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

时间:2019-05-12 19:3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

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

新闻出版标准是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秩序的规则;新闻出版法规是规范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二者的关系会表现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状态。我国应该着手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强二者在内容、功能、性能方面的协调,建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标准与技术法规之间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技术法规时尽可能引用自愿性标准。如果没有适合的标准可供立法所用,立法机关再制定有详细技术规定的技术法规,或者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立法所需的技术标准。根据ISO/IEC指南2的规定,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属性。标准机构在制定标准时,采用总体援引法规的方式,如“根据法规的要求”等。①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我国新闻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两者的协调发展,不仅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而且能有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掌握贸易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研究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构成及功能特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1)新闻出版标准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第2号指南《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以下简称ISO指南2)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②新闻出版标准则是指涉及整个新闻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够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秩序和效果,经过协商一致制定的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③

(2)新闻出版法规的概念

新闻出版法规是规范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广义的新闻出版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总称。我国有关新闻出版的法规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七种具体形式。④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1)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保证出版物产、供、销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果;第二,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第三,可以共同和重复使用。

新闻出版标准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生产属性。根据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文件或管理规则来组织生产,不仅可以保障新闻出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水平。⑤第二,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是以满足生产和使用要求为基础的,经过生产实践的新闻出版标准符合技术先进原则,能具体地指导生产活动。第三,经济性。当前,标准不仅是控制生产的手段,而且已经发展为调节贸易的手段。新闻出版标准化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生产高质量和高效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2)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与功能特征

新闻出版法规的构成要素包括:第一,法律明晰的权限;第二,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新闻出版法规的功能特征包括:第一,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第二,管理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明确规定的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包括了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的各项要求。第三,稳定性。新闻出版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新闻出版活动的行为规范,制定和修改都有严格的程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二、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比较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共性

新闻出版标准是为了在新闻出版领域内获得最佳的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对新闻出版活动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而新闻出版法规则作为规范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手段,是通过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保护来实现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在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运行秩序方面具有公共目的的一致性。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差异

第一,本质属性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自然属性为自愿性,而新闻出版法规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第二,规范对象不同。新闻出版标准是对新闻出版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产、供、销等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而新闻出版法规是对新闻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进行协调。

第三,主要内容不同。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出版、印刷、发行以及信息化等一系列过程所应遵循的普遍的技术要求和具体的技术细节。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则是侧重于规定有关新闻出版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第四,制定程序不同。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应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定进行。具体而言,标准一般由企业、科研单位负责或组织工作组制定,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组织审查。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等。

三、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模式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新闻出版标准本身的市场适应性、法律制度的演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关系会表现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状态。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这种状态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能够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1)新闻出版标准对新闻出版法规的补充作用

新闻出版标准包含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复杂的工艺以及科学成果,经过市场检验的新闻出版标准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在行业发展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有关标准来解决,即引用能满足立法需求的新闻出版标准。这样,立法部门既有效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又充分利用了标准的技术性。标准配合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也保障了新闻出版法规执行的可操作性。

(2)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推动作用

新闻出版法规为了保障所引用标准的有效实施,规定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实施新闻出版标准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防范违法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安全等可能构成的危害,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这样也保障执法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标准实施的职权,促使标准实施主体能够自觉地遵守标准。因此,新闻出版法规对新闻出版标准的实施具有推动和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中性互动关系

我国的标准体系采用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模式,标准一开始就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出版法规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推荐性标准),在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下,在行业内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新闻出版法规制定时也有采用相关标准的例子,如《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就采用了国家标准《出版物发行术语》里的概念等。但是由于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造成了新闻出版标准在行业内应用不足,新闻出版法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等问题。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恶性互动关系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关系还取决于新闻出版标准的水平和市场适应性。新闻出版法规具有强制性,如果所引用标准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市场适应性不足,反而也会影响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目前,虽然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有所提高,但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仍然存在着透明度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以及标准发布后宣传不够等问题。而在国外,标准制定有严格的、科学公正的程序,标准制定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公开和透明,以相关利益各方为制定主体,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⑥

四、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

1.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内容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新闻出版产品的功能、性能和实现这些技术要求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新闻出版各环节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及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新闻出版法规的内容一般包括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个部分。管理要求主要是出版物的管理以及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技术要求主要是包括新闻出版各领域涉及到的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内容。

(1)新闻出版立法要充分重视对于相关标准的采用

从许多发达国家技术法规采用标准的研究来看,标准与法规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规的科学性、降低制定法规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标准化的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标准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的技术水平。新闻出版法规要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和技术的合理性,就需要以新闻出版标准为支撑和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出版法规是总体目标,新闻出版标准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

因此,要确保新闻出版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对于行业的管理水平,立法就应充分重视对标准化成果的引用。第一,立法推动新闻出版法规采用标准化成果。即通过制定相关法规,要求和鼓励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成果。第二,规范引用标准的方法。在国外,法规引用标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注明日期引用;二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三是普遍性引用。⑦笔者建议更多地采用注明日期引用或者是不注明日期引用,两者都需要列出标准代号和顺序号,给出标准的名称。普遍性引用需要对“特定机构或具体领域内”的所有标准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找到适用于法律或法规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难度较大。

(2)新闻出版标准的制定要以新闻出版法规为依据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标准化组织向支持和维护新闻出版法规目标的方向发展。如美国政府就积极与标准化机构合作,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与政府成员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政府法律法规所需要的标准。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做法,使政府对于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政策引导作用。

因此,这就需要建立立法机构与标准化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一方面立法机构在制定新闻出版法规时,如果需要技术支撑,可以与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取得联系,了解法规制定所需的新闻出版标准,经过评审,直接引用或修改后引用。另一方面,新闻出版标准化组织对于已被法规引用的标准,要集中整理和持续关注,及时告知立法部门被引用标准的修订、废止、被替代情况,以便于立法机构对于法规中所引用标准的实时了解。

2.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功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具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的功能特征,而新闻出版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和管理性的功能特征,两者功能上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和有效实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新闻出版法规的强制性促进新闻出版标准的应用

多年来,虽然陆续出台了多项新闻出版标准,但除个别标准因行政上强力推行而普及率较高外,大多数标准的实施力度很弱,实施效果也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是标准的自愿性属性;其二是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三是是否采用标准既不会影响到出版物的销售,也不会影响到出版单位的年检、评奖等,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意识不强。⑨新闻出版法规对于所引用标准的实施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即被引用的标准成为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了强制属性。具体做法是可以将新闻出版标准通过法律的形式纳入到企业的年检、评奖等工作中,通过法规规定标准实施主体的行为,对于没有采用标准或者违反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机制,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标准应用的保障作用。

(2)新闻出版标准的技术性提高新闻出版法规的适应性

当前,要实现法规的可操作性,就需要靠引用标准作为支撑。一方面对于行业中现有的标准进行分析梳理,将普及率和适应性较高的标准引入到新闻出版法规中,在解决新闻出版法规遇到的复杂技术性问题的同时,使得现有新闻出版法规能够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在进行着集团化、数字化等改造,新闻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漏洞。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标准先行的策略,具体做法是:标准化组织和立法机构充分沟通,标准化组织要了解立法机构立法的目标,立法机构要了解标准制定的技术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标准和法规,由于标准的灵活机制,所以就制定出来的标准先对行业进行微观协调,后制定出来的法规只需包含原则性和目标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就引用已经制定出来的标准,从而达到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宏观调节。

3.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性能的协调发展

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性能的协调一致表现为:首先,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强制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体系并存,既可直接发挥新闻出版法规的作用,加大强制性新闻出版法规的实施力度,又可使自愿性的新闻出版标准不直接受法律的约束,具有适应技术进步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新闻出版法规标准体系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新闻出版法规只对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作出原则性规定,不需要经常修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新闻出版标准对技术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修订,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五、结 语

我国新闻出版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不同,标准与法规体系的良性互动也与国际先进存在着差距。当前,我国应着手建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的良性关系,并建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确立新闻出版标准与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力争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注释:

① 张明兰.德美日三国标准化战略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上海标准化.2006(07).② 刘春青.论标准对公共政策的支撑作用[J].科技与法律.2011(02).③ 朱诠.中国出版业标准化概况[J].出版发行研究.2006(12).④ 黄先蓉.出版法规及其应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⑤ 方俊,叶炯,付建华.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0).⑥ 张书卿.当前我国出版业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2009(08).⑦ 刘春青,逄征虎.论标准在法律法规中的实施[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⑧ 刘春青,范春梅.论NTTAA对美国标准化发展的推动作用[J].标准科学.2010(07).⑨ 刘颖丽.简谈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标准化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2010(12).

第二篇:新三板法规

【重磅】与新三板有关的97部法律法规汇总(2015最新全文)

|法客帝国

[原题]速分享:最新新三板法规大全(必备*100部

*word版)

零、综合类(18部)

0.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0.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

0.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2014修正)0.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2014修正)0.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2014修正)0.7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0.8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0.9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2013修订).doc 0.10关于境内企业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事项的公告

0.11关于实施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0.12关于收取挂牌公司挂牌年费的通知

0.1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0.14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

0.15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 0.16关于做好材料接收工作工作有关注意事项的通知 0.17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申请材料接收须知

0.18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有关收费事宜的通知

附件

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转让服务收费明细表 附件

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转让服务收费(及代收税项)明细表

一、挂牌相关(14部)

(一)200人以下公司(6部)

1.1.1股份公司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股票发行的审查工作流程

1.1.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说明书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1.1.3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条件适用基本标准指引(试行)1.1.4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业务操作指南(试行)(2014年第二次修改)

1.1.5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申请文件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1.1.6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涉及新修订《公司法》相关条文适用和挂牌准入有关事项的公告

(二)200人以上公司(3部)

1.2.1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公开转让说明书 1.2.2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公开转让股票申请文件

1.2.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3】 49号

(三)模板文件(5部)1.3.1XX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申请报告 1.3.2XX证券公司关于XX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的推荐意见(适用于已挂牌公司)

1.3.3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声明及承诺书 1.3.4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协议 1.3.5推荐挂牌并持续督导协议书

二、股票发行相关(8部)

(一)2.1已挂牌公司不超过200人(6部)

2.1.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发行业务细则(试行)2.1.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发行业务指南

2.1.3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发行业务指引第1号——备案文件的内容与格式(试行)

2.1.4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发行业务指引第2号——股票发行方案及发行情况报告书的内容与格式(试行)

2.1.5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发行业务指引第3号——主办券商关于股票发行合法合规性意见的内容与格式(试行)

2.1.6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发行业务指引第4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试行)

(二)2.2已挂牌公司超过200人(2部)2.2.1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3)——定向发行说明书和发行情况报告书

2.2.2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4)——定向发行申请文件

三、资产重组相关(5部)

3.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业务指引 3.2重大资产重组业务指南第1号: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内幕信息知情人报备指南

3.3重大资产重组业务指南第2号:非上市公众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文件报送指南

3.4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3.5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6号——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

四、优先股相关(5部)

4.1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 4.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4.3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7号—定向发行优先股说明书和发行情况报告书

4.4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8号—定向发行优先股申请文件 4.5关于转让优先股有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政策的通知

五、收购相关(2部)

5.1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5.2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5——权益变动报告书、收购报告书和要约收购报告书

六、信息披露相关(10部)

6.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细则

6.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业务指南(试行)(2014修订)

6.3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挂牌暂停与恢复转让业务指南 6.4关于2014年报告披露及其他信息披露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6.5关于全国股转系统信息披露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6.6《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临时公告格式模板》填写说明 6.7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临时公告格式模板

6.8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半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 6.9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报告内容与格式模板

6.10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

七、主办券商相关(4部)7.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管理细则(试行)

7.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尽职调查工作指引(试行)7.3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推荐业务规定(试行)

7.4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主办券商相关业务备案申请文件内容与格式指南

八、投资者管理相关(4部)

8.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细则(试行)(2013修改)8.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证券账户信息报送业务指南 8.3买卖挂牌公司委托代理协议

8.4《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公开转让特别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

九、交易及监管相关(13部)

9.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转让细则(试行)

9.2关于修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2013)9.3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1号——信息披露 9.4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申请文件 9.5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章程必备条款 9.6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审核指引

9.7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异常转让实时监控指引(试行)9.8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转让方式确定及变更指引 9.9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单元管理办法

9.10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单元业务办理指南(试行)9.1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证券代码、证券简称编制管理暂行办法 9.1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异常情况处理办法(试行)9.13关于做好实施做市转让方式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

十、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相关(7部)

10.1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转让暂行办法 10.2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信息披露暂行办法 10.3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公司股票挂牌业务指南(试行)10.4关于原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两网公司及交易所市场退市公司相关制度过渡性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

10.5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分类转让变更业务指南(试行)10.6《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转让风险揭示书》参考文本 10.7《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转让委托协议书》参考文本

十一、其他(7部)

11.1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 11.2律师事务所证券法律业务执业规则(试行)

11.3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经营机构参与全国股转系统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11.4中国证券业协会关于拓宽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业务范围的通知

11.5关于公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的通知 11.6新三板常见问题解答第五期

11.7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开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结算账户相关事项的通知

第三篇: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1新媒体的概念 2新媒体的发展 3新媒体给予写作的帮助 4新媒体对于写作的影响

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首先大家会问什么是新媒体?它是如何产生的,与旧媒体相比它到底新在哪?

? 新媒体是近年来刚起步发展的事物,它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为传输载体的,互动式、数字式复合媒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文化传媒起到的一次革命的推动作用。新媒体通常包括数字广播网络,无线传播网络,互联网社区,以及融合性网络载体。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借助信息时代强大的网络传播链路,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同时浏览者也更方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媒体传播的最广泛的工具,还包括商业地带的电子大屏幕,公交站亭的液晶显示屏等。新媒体的传播无处不在,外延更是在不断的拓展。文明发展至今,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直至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而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影像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是文学与摄影在文体上有可能发生联姻的时代。

目前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还只是新媒体写作的一种初始形态,是一种过渡形式,而并非新媒体写作的成熟文体。文字符号与图像乃至视频、动画、音乐等其他符号系统的分离,是平面媒体的主要特征,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则是链接和互通,在这种立体化、虚拟化的传播平台上,传统文本必定发生演变,逐渐形成一种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系统于一身的叙述文体和抒情文体。虽然这样全新的文体在今天还没有出现,但也已是初露端倪,比如数字出版、手机报刊以及大量的博客写作等等。

新媒体在近些年借助高科技的发展也蓬勃发展。在无形之中,新媒体已经与每个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我们在等公交,坐地铁时,都习惯的拿出自己的手机,浏览网页,看一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的人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产品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杂志。客车上普遍都安装了车载电视机,在旅途的过程中传播着新媒体下的新文化。大量的网络写手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产生,他们不再像过去的作家那样,一个人待在家里,打开台灯,伏案写作,而是手提一台电脑,找间咖啡厅,同样安静的写作,新媒体,给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新变化。写作不再需要用纸,只需轻轻敲打键盘,内容也变的更加工整,也保护了环境,避免了由于造纸对

树木的大量砍伐。写作也不再会被看作是只有文化人和作家的事,大众可以共同参与的事,每一个人都可以讲自己的所闻所见,以及生活感悟,理想信念通过新媒体给大众提供的平台写出来,通过网络进行发表。新媒体在这一点上很好的诠释了开放自由的文化精神。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作品内容的权利。同样在新媒体下,写作的内容也变的更加多样化,由于这些年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微博,博客,播客这样的新鲜事物,它们的出现,将写作形式进行了全新的定义,比如微博这种形式,它限制发表140个字,记得在我们上小学第一次上作文课的时候,那个时候规定的字数是最少的,但是也有400字,然后年级越高,字数也就不断的增加,可微博告诉你,140字也可以成文,同样精彩的叙述一件事,发表一个观点,表明一个态度。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专职的微博写手,他们的工作就是写微博,用简短的语言表述事件。新媒体在催生新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大批相关的新职业。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写作不再那么刻板,不再过分的去追求语言美,重视修辞的传统观念已经不再那么的刻意去强调了,反之却产生了一些新文体,比如大家熟知的淘宝体,和最近刚刚出现的撑腰体,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刚开始是不被人接受的,违背了传统的写作概念,但是由于这些文体它们的灵活和俏皮反而更容易的让大众去接受去记住,同样还有一些新鲜的词语,比如囧,还有一些旧词的新理解,比如雷,二等。新媒体让我们的文化写作在脱掉枯燥呆板的外衣的同时,增添了时代感与新鲜的生命力。

当然新媒体的出现在给予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由于传播的媒介变的广泛和时效性强了,低俗的暴力黄色文化也同样会乘虚而入,借助新媒体的媒介大肆的泛滥,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文化先进性建设的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国家在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要监管好,维护好我们的文化环境。这样新媒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越来越多的受众。

第四篇:第六章 领导关系与角色(新)

第六章 领导关系与角色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D)占据主导地位。P18

3A.自然属性

B.管理属性

C.权力属性

D.社会属性

2.(C)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P18

5A.职位

B.组织

C.权力

D.权利

3.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A)。P19

1A.梅奥

B.马斯洛

C.弗洛伊德

D.赫茨伯格

4.冲突属于(B)。P198

A.低对抗行为

B.高对抗性行为

C.无对抗性行为

D.对抗性行为

5.(D)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P189

A.领导

B.被领导

C.群体

D.人

二、多项选择题

1.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ABC)。P200

A.角色外冲突

B.角色内冲突

C.角色间冲突

D.个体之间的冲突

E.目标冲突

2.下列关于冲突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D)。P198

A.冲突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

B.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情况下发生的C.冲突是一种静态的相互作用

D.单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不构成冲突

E.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一致情况下发生的3.群体的主要特征包括(ACD)。P188-P189

A.有一定数量的人

B.是一种社会组织

C.有稳定持续的社会互动关系

D.心理上有归属感

E.具有独立的意义

4.按照老子原则处理冲突的主要方法有(CDE)。P20

3A.主动出击

B.理顺法

C.避开法

D.不干涉法

E.预防法

5.从冲突的表现形式来看,冲突的主要类型有(ABCD)。P199-P206

A.目标冲突

B.认识冲突

C.情感冲突

D.行为冲突

E.自我冲突

6.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ABCD)。P20

5A.控制

B.激励

C.情绪表达

D.信息

E.引起冲突

7.与领导关系最为密切的非正式群体类型有(ABCD)。P193

A.纵向寄生型

B.纵向共栖型

C.横向进取型

D.横向防守型

E.矛盾冲突型

8.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有(BCE)。P19

1A.利益之间的矛盾B.价值观的一致C.个体互补D.个性差异大E.利益的一致

三、判断题

1.群体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群体一般被称为协作群体。

×P191第六章(协作群体是指群体成员的工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完成任务还需要一定的相互配合的群体,如机关中的科室等。这种群体分工比较明确,内部竞争比较激烈,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密切。)

2.一般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就越困难。√P190

3.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发生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P202

第五篇:法规08新课件08

如何使业主大会不再形同虚设

——由一起某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与开发商的纠纷所想到的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小区的物业管理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业主大会作为物业管理小区全体业主组成的自我管理小区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正常组织、运作及行使自己的职能和权利是关系小区业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小区生活环境和谐有序的关键所在。笔者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若干建议,希望今后的立法能将业主大会的作用落到实处,使其不再形同虚设。

一、案情简介

2005年8月,上海市某小区业主委员会(下称“业委会”)委托了两位律师,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下称“房产公司”)诉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请要求房产公司立即支付拖欠的维修基金、提供物业管理用房和移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配套设施、设备。

该房产公司原系本所的常年法律顾问单位,在接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后,立即委托笔者全权代理该案件。在全面、细致地审阅了业委会的起诉材料之后,我们发现业委会并未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向法院提交证据证明此次起诉是得到了符合法定人数的业主的同意。据此,在法庭上笔者提出:业委会没有提供其已经获得业主大会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权的支持的证据,其起诉不符合《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故请求法庭驳回业委会的诉讼请求。

2006年4月,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采纳了笔者的代理意见,以“原告未提供证据证明此次起诉是得到了有关法规规定的业主人数的同意而起诉的,故原告起诉的主体是不适格的”为由,裁定驳回业委会的起诉。此案经二审,维持了原审法院的裁定。

二、对本案的反思

在本案中,笔者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出了业委会在起诉中存在的不符合法定程序之处,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到了代理人的职责。虽然本案最终以法院驳回业委会的起诉而告终,但是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不得不反思本案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法律问题。本案中业委会的诉讼请求之所以会被驳回,究其原因在于其没有能够及时、合法、有效的获得作为小区内全体业主自治的、体现小区最高权力的业主大会的授权。

不可否认,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对于规范我国的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物业管理条例》并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案中所反映出来的,业主委员会未能及时获得业主大会合法授权的问题,就是众多问题中的一种。

业主大会作为物业管理小区全体业主组成的自我管理小区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正常组织、运作及行使自己的职能和权利是关系小区业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小区生活环境和谐有序的关键所在。查阅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关业主大会的规定,不难发现这些规定大都太过于原则,忽略了细节问题,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本文将对中国现行有关业主大会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将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针对如何使业主大会能在小区物业管理中发挥自身作用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对改进我国物业管理立法有所裨益。

三、现有立法存在的不足及待改进的方案

(一)业主大会召开及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问题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参加。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业主大会做出决定,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以上通过。业主大会作出制定和修改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聘和解聘物业管理企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续筹方案的决定,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业主大会的决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笔者认为,该条规定有以下不足及值得改进之处:

1、《物业管理条例》仅规定了出席业主大会的业主必须持有1/2以上投票权,并没有明确在对具体决议事项进行表决时是否仍须具备这个条件。换言之,该“持有1/2以上投票权”的要求是仅在会议召开时需要得到满足,还是在业主大会召开的全过程需要得到满足。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不排除在会议召开时与会业主持有1/2以上投票权,但在会议召开过程之中有业主由于各种原因提前离场,导致表决时业主持有的投票权不足1/2。这是一个涉及业主大会决议合法性、有效性的关键问题,但是《物业管理条例》并未做出明确地规定。因此,笔者认为,为杜绝今后就此类问题产生争议,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在业主大会就每一具体事项做出决议时,投票的业主必须持有1/2以上投票权。

2、《物业管理条例》仅对出席业主大会的业主所需持有的投票权做出了要求,即1/2,但是并没有对出席业主大会的业主人数做出规定。同样,对于通过一项决议,《物业管理条例》仅要求必须经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或2/3以上通过,但是并没有对业主人数做出规定。

不可否认,这种规定本身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投票权是按照业主所持有的物业的数量分配的,一个业主所持有的物业越多,他对该小区所具有的利益也就越大,对该小区的事务也应当享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这种规定本身却也反映了立法只考虑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民主因素。在现实情况中,某些业主,比如开发商,可能会拥有一个小区的大量物业,从而拥有大量的投票权。如果立法只是以业主所拥有的投票权为标准,而不考虑业主的人数,那么很可能出现少数几个持有超过1/2甚至2/3投票权的业主,损害多数业主利益的情况。

故笔者认为,立法应当兼顾经济因素和民主因素。换言之,既规定召开业主大会或通过决议所需具备的投票权标准,又要规定所需具备的业主人数标准。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少数持有大量投票权的业主损害多数业主的利益,又可以防止多数业主损害少数持有大量投票权的业主的利益。

3、《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召开业主大会及通过决议所需具备的投票权标准太过死板,不具备可操作性。根据现行的《物业管理条例》,只有与会业主持有1/2以上的投票权才能合法召开业主大会。笔者认为,此种规定不利于业主大会发挥其在小区事务管理之中的重要作用,容易导致业主大会形同虚设。近年来,随着许多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例如上海,许多购房人买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住,而是为了投资,这些购房人有的并不在上海居住,有的甚至居住在外国。试问,这样的业主会热心小区事务,关注小区居住环境的和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于业主并没有参加业主大会的法定义务,因此很可能出现小区业主大会因达不到最低投票权标准而迟迟不能召开,致使小区事务长久得不到解决。由此可知,如果一味追求参加业主大会的业主需要持有的最低投票权标准,那么必将损害实际居住在小区内的业主的切身利益。当参加业主大会的业主没能达到法定的最低投票权要求时,外国法律通常会规定可以召开第二次业主大会。例如南非法律规定,如果在超过通知书上规定的召开业主大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出席会议的业主人数仍没有达到法定要求,那么业主大会将自动延期到下星期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届时,如果出席会议的业主人数仍然没有达到法定要求,那么不论有多少业主参加会议,均视为符合法定人数要求。换言之,即使只有一个业主参加了会议,也符合法定人数要求,可以就会议议程安排的事项做出决议。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有利于增强业主参加业主大会的积极性,防止小区事务久拖不决。那些本不愿参加会议的业主考虑到即使他不参加会议,决议也能照样通过,那么其参加会议的积极性就增强了。

另外,南非法律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规定,当一个小区的公寓少于10套时,那么参加会议的业主必须持有50%以上的表决权;当一个小区的公寓在10套至50套时,那么参加会议的业主必须持有35%以上的表决权;当一个小区的公寓多于50套时,那么参加会议的业主必须持有20%以上的表决权。笔者认为,这种根据小区规模的大小而设置不同的最低表决权要求有其合理性。小区规模越大,每个业主所拥有的投票权的影响力就越小,其参加业主大会的积极性也就越低,从而很难达到50%这样高的比例。因此,适当降低规模较大小区的最低表决权要求有利于业主大会的顺利召开。

(二)召开业主大会的通知、时间及地点问题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业主。……”这是我国立法对召开业主大会通知的仅有规定。笔者认为,该条文仅规定召开业主大会应提前15天通知全体业主显得过于简单,尚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之处:

1、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规定短于15天的通知时间。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不论是定期会议还是临时会议,都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业主。因此,任何少于15天的通知都可能会因为不符合法定程序而被认定为无效。笔者认为,考虑到现实情况中有些小区事务必须立即得到处理,因此对于某些情况下召开的临时会议可以适当缩短通知的时间,从而使小区事务的解决不被拖延。

2、应当对通知中涉及的会议召开的地点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由于我国立法并没有对业主大会召开的地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可能导致今后就会议地点产生争议。正常情况下,业主大会通常会在小区内召开,那么法律是否允许在小区以外的地方举行业主大会呢,例如在某个饭店,甚至在其他城市、国家。在德国曾经有个案例,一个度假别墅小区坐落在德国某风景名胜区,但是该小区的业主大多居住在柏林,居住在柏林的业主们决定在柏林举行业主大会并通过了决议,于是其他业主对业主大会是否能在非物业所在地举行产生了异议,要求法院宣布该业主大会程序违法。最终,法院考虑到该物业的特殊情况,认为在柏林召开业主大会并未违反法定程序,驳回了其他业主的诉讼请求。由此可知,我国立法应当对会议召开的地点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从而防止今后业主们就该问题产生纠纷。

3、应当对通知中涉及的会议召开的时间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由于我国立法并没有对业主大会召开的时间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可能导致今后就会议时间产生争议。业主大会应当在适当的时间举行,那么何谓适当的时间呢?显而易见,将业主大会定于上班时间举行是不适当的,除非该小区绝大多数业主已经退休。那么将会议时间定于某个节假日就一定适当吗?考虑到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在长假期间外出旅行,把会议安排在长假期间举行也未必适当。德国曾经有个案例,因为将会议时间安排在礼拜天早上(基督徒去教堂做礼拜的时间)而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对会议召开的时间问题做出适当的规定,从而防止今后业主们就该问题产生纠纷。

4、应当通过立法规定,会议通知中必须载明会议的议程和拟作出决议的事项,会议不得就未在通知中载明的事项通过决议。这有助于业主们事先了解会议的内容,从而决定是否参加此次业主大会或者是否需要就会议的内容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就专业问题请教专业人士等。南非法律规定,会议的通知中必须载明拟提交会议表决的小区上一的决算和下一的预算。笔者认为,这种事先将会议内容通知业主的做法非常有必要,可以让业主针对不同的会议内容做出相应的安排。

(三)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问题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业主大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召开。……”笔者认为,该条文没有明确规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而是将该问题交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不利于保证定期会议的如期举行。鉴于业主大会在小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它的如期举行是保证小区事务得到及时、有效、妥善解决的前提。因此,对于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问题应当由法规直接加以规定,不宜交由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

关于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问题,国外大致有以下几种规定:(1)南非法律规定,两次定期会议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5个月;(2)德国法律规定,定期会议的举行以财政为界,在上一财政结束之时必须召开下一届业主大会;(3)美国法律规定,定期会议必须每年举行一次。上述国家的立法均将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召开的时间间隔设定在一年左右,这是一项法定义务,不能通过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予以变更。笔者认为这有利于确保业主大会的定期召开,真正发挥其作为小区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

四、结语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直到2003年国务院才出台了《物业管理条例》。可以说,我国的小区物业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规定都跟不上迅速变化着的现状。许多小区自交房以来从未召开过业主大会,也没成立业主委员会,小区事务无人管理。前文中提到的案例就是由于业主委员会未能及时获得业主大会的授权而导致被法院驳回起诉。

如前文所述,业主大会是小区业主共同管理小区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正常组织、运作直接关系小区的和谐与稳定。住宅小区的和谐与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发挥业主大会在小区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惟有如此才能妥善解决小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构建出一个个和谐、稳定的社区。笔者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若干建议,希望今后的立法能将业主大会的作用落到实处,使其不再形同虚设。

下载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出版法规与新闻出版标准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二十四孝标准

    新二十四孝标准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 5、每周给......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新)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

    新会务标准

    新会务标准 营销中心会前准备 1各部门填写好《网商创富讲座预约表》,有专人负责会前登记营销员预约意向到场准客户名单及信息,以备各部门会前会中自查追踪及撞单事件的处理。......

    2011新评审标准

    黑龙江省中小学校教师系列 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依据《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

    新三好学生标准

    “新三好学生”标准 一、“在学校做个好学生”的表现 1、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班纪班规,有法纪观念; 2、感恩意识强,知恩图报,不忘师之恩、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

    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员工收入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5篇范文]

    ****思想政治论文 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员工收入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 ****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 摘要:探讨新的形式下解决员工最关心的收入问题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关键......

    食品标准与法规

    一、填空(共20分,每题2分) 1、食品()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贮存以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2、标准从本质上属于()范畴......

    压力容器法规与标准[模版]

    压力容器法规与标准 超高压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R0002-2005)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CS154-99) 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 (CS218-99) 钛制设备技术规定 (CD130A8-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