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
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
与研究
项继权 罗 峰 许远旺
2007年第1期 ——政治建设
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初始的改革目标,事业单位转制基本完成,新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正成为一种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其他一些省市推广
在任何国家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都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两项基本职能。不仅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及其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能否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是实行有效的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主要是依托乡镇政府组织和乡镇事业单位来实现的。乡镇事业单位是由我国农村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在乡镇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其中,县市地方和基层政府在乡镇设立的各种站所,也就是人们习惯地所称的乡镇“七站八所”承担着政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它们是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也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主渠道”。乡镇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事实上也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公共管理的效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分配相当不均,服务效益低下,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需要,如何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机制,不仅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也是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
不过,迄今为止,我国对于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模式和成熟的改革思路,人们对于如何建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形下,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显得尤其宝贵。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北是较早实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00年,湖北省咸安区等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乡镇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改革。2003年,湖北省总结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决定在全省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变“养人”为“养事”;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对乡镇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分解、转换和重新定位,并对乡镇站所进行撤并,整体转制。
对于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人们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是随着湖北改革的深入及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部门和人员对于改革的质疑更为强烈。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养事不养人”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二是“以钱养事”如何实现﹖三是“养事不养人”能否稳定农技服务队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看待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湖北提出的“以钱养事”是否是正确的﹖改革是否应继续坚持下去﹖对此的回答不仅仅影响到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事实上也关系到我国整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
自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始,我们就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先后多次赴湖北咸安、监利、嘉鱼、麻城、广水、利川等十多个县市区进行了凋查。同时,我们还对安徽、河南、四川等地乡镇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我们期望在对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凋查及一些地方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进展、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改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从调查来看,湖北各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功能定位、职能分解。长期以来,乡镇机构臃肿、乡镇站所过多,人员膨胀,从根本上说是政府的功能及其权力过度扩张的结果。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要“管事”就必须“进人”、“设庙”,“事的负担”又直接加重了政府“人的负担”和财政困难。因此,湖北省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政府究竟要干什么事”,也就是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的问题,其次,分类改革、整体转制。在明确政府及站所功能的基础上,各地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对乡镇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分类改革。
第三,政府购买、以钱养事。在改革中,湖北各地实行“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由政府购买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服务方式和机制的创新。
第四,分流人员、竞争上岗。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的撤并、重建及整体转制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就在于人员分流。湖北省要求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含延伸、派驻机构的临时工、空招人员、借用人员、没有被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各种“自费编制”人员,必须无条件清退。在全面清理清退非在编人员、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做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未参加竞争和在竞争中落岗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五,强化责任、加大投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将“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推向社会,更不是政府“抛包袱”,而是一直强调加大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
最后,民主监督、依法管理。湖北省在改革中都强调公共服务管理的公开化和民主化,要求公共服务在项目确定、招聘和竞标、报酬考核、兑现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公开透明,保障农民群众在农村公益服务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如果从全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来看,湖北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全国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有些方面也不是首创。早在80年代中期山东莱芜就进行了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但是,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无疑有着全新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而是着眼于“转制”,重新确立了政府及“七站八所”的功能和作用。改革并不是政府“甩包袱”,推卸公共服务的责任,而是旨在建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其次,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拓宽了公共服务的渠道,增强了公共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在公共服务的主体上,不是政府完全垄断公共服务,而是尽可能动员和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而是向市场和社会“购买”部分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这些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第三,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制,站所人员整体分流或置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中止财政供养,从而从体制上解决了政府部门以行政权力强制性向农民伸手的不合理的收费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第四,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和服务成本,增加了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益和质量。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市场取向,通过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多元化和契约化,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供给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造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弱化,恰恰相反,通过改革,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正日益发育、成长和壮大。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重大,情况复杂,目前推行的改革措施仍具有探索性、过渡性的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初始的改革目标,事业单位转制基本完成,新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正成为一种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其他一些省市推广。
从湖北的调查不难看出,乡镇事业单位本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权力和管理体制的表现,承担着执行国家计划并实行经济活动管理的职责,事实上也是传统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行使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权。虽然事业单位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而产生,其制度和结构存在内在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的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方式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转变。正因如此,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只限于事业单位本身的微观体制和制度的调整和完善,而必须致力于事业单位整个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首先,立足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功能分类与分类改革。
公共服务体系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或者说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从理论上说,人们需求的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公共产品”;其二是“私人产品”;其三是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混合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而私人产品纯粹是由个人消费的物品,人们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除上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外,还有大量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物品。这些物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既具有私人性,又具有社会性。对于这些混合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应由政府、社会及市场共同提供,政府不必要也没有可能完全包揽,应定位于参与、支持、分担和协助。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及事业单位改革首要的是必须明确政府的功能及公共服务的范围。也就是政府究竟应该干什么﹖事业单位应该做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农民的需求是什么,并分析农民需求中哪些属于公共产品,哪些是私人产品,哪些是混合产品,将政府应承担或未能履行的责任承担起来,将政府不必要包揽的事交给社会。事业单位只能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凡是生产私人产品的“事业单位”,包括提供私人产品的科教文卫体等等单位都应该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其次,强化政府责任,改革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不仅数量偏少、水平偏低,而且还存在较明显的非均衡性。如何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任何社会中,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关,不仅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也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事实上,政府的公共服务正是促进社会公平、维系社会安定的基本途径。在当前,我们不仅要解决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越位”和“错位”的问题,也要防止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缺位”,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及政府的公共服务惠及全体民众。由于公共需求具有无限性的特征,而政府能力始终是有限的,面对众多的公共需求,任何政府都必须根据公共产品的紧迫程度及政府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期公共服务的优先顺序。从目前来看,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非基本社会公共眼务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同时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从调查来看,在现阶段,农民最迫切的需求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优抚救助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及公共安全服务等等,这些也是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必须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的基础性服务,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责。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首先就是要求政府承担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与此同时,政府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必须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生产和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实行彻底的人员分流,保障分流人员的合法权益,构建全国性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从湖北省改革实践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最大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妥善实现人员分流与安置。我国历次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中人员难以真正分流。在人员分流方面,湖北省采取“买断”的方式实现事业单位人员与政府脱钩、身份转换,这无疑是一种彻底的解决办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不转变分流人员身份,必然造成分流人员及单位与政府关系不清,留下后患。一旦分流人员个人以及所在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及法律上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变成政府的责任和问题。因此,人员分流及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分流人员及转制后的站所组织与政府“彻底脱钩”。转制人员和转制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法律上不再与政府或主管部门有隶属关系。
第四,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中央、地方和基层共同分摊的成本分摊机制。
最后,实行乡镇综合改革,尤其是应加大上级政府和部门对乡镇基层改革的支持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总之,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本身是当前中国乡村治理体制转型和改革的一部分,必须从整个国家农村治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转型和重建的高度、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把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湖北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虽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但是,此项改革所具有全新的改革理念、改革内容及改革措施,无疑是当前对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胆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对于我国其他地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有直接的借鉴、参考和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第二篇:政府购买服务构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政府购买服务构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以文昌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例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手段来破解这种困境,以便推动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城乡民众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19-03
关键词:政府购?I;图书馆服务;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购买服务的政策及构建服务体系的意义
1.1 政策鼓励和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程,从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2015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起草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海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出台了《海南省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起草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实施暂行办法》,同时印发《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2016―2020)》,其中就包括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图书馆(分馆、室)、文化馆(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运营和管理服务。因此,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应利用好政策,加快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工作。
1.2 构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意义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向基层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服务体系建设属于民生工程,在实现平等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应鼓励社会积极参与,用足用好政策,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来实现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目标,向基层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落实“文化惠民”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化,对提高社会民众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昌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原因
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础情况
文昌市(县级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共有17个镇,255个行政村,人口59万。目前,文昌市有市级公共图书馆1家,面积2,700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室)17家,各个文化站大楼均为300余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配有2,000册以上图书和报刊、10台电脑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设备;255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室及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有1,500册图书。全市建成共享工程市(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7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255个,基本实现了市、乡镇、村服务网点的覆盖。
2.2 文献资源建设与自动化建设
截至2016年年底,文昌市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5.2万册,其中古籍3,000册,电子图书25万种;全市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有纸质图书3.40万册,所有的行政村农家书屋有图书38.25万册,全市纸质书总藏量57.15万册,人均0.96册。目前,文昌市图书馆使用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该集成管理软件具有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室)的总分馆制功能。
2.3 网络体系建设
文昌市图书馆(共享工程市支中心)及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分别接入由海南省图书馆承担通信专项费用的“中国有线海南分公司10M数据专网”或“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10M数据专网”,读者在电子阅览室可直接阅读海南省“共享工程分中心”及文昌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目前各个行政村文化室尚未开通通信专网。存在的问题
3.1 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和行政村文化室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文昌市新建的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室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因为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一级,所以乡镇与行政村在经费、人员和业务开展方面都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设备被挪用借用、场地被挤占、人员不专职等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数乡镇图书馆(室)和行政村文化室没有真正提供服务的能力,工作不能实现常态化。共享工程基层点的设备到位后,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造成设备闲置,不能服务于民众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大多由村委会干部兼职管理,没有相应报酬,服务积极性不高,只有少部分能够保证正常开放,总体来看其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3.2 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和行政村文化室宣传不到位且选址不佳
文昌市的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的开放时间短,宣传不到位,没有多少民众知道文化站图书馆(室)是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和免费上网的;有一部分行政村文化站选址离自然村太远,民众感觉不方便。由此可见,基层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
3.3 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文昌市图书馆、各文化站图书馆(室)人员普遍不足,市图书馆在职在编4人,各个文化站图书馆(室)由镇社会事务中心管理,图书室大部分没有专职管理员,其开放工作难以实现常态化,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大部分均由村委会干部兼职管理。目前,基层图书馆(室)最缺乏的是电脑及网络技术人才,因共享工程的设备及电子阅览室都需要专业人员的管理才能保证正常的免费开放。
3.4 缺乏有效管理
文昌市的各个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和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基层服务点各自为政、互相独立、资源分散、综合服务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文化主管部门及文昌市图书馆对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和行政村文化室只有监督、指导的职能,无法直接、有效地实施管理,因此,要保证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和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基层图书馆的阵地、设备和资源,才能构建完整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府购买服务和构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探索
4.1 购买基层图书馆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而社会力量凭借其掌握的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优势,将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引入图书馆服务,尤其是其人事管理和用人方面机制灵活,服务效率较高,能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效能。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引入社会化管理机制,这将成为基层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和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必然选择。
4.2 购买基层图书馆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4.2.1 成功案例可借鉴。近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领域在实行社会化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将图书馆的物业、食堂等进行外包,还将图书编目、数据库建设、电子阅览室管理等业务进行了外包,并已运作成熟且普遍采用,取得初步成效。较早开启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是广州市南沙区政府,2011年南沙区政府将南沙区图书馆整体外包,即把该馆的运营和管理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外包”给企业,以合同的形式约束和细化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其外包就是购买的一种方式。2013年,芜湖市镜湖区文广新局与安徽儒林图书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签订镜湖区图书馆的服务外包合同;2014年,合肥市为加快滨湖世纪新区图书馆建设,也购买了儒林图书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服务;2012年,海南省三亚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运行及维护项目也外包给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运营和管理。上述图书馆的购买服务经几年来的运行证明是成功的,提供的服务总体上令人满意。
4.2.2 基础框架已基本形成有利于购买服务构建服务体系的实施。文昌市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已开通数据专网,市图书馆的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具有与文化站图书馆(室)的总分馆制功能,可以实现市图书馆与乡镇图书馆(室)文献的通借通还,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共享工程的资源均能在乡镇图书馆阅读,市与乡镇服务网络框架的建成有利于购买服务后的服务体系构建。
4.2.3 实现基层民众渴望就近、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的愿望。文昌市大多数乡镇、行政村的图书馆资源不足、服务网点少,人们迫切需要有更多可供读书休闲的图书馆和高效的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构建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免费向民众提供服务,不仅可以方便民众就近阅读与借阅,而且能免费获取文昌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自然会受到基层民众的欢迎。
4.3 以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基层图书馆体系的格局调整
建立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科学、合理设置图书馆服务网点,既要考虑城区密集人口的地点布局,又要兼顾农村偏远的地方,网点设置要体现公平、合理、便民等。文昌行政区自1995年撤县建市后,市区扩建面积倍增,各乡镇建设也快速发展,现有龙楼航天小镇、高隆湾书香小镇、东郊椰林风情小镇、会文互联网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正在加快建设。现图书馆服务网点与文昌市的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对图书馆网点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设置。现文昌市有两个城区,老市区在文城镇,新市区在清澜港,两个城区相距12公里,老市区居住人口集中,现有文昌市图书馆,而清澜港新市区没有设置图书馆或分馆。清澜港新市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新办公区,是国家一级开放口岸港口、三沙市补给基地、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中转枢纽,人口正在逐步增多;龙楼镇为“龙楼航天镇”,是航天发射基地,目前该镇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航天城和铜鼓岭滨海旅游度假项目为发展目标,该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人士相继到该镇购房、置业、度假等,人口在快速增长。文昌市政府应以国家赋予的购买服务政策构建和完善本市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书香文昌”,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及旅游的发展,可以在清澜新城区和龙楼镇原有的图书馆(室)基础上改建、扩建或新建馆舍,设置为市(县)级分馆,使图书馆分布设置更加合理。
4.4 分步骤、分层次实施
以市政府投资为主体,构建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把文化站图书馆(室)逐步建成分馆,把村级文化室建成服务网点,可先在有一定基础的乡镇进行建设,采取“以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前进”的方式,使市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同时,政府也要考虑到市、乡、村馆藏图书资源存量不足的问题,应将分散在文化站图书馆(室)、科技书屋和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整合在一起,并纳入服务体系之中,对整合的图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管理运营、资源流通和服务共享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4.5 政府购买基层图书馆服务内容及其运行模式
4.5.1 购买内容。①市级分馆和乡镇图书馆(室)全部项目。文昌市图书馆具有全公益性和专业性,是全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龙头,具有稳定行业的作用,并具有指导基层图书馆工作的职责,故不列为社会化管理。市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将全市分馆和乡镇图书馆(室)的业务管理、职能运行、资源采购、阅读活动、设施设备、馆员招聘、后勤保障全部委托给社会力量来运作和管理,即购买整体服务。②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网点部分项目。因为行政村服务网点多、分布广,如购买全部项目则会加重财政负担,前期先购买部分项目较为实际可行。部分项目为:图书采购、统一分编、著录加工、图书配送、图书轮换、设备维护、技术支持。③系统管理平台和数字资源管理。全市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统一使用市图书馆的INTERLIB集成管理系统,政府购买服务后承接方所采购的纸质文献书目数据存贮于市图书馆系统,各乡、村纸质文献各有标注,条形码加前缀区别,文献实现通借通还。独立式设备数字资源,如歌德电子借阅机由承接方采购;网络版数字资源由市图书馆采购,平台统一管理使用。④行政村服?胀?点的管理。由文化主管部门协助,将行政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点、村邮站的管理整合为1―2人负责,政府财政资金进行补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管理好村级服务网点。
4.5.2 运行模式。①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图书馆运营服务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为使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应由文昌市政府、财政局、文化主管部门依据法规建立规范的政府购买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程序和制度,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体现公平、公正和客观性,并符合政府采购有关法规,以期达到政府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承接方及社会民众受益、合作共赢的目标。②由文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图书馆等编制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规划、购买服务目录及实施方案,经审定后购买实施,并编制服务数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要素的指标,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文本,双方签订合同按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③组建由文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图书馆、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读者代表组成的核算小组,负责对承接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核算、验收,政府根据该小组的统计评价结果对照评价体系按质按量列出的相应价格汇总支付,以年结算。
4.6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文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市图书馆、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读者代表组成监督评估小组,监督评估全部项目内容、实施情况、服务效果等,对政府购买方和服务承接方进行客观的评估,让读者与公众满意,以期达到构建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目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让基层民众享有普遍、均等、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贺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尝试[J].图书馆杂志,2014(2):37-40.[2]周永红.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背景及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知识,2015(2):22-27.[3]关思思.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适用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7):4-9.[4]苗美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实践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6(7):60-66.[5]张赞梅.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的社会参与研究[J].图书馆,2013(2):15-18.(编校:崔 萌)
第三篇: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昌图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雁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按照市委《2005年全市县领导干部开展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大调研工作方案》的精神和市委政研室的要求,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到乡村对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感触颇深,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科技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势在必行。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农村乡镇事业站建设,具体是指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机械管理站、水利站和林业站。其基本职责是:宣传贯彻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助乡镇搞好农业政策的管理工作,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培训指导村级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组织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近年来,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承担农村科技服务的基层单位“农口五站”运转艰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几乎瘫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业科技队伍又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一)农口“五站”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全县涉农“五站”经过改革,竞聘上岗927人。其中,本科学历45人,占聘任人数的4.9%,全日制本科6人;专科学历345人,占聘任人数的37.2%,全日制大专62人;中专学历361人,占聘任人数的38.9%,全日制中专152人。聘任人中具有高级职称12人,占聘任人数的1.3%;中级职称169人,占聘任人数的18.2%;初级职称476人,占聘任人数的51.3%。在竞聘上岗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
(二)农口“五站”工资经费没有保障。1989年全县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县财政对乡镇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五站的事业费和乡镇定额补助进行了核定,并一直执行到98年。县财政核定农口五站的事业性经费支出为90.2万元。其中:农业事业费25.96万元,畜牧事业费13.13万元,农机事业费24.96万元,林业事业费7.27万元,水利事业费18.9万元。乡镇定额补助818.61万元,其中农口定补48.58万元,占总定补的6%。98年以前除畜牧兽医站以外其他各站经营状况普遍较好,多数都能保证开支。98年以后县对乡镇的事业性经费支出逐年削减,到目前已削减到70%左右,乡镇各站每年事业性经费约在5000元左右。乡镇定额补助90%以上没有到位,县对乡镇各站补助也多被乡镇挪用,没被挪用的大多都给退休人员开资。1999年以来,累计共拖欠农口“五站”在职人员工资5007万元,拖欠离退休人员工资1158万元。今年农口五站改革后,虽然已定编、定岗、定人,但各级政府对工资经费一直没有明确说法。
(三)农口“五站”的经营服务基本没有开展。农口五站在1998年以前经营服务状况较好,特别是农科站曾辉煌一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机构改革的进行,特别是农资市场的放开及取消农口部分事业性收费,农口五站在几年时间日益没落,除极少数基本维持外,大部分处于勉强支撑或瘫痪状态,一方面“人多没事干”职工纷纷下岗自谋生路,而另一方面属于行业管理、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服务却“有事没人干”。经营难,服务更难。形成工资无人管,经费无着落,实验无人搞,示范无人抓,推广无人问,有班无人上,房屋无人修,院草无人锄的局面。有的乡镇农口站已负债累累,有的站所已开始变卖固定资产还债或开资。一部分站的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已变卖抵债。据不完全统计,仅农业、水利系统基层站债权1558万元,而债务高达2784万元。
(四)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意识较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科技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受资金、管理、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加快科技推广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者,但在全县的科技推广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仅局限在订单农业、新产品推广范畴,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受益农民较少。
二、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昌图作为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效整合农村科技资源,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农业生产从政策先导型过渡为科技先导型,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呈现出既重效益,又重生态;既重数量品种,又重质量安全;既重农业增产,又重农民增收的趋势。昌图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矛盾。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推行新的农村科技革命,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昌图的农业总体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全县农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要面临国内竞争的影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却遭遇农业科技服务真空的境地,传统涉农“五站”几乎不能正常运转,服务职能无法发挥。农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这必然使本不占优势的全县农业生产在新一轮农业发展竞争中处境更加艰难,也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必须重新整合全县农业科技资源,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为全县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形势。
(三)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目前,昌图的农业科技服务大部分仍局限在传统的选种、施肥、灭虫、防疫等服务范畴,对高新科技的推广、研发能力较弱,农业效益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多为实物收入,变现周期长,增值空间小,大量农民虽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却没有走出农村,农村除了种养业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减少农民,这一点对昌图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重点既立足于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又着眼于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关注并积极扶持以加工业为主的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更好地融入“大沈阳经济区”,实现全市建设食品工业大市奋斗目标的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辽宁中部七城市联手建立“大沈阳经济区”。昌图县作为“大沈阳经济区”的北大门和面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省区及俄罗斯的“桥头堡”,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地挑战。这次七城市合作的最大初衷是整合各市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昌图县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农畜产品丰富。市委四届八次会议提出了建设能源、优质农产品两大基地。2005年5月初,省委书记李克强来我市调研,对我市“两大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5月30日,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把铁岭打造成为全国食品工业名城”。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首先要把农业生产这篇文章做好,实现农业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为食品加工提供最优质的原料。昌图作为全市的农业大县,必须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全县农畜产品质量,将食品加工的第一道环节“田野车间”经营好,为建设铁岭食品工业大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市场引导,多元投入,加快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尽快落实改革配套政策和资金,为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受改革成本支付不到位的影响,全县农村科技队伍思想波动较大,不仅使科技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为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效,省、市政府应着手尽快兑现改革配套资金,落实相关政策,支付改革成本,以巩固改革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二)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切实加强对科教兴农工作的领导。将科教兴农工作列为全县“十一五规划”和全县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好总体规划。二是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县直涉农部门要根据全县科教兴农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共同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把科技推广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科技推广投入力度。四是建立科技兴农工作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建功立业。在加大科技推广投入的同时,引导各站所自力更生,采取职工合资、合股兴办实体,企业、科研院所与站所合资、合作兴办实体等方式,鼓励站所走实业兴站的路子,协调工商、金融、税务等部门,为站所兴办实体提供优惠条件,加大农资市场整顿力度,为站所兴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相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科技人员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真心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
(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引导各站所更新科技服务理念,积极促进涉农站所与其它服务组织相互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技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服务网络,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资金以及市场、设备、自然资源和人才等因素吸纳和组织起来,带动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
(五)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兴农新体制。借鉴和推广宝力镇尹家村被省农委评为全省首批平原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示范村的好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成功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水平。组建全县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服务网络,由县科委、农委、科协牵头,农口各局及各乡镇参与,围绕全县农业生产中的难点搞科研,围绕开发搞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资源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注重村级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育和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有组织地开展技术传帮带和科技推广服务活动。
(六)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应用农业科技步伐。认真做好全县农业技术服务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力争每年都要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优良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革检疫防疫体制,实行防检结合,重点抓好优质高产高效农畜新品种及快繁技术;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和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增效技术;新型设施材料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以抗旱、灭虫、防疫为主的减灾避灾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七)加强农业新技术园区建设,全面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以昌图被省农委确定为蔬菜优势产区基地县为契机,依据各乡镇资源特色和基础条件,按照“一乡(村)一品、几乡一品、一乡(村)一业”的规划,加快科技、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联结基地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说来,全县可以建立以傅家、长发、古榆为中心的花生示范园区,以大洼、平安堡为中心的马铃薯、胡萝卜示范园区,以朝阳、四面城为中心的葡萄示范园区,以三江口为中心的烤烟示范园区,以头道、宝力、十八家子为中心的蔬菜示范园区,以八面、宝力、四合为中心的肉禽示范园区,以老城、亮中为中心的肉猪、肉牛示范园区。重点扶持盛德牧业、曙光公司、大伟肉禽、国美肉猪、甜菊糖业、九星食品等农事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牵动作用。实施“领导干部科技示范工程”,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每人都要抓一个科技示范村,通过科技示范,提高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今年,昌图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百个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每个村建立一个核心科技示范户,通过核心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试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转化率。
(八)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成立县科技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科委、农委为科技下乡活动的牵头单位,县直各涉农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能,制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形式上,实行紧密型技术承包与松散型技术服务相结合,提倡科技人员开展紧密型的技术承包,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科技人员与农户(或乡镇、村、组)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实行联产、联效的各类综合技术承包、专业技术承包和产销一体化的系列承包。在内容上,实行专业性技术服务与常规性技术服务相结合,巡回流动服务与专业性技术服务相结合。在利益机制上,实行农民增收与科技人员获取报酬相结合,突出农民利益。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注重人才培训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养,以职业学校、劳动就业培训基地为依托,以社会培训资源为补充,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户均有一名科技致富能人,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要注重坚持经常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处理好“四个结合”,即提高水平和普及实用技术相结合,集中授课和函授自学相结合,中长期进修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专业证书相结合,确保培训实效。
第四篇: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调查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调查
铁岭市气象局杨艳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作为农业大市,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无疑科技是首要的支撑力。按照市委“五大战略”大调研工作方案,我局就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由主要领导带队,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就目前全市农技推广状况、农民获得科技信息渠道及科技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基层农科、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多数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
据调查,全市90多个乡镇(场)中,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的有10个,如开原市城东农科站,昌图县老四平农科站等。这10个站的主要特点是农科站长业务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因此对农民科技服务较好,仍起到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的作用。第二类农科站是属于勉强维持糊口型的。这部分农科站全市有36个,占总数的37.5%,他们完全依靠从事农资经营收入来维持站内人员基本工资,解决不了开展业务所需经费问题,无法开展科技普及和推广业务工作。第三类是名存实亡型的。这样的乡镇农科站全市有50个,本身无经营性资产,既无经营能力,更谈不上技术推广,全员放假,自寻出路。昌图县33个农科站当是有31个属于这种类型。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国威说,20年前,与他一同或先后毕业的学农和畜牧专业的同学相继从乡镇和县里离开了本职岗位,纷纷自谋职业,有的养猪,有的做豆腐,有的蹬板的谋生。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乡镇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农科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绝大多数乡镇原有的畜牧兽医站基本都“黄摊”了。原有的专业人员有的回家种地,有的自己搞起了养殖,稍为好一些的是受聘于养殖场或开个体兽药、饲料商店。乡镇畜牧助理基本是外行、干外活,无从谈起技术推广。
二、造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原因调查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农科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断线或“基础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一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科站自从人、财、物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政府后,改变了原来与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所以在具体工作上要通过县乡两级政府去部署,导致工作效率低。同时在用人和资金管理上,一些乡政府由于忽视或淡化技术推广工作,使人和钱物的乱用、滥用。二经费短缺。据调查统计,全市有16个农科站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乡均4.2万元 26个财政差额拨款单位,乡均2万元 全市有54个农科站为自收自支单位。众各县(市)区向市农委填报的情况汇总,全市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有业务经费1162万元,而目前能解决的仅232万元,年缺口930万元,乡均9.6万元。三专业技术人员少。据调查统计,全市乡镇农科站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仅有218人,占总人数为2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36人,占总数的3%,技术力量明显薄弱。
三、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供需现状调查
1、农民素质偏低,农民科技意识令人担忧
我们在昌图县头道镇二龙村了解到,该村共有2000多口人,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共有500多人,其余1500名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00多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900多人,高中、职高或者中专文化程度的100多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印说,二龙村有10%的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钻研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科技本领,在生产中主动引进和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这些农民大都学历较高,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有80%有农民虽然能够认识到科技在生产中重要作用,但他们很少主动去学习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他们主要靠传统的经验和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还有10%左右的农民对农业科技认识不足或不感兴趣,他们大都小学没有毕业的半文盲,是村里的贫困户。我们还在该村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0户农户作了典型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科技和教育投入、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户主的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即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意愿和能力越强,其收入水平越高。
我们还先后到西丰县、开原市、铁岭县等地的村屯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昌图县二龙村相差无几。市农业培训学校校长高兴久说,农民是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有70万人,这些农民是我市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和谐铁岭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市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全市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
铁岭县新台子镇西孤家子村王永德说,农民现在谁不会种地啊,春天种在佳期、夏天加强田间管理、秋季适时收割,这样就能有个好收成。再者说,像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免中耕除草、颗粒剂防治玉米螟、配方施肥等这些农业技术哪个农民都明白,还用得着学什么农业技术吗?昌图县头道镇葛军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好确实能够促进增产增收,可品种、新技术有很强的地域性,而且需要大量的投入,一但不成功,就会遭受损失,不是在本地实验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谁敢引进啊!可见,目前农民们对农业科教存在着不愿意抛弃传统经验的守旧心理 害怕担风险的心理,满足于现关的惰性心理,喜欢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急于求成的现实心理 不求上进的自卑心理等,我市农民这现实的心态和传统意识的制约,直接影响了农民科教素质和农业成果的转化。
农业培训学校的教师反映这样一件事,科技人员在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时发现,40岁以上的农民对科技很感兴趣,听完讲课后,这人总是围着讲课教师问这问那,可20多岁的青年农民却很少琢磨农业技术方面的事情。市农业培训学校校长高兴久指出,全市每年大约有5000多初中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学而回乡务农,成为新的劳动力,这新增青壮年农民是将来我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青年农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很难适应农业生产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需要。
2、科技推广初显多元化态势
8月中旬以来,铁岭县熊官屯乡段宏林公害蔬菜协会的农民们在销售完春茬西红柿后,就开始在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统一整地、育苗,进行温室秋茬作物生产。该基地农民李望富说,过去全对于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一知半解,产品产量也不理想。去年段宏林发起成立了协会,他就入会生产,从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都由协会统一指导,现在自己完全掌握了温室蔬菜生产的技术要领,单棚西红柿产量由过去的6000公斤增加到10000公斤左右。据该协会会长段宏林介绍,目前,协会会员已由当初的60户发展到了现在的304户,现在农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人人都是技术员。基地面积达1000亩,基地年无公害蔬菜生产能力达3000吨。据了解,西丰县有近千名农民与大田公司合作种植高油大豆,昌图县高中桥镇农民与琅琪公司合作种植鲜食玉米,开原城东乡农民与东成公司合作种植大白菜,都获得了高效益。农民说,与龙头企业“挂钩”的重大收获之一是他们走进了课堂。据悉,昌图县宝力镇肉鸡生产协会、铁岭县阿吉镇奶牛协会。清河区张相镇葡萄生产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很好地帮助农民学习掌握了农业科技。
目前,我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2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百家,他们不但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还起到了向农民迅速、有效传播实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有效传播实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据市农委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5万多名农民与龙头、协会牵手,农民运用农业技术增收的效果明显。但目前我市众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70万人左右,可见掌握科技的农民所占总数的比重是让人乐不起来的,而真正能充分运用科技、实现有效科技转化的专家型农民 更是凤毛麟角,其辐射影响的效果还是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没有达到我们多年期望的“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程度。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协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带动辐射面,对农民进行系统地科技培训是今后帮助农民学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方向。
四、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1、科技推广机构体制
近几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的化蓬勃发展。比如,现在昌图县已经形成了以付家、后窑、古榆树等乡镇为主体的花生专业区,以大洼、东嘎、四合等乡镇为中心的马铃薯专业区,开原市已形成了以八宝、庆云堡等乡镇为中心的水稻种植区,铁岭县已形成了以县种畜场、镇西堡、阿吉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可见,现行的以乡镇建立的基层技术推广站很难与蓬勃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相连接。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我们认为全市应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区域乡乡建站的落地式,改为以优势主导产业专业区跨乡镇建设区域站、中心站,集中精良的人才、设备,打造坚实科技支撑基础。优化组合人员,因需设岗,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中心站或区域站做为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实现推广队伍稳定,科技推广高效,为农服务到位。同时,可考虑区域性的专业农资经营贸易服务站,推广与经营分离,达到人尽期能,个司其责。
2、全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光靠农民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要尽快盘活整合农技推广机构的人才资源,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高兴久认为,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应建立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专项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尽可能吸纳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流通技术、绿色安全食品加工、保鲜技术、卫生知识及生态保护多方面知识。有关专家指出,应建立起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措施,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民职业证书发放体系;建立促学激励体制,对学有成效的农民可给予适当奖励;可采取岗位轮换、外出学习、继续教育、自学考核、任职资格考核等措施,促进农业教育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保证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进行改善;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并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措施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投资于农业科研及推广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投入的多元化。
3、大力推进科技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要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企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从它们自身的利益取向上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政策的实施者,是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后两者则是作为有理性的经纪人所从事的推广活动,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它们这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后两者是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重要补充。因此,我们进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改革过去的一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同时也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服务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要培育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组织,由原来的间接供货为直接供货和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多方面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三是培育农村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济能人、专业协会的作用;四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充分依靠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势,走育、繁、推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之路;五是抓好科技示范户,结合科技入户工程,每村建立几个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建立联系点,将他们的试验点作为“技术示范橱窗”,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
第五篇: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昌图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雁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按照市委《2016年全市县领导干部开展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大调研工作方案》的精神和市委政研室的要求,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到乡村对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感触颇深,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科技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势在必行。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农村乡镇事业站建设,具体是指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机械管理站、水利站和林业站。其基本职责是:宣传贯彻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助乡镇搞好农业政策的管理工作,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培训指导村级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组织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近年来,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承担农村科技服务的基层单位农口五站运转艰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几乎瘫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业科技队伍又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一)农口五站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全县涉农五站经过改革,竞聘上岗927人。其中,本科学历45人,占聘任人数的4.9%,全日制本科6人;专科学历345人,占聘任人数的37.2%,全日制大专62人;中专学历361人,占聘任人数的38.9%,全日制中专152人。聘任人中具有高级职称12人,占聘任人数的1.3%;中级职称169人,占聘任人数的18.2%;初级职称476人,占聘任人数的51.3%。在竞聘上岗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
(二)农口五站工资经费没有保障。1989年全县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县财政对乡镇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五站的事业费和乡镇定额补助进行了核定,并一直执行到98年。县财政核定农口五站的事业性经费支出为90.2万元。其中:农业事业费25.96万元,畜牧事业费13.13万元,农机事业费24.96万元,林业事业费7.27万元,水利事业费18.9万元。乡镇定额补助818.61万元,其中农口定补48.58万元,占总定补的6%。98年以前除畜牧兽医站以外其他各站经营状况普遍较好,多数都能保证开支。98年以后县对乡镇的事业性经费支出逐年削减,到目前已削减到70%左右,乡镇各站每年事业性经费约在5000元左右。乡镇定额补助90%以上没有到位,县对乡镇各站补助也多被乡镇挪用,没被挪用的大多都给退休人员开资。1999年以来,累计共拖欠农口五站在职人员工资5007万元,拖欠离退休人员工资1158万元。今年农口五站改革后,虽然已定编、定岗、定人,但各级政府对工资经费一直没有明确说法。
(三)农口五站的经营服务基本没有开展。农口五站在1998年以前经营服务状况较好,特别是农科站曾辉煌一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机构改革的进行,特别是农资市场的放开及取消农口部分事业性收费,农口五站在几年时间日益没落,除极少数基本维持外,大部分处于勉强支撑或瘫痪状态,一方面人多没事干职工纷纷下岗自谋生路,而另一方面属于行业管理、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服务却有事没人干。经营难,服务更难。形成工资无人管,经费无着落,实验无人搞,示范无人抓,推广无人问,有班无人上,房屋无人修,院草无人锄的局面。有的乡镇农口站已负债累累,有的站所已开始变卖固定资产还债或开资。一部分站的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已变卖抵债。据不完全统计,仅农业、水利系统基层站债权1558万元,而债务高达2784万元。
(四)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意识较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科技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受资金、管理、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加快科技推广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者,但在全县的科技推广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仅局限在订单农业、新产品推广范畴,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受益农民较少。
二、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昌图作为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效整合农村科技资源,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农业生产从政策先导型过渡为科技先导型,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呈现出既重效益,又重生态;既重数量品种,又重质量安全;既重农业增产,又重农民增收的趋势。昌图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矛盾。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推行新的农村科技革命,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昌图的农业总体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全县农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要面临国内竞争的影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却遭遇农业科技服务真空的境地,传统涉农五站几乎不能正常运转,服务职能无法发挥。农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这必然使本不占优势的全县农业生产在新一轮农业发展竞争中处境更加艰难,也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必须重新整合全县农业科技资源,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为全县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形势。
(三)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目前,昌图的农业科技服务大部分仍局限在传统的选种、施肥、灭虫、防疫等服务范畴,对高新科技的推广、研发能力较弱,农业效益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多为实物收入,变现周期长,增值空间小,大量农民虽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却没有走出农村,农村除了种养业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减少农民,这一点对昌图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重点既立足于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又着眼于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关注并积极扶持以加工业为主的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更好地融入大沈阳经济区,实现全市建设食品工业大市奋斗目标的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辽宁中部七城市联手建立大沈阳经济区。昌图县作为大沈阳经济区的北大门和面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省区及俄罗斯的桥头堡,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地挑战。这次七城市合作的最大初衷是整合各市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昌图县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农畜产品丰富。市委四届八次会议提出了建设能源、优质农产品两大基地。2016年5月初,省委书记李克强来我市调研,对我市两大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5月30日,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力争到2016年把铁岭打造成为全国食品工业名城。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首先要把农业生产这篇文章做好,实现农业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为食品加工提供最优质的原料。昌图作为全市的农业大县,必须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全县农畜产品质量,将食品加工的第一道环节田野车间经营好,为建设铁岭食品工业大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市场引导,多元投入,加快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尽快落实改革配套政策和资金,为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受改革成本支付不到位的影响,全县农村科技队伍思想波动较大,不仅使科技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为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效,省、市政府应着手尽快兑现改革配套资金,落实相关政策,支付改革成本,以巩固改革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二)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切实加强对科教兴农工作的领导。将科教兴农工作列为全县十一五规划和全县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好总体规划。二是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县直涉农部门要根据全县科教兴农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共同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把科技推广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科技推广投入力度。四是建立科技兴农工作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建功立业。在加大科技推广投入的同时,引导各站所自力更生,采取职工合资、合股兴办实体,企业、科研院所与站所合资、合作兴办实体等方式,鼓励站所走实业兴站的路子,协调工商、金融、税务等部门,为站所兴办实体提供优惠条件,加大农资市场整顿力度,为站所兴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相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科技人员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真心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
(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引导各站所更新科技服务理念,积极促进涉农站所与其它服务组织相互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技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服务网络,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资金以及市场、设备、自然资源和人才等因素吸纳和组织起来,带动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
(五)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兴农新体制。借鉴和推广宝力镇尹家村被省农委评为全省首批平原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示范村的好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成功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水平。组建全县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服务网络,由县科委、农委、科协牵头,农口各局及各乡镇参与,围绕全县农业生产中的难点搞科研,围绕开发搞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资源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注重村级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育和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有组织地开展技术传帮带和科技推广服务活动。
(六)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应用农业科技步伐。认真做好全县农业技术服务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力争每年都要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优良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革检疫防疫体制,实行防检结合,重点抓好优质高产高效农畜新品种及快繁技术;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和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增效技术;新型设施材料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以抗旱、灭虫、防疫为主的减灾避灾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七)加强农业新技术园区建设,全面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以昌图被省农委确定为蔬菜优势产区基地县为契机,依据各乡镇资源特色和基础条件,按照一乡(村)一品、几乡一品、一乡(村)一业的规划,加快科技、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联结基地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说来,全县可以建立以傅家、长发、古榆为中心的花生示范园区,以大洼、平安堡为中心的马铃薯、胡萝卜示范园区,以朝阳、四面城为中心的葡萄示范园区,以三江口为中心的烤烟示范园区,以头道、宝力、十八家子为中心的蔬菜示范园区,以八面、宝力、四合为中心的肉禽示范园区,以老城、亮中为中心的肉猪、肉牛示范园区。重点扶持盛德牧业、曙光公司、大伟肉禽、国美肉猪、甜菊糖业、九星食品等农事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牵动作用。实施领导干部科技示范工程,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每人都要抓一个科技示范村,通过科技示范,提高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今年,昌图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百个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每个村建立一个核心科技示范户,通过核心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试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转化率。
(八)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成立县科技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科委、农委为科技下乡活动的牵头单位,县直各涉农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能,制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形式上,实行紧密型技术承包与松散型技术服务相结合,提倡科技人员开展紧密型的技术承包,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科技人员与农户(或乡镇、村、组)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实行联产、联效的各类综合技术承包、专业技术承包和产销一体化的系列承包。在内容上,实行专业性技术服务与常规性技术服务相结合,巡回流动服务与专业性技术服务相结合。在利益机制上,实行农民增收与科技人员获取报酬相结合,突出农民利益。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注重人才培训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培养,以职业学校、劳动就业培训基地为依托,以社会培训资源为补充,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对农民进行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户均有一名科技致富能人,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要注重坚持经常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处理好四个结合,即提高水平和普及实用技术相结合,集中授课和函授自学相结合,中长期进修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专业证书相结合,确保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