(2)积极配合听。3)选择要点听(4)判断评估听。第3题:思维方式对演讲主体有何积极作用?
(1)思维方式对主体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目标的确定、预测和实现上。
2)思维方式对主体行为具有调节控制作用。第4题:演讲中如可做到概念明确?(1)运用定义,提示概念的含义。(2)比喻与举例。
(3)运用划分法,明确概念的范围。
论述题:
第1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时口语表达技巧与体态表达技巧。1)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发音准确、清晰、优美。
语句流利、准确、易懂。
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2)体态达技巧的基本要求。体态语言:准确、适时,优美、适度,精练、适宜。
仪表与风度:仪表端庄、整洁,风度优雅、合乎礼仪。
表情与手势:眼神的运用技巧;面部表情要求;手势技巧。
第2题:如果让你主持一场主题为“知识改变命运”的演讲会,你会怎样主持?
(1)会前准备:明确演讲会的宗旨和任务。
了解演讲者了解演讲内容。了解听众的基本情况。
了解演讲现场情况。
做好自身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2)开场艺术:开场白简短、自然,介绍时富于热情,态度真诚。
(3)串联与控场:精心设计串联词,要求简练、幽默、富于文采与感染力。控制演讲场面。
(4)做好总结:概括准确,点明主旨。言简意赅,新颖含蓄。
第四次作业 填空题
第1题:即兴演讲有两种训练方法:一是————,二是————。(注意积累演讲材料,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第2题:控场有————和————之分。有经验的演讲者,应该两方面兼顾。(主动和被动)
第3题:语调包括————、重音、————、快慢等要素。(停顿、升降)
第4题:按思维所借助的对象,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抽象思维)
第5题:演讲美的特征表现为动态性与————的统一,实践性与————的统一。
(虚体性 整体性)
第6题:演讲的信息主要是指演讲的————和————。演讲的实质就是————和————信息的过程。(内容,材料,传递,接受)
第7题:演讲的标题,按着制作技巧和功能,可分为————、————、————和————。
(揭示主题型、设问引发型、界定范围型、和象征比喻型。)
第8题:演讲者的眼神变化有三种技巧:————、环视法、————。(点视法、虚视法。)
名词解释题:
第1题:纵横交叉结构
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穿插横向组合材料.或者以横向组合为主,其间穿插纵向组合材料
第2题: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问答题
第1题:简述演讲学的特点
答:
1、演讲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2、演讲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
3、演讲离不开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第2题:简述编写提纲有何作用
答:
1、确定框架。
2、进一步选材组材。
3、训练思维。
4、避免遗忘 第3题:演讲的策略与技巧有哪些?
答:
1、欲擒故纵,出奇制胜。
2、悬念吸引,呼应作答。
3、主动出击,先声夺人。
4、未完风趣,曲径通幽。第4题:演讲中如何做到概念明确
答:
1、运用定义,揭示概念的含义。
2、比喻与举例。
3、运用划分法,明确概念的范围。
第1题: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演讲时口语表达技巧与体态表达技巧。答:(1)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发音准确、清晰、优美。语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2)体态达技巧的基本要求:体态语言:准确、适时、优美、适度、精炼、适宜。仪表与风度:仪表端庄、整洁、风度优雅、合乎礼仪。表情与手势:眼神的运用技巧,面部 表情要求,手势技巧。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分)中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4.(3分)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5.(3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3分)“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7.(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3分)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9.(3分)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3分)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1.(3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2.(3分)“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13.(3分)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来的()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4.(3分)文化是指()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15.(3分)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分为二种形式即()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7.(5分)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A、提升
B、生存
C、享受
D、发展
18.(5分)人要进行两种生产即()
A、生活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
C、人的自身生产
D、精神财富生产
19.(5分)以下哪几种关系属于初级社会关系()
A、同事关系
B、师生关系
C、血缘关系
D、地缘关系 20.(5分)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
A、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B、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1.(5分)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物质环境
D、经济环境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一对夫妻因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生活,最后只能以离婚而告终,这在社会学上称为角色中断。()
√
×
23.(5分)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
×
24.(5分)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
×
25.(5分)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而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进行教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社会化。()
√
×
26.(5分)竞争就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等相互作用方式。()
√
×
社会学概论02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3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3分)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位社会学家()A、迪尔凯姆 B、米德 C、韦伯 D、吴文藻 4.(3分)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学家是()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5.(3分)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3分)以下哪种规则属于成文的规范()A、习惯 B、道德 C、伦理 D、章程 7.(3分)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8.(3分)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9.(3分)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0.(3分)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1.(3分)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2.(3分)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3.(3分)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源于()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4.(3分)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5.(3分)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
A、军事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文化教育组织
17.(5分)以下群体,哪些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组织
B、家庭
C、邻里
D、儿童游戏群体
18.(5分)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A、岗前培训
B、工作过程标准化
C、工作技能标准化
D、成果标准化
19.(5分)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巨型社区
B、中型社区
C、微型社区
D、大型社区
20.(5分)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A、工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商业
21.(5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A、初级社会群体
B、次级社会群体
C、高级社会群体
D、低级社会群体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
√
×
23.(5分)科层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有正功能,没有负功能。()
√ ×
24.(5分)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
×
25.(5分)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
×
26.(5分)某单位的同一科室同事属于初级群体()
√
×
社会学概论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趋同论的提出者是()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3分)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失业 3.(3分)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4.(3分)“历史三阶段”说的提出者是()A、维科 B、施本格勒 C、汤因比 D、索罗金 5.(3分)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属于()A、团体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工作 D、个案工作 6.(3分)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A、社会均衡论 B、社会进化论 C、生物有机体说 D、文化类型说 7.(3分)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8.(3分)《增长的极限》报告是()等人提出的。A、米.朱萨诺维克 B、梅多斯 C、罗.帕斯托尔 D、奈斯比特 9.(3分)一位厂长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一名工人属于()A、个人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向上流动 10.(3分)社会保险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1.(3分)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3分)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的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3.(3分)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4.(3分)一位工作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5.(3分)《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社会流动的主体来划分,社会流动方式可分为()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代际流动
17.(5分)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是()
A、过度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18.(5分)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即()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纽约大学学派
19.(5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其保障的重点对象是()
A、少年儿童
B、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老人
C、孤儿
D、残疾人
20.(5分)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A、经济保障
B、社会化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21.(5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依赖关系 B、顺应关系
C、掠夺关系
D、对立关系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显性失业。()
√
×
23.(5分)社会保险就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
×
24.(5分)贫穷虽然表现在经济、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但其本质特征是经济贫穷。()
√
×
25.(5分)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 ×
26.(5分)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
社会学概论04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
答:(限9999字)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人的社会化
答:(限9999字)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变迁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需要
答:(限9999字)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限99999字)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限99999字)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限99999字)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群众利益的冲突以至对立;群众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答:(限99999字)答案要点: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轨的行为。
(1)如何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必须要群体或社会的规范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2)判定是否越轨行为,还要看文化类型。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也不同。
(3)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发生影响,在同一群体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04任务002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初级社会群体
答:(限999999字)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文化
答:(限999999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角色冲突
答:(限999999字)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工作
答:(限999999字)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组织
答:(限999999字)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限999999字)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区构成的要素
答:(限999999字)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限999999字)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限999999字)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而人们每时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由于人们各种需要间的纵横交错,形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条理性、秩序性和层次性。这种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就是制度。即人类创造制度来满足需要。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求通过家庭等社会实体对孩子们进行学习社会规范、认识社会角色,这种要求就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同时社会制度又对人们的行为给予约束,实际上是起到社会选择的筛箕作用。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由于社会上的各个成员、各个集团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因而很容易形成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由于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规定,尽管人们的行为不会完全合理,但必须以整体利益为目的。因此制度起到了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作用。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人类文化在其积累、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的东西逐渐被保存下来,并逐渐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制度。因而可以说社会制度就是社会文化,是以其规范的形式容纳了文化。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 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D、电视
2.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大同社会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4.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奥古斯特·孔德5.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D、布景与道具 6.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核心格局是:D、差序格局
7.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家庭形式是: A、核心家庭8.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重要的地域性共同体是:A、农村社区9.按照社会学的解释„„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D、人口问题 10.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C、教育
11.从调查对象中有目„„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方法是:D、抽样调查 1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帕森斯和默顿13.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D、业缘群体1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D、正式的组织机构
15.有无()反映了社„„的封闭与开放程度。B、垂直流动16.作为中国的一个创„„开始于20世纪()? C、80年代1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B、19世纪60年代
18.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D、犯罪行为 19.某些社会学家认为„„业社会,这一观点被称为:B、社会趋同论2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B、罗斯1.对解释的准确理解: B、由结果找原因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A、《实证哲学教程》3.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C.文化的融合4.在社会整体的结构中„„两个最基本要素是:B、人口与自然环境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C、社会关系的总和 6.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D、终生社会化7.“性善论”是由()提出的。A、孟子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范去活动时就是: C、社会角色的扮演9.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C、库利10.由一对夫妇及其未„„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核心家庭 11.霍桑实验提出了:B、“社会人”假设 12.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是: B、地缘关系13.社会制度最核心的构成系统是:B、规范系统14.冲突理论认为,影响社会分层最重要的因素是:D、权力 15.当收入不足以支持„„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1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A、6月5日
17.世界上第一批现代化国家出现在哪里? D、欧美
18.上个世纪80年代„„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A、《第三次浪潮》19.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指: D.社会弱者
20.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C、家长制 1.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化机构是:C、学校2.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C、地缘
3.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角色冲突 4.社会学创立于()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5.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管理机构是:C.民政部门8.组织的灵魂是()A、组织成员B、组织结构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10.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C、人们的社会行为11.希望工程属于()D、非政府组织
1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为主。C、业缘关系14.下列属于本原性社会制度的有:B、经济制度
15.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A、职业
16.职位升迁属于社会流动中的()。B、垂直流动
19.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鲁思·本尼迪克特20.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费孝通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属于()D、非政府组织 4.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 D、1979年3月 6.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 8.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D、交换关系
10.在社会化的所有场所„„为直接、最为持久的是:A、家庭 12.小群体研究的结果表„„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C、五个人 16.“社区”这一概念„„“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D、费孝通 18.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确定社会成员的()。C、社会地位1.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力量。D、技术 14.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B、青春期1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C、普遍调查20.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孔德
二、多项选择题
21.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ABCE
A、选题阶段B、设计阶段C、实施阶段E、总结阶段 22.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网络犯罪B、计算机病毒C、网络黑客D、网络沉溺 23.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24.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有:ABCD
A、社会背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社会需要 B、理论背景:法国启蒙时代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 C、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科学的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 D、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
25.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ABCDE
26.美国社会学家奈斯„„社会发展区分为哪几个阶段?ABC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C、信息社会27.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ABC A、权力B、社会声望C、财富28.社会组织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要手段有:ACE
A、组织权威C、组织规范E、组织资源 29.社会的特点如下:ABCDE
30.中国社会学界杰出的代表人物有:ABCD A、孙本文B、潘光旦C、吴文藻D、费孝通 2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ABCDE 22.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有:ABCDE 23.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ABC A、覆盖面比较低B、资金短缺C、社会化程度不高
24.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如下哪几个阶段:ADEA、角色期待 D、角色感悟E、角色实践 26.越轨行为的正功能主要有:ABD
A、越轨能促使人们更好地遵从B、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D、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27.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BCD
B、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C、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 D、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并存 28.按照陆学艺先生„„需要采取的措施有:ABCD
A、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B、就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D、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29.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 ACD A、家庭 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
30.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ABD A、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B、社会角色是对某种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和行为规范 D、社会角色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2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BCE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E、角色实践
22.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等部分构成。ABCD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济D、社会优抚 23.以下控制手段中属于外在控制的有()。ABCD A、行政控制B、法律控制C、道德控制D、习俗控制24.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有: ABCDE 连线题
名词基 本 功 能
社 会 学 61.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制度 52.解决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控制 13.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有着重大影响。社会保障 24.有利于社会成„„动并有利于社会的开放 初级群体 35.行为导向、社会整合、文化传播。社会流动 46.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名词基 本 内 涵
社会群体 51.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 12.人们通过交往形„„在一起的共同体。社会组织 23.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邻里 44.居民在地域上„„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初级群体 36.就是以共同的物„„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理论或贡献 孔德41.科层制 韦伯12.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 23.平民教育
晏阳初 34社会学的创始人库利65.非正式群体 梅奥56.“镜中我”理论 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P295
(1)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传统经济体系的变革过程。(2)社会空间的城市化:人们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3)政治现代化: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的转化。(4)管理科层化:管理现代化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合理化,管理效率与控制能力提高,管理手段先进等。(5)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就是素质的现代化,主要有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两方面。(6)生活方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精神文化丰富。
2、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P115
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首先需要对所担当的角色有一个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26.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BCE
A、描述的功能B、解释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E、预测的功能 27.要做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代沟问题,就需要:ABCE A、要正确认识代沟问题B、要对代沟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C、思考如何解决代沟问题E、思考应该把代沟控制在什么范围 28.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有:ABCDE 29.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ABCDE
30.斯宾塞认为,社会就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三个系统,即:ACD
A、营养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 22.以下哪些理论侧重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ACE
A、增长极限论 C、信息社会论E、后工业社会论 24.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ABC
A、社会个案工作B、社会团体工作C、社区工作 26.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ABCDE 30.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学习生活技能B、传递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观念D、培养社会角色
29.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BCDE
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E、角色失败 30.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BCDE3、社会控制的特点有哪些?P250
第一、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就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社会控制的约束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制的实施主体,都具有多向性特征。
第四、社会控制的规范性。社会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P133
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
(3)婚姻生活功能。(4)社会化的功能。(5)感情交流功能。(6)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P173
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居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6、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15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比如:教师„„按过程说明。。)
社会65.人们通过间接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第三、社会控制的多向性。无论社会控制的手段、内容,还是社会控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P71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P222-2241、人口数量庞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
2、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不高,就高等教育看,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左右。
3、人口结构不甚合理。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1)性别,男女比例失调。2)年龄,我国现在为老龄化社会。
9、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P153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为。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P2782、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网络的特点。P1163、联系实际说明,社会流动的意义有哪些?P21210、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P278
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既有社会制度的社会稳定是社会障碍的第一功能;(2)在促经和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因素;(3)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减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4)在经济关系方面,社会保障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11、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P256
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有的越轨行为也会自己产生很大的危害。
12、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P153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分析说明为了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我国目前急需采取哪些主要措施?P172-17
3解析题
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参考:社会流动从现实行为主体上来看是个体行为,但是,从流动的根本来看,所有的流动都是社会流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引导和塑造。就我国农民工的大批量向城市的流动来看,既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更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主要有:
第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增强。社会流动的发生与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频繁,社会越自由,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自由度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当前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中国文化中保守主义色彩太浓厚,人们过于内敛,不愿直面竞争,因此,社会成员的流动就比较小。当今中国,在全球化的洗礼中,竞争、自由、进取的意识不断强化,个体主义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的统治地位,所以社会流动明显加剧。
第三,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如果一个社会存在有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向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转移。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村人口大面积向城市的转移。
第四,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于众多农村人口而言,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与飞跃,对自己以及对于自己的后代希望着能够走向城市,融入城市,对城市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这也势必促进了这种社会流动现象的出现。
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793、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这场深刻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同时还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建国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种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重大转变,也就是说是社会制度的大调整。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1884、近几年来“国学热”风靡一时。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中国的孩子难道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上述两种相反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