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五篇)

时间:2019-05-12 19: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

第一篇: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

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

2012-7-3 15:08:29 来源:《农村经济》2011年第11期

夏国锋 申端锋

摘 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型,从保障主体实现了从集体保障到国家保障的转型,从保障范围上实现了从选择型保障到普惠型保障的转型,从保障性质上实现了从治理型保障到民生型保障的转型。保障主体和保障范围决定了保障性质,二者的变迁同样决定了保障性质的变化,集体保障和选择型保障对应于治理型保障,国家保障和普惠型保障对应于民生型保障。

作者简介:夏国锋,讲师,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河北襄樊 441053申);端锋,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关键词:集体保障,国家保障,选择型保障,普惠型保障

近年来,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加快,五保、低保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在笔者看来,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型,从保障主体上实现了从集体保障到国家保障的转型,从保障范围上实现了从选择型保障到普惠型保障的转型,从保障性质上实现了从治理型保障到民生型保障的转型,这三大转型已初步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保障主体:从集体保障到国家保障

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村组集体,由村组集体出资并统筹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财政承担其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国家成为社会保障的主体。我们以农村五保制度为例来分析保障主体的变迁。

农村五保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56年颁布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老弱孤寡残社员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养;1958年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五保工作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此后,人民公社对于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生产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废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负责加以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生活上得到必要的保证,并开始兴建敬老院。在人民公社时期,五保供养经费主要依靠集体公益金,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主要采取适量安排劳动、补助劳动日、补助款物和照料起居等照顾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再次强调农村五保工作,并将之写进了新宪法,农村五保制度进入村提留乡统筹供养时期。根据笔者在河南省遂平县的调查,1983年1月,根据中央有关文件,遂平县开展五保普查,全县共有五保户2318户,29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根据五保老人的意愿,采取5种赡养形式:统一供给、分散赡养的共1950人;敬老院集中赡养的27人;分给责任田、代耕代养的150人;生活不能自理,雇专人护理或生产队供给亲友包养的169人;分给责任田自耕自养的675人。五保老人供应标准全县统一,每人每年由生产队供给小麦250~300斤,烧柴1000公斤,零花钱36~60元,节日补助22元,一年一身单衣、两双鞋,三年一身棉衣,五年一套被褥,住房保证夏不漏雨、冬不透风,医疗费实报实销。[1] 1986年,遂平县五保户粮款供应实行乡定、乡管、乡筹,五保供应标准统一定为小麦300公斤,生活款180元,烧柴1000公斤。通过普查,换发了新的五保供应证书。根据县民政局的规定,五保供给实行乡定、乡筹、乡村组三级管理的办法,五保户的生活费由乡筹乡兑现,口粮和烧柴由乡定村筹村兑现,五保户的埋葬由所在村组解决,供给五保户的粮款物采取按地亩平衡负担提取的办法,夏季一次性兑现。

1990年,五保老人的生活款和丧葬金实行乡筹县管,由民政局社会救济股管理,生活款按季度发放,五保户的口粮、烧柴款、医疗费实行乡筹乡管。同年,对五保老人实行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医疗费80元,全部交到民政所,由民政所与乡卫生院签订医疗合同。[2]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了农村五保的性质、对象、程序、供养的内容和标准、经费来源与筹集办法等。1996年,遂平县民政局统一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每个五保户全年供应小麦600斤,生活费、烧柴款、医疗费、丧葬金等不低于600元。在供养形式上,实行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集中供养由乡镇通过办敬老院来推行,分散供养则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五保对象三方签订五保供养协议。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应当从村提留或乡统筹费中列支,采取乡定乡筹、夏季一次提留、分级管理的办法。[3]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河南省农村五保户供养暂行规定均规定,五保供养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以确保五保户基本生存权利的实现。

税费改革以后,各地逐步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农村五保的集体供养面临转型。2004年8月民政部等部委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过渡性的办法,即农村税费改革后,对承担供养资金有困难的村,乡镇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免征、减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后,供养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地方安排使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应确保五保供养资金的落实,不再强调五保供养的“集体福利事业”性质,而是强调财政的转移支付责任,对于改进五保供养工作有一定意义。2006年颁布的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央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这标志着农村五保供养正式纳入了国家财政的保障范围,实现了从集体保障模式向国家保障模式的转变。

二、保障范围:从选择型保障到普惠型保障

集体保障的能力有限,国家投入少,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选择型保障,即有选择地以一些重点、特殊人群为保障对象,覆盖的范围有限。随着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开始由原来的选择型保障发展为普惠型保障,更多的人群纳入保障范围。[4]我们以低保制度为例来分析保障范围的这一变迁。

2005年之前,低保在农村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物,农村低保的覆盖范围和额度都非常有限,只有极少一部分弱势群体才能享受低保。一方面,由于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和外出务工的作用,村庄内部的土地占有相对平均,而外部的市场经济则提供了相对均等的致富机会,农村出现了共同致富的逻辑,共同致富中有一种拉平机制在发挥作用,农民在经济上的分化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村民身体、智力等先天性原因或者后天的意外原因,一少部分村民在发家致富中掉队,被排斥为边缘群体,成为困难家庭。这就是农村的分化情况,即90%的正常家庭和10%的非正常家庭。这一分化要求在乡村治理中给予相应的分类治理,重点是对10%非正常家庭进行特殊照顾。

上述发家致富中的失败者常常被称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困难户、五保户、单身汉等,简称为“十二种人”,即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憨、傻、呆、痴等。对村庄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照顾,是社会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部高级人民公社条例中就确立了五保户、困难户救济制度,这一制度也为当地群众所认可,符合村庄道义和价值规范。

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推行民生政策,农村低保的补助比例和补助标准均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困难户被纳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中来。有一些大村享受低保指标达到70多户,每个村组平均都有3~4户低保户,并且低保指标每年都在增加。随着国家建立农村全民保障的力度逐步加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困难户享受到农村低保。同时,农村低保的资助额度也逐年加大,从刚开始的8元/月增加到现在的50元/月。

由此,农村的特困户作为弱势群体,较之于一般村民,享受了更多的照顾和补助,有村干部将之称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随着国家在农村建立全民低保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农村困难户被纳入到农村最低保障体系中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农村生活分化不明显,低保指标的界定缺乏操作性,虽然村干部了解情况,但也不愿意做这项工作,因为低保指标容易引发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这是政策设计者所不曾想到的。

三、保障性质:从治理型保障到民生型保障

保障主体和保障范围决定了保障性质,二者的变迁同样决定了保障性质的变化,集体保障和选择型保障对应于治理型保障,国家保障和普惠型保障对应于民生型保障。所谓治理型保障,就是农村社会保障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既是乡村治理的目的,同时也是乡村治理的手段;[5]而民生型保障则是指社会保障更多与国家民生政策相关,而非与乡村治理相关。

我们调查的河南省遂平县和平乡现有五保户475人,2005年前入保的有208人,2005年以后入保的有167人,其中散养337人,集中供养138人。据和平乡分管民政工作的同志讲,2005年之前入保的称为“老五保”,老五保的土地由村组收回,分给组里的群众。老五保当时是由乡、村、组三级基层组织负责供养的。2005年之后入保的称为“新五保”,新五保的土地没有收回。

现在,对于“老五保”,县民政局每年下拨经费1100元/人,扣除100元医疗费(交卫生院,五保老人到乡卫生院免费就医)、20元丧葬金(五保老人亡故后付给每人20元埋葬费)、480元面粉款(每月40元,由乡民政每月供给40斤面粉),下余500元作为生活费及零花款分四个季度,于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发给五保户。对于“新五保”,因个人土地未交公,县财政在供给经费时,扣除每人土地收益(和平乡每人扣304元,原长店乡每人扣340元),乡里每人扣100元医疗费,20元丧葬金,其他款分四个季度在每季度第一个月发给本人。从2007年开始,“新五保”的土地收益不再扣除。此前因五保老人多为老弱病残,到乡里领钱不方便,乡民政也无法逐人送到家,委托村文书逐人发放,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截留的现象,引起五保户上访,从2007年开始像发放粮食直补款一样,直接把钱打进卡里。2007年3月,遵照县里的统一安排,和平乡为了解决五保户看病医疗的问题,拿出专项资金为全乡每位五保户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手续,指定乡卫生院为定点医疗医院,并且计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定期支付给乡卫生院,五保户平时看病吃药全部免费,解决了五保户的看病问题。

单身汉到了60岁就可以申请享受五保待遇,即使对单身汉,村组集体也对之进行了照顾。在税费改革前的土地调整中,单身汉种一人份的责任田可以不尽义务,即不用交纳任何税费提留集资;如果单身汉愿意尽义务的,就可以一个人种两人份的责任田。同时,单身汉还较之于一般村民更多地享受各类困难补助和临时救济。一位村干部讲,税费改革前,一个村就有14个五保户,光14个五保户就可以把村组集体拖垮。

由此,从分田到户至2005年之前,单身汉和五保户受到村组集体的特殊照顾,集体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五保户的供给通过提留从村民中提取,在土地调整中,单身汉可以分得双人份的责任田。也就是说,单身汉和五保户的基本生存权是在乡村治理的框架内获得满足的,其上访也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

单身汉和五保户作为村庄内部一分子,其生存权在乡村治理中受到了特殊照顾,而不是限制和排挤。在税费改革之前,乡村组对单身汉和五保户给予了较之于一般村民更多的照顾,并且这一照顾得到了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支持,形成了制度化的安排。

税费改革后,五保户供养由集体供养转变为国家供养,社会主义传统意义的生存权向现代公民权转变。五保户、单身汉脱离了村组治理,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不再与乡村治理和村庄结构有直接关系,而是成为现代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春根,赖志杰.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回顾和评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2]遂平县志编纂委员会.遂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杨 团,张时飞.当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3,(04).

[4]潘 莉,常洪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评速[J].江汉论坛,2006,(04). [5]贺雪峰,刘 勤.农村低保缘何转化为治理手段[J].中国社会导刊,2008,(04).

注释:

*本文系教育部一般人文社科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公共生活发展机制研究”(编号:09YJC810033)和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湖北农村留守人群的调查与研究”(编号:2009q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二篇: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某些特殊的群体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化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世界的30%,国家的整体发展、全面推进,必须考虑到农村。作为农村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家庭,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农村人口的再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内生因素的源泉。而目前的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问题则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已成为当今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医疗、养老问题。只有解决好了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化的实现。笔者就吉林梨树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的实际情况,整理了资料,做出以下调查报告。

一、郭家窝堡村的现状

郭家窝堡村(以下简称郭村)是胜利果乡的一个小村子,目前有10个社,9个自然屯,共约730户人家。该村较有特色的是其2001年成立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以医疗、养老、教育为服务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成立起来的一个经济组织,以供销形式为基础,即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饲料,进货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其中的差价就作为股金分配,分别用于医疗、养老、教育方面。发展至今已经有社员52户,包括工人、农民、党员和宗教人士,社员除了本村的农户、还有外村的农户、其中本村村民占80%。经过四年时间的运作,合作社入社股金72330元,共积累医疗、教育、养老三项基金15436元(包括200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专项养老基金1424.25元(包括200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社员使用基金:用于医疗付出4017.30元,用于助学付出5681.20元。

二、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总体上,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也仅仅是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作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

据资料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30亿元,其中,用于城市人口的977亿元,占全国的89%,而用于农村人口的仅126亿元,占11%。城市人均社会保险费413元,农村人均才14元,前者是后者的30倍。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11%。2003年,据最新统计,全国社会保障

支出总数约为1300亿元。和1990年相比,相差200亿元,就算把这两百亿全部放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中,和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小

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有:社会救济(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项目。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养老、医疗保险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则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社会保障基金调剂的范围却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来提供,这就使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和家庭来负担。如果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一旦有家庭成员生病,严重的便不再治疗。像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是很普遍的。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成立了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这种合作的方式在农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像这样的合作社在中国农村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地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东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水平高,范围也广,而相对的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保障水平就较低了。

(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农民在参与社会保障时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经济原因,二是政府的支持方面。我们的调查中,在医疗、养老方面,农民不是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而是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没有条件去投保。还有部分即使是投保了,档次也是较低的,时间也较短。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他们无力承担叫高的投保资金。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影响。在事业保险方面,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规定的保险范围,只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包括农村失业人员。但是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劳动力剩余严重,大部分失业或无业人员都在农村,而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却无法满足。政策的倾斜性使农民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家也投资了大量的资金(1990—1999年,共投入了7.9亿元),但由于农村所需要救助的人数太多,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少了。所以国家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队伍,那也是杯水车薪。

(四)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匮乏

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保农户自己集资,另外便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参保的集资数目就十分有限了,主要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数过大,政府财力有限,仅仅靠财政拨款来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部分社会投资,主要是来自企业单位投资。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很困难,再鼓励他们进行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这种可能性也较小。对于城市大众型企业,没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自愿投身于这种公益事业的就更少了。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

三、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建设(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事实上,广大农民的要求也不高,他们的基本愿望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几个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基础

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在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时便缺乏法制的约束。譬如,国家财政支持的款项是否真正落实到基层;在资金从上级到下级流动时,监督体制是否完善并得到有利实施等。为了保证农民能真正从中得到利益,要尽快指定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体系,特别是监督制度;并且要加强各地的执法力度,使立法与执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

(二)推广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单靠个人或家庭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有团结合作,将个体力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能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比如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上,目前国家推行一种新型农村合作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是一种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以往的合作医疗制不同的是,新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政府承担了合作医疗基金中2/3的出资比例,资金方面的困难解决了,农民获得保障的层次也将更高,抵御大病的风险能力将更强。但这样的措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展开,仅是一些试点地区推行。对于非试点地区的农民医疗、养老问题怎么解决?笔者认为郭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方法,农民要自强自立,只有团结起来。因此,推行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使农民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也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三)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支持。但中国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完全靠国家支持,也会造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因此,应该积极鼓励社会筹资,对参与社会筹资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政策性的支持。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负担。其次,对于农民个人、家庭缴纳资金,应尽量放宽尺度,收入低时就少交,收

入高时就多交,以补足收入少交时资金的空缺。这样,以达到个人缴纳、社会筹资、国家财政支持三者的有效结合。

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城乡共同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农村的稳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农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中国人整体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现代邮政的转型

马云,他找了邮政

为什么找邮政。首先认清别人。马云的成功带给我的思考。

很大一方面,我认为成功的关键还是“文化”二字。马云淘宝的成功是引领了一种快速消费的文化,改变了我们日常固定的生活习惯。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入侵洋快餐的快速流行,也正是这种时髦文化的胜利。现如今,中国首富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公司从房地产转型也正是以“文化”为抓手,万达集团的目标是想接管全中国人的休闲娱乐,比如他们布局的影视娱乐、主题乐园等。文化的进步是生产活动的第一动力

我们邮政有物流、电商、传媒、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第三方支付及无处不在的网点。我在想我们怎么去突出一种文化做转型

其实我们也是做了文化多年,家乡包裹、服务三农等,但是好像一直缺一种方式,究竟怎样才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马云找我们,想利用我们的渠道和资源,做农村淘宝。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邮政不做农村淘宝,好像我们比马云更适合做农村淘宝,因为我们比他更接地气。现如今电商太发达了,但是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大品牌,很多小县域地区的产品没有合适的平台去让人认可。所以,我们的优势就决定我们好像非常适合去做这么一个平台 中国人的文化中,“家“的文化最重要,家里的人和家乡的味道最重要。这是我们亘古不变的传统文化。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很多人都天南地北、背景离乡,我们随时可买到老干妈、五粮液,都可送货上门,但是我们在城里在网络里还是买不到很多我们家乡独特的东西,例如当地某某有名的小作坊的产品,例如镇子上哪条街的荞麦酒、某某店子的卤味,等等,他们缺乏的是产品面向大市场的平台,而他们个体的能力又有限,但是我们品尝着这些熟悉的味道我们有家的感觉,往往日常中我们就是托人带送或春节后塞满车的后备箱

做一个以县域为主体,主题为“家、家乡“的淘宝天猫旗舰店 农村电商孵化园 地域是最好的名片 这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印记 而我们邮政又可服务到任何地域的人 借助天猫平台,我们的着力点只需整合每个县域的资源,尤其着重于整合那些缺乏展示平台又具有鲜明地域代表的产品,客户的体验感,逛旗舰店有一种在家乡逛街的感觉,有一种“哦,这也能买到“的感叹 哪条街小作坊的酒,哪个村的哪亩地产的大米。归属感、熟悉感及家的情怀,购物满足念家的寄托 第二部分 服务的叠加 有了这个窗口和平台,我们就可发挥我们的想象,任意去叠加我们的综合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分销业务,物流等。

另外,我们也可直接构架平台 邮政电商和第三方支付 一定程度能更好发挥优势

第四篇: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从我国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具体对策。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镇居民,这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本文试图从农村社会保障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出发,探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对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当前一项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本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社会保障有一定的了解,现就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削弱。在以前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完全依赖着个人家庭的。“百善孝为先”。就是靠着这个“孝”字,靠着孝道,我们家庭中的老年人才得以有一个比较安稳的晚年。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出现了“4-2-1”和“4-2-2”家庭结构模式,即一对中年夫妇将要承担双方父母四人的“生老病死”和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里打工,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造成老年人的精神方面的照顾缺乏。

(二)、农村社会保障任务加重。

1、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有资料显示, 截止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其中80岁以上人口3-67万人,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并且以年均3.2%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的瓶颈。虽然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农村实行起来,但那毕竟还只局限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还不能全面的实行。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数以亿计的农民处于医疗无保障的困难境地。

3、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亟需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但与城市的人相比,受到种种歧视,不仅就业机会少,而且就业后待遇不公。而且在保险待遇上也与正式工存在很大的差别。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方面,据调查显示,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然而,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没

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另外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即使得到了赔偿,也往往是私了,没有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来进行赔偿。工伤事故赔偿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民工的工作条件是非常恶劣的,工伤事故伤害的往往是农民工。

(三)、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有关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占GNP的比重,1991年全国是6.2%,城市是10.3%,农村是1.5%;至1994年,全国是6.0%,城市是10.8%,农村是1.3%。占我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占总人口20%的城市人口却占有近90%的社会保障费用。从人均社会保障费用看,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0倍以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远远低于适度水平,这种状况至今一直没有大的变化。

二、现在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低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一般不规范,不统一,实施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救济方式以临时救济为主,定期救济以集体救济为主,而且只对五保户和困难人口提供救济。1995年国家民政部门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改革了以往的农村社会救济工作,保障了真正困难的农村人口的生活。

(二)、农民养老保险

我国在建国初期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确立,但当时农民没有被纳入保障计划之列。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1、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农村家庭子女逐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大,家庭的养老功能相对弱化。

2、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口平均寿命也在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3、随着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青壮年远走他乡,留住人口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逐渐呈现出来。

4、依靠土地养老面临风险,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况且农民失去土地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上述问题的凸现,政府也正致力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像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国务院决定,国家民政部门曾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是农村养老制度的一次重要突破。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依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有的地方有了雏形,有的地方还没有动作。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干部对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资金短缺。国家资金投入不到位;多数集体经济相对不足;部分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的生活仍比较艰难,个人负担的部分保险资金根本无法支付。三是,农民自身对养老保险缺乏认识,目光短浅,有的农民已经参保还举棋不定,甚至退保。所以,农村养老保险有一定的难度。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主要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险制度,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救助体系。但是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空白点仍然较多。其主要原因表现如下:

1、经验不足。农村合作医疗被当作不合理负担取消后,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合作医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由于这一制度的长期中止,现在重新实施,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农民群众自己,都缺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验。

2、观念难转变。对于大多数农民群众来说,一年拿10元钱并不困难,但一旦你去向他们收取这10元的合作医疗基金时,就变得十分困难。原因在于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反反复复,许多农民对次持怀疑态度,一阵风似的搞一两年,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少部分农民群众还把对合作医疗的不信任转嫁到对干部、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认为减免的一点医疗费还不是卫生部门又通过药费涨价,开处方给刨回去了。除此之外,农民群众寻求医疗保障的意识不强,无风险规避意识,尽管深知合作医疗的好处,一旦知道自己三五年不生病时,就是不愿掏那份“不必要”的钱,更不愿眼看自己出钱别人吃药。

3、合作医疗管理操作难。合作医疗额外成本过高。享受合作医疗的都是定点限额报销,村中心卫生室、镇卫生院、县医院都规定有不同的报销比例,连门诊费、住院费也规定有不同的报销额度,年累计报销也有最高额限制,不得突破。在报销费用的过程中,还得出示合作医疗证、身份证等证件,手续程序繁杂,而用于具体操作合作医疗的资金又不多,定点医疗单位报销的标准低,农民群众享受的报销范围和幅度都不大,对于生大病,一花就是几千元的根本无济于事,所报销的一点费用还不够往返的车费,无形之中又挫伤了部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或许今年参保了,明年又不参加了。

归结起来,现在农村保障存在5点问题:

(一)范围小,保障性差

现有的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均采取农民自愿参加、政府和集体适当扶持的办法。源于农民自身对保障的认识差异、实际支付能力不足和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能力不同,以及地方公共财政缺乏对农民社会保障的现实支付能力,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保障内容、保障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表现为保障意识区域差异大、保障内容和形式缺乏规范、保障水平低和覆盖面小、保障功能差。另外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片面强调GDP和吸引外资,不考虑农民利益,在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保障水平低下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自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民政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距离农民最基本的养老需求的满足尚有相当距离。其次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境地。农民很多情况下都陷入缺医少

药、疗费昂贵、毫无医疗保障的窘境,农村集体卫生室基本承包给了赤脚医生,同时政府鼓励社会化办医,农村出现大量个体开业诊所,这为方便群众就医、缓解就医矛盾起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已经从合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县乡两级医院门诊量下降,设备利用率低,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大量外流,而非专业人员膨胀。卫生资源在市场配置中更多地倾向了城市,有些地区农村再度出现缺医少药的局面,医疗价格大幅上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

(三)资金筹措困难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由个人或集体负担,而由于国家长期对城市和工业的政策倾斜,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多数农民没有参保能力。有些经费紧张的地方,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处于停顿状态,这样不仅造成了资金来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影响了农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国应尽快改变目前这种资金来源方式,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多渠道的来源方式。

(四)社会保障管理混乱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上看,部分地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村职工的社会保障统筹归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村养老和优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也建立了社会保障办法。但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缓慢,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差等问题。

(五)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

三、总结 纵上所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不仅滞后于城市 ,而且滞后于农村自身对社会保障的现实需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即使说农村目前尚未达到城市那样的燃眉之急的地步,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在农村也已经是当务之急。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要一下子就实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国家和社会要正确认识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家谈》,《劳动保障通讯》 2000年第10期

2、尚长风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2年第3期

3、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年第7期

4、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

5、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6、翟从海:《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期

第五篇:农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为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就业创业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根据《就业促进法》要求,现就加强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就业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重心下移,有效整合资源,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转移就业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全省农民增收致富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夯实基础,规范服务、分步推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一阶段:到2012年,在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的基础上,积极整合资源,以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为重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用3年时间,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并基本实现“六到位”,全面建立充分转移乡镇和村级平台建设联动机制。阶段性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省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平台建成率达30%以上;2011年底,村级平台建成率达70%以上;2012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覆盖。

第二阶段: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目标,民众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三、农村基层平台组织建设

(一)统一机构名称和标识。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在批准的限额内综合设置,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可使用“××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名称或加挂相应牌子。标识由省统一设计,县(市、区)统一制作,悬挂于办公场所。

(二)乡镇(街道)平台主要工作职责。负责辖区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咨询工作,开展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动态管理工作,审核、上报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相关资料,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工作,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就业服务。组织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负责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乡镇、村(社区)活动。审核、上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资料,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协助落实就业政策。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辖区内社会保险扩面、参保、缴费及待遇发放等服务工作,负责做好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做好辖区内劳动监察投诉受理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负责对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承担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赋予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村(社区)平台主要工作职责。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咨询工作。负责城乡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建立基础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受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申请和初审,承担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等工作。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就业服务。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组织推荐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社区)活动。掌握有创业意愿人员的信息,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协助贷款回收,提供相关创业服务。开展就业援助对象的调查摸底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建立管理台账和及时更新信息库,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上门入户援助服务。调查、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协助做好农村社会保险和被征地农民保障的后续管理工作,协助开展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承担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赋予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各地应根据辖区内的服务对象数量,综合考虑辖区内就业人口、用人单位数量、辖区面积、工作任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配置基层劳动就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定岗定责并实行动态管理。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一般按每6000名左右服务对象配备1名工作人员,所需人员可采取内部调剂、公开招聘、政府购岗等办法解决。村(社区)可设置特定公益性岗位,每村应至少配备1名专职协管员,工作量较大的可适当增加人数,负责人可由村(社区)主任或大学生村官兼任。

(五)切实保证基层平台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乡镇(街道)服务所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按单位性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村(社区)服务站人员经费,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市、县(市、区)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安排工作经费。乡镇(街道)服务所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按照事业单位的规定落实。基层平台聘用人员的工资收入待遇,应不低于同类人员标准,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四、农村基层平台基础工作

(一)建立健全基础台账。基层工作平台要摸清辖区内人力资源和用工底数,做到对辖区内城乡居民、外来劳动力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及用人单位用工需求情况清。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相关信息基础台账,基础台账实行实名制,并及时更新,动态管理。

(二)完善规章制度及流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各项工作制度,使基层工作有章可循。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监察投诉处理、劳动争议调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各项制度,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流程,优化管理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实行“一站式”服务。制度和流程要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树立良好服务形象。

(三)统筹安排场地设施。乡镇(街道)要统筹解决乡镇(街道)、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站)的办公场地和服务场所,完善服务设施。充分发挥现有场地、设施作用,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满足农民群众服务需求,苏北地区要结合经济薄弱村“八有”建设,在村综合服务中心开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窗口。新建或合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在便捷地方分别预留不少于60平方米、20平方米的基层平台办公场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优先预留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场地,根据工作需要,为基层平台配备必要的电脑(网络设备)、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档案橱柜、信息发布栏等办公设备和设施。省对苏北地区基层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等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四)优先推进信息化建设。各地“金保工程”二期立项和实施,要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倾斜,优先保证基层开展公共服务必需的设备、软件开发和网络建设投入,尽快实现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信息联网。研究制订统一的编码体系和信息标准,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全覆盖。在当前乡镇(街道)、社区基本实现与市、县(市、区)联网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村级平台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实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村村通”工程,促进村级平台与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四级联网,实现业务协同处理、信息资源共享。

五、农村基层平台能力建设

(一)强化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员聘用办法,制订聘用资格标准,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队伍。鼓励“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苏北志愿者等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

(二)加强人员培训。建立日常学习和定期培训制度,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加强定岗定向培训,努力实现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一岗多责、一专多能。注重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专职人员持有协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90%以上,建设一支专业化、多功能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队伍。

(三)提高运作能力。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职能。加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管理,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六、实施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地方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调落实,乡镇(街道)具体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农业部门要将农村基层平台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基层平台建设所需经费;民政部门要将农村基层平台建设纳入基层组织建设内容;编制部门要协调解决好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机构、编制问题,确保农村基层平台建设取得实效。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将农村基层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抓紧制订推进方案和实施办法,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当前,要尽快落实乡镇、行政村平台场地、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完善服务设施,合理确定人员配置,研究制订各项工作制度。各市的农村基层平台建设方案,要于2010年9月底前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加强检查考核。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平台建设的分类指导,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优先发展,加快建设进度;其他地区要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基本服务功能。强化农村基层平台建设的检查考核,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予以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不得参加全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评先评优。对创建充分转移(就业)乡镇、村(社区)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重点倾斜。要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确保农村基层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下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代转型(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报告农村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

    农村孤儿社会保障问题(推荐)

    农村孤儿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孤儿的社会保障问题自从建国以来就存在,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非正式保障体系,这......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从我国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农......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调查报告 ——以大名县为例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大名县 存在的问题 对策 摘 要:统筹城乡就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

    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 图片说明:沃兴华,1955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出版有《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中国书法史》......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就是要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农村,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广大师生的充分参与,通过大教育、大培训的独特视角,把现代远程教育与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结......

    浅议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浅议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 要: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而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尚不......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这使得虽然目前的城镇社会保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