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特色亮点经验材料_0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特色亮点经验材
料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特色亮点经验材料 加强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推动文化技术学校发展
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几年来充分协调各村和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75期,培训农民9832人。发放各类科普培训资料6500余份,组织农业、畜牧、计生、司法、农机等技术人员和讲解员,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传帮带工作,农民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法制意识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好多人通过
学习培训,已能熟练掌握各项生产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在群众中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工作措施。
一、乡党委、政府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作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机构,越来越成为全乡工作的重要一环,乡党委、政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克服各种困难给予重视和支持。
二、围绕服务“三农”抓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做好科普培训、法制讲座等工作
我们在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中,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农村缺什么送什么”、“农民缺什么补什么”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文化学校工作着力点,真正使农民文化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对象、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为目的,整体
上提升了农民科普和文化技能的水平和质量。
几年来了,我乡组织各村每年利用各种活动、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工作,结合农时、重点项目、重点技术引进等时机,对农民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日光节能温室玫瑰种植技术、日光节能温室非洲菊种植技术、马铃薯双垄全膜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种肥分层施肥播种技术、半精量播种机械技术、蚕豆机械点播技术、奶牛养殖技术、肉牛养殖技术、草原鸡养殖技术、牲畜疫病防治技术,每年在各村组织普培13-18期,培训人员-3000人次,重点培训结合重点技术推广项目,请乡级专业部门技术员讲课,每年举行2-4天不等培训班3-5期,培训人员400-500人次。
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农村农民文化学校工作 多来年,我乡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努力加强科协与
农业、畜牧、农广校、劳动就业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系、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科技、阵地优势开展文化培训工作,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妇女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开展文化培训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民文化学校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实行上下联动,共同推动农民文化学校发展
一是加强与农广校、科协、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建立互动式信息沟通机制与渠道;二是努力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农村文化培训的投入;三是与上级部门积极协调,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挂图、光碟、农村实用技术书籍等科普宣传资料,我乡9个村建成了农民文化书屋,有力地推动了推动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发展。
第二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介
双塔乡福泉村农民文化技术第二学校简介
双塔乡位于瓜州县东60公里处,有500左右人口,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地处沿线地段。
一、办学方向、师资队伍
办学以来,以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大纲为指南,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民文化、政治素质,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长短结合。采取技术讲座、印发资料、示范指导、放录相等形式进行教学。请进来走出去、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我校有教师4人,其中党员2人,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多年农村工作经验。多年来,教师均能积极工作,勤奋教学,学员能遵纪守法、努力学习。
二、校舍、经费
在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镇农校工作取得了飞跃发展。现窝农校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教室3间,办公室、校舍布局合理,环境良好,交通便利。
三、办学计划,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管理制度,每年制订有德育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教学内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方法灵活多样,长短结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行政、教师财务档案,图书、仪器等各项管理制度能按章执行。教学档案保管完备,还不断开展跟踪调查和市场预测。
四、教育培训效益
在办好农校的同时,对脱盲学员,抓住种养实际,组织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学政策,我乡普教工作多年来各率合格,控制了新文盲的产生。农校每年开展各项培训活动10多次,培训学员2000多人,90%以上学员能全年坚持参加各项培训。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先进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决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完善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工作,为发展山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先进事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先进事迹
来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先进事迹
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大洼镇政府的西部,学校建于2000年9月,占地面积33372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多年来,学校在上级的关心重视下,坚持转变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扣职教办学特点,明确办学目标,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树立了品牌,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办学规模、办学设施、学校管理、就业质量、社会效益均上了一个新台阶。校内拥有标准远程教育网和多媒体微机教室,有现代化的电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是一支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几年来。学校深入贯彻魏书生教育思想,秉承“立足镇郊哦,办出特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学原则,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办学宗旨。体现相信学生人人成才,培养学生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外树形象,内强管理,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传播知识的圣殿,塑造人才的摇篮。
一、办学理念清晰,办学思路明确
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坚持“面向本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业,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培养实用技术人才;面向沿海城市,为推进大洼镇农民工就业培养中等技术人才。”走外向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盘锦市农广校联合办学,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于2005年8月与盘锦市农广校联合办学,至今先后开设有五个教学班。班级专业的选择由学员意向和社会需求而定。目前05级计算机专业已毕业21人,06级计算机专业38人,07级高效蔬菜专业90人,08届二个教学班,一个脱产和一个函授班,09级高效蔬菜专业两个教学班,一个脱产和一个函授班的高效蔬菜生产专业。
二、科学设置专业
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大洼镇是三所中学所在地,每年新增待业青年和劳动力100—200人,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这种情况,我校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与多家职业技能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了“9+1”职业技能教育。2005年至今先后由李敏、鞠玉洁。姚丽娟、晏强、荣丽娟等一批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组成大洼镇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和对学生父母般的爱心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考核,“半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早、中、晚和节假日由政教处、班主任和值周教师全程跟踪管理,以“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为立足点,积极抓好学生的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三大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沉得下、蹲得住、能吃苦、讲奉献、专业技能过硬的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现代合格人才。对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我们的目标是:以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树一流校风创一流职校。
五、狠抓技能训练
学校始终把的动手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抓训练。严要求,切实提高职中生操作技能。学校坚持积极开展技能活动,不断规范学生实习、实践课程和考核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四证”考核制度。促进了职校生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
六、畅通就业渠道,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就业安置工作是职教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大洼镇地域经济特点,安排学生到蔬菜大棚、园区、电脑公司等单位就业,学生及家长对职校安置路子普通较满意。至今为止,我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来
第四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先进事迹
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大洼镇政府的西部,学校建于2000年9月,占地面积33372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多年来,学校在上级的关心重视下,坚持转变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扣职教办学特点,明确办学目标,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树立了品牌,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办学规模、办学设施、学校管理、就业质量、社会效益均上了一个新台阶。校内拥有标准远程教育网和多媒体微机教室,有现代化的电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是一支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几年来。学校深入贯彻魏书生教育思想,秉承“立足镇郊哦,办出特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学原则,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办学宗旨。体现相信学生人人成才,培养学生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外树形象,内强管理,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传播知识的圣殿,塑造人才的摇篮。
一、办学理念清晰,办学思路明确
二、科学设置专业
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大洼镇是三所中学所在地,每年新增待业青年和劳动力100—200人,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这种情况,我校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与多家职业技能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了“9+1”职业技能教育。
2005年至今先后由李敏、鞠玉洁。姚丽娟、晏强、荣丽娟等一批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组成大洼镇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和对学生父母般的爱心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考核,“半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早、中、晚和节假日由政教处、班主任和值周教师全程跟踪管理,以“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为立足点,积极抓好学生的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三大教育,努力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沉得下、蹲得住、能吃苦、讲奉献、专业技能过硬的现代合格人才。对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我们的目标是:以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树一流校风创一流职校。
五、狠抓技能训练
学校始终把的动手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抓训练。严要求,切实提高职中生操作技能。学校坚持积极开展技能活动,不断规范学生实习、实践课程和考核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四证”考核制度。促进了职校生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
六、畅通就业渠道,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就业安置工作是职教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大洼镇地域经济特点,安排学生到蔬菜大棚、园区、电脑公司等单位就业,学生及家长对职校安置路子普通较满意。至今为止,我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第五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计划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计划
天龙镇双硐村2010年4月
今年,我校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大镇,教育重镇”的建设目标,坚持把握方向,服务三农,特色办学,务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全面做好我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
1、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我村待业青年和在家务农农民的文化技术培训基地,是提高农民生产劳动技术素质的重要阵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镇党委、村支两委非常重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村支书亲任校长,全面主持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村委主任任副校长,具体领导负责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双硐小学两名教师担任文化课程,镇农、林、牧、畜、渔技术员担任技术课程。
2、加强学校宣传,提高入学率。
我校联合天龙中心校、天龙中学及各村委会,通过办宣传栏,张贴标语,动员和鼓励广大在家农民和待业青年,进入学校认识和了解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高兴学文化,专心学技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现代新农民。
3、瞄准市场安课程,农民需要定教材。
今年,我校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学校老师选教材,学员随着安排听课学习,为市场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农民需
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校缺什么,镇党委就补充什么,把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真正办成向农民输血充电的“加油站”。根据市场分析和农民的需求,种植和养殖仍然是颇受农民欢迎的传统项目。我校将在此加大教学技术资料的投入,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农民朋友学习的需要。
4、做好学员的跟踪服务工作。
学以致用,用有所效是我们办学工作的目标。学员学习结束后,我们制作致富联系卡,分片联系和了解他们在种植和养殖的实践中,遇到什么实际问题,需要什么技术指导,掌握他们的生产动态和情况。如果农民出现技术问题,我们将派出技术教员上门服务指导,为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民致富打开一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