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部门生产准备问题的建议130108
关于部门生产准备问题的建议
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供参考,从现状、原因分析到对策都是呼应的。大致可以覆盖各与生产准备相关的小组,设备组可以结合自身分工特点,拿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现状分析
主要把握:
项目工作中部分人员更多的是充当项目协调员,而不是技术员的角色,科室核心技术能力不足,有待逐渐加强并固化。具体表现在:
1、由于人员工作经验差异大,能力参差不齐,造成项目方案技术深度、质量控制标准等的不统一,影响项目进程和质量。
2、对厂家投标方案的评估手段、能力不足,对厂家的报价差异和配置、性能分析方面有欠缺,影响厂商的合理选择。
3、厂家设计、制造、施工能力差异比较大时,保障质量的控制能力不足。4、项目投资方案一般采用整体打包、交钥匙的方式比较多,对方案细节规划、优化能力不足,部分项目(特别是小项目)提升了项目成本。
5、个别设备达到短期工艺能力,但可靠性不佳,从而达不到使用年限而提前报废。6、工厂在前期生产准备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流程细节和责任不明确,介入不及时,造成设备服役期维修经验和问题不能提前导入,工厂对交验设备问题反馈节点晚,影响设备验收和转固节奏,一次验收通过率低。
二、原因分析
1、标准化的欠缺:可依据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缺乏,新人员缺少可资学习和传承的标准化的经验沉淀,没有执行时可凭借的高效的标准,大多数时候只能在项目中逐渐学习和摸索。结果造成项目质量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工作效率。2、技术能力的欠缺:由于人员专业差异大,大多数缺乏设备技术积累,设备专业技术能力需要在企业再提升。
3、质量控制体系的欠缺:对厂家能力的评价没有可量化的指标,施工质量简单引用相关国家标准和以往技术文件,没有符合轿车公司自身特点的、转化后的、可控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标准。
4、成本控制机制的欠缺:项目评估和成本控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体制和流程、方法。
5、生产准备流程不完善:生产准备现有流程过于简单,对项目过程相关部门,特别是终端用户的责任义务、目标、工作内容、介入方式、权利等不明确,缺乏可操作的流程细节,因而造成衔接脱节,联络不畅,意见反馈滞后,影响项目交验。
三、目标
建议提出明确的量化技术、管理目标,如: 1、设备可靠性目标:如设备平均寿命:不少于12年;
2、项目管理目标:如一次交验通过率:大于80%; 3、标准化目标:如通用标准完成数、分类标准完成数。
4、人员能力提升目标:如百分之多少的人员具备怎样的水平。
可以分成中期、短期目标。
四、对策
建议如下要点:
1、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工作,这是传承和沉淀技术、经验的最佳方法,至少要考虑如下标准:
1)管理流程:建立基于《生产准备管理程序》基础上的细化流程,可以指导具体的生产准备全过程,明确各工作节点、各部门人员的责任、目标、工作内容、结果输出、合意方法等,使生准过程流畅、无阻碍。
2)管理标准:如施工质量过程管理标准、设备验收标准、图纸资料制作标准、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等,标准可以整合。
3)技术标准:通用技术标准,如技术文件编制模板、机械技术标准、电气技术标准、安全设计技术标准;专用技术标准:如各类设备的技术标准:总线系统、计算机过程控制、IT设备、机械化系统、RGV等。
4)工作表单:作为各节点作业的记录表单要明确并标准化,并形成积累。如评标对照表、图纸会签记要、预验收记要、施工质量反馈及整改计划、调试记录、技术变更处理单、终验收记要、与车间各确认节点的合意凭证等。2、人员能力提升:
1)通过组织系统的培训计划提升人员在项目管理、标准化方面的能力。
2)通过组织系统的培训计划提升设备技术能力。
3)制度化的师带徒培训。
4)组织年度考评(考试、评价等)。
5)每人一年至少一篇技术论文。3、建立项目评审体制:
利用专家资源,根据现有条件:
1)建立项目方案评审体制、流程、标准,对重要项目方案依据方案工艺合理性、设备可靠性、功能必要性、投资经济性等指标进行评估、优化,并输出标准化的评估报告。
2)对重要项目招标结果及报告进行评审。
3)对重要项目过程重大问题,如重大技术变更、重大质量问题等进行评审。
4)对重要项目验收进行评审。
4、推进并逐步扩大自主生准,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1)技术人员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自主设计能力。
2)对复杂项目进行方案拆解,提升设备品质可控性,降低成本。
3)简单项目有自行设计、交制、组装和自行调试能力。
4)通过做强技术标准化过程和人员能力,逐步具备部分车型的自主拓展能力。
五、中、短期计划
可以有一个中期提升规划(3-5年左右)短期计划(年度)列出:
具体要编制的标准名称和计划。具体的培训课程、课时。
有没有想尝试自主生准的项目想法。师带徒具体人员。
等这样一类可实施的计划。
六、需要条件
1、生准流程优化:技术部综合技术科、设备设施科、专业科与工厂共同重新识别、优化、细化流程。
2、部门专家资源的支持,提供必要的培训。
3、需要配置具备作业资历的工人,或取得工厂维修工的支持。
4、可能的情况下,争取部分公司的外陪系统学习机会。如外出对标、专题培训等。
2013-1-8
第二篇:部门建议
部门建议
对部门当中工作流程比较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内部管理
㈠培训
培训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要使每个员工对商场的服务战略及其本人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有一个深入和全面的认识;第二是树立和增强员工的租户意识和服务的自觉性;第三是提高员工沟通、服务的技巧。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应把知识与技能和理念与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有所偏废。
培训须根据商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切忌盲目性,盲目培训只会导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为不同类型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同,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的培训。
比如对中高层一般应进行战略、规划、管理能力以及交叉管理能力(如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对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则要侧重于培养他们同顾客打交道、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方面高层次的技能。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职能的员工,则需根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增加一些专门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特殊的沟通和服务技能。
(二)沟通信息共享、信息的反馈
我们工作依靠专业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才能出色且有效的完成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但信息的闭塞和告知的延误导致处理事件的拖延和未能及时的完成导致工作效率大大降低。首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各部门员工,可以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互动式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理解和接受商场的使命、战略、战术,这样,商场的服务理念和战略思想才能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其次,由于服务质量不仅取决于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一线服务人员与内部其他各部门人员的相互理解、合作与协调。因为
所有员工都参与了为顾客服务的过程,很多员工虽然不与顾客直接接触,但他们的工作表现也会间接地影响到顾客所获得的服务,一线员工为顾客服务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员工的服务意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是一线服务人员或其他某个部门人员所能单独完成的,它是各部门人员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沟通则有助于实现内部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合作与支持,特别是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各级管理人员对一线服务人员的支持及相关部门对一线服务部门的支持。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商场内部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氛围,增加内部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并运用所有必要的媒介和手段,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要努力将沟通与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使信息沟通有利于加强理解和合作,而且使沟通能对员工的态度产生积极影响,能激发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如果向员工提供的信息中缺乏能有效激励员工的内容,就难以促使员工态度和理念的转变.同时容易使员工对所提供的信息逐渐失去兴趣,最后造成信息沟通渠道的阻塞和中断。
二、档案管理
前台的资料摆放及存储不够清晰和一目了然,以及前台的文件没有统一的存放次序.(建议前台后面放置的文件柜用作前台专用文件柜不允许放置其他物品,将文件柜表面贴上一份目录说明放置文件的名称,文件分类细化到月份储存以便及时有效的查看)
三、钥匙管理
前台钥匙管理不够细化和责任到人(建议钥匙统一由主任或部门经理批准方可借出,前台需确定借用时间、天数、部门、人员登记(招商借用钥匙需当天归还可知会主任或经理,其他部门借用需部门主任或经理同意后方可借用)
四、仓库管理
侧通道空置铺位是我司未知创收的来源,租户货物太多租用空置铺位作仓库使用可给公司带来创收。(建议部门同事每周对仓库进行巡查和登记做到心中有数,每月对仓库进行核实和确认防止非我司人员占用,其次仓库租出后要告知道租户不允许贴报子需透明,这样也方便我司对仓库更好的管理)。
五、办公室管理
建议:工作人员桌面文件需摆放整齐资料建立有效目录进行分类,无乱摆乱放,桌面的整洁能体现公司人员的素质和修养以及视觉效果。
第三篇:浅谈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市对部门预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运行机制,构建部门预算框架体系 一是改革预算编制形式。统一理论依据、编制时间、程序流程、口径标准、技术方法等。推行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取消各部门支出基数,实行收支脱钩,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更加明细、公开和透明,有利于部门加强预算管理和目标控制,有利于政府合理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极大地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和完整性。
二是完善预算编制内容。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详细编制“类、款、项”的具体内容,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整体现部门预算收支情况,提高了统筹财政资金能力。
三是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财政项目库为基础,以预算管理指标为纽带,以国库支付系统为终端的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部门预算编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管理水平一是科学完整编制收入预算。其一按照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充分考虑预算经济性、政策性和管理性因素对收入增减变动的影响,科学编报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其二按照市财政提前告知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预计数,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其三按照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要求,从2011年起,除教育收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残疾人保障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外,其他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实现部门所有收入项目统一纳入综合财政预算,不断增强预算体系的完整性。
二是精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我市798个预算单位全部按照定员定额进行预算编制,覆盖率达100%。随着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深入推进,充分利用工资统发系统平台优势,按照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奖金、绩效工资等明细项目准确编制人员经费。对商品和服务支出中的各个具体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建立了“定员定额和实物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将预算单位按照职能性质、业务范围等分类分档,综合定额分为三类六档,水电费分为五档,车辆费分为三档等等。在分类分档的基础上,对物业管理费、租赁费和取暖费等实行实物定额,全面建立了公用经费标准定额体系,规范了预算分配制度。
三是合理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我市项目支出分为业务性 项目支出、建设性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预算单位根据本部门的职能性质,结合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工作部署重点要求,申报具体的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并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按照轻重缓急合理排序。综合衡量区级财力,对能明确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的全部列入部门预算,尽量减少待安排项目,提高预算分配的一次性到位率和预算执行率。
二、部门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工作计划不同步。部门预算编报时间大多为九月,而政府工作计划一般在年末,两者在时间上不同步,而部门预算编制必须以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为基础,但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的提前,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因缺少准确的信息来源,无法预先掌握下年的工作计划,部门单位的财务人员对要预算多少经费才适合本部门单位的发展需要,心中没有底。一些资金无法细化到具体项目,达不到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
(二)财政待分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项目支出沿袭了以往切块打捆的编报方法, 尤其是基建等大额项目预算细化度不够,预留资金较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再逐步分配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上,实际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预算的细化程度严重偏低是预算支出进度较慢的根本原因,而各县区财政为了完成预算数,导致支出集中体现在第四季度,影响财政均衡支出。
(三)预算编制系统软件与其他系统软件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当前,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库全靠手工录入,且每次编制预算或调整预算时,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资产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也未实现间的转接,给预算编制、调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在部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能与会计信息平台报表数据直接结合进行执行情况分析。在办理部门决算时,部门预算数据也不能直接导入决算报表软件。因此浪费了可利用的共享资源,增加了财会人员的重复性劳动,工作效率不高。
(四)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财政法制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但迄今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财政部虽然制定了一些具体财政支出领域的绩效评价方法,但在法律约束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个绩效评价办法的要求不尽相同。县区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中央、省、市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办法,但是现在制定的绩效评价办法和方案对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标准设计、绩效评价的操作规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规定的不够详细,致使一些县区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不普遍、不规范。
(五)部门预算编制质量良莠不齐。现行部门预算是综合性预算,随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深入,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逐年变化,部分财会人员不能熟练 4 和正确掌握部门预算编制口径。一些单位的领导及其部门负责人对于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是财政部门集权、揽权,与自身无关。同时,领导层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预算本身的准确性的高低,而是怎样编制才能为单位获得最大利益。因而在编制预算时,只是单纯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缺少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从而使得编报预算结果与批复预算差异很大。
三、深化部门预算编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保证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公共财政要求早编预算、细编预算,编制部门预算。因而,财政预算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预算一年,一年预算”的传统做法,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向前延伸预算编制时间,保证有充足的编制时间。今年我市人大已经下发了《关于本级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对预算编制的审查和批准作了明确规定,要求财政部门在人大会召开30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报告或下预算编制的初步方案,提交财经工委初审。因此我市布置2012年预算较往年提前一个月,在保证充足的编制时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任务目标,深入研究政策文件,压缩预留预算,彻底取消专项切块预算,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细化程度,进而提高预算执行进度。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部门资源共享。国有资 5 产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启动,逐步实现资产数据的动态监管,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和报废标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并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流程,编制部门预算时准确界定资产配置预算编报范围,强化了对资产配置支出预算安排情况的审核。为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逐步研发功能强大的部门预算系统软件,集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等功能为一体,既能与人事部门的基础数据库共享,又能结合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信息平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能决算软件实施对接,切实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一是紧跟中央和省、市财政步伐,抓紧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财政和预算部门为主体,体系完善、指标科学、责任明确、约束有力的符合县区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制。二是稳步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研究确定绩效评价试点单位和项目,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在政府部门中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绩效评价对象在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案,提高部门理财水平,进而由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的编制相结合,对使用财政资金绩效好的部门,在编制下预算上给予增加或优先考虑,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予以调减或根据财力水平排后考虑。
(四)成立预算编审中心,提高预算编审质量。组织招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成立预算编审中心,在编制预算前期,积极介入参与预算编制,提前商定预算编制原则、定额套用方法、项目支出审核依据等,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同时研究预算编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现监督关口前移。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编审中心人员负责预算执行过程中指标追加管理相关事宜,研究本区部门预算在编制、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逐步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五)提高预算编制认识,确保预算编制效果。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既是贯彻落实《预算法》的要求,也是单位正常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力保证。各部门是预算编制的主体,财政部门是审核的主体,双方都承担重大责任。编制部门预算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工作,单位领导需要高度重视,要结合目标工作任务,统筹考虑部门预算收支安排情况,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编制切实可行的部门预算。同时,也要及时调整充实业务精、素质好的财会人员,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新要求。
总之,推行部门预算是预算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合理配置资源,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而预算的编制是部门预算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提高对预算编制的认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效果,使得部门预算能够健康高效地运行。
第四篇:部门内部管理建议
部门内部管理建议
我曾经工作于一家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公司部门的管理非常细致,有许多先进可取的地方,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岗位说明书,具体的工作有工作流程图,每个人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我认为我们的管理比较而言是粗放式的,没有特别具体的规章制度,我们只知道是大约做什么,做事的时候也比较随意,不够规范。现在是企业化、公司化的管理发展方向,管理也应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升级的硬件设施应与相适应的管理方式相配套,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运行服务于事业。
制定岗位说明书是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工作名称,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关系和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物力环境和安全条件),人员任职资格条件,简要说明期望我们网管员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和在什么情况下履行职责。
制作业务流程图是管理部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关键。总结、规划各种日常工作,制作相应的流程图,做到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办公网计算机发生故障,我部门主任接到电话,第一,初步询问故障原因,第二,委派网管员前往处理,第三,如果问题解决,回来汇报登记,第四,未得到解决,回来汇报情况,主任拟定下一步的处理办法,类此等等。其它如例行检修,定期重启计算机,定期软件升级,全网杀毒等流程都可以做出规范化的流程图。还有一项业务需要单独拿出来,是意外事故的处理,如果突发的事故无法应对,可能就要付出金钱代价,对员工的士气和单位的声誉都造成伤害,抵御意外事故的冲击,一是事前的预防,二是事后的应对,侧重一旦发生事故如何保障播出的连续性。事前预防和应急设施方面的硬件事很齐备的,但缺乏成文的操作规程。我举个例子,中国的宇航员对所执行的任务在地面模拟操作了无数次,那种熟练程度大家可想而知,但真正到太空中执行时,他们还是要在操作前核对手里的相关操作规程,我们对于突发事故的碰到的不是很多,能够亲手操作的机会就更少,没有熟能生巧的条件,可能有的“运气”好的都没碰到过,所以我们更需要有个应对突发事故的操作手册,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样的处理办法,到时能够心里不慌,平时也可以参考学习,不至于时间长了遗忘。
当然岗位说明、业务流程这些书面东西是死的,不能作为条条框框约束人,要在它的基础上灵活行事,不能一蹴而就的就要不断的尝试和总结,日趋完善。总之,明确的岗位说明,可靠、可行和高效的业务流程是保障技术部门良好运行的关键。
以宣传为主,以节目为本,以经营为核心的单位,谁越靠近这个经营核心,谁的参与感就越强,他的重要性也越大,频率是创收部门,自然处于核心地位,技术部门处于的是服务地位,没有技术部门,节目无法顺利运行,但我们的参与感不强,自我感觉的重要性也不强,希望能够规范我们部门工作操作规程,把我们的工作流程发到各办公室,让他们知道遇到什么问题该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给其它部门展现出一种积极的新气象,在部门外说什么事有理有据,做什么事有章有法,建设成一个高效率、高能力的队伍。
第五篇: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及工作建议
全县安全生产方面的突出问题及工作建议
当前,安全生产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内部因素、外部的客观环境、历史沉淀的痼疾和形势发展变化等多个方面。
第一,非正常利益驱动。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的业主为节省安全技术培训、安全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的开支,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压缩安全成本。务工人员由于受家景贫寒和谋生技能单一所困,在就业人员与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被动进入明显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作业场所。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动力。
第二,安全意识薄弱。一些从业人员既是安全生产的违法者,又是生产事故的受害者。从事于矿山、建筑施工等劳动密集型高危行业的大多是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没跟上,一些企业甚至没进行任何培训就督促他们上岗。
第三,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与公路的发展不协调,农村居民出行和农副产品交易必须依靠道路运输,但很大比重的农村公路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主要依靠摩托车、农用车等运输。
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尽快完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尽快建立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同时加快有关行业或领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能力。
四、完善客运市场安全运作体制机制。推行“经营公司化,调度科学化”的管理模式,逐步取缔客车单车挂靠经营。加大农村客运市场整治力度,优化运力结构,确保运力有效调配,采取开设“赶集”班车、学生专车和学校错时放假等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农村客运高峰和学校放假期间运力和运量的矛盾。
六、加大企业资质安全淘汰、事故处罚力度、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道路“生命工程”和学生专车、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等审查力度,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七、强化行业安全管理责任。按照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加大事故处罚力度,严厉追究安全生产不作为的责任;建立严格的惩戒机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腐败行为。进一步强化公安、交通、建设、安监、质监、旅游、国土、水利、农机、林业、电力、教育等负有专项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构建综合治理的齐抓共管格局。
加强基层安全监管。完善乡镇安全监管体系,赋予乡镇安监机构执法权,加强一线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推行社区、村安全生产工作划片包干的“网络化”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监管体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安全“三同时”制度、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台账及生产环节和各岗位安全质量制度、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制度、风险识别及安全评价评估制度、风险保证金及工伤社会保险、责任保险制度和从业资质安全淘汰机制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