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目的
为规范公司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工艺技术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通用于各生产、辅助生产车间的各生产岗位。3 准则
3.1 工艺、技术指标的管理
3.1.1 工艺指标由生产技术部制定报经理批准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违反或改动,若因原料、设备的改变或因操作条件发生变化需作调整时,由有关车间以书面报告生产技术部审核,并报经理批准后执行。3.2 工艺流程与设施的管理
3.2.1 对主要物料流程、辅助物料流程及其设施进行改变时,必须制定出完整的方案报生产技术部审核,并报经理批准后实施。
3.2.2 因扩建、技改及环保治理改变工艺流程及设施时,必须由有关单位写出可行性方案,经公司充分论证批准后方可设计施工。3.3 工艺技术台帐管理
3.3.1 台帐种类包括:产量、消耗指标台帐、工艺指标台帐、技改台帐、操作事故台帐、质量事故台帐。
3.3.2 台帐的具体内容
3.3.2.1 产量、消耗指标台帐要求:各车间都要建立产量、消耗指标台帐,对全部产品的日产量、各类消耗的日耗量、单耗等进行记录。
3.3.2.2 工艺指标台帐要求: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工艺指标台帐,对所有的厂控和主要非厂控工艺指标进行逐日记录。3.3.2.3 技改台帐
3.3.2.3.1 生产技术部和各单位均要建立技改台帐。
3.3.2.3.2 内容包括技改名称、技改的内容(包括意义)、费用、实施的起止时间、提出人和实施人、实施效果。3.3.2.4 操作事故台帐
3.3.2.4.1 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操作事故台帐。
3.3.2.4.2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日期、地点、事故名称、事故属性、事故损失、事故原因、责任人、处理结果、防范措施,可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
3.3.2.5 质量事故台帐
3.3.2.5.1 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质量事故台帐。
3.3.2.5.2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日期、地点、事故名称、事故属性、事故损失、事故原因、责任人、处理结果、防范措施,可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3.3.2.6 台帐的填写与保管
3.3.2.6.1 台账的填写由各车间工艺员或事务人员填写,必须按时认真填写,填写的数据必须准确、真实。
3.3.2.6.2 台帐必须清洁、无乱划。
3.3.2.6.3 每本台帐的封面都写清记录的起止时间,每本台账记录完毕时,交由生产技术部存档保管,不得损坏和丢失。3.4 操作规程管理 3.4.1 规程的编制
3.4.1.1 操作规程的内容与编制必须按编制标准进行。
3.4.1.2 规程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编制,或指派某车间、人员来编制,经审核后报经理审批。3.4.2 规程的修改
3.4.2.1 修改的前提条件有:工艺技术上做了重大的改革,则应重新编修规程,新建、扩建车间,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应对原规程进行修改。3.4.2.2 规程修改的程序
3.4.2.2.1 由规程使用部门提出修改规程的报告,报生产技术部。3.4.2.2.2 报告由生产技术部审定,经经理审核批准后方可生效。
3.4.2.2.3 报告的内容包括:修改的内容和原因,新技术的来源及可靠性,对新技术的实践效果和经济效果的说明,新技术对仪表、电气、分析等方面的要求,对安全生产等的分析。3.4.2.2.4 修改后的规程及时下发至车间操作人员的手中。3.4.3 规程的使用和管理
3.4.3.1 工艺技术规程应下发至车间操作人员。
3.4.3.2 由车间技术员负责向操作员工贯彻规程的内容,做到人人都懂、都会。3.4.3.3 工艺技术规程由生产技术部发放。3.5 生产过程管理
3.5.1 各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执行,并如实填写原始记录。
3.5.2为确保工艺指标的严格执行,生产单位要对工艺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记录。
3.5.3 生产技术部对各生产单位工艺执行情况进行现场巡检,每周检查2至3次, 每月对公司 2
各生产单位进行汇总,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罚。3.5.4 关键控制点管理
3.5.4.1关键控制点是指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或不稳定的工序。
3.5.4.2质量不稳定或重要的产品在必要时由生产技术部设置关键控制点,由车间对工艺参数实行连续监控,车间定期对操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生产技术部定期检查。
3.5.4.3关键控制点的指标达不到要求时,由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组织人员查明原因,及时建立纠正措施;短期查不出原因的应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确保操作过程处于受控状态。3.6 工艺事故的管理
3.6.1 工艺事故的分级按公司有关规定。
3.6.2 事故处理应遵循的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预防措施不放过,具体执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3.6.3 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电告公司生产技术部并组织抢险,重大以上事故要报公司有关领导。
3.6.4 对工艺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应在三天内写出事故报告报公司。3.7 原始记录 3.7.1 原始记录要求
3.7.1.1 字体要工整、检查要经常化、管理要标准化。
3.7.1.2 按时填写,做到及时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和伪造数据,保持记录的整洁。3.7.2 原始记录的管理
3.7.2.1 岗位记录本由生产车间工艺员按月分类存档。
3.7.2.2 原始记录应按保密的有关原则进行管理,杜绝无关人员查阅和抄录。3.8 交接班记录填写
3.8.1 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岗,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对岗交接办理交接手续(签字)后,记录下岗位运行情况、安全注意事项、卫生状况、工具数量等。3.8.2 对当班发生安全、质量、设备事故和处理措施进行记载,不得隐瞒,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3.8.3 记录巡回检查项目和检查时间。每检查一次,应详细记录一次,不得事先预记和事后补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汇报情况、分析处理过程、接受的指令等记录清楚。3.9 技术开发管理制度 3.9.1 技术开发管理的范围
3.9.1.1 技术开发项目的开发程序管理。3.9.1.2 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计划管理。
3.9.1.3 技术开发项目的科技成果管理。3.9.2 开发程序管理 3.9.2.1 项目的准备工作
3.9.2.1.1 选题的依据包括:上级部门的指令,工厂近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临时需要。
3.9.2.1.2 选题的原则包括:所选题目应具有在生产和经营上的必要性,条件上的可能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选题时做好充分的文献调查、市场调查;掌握该项目的国内外生产工艺设备情况,以及产品的需量、价格、质量标准等。3.9.2.2 项目的选定
3.9.2.2.1 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等的评审文件。3.9.2.2.2 项目评审文件由生产技术部审核后报由经理审定。
3.9.2.2.3 批准后的项目应确立项目负责人,进行完善实施方案,组建专业组并配齐辅助人员。
3.9.2.3 实施计划管理
3.9.2.3.1 制定实施项目的各种年、月计划。
3.9.2.3.2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3.9.2.3.3 做好与项目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3.9.2.4 科技成果管理
3.9.2.4.1 技术开发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写出各种技术资料报告或工作报告等。3.9.2.4.2 由有关部门提出对科研成果的处理意见,报上级审批。
3.9.2.4.3 项目成果鉴定所需的资料有:项目研制报告,文献总结及调查报告,产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总结,产品检经济评价试验报告,文献总结及调查报告,标准研制工作总结,技术报告,成果的实物样品,应用报告,经济评价试验报告。3.9.2.4.4 成果鉴定后及时将有关资料报成果管理机关。
3.9.2.4.5 成果鉴定后及时做好成果的建档、存档、划密及保密工作。
3.9.2.4.6 由有关部门提出项目推广意见报上级领导批准,推广实施后进行项目应用情况的信息反馈工作。
3.9.2.4.7 根据成果确定受奖人员及奖金分配方案。3.10 工艺技术的技改管理制度 3.10.1 技改的依据
3.10.1.1 上级领导、部门的指令。3.10.1.2 生产、经营临时需要。
3.10.1.3 技术、产品市场需要。3.10.2 技改的提出
3.10.2.1 公司内的员工均可对车间或其它车间提出技改建议、方案。3.10.2.2 提出的技改方案应具有以下内容: 3.10.2.2.1 名称。
3.10.2.2.2 内容、有效性;工艺流程简述或画出流程简图。
3.10.2.2.3 效益测算。如当时无法测算,则应说明其在生产、经营上的重要意义。3.10.2.2.4 预算费用。
3.10.2.3 技改方案应经本车间领导审核后,报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审核后报经理批准。
3.10.2.4 方案批准后,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实施,或由生产技术部指定某车间、人员来组织实施。
第二篇: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最新
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安全优质供水,严把各工序质量关,及时整改出错环节,严格按照工艺技术要求,保证出厂水水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絮凝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条 严格控制运行水位,防止池面水位淹没指型槽,甚至产生溢流。第三条 定期进行排泥工作,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第四条 沉淀池的出水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一般控制在2NTU以下。第五条 沉淀池的停止和启用操作应尽可能减少滤前水的浊度波动。第六条 合理确定排泥区间和排泥时间,既要排清积泥,又要防止排清水。第七条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八条 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 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九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宜连续运行。
第十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初始运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水量为正常水量的50%~70%;
2、投药量应为正常运行投药量的1-2倍;
3、原水浊度偏低时,在投药的同时可投加石灰或粘土;或在空池进水前通过排泥管把相邻运行的澄清池内的泥浆压入空池内,然后再进原水;
4、第二反应室沉降比达10%以上和澄清池出水基本达标后,方可减少加药量,增加水量。
5、增加水量应间歇进行,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增加水量应为正常水量的10%-15%,直至达到设计能力。
6、搅拌强度和回流提升量应逐步增加到正常值。第十一条 短时间停用后重新投运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短时间停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泥渣下沉。
2、重新投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打碎矾花。
3、恢复运行量不应大于正常水量的70%。
4、恢复运行时,宜用较大的搅拌速度以加大泥渣回流量,以增加第二反应室的泥浆浓度。
5、恢复运行时应适当增加加药量。
6、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10%以上后,可调节水量至正常值,并减少加药量至正常值。
第十二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在正常运行期间每2小时检测第二反应室泥浆沉降比值。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或超过20%时,应及时排泥。沉降比值宜控制在10%~15%。
第十三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不宜超负荷运行。
第十四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十五条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十六条 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四章 斜管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十七条 必须做好排泥工作,保持排泥阀的完好、灵活,排泥管道的畅通。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
第十八条 启用斜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清洗时应缓慢排水。第十九条 斜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进行清洗。第二十条 斜管沉淀池的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五章 V型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一条 V型滤池采用均质石英砂滤料、砾石承托层,石英砂有效粒径宜为0.9-1.3mm,不均匀系数宜为K80<1.4,滤层厚度宜为1.0-1.3米,滤池滤速宜为10m/h以下。
第二十二条 当滤池水头损失达到2.0-2.5m或滤后水浊度大于0.5NTU或运行时间超过48小时时,滤池应进行反冲洗。
第二十三条 反冲洗时需将水位降到排水槽顶后进行。滤池采用气-气水-水冲洗方式进行反冲洗,同时用滤前水进行表面扫洗。气冲强度宜为13-17 1/s.m2,历时2-4分钟;气水冲时气冲强度宜为13-17 1/s.m2,水冲强度为2-3 l/s.m2,历时3-4分钟,最后水冲洗强度宜为4-6 1/s.m2,历时3-4分钟,滤前水表面扫洗,强度宜为2-3 1/s.m2。
第二十四条 运行时滤层上水深应大于1.2米。
第二十五条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小于2NTU。滤后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应小于设定目标值。
第二十六条 滤池停运一周以上,恢复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消毒、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二十七条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消毒,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滤池初用或冲洗后上水时,严禁暴露砂层。滤池应每年做一次20%总面积的滤池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记录归档。
第六章 虹吸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九条 虹吸滤池滤速宜控制在10m/h以下。滤速应保持稳定,不宜产生较大波动。
第三十条 滤池水位达到指定刻度或滤后水浊度超过0.8NTU时,滤池进行反冲洗。
第三十一条 反冲洗强度宜控制在14-16 l/s.m2;冲洗时滤料膨胀率宜为30%-40%;冲洗结束时排水的浊度不宜超过10NTU。
第三十二条 滤池运行中,滤层上水深不低于1.5米。
第三十三条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2NTU,滤池应在过滤后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宜控制在0.5NTU以下。第三十四条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水中浸泡24h消毒,并应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三十五条 应每年对滤池做滤层抽样检查,沙层含泥量不应大于1%,煤层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应记录归档。
第三十六条 滤池停用一周以上时,应将滤池放空;恢复时,必须进行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七章 消毒工艺技术要求
第三十七条 消毒剂选用液氯,加氯采用游离氯形式消毒,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大于30分钟。
第三十八条 当水厂供水范围较大或输配距离较远时,出厂水余氯宜以化合氯(氯胺)为好,以维持管网中的余氯,但出厂水氨氮值仍应符合水质标准。
第三十九条 消毒剂加注管应保证一定的入水深度,防止消毒剂外溢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四十条 加氯自动控制可根据各厂条件自行决定。
第四十一条 消毒必须设置消毒效果控制点,各控制点每小时检测一次或自动监测,余氯量要达到控制点设定值。
第四十二条 液氯的气化应根据水厂实际用氯量情况选用合适、安全的气化方式。
第四十三条 利用电加热时,周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安全范围。第四十四条 采用真空式加氯机和水射器装置时,水射器的水压应大于0.25Mpa。
第四十五条 加氯的所有设备、管道必须用防氯气腐蚀的材料。
第四十六条 加氯设备(包括加氯系统和仪器仪表等)应按该设备的操作手册(规程)进行操作、维护。
第八章 清水库工艺技术要求
第四十七条 清水池应安装液位仪,宜采用在线式液位仪连续检测。第四十八条 严禁超上限或下限水位运行。第四十九条 检测孔、通气孔和人孔应有防护措施,以防水质污染。第五十条 清水池应定期排空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能蓄水。清洗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第五十一条 清水池的排空、溢流等管道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连通。第五十二条 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流和渗漏至池中。第五十三条 清水池顶不得堆放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第五十四条 清水池顶种植植物时,应监测池顶的防水性能。
第九章 投药工艺技术要求
第五十五条 净水药剂采用聚合氯化铝,所用药剂必须经检验、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十六条 投加量一般应以当日原水进行的混凝搅拌试验推荐值为参考数据进行投加,并依据其混凝效果进一步调整,确定合理的加注率。
第五十七条 投加净水药剂的浓度,可根据生产工艺、药剂种类和计量装置的需要进行配置,计量投加。
第五十八条 所投药剂在原水中应快速、均匀混合。
第五十九条 净水药剂的投加点,应根据不同药剂的特点和对混合强度的要求及其在制水工艺中的作用,选择适宜的投加点。
第六十条 投加量应科学合理,以确保沉淀水浊度小于2NTU为基础,也不宜过量投加,防止沉淀池出水区泛矾花。
第六十一条 投加曲线应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而变化,投加量根据原水水量和浊度变化即时调整。
第六十二条 当原水含有较多有机物或其它酚类物质时,应增加投加量。
第三篇:生产工艺技术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技术控制管理制度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车间生产装置工艺技术控制的管理程序、管理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和生产车间。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程序》 《工作危害分析(JHA)管理规定》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管理规定》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管理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工艺
指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增值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3.2 工艺指标
为了保证工艺过程的安全、平稳、高效地运行,对操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参数规定一定的范围满足控制要求,如温度、压力、流量等。3.3 工艺卡片
指将生产装置工艺运行、质量、设备、安全、环保、动力等各方面关键参数的控制指标实现卡片化的管理方法。3.4 工艺变更
对生产运行、检维修作业、开、停工过程、技改、新、改、扩建项目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变更,改变工艺流程、参数或设备等的活动,且需要相应改变工艺安全信息,如工艺流程图、管线与仪表图、设备数据表、报警和联锁设置值、操作程序等。3.5 操作规程
指为了保证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地运转,对操作人员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动作做出的规定。3.6 操作卡
指装置或设备从初始状态通过一定顺序过渡到最终状态的一系列准确的操作步骤、规则和程序,是操作规程卡片化的体现。执行操作过程中遇到异常可以退守到上一个稳定状态,确保安全地逐渐过渡到最终状态。3.7 生产技术方案
指为了达到生产、工作目标,统筹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与有关的各种生产技术,优化工艺、调整操作,针对生产技术方面而编制的专项方案。确保能有效地、更好地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既定目标,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4 职责
4.1 生产技术部职责
1)归口管理操作规程、操作卡和生产技术方案。2)组织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审核。3)负责新版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发布。4)负责过期、失效操作规程的回收。
5)监督、检查操作规程的编制、修正、修订、使用、发放与回收。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或考核意见。
6)监督、检查操作卡的编制、修订、风险评估、执行、保存和评审固化过程。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或考核意见。
7)组织生产技术方案的讨论。
8)监督、检查生产技术方案的执行过程,审核生产技术方案执行后的总结。
9)指导操作卡、生产技术方案中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10)归口管理工艺卡片。负责组织工艺指标的制定、修订、审核、会签和发布,对已发布而需要变更的工艺指标进行审核、会签和发布,负责对本专业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1)归口管理工艺技术报表,负责工艺技术报表的收集、汇总和审查。负责对各生产厂工艺技术报表的检查、评比和考核。
12)负责工艺通知单的出具和发放。
13)监督、检查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操作平稳率的管理情况。14)归口管理工艺记录,检查、考核原始记录、技术台账。15)负责对生产工艺调整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6)归口管理技改技措。
17)负责技改技措的审定及计划编制、组织审查、验证、奖励等级评定和奖励金申请。
18)归口管理新建、改建、扩建装置标定。19)负责装置标定过程的组织和综合协调。20)审核标定方案和标定报告。5 工艺指标管理 5.1 总则
工艺指标的合理、有效控制是生产装置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生产车间各专业技术人员对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要求等进行合理的设置,不断优化、改善生产控制条件。5.2 工艺指标的识别与设置
5.2.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对生产装置日常运行过程中涉及质量控制、工艺要求、设备运行、安全限值、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各工艺指标进行全范围识别统计,确定各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与控制要求。5.2.2 工艺指标的识别依据资料
1)原材料、中间产物、成品、废料、三剂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和规格标准文件。
2)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技措项目工艺设计基础数据。
——工艺原理(工艺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反应;可能存在或带来不良后果的反应;有害物质的贮存量)。
——工艺流程图(P&ID图和PFD图;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工艺运行条件(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设定值)。——工艺安全运行参数限值。——工艺联锁、安全保护系统。——设备作用描述、说明。
3)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技措项目设备设计基础数据。4)装置标定报告。
5)试车、开、停工等工艺技术总结。
6)同类、类似或相似装置的相关操作经验参数。7)国家、行业标准。
8)企业标准、过程质量指标控制等。5.2.3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依据 5.2.2资料识别生产装置的工艺指标。
5.2.4 工艺指标的识别是对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或检测的指标项目进行统计、确认的过程。
5.2.5 生产车间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识别出的工艺指标编制生产装置的《工艺指标控制手册》,明确工艺指标的名称、指标控制范围、监测或检测方式和频率。5.2.6 识别出的工艺指标分为以下几类:
1)质量指标。——原料质量指标。——三剂化学品质量指标。——过程控制质量指标。
——半成品质量指标(含同一装置不同生产单元之间的互供料)。——产品质量指标。
——公用工程系统质量指标(如氮气的氧含量、天然气的硫含量等)。——其他质量指标(如润滑油等)。2)工艺运行指标。3)设备运行指标。4)公用工程系统指标。
5)安全限值(超指标后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指标最高或最低值)。——工艺联锁值。——设备联锁值。——安全泄压值。——其他安全限值。6)环保监测指标。——过程监测指标。——排放口监测指标。7)经济技术指标。——三剂化学品消耗指标。——能源消耗、能效指标。——能效指标 8)其他工艺指标。
5.2.7 工艺指标范围使用的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规范,需要说明的在单位后面注明。质量分数用“%(wt)”表示,体积分数用“%(vol)”表示。
5.2.8 工艺指标范围以“≥”、“≤”、“>”、“<”、“±”或“~”的形式表示指标范围,“~”表示的指标范围含上、下限。
5.2.9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艺指标的重要性、运行情况等确定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方式和频率。
5.2.10 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通过远传、现场仪表读取数据或采用携带式设备(如测温、测压、测振动等仪器)获得数据。需化验分析的数据按照国标、行标、企标等分析方法获得。
5.2.11 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频率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类,定期类以小时、班、日、周或月为单位确定具体时间,不定期类以周、月、季度或年为单位确定固定周期内的频次。5.2.13 对于关键的、重要的、需要连续监控等的工艺指标,生产车间编制生产装置的《工艺卡片》。5.2.14 工艺卡片
5.2.14.1 工艺卡片的编制内容:
1)原料及化工原材料质量指标。2)工艺运行指标。3)设备运行指标。4)公用工程系统指标。
5)成品、半成品、馏出口质量指标。6)环保监测指标。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各种消耗指标(参考指标)。8)备注(相关内容说明、解释)。9)使用期限。
5.2.14.2 生产车间编制生产装置工艺卡片,5.2.14.1条规定内容无工艺指标时允许缺省。
5.2.14.3 工艺指标的单位、范围的表示同工艺指标控制手册。
5.2.14.4 工艺卡片内工艺指标的范围不得大于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内同一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
5.2.14.5 工艺指标需要根据运行工况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进行更为精确的控制时,采用指令值(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表示,使用《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下达实际控制指标。
5.2.14.6 工艺卡片应符合装置生产操作的特点,保证产品的质量,确保工艺安全运行。
5.2.14.7 工艺卡片的分级
1)工艺卡片内的工艺指标依据指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为“公司级”和“分厂级”。
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工艺指标定为“公司级”。——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和产品合格的关键性指标。——影响公司环保排放的重要监控指标。——重要的公用工程指标。——重要的考核指标。
3)除“公司级”以外的指标全部定为“分厂级”。
5.2.14.8 工艺指标的设置应具有可操作调节性,反映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体现“节能降耗、环保优先”的原则。5.2.15 生产车间根据工艺指标的控制范围,确定需要设定报警限值的指标名称、报警值,便于在超出范围时及时调整,避免工艺指标超出安全限。5.3 工艺指标的审核、审批与发布
5.3.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生产装置的《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初稿,编制完成后由生产车间主管确认签字,交公司各专业部门审核。
5.3.2 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初稿的审核。5.3.3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审核内容包括工艺指标的设置、工艺指标范围的确定、工艺指标的监测或检测方式和频率。《工艺卡片》审核内容包括指标设置、指标范围和指标的分级。
5.3.4 审核过程最终指标的确定分工如下:
1)生产技术部负责工艺、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
2)安全环保部负责公用工程、安全、环保、能源(能效)和消耗指标。3)设备部负责设备运行指标、润滑油等质量指标的审核。
5.3.5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审核通过后,由生产技术部发布,生产车间执行。5.3.6 《工艺卡片》审核通过后提交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完成审批的工艺卡片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发布,正本加盖“受控”字样的印章。5.4 工艺指标的执行与控制
5.4.1 工艺指标的执行实行公司、生产车间、班组三级监控。
5.4.2 生产装置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艺指标控制手册》中工艺指标的监控或检测频率制定工艺记录,工艺记录根据岗位设置、指标类型等进行合理分类。5.4.3 工艺记录须覆盖《工艺指标控制手册》中的全部工艺指标。
5.4.4 工艺记录是工艺指标班组监控的体现。其中需要工艺班组监控的工艺指标的工艺记录由班组填写;需要专业服务机构(如三修单位等)监测的工艺指标的工艺记录由对应的机构填写。
5.4.5 工艺记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填写:
1)采用DCS控制的装置,工艺记录数据可用计算机采集,打印输出,存档保存。
2)工艺记录数据由填写人员手动输入计算机后,打印输出,存档保存。3)工艺记录原始数据由填写人员用黑色笔(铅笔除外)书写,不得涂改和刮改,若出现笔误,应用“=”横线划改。
5.4.6 操作记录必须有填写人员签名。保持干净、整洁。
5.4.7 生产装置工艺班组内操对DCS控制系统的工艺指标进行不间断监测、调整,确保工艺指标均在规定的范围内。5.4.8 生产装置工艺班组操作人员应熟悉与本岗位相关的各项工艺指标控制范围,需熟记工艺卡片内的工艺指标,在操作控制过程中随时与DCS、现场指标对比,确保工艺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5.4.9 生产装置工艺班组的班长具体负责班组工艺指标执行与控制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处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10 生产装置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本专业工艺指标执行与控制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指导、协助班组处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11 工艺卡片中的质量、工艺、设备、公用工程和环保指标的控制执行以下要求:
1)工艺指标超出控制范围,工艺班组必须在1小时内调整控制至指标范围,并留下调整记录。如在1小时内未能调整至指标范围内,班长及时向相应技术人员汇报,由技术人员指导调整,查找原因,消除超指标现象。
2)工艺卡片内的工艺指标,公司级连续8小时超指标范围,分厂级连续24小时超指标范围,生产装置相应技术人员须向相关专业部门汇报。专业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查找深层次原因,落实措施,消除超指标现象。
5.4.12 工艺卡片的《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作为工艺卡片的辅助部分使用,下达的工艺指标值不允许超过指令值工艺指标范围。
5.4.13 工艺卡片的《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由生产装置技术人员填写,经生产车间主管审核签字后生效。工艺指标发生变化后重新下达新的《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新通知单必须注明原通知单作废。
5.4.14 生产装置在开、停工时,工艺指标执行相应操作卡中规定的工艺指标范围,未规定的仍按照已有的工艺指标范围执行、控制。
5.4.15 在生产装置全装置或装置内局部单元需调整操作时,涉及的工艺指标执行已审批的生产技术方案和操作卡内的工艺指标,调整期限以审批方案的执行期限为准,不得擅自更改期限执行。
5.4.16 生产装置在紧急状态下,已编制应急操作卡的按照应急操作卡执行。无应急操作卡的根据实际情况先调整操作,保证安全生产,事后向相关专业部门汇报。
5.4.17 生产装置技术人员应对工艺指标的执行和控制制定管理考核办法。5.4.18 生产装置平稳率作为生产车间对生产装置操作平稳度控制的一种方式,是生产车间一级监控的一种体现。生产装置平稳率的管理执行以下要求。5.4.18.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装置的自身特点制定平稳率的运行管理办法,依据办法规定具体落实执行。
5.4.18.2 平稳率控制项目从《工艺控制手册》中的工艺指标选取,控制范围宜严于《工艺控制手册》中工艺指标的范围。
5.4.18.3 平稳率控制项目的选择和目标值的确定应体现生产装置技术人员对工艺班组的操作水平的考评,促进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
5.4.18.4 平稳率的统计采用计算机采集或人工采集。计算机采集推荐10分钟/次,人工采集推荐1小时/次。
5.4.18.5 装置平稳率体系的运行情况在工艺技术月报和工艺技术年报中做全面详细分析。
5.4.18.6 生产装置技术人员确定装置平稳率的控制项目和目标值,报生产技术部备案。
5.4.19 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和设备部对工艺指标的执行和控制情况按照专业分工进行检查。以周检查、专项检查、节前检查、季节性检查、综合检查等形式进行。
5.4.20 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和设备部对工艺指标的执行和控制过程检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生产车间落实完成。
5.4.21 生产技术部对装置平稳率的管理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评价。5.5 工艺指标的变更
5.5.1 新建、改建、扩建装置首次试车完成后,60天(日历日)内完成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的编制。
5.5.2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每对生产装置工艺指标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评估,编制评估报告。
5.5.3 生产技术部组织每年对生产装置的工艺卡片评审一次,评审中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进行修订。
1)装置工艺技术改进。2)原材料性质发生变化。3)产品结构或质量发生变化。4)操作条件发生变化。
5)工艺卡片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过变更的内容。
5.5.4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和工艺卡片使用期限为一年,每年发布一次,新版运行同时旧版作废。
5.5.5 工艺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做出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改变,按照变更管理进行。
5.5.6 工艺指标的变更包括工艺指标的增加、删除和修改。5.5.7 在下列情况下,对需要变更的工艺指标进行变更。
1)装置大修结束或实施技改、技措项目后。2)生产车间季度工艺指标评估时提出需要变更的工艺指标。3)原料及介质性质发生改变。4)工艺操作条件发生变化。5)工艺操作步骤发生变化。6)产品质量结构、标准发生变化。7)生产加工方案变更。8)短期的调整试验或标定。9)设备运行条件的变化。10)公司政策的变化。
11)安全或环保等标准的更新或升级。12)其它客观因素。
5.5.8 工艺指标变更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由生产车间成立风险评价小组进行评价。
5.5.9 工艺指标变更评价的风险等级属于Ⅰ级风险或Ⅱ级风险,在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措施的完好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得到有效监测的条件下允许变更。
5.5.10 工艺指标变更评价的风险等级属于Ⅲ级风险和Ⅳ级风险,生产车间会同公司专业部门制定并采取措施进行消减。消减至Ⅰ级风险或Ⅱ级风险,按照5.5.13条变更,无法消减的不得进行变更。
5.5.11 工艺指标变更时,由生产车间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供《风险评价表》,报专业部门审批。通过后由生产技术部以《工艺通知单》形式发布变更内容。5.5.12 《工艺卡片》公司级工艺指标的变更需要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其他工艺指标由相应专业部门的批准。
5.5.13 工艺变更具体执行《工艺变更管理规定》。6 工艺操作管理 6.1 总则
6.1.1 为了保证生产、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有效地运转,对操作人员全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程序及动作做出的规定,通过操作规程、操作卡和生产技术方案实现“生产操作受控”的目标。
6.1.2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使用是生产运行过程的规范管理,对确定的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以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目标。生产运行过程包括组织提供产品、活动、服务的全部过程。
6.1.3 操作规程是生产运行过程的指导、参考性文件,对操作过程需要遵守的事项、工作程序和动作做出规定。6.1.4 操作卡是生产运行过程的执行性文件,将操作规程卡片化便于执行和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细化和补充的一种措施。是对操作过程的详细具体、强制性的规定,所有具有的操作均以操作卡实现,有操作必须有操作卡。适用于生产车间生产装置的日常生产操作,不适用于检维修等需要开具作业票的作业、特种作业、首次试车等需要编制专有方案的作业。需要操作卡的临时作业和技改技措的首次投用参考操作卡相应程序、规定执行。6.1.5 生产技术方案是对现有操作过程做出变更的流程性文件。6.2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编制 6.2.1 编制原则
1)体现“生产受控,操作确认,状态稳定”的原则。
2)以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确保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
3)总结长期生产实践的操作经验,保证同一操作的统一性,成为人人严格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有利于生产安全。
4)保证不同人员对同一操作的准确性。
5)操作步骤完整、细致、准确、量化,有利于装置和设备的可靠运行。6)在满足安全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将优化操作、节能降耗、减少损耗、提高产品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
7)明确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
8)在生产实践中及时修订、补充和不断完善,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提高。
6.2.2 操作规程的编制依据
1)工艺技术设计资料。2)设备、仪器、仪表说明书。3)首次试车方案。4)首次试车总结。5)安全评价报告。6)环境评价报告。7)安全技术要求。
8)同类、类似或相似装置的相关操作经验。9)设备维护、检修规程。10)各类规章制度。11)国家、行业标准。
6.2.3 操作卡依据首次试车方案、操作规程、生产技术方案等进行编制。6.2.4 编制方式
6.2.4.1 生产车间成立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编制小组,包括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编制人员,人数不少于七人,设组长一名。
6.2.4.2 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编制小组组长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工艺、设备和安全)及操作人员(班长和岗位操作人员)参加。6.2.4.3 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修改,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保证操作规程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6.2.4.4 操作步骤多、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操作卡应由操作规程编制小组编制完成,如开工、停工操作卡等。
6.2.4.5 操作步骤少、内容单一的操作卡可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操作人员单独编写,生产车间主管人员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查。
6.2.5 生产装置所进行的任何现场操作均需要编制操作卡,严格按照操作卡进行操作。
6.2.6 操作卡的所有操作应遵循“操作前确认、操作、操作后确认”的原则。6.2.7 生产车间按照要求编制装置的操作卡初稿,编制好的初稿由生产车间组织对操作卡的所有操作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对于可接受的风险以提示卡形式在操作卡内表述;对于不能接受的风险制定消减措施,修订操作卡的相应操作步骤后重新进行评估,直至所有风险全部降至可接受范围。6.2.9 操作规程的内容
6.2.9.1 连续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内容及要求执行《操作规程编写指南》。6.2.9.2 间歇生产装置操作规程的内容及要求以《操作规程编写指南》为主体框架,按照生产受控的原则结合实际生产操作的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6.2.9.3 其它无法按照《操作规程编写指南》进行编制操作规程的装置,其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行业特点、要求等编制,但必须体现生产受控的原则。6.2.10 新建装置建成投产前,生产车间应根据设计资料等编写首次试车方案,投产试车完成后6个月内编制出正式操作规程。
6.2.11 与操作规程配套使用的工艺技术资料,与操作规程一同编制、审批、发布。
6.3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审核、审批与发布
6.3.1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织编制生产装置的操作规程和操作卡初稿,编制完成后由生产车间主管确认签字,交公司各专业部门审核。6.3.2 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操作规程和操作卡初稿的审核。6.3.3 操作规程审核过程分工如下:
1)生产技术部负责操作规程工艺技术规程、操作指南、开、停工规程等内容的审核。
2)安全环保部负责装置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操作规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审核。
3)安全环保部负责装置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审核。4)设备部负责设备操作规程内容的审核。
5)与操作规程配套的工艺技术资料按照各专业分工审核。6.3.4 操作卡审核分工参考操作规程审核分工。
6.3.5 操作规程每张审批表只能审批一个装置的操作规程。操作卡每张审批表可以审批同一装置的多个操作卡。
6.3.6 操作规程、操作卡审核通过后提交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完成审批的操作规程、操作卡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发布。
6.3.7 发布的操作规程印刷后加盖“受控”章,每本操作规程按照顺序编号。发放至各部门和使用的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发放至各工艺班组。
6.3.8 通过审批的操作卡由生产技术部通过公司主页等媒介予以公告发布,发布后的操作卡作为有效的操作卡直接使用。
6.3.9 已通过审批但未经公开发布的操作卡需要使用时,可直接使用,但使用时操作卡必须附带审批表的原件或复印件。6.4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使用与执行
6.4.1 操作规程主要用于指导生产操作,员工学习使用。生产车间负责操作规程的具体执行、培训等。
6.4.2 正常生产中,操作规程应摆放在操作室固定位置以供查阅和使用。摆放的操作规程必须为最新的有效版本。
6.4.3 操作卡是用于执行具体操作的规范性文件,使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6.4.4 生产车间负责生效后操作卡的具体执行、培训等。6.4.5 操作卡必须使用有效版本,严禁使用过期或作废的版本。6.4.6 操作卡必须严格按照其使用范围使用,不得越范围使用。
6.4.7 操作卡分类存放在操作室中,以文本形式存放在资料柜中或以电子版形式(如PDF格式等)存放在计算机上,计算机上的操作卡必须确保使用时能及时打印出来。
6.4.8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组成生产装置操作卡使用监督指导小组,小组各专业人员负责监督指导操作卡本专业部分的执行,随时处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6.4.9 操作卡的执行过程
1)操作卡由生产工艺班组具体执行,维护单位人员配合参与。
2)操作卡执行过程中,班长依据操作卡下达操作指令。内操指挥外操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执行操作,外操完成操作后须及时汇报给内操,由内操在操作卡相应操作步骤前注明操作完成时间、操作人员代号。外操完成整个连贯操作后对相应的操作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在对应操作人员代号栏内签字。
3)操作卡使用监督指导小组人员监督操作卡的执行过程,在操作卡执行完毕后进行签字确认。
4)操作卡执行必须做到操作有监控,步步有确认。
5)操作卡仅需外操操作时,外操按照操作步骤执行操作并签字确认,班长监督操作卡的执行过程。
6)操作过程中外操可以携带操作卡作为操作参考,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卡步骤进行操作。
7)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事故应急处置操作卡,先执行操作,待装置达到稳定状态后再签字确认。
8)在紧急情况下无操作卡或者出现状况与操作卡有较大出入时,由值班干部组织技术人员、班长、操作工等讨论确定处理方案,指挥班组按照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由生产车间组织讨论并编制相应操作卡或对现有操作卡进行修订。
9)操作卡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到与实际不符,在相关内容下划“_”标出,由专业技术人员在操作卡相对应的步骤旁注明修改原因和修改意见,签字后执行。对于调整步骤过大或者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的操作步骤必须由生产车间技术主管或厂长签字,对修改内容进行确认。按该操作卡执行完成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操作卡进行修订。
10)使用后的操作卡由生产车间统一收回保管。6.4.10 操作卡的固化
1)对于每月使用3次(含3次)以上,操作过程评估风险较小的操作卡,严格执行10次以后由操作卡使用监督指导小组对使用过的操作卡进行评估,报公司专业部门审批后固化。
2)固化后操作卡执行过程不需要逐步签字。
3)生产车间操作卡监督指导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已固化操作卡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4)对于每月执行次数少于3次或者操作评估风险较大的不适宜固化的操作卡,必须每次执行有效版本,按步步确认方式签字执行。6.4.11 未固化的操作卡的有效期限最长为12个月。6.5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修正、修订 6.5.1 操作规程的修正、修订 6.5.1.1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对操作规程做出修正:
1)出现印刷、排版、语言表述等错误需要勘误时。
2)因工艺、设备等发生变更,变更内容少于所需变更章节总内容的20%时。
3)公司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分析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4)生产车间名称、规模等发生变化时。5)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等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6)经确认操作内容存在安全隐患时。7)其它相关事项。
6.5.1.2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对操作规程做出修订:
1)当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2)当企业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时。3)当生产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时。
4)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变更内容多于所需变更章节总内容的20%时。
5)当上级安全监督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6)当安全检查、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涉及到规章制度层面的问题时。7)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事故原因,发现制度性因素时。8)其它相关事项。
6.5.1.3 操作规程的修正、修订每年进行一次,由生产技术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和生产车间参加。
6.5.1.4 工艺流程图册如工艺流程或设备变化,应及时在工艺流程图册上进行标识,确保与现场保持一致。
6.5.1.5 经改建或扩建后的装置,根据改建、扩建设计资料等编写首次试车方案,装置投产试车成功后,3个月内编制出正式操作规程,作为原装置操作规程的补充本。
6.5.1.6 操作规程需要修订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原操作规程的补充本。6.5.2 操作规程每三年全面修订一次,生产车间操作规程编制小组须于操作规程到期前6个月开始组织修订、审批。
6.5.3 修订后的操作规程由技术项目组织发布,新版操作规程生效前原操作规程继续有效。
6.5.4 全面修订操作规程应将原版操作规程的修正单、修订本全部合并。6.5.5 操作卡的修订
6.5.5.1 操作卡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操作步骤与实际操作过程不相符或形成新的需要消减的风险时,进行操作卡的修订,修订后的操作卡按操作卡审批程序进行。6.5.5.2 操作卡因文字勘误、操作步骤中术语、名称变更、调整等对操作不造成影响,不需要重新进行危害识别的修订,修订内容以勘误单形式发布。6.5.5.3 操作卡每年评审一次,对操作卡的有效性,是否需要修订进行评估。有效的操作卡可继续使用,需要修订的操作卡列修订计划进行修订。6.5.5.4 操作卡修订期间原操作卡继续有效。6.5.6 操作规程、操作卡的废止与回收
6.5.6.1 新版操作规程、操作卡生效的同时旧版操作卡同时废止,停止使用。6.5.6.2 废止的操作规程由生产车间按照发放表回收,上交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统一销毁。废止的操作卡由生产车间回收后销毁。6.5.6.3 对于遗失的操作规程、操作卡应登记。6.6 生产技术方案的管理 6.6.1 生产技术方案的编制
6.6.1.1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由生产车间编制生产技术方案。
1)当加工原料性质发生变化需要做调整方案时。2)当加工负荷发生变化需要做调整方案时。
3)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需要调整操作时。4)因生产运行需要操作调整时。5)当工艺参数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时。6)上级安排任务需要执行时。
7)局部设备或装置因故需要临时停工时。8)装置停工检修时。9)新设施、新设备等投用时。10)新三剂初期使用时。11)其它相关事项。
6.6.1.2 生产技术方案根据所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编制,思路清晰、语言简洁。6.6.1.3 生产技术方案编制完成后,编制的生产车间须对其过程中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风险进行评估。6.6.2 生产技术方案的审批
6.6.2.1 生产技术部组织对初步编制完成的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修改操作方案,形成最终版本。
6.6.2.2 生产技术方案经公司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和设备部审核,通过后报公司领导审批。
6.6.3 生产技术方案的执行 6.6.3.1 生产车间根据批准后的生产技术方案确定该方案需要使用的操作卡,如需要编制新的操作卡,应按照相应程序编制操作卡,审批后方可执行该生产技术方案。
6.6.3.2 生产技术方案由生产车间负责执行。
6.6.3.3 生产技术方案执行完毕后生产车间应编制该生产技术方案的总结,提交相关部门。7 工艺改进管理 7.1 工艺技术报表
7.1.1 工艺技术报表包括工艺技术周报、工艺技术月报和工艺技术年报三种。7.1.2 工艺技术周报管理 7.1.2.1 周报内容
1)生产完成情况(加工量、产量、收率)。2)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合格率)。
3)装置主要动力消耗和能耗情况(动力消耗量、单耗)。4)环保指标完成情况。
5)技术指标分析:对收率、合格率、能耗、环保指标做简要的分析。6)工艺调整及效果评价:描述本周主要的工艺调整情况,对调整前后的变化做简单的总结或进度说明,对工艺参数的变化情况做简要说明。
7)三剂使用情况:对本周三剂化学品的使用情况做简要的描述,包括新剂的试用、使用和废剂的处理。
8)存在问题:对本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描述。9)其它需要在周报中予以表述的内容。7.1.2.2 周报要求
1)周报内容中的1~4项采用列表形式表示,余下的采用文字表述。2)周报内容中未发生的项周报中不列入,本周变化较小或无须重复表述的内容,当期的周报中可以省略。
3)周报内容中能耗、环保等内容可做单独的报表,作为附件附在周报上。7.1.2.3 周报内容应言简意赅、表述清晰,具体格式由生产厂自行确定。7.1.2.4 周报的统计时间为上周四上午10:00至本周四上午10:00,特殊要求的另作通知。
7.1.2.5 周报由装置技术员编制,经生产车间主管审核后于每周五下午15:00前上报生产技术部。装置停工或检修期间不编制周报。7.1.3 工艺技术月报管理 7.1.3.1 月报内容 1)装置生产数据(原料加工消耗量、产品产量、三剂化学品消耗和主要技术指标)
2)生产运行情况 ——概述
——生产情况分析(加工量、产量、负荷等)
——装置运行(长周期运行,开工率,开停车,检修和非计划停工)3)工艺技术
——原材料控制(质量指标,分析控制)
——技术指标分析(收率、合格率、平稳率、加工损失率)
——三剂化学品管理(三剂的贮存与使用情况、催化剂的运行情况、废旧、过期、闲置三剂的处置、新剂的试用和不合格三剂的评审情况)
——工艺卡片(工艺卡片的执行、工艺卡片的变更)
——操作规程(操作卡)(操作规程(操作卡)的执行、操作规程(操作卡)的编制与修订)
——工艺运行管理(主要的工艺调整、重要工艺措施的执行情况、技术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建议,存在问题)、装置的标定、主要设备的运行(对工艺影响,关键设备检维修))
——工艺连锁管理 ——技改技措 ——技术与科技攻关 4)节能降耗
——燃料、动力消耗统计与分析 ——节能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5)环保
——三废排放的监测数据与分析 ——环保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6)事件与事故分析
——事件与事故分析与防范措施 ——措施的落实情况 7)本月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 8)下月工作计划 9)附件与附录
7.1.3.2 月报内容中未发生的项,项目保留,该项填无。
7.1.3.3 月报内容中未列出但生产装置需要增加的项,按照现有格式依次顺序增加。
7.1.3.4 月报采用A4纸竖放格式编写,正文内容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附件格式不做要求。
7.1.3.5 月报按照装置由技术员编制,经生产厂主管人员审核后于下月1日开始计算,5个工作日内(含5日)上报生产技术部。7.1.4 工艺技术年报管理 7.1.4.1 年报内容
1)装置生产数据(原料加工消耗量、产品产量、三剂化学品消耗和主要技术指标)
2)生产运行情况 ——概述
——生产情况分析(加工量、产量、负荷等)
——装置运行(长周期运行,开工率,开停车,检修和非计划停工)3)工艺技术
——原材料控制(质量指标,分析控制)
——技术指标分析(收率、合格率、平稳率、加工损失率)
——三剂化学品管理(三剂的贮存与使用情况、催化剂的运行情况、废旧、过期、闲置三剂的处置、新剂的试用和不合格三剂的评审情况、三剂的损耗分析)
——工艺卡片(工艺卡片的执行、工艺卡片的变更)
——操作规程(操作卡)(操作规程(操作卡)的执行、操作规程(操作卡)的编制与修订)
——工艺运行管理(主要的工艺调整、重要工艺措施的执行情况、技术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建议,存在问题)、装置的标定、主要设备的运行(对工艺影响,关键设备检维修))
——工艺连锁管理 ——技改技措 ——技术与科技攻关 ——工艺记录 ——工艺纪律
4)科技论文与技术总结 ——科技论文 ——技术总结 5)节能降耗
——燃料、动力消耗统计与分析 ——节能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6)环保
——三废排放的监测数据与分析 ——环保措施的实施与进展 7)事件与事故分析
——事件与事故分析与防范措施 ——措施的落实情况
8)本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 9)下工作计划 10)附件与附录
7.1.4.2 年报内容中未发生的项,项目保留,该项填无。
7.1.4.3 年报内容中未列出但生产装置需要增加的项,按照现有格式依次顺序增加。
7.1.4.4 年报采用A4纸竖放格式编写,正文内容小四号字体,1.5倍行距,附件格式不做要求。
7.1.4.5 年报按照装置由技术员编制,经生产厂主管人员审核后于次年1月1日开始计算,15个工作日内(含15日)上报生产技术部。7.2 工艺通知单的管理 7.2.1 使用范围
1)工艺卡片指标的变更、修订和新增。2)工艺操作方案的调整、变更。3)工艺指令。
4)工艺指标的控制要求。
5)各技术指标统计范围、方法等的发布和变更。6)工艺技术管理的要求。
7)生产车间提出的意见、申请等的回复。
8)其它与工艺技术管理相关的需要出具通知的内容。7.2.2 通知单的出具与发放
7.2.2.1 通知单由公司生产技术部出具,加盖部门公章后生效。7.2.2.2 通知单仅对所涉及内容相关的部门、生产车间发放。
7.2.2.3 通知单未注明有效期的从生效之日起当年有效,注明有效期的按照有效期执行,有效期最长不超过3年。
7.2.2.4 通知单在有效期范围内需要停用、作废、变更等,需出具单独的通知单并重新发放,新通知单内应注明原通知单作废。7.2.2.5 通知单内容不得与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行政性规范,相关强制性标准、规范,公司规章制度和程序文件相抵触。7.2.3 通知单的使用与执行
7.2.3.1 接到通知单的生产车间应严格按照通知单的内容执行,制定或修订现有与通知单内容不一致的指令、要求或规定。
7.2.3.2 通知单应放置在操作人员可见的位置,过期的通知单应及时回收并存档。7.2.3.3 生产车间对于因客观原因存在而暂时不能执行的通知单,须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生产技术部说明原因,得到回复后方可暂缓对该通知单的执行。7.2.3.4 生产车间不得以主观理由拒绝、故意拖延通知单的执行。7.3 标定管理 7.3.1 标定目的
1)摸清限制装置能力的薄弱环节,为技术改造提供依据。
2)装置采用“四新”技术或重大技术改造、检修后,为检验其效果进行标定。
3)对装置进行部分或专题标定:如物料平衡、产品质量、能耗、安全、环保等。
7.3.2 生产技术部根据各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对需要标定的生产装置制定装置标定计划,报请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下发到生产车间。
7.3.3 生产车间收到标定计划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标定方案,报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组织审核,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7.3.4 标定时间由安全环保部根据实际生产准备情况下达。
7.3.5 标定过程中的测试、分析数据要准确、及时。采集的数据须真实、有效。7.3.6 生产车间在装置标定结束后60天(日历日)内完成《标定报告》,经公司各专业部门审核后报主管领导审批,批准后形成正式的《标定报告》。7.3.7 标定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定方案简述。2)现场测试数据。3)化验分析数据。
4)全装置(或局部)及主要工艺设备的物料及热平衡。5)主要工艺设备核算。6)机泵工艺核算。7)装置能耗、能量平衡。
8)全装置及主要设备工艺操作分析。9)能耗及主要原材料技术经济分析。10)装置的薄弱环节及解决方案、改造措施。11)质量记录及分析。
12)安全环保因素分析(废气、废水、废弃物、噪音等)。7.3.8 标定报告与标定方案内容有不同点时,生产单元要说明原因。7.4 技改技措管理
7.4.1 技改技措项目的申报与立项
7.4.1.1 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装置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工艺技术、设备、质量、安全、环保、动力供给及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改技措项目,编制技改技措项目申请表。
7.4.1.2 公司专业管理部门依据专业管理及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对相应生产车间提出技改技措项目的建议。
7.4.1.3 生产技术部组织对生产车间上报的技改技措统一汇总、整理并组织相关部门对技术方案、可行性和实施所需投资等审核论证。其中项目的投资预算部分由设备部进行审核。
7.4.1.4 日常生产过程中,生产车间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技改技措的申报。7.4.1.5 审核通过后技改技措项目,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予以立项。7.4.2 生产技术部根据技改技措立项情况编制技改技措计划,发至生产车间和相关部门。日常立项的技改技措不列入计划。
7.4.3 立项的技改技措需要设计委托的,由生产技术部向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委托,生产车间提供设计所需的资料、数据等。资料、数据等须准确、齐全、详尽,以保证设计的及时、正确和可靠。
7.4.4 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方案、图纸等,生产技术部组织审查,确保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和先进性。7.4.5 技改技措实施
7.4.5.1 公司设备部依据技改技措项目设计方案组织技改技措项目的施工,并对其费用、技术水平、质量及进度控制和把关。项目应确定具体负责人、完成期限。生产车间配合技改技措项目的实施。
7.4.5.2 实施过程需变更原设计时,由设备部向生产技术部提出,生产技术部组织相关部门审核并报请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7.4.5.3 技改技措项目施工结束后,由设备部门牵头,安全环保部、安全环保部、生产技术部及该项目使用厂参与,依据各自专业技术规范,对竣工的技改技措项目进行验收。在验收中,如发现工程内容与设计不符,施工质量不符合技术规范的,由施工主管部门责成施工单位及时予以整改和完善。
7.4.6 技改技措项目投用后,生产车间在6月内完成项目验证报告,生产技术部组织相关部门验收。
7.4.7 因以下原因引起技改技措项目无法正常进行,生产车间填写技改技措项目取消申请表,经专业部门审核,公司领导批准后取消该项目。
1)公司政策的改变。2)生产工艺的调整。3)原材料的变化。4)方案存在重大隐患。5)其他原因。
7.4.8 生产技术部根据技改技措的验证情况,组织对技改技措进行评比,并申请一定的奖励。8 支持性文件
《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9 相关记录及保存期限
9.1 《工艺指标控制手册》,相关部门和生产车间保存,换版后旧版不保存。9.2 《工艺卡片》和《工艺卡片审批表》,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相关部门和单位保存,换版后旧版不保存。
9.3 使用签字后的《操作卡》,生产车间保存,保存1年。9.4 《操作卡固化审批表》,生产车间保存,保存1年。9.5 《生产技术方案》,生产车间保存,保存1年。9.6 《工艺卡片指令通知单》,生产车间保存,过期作废。
9.7 《工艺指标风险评价表》,生产技术部统一格式,生产车间保存,工艺卡片换版后作废。
9.8 《工艺技术周报》,生产厂设置格式,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年。9.9 《工艺技术月报》,统一格式,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3年。9.10 《工艺技术年报》,统一格式,生产技术部、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0年。
9.11 《工艺通知单》,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发放范围内的部门和生产车间保存,过期作废。
9.12 《操作记录》,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0年。
9.13 《技改技措项目计划》,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并使用,保存期为2年。9.14 《技改技措验证报告》,生产技术部设置格式并使用,保存期为5年。9.15 《装置标定方案》,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3年。9.16 《装置标定报告》,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保存,保存期为10年。10 检查与考核 10.1 生产技术部对本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执行《公司绩效考核办法》。10.2 本标准由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终20080131)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工艺技术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炼油工艺技术管理,严肃工艺纪律,推进技术进步,优化生产过程,提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确保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股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规定,特修订本制度。
第二条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严谨”的原则。
第三条 炼油工艺技术管理范围包括: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基础管理主要包括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工艺技术台帐管理等方面。专业管理主要包括炼油达标管理、节能减排管理、炼油“三剂”(催化剂、添加剂、溶(助)剂,简称“三剂”)使用管理、新技术应用、工艺联锁管理、技术攻关与优化等方面。
第四条 管理体制
(一)炼油工艺技术管理由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即实行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指导下的分(子)公司、运行部(车间)两级管理,以分(子)公司(含油田炼油厂)一级为主,基点放在运行部(车间)。(设有二级厂的企业实行分(子)公司、厂、车间管理,以厂为主,基点放在车间。)
(二)建立健全分(子)公司(含油田炼油厂)主管领导负责的工艺技术管理机构。分(子)公司应设立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本单位工艺技术工作。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科室并按专业配备工艺技术管理人员(职称原则上要求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生产装置是工艺技术管理的基础单位,要求配备专职工艺工程师(重要生产装置应设专职工艺高级工程师)。
(三)制定从分(子)公司主管领导到各级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工艺技术管理人员梯队培养计划,确保各级工艺技术管理岗位按规定配备高素质工艺技术管理人员。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及所属各分(子)公司(含油田炼厂)。
第二章 分工与职责
第六条 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是股份公司炼油工艺技术管理的主管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对各分(子)公司制定的工艺技术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予以备案管理;组织对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检查,提出整改要求。
(二)组织开展炼油达标工作,分解下达相应考核指标,定期汇总相关技术报表,开展炼油专业与装置技术经济分析和评比,总结、宣传、推广工艺技术和达标、节能减排管理先进经验,组织落实节能降耗措施。
(三)组织开展系统内生产运行优化、节能降耗等专项技术工作;组织对炼油生产装置存在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服务。
(四)组织重大非计划停车事故的技术分析,监督、审查责任单位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整改措施。
(五)组织在系统内试验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先进工艺和新型高效炼油“三剂”,安排相应的投资计划;审核各分(子)公司炼油“三剂”使用计划,推动生产装置降本增效,并不定期进行检查。
(六)组织系统内专家对重大新建、技术改造装置进行开工指导,检查督促企业对新建和技术改造装置和重大“三剂”应用的技术标定。
(七)组织各分(子)公司及相关科研单位搜集整理国内外炼油技术发展的情报、资料,开展相关调研工作;组织工艺技术管理的相关交流活动;组织系统内炼油同类装置的技术交流。
第七条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职责:(一)根据股份公司相关工艺技术管理制度要求组织制定本企业的工艺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检查、监督各基层单位工艺技术管理工作并进行考核。
(二)组织编制、修订本企业各装置工艺技术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卡片、开停工方案等法规性技术文件。
(三)制订工艺管理台帐、工艺技术资料等基础性技术文件管理要求,定期组织检查和考核。
(四)组织对涉及安全生产、装置运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五)组织落实股份公司炼油达标及专业竞赛、同类装置竞赛等工作。组织开展炼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和分解工作,跟踪分析指标完成情况,编写上报达标总结。
组织技术分析,组织编写上报技术季报、年报。(六)制定能源消耗和节能计划、目标,监督检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工作,对能源消耗进行技术分析,推广节能新技术、制定节能降耗总体优化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根据与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对接后的“三剂”使用计划,制定本单位生产装置炼油“三剂”消耗定额,负责检查本单位炼油“三剂”的和月度消耗及使用情况,组织评价本单位炼油“三剂”的使用性能。
(八)组织新建、技术改造装置的生产准备工作,组织主要生产装置和新建、技术改造装置的技术标定工作。(九)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型“三剂”的工业试验和应用等工作;负责定期组织召开本单位工艺技术例会。
(十)按时完成总部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工艺技术基础管理 第一节 工艺技术规程
第八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管理
工艺技术规程是具有法规性的生产技术文件,是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操作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企业必须制定工艺技术规程管理程序。
第九条 工艺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装置的简要说明,工艺原理、工艺过程简述和工艺流程图、装置平面布置图。
(二)物料平衡、经济技术指标。(三)工艺指标、动力指标。
(四)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和产品质量指标。(五)装置开、停工方案,单元、特殊设备操作、维护管理规定。
(六)设备一览表和主要设计参数,主要仪表性能和仪表控制方案,主要联锁、报警整定值。
(七)生产过程中事故处理,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技术规定。
工艺技术规程的格式由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统一规定。
第十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编制依据。新建装置规程首次编制由设计单位或技术专利商提供基础资料。装置技术改造考核标定后,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应依据技术改造文件、试生产总结、生产技术总结、科技攻关总结、工业性试验总结、工艺技术标定报告和国内外生产的先进经验,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一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审批程序。由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运行部(车间)编写或修订,经有关生产处室讨论、审核、会签,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审定后,报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主管工艺技术工作的领导批准执行。
第十二条 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工艺技术规程原则上应每3-5年修订一次;新建或技术改造后的装置要有试行版的工艺技术规程,通过考核后应在半年内修订为正式的规程。
第二节 岗位操作法
第十三条 岗位操作法管理。岗位操作法是搞好系统操作的基础,是装置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文件,是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依据。
(一)技术人员应根据工艺技术规程及其它相关技术资料编写岗位操作法(也可以包括在工艺技术规程内),经有 关生产处室讨论、审核、会签,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审定后,报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主管工艺技术工作的领导批准执行。
岗位操作法的内容和格式由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二)装置新建或技术改造后投产前,应编制岗位操作法试行版并发至岗位操作人员,通过考核后应在半年内修订为正式岗位操作法。
(三)岗位操作法原则上每3-5年修订一次。当装置工艺过程、原料等发生变化或经过技术改造后要依据工艺技术规程及其它技术文件及时修改与补充。
第三节 开、停工方案
第十四条 开、停工方案的管理
(一)新建或改造后装置的开、停工方案由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根据《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生产准备与试车规定》及装置设计文件等技术文件组织装置技术人员编写,经分(子)公司各相关专业部门讨论、审核、会签,分(子)公司工艺技术部门审定后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执行。
(二)正常检修的开、停工方案必须在开、停工前十天,临时停工方案必须在停工前两天依据装置技术规程及装置运行特点编写好,由运行部(车间)主管领导审核后,交分(子)公司有关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三)开、停工方案必须在扉页上有编制人、审核(单位)人及批准人手工签字。
(四)装置应组织车间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包括现场交底)开、停工方案,必要时进行书面考试,确保每个操作人员均能熟练掌握该次开、停工的有关步骤、知识。
(五)装置开、停工前,车间要将开、停工方案上墙,并绘制装置升温曲线图。
(六)装置开(停)工方案、拆装盲板一览表、关键控制点确认表等相关资料,按工艺基础资料管理要求,由车间集中保管,原则上保存2个生产周期。有重大技术改造或新建装置的开、停工方案,可作参考资料适当延期保存。装置开工或停工后的一月内,车间编写出开工、停工总结并上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
第四节 工艺卡片
第十五条 工艺卡片的管理
(一)装置工艺卡片是指导生产装置各工序实现安全生产、稳定操作的法规性工艺技术参数文件,应根据工艺技术规程编制,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二)工艺卡片由运行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编写,经运行部(车间)负责人审核后,由工艺技术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生产处室审核会签,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 行。
(三)工艺卡片原则上一年或一个生产周期修订一次。可以根据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及时报批修改。
(四)装置工艺卡片内容和格式由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五)工艺卡片(工艺指标)可分级管理,修改指标必须按规定审批程序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或违反工艺卡片(工艺指标)进行操作。
(六)工艺卡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原料的质量控制指标。2.中间产品、产品的质量指标。3.主要工艺条件(操作监控指标)。4.动力系统指标。5.环保质量指标。6.会签栏。
第五节 装置运行记录(原始记录)
第十六条 装置运行记录(原始记录)的管理(一)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DCS和PLC等电子记录、工艺技术台账等记载生产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组织生产、加强工艺技术管理的重要依据。岗位操作记录等原始记录必须及时、完整、准确。
(二)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等原始记录的格式和内 容由运行部(车间)技术人员制定,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审定。必要时,需经有关生产处室会签。
(三)岗位操作人员填写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等原始记录必须按时、完整、准确。交接班时,由交接双方确认后互相签字。
岗位操作记录必须由操作人员手写记录,记录频率原则上2小时一次,实行新厂新机制的岗位记录频率由各分(子)公司根据岗位定员及岗位工作量确定,但记录间隔最长不得超过4小时。
(四)分(子)公司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抽查交接班日志,运行部(车间)必须审阅班长交接班日志,班组长必须每班审阅本班各岗位交接班日志。岗位操作记录由运行部(车间)指定人员随时复核。
(五)岗位操作记录、交接班日志等原始记录由运行部(车间)技术人员收集并汇总整理,按规定期限保存。原始开车记录应永久保存。
(六)DCS、PLC等电子记录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保存期限。
第六节 工艺技术台帐
第十七条 台帐管理
(一)工艺技术台帐包括过程管理的原始记录、报表,形成的各类报告等。(二)各分(子)公司必须建立工艺技术台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技术台帐,明确各类台帐保存期限。工艺技术台帐保存八到十年。
工艺技术台帐必须建立目录、集中管理、顺序摆放、专柜保存。
(三)工艺技术台帐保存期满,必须列出清单,由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批准销毁。
(四)企业各运行部(车间)工艺技术管理必须建立以下技术台帐:
1.《工艺技术台帐》(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公司(油 田炼厂)控制的工艺条件执行情况;分(子)公司(油田炼厂)控制的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主要产品、产量、质量完成情况;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及能源消耗情况;主要生产装置技术改造情况;生产过程事故及重大异常情况;“三剂”管理及使用情况)
2.《工艺技术管理考核、检查台帐》
3.《工艺操作指令台帐》(《工艺参数控制指标变更台帐》)4.《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台帐》(包括工艺联锁、报警清单,工艺联锁、报警变更记录,工艺联锁摘除和复位记录,工艺联锁、报警检验记录等)5.《三剂管理台帐》 6.《技术改造项目台账》 7.《装置大事记》
8.《工艺技术分析会记录》(及技术攻关报告)
第七节 技术资料
第十八条 工艺技术资料的管理
各分(子)公司、运行部(车间)必须建立工艺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各运行部(车间)必须建立健全包含以下内容的技术资料:
1.各级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汇编 2.《生产装置工艺技术规程》 3.《生产装置岗位操作法》 4.《工艺卡片》
5.《专题(项目)技术总结》
6.工艺技术改造说明书、PID图、主要设备及内构件图 7.《装置技术标定方案》、《装置技术标定报告》 8.《新技术应用总结》
9.《技术攻关开题报告及总结》 10.《新型“三剂”试用方案及总结》 11.生产周期运行总结
第八节 技术月报、季报及年报
第十九条 技术月、季、年报的管理
(一)技术月、季、年报由运行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编 写,运行部(车间)负责人审查后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
(二)技术月报、季报及年报的主要内容:
1.当月及累计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包括加工量、各产品产量、产品收率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主要原材料性质、消耗情况,选用品种变更及效果分析。
3.主要燃料、动力消耗情况。
4.炼油“三剂”使用及消耗情况,选用品种、牌号变更原因及效果分析。
5.产品质量情况。
6.主要操作参数、操作平稳率。
7.设备完好率、在线仪表(及APC)投用率。8.非计划停工时数、次数及原因分析。
9.装置运行及工艺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技术月报的重要内容,应包括:物耗、能耗、质量,收率等指标分析,设备、工艺、仪表等运行情况,待解决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措施。
10.生产过程事故及重大异常情况分析。
11.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项目完成情况(重大成果应有专题总结)。
12.装置检修及改造前后开、停工情况分析。13.工艺防腐情况。
14.工艺技术管理改进和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第二十条 公司级技术季报、年报由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汇总、编写并加以说明后,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季报应于季后第一个月15日前,年报在次年元月25日前报出。
第四章 工艺技术专业管理 第九节 炼油达标管理
第二十一条 炼油达标管理是工艺技术管理一个重要、有效的“抓手”,是提高技术经济水平与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各分(子)公司应按股份公司有关要求成立企业达标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经理担任组长,成员由工艺技术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生产处室、企管、人事等部门组成。企业达标领导小组下设达标办公室,负责开展具体工作。
第二十二条 企业达标办公室负责制定本企业达标工作计划,与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对接达标指标,并对内分解下达达标考核指标。
企业达标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炼油专业达标及同类装置竞赛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比,并根据评比情况,对基层单位、专业管理处室进行考核、奖惩。企业达标办公室应配备专人负责炼油达标管理工作,每月4日前上报股份 公司炼油事业部本单位达标技术分析,每季度上报一次达标总结,每年1月10日前上报上炼油专业达标、装置竞赛总结。达标总结内容应包括:达标指标完成情况,完成情况与去年同期、完成情况与达标指标相比,对完成情况进行技术分析,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制定下一步达标措施等。
第十节 节能减排管理
第二十三条 节能减排工作是工艺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减少排放为重点,与达标工作紧密结合,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这是实施清洁生产、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各分(子)公司应按股份公司有关要求成立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可与达标领导小组整合在一起),由主管副经理担任组长,并成立节能减排办公室具体负责节能减排管理工作。
企业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制定本企业节能减排总体工作计划,并负责每年制定能源消耗计划,经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对接审核后,对内分解下达考核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炼油能源消耗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评比,并根据评比情况,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奖惩。每月定期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本单位能源消耗报表及能耗完成情况分析。
第二十四条 各企业节能办公室应定期对余热回收、变 频调速、液力透平、疏水器等节能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重要耗能设备(加热炉、压缩机、风机)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维护,提高运行水平。
在实施新建、改造装置及技术改造项目时,需充分考虑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后装置能耗原则上不高于改造前,且要力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第十一节 炼油“三剂”使用管理
第二十五条 炼油“三剂”的使用管理
(一)炼油“三剂”的进口管理,要按照《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关于“三剂”进口管理的若干规定》(石化股份科[2001]3号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
(二)主要生产装置使用“三剂”的选型和更换,由运行部(车间)提出意见报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评审,签订相关技术文件,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执行,重要“三剂”的选型和更换需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备案。
(三)分(子)公司、运行部(车间)各级工艺技术主管部门都要建立健全“三剂”管理台帐,至少应包括主要“三剂”品种、单价、消耗量、使用情况(按型号、供应商单列)。
(四)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主管部门在每年9月底根据当年炼油“三剂”使用情况,提出下一“三剂”使用计划,并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主管处室审核,经股份公司 炼油事业部对接、核准后,根据对接意见及核准的费用指标,制定本单位下一炼油“三剂”使用计划。
(五)炼油主要生产装置(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重油加氢、加氢处理、制氢、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溶剂脱沥青等)上首次工业应用试验的新型“三剂”,必须事先经过试验,并经股份公司科技开发部及相当一级部门的技术鉴定(评议)并获得通过,同时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备案。
(六)炼油固定床(催化重整、加氢裂化、渣油加氢、加氢处理、加氢精制、制氢、硫磺回收、润滑油加氢、石蜡加氢、PSA)催化剂换剂,须在换剂上一年财务预算对接前提出换剂方案,并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审批,审批同意换剂费用落实在财务预算后,方可进行技术谈判,确定换剂方案。未能落实在财务预算中更换固定床催化剂的,需专题申请,并经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相关处室会签同意,行文批复后方可换剂。
(七)炼油“三剂”的日常使用管理见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相应管理办法。
第十二节 优化挖潜、技术攻关及合理化建议 第二十六条 通过优化挖潜,实现降本增效,是提高炼油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资源和产品流向的优化,扩展到生产方案、生产流程和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 从炼油自身的优化,扩展到和化工、化肥以及热电等板块的联合优化,以达到运行统筹结合考虑,实现企业总体优化、综合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通过优化生产和炼油供应链管理,应用可靠性及风险评估方法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科学合理安排检维修计划,降低能耗,减少损耗,降低成本。
各企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优化、降本为重点,以占市场、降成本、增效益为目的,积极探索优化降本的新思路、新措施,并将优化、增效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分析影响费用发生的各个因素,与先进水平比,与历史最好水平比,认真寻找差距,落实整改措施,努力提高炼油持续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十七条 为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鼓励职工积极钻研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优化装置操作,保证装置安稳长优运行。
技术攻关的管理机构设在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各分(子)公司每年12月份征集下一的技术攻关项目,结合技术工作重点、难点,针对存在的生产疑难问题、安全生产隐患、生产目标、节能降耗瓶颈、质量改进目标,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分析探讨,确定并申报技术难题攻关项目(并成立相应攻关小组)。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部门对汇总攻关项目进行初评、筛选,确定攻关项目、目标、措施、责任单位后下发 执行。如攻关达到预期目标,可对相关攻关人员及单位进行奖励。
第二十八条 各分(子)公司应成立技术合理化建议评审委员会,由主管领导、相关处室领导、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合理化建议的征集、审核、立项及成果的申报、初评、评审和奖励,并不定期组织检查合理化建议及成果的实施情况。
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要通过抓好合理化建议的采纳实施工作,抓好合理化建议的实施跟踪,促进合理化建议向成果转化,提高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装置技术水平,提高各各分(子)公司(油田炼油厂)的经济技术指标。
对有创新和普遍推广意义的重大攻关或合理化建议项目,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后证明效果好,可申报科技成果鉴定。
第十三节 工艺检查及工艺技术例会
第二十九条 各分(子)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交流管理工作经验,推动本企业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将组织对企业工艺技术管理的抽查,并通报抽查结果。
工艺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工艺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法)的制定、修改、执行情况。2.工艺卡片的制定、修改、执行情况。3.操作平稳率情况。
4.技术月报、季报、年报情况。5.工艺联锁执行情况。6.工艺技术台账执行情况。7.炼油“三剂”使用情况。8.操作记录管理执行情况。
9.装置开、停工方案管理执行情况。10.运行部(车间)工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第三十条 工艺技术例会是加强工艺技术分析力度,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集思广益、提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形式。
各分(子)公司工艺技术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组织召开公司级工艺技术例会,由主管领导主持,相关生产处室及基层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参加。
工艺技术例会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炼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包括炼油主要生产装置达标及同类装置竞赛指标)。
2.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质量情况以及变化情况分析。
3.炼油“三剂”使用情况分析。4.操作平稳率分析。
5.重大工艺调整情况分析及重大异常情况分析。6.技术攻关及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情况分析。7.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
8.工艺纪律执行及检查(考核)情况。
9.针对上次会议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10.目前主要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工艺技术例会应对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及未完成情况、装置重大技术改造、非计划停工、生产事故进行重点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十四节 技术标定
第三十一条 技术标定的管理
技术标定是工艺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运行的主要生产装置要求至少每3年标定一次,新建及重大技术改造装置投产一年内进行标定。标定工作由工艺技术部门牵头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和运行部(车间)共同进行。要求标定前制定详细技术方案,标定过程中准确、完整地采集相关数据,标定后经过核算编写标定报告,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审定,重要装置的标定报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需要进行标定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新装置投产后进行标定。(二)装置重大技术改造前、后分别进行标定。(三)重要化工原料及催化剂首次工业应用前、后分别进行标定。
(四)为解决装置上存在的重大问题,通过标定找出薄弱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改造措施。
(五)装置进行定期标定。
标定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装置简介及标定目的,工艺操作条件、原料、“三剂”的前后变化情况,公用工程的指标,产品方案,标定过程,标定结果(包括标定时间、产量、质量、能耗、物耗、“三剂”消耗、生产成本等标定前后对比),标定中发现的问题、瓶颈,改进建议、标定结论。
第十五节 工艺联锁
第三十二条 工艺联锁的管理
(一)工艺联锁和报警是生产装置(或独立单元)超出安全操作范围、机械设备故障、系统自身故障或物料、能源中断时,发出警报直至自动(必要时也可以手动)产生的一系列预先定义动作,使操作人员和生产装置处于安全状态的系统,工艺联锁管理是工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各分(子)公司应建立分级负责的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制度。工艺技术部门是各级工艺联锁的主管部门,运行部(车间)必须根据职责,建立健全所管辖的工艺联锁、报警台账和相应的变更台账。(三)为加强工艺联锁、报警的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生产,要求严格执行工艺联锁、报警管理制度,保证工艺联锁的摘除(变更)做到原因清楚、措施落实、监督到位。
(四)工艺联锁、报警变更必须经过安全评估,由工艺技术部门牵头,汇同相关部门会签,报分(子)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各分(子)公司要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炼油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负责落实,同时,上报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备案。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由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中国石化炼油企业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修订)同时废止。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炼油事业部
2008年2月
第五篇:采煤工艺技术概述
采煤工艺技术概述 2007-11-16 13:54 第一章 采煤工艺技术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
(1)长壁工作面采煤工艺概述,包括:长壁采煤方法、长壁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方式、采煤工艺方式的特点;
(2)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包括: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循环方式、作业形式、工序安排、劳动组织、循环图表、综采工作面工艺设计实例;
(3)采煤作业规程与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特殊条件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 1 长壁工作面采煤工艺概述 1 .长壁采煤方法
解放前,采用原始的穿硐式、残柱式、高落式等采煤方法; 解放后,采用长壁采煤方法。2 .长壁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方式
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采煤。3 .采煤工艺方式的特点
(1)炮采工艺特点:工人劳动强度大、支护工作不安全、日产量及劳动生产率低、材料消耗量大,适应性强;
(2)普采工艺特点:采煤工作实现了机械化,产量提高,设备投资少;支架的架设和回撤工作仍为繁重的人工劳动,在顶板管理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3)综采的特点:高产、高效、安全、低耗。
(4)选择采煤工艺的原则: 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采煤工艺方式;工作安全、劳动条件好;煤炭损失少、材料消耗少、成本低;生产事故少、管理方便。1 . 2 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1 .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1)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概念:根据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过程,配备一定的工种及定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安全地完成既定任务,并保证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进行采煤的作业方法。
(2)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标准
①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作业规程和循环图表,完成规定的正规循环率。
②完成作业规程中规定的产量、进度、效率、煤质、主要材料消耗、工作面煤炭采出率等指标。
③工作面工程质量合格,机电设备完好率不低于 80%,事故率不超过 2%。④安全生产,消灭死亡和重大事故。(3)正规循环率
式中 月实际完成正规循环数——是按正规循环标准的要求,逐日累计的统计数,不得用月末总进尺数反算。
月工作日数——指全月日历日数减去因工作面外部因素影响的日数(如节假日、矿井检修、停电、重大运输和提升事故的影响等)。凡工作面本身事故影响造成的停产日数,仍按工作日数计算。
要求:采煤工作面按煤层的地质条件、机械装备条件等,条件好时正规循环率为 80%~90%,条件差时为 70%~80%。2 .循环方式
概念:循环方式就是循环进度和每昼夜循环数的总称。
(1)循环进度:循环进度是采煤工作面完成一个循环后向前的推进距离。L=n × b 式中 L ——循环进度; n ——每循环落煤次数; b ——落煤次数。
落煤进度的确定:顶板稳定性、工作面运输能力、工作面支架排距、采煤机械的技术特征。每循环落煤次数的确定: 顶板冒落步距、经济合理性。(2)昼夜循环数目
昼夜循环数目的多少决定于循环周期(时间)的长短,它直接决定着采煤工作面的日产量、效率和其它技术经济指标。3 .作业形式
概念: 采煤工作面作业形式就是一昼夜内采煤班和准备班的配合方式。(1)“两采一准”(2)“两班半采煤、半班准备”(3)“三班采煤、边采边准”(4)“两采两准”(5)“三采一准”(6)“四班交叉” 4 . 工序安排 工序安排的方法:(1)根据工序之间的关系和各自需要的时间,找出起主导作用并且占用工时最多的矛盾线,以及主要矛盾线上的主要工序。一般采煤工作为主要工序。
(2)找出次要矛盾线:如支护线、回柱放顶线、作缺口线等。各次要矛盾线内部各工序之间,一般也是顺序关系。而各矛盾线之间,则是平行关系。
(3)根据工序之间的制约关系和各自需要的工作时间,确定各矛盾线之间、各工序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合关系。
最后,用简单明了的符号绘成工艺流程图(箭头图),把一个循环的整个采煤工艺过程明确地表示出来,见下图。
采煤工艺流程图 5 .劳动组织
(1)采煤工作面的人员配备 采煤工作面中的人员,根据工作情况的不同,有“人数可变工种”的工人和“人数固定工种”的工人。
人数可变工种:指那些与工作面长度和日循环数(或产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的工种,如装煤、清理顶底煤、挂梁、支柱、移溜、铺网、回柱放顶工等。计算公式:
劳动定额可在《矿井生产统一劳动定额手册》或《标准手册》中查得。
作业定额:把标准定额与具体工作条件相结合而制定的劳动定额叫做作业定额。
作业定额分为单项作业定额和综合作业定额两种。单项作业定额是指包括一道工序的作业定额;综合作业定额是指包括若干道工序的作业定额。作业定额按其包括的人员数目,又可分为个人作业定额和工作队(组)作业定额两种。个人作业定额是指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所应完成的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作业定额一般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计算制定的。个人单项作业定额:
式中 ——个人单项 作业定额; ——标准定额; ——定额修正系数。
工作队(组)单项作业定额:
式中 ——工作队(组)单项作业定额; ——工作队(组)内人数。个人综合 作业定额:
式中 ——个人综合劳动定额; ——综合工作量; ——所需总工数。
工作队(组)综合定额:
式中 ——工作队(组)综合作业定额; ——工作队(组)人数。
固定工种:指那些与一个循环中工作量变化无关的人,如采煤机司机、看管输送机工、机电工、看管液压泵工等。(2)劳动组织形式确定
长壁工作面中的劳动组织形式:分段作业、追机作业、分段接力追机作业。6 .循环图表
采煤工作面循环图表,由循环作业图、工人出勤表和技术经济指标表三部分组成。(1)循环作业图
概念:表示工作面内各工序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绘制循环作业图的步骤:
①按采煤方向和时间顺序,画出主要矛盾线上的工序。
②画出与主要工序循序进行的次要矛盾线,其中超前主要工序的,画在其左侧,滞后者画在其右侧。超前或滞后的时间,等于两线间的水平距离。③画出不按主要工序顺序进行的其它工序,如开缺口等。(2)工人出勤表
对应于循环作业图,工作面人员的配备,用工人出勤表来表示。在工人出勤表里,应该表明各工种每班应出勤人数,每个工种工人工作时间及每循环的总人数。(3)技术经济指标表 主要内容:
①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煤厚(总厚度及可采厚度)、倾角、密度等。
②采煤工作面的技术条件:工作面长度、采高、循环进度、支架布置方式、移架方式、采空区处理方法等。
③采煤工作面装备条件:支架型号、采煤机型号等。④循环工作组织:循环方式、昼夜出勤人数等。⑤生产与经济成果:每循环产量;每昼夜出勤量;工作面月产量;采煤工效率;坑木、金属支柱、炸药、雷管等材料的消耗;采煤工作面吨煤成本等。7 .实例
(1)循环作业图
(2)工作面出勤表
工种 班次早 班中 班夜 班检 修 班合 计采煤机司机333413电 工11169泵 站 工11125转载机司机11136输送机司机11136支 架 工888428巷道维修工555621胶带机司机11169装 车 工2226运 料 工66管理人员22228材 料 员11油质管理员1质量验收员11114办 事 员11送 饭 工11114其 他11114合 计28282848132(3)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项 目单 位数 量备 注1采 高m3.28~3.362推 进 长 度m12323煤 层 倾 角(°)2~64工作面长度m152~144.55煤 的 容 重kg/m 313506工 业 储 量万 t90.96307采 出 率%958截 深m0.89日 产 量t613810装 机 容 量kW2972.511作 业 制 度“
四、六”制12日 循 环 数个1213回 采 工 数t/ 工46.51 . 3 采煤作业规程与安全技术措施 1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
(1)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依据 ①采区设计、②采、掘工程图;
③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④本煤层及邻近采区的矿压观测资料;
⑤本煤层类似采煤工作面的开采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 ⑥矿、采区对本工作面的开采要求,包括产量、效率、材料消耗、煤质、直接成本等。(2)作业规程的内容:概况、地质情况、采区巷道布置示意图、采煤工艺、顶板管理方法、工作面机电设备、正规循环作业图及劳动组织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安全技术措施。(3)作业规程的编制与审批 ①明确任务;
②召开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会,研究生产技术和安全问题; ③具体编制作业规程,一般复写 3~4 份上报; ④审批; ⑤贯彻执行;
⑥作业规程在执行中如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改,或编制补充措施。2 .特殊条件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1)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
①对特殊情况的说明,通常附有示意图; ②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措施)要具体; ③处理问题时的组织分工,责任要明确。(2)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步骤和方法 ①调查研究,把需要处理的特殊情况搞清,有时需要地质、测量、矿压等有关人员帮助搞清; ②召开工人、干部、技术员三结合研讨会,确定问题的解决办法; ③由采煤技术员按研究确定的处理方法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④上报矿里经总工程师批准;
⑤向参与处理问题的有关人员贯彻,要求严格遵照执行;
⑥特殊情况处理后,要向有关领导汇报,经同意后,才使采煤工作面转入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