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好新沂统筹推进先行官 打造徐州一流发展中心镇
当好新沂统筹推进先行官 打造徐州一流发展中心镇
新沂市草桥镇位于沂河岸边,骆马湖畔,是新沂市西大门,辖16个行政村,人口7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草桥镇四面环水,处于新沂河、老沂河与骆马湖“两河一湖”的环抱之中,东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23省道穿境而过,西毗京杭大运河,南临骆马湖,距连云港机场、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国际深水港仅1小时车程,离京沪高速出路口、连霍高速出路口都在5公里以内,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近年来,草桥镇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东陇海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的战略,“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商贸兴镇、城镇带动、建设和谐新草桥、扮靓新沂西大门”,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高效农业强势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旅游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民生事业快步向前、农民收入逐年递增、镇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江苏省“投资环境最佳乡镇”、“新农村建设优秀乡镇”,被评为“国家级有机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国家级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万亩片区”,徐州唯一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正在我镇有序展开,财政收入连续4年实现翻番、跃入新沂市前列,高效农业连续4年保持新沂市第一名,镇党委多次被新沂市委评为优秀党委,08年被列为新沂市西部片区中心镇,09年被徐州市评为“高效农业十强镇”、“土地执法先进镇”,2010年被徐州市定位为“综合型发展中心镇”,被新沂市定位为统筹发展片区、和谐发展片区。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坚持“六个突出”:
一、以招大培强为抓手,突出工业强镇。始终坚持把工业强镇作为第一发展理念,重点聘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我市第一个完成镇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09年还顺利通过了徐州市环评,该集聚区中心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规划结构为“一心、二轴、二带、三个组团”。“一心”即工业集聚区公共服务中心;“二轴”指323省道发展轴、经三路发展轴;“两带”为沿河生态景观带和铁路防护带;“三个组团”指机械电子产业组团、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组团和板材加工产业组团。
工业集聚区的各项设施日益完善,工业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到去年底,工业集聚区共落户福建、浙江、上海、内蒙、山东、无锡、昆山、台湾等地客商投资的企业24家,其中机械电子类8家,食品加工类4家,板材加工类企业3家,其它企业9家。列统企业达15家,固定资产投入6000万元以上项目7家,超3亿元以上项目1家,09年工业集聚区为镇贡献税收2100万元以上。已初步形成有机食品、机械电子、出口板材、服装工艺四大主导产业,随着瑞新科技、正兴源食品、金孚电池、瑞克斯旺等的加入,今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上缴税收4000万元:其中瑞新科技和永新机械达产后每年可为镇新增2000余万元税收。随着我镇招大培强工作的加快,未来2-3年内园区入驻企业有望达到50家以上,销售额30亿元以上,上缴税收超亿元以上。
二、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契机,突出农业富民。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现代农业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坚持以“十里生态长廊”建设为主轴,进一步加快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造“十里生态长廊”工程,初步形成三大片区,即以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区为主的北区、以国家级优质稻米示范区为主 2 的中区、以高效水产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的南区,进一步贯通镇域南北发展大通道。成功引进永恒集团、浩丰农业、荷兰瑞克斯旺农业等多家企业并相继建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目前已建成地温式日光能温室600栋,钢架及早春式大棚9100栋以上,高效农业面积已超30000亩以上,现代化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蔬菜视频医院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三惠食品、宗锦食品、伊例家食品、正兴源食品等加工企业10家以上,创建了绿禾园有机蔬菜、巾帼蔬菜、圣农果蔬、润丰农业、永恒瓜果等20余家新型农民专合组织,其中达到省级创建标准的有3个,徐州市级标准的有5个,形成了正康蔬菜、四季乐蚕丝制品、巾帼蔬菜、十人桥蟹塘米等省级农产品知名品牌并畅销国内外。成功扶持创办规模养殖小区10个,新增高效水产养殖面积3250亩。我镇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引起新沂、徐州乃至江苏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来我镇调研考察的厅级以上领导200人以上,接待的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泰州以及河南、安徽等地的考察团1000人次以上,为上级领导的来访、参观所准备的现场会超过400次。这些省级、地市级现场会在我镇的召开和举行,既是对我镇加快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的鞭策,也是对我镇矢志不渝全力做好生态农业这篇大文章的肯定。
三、以建设新沂西部一流片区为目标,突出新城建设。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提升西片区中心镇的品位、扮靓新沂西大门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一是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引领,不断推进我镇镇南新区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以323省道以南,十里生态长廊以西,二支渠以北,窑草路以东“四纵三横”的网状发展新格局,镇域规划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以“突出创新、重抓城建”为抓手,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农贸市场一期工程,投资200万元的文广大楼建设工程、投资180余万元的计生大楼改造工程、投资260万元的国土大楼建造工程,投资近200万元的政法大楼工程,经过紧张施工,都已建成或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以倾力打造好镇域 “两个发展极点”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堰头新城区的规划设计,堰头片区规划建设是我镇加快“两个极点”建设的重要一极,为进一步加快我镇堰头片区的发展步伐,快速实现堰头片区与我市古镇大道的对接,我镇聘请深圳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堰头的街区布置、道路规划,景点打造进行了统一科学的设计,为我镇南部片区加快融入环骆马湖发展经济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可行的发展思路。
四、以打造生态旅游名镇为宗旨,突出旅游业推进。我镇南依江苏五大淡水湖之一的骆马湖,天然的湿地面积数量可观、高效农业发展也有一定规模,为进一步发挥好我镇的资源区位优势,挖掘旅游服务业发展潜能,我镇以打造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抓手,围绕“十里生态长廊”观光带,加快推进观光休闲农业与现代旅游服务业进一步结合。全镇已申报成功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两处,即古墩农民休闲乐园和华沂闸百年生态银杏园;拥有两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即载入淮海战役史册的“十人桥”革命教育基地和宿迁县委第一次会议旧址。目前正在全面打造十人桥公园、十人桥纪念碑为主要景点的红色旅游产业;同时为更好融入环湖大道和古镇大道建设,全面推进堰头大寺庙景区、房场张果老庙遗址、沂河堰边千年银杏古树观光点开发建设; 紧密配合骆马湖和窑湾古镇开发建设,大力推进骆马湖生态湿地旅游、水产公司休闲度假村、临湖垂钓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连片5万亩的生态休闲旅游区。
五、以营造和谐发展片区为导向,突出民生和谐。紧扣为民、利民这一根本,统筹推进民生各项社会事业。科教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有效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市前5名;文化体育工作被评为江苏省体育强镇、徐州市先进单位;政法综治和信访工作被评为徐州市社会治安安全镇、徐州市信访工作“四无”镇;工会工作被评为江苏省“工会工作模范镇”;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1、计生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人口出生率始终控制在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性别比为100∶107以内。年发放计生奖励金213000元以上,139名中考独生子女享受到加20分优惠政策,810名独生子女家庭办理了两全险,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各项补助达到3万元以上。
2、组织工作,始终坚持以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以开展有效活动为载体,努力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抓好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为出发点,倾力打造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真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级优秀“两委”干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积极向市委组织部申报部分党支部的升格工作,目前已完成了4个党总支和一个村党委的申报工作,顺利完成了对古墩村总支升格为党委的工作。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顺利完成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对“双提升”工作的督查力度。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对“双提升”工作的新要求,注重树典型,推经验,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全省组织部长“双提升”工作现场会于09年10月28日在我镇召开,对我镇的“双提升”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大大提升了我镇及新沂市的知名度。
3、宣传工作。着力扎实抓好党员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去,成功举办改革发展成果展1次,高效农业图片宣传5次,政策和科普集市宣传4次,送科技文化下村5次,印发宣传品16000多份。投资28万元,全镇16个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作用,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座谈和视察活动,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的各类意见和建议40多条。
4、人大、工会工作。紧紧围绕“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活动。有力推动了我镇人大代表之家建设。
工会工作主要是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认真开展好工会各项工作,2009年6月2日,我镇工会主席张君同志出席了江苏省工会工作模范乡镇(街道)表彰大会,从而使我镇成为全省第一批150个工会工作模范乡镇之一。
5、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强化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全镇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水域渡口、烟花爆竹、特种设备、企业、商贸等镇重点领域和行业无安全事故。通过不断加强 宣教培训,强化全民安全意识。
6、政法、综治及信访工作。坚信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始终把开展好“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大稳控”作为政法综治工作第一要事,依政策办事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关键领域、关键部位、关键时期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果断迅速化解了各类突发问题,为切实把政法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镇经过多方努力,除投资200万元建设政法大楼外,又投资近60万元新建中心警务室2个,16个行政村主要道路口全部实现了电子监控,大大地完善了政法工作的各项设施。及时办结上级交办的所有信访案件,妥善化解了基层各类矛盾。
六 以抓好效能促发展为手段,突出效能建设。以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纪检监察工作的总要求,切实履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责,保证了为草桥更快更好的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一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我镇的反腐倡廉工作。二是坚持镇党委、政府领导成员 “一岗双责”制,建立健全“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各项规章制度。三是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努力营造“做八荣、禁八耻”的社会氛围。四是根据上级的工作目标要求,认真做好案件检查工作,做到了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尽职尽责。近年全镇共立案12件,处结12件,各种材料上报及时,无拖延现象。
今年是我们新沂市撤县建市20周年,也是我市“抢机遇、攻坚克 难,拓新路、两年翻番,全面进军苏北领先行列、跨入百强县。”的关键一年,为扎实做好下一步各项工作,我镇的总目标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着力围绕 “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商贸兴镇、城镇带动、建设和谐新草桥、扮靓新沂西大门”的总目标,重点就是抓好“一条主轴、两个极点、三个园区、工业四大板块、农业五大特色、城建六大工程、社会事业七彩纷呈”的建设工作,力争各项工作实现更大的突破。
“一条主轴”:即继续以十里生态长廊作为带动草桥和堰头片区发展的主轴,十里生态长廊位于草桥新政府东侧,北起323省道,南至骆马湖北岸,是我镇近年倾力打造的镇域经济主轴,2010年我镇将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传统农业升级转型步伐,以及大力扶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切实打造好十里生态长廊三大片区即:以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区为主的北区;以国家级优质稻米示范区为主的中区;以高效水产和生态旅游观光区为主的南区。进一步贯通草桥南北经济发展大通道,让十里生态长廊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温床,投资创业的脊梁、休闲养生的天堂”,真正做大做强“走进十里生态长廊,步入人间养生天堂”这一旅游品牌。
“两个极点”:即在十里生态长廊这一主轴带动下,在积极做好草桥自身新型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前提下,抓住市古镇大道和环湖大道开通以及新戴运河六改四工程的独特水域优势机遇,切实做大做强堰头片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草桥镇形成南北两个哑铃型经济增长极,带动全镇经济全面的又好又快发展。“三大园区”:即根据南京规划设计院专家的规划及草桥现实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扎实推进镇域工业经济发展,以农业综合开发万亩片区为基础、打造好十里生态长廊,以“万顷良田工程”为引领、推进镇南新区建设。真正使草桥成为滨湖园林、适宜人居的新沂西部商贸旅游重镇,不断增强草桥作为新沂西部片区中心镇、徐州综合型发展中心镇的魅力和引力。
工业“四大板块”:即紧紧围绕机械电子、有机食品、出口板材、工艺服装四大产业板块,做大做强草桥特色经济。我镇目前机械制造、金属加工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重点培育瑞新科技、永新机械、华洋金属、孝华建材、三元机械、伊例家食品、宗锦食品等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2010年预计该行业可为镇财政实现税收3500万元以上。我镇培育的另一重点是纺织服装业,重点是跟踪服务好台湾远东集团、昆山劲昆集团、奉化服饰等项目落户我镇,初步形成用工超万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带动我镇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加大跟踪服务力度,进一步健全对外招商服务机制,坚持指定领导、明确进度、全程帮扶、跟踪问效,广拓招商选资渠道,在今年年底前在项目推进上全力谋求再签约一批、落实一批、投产一批、见效一批,通过不懈努力扎实做好福州悦腾、台湾隆成、顺安混凝土等的项目引进工作。
农业园区“五大特点”:即在进一步发展我镇高效农业过程中,继续坚持科学规划、科技先行、市场运作、园区引领、产业链条优化 9 五大特点。科学规划即:专门聘请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全面完成园区高标准设计;以科技为先导即:积极取得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等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公司的合作;市场化运作即:坚持政府投资、搭台,老板、群众唱戏;以园区为引领即:以目前永恒科技园、江苏新一代、巾帼蔬菜创业园、北方农产品创业园、正康集团为引领;五是产业链条优化即:从育苗、试种、种植、培训、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工销售等每个环节效益都很显著。
城建工作“六大工程”:即在新城镇建设上重点做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及镇南新区建设工程、草桥工业园扩建工程、四眼桥农贸市场二期工程、十里长廊二期工程、堰头新型城镇建设及十人桥公园景点开发打造工程、堰头骆马湖湿地旅游开发工程。紧紧抓住万顷良田建设在我镇试点的机遇,科学有序推进我镇安置区规划建设、搬迁户的迁移补偿等工作,(在我镇试点的省级徐州市唯一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涉及我镇5个行政村,涉及耕地面积23913亩,涉及人口8622人,涉及土地流转1654户,目前安置区一期工程17栋楼房已开工建设,“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对我镇进一步集约建设用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更好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该工程在我镇实施后一期就可新整理耕地面积10271亩以上);通过加大四眼桥相关地段拆迁补偿和建设力度,力争今年10月底前完成农贸市场二期工程;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工程建设力度,确保2010年10月底前完成十里生态长廊二期建设工程,实现十里生态长廊与古镇大道、环 湖大道的完全对接;通过加快十人桥旅游景点以及水产公司休闲别墅区、垂钓中心的规划设计与建设,2010年在堰头初步形成一桥一湖一岛一井一寺旅游景观新线路。
社会事业“七彩纷呈”:即通过我镇全体干群的再努力、再拼搏,咬准目标,知难勇进,全面将教育、卫生、文化工作、计生工作、政法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信访稳定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确保我镇2010年各项重点工作呈现“进位争先、七彩纷呈”的良好局面,真正当好新沂统筹推进先行官,全力打造好徐州一流综合型发展中心镇。
中共新沂市草桥镇党委
二0一0年六月九日
第二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发布时间: 2006-3-14 14:10:33 被阅览数: 1264 次 来源: 东联乡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打造东北部中心镇
——对东联乡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依托国电铜陵电厂项目,按照东北部中心镇的定位,加快东联乡建设的步伐”。东联乡根据县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县学指办铜学指办[2O05]9号文件要求,针对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一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乡域概况与发展条件分析
1、乡域概况
东联乡位于铜陵县东北部,地处东经117º
58、北纬31º00,为铜陵、无为、繁昌三县交界地。其东临黄浒河,南临钟鸣镇、顺安镇,西接西联乡,北临长江,乡域总国土面积54.4 6平方公里。东联乡下辖永丰、流潭两集镇,22个行政村,共262个村民组,农户6542户,总人口244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8人。东联乡经济以农业主,共有耕地2.5万亩,水面8000亩,林地100O余亩。粮、棉、渔、畜等农产品占有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单一。至2004年底,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905万元,工业总产值24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
2、发展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东联乡位于铜陵市区东北部,紧邻芜湖繁昌县荻港镇仅5公里,与无为县高沟镇隔江相望,为铜陵市东城经济区的最前沿阵地,是承载东部城区和周边产业传递重要乡镇。“十一五”期间,东联乡利用国电建设的有利时机,超常规发展,随着铜陵长江二桥规划建设和坝白路、钟古路至莸港段道路建成,这一地区交流将会更加紧密,将成为铜陵市跨江发展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2)资源优势
一是沿长江、顺安河的岸线资源优势。长江流经东联乡的岸线长达十余公里,多为天然优良港口,从市域来看,该地段是铜陵市唯一未开发的深水港口,是长江上下不可多得的黄金岸线。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全乡富余劳动力占两成以上,大多外出务工,务工人员达6000人,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全乡荒地、废弃地和不合理建设用地较多,经合理利用和加以整治,作为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三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东联乡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农田土地广袤肥沃,盛产粮、棉、油等农作物,水域面积较大,珍珠、河蚌、螃蟹等水产养殖面积较大。
(3)交通优势
东联乡水路交通前景发展巨大,利用沿江、沿河的优越港口条件建设顺安河、长江货运、轮渡码头,使之成为东北部城区乃至整个铜陵市重要水路交通集散地。陆路交通近期主要通过坝白路与钟古路和周边进行交通联系,随着长江二桥的建成,陆路交通将主要通过庐铜铁路和“滁-黄”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设施来完成,这将进一步完善安徽江南北公路、铁路网络,促进安徽中部过江运输能力的提高。
(4)项目优势
占地1.5平方公里、装机总容量达6400WM特大型电厂及铜陵长江二桥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无疑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东联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二、我乡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缺乏集聚效应。据资料表明,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才有较大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目前,我乡总人口仅2.44万,毛桥、永丰两集镇人口仅948人,两集镇占地面积237亩,人均居住面积87.1平方米,基础设施相对发展滞后,街道仅为4米宽的柏油路,公益性设施主要为行政、教育、医疗、商店等基本设施。由于人口少,地处偏僻,离市区仅有30公里路,很难形成巨大的人流人流、物流。目前,我乡小城镇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2、功能弱,缺少城镇化氛围。一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2004年底,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为277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2004年末,全乡城市化水平仅为
4.4%,远远低于城市化水平,按年递增3.O%计算,到2O1O年,东联乡城镇化水平达25%。二是集镇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实施不够严格。毛桥、永丰两集镇居民建筑为原移民建镇住房,一般为两层楼房结构。据发放l0O0份调查问卷统计:8O%的集镇居民对规划要求统一,规划要合理,长远;1O%认为无所谓,1O%安于现状。群众对集镇规划总体要求是好的。三是缺乏企业支撑。目前我乡企业主要是20O2年、2OO3年招商引资企业,有铜陵百通科贸公司,铜陵特种电缆公司,荣达阀门公司,桐乡建筑材料公司等,这些企业相当规模小,经济总量低,缺乏应有的承载劳动力的能力。
3、体制旧,制约城镇化发展。一是城镇规模的扩张与城镇户籍管理滞后存在矛盾。二是农民进城镇与原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存在矛盾。绝大多数进入城镇的农民都仍然保留着承包地,这样不仅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推广运用及农村的分工分业,同时抑制了更多的农民向城镇彻底转移。三是农民城镇化意识淡薄。据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统计结果,98%农民对城镇居民概念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城镇居民为教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财政拨款“吃皇粮"的人;9O%人对进入城镇人口期望很大,但是对成为居民,失去土地以后生活、就业保障有担忧。
4、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低。一是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小。现镇区以外的居民点沿公路、圩埂成“线状”连续分布,农村聚居点不明显。二是农村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且共享性较差。三是城镇化11项综合指标评估不达标。根据我乡城镇人口1l项指标综合评诂,至20O4年底,我乡的城镇化率仅为4.4%,尚处于农村城镇化准备阶段的前期。
三、我乡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以规划为先导,创新发展思路。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也是政府管理、调控和指导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同时,要通过规划对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广场绿地、公共设施、重点建筑等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县委九届九次全会:“把东联乡建成东北部中心镇”这一要求,东联乡利用铜陵国电项目在东联乡建设这一契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实施乡总体规划。首先,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抓好政府新址中心城区建设。将整个官庄圩全部纳入规划建设范围,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建设档次和水平,加快一级中心建制镇建设,形成以电厂为龙头,一级建制镇为主体,永丰、毛桥小集镇为两翼的城镇结构体系。其次,实施“两点一线”规划:即以大电厂和金桥工业园区为两点,坝白路沿成生态农业走廊为一线,将园区和城区的工业设施、商业设施、民用设施以及项目布局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最后,根据中心镇整体规划,建立三条经济带:着手于打造坝白路生态经济带,长江岸线10公里港口物流经济带,电厂周边商贸经济带,形成一带一品,一带一特色,一带一个设施规划,从而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建设,达到市、县对东联乡建设成东北部中心镇这一总体规划要求。
2、树立经营理念,加快城镇基础建设。资金短缺是影响小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小城镇必须突破这个瓶颈。东联乡要利用铜陵国电项目建设优势,树立超前超快发展思想,加快城镇基础建设,把东联乡建成东北部的重要集镇。一要主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化动作和争取政策性扶持,多渠道筹措政府新址基础建设资金。全力以赴地推进电厂南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3年内完成政府新址及园区的主次道路框架和必需的水、电、通信等设施基本建设,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完成坝白路、永新路、东大堤浇油工程。二要做活土地经营。在电厂周边和政府新址储备部分土地,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经营性用地实行限量供应,工业用地成本价、商业用地招拍价,有序开发,长值增效。三要合理规划集镇建设。要立足标准、高起点,合理规划政府新址所在地永丰街道建设,按照小集镇发展的步骤和要求。合理分布集镇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商业区和业园区。走“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路子。四要建立城镇管理体制。按照村镇体系规模结构,中心镇人口规模为8000-l2000人。以永丰村、复兴村、西埂村为中心,成立城镇居民委员会,建立城镇居民户籍制度,把失地和没有土地农民和永丰小集镇职工、教师纳入城镇居民管理范畴,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居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进城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后顾之忧。并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开发餐饮、娱乐、休闲、百货、信息、物流等第三产业,从而使城镇建设发挥其有效功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度集中、方便快捷、繁荣有序的商贸中心,促进城镇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五要加快交通道路建设步伐。铁路:近期建设国电铁路专用线,从钟鸣站接入,沿鲶鱼山西南侧经东联乡东北部接至国电厂。按照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马芜铜”区域性规划要求,在乡域北侧,大电厂南测预留过江通道位置,新建过江铁路公路双用桥,拟建庐江-钟鸣铁路。规划同时考虑沿庐铜铁路在东联乡境内设置区性编组站,随着国电64O千瓦电厂建成,年煤炭需求量达到20OO万吨,同时铜陵的石材,有色建材等向江北回运,过江运输能力将有可能达到3O00万吨/年左右。县乡公路:坝白路为乡域南北贯通的一条重要交通性干道,北至长江大堤,南接东部城区的湖马路;钟古路西接中心城区的永新公路,东至繁昌县的获港镇,并在新镇区处分叉南至钟鸣镇。这两条路均规划为县道。规划按一级公路标准的设计,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30米,车行路面宽度2O米。电厂南、北侧道路及丰支路、东干渠路、西干渠路、南干渠路规划为乡道,按二级公路标准没计,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25米,车行路面宽度为15米。其余道路为村道,均按三、四级道路标准规划,其线型主要是结合河堤、围埂、居民点位置及现状特点确定。水运: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贯彻长江开发开放战略,规划在长江、顺安河沿岸考虑设港口码头等设施。
3、以经济为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证明,经济基础好的城镇发展就快,活力强,后劲足,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要突出三个着力点:一是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小城镇处在农村之首,城市之末,是联系城乡的纽带。这就决定东联乡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围绕服务农业、发展农村做文章,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把东联乡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依托东联乡丰富的水面资源,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如:大力发展莲藕种植基地、珍珠养殖基地、螃蟹养殖基地。以新河农业示范园和莲湖休闲垂钓中心为基础,打捆项目招商,发展生态旅游休闲项目。结合大电厂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如:积极探索“村改居”,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成立与电厂相对接的劳务公司,实现富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强化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二是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实践表明,发展园区经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结合点。发展园区经济,可以聚集多方面的经济要素,形成扎堆效应。同时,通过发展园区经济还可以形成新城镇,扩张城镇规模,提高城镇档次。因此,东联乡准备通过谋求招商项目来推动园区建设,着方打造三大特色重镇:即充分发挥电厂区位、交通优势,瞄准电厂三级产品及其相
关的大产业:大型企业,侧重抓好粉磨站项目、大型预制厂项目、水泥项目、新型建材项目、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港口等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外商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兴厂,逐步形成一定规模;要发展工业园区,在电厂南侧,建立电厂二级产品对接项目园区;在金桥工业园与我乡玉楼村交接处建立“园外园”,积极引导金桥工业区不宜驻的小型项目落户。加大外向型投资,发展与繁昌、无为等县相配套的项目,引进应企业,形成边境商贸集市,打造边境商贸重镇;要充分利用岸线资源优势,按照“深水深用,浅衣浅用、综合整治、有序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港口建设。增强沿江开发的综合效益,建立物流集散市场,逐步发挥物流集散区位、地理优势,打造沿江工业物流重镇。三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第三产业具有集聚性要求高、劳动密集性高和低资本构成的特点,因而可以较低的进入门槛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东联乡有近6000人在外打工,占全乡总人口的l/4,适合东联乡加快发展小城镇的资源状况。此外,第三产业的范围很广,具有流通和服务的性质,第三产业的兴起,对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建设小城镇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就是要以产业支撑小城镇,以招商引资企业夯实小城镇,以市场建设激活小城镇,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尽快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
第三篇:塑造和谐文化 打造一流队伍 推进事业发展
塑造和谐文化 打造一流队伍 推进事业发展
——平顶山日报社推进文化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平顶山日报社 崔志刚
我们的理念是什么?我们的精神是什么?我们员工的行为方式应该是什么?近年来,平顶山日报社党委针对核心价值体系和共同思想基础的建立,深入推进报社文化体系建设,并已取得显著的成效。2007年、2010年,中共平顶山市委两次下发号文件,作出对平顶山日报社进行表彰的决定。下面,我们着重就报社塑造和谐文化的做法加以分析。
一、塑造和谐文化的思路和内容
报社塑造和谐文化,有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原因。外因是,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报社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仅要宣传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要建立自己的和谐文化。内因是,报社在不少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我们的采编队伍,与建立一支高素质新闻队伍的要求相比,明显存在着诸多差距。要想更好的体现党和人民喉舌的功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赖于先进的报业文化来推动,必须有一流的员工来实现。
针对这些问题,报社党委明确提出以建立和谐文化为主
线,以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提出“报纸靓丽,报业发展,报社和谐,报人富裕”的发展思路,在经过社内外充分调查、征求意见后,党委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社在市场竞争和主体经营中的动态优势和劣势,立足于报社现状,对采编、发行、行政、广告、印刷及多元化经营作了新的定位,为报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社的文化体系建设,包含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我们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我们的办报宗旨,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日报确立了“与新闻同步,与读者同行”的服务理念,及时地为党和人民发声,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明快节奏。晚报把“记录昨天、服务今天、影响明天”作为自己的责任,深得读者的爱护和期待。二是要保护好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这两张牌子,明确品牌高于一切,失去了品牌,就失去了竞争力,也失去了人民的信赖。三是要把新闻工作的权利和责任连在一起,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认真、诚实、公正、理性的态度服务于党和人民。四是完善制度,严格执行,说了算,定了干,明确制度是高压线。五是创新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激活内部要素。六是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经营人员、名管理人员,强化标杆和旗帜作用。七是树立正确的市场观,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建立适应报业发展的运行体系,明确市场永远是对的。八是和谐相处,文明相帮,达到相聚为同事、一生情谊重的精神境界。
在塑造和谐文化过程中,党委把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精神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中心内容,不断进行完善。把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作为和谐文化的精髓,不断发扬光大,使员工具有较强的使命感。
二、塑造和谐文化的主要做法
1、宣传引导,攻心为上。报社党委时刻把塑造和谐文化贯穿渗透到报社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及其重要场合不断加强宣讲和提倡,特别是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这些活动作为塑造和谐文化的平台,集中进行引导。党委书记、社长韩玉民的一些经典话语,比如堂堂正正立世,磊磊落落做人,兢兢业业当记者,谨谨慎慎做文章等已成为员工的口头禅,并深入到员工的心中。
2、强化组织,领导带头。报社加强对塑造和谐文化的领导,党委由“一把手”牵头,报社机关党委具体负责,协调各部室开展活动。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塑造和谐文化放到突出的位置,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和谐
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到革命纪念馆接受教育;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把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在报社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领导身体力行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委认为,领导者是文化建设的龙头,起着号召、示范、灌输、表率作用,因此,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些年,党员干部在塑造和谐文化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3、树立标杆,典型引路。党委认为,建立和谐文化就要善于发现、树立和运用在报社价值观建设中的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近年来,党委积极发现和挖掘先进典型,并逐步形成制度。我们曾连续几年评选“十佳记者(编辑)”,2010年又评选出“十佳报纸发行员”,并给予表彰奖励。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中,注重树标杆、树典型,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对大家进行教育激励。这不仅是对工作的促进,是对报社不断发展的促进,也是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报社价值观的体现。
4、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报社党委认真查找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时,充分体现报社价值观的规范和要求,把价值观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几年来,我们结
合报社工作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相关制度,目前《平顶山日报社机关党的工作图解》、《平顶山日报社岗位职责汇编》已汇集成书,另一本《平顶山日报社规章制度管理手册》也正在加紧编辑中。
5、寓教于乐,和谐相处。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吸引员工普遍参与,是加强报社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报社设立了健身活动室,购置了球类设施和各项健身器材,组织了各类球队,每天都有员工在活动。还积极参与市直单位、宣传文化系统、市总工会等举行的体育比赛,培养崇尚合作的团队精神。每年记者节,社都举行茶话会,各部室跳跃报名,参演歌咏、相声、小品等文娱节目,领导与员工、老师与学徒、编辑记者与后勤人员同台娱乐,气氛热烈活跃,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展示了报社员工努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塑造和谐文化的成效
报社党委把塑造和谐文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坚持用先进文化来推进新闻事业发展。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锤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造就了员工过硬的工作作风。报社党委、机关党委连年被评为先进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每年有3到4名党员被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先后有多名员工评为市劳模和受市委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采编人员个
人受到省级以上行业表彰的每年都超过10人。过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平顶山日报社编辑出版了一张张深受领导和读者喜爱的报纸。
近年来,平顶山日报社办报规模不断扩大。日报在2005年全方位改版由四版扩为八版,2007年以来,两报在省以上报纸发稿1500多篇,获省级以上各类新闻奖600多项,居全省各地市报前茅。2007年7月1日又改为彩版印刷,2008年元月1日起扩为对开八版。晚报已自2006年以来,由16版扩为24版,又创办了晚报B叠特刊和C叠新周刊。平顶山新闻网品牌效应正在形成,平顶山手机报又开辟了新的宣传平台。在日常编采工作中,采编人员努力做到采写手法创新,编辑思路创新,版面布局创新,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同行的充分肯定。《中国报刊月报》、《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等报刊杂志对报社的作法多次给于报道,省内外多家报社还专门派人到报社交流。
报社采编人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挖掘出了一系列英雄模范人物。平顶山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矿井里走出来的院士》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三等奖,为全省地市报历史最高奖。编采人员每年都有100多篇次新闻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好新闻奖。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连续六届获得了全省十佳日报、一级晚报的荣誉。报社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印刷厂在全省报业率先改制成功,目前已
成为河南报业印刷界的一颗新星;发行工作屡获全国大奖;广告收入快速增长;报社多元化经营不断发展。这些成绩无不体现着报社和谐文化的价值和成效。
第四篇:整体推进打造文化事业发展强镇
整体推进均衡发展打造文化事业强镇
伏山镇地处大汶河南岸,84平方公里,辖59个行政村,6.6万人。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做强文化产业,开展群体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多方筹措资金35万元,建设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站内设施齐全,内容丰富,功能完善,拥有电脑26台,图书室拥有图书5020册、报刊300多种,集图书报刊阅览、文艺演出、艺术培训、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注重加强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建设,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休闲空间。目前,全镇有25个村建起农家书屋,有5个村建起文化大院,有6个村建起农民娱乐广场,辐射全镇近4万名群众,形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广场、村文化大院”三级共建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投入了200多万元对光纤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提高了有线电视传输质量,加大有线电视布网覆盖面,为我镇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做强文化产业,培植增收亮点。做强文化产业,培植增
1收亮点,我们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启动了总投资
1.2亿元的禹王古镇景区项目,按照立足实际、着眼使用、近远期结合、核心建设先行的原则,倾力打造集祈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禹王古镇。目前,景区开元寺项目、入口处景观桥建设顺利,成为今年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中一大亮点。围绕禹王古镇景区开发,做好“无形”文章,编写出版了《宁阳大禹》一书,成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大禹及其治水研究的著作。在网络上以“禹满九州”为网名开通了博客,定期上传大汶河、禹王庙、堽城坝等文化资源图片,刊发大禹及治水最新研究文章,打响我县大禹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围绕十字绣这一非遗产业,由镇七名女大学生村官牵头,成立了 “锦绣前程”十字绣创业富民合作社,下设“绣坊室、装裱室、绣品展厅、研发中心”等科室。按照“分散制作、统一经营、保质保量、定时完成”的原则,定期对绣工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研发十字绣新产品,进行订单销售,为广大绣工增收致富、创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合作社现已吸纳当地农村妇女1500余人,绣经营店铺达到35家,各村加工点48处,人均年增收6000元。
开展群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我们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艺的基础上,成立了伏山镇振兴艺术团、金伏山艺术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鼓励和帮助民间文艺人才自编自演,积极参
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镇文化艺术中的一大品牌。同时,充分发挥文体设施的作用,我们组建了书画、音舞、棋牌、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桌球、文艺等业余文体协会,定期组织开展开展高尚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人群投入到体育健身的活动中来,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近年来,我镇在“海力杯”民间才艺大赛等比赛中,报送的才艺节目屡获县市级大奖。
第五篇: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绍兴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心镇既不同于一般的县城,也不同于一般的乡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在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心节点。中心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较强的集聚能力和较好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是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战略节点作用。
近年来,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中心镇工作要求,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心镇培育发展工作,至今已有省级中心镇12个,市级中心镇16个,其中杨汛桥镇、平水镇、店口镇成为全国小城镇试点镇。据初步统计,至2008年底,28个省、市级中心镇生产总值784.8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85.8亿元,占全市的42.3%;财政收入63.2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7.2亿元,占全市的31.4%;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0元,高出全市农村入均水平1250元。绍兴市中心镇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心镇已成为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新驱动力。
一是规划强镇,中心镇整体布局不断优化。自2007年以来,绍兴市全面启动了中心镇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规划强镇提升
中心镇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并拟定了评选奖励办法。到目前为止,12个省级中心镇规划已编制完成,16个市级中心镇规划2009年底也将完成。同时各中心镇经过认真梳理和摸排,确定了一批与规划相衔接的重大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计划”项目作为推进规划建设的载体。
二是功能强镇,中心镇功能建设不断提升。近年来,绍兴市中心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推进中心镇的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规划修编,进一步营造城镇的特色,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增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三是产业强镇,中心镇产业集聚不断加快。近年来,各中心镇坚持“三个集中”发展,即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坚持“强工、兴商、优农”方针不动摇,大力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即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在产业集聚和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诸暨店口汽配水暖综合集散基地、璜山镇轴承轴瓦业“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嵊州市领带、电声、机械电机等特色块状产业等一批产业优势基地。
四是扩权强镇,中心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绍兴市中心镇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绍兴县明确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基
数的县留成部分、超过增值税基数的县留成部分全额分成,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全额返还给新型镇街。嵊州市长乐镇2003年就进行镇级财政体制创新,设立了镇级金库,增强了中心镇的自我造血、自我积累功能。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各县(市、区)积极下放职能权限给中心镇,上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的若干意见》,嵊州市出台了《关于明确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同时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了对中心镇建设项目和授权职能的督察考核。
五是干部强镇,中心镇人才保障不断强化。全市中心镇干部高配面进一步扩大,诸暨市、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相继对省级中心镇党委书记实施了干部高配。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内设机构的增设和职能健全,增加相应职能下放后业务人员的配置。通过组织专题研讨班,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选调中心镇领导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进行专业培训等,对各级中心镇领导进行强化培训,大大提高了各中心镇领导干部的认识和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