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巴城县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总结
中共巴城县第十届委员会工作总结(县委任期总结)
2006年7月
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县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战胜了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改革开放有了新推进,社会事业有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进步,党的建设有了新加强,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改革开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安定和谐的崭新局面,标志着我县全面建小康已迈入新阶段。
集中表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2005年实现GDP52.5亿元,位居全市第3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速9.9。人均GDP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058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3亿元、13.3亿元、17.8亿元,年均增长3.6、17.1、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1亿元,居全市第4位,年均增速4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3亿元,居全市第3位,年均增速4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9亿元,居全市第4位,年均增速12.5。农民人均纯收入2405元,居全市第7位,年均增加211元。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勇夺全市高考文理科状元4名,总投资1.2亿元、占地260多亩的巴城中学新区竣工使用,巴城中学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巴城职中成功创建全国重点职业中专校。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人口、国土、环保等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贯彻,人口自然增长率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新增就业岗位933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54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6元。
抗洪救灾取得胜利。2004年、2005年相继遭受了两次特大洪灾,全县紧急转移群众35万人,临时安置灾民15.5万人,并确保了“五有”、“三不”,2.2万户重建户全部搬进新居。特大滑坡体综合治理及河道疏浚工程全面竣工,整治后的滑坡体正在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建一个新蒲城”基本实现。两次抗洪救灾工作均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表彰。
县委的主要工作举措是:
一、凝心聚力,廓清跨越发展思路
2003年以来,新一届县委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深化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认识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县委一班人审时度势,着眼于国家大规模开发利用县境内的天然气资源、古巴人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川陕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兴建等新的发展机遇,主动将巴城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市跨越式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县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干好前十年,谋划后十年;两步走,翻三番”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把巴城建成全国“生态旅游大县、巴人文化名城、天然气化工基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一年大变化、两年展新颜、三年大跨越、五年创一流”的本届任期目标,确立了“放眼川陕、服务达渝,扩大开放、统筹城乡,负重跨越、富民强县”的全县跨越式发展总体思路,力争到2008年,全县经济社会综合指标跻身通州市“第一集团军”行列。
三年多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县委制定和确立的这些思路、目标和工作要求,符合上级精神和巴城实际,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对高水平小康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已经成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催生巴城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力量。
2003年,按照“调结构、兴产业、立支柱、强基础、重党建、促跨越”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上的“1618”工程、工业上的“123”工程、商贸上的“1111”工程、城建上的“111234567”工程、项目上的“四个一批”工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本届县委工作成功开局。2004年,全县上下紧紧扭住“强工、重农、靓城、活商、兴旅、项目、改革、开放、互动、目标”十大工作抓手和破解“农民增收、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基层政权运转、调动乡镇干部积极性”四大难题的工作举措,圆满实现了“一年大变化”的年度目标,取得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2005年,按照“人的精神要有新状态、农村要有新气象、城市要有新面貌、工业要有新突破”总体要求,全面完成“两年展新颜”和消除两次特大洪灾影响的年度工作目标。2006年,按照“三年大跨越”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农业攀新高、工业跃台阶、商贸大提升、城建上水平、党建创辉煌、社会更和谐”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了工业上的“22215”工程、农业上的“2513”工程、商贸上的“11111”工程、交通上的“553”工程、城建上的“11115”工程。1—6月,全县完成GDP25.7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居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3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同比增长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59万元,同比增长33,增速居全市第三;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1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3元,增长15.1。
二、攻坚破难,落实跨越发展举措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是小康建设的永恒主题。3年多来,县委始终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揽跨越式发展全局,始终坚持用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三个转变”,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在难点破解中实现协调发展,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良好局面。2005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3亿元、13.3亿元、17.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6、17.1、11.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51.1∶19.0∶29.9调整为40.7∶25.4∶33.9。第一产业稳步发展。严格执行农民负担政策,全部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减轻农民负担8.5亿元,人均减负256元,兑付种粮直补金2129万元,农民群众的发展热情高涨。巩固传统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突出抓好优质稻、油菜、肉牛、奶牛、茶叶、中药材和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了区域农产品特色产品带。高产优质农经作物突破100万亩,主要品种优质率达80,粮经比例为69∶31。粮食生产连续5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并逐年稳步增长,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4提高到52,2005年全县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 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68个,各类农村运销专业大户2137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狠抓劳务开发,年均内输外转劳动力20万余人,年实现劳务收入超过7亿元,被省政府命名为“劳务开发基地县”。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投入各项扶贫资金2.4亿元,解决了11.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9.3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8万人。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多渠道投入资金6904万元,完成“五改”5106户,建设庭院1380户,建沼气池347口;新开通电话724户、有线电视4109户、互联网120户;新建通村公路250公里,硬化村道公路125公里。第二产业强力推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纳入规划的60户国有企业改制面达100,变现资产1.12亿元,安置职工6600余人。改制后的西塔乳业、金新食品、上峡煤焦等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培育和壮大食品、能源、医药、化工、冶金、建材6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煤电冶高能耗、天然气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中药材深加工4大产业链,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8户。强化技改投入,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0以上,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金鹰公司被评为“中国制造业10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琦云药业被评为“省级高新企业”。大力实施“质量兴工”战略,重点培育了“西塔”、“琦云”、“云蒙”、“巴人村”、“川驰”、“金鹰”、“汉丰”等知名品牌,“西塔”系列乳品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胡、南2个工业园区,园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吸纳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4.6,增加值占GDP的49.7,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储藏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的份额达到了30以上。第三产业兴旺活跃。强力整合流通企业,着力对供销、粮油、烟草、物资、百货、食品、医药等骨干流通企业进行了重组壮大,鑫贸供销集团公司、粮油集团公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加快培育市场体系,文体商贸中心和南都商城投入运营,带动形成城区两大商圈;规范建设县城集贸交易市场5个,巴人小吃一条街、巴人夜市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初具规模,“万村千乡”工程农家店销售网络规划实施,九龙商城、三星级宾馆启动建设。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7亿元,年均递增14.6;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存贷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末全县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2亿元。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红军文化、巴人文化、土家族文化内涵,纵深推进百里峡、江口湖、罗家坝遗址、巴山红军公园等旅游景区包装开发;成功举办了首届罗家坝巴人文化节、巴山红军公园揭园暨红色旅游启动仪式、省十运会圣火采集仪式等文化旅游活动,挤进全省36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大环线。通州市首届(巴城县第三届)百里峡漂流节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2005年接待游客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亿元。
——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经济要发展,基础必先行。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适当超前、先行建设的方针,举全县之力,以公路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狠抓了基础设施各项建设。一是大抓公路建设。围绕“通畅、通达”目标,投入资金10余亿元,实施了3轮公路建设大会战,改建和新修了二、三级标美路450公里、村村通公路1800公里,硬化了汉南、汉双、汉罗、南樊、普老、南上6条公路,水泥公路达到365多公里(包括硬化村道公路125公里),汉七公路硬化正在启动建设。总投资3400万元的巴城大桥竣工通车,开工建设八庙河大桥、黄石大桥、天台大桥。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096公里,从县城到各乡镇的公路主骨架网络基本形成。二是狠抓信息网络建设。以通信网络为重点,加快推进通讯、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电话普及率、电视入户率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稳步增长,光纤村通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3.0,广播人口覆盖率86.3;固定电话用户达10.8万户,移动通迅用户10.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1.8万户,互联网用户6200户;党政网覆盖52个乡镇、72个县级部门。三是重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产粮大县渠系配套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长治工程、水保工程、国债人饮工程、红层找水工程和农网改造工程,动工各类水利工程7677处,除险加固病险塘库3391座,解决和改善了58万人、3.7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农用电达6313万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紧抓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巩固“天保”成果,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334公顷,配套荒山造林666公顷,天保公益林建设35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1.5。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狠抓企业排污治理,境内各流域水污染明显好转。成功处置了普光“2·21”河水污染事故。
——以经营城镇为突破,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城镇是各类经济要素的“整合器”。县委始终坚持把经营城镇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大力实施经营城镇战略,走出了“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镇化路子。一是高起点规划城镇。围绕把巴城建成“卫星城市”、“全国巴人文化名城”的目标,高质量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张家坝、白夹溪、松林坡等小区建设详规;乡镇规划修编25个,完成3个,启动“新普光”总规和详规。二是高规格建设城镇。持续实施“111234567”工程,东门广场、滨河路、北门码头、石岭大道、音乐喷泉广场、西门转盘花园、文体商贸中心、南都商城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相继竣工落成;完成县城主干道和主要支街的“四化”工程,建成步行街5条,开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巴人大道。实现经营城市收入6.5亿元,市容整治投入3.5亿元,硬化道路16.9万平方米,铺设彩砖18.7万平方米,新栽植小叶榕1.5万株,新增城市绿地6.3万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三是高质量管理城市。坚持建管并重,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城市保洁管理机制,重拳整治城区交通秩序,全力打造“亮、洁、绿、美、畅”的城市新形象,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城市。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75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64亿元,26个乡镇场镇达到“四化”标准,日益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的巨大引擎。胡、南列入全国重点小集镇,双、土、天、生等镇列为全省小集镇建设试点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18.3。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项目是贫困山区跨越发展的“加油站”。3年来,我们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倾力实施“项目兴县”战略,以大开发、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一是做优软环境。持续开展了“整治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活动,每年定期对县级各部门进行行风评议,在县级部门建立推行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收费公示、首问责任制度。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先后取消了涉及21个部门122项收费项目,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57项,促进了部门和行业风气的不断好转。二是做实项目争取。坚持不懈地打好“阳光大道、狭路逢生、机遇催生、特大灾害”四张牌,先后争取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农业综合工作重点县、南茶北草项目、南坝和普光脱硫净化厂、城网改造、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项目55个,到位国家项目资金7.8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9.7亿元,养老保险资金4859万元。三是做活招商文章。按照“南融重庆、西联成都、东引沿海、互动周边”思路,先后组团赴北京、广州、成都、重庆等地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县投资。在第六届“西博会”期间,唯一一个以县的名义第一次成功举办了“天然气化工项目专场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投资25亿元的罗家寨天然气净化厂、总投资逾100亿元的普光天然气净化厂、投资2亿元的巴城220KV变电站相继开工建设;投资6000万的硫磺编织袋厂、5000万元的物流配送中心正在进行前期工作;渡口河天然气净化厂2007年开工建设;五镇浅层天然气开发、巴山红军公园一期工程成功签约。3年多来,共协议引资13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88亿元。
三、以人为本,营造跨越发展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为跨越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人大、政协、统战、群团工作,努力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活力。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大力推行政务、厂务、村务、校务公开,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认真贯彻执行《信访条例》,不断拓宽人民群众诉求合法利益的渠道,及时、妥善地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优势,大力弘扬“红军精神”、“樊哙精神”和“抗洪精神”,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倡导“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充分保障干部群众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组建制调整,撤销工委8个,合并乡镇20个、行政村271个、社3253个。充分兼顾不同方面、不同社会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完善下岗职工、贫困群众等的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就医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政府供养;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人员,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县教师、应由财政负担的干部职工工资、离退休干部离退休费、78元补贴,全部实现了财政直发。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格农民负担政策,完善“一事一议”机制,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巴城”创建活动,强力实施“整体联动工程”,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大幅度上升。积极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成功应对“非典”、禽流感和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确保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是狠抓安全生产。坚持宣传教育与铁腕整治并举,落实责任与督促检查并重,表彰与重处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安全工作预警防范和查处机制,强力整治道路交通、煤矿、消防和食品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民族、宗教、老干部、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成功申报并成立龙泉、渡口、漆树、三墩4个土家族民族乡。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县委主要领导被评为全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位杰出人物”。
四、永葆先进,提升跨越发展本领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3年多来,本届县委始终坚持以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扎实抓好党员先进性建设。围绕“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主线,持续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分三个批次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查找突出问题3000个,落实整改2800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500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执政能力明显改善。特别是紧密结合抗洪救灾实际,创造性开展的“万名党员帮扶受灾群众”的“1 1”活动,受到省、市委的高度评价。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党建举措,相继开展了“争当爱民书记、爱民干部”,“下基层、贴群众、抓发展、促落实”,“怎样当好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系列活动,创造性推行了“三长”(县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建“三帐”(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交帐)制度,创新开展了副县长向县长、县长向人大常委会、县委常委向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向全县人民述职的“四述职”活动,群众对县委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述职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在95以上。认真落实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县级党政群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制度,广泛推行乡镇干部联村与村干部双向选择制度,全面实行县委常委会、全委会票决任免干部制度。坚持标准用人,论实绩用人,注重在抢险救灾、重点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实施、突发事件处置等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锻炼识别干部、培养使用干部,涌现出了“优秀县委书记”**,“抗洪英模”***、***、***等一批先进典型。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新发展党员4064余名,农村、企业、城镇应建党组织率100,创建五好乡镇党委25个、五好村党支部283个、四好班子40个,创建党员示范窗口128个、示范班组242个、示范岗2300个。规划实施村级远程教育站点210个,近2万名农民党员常年接受远程教育,农村党员致富本领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五、反腐倡廉,纯洁跨越发展肌体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深入贯彻两个《条例》,扎实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坚持向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廉政名信片和倡廉信。加强廉政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汉源事件的背后》等警示教育片。重拳整治“四股歪风”,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身陷非法利益格局行为,全县共清理出39名领导干部收送礼金19.8万元,全部上交组织。64名领导干部自查申报了自己有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的情况。其中,2名领导主动纠正违规经商问题,2名干部自觉纠正了入资煤矿问题,撤出资金80万元。注重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廉政承诺制度,实行县级干部、科级干部向社会,新任命的正科级领导干部向县委、县政府和县纪委公开廉政承诺的制度,31名县处级干部、1044名科级干部按规定作出了廉政承诺;建立完善了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廉政宣誓”制度、县纪委负责人同乡镇和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34个部门的负责人和36名有轻微违纪又不够纪律处分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并分别发放了信访举报监督卡和廉洁自律警示卡。严肃查处各类腐败行为,立案查处31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7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为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县委工作的基础上,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全县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
回顾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的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县情,科学确立并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思路、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尊重群众意愿,用真诚、感情和工作实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立足县请,凸现特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原动力;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的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的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从严治党,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改进领导方法,转变工作作风,使全县上下在县委的领导下保持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巴城作为内陆贫困地区,前进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层次低,工业“短腿”问题还很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还十分滞后;资金短缺与建设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另外,一些党员干部观念陈旧、作风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迎难而上,破难而进,真抓实干,务求跨越。
未来五年,既是“十一五”的关键五年,也是县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部署“干好前十年”的后五年,县委一班人要紧紧围绕“十一五”确立的宏伟蓝图,自我加压,只争朝夕,团结拼搏,为全面建设“小康巴城”再立新功、再创佳绩。当前,县委一班人要按照年初县十届八次全委会确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坚定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视察通州、巴城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不动摇,进一步坚定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不动摇,进一步坚定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三年大跨越”各项目标任务不动摇,振奋精神,务实进取,不胜不休,奋力书写本届县委更加辉煌绚丽的历史篇章。
第二篇:中共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名单(模版)
中共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名单(69名)于 杰:1963.06 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正福(苗族,4709,凯里)贵州省政协主席王晓东:1960.01 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王晓峰:省委常务副秘书长
王富玉:1952.08 省委副书记
孔令中: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龙超云:1952.08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卢守祥:1953.10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申晓庆: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一民:1955.08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远坤:1957.10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晓凯:1962.03 毕节地委书记
孙国强:1953.08 副省长
李 军:1962.02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 岷: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飞跃: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
李月成:1957.10 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
李光荣:1952.07 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 涛:省国家安全厅党委书记、厅长
杨玉学:1951.07 铜仁地委书记
肖永安:1948.01 副省长
吴廷述:1953.05 黔南自治州党委书记
吴坤凤:省妇联主席
吴嘉甫:1948.02 副省长
何文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何任叔:省人事厅党组书记、厅长
辛维光:1954.07 六盘水市委书记
张少农:1954.07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
张生枝:武警贵州省总队党委书记、政委
张伟力:1959.09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
张林春:1944.10 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张群山:1953.12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陈 敏:1955.06 黔西南自治州党委书记
陈叔平:1950.09 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昌旭:1970.01 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陈鸣明:1957.10 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
陈俊平:1949.01 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陈海峰:1956.02 安顺市委书记
罗兴武: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赵铁军: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郝桂华: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郝嘉伍:省政府秘书长
姚 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秦如培: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班程农:1953.07 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袁 周:1957.07 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袁仁国:1956.10 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徐 圻:1955.03 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郭 猛:1953.03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家培:1957.01 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康生:1952.10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龚贤永:1942.02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崔亚东:1954.12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
谌贻琴:1959.12 省委常委、铜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彭伯元:1950.06 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
蒋崇安:1948.09 贵州省军区政委
韩卫东:1957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韩先平: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傅传耀:1955遵义市委书记
曾祥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禄智明:1952.02 副省长
蒙启良:1957.05 副省长
慕德贵:1959.08 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
廖少华:1960.11 黔东南自治州党委书记
黎光武: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石 晓(57,云南大理)200902 贵州省委常委200902,省军区政治委员(200901,第14集团军政治部原主任)
栗战书(5008,河北平山)(20100821,黑龙江省原省长)中央候补委员,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00928十一届四次)
赵克志(5312,山东莱西)(20100821,江苏省原常务副省长)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20100830代,0928十一届四次)
宋璇涛(6003,河南滑县)贵州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石宗源(回族,4607,河北保定)省委原书记(至20100821)
*林树森(4612,广东汕头)原任省委副书记(至20100821)、省长(至20100830)*邱型柏(5312,河南信阳新县)云南省军区司令员(200902,原任贵州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
*黄 瑶(4804,开阳)原任贵州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涉嫌严重违纪,200910接受组织调查)
候补委员名单(13名)
王润华:黔东南自治洲雷山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 洪: 彭 红:遵义市正安县桴焉乡党委书记 林庆筑:1954.05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李 建:1966.12 铜仁市委书记 郑才友:1950.08 贵州赤天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建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报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蒲芝权: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应政:1959
省移民开发办公室主任 陈卫东:1961.08 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省烟草专卖局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省公司经理 黎平:1956 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 兰义彤:贵阳市小河区委书记
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45名)
丁治学:省纪委副书记 王正福:1947.09 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王学军:省司法厅副厅长 王泽洪: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 文 江:省纪委常委 冯国庆:省纪委机关党委书记 冯跃军:1958.04 省国防科工办纪工委书记 朱继明:1958.08 省国资委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刘 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刘福成:1955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在文: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彦芳:黔西南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 杨 云:1962.09 黔南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 杨小鲁: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 杨仁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杨丽华:省纪委宣教室主任 杨贵新:省纪委副书记 杨清源:1956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吴兴荣:贵州开磷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何 刚: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 邹 伟:省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张 力:安顺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 张如飞:1956.11 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仁贵:省物价局局长 陈再天:省纪委常委 陈华祥: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陈国明: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林永菁:毕节地委委员、地区纪委书记 季 森:省纪委常委 金小麒:1957.03 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周忠良: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侯建英: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贾朝忠:省纪委副书记 徐 萍:遵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董穗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韩 卉: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纪委书记 韩力争:1958.05 贵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韩先平: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谢凤莲:1957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 蒙秋明:1957.06 贵阳学院党委书记 廖国勋:省委副秘书长 廖建宇:省纪委常委 黎
平:1964.01 六盘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黎光素:省直机关纪工委书记 潘 健: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
第三篇:中共九江市第十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共九江市第十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 11-09-20 11:02:2
5今天下午,中共九江市第十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常委。
出席会议的市委委员应到57人,实到57人,候补委员应到11人,实到11人,符合规定人数。
钟利贵同志受市第十次党代会主席团的委托主持会议。
全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了13名常委,他们是钟利贵、殷美根、冯静、占勇、徐森鸣、杨小华、汪泽宇、李晓刚、廖凯波、熊永强、王凯军、潘熙宁、董金寿。
全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市委书记、副书记,钟利贵同志当选为市委书记,殷美根、冯静同志当选为市委副书记。
全会通过了中共九江市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的报告。
钟利贵代表新当选的全体市委常委,对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向不再担任本届市委领导职务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市委书记 钟利贵:“从现在起,十届市委就正式接过九届市委的„接力棒‟,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实现“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历史使命。能否担当这一重任,实现既定目标,是对我们这届市委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每一位委员、每一位常委都要有重任在肩的使命感,珍惜党和人民为我们提供的干事舞台,始终做到尽心、尽力、尽责。”
钟利贵要求市委班子一要带头知责担当,脚踏实地干事业。市委班子担负着领导九江发展、造福九江人民的重要职责。每一位同志都要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职责,明白领导职位是责任席位、能力席位、奉献席位。在推进工作中,要有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姿态,越是困难的时候、任务重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领导干部越要当“主心骨”,做到坚定、坚毅、坚韧,给干部群众以信心。
二要带头维护团结,和衷共济干事业。全面完成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各套班子高度统一、共识共为。要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常委班子的和谐,引导和带领各套班子的和谐,努力营造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的和谐氛围。三要带头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干事业。班子每一位成员,都要把加强学习作为履行好职责的第一需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
四要带头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干事业。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融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带头深入基层,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上学、看病、住房等问题。
五要带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干事业。要加强官德修养,提升境界,不因名利而浮躁,不因得失而浮躁,不因进退而浮躁。要保持好的形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带头令行禁止。要正确对待权力,用制度规范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用权为民、不谋私利。要正确对待监督,做一个既干事又干净的干部。
市委书记钟利贵:“同志们,现在九江天时、地利、人和,正是我们干实事、干大事、干成事的好机会。让我们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乘机而为,乘势而上,为实现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奋斗!”
会议结束后,新当选的市委委员、市委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一起合影留念。
第四篇:中共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作重要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14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人民网成都2月10日电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2月9日至10日在成都举行。出席全会的有省委委员86人,候补省委委员17人。四川省纪委常委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王东明受省委常委会委托作的报告,研究了四川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全会充分肯定了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省委常委会紧紧依靠全省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握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奋力抗击芦山强烈地震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和民主政治建设,全力维护藏区和全省社会稳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在面临多种特殊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保持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了全省社会大局稳定,保持了全省上下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全会认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四川是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30多年来,四川城乡面貌发生沧桑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靠的是改革开放。当前,四川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作为西部大省,要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步伐,走在西部开发开放前列,化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两个跨
越”奋斗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全省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会指出,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必须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自我革新,跳出条条框框,大胆试大胆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的新路子。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全会指出,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探索符合四川实际的改革开放之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益更有质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规范权力运行,发展人民民主,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巴蜀文化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关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四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指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与时俱进推进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强化全局意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坚持积极稳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全会对四川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问题至关重要。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问题的关键。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制定负面清单,实行“非禁即入”,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单位生产总值用地量下降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制度。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越是深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越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合理构建政府职能体系,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范围,加强乡镇基本财力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选择。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积极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构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推广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经验,支持市(州)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
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研院所改革,逐步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积极进行企业股权激励、专项产品利润分成、项目承包责任等激励机制试点,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内陆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要完善吸引投资体制机制,推进由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由产业招商向供应链、核心价值链招商转变。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抢抓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战略机遇,促进开放合作发展。推进开放载体建设,支持成都创设西部内陆自贸区。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推动建立代表履职监督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和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认真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推进依法执政,改进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法制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研究制定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实施办法。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地方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
全会提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是群众最为关注、最直观体现公平正义程度的改革领域。要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适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更有利于促进居民增收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质量。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必须着眼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按照政府保障基本的原则,建立完善社会产品和服务提供制度。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全会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建立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要建立重大改革事项领导牵头协调、部门责任落实机制,全力抓好改革各项工作。强化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和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改革事业。
全会强调,新时期的改革涉及面更广,调整利益格局更加艰难,必须准确把握改革的规律和特点,提升驾驭改革的综合能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问题,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处理好解放思想与扎实稳妥的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善于积小胜为大胜;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和衔接,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处理好深化认识与提高行动自觉的问题,吃透中央和省委的改革精神,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紧紧依靠群众推动改革;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的问题,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发展、维护稳定。
全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为推进“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中共北京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文件 西教工发〔2016〕3号
★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关于印发2016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单位、两委一室各部门:
现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16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16年1月22日
— 1 —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16年工作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工作部署,以全面实施“十三五”教育规划为重点,巩固提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改革创新、依法治教要求贯穿教育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积极推动教育生态建设,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段贯通培养,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激发活力,使改革创新成为西城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一、强化思想理论建设
(一)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学习。坚持两委一室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重点,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落实基层单位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制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大课堂、专题报告等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广大干部— 2 — 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巩固提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根据市区工作要求,认真梳理查摆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措施落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二、加强干部人才工作
(一)严格干部选拔任用。根据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并执行《西城区教育系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不断提升干部选拔任用规范化水平。
(二)优化干部培养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办学规模,修订下发“西城区教育系统校级干部及中层干部职数标准”,进一步促进干部队伍管理的规范化。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整体效能。规范中层干部登记备案制度,强化中层干部聘任制,加大对中层干部的管理与指导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后备干部数据库,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三)打造优秀校长团队。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校长工作室工作,继续举办优秀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以教育集团为核心,搭设交流研究平台,充分发挥优质校示范、联动作用,形成优秀的校长团队。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校长工作室、开设专题培训班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干部任职前挂职锻炼学习制度。
— 3 — 发挥英才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建立和实施基层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在试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全面实施《西城区中小学党组织工作评价标准》。
(二)积极创建党建工作品牌。大力推进党建创新项目,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积极推广党建示范点经验,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提升全系统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优秀书记队伍建设。建立名书记工作室和党支部书记工作站,发挥优秀书记的作用,培养优秀青年党务工作者。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团、统战和老干部工作。健全完善党建带群团建设机制,不断增强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统战和老干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制度,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落实《西城区小学推进师生阅读工作计划》。鼓励学校领导干部、优秀教师著书立说。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第— 4 — 三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的创建,促进学校文化整体建设,提升文化育人功效,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二)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结合建党95周年,开展“新童谣”传唱、“开学一课”品牌教育活动。在日常课堂活动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统筹社会大课堂资源及区域特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积极开展德育科研,深化专题教育实践研究。继续开展新生指导手册丛书的编写工作。加强生涯教育、时事教育等专项研究。指导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时事述评、模拟联合国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
(四)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修订完善《西城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影响力。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舆情信息工作制度、教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不断增强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以学习雷锋精神、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发挥学校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形成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广大教职工、学生
— 5 — 全员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按照“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注重实绩”的原则,做好文明单位复审工作。
(六)做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按照《全国文明城区测评指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的要求,认真做好2016年文明城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工作。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强化“两个责任”落实。认真贯彻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区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以及《区委教工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召开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总结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两委领导与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指导各单位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约率达到100%。抓好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落实,进一步明确领导班子成员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责任。强化纪委监督责任,组织开展落实责任制情况自查和抽查工作。
(二)持之以恒纠正“四风”。进一步转变文风会风,不断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切实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顶风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三)加强廉政教育。以理想信念、党纪条规、廉洁从— 6 — 政、示范警示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将党风廉政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两委和区检察院建立的预防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协作机制,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编发党纪政纪条规学习书目,并提出学习要求,教育党员干部坚持高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做遵章守纪的模范。
(四)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认真做好行政监察和政风行风热线工作,加强对中考体育考试、高三体育毕业会考、小学入学和“小升初”工作的督查,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五)不断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持把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组织开展春、秋季教育收费检查,自查率要达到100%。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抽查,坚决纠正违规问题。
(六)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坚持防微杜渐、治病救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通过约谈、函询等方式解决,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六、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积极落实贯通培养理念。进一步加强跨学科教学、— 7 — 跨学段衔接的实践研究,解决好教育对象对教育者专业成长的制约问题,解决好学生接受教育年限与教育成效相关性不高的问题,使我们的教育能够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较低年级的学生,探索“不教”和“为了不教”的精准化个性服务,从小为学生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接受教育的基础。针对中高考改革,继续研究小学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变革。组织编写小
一、初
一、高一年级新生入学指导手册及相关学科学法指导,强化实践研究和应用。
(二)推进学校精彩工程。深入落实“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理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校办学智慧,通过项目推动的方式,制定精彩计划,推出精彩项目,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打造学校精彩文化,展现教师风采和学生风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三)推进教育生态建设。营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间相互衔接,职业教育、普高、成教等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理念共通、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的教育生态。
(四)积极落实智慧教育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教师学生网络信息选择、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教师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8 — 建设安全、文明、高效的教育网络环境。建立完善人事、财务、学籍、干部、基建等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发展。
(五)深入推进学区制建设。采取“1+1+N+X”的组织架构,其中:第一个“1”为学区理事会,第二个“1”为学区办公室,“N”为学区内各类教育机构,“X”为学区内各类社会机构,有效整合校外单位及社会教育资源,使学区制管理真正成为教育资源统筹的平台。
(六)完善招生入学工作。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及学籍管理办法。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中小学各学段招生实行计划管理,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及早发布相关政策规定,提高透明度和管理水平。
(七)深化优质布局。继续完成北大附中、师大附小等优质资源的引入。完善学区制,把作为招生单位的学区变成资源统筹、共享的实体运作机构。
(八)深化教育集团办学。发挥教育集团跨学区、多学段等优势,坚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展教学研究作为教育集团的主要任务,推进教育集团内涵发展,进一步发挥教育集团的辐射引领作用。
(九)深入推进“城宫计划”。推进初中学校“城宫计划”,实现初中阶段学校100%全覆盖。继续开展“城宫计划”十大系列活动,规范“城宫计划”经费使用,加强“城宫计划”网站建设。
(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学校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不断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七、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市区课程计划(修订)文件精神,持续关注学校的课程建设,召开小学课程建设研讨会。加强初中新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课程结构创新,重点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深入推进高中教育教学内容优化工程,指导监督相关学校重视自主会考试题质量,不断提高区级命题会考科目的命题质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听课评课的力度,深入学校了解教情、学情。关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带动,加强对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评价的研究与改进,减负增效,提高质量。持续以“西城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研究载体,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加强课例研究,做好主题式教学和单元式教学的研究推广工作。
(三)深入研究北京市中高考改革精神。理解中高考改革的思想精髓,研究小学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变革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应用。发挥教育研究部门作用,引导学校— 10 — 在课程设置、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分级教学等方面做好应对与调整。
八、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2016幼儿园建设计划,加快幼儿园的建设改造速度,新增学前学位1000个。实施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工程,提高幼儿教师和园所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加强小学直升初中、附小、集团校、特色校等不同形态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定应对策略。
(三)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以毕业年级工作为重点,加强质量监控和增量评价。开展毕业年级工作专项视导,全面准确了解学校毕业年级教学管理和复习备考工作现状,对学校毕业年级教育管理提出有效指导意见。做好小学、初中、高中毕业证的发放工作。
(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认真做好职业高中的各项工作,建设好西城职业学院,推进育荣园区各项建设。
(五)进一步统筹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资源。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和社区教育学校建设,编写《学前教育家长读本》,加强幼儿教育服务和指导。扩大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覆盖范围和受益人群,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推进职业
— 11 — 教育进社区工作,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丰富学习型城区创建思路。统筹成人教育资源,调整区属成人学校功能定位,形成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新格局。
(六)推进校外教育转型发展。调整完善校外教育工作职能,逐步改善校外机构办学条件。坚持校外教育“创新转型、融合发展、均衡优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素质教育内容,为义务教育初中学校“城宫计划”的推进作贡献。
(七)不断强化科技、艺术教育。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做好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评价实验区的各项工作,加强艺术团队建设,统筹调整“七彩梦想”品牌各项比赛、展示等活动。重视科普工作,全面加强科技教育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区级科技竞赛调整,吸引更多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项目,建设科技教育新品牌。
(八)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规范《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教学,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抓住举办冬奥会契机,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有效开展课间操等体育活动。研究初三体育中考变化情况,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推进学校足、篮、排三大球类运动普及。鼓励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九)加强特殊教育工作。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孩子就是一所学校”的理念,以“特殊教育高水平、同班就读高质量、融合教育新发展”为目标,深化融合教育研究,推进特殊教育和同班就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十)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严格审批标准,引导民办学校依法、诚信、安全、特色办学,健康发展。
九、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做好新教师招聘及培训工作。开拓渠道、优化结构,做好2016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工作。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
(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完成2016年骨干教师履职考核工作和新一届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加强“名师工作室”和“导师团”的管理,为名师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总结“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经验,根据课改要求,结合教师需求,开展“十三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四)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健全更加丰富、更加科学的考核形式,多样化的激励与认可方式,探索更多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与载体,用稳妥的方式体现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数量。
(五)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各项人事管理工作
— 13 — 的联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作用,更好地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深化区教委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发挥其职能。
十、提升教育服务保障能力
(一)坚持依法治教。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系统干部师生和机关公务员法治观念。加快法治机关建设,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备案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法治校园建设,做好“七五”普法规划研制工作。
(二)严格财务管理。做好2015年部门决算及2016年预算下达工作,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工作资金需求。做好“三公”经费和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加强财务政策培训和指导,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提高效益。
(三)严格审计工作。规范内部审计工作行为,严格工作程序,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加大后续审计工作力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审计信息公开。推进审计建议的整改落实工作和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四)推进基建工程。完成2016年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施工、资金和人员安全。继续推进“校圆工程”拆迁项目。加强学校基本建设、修缮需求和校舍安全调研。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制作好“西城区教委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为精细管— 14 — 理、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五)严格学校食品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指导学生科学用眼、有效锻炼,控制近视、肥胖等学生常见病的发病率。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积极稳妥开展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和人口教育工作。
(六)加强国际教育工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编写国际理解教育读本,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包括国际化人才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强化台账管理意识,认真做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做好保密工作,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强化安保工作,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领导接待日、联席会议等信访制度,提升网络信访平台管理水平。
(八)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结合国务院督导办印发的《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举办区级层面的语言文字工作专题培训。继续做好规范社会用语用字的监管服务工作。加强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指导。举办西城区中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高中学生辩论赛、西城区经典诵读大赛和西城区公务员系统语言文字知识竞赛。
(九)认真做好档案工作。做好档案管理制度修订、立卷归档工作。
(十)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机关人员下基层锻炼制度,不断提升机关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组织开展机关学习教育活动,构建学习型机关。推进机关人员轮岗交流,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十一、全面实施教育督导
(一)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落实国务院颁发的《教育督导条例》,筹建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推进成立西城区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调整督导队伍,加大督学的培训力度,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助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二)开展综合督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据各级各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教育学校、校外教育和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按照《西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规定,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等单位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自评工作。
(三)完善责任区建设,深入开展挂牌督导。落实西城区督学责任区制度的相关要求,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和督学责任区建设相结合,推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创建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县。
(四)开展督导调研科研,促进教育督导科学发展。以督学责任区为单位,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计划的落实、“城宫计划”、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教育集团和学区制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认真组织完成“十三五”时期教育评价与督导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开展教育评价与督导科学研究。
(五)实施教育监测,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按照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组织相关部门继续开展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学校“减负”工作监测等。配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完成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通过监测与调查,进行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六)加强依法督政,营造良好教育环境。落实市督导室开展的教育执法检查工作。依据新修订的《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结合督政责任区开展相关委办局的经常性督导,开展相关委办局街道办事处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自查自评工作。实施双督机制,依据《西城区街道办事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督导,并对其相应的社区教育学校进行综合督导。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西城教育各项工作面临着开局起步、布局落子的重要任务。全系统上下要在区委、区
— 17 —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两委一室中心工作,齐心协力,深化改革,补短板、扬优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西城教育,为西城区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1月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