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时间:2019-05-12 19:1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篇: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共京山县委

京山县人民政府

2005年第4期 ——特别策划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的方针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兴工富县”战略,积极培植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了“骨干支撑、园区带动、集群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完成GDP62.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39.5%、16.1%、16.9%和9%。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必须致力培植一批骨干企业。我县是农业大县,发展县域经济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步领悟到: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县域经济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早在前几年就确立了工业立县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抓重点、培骨干”的发展举措,培植了如京山轻机、华贝、湖北戴蒙德等一批成长性较强的企业。

近年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为此,我们进一步明晰思路,明确提出“兴工富县”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县域经济的希望在工业、工业的关键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在骨干企业”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培植骨干企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这一思路和理念,我们筛选出各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在领导、税收、信贷、电力等方面加以扶持,促其发展壮大。通过精心培植,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轻机公司成为全国纸制品包装机械行业“霸主”,戴蒙德公司成为全国电力环保机械行业“龙头”,其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均达到70%以上。全县规模工业企业2003年达到71家,2004年发展到89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亿元的10家,过千万元的29家。

骨干企业的强势发展,有力带动了产业集群建设,全县的机械制造、建材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冶金、食品加工5大产业集群已具雏形。2004年,5大产业提供税收达1.2亿元,对全县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1.8%和76.6%。

二、必须致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优势、赢得主动。骨干企业成长的过程,实质上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多年来,我们抓住企业改革、技术创新、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这几个环节不放,既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张,更注重企业素质的提高,始终注重引导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使企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强力推进企业改革。我们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取向,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以企业彻底转换产权、职工彻底转换身份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到2004年底,全县366家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了民有民营,全员聘用的新型职工关系初步建立。在抓好企业体制创新的同时,我们坚持以资本营运为手段,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了骨干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如轻机公司兼并收购了10多家县内企业,与香港圣瑞公司等8家境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兴办了一系列配套企业。该公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4年,该公司总资产达16.5亿元,销售收入、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15亿元、1.2亿元和1500万美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坚持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并举,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机制,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发展壮大。我们建立了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每年都要按有关规定,安排、落实“三项”经费300万元以上,县财政每年还拿出100多万元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目前,我县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92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近3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0.7亿元,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72个。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产业层次迅速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9项,有力地促进了一批企业提档升级。目前,通过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到3家,轻机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着力抓好开放开发。我们实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尤其注重在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上下功夫。2004年,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6亿元,超过前6年招商引资额的总和。一是建立招商引资基地。瞄准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瞄准浙江、广东、江苏等资本充裕的省份,并采取了领导挂帅、专班负责、明确责任、定向突破的办法开展招商引资。仅2004年,全县就引进50万元以上的项目135个。二是大力开展以商引商。用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让外来投资者来京山投资放心,发展舒心。浙江客商赵伟光2001年到京山创建京兰水泥公司后,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受其影响,浙江客商纷纷来京山考察投资。2004年,总投资8亿元的永兴水泥公司和总投资2亿元的大龙置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落户京山。三是实施回归工程。激励和吸引京山籍在外创业人士回乡创业发展。我们还大力培植外向型企业,全县已有8家自营出口企业,2004年出口创汇4354万美元,在全省县市中名列前茅。努力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骨干企业成长壮大的孵化园。为了建好工业园区,我们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市场运作、功能分区、相对集中、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对县工业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完成了园区控制性详规。二是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400~1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国有资产出售的收入和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县工业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亿元。三是做好企业入园工作。已有21家企业入园,8家企业已建成投产。

三、必须致力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为整体搞活企业、培育骨干企业注入强大活力。

建立向企业倾斜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企业家的潜能,另一方面注重选拔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行政干部充实到企业领导班子。近年来,我们又大力鼓励各类人才从事民营经济,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从事民营经济。

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拘一格培养、使用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县财政每年拿出一笔资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在华中科技大学和江苏锡山建立了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还邀请潘立生等3位京山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京山现身说法。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家的素质。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我们注重从政治上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地位,促使企业家一心一意在京山谋发展。近3年来,全县先后有30多名企业家分别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四、必须致力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们在改善发展硬环境的同时,大力推进软环境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建设“效能京山”。大力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和经济环境投诉中心建设,积极推行后置审批、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改革,完善“一站式、窗口式、现场式、保姆式”服务。在县直机关特别是执纪执法部门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大力推行“部门收费零投诉、企业经营零干扰、登记办证零跑路、解决问题零距离”服务;建立了经济环境快速反应机制和重大项目事项“不过三”制度;健全企业投诉制度和县长与企业定期对话制度;实施涉企收费公示制,涉企收费和检查、检测准入制,企业收费代理制等。这些措施有效净化了企业成长环境,实现了行政服务提速,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建设“信用京山”。广泛开展“树诚信政府、办诚信企业、当诚信市民”的主题活动,不断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的信用度,有效促进了银企关系的改善。近3年来,企业发展得到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积极尝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建设“便捷京山”。在企业的成长发育过程中,我们着力解决交通、电力、通信等问题。交通方面,圆了京山人百年铁路梦;京安、汉宜等省级公路改造相继竣工。电力方面,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通信方面,建立了国际信息港,建成了信息“高速公路”。■

第二篇: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沱江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抓项目,育骨干,建园区,大力推进产业化,增强了发展后劲,推动了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到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4%;全市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3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增长31.6%;完成财政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36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50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650元,增长15.9%。近年来,我们围绕“工业立市、项目强市”,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认真分析沱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全面分析把握市情的基础上,我们把沱江放在湖北和三峡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充分利用临近三峡三峡、区位交通便捷、工业用地条件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等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确立了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针对沱江过去是农业大市、工业不发达的实际,通过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骨干,提高工业化水平;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农联动发展;通过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以工业的发展强市富民。

二、培育壮大工业骨干,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不断壮大工业骨干。一是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以湖北化肥、三宁、开元、香青为代表的化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以奥美、稳健、朝阳、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以亚泰、金泰、宏泰和助力、洪森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南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群快速成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做大做强骨干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对409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彻底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即依法破产,盘活一批;股份改造,转让一批;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沱江酒业公司改制后近四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5%,2004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税1.45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2200万元,分别增长35.3%、33.3%。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三是推进技改扩规,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加大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每年投入骨干企业的技改资金在1亿元以上,酒业公司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项目主体车间、锅炉车间已进入施工阶段;三宁公司12万吨合成氨平衡改造项目正加紧建设,精甲醇项目投产后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生料磨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造项目已竣工投产。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创新,酒业公司被列入全国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公司采用全国同类最先进的电脑自动勾兑成型计算机系统,使酒液一次勾兑成功率达95%以上。沱江酒业、三宁化工被列入全省“三个一批”中的重点企业;沱江酒业、三宁化工、三峡奥美、长松钢厂、南辉科技等5家企业被三峡市列入40家重点工业企业加以扶持。四是培植精品名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制定了沱江市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市属重点企业大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沱江酒业公司开发的系列沱江大曲,先后多次荣获国内外质量大奖,是湖北省首届名牌产品,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南辉公司研究开发的铝电解电容器等关键性原材料——高比容铝电极箔,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开元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已形成4大系列20多种规格的产品格局,共有13项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被列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沱江大曲系列白酒、三峡星食用植物油、九龙仙米等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五是发展外向型工业,拓展企业市场空间。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15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6%。

三、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增强市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狠抓招商引进,借助外资外力,加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量。一是坚持定向定位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利用沱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临近三峡水电基地等优势,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纺织、载电体及电子工业项目。组织参加了鄂港经贸洽谈会、三峡三峡投资洽谈会等招商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法,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工业项目51个,协议引资21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2亿元。二是引进培育骨干项目,构筑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骨干项目。今年已竣工和在建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11个,湖北化肥煤代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程、南辉高比容化成箔、迅达工业科技园、奥美纺织卫材等项目均是投资过亿元、预期税收过千万元的大项目。湖北化肥煤代油技改工程总投资12.56亿元,2005年建成后年可实现利税1.3亿元;迅达工业科技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实现税收4000万元。预计经过3-5年努力,可引进培育税收过亿元的企业1个以上、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10个以上、税收过500万元的企业20个以上。三是完善项目建设机制,推动市镇项目建设齐头并进。制定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与各镇及市直有关部门签定了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状。对项目建设坚持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办,充分调动了各地各有关部门狠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全市项目建设呈现骨干项目与中小项目并兴、市级与各镇项目建设并进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块状发展

我们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城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来抓,促进项目向园区聚集,提高了产业板块的集中度。一是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规划建设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两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的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工业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三是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仅今年竣工和在建工业项目中,落户两大工业园区的项目就达20个,总投资16.3亿元。

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工业发展领域

我们跳出“城镇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与工业的链接点来抓,围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推动工业,逐步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我们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洪森、浙江隆华、湖南湘宜、湖北天颐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全市粮油加工、棉纺加工、果蔬加工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网络农户6.9万户,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二是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坚持以“一江两(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砂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3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我市鸿新、隆华、天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均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已和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

第三篇:培植壮大旅游产业 促推麻阳苗族自治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写写帮推荐)

培植壮大旅游产业 促推麻阳苗族自治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的西北部,西与贵州铜仁交界,北与湘西凤凰接壤,在历史上属五溪地域,素有“武陵码头”和“苗疆前哨”之称,是苗族生发、演化的腹心地带。近年来麻阳把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坚持“农业立县、商贸兴县、旅游活县、工业富县”经济发展战略,以此推动麻阳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数据)——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业收入连年增长。2001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2002年接待游客5.8万人次,2003年接待游客9万人次,2004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05年接待游客1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1年实现270万元,2002年实现360万元,2003年实现410万元,2004年实现450万元,2005年实现510万元,开局较为良好。

——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并积累有益经验。麻阳苗族自治县于2004年招商引资9800万元开发石羊哨·中国盘瓠部落旅游项目,石羊哨温泉周围200公里以内绝无仅有,与其它旅游景点相比,在旅游资源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策划等优势。旅游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初步探索出运用市场机制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有效途径。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与“九五”期末比较, 县内生产总值由7.95亿元增加到13.4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0.5%;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10.8%、1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43.1 :20.6 :36.3调整为37.3:27.6:35.1。以产业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高效特色农业有了新的发展。柑桔、瓜菜、养殖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实现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成功举办了“富民政策和特色农业专家座谈会”,打造了享誉全国的“中国冰糖橙之乡”。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实现7.2亿元,年均增长11.6%。基本形成了以电力、冶金、食品、化工、印刷包装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民营企业实现产值4.59亿元,年均增长20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初步启动。财政收入由4482万元增长到5709万元,年均增长9%,连续两年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本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8.8亿元,创历史最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25亿元增加到5.2亿元,年均增长9.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多,各项贷款余额5.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6亿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540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66元,年均分别增长7.9%、5.7 %。“十五”期间为农民免除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1366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891万元;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资助贫困生3.6万人次,资助金额417万元;2005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8万人,创造务工收入近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五年新增6平方米。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城乡普通家庭,摩托车、空调、电脑等大件消费品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内生产总值达到22.6亿元,年均增长11%,;工业总产值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5%;农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7.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1.04亿元,年均增长12.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6.3亿元以上; 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5万吨。

——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9.2:32.7:38.1;第一产业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5.2%;第三产业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2.9%。

——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16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7元,年均增长7%;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5%;城镇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农村基层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坚持高起点规划,以建设“麻阳——世界长寿旅游圣地”为主题,构筑以长寿、盘瓠为龙头,融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积极开发各类民俗、生态、人文旅游景点,进一步搞好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好中国盘瓠部落、盘瓠民俗文化村、苗族文化长廊、文明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精心策划,搭凤凰旅游顺路车,迅速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做好世界长寿县的申报工作,办好长寿旅游节,叫响“祭盘瓠、拜寿星”旅游品牌。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围绕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精心设计具有麻阳特色的旅游商品,拉动食、住、行、娱、购等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培植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力争到201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富州建材市场建设,争取县城柑桔批发市场早日动工;积极向上争取现代粮食物流园区项目,建成县级边界粮食贸易批发市场;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家政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服务产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先进的文化娱乐业,规范发展信息、经纪、会计、金融、保险、律师、咨询、房产物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业,使新兴第三产业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营造消费热点,鼓励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到201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占全县国民经济的38.1%以上。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好县青少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县到乡有线电视联网等工程,加强群艺馆、图书馆、社区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村村通”的覆盖面和质量,切实使广大群众享受到多层次、广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和高质量、低成本的文化服务产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繁荣。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制度,争取初级卫生保健和服务覆盖率达到90%。通过民政和扶贫部门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网,确保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真正做到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积极推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坚持市场监管制度化

1、坚持市场检查经常性。确定“一天一小查,三天一大检”的日常巡查制度,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执法原则,全年共计出动执法人员近2000人次,为建立健康良好文化市场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专项整治针对性。年初,及时答复市人大代表刘先成提出的《关于加强网吧和KTV等场所管理的建议》,对县政府网站“市民之声”栏目反映的一中校园周边和黄双乡黄双村存在“黑网吧”进行了及时查处,全年共召开网吧专项整治工作会议3次,重组合并网吧5家,变更9家,未新设一家网吧,处罚违规经营网吧38家;4月至5月份,共出动执法人员30余人次,对5家电脑公司的软件预装领域侵权盗版行为进行了集中专项检查,检查中没有发现严重的侵权盗版行为;特殊时段的清理整顿音像市场,元旦节、国庆节、“六·四”期间,杰克逊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分别进行了专项清理整治,共收缴各类盗版音像制品4400余张(盒);分阶段开展展“扫黄打非”行动,第一阶段,共出动执法人员30余人次,共查缴盗版图书160多册,盗版音像制品4380片(张),盗版碟带42盒。第二阶段,对县城的4家印刷企业、14家“三印”企业,1个托运站点、圣得西服饰专卖点、邮政等场所进行了专项检查。第三阶段,国庆前,各“扫黄打非”成员单位还签订了责任状,成立了国庆期间“扫黄打非”工作值班小组,确保了我县国庆期间整个文化市场的平安稳定;全年共有7家娱乐场所被行政处

罚。

百姓心声

岩门有好几家网吧,但是进进出出的基本上是一些不满16周岁的小学、初中生,以前乡镇是电子游戏室毁了一代人,现在变成网吧毁了几代人,岩门教育每年都是到数第一,这与网吧有很大关系,不信可以到周边群众去调查,希望相关文化稽查部门能严肃查处,不要像以前来收个费就了事,说个情就退电脑,十来年了就从来没见严厉查处过一家。

麻阳网吧管理不规范 未成年人受害

关于麻阳网吧管理不严的问题,现在网吧(还有游戏厅)到处都让18岁以下的孩子进入玩,甚至有八九岁的孩子,现在孩子自制能力差,通常是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有的甚至玩通宵,还有的孩子在网吧里抽烟,网吧老板根本就不管,他只管收钱,哪管你是小孩子还是大人,他们是唯利是图,这人的良知都到哪去了,文化监管部门又做了些什么?像文化部门这种不作为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监管呢?

我先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麻阳人,因家里穷,所以只好经常到网吧上网.也正因为经常在网吧上网,所以看到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网吧里上网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在周末.七至十几岁的孩子几乎占了网吧上网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有进候成年人想上上网,还找不到座位.更让我感到难过的是.有时候孩子上网上累了,也不回家睡觉,就睡在网吧.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而在网吧里上网的孩子们有时候边玩边骂,骂的话几乎连40多岁的老太婆也比之不如.你们说,这些孩子长大了后素质会怎么样呢?

更让我大感不安的是一次,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子在看黄色片,嘴里还说着,你看,他妈的大人拉尿的时候,竟然那么少,还是白色的浆浆。而所谓只能成年人上网的身份证,竟然都是网吧老板事先把自已的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号码先登记下来,或是从网络上搜索的号码。不管是谁,只要去上网,不用身份证照样可以上。有的小孩了只有七岁,但是给他上网的身份证号码竟然是一九五几年的身份证。还有更好玩的呢。那就是只要文化局要检查。那么网吧老板就提前告诉孩子了,你们今天不要上网,上面要检查。果然如此,检查过后。一个小孩子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检查,所谓的突击检查。

但是我不明白要检查的消息下面是怎么知道的呢?哈哈,我想只要是有正常思维的人应该都知道对吧。这就是麻阳文化局。有钱什么都好办,只要请他们到酒楼喝上几杯,再额外送点红包。小意思啦。这事包在我身上好了。所谓的文化局长倒底是管什么的呢?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能告诉我吗? 这个答案,我真希望由麻最文化局亲解。因为我实在为麻阳下一代人的素质与健康担心。

第四篇: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市委书记电视专访

近年来,沱江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抓项目,育骨干,建园区,大力推进产业化,增强了发展后劲,推动了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到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4%;全市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3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增长31.6%;完成财政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36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50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650元,增长15.9%。

近年来,我们围绕“工业立市、项目强市”,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认真分析沱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全面分析把握市情的基础上,我们把沱江放在湖北和三峡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充分利用临近三峡三峡、区位交通便捷、工业用地条件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等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确立了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针对沱江过去是农业大市、工业不发达的实际,通过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骨干,提高工业化水平;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农联动发展;通过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以工业的发展强市富民。

二、培育壮大工业骨干,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不断壮大工业骨干。

一是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以湖北化肥、三宁、开元、香青为代表的化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以奥美、稳健、朝阳、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以亚泰、金泰、宏泰和助力、洪森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南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群快速成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做大做强骨干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对409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彻底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即依法破产,盘活一批;股份改造,转让一批;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沱江酒业公司改制后近四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税1.45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2200万元,分别增长35.3%、33.3%。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

三是推进技改扩规,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加大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每年投入骨干企业的技改资金在1亿元以上,酒业公司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项目主体车间、锅炉车间已进入施工阶段;三宁公司12万吨合成氨平衡改造项目正加紧建设,精甲醇项目投产后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生料磨改造项目已竣工投产。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创新,酒业公司被列入全国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公司采用全国同类最先进的电脑自动勾兑成型计算机系统,使酒液一次勾兑成功率达95%以上。沱江酒业、三宁化工被列入全省“三个一批”中的重点企业;沱江酒业、三宁化工、三峡奥美、长松钢厂、南辉科技等5家企业被三峡市列入40家重点工业企业加以扶持。

四是培植精品名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制定了沱江市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市属重点企业大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沱江酒业公司开发的系列沱江大曲,先后多次荣获国内外质量大奖,是湖北省首届名牌产品,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南辉公司研究开发的铝电解电容器等关键性原材料——高比容铝电极箔,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开元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已形成4大系列20多种规格的产品格局,共有13项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被列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沱江大曲系列白酒、三峡星食用植物油、九龙仙米等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五是发展外向型工业,拓展企业市场空间。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15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6%。

三、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增强市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狠抓招商引进,借助外资外力,加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量。

一是坚持定向定位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利用沱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临近三峡水电基地等优势,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纺织、载电体及电子工业项目。组织参加了鄂港经贸洽谈会、三峡三峡投资洽谈会等招商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法,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全市

第五篇: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写写帮整理)

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市委书记电视专访

近年来,沱江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发展全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抓项目,育骨干,建园区,大力推进产业化,增强了发展后劲,推动了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到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4%;全市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3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增长31.6%;完成财政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36亿元,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50元,比上年增加1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650元,增长15.9%。

近年来,我们围绕“工业立市、项目强市”,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认真分析沱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全面分析把握市情的基础上,我们把沱江放在湖北和三峡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充分利用临近三峡三峡、区位交通便捷、工业用地条件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等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确立了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针对沱江过去是农业大市、工业不发达的实际,通过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骨干,提高工业化水平;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农联动发展;通过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以工业的发展强市富民。

二、培育壮大工业骨干,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不断壮大工业骨干。

一是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以湖北化肥、三宁、开元、香青为代表的化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以奥美、稳健、朝阳、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以亚泰、金泰、宏泰和助力、洪森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南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群快速成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做大做强骨干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对409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彻底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即依法破产,盘活一批;股份改造,转让一批;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沱江酒业公司改制后近四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5%,2004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税1.45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2200万元,分别增长35.3%、33.3%。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

三是推进技改扩规,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加大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每年投入骨干企业的技改资金在1亿元以上,酒业公司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项目主体车间、锅炉车间已进入施工阶段;三宁公司12万吨合成氨平衡改造项目正加紧建设,精甲醇项目投产后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生料磨改造项目已竣工投产。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创新,酒业公司被列入全国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公司采用全国同类最先进的电脑自动勾兑成型计算机系统,使酒液一次勾兑成功率达95%以上。沱江酒业、三宁化工被列入全省“三个一批”中的重点企业;沱江酒业、三宁化工、三峡奥美、长松钢厂、南辉科技等5家企业被三峡市列入40家重点工业企业加以扶持。

四是培植精品名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制定了沱江市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市属重点企业大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沱江酒业公司开发的系列沱江大曲,先后多次荣获国内外质量大奖,是湖北省首届名牌产品,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南辉公司研究开发的铝电解电容器等关键性原材料——高比容铝电极箔,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开元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已形成4大系列20多种规格的产品格局,共有13项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被列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沱江大曲系列白酒、三峡星食用植物油、九龙仙米等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五是发展外向型工业,拓展企业市场空间。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15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6%。

三、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增强市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狠抓招商引进,借助外资外力,加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量。

一是坚持定向定位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利用沱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临近三峡水电基地等优势,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纺织、载电体及电子工业项目。组织参加了鄂港经贸洽谈会、三峡三峡投资洽谈会等招商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法,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工业项目51个,协议引资21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2亿元。

二是引进培育骨干项目,构筑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骨干项目。今年已竣工和在建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11个,湖北化肥煤代油工程、南辉高比容化成箔、迅达工业科技园、奥美纺织卫材等项目均是投资过亿元、预期税收过千万元的大项目。湖北化肥煤代油技改工程总投资12.56亿元,2005年建成后年可实现利税1.3亿元;迅达工业科技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实现税收4000万元。预计经过3-5年努力,可引进培育税收过亿元的企业1个以上、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10个以上、税收过500万元的企业20个以上。

三是完善项目建设机制,推动市镇项目建设齐头并进。制定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与各镇及市直有关部门签定了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状。对项目建设坚持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办,充分调动了各地各有关部门狠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全市项目建设呈现骨干项目与中小项目并兴、市级与各镇项目建设并进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块状发展

我们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城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来抓,促进项目向园区聚集,提高了产业板块的集中度。

一是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规划建设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两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的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工业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

三是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仅今年竣工和在建工业项目中,落户两大工业园区的项目就达20个,总投资16.3亿元。

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工业发展领域

我们跳出“城镇抓工业、农村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与工业的链接点来抓,围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推动工业,逐步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牵引力。我们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引进外资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全市共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44个,计划投资总额1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7亿元。先后有香港奥美、稳健、台湾鸿新、江苏洪森、浙江隆华、湖南湘宜、湖北天颐等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全市粮油加工、棉纺加工、果蔬加工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6家,网络农户6.9万户,带动农业生产基地50多万亩,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700多人。

二是建设配套生产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前置车间。引导农民树立“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农业就生产什么”的新理念,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加工主导型转变。坚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优化基地布局,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60万头生猪、6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0万亩砂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3万亩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产品基地。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生产合同,确立契约关系,农户按合同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我市鸿新、隆华、天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均分别与农户签订了协议,承诺了最低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市粮食加工购销企业今年已和农民签订订单16万亩,定购粮油6万多吨。

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三峡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第一要务,突出两大重点,强化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推动市域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三峡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第一要务”,就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挥优势,强化措施,抢前争先,争强进位,提速前进。

“突出两大重点”,就是突出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重点,进而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主攻三项工作”,就是主攻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主攻龙头企业配套基地建设,尽力满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促进产业融合;主攻园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基础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向两大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板块。

“实现四大突破”,就是在发展速度上实现新的突破,在经济运行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的突破,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上实现新的突破。

下载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心培植骨干企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如何攻坚克难全力推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浅议如何攻坚克难全力推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全县上下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决战五年、脱贫致富 ”思想大解放活动,按照镇党委的安排部署,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我镇的经济发展现......

    打好项目攻坚战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打好项目攻坚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扎实抓好“项目落地年”“项目突破年”各项工作,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取得明显实效,推动了经济......

    0407关于加快引进专业人才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2

    x发[2009]9号中共x村镇委员会x村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2009年4月10日)为加快实施“机械制造专业镇、城镇建设和境外x村”三大战略的实施,......

    狮岭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5篇

    狮岭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狮岭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9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总产值135.99亿元,比增长13%。2011年,该镇重点项目......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精选五篇)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今年以来,我县各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年初经济工作部署,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狠......

    坚持新型工业化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范文合集

    坚持新型工业化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各位领导: 根据****统一安排,我们参加了******书记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班。这次集中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们的教育启发意......

    经济快速发展利与弊

    经济快速发展利与弊近年来,世界经济依然呈现发展态势。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快速,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状态下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 确实,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

    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