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学概论课题总结报告[模版]
《环境学概论实践报告》
实 践 报 告
资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10级
姓名 罗刚 2010160436 谢佳敏2010160441 钱芳芳2010160437 张意璟 2010160438 陈炉2010160440
龚新宇 2010160439 邹雪萍2010060413 刘节 2010150426 周敏 2009160419
2012年3月
一、湘江背景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
湘江,作为贯通长沙的母亲河,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以及逐渐增长的人口、工农业发展压力等原因,近些年来,湘江的水质状况已不容乐观。
湘江水质污染的回顾 1、2006年1月6日,湘江株洲霞湾港至长沙江段因清淤施工中出现意外,不同程度镉超标,湘潭、长沙两市水厂取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二、目的及其意义
通过对湘江流域部分区域的水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湘江水体的污染程度、污染源、污染途径等现状,了解水质恶化的主要的原因,归纳出水体污染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环境学概论的知识,探讨湘江水体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同时指出湘江水质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改善水质的方向及对策措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时间:2012年3月8日
2、调查地点:湘江一桥至三桥的西侧
3、调查人员:罗刚、钱芳芳、张意璟、陈炉、谢佳敏、龚新宇、刘节、邹雪萍、周敏
4、调查方式:实地考察、访问当地居民
5、调查经过:
(1)调查前期查阅相关资料;
(2)小组成员于当天下午2:00在天马学生公寓集合,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向一桥和三桥出发,其间,小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访问等方式对湘江的水质做进一步的认识;
(3)小组成员汇总调查结果;
(4)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编写总结报告。其中陈炉负责湘江水质现状分析部分,钱芳芳负责调研过程和污染原因的撰写和分析,邹雪萍和刘节、龚新宇、周敏负责湘江水质背景一块,张意璟负责制作PPT和讲解,罗刚和谢佳敏总负责整个报告
四、调查现状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关水质污染的问题及现象。上一个月,由于长沙一直是下雨的天气,导致湘江水质长沙段出现了大面积的浑浊,河水已经泛黄。另外在水闸附近,发现河水有变黑、发臭的迹象,并且漂浮着一些不能被水环境分解或溶解的物质,其中以塑料漂浮物居多。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去分析解析出具体的污染物质,但仅从颜色,气味以及透明度来看的话,水质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在河漫滩上我们发现种植有大面积的农作物,这些种植物不仅是占用了河道,而且对长沙段湘江的水质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而在我们采访当地村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淤泥的养分无法满足作物的生长,人们往往会喷洒一定的农药及化肥,这些未能分解的化学物质经雨水冲刷、表面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排入湘江,这无疑是湘江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这种圈河道而种地的行为,与洞庭湖的圈湖为地的行为颇有些相似,只是在小径流量的湘江长沙段中,这类行为造成的洪水危害基本较小。但是,此类行为,对于水质的污染却是毋庸质疑的。
其次,伴随着长沙地铁建设及过江隧道建设,施工队进驻湘江流域。在湘江附近,我们发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水泥由于变质凝固而被废弃在沙地上,也有泥浆水等液体状废弃物排入湘江,使湘江的水质状况雪上加霜。
此外,在湘江的石猴子大桥附近存在着开发利用河底沙石的挖掘现象,沙石的开采、运输、输送、预处理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都会对湘江的水质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会造成水体浑浊影响水体可见度、运输过程中油污的泄漏。
五、湘江污染原因浅析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源头地区经济不发达导致小水电站开发过热,同时大量发展冶炼、轧钢等高能耗产业,给湘江造成大量污染。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上中下游难以协调一致,造成了限制污水排放和治理的难度加大。2.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向湘江内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
湘江是洞庭湖水的重要输入源,其沿线绝大多数县级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污水管网建设速度慢、资金短缺,使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内,如2005年,城市生活污染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34.33万吨,严重超出其自我净化和修复的能力。3.农业成为重要污染来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种植业不断加大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间接造成了对水质的破坏。同时,家禽家畜养殖过程中废水往往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为水质破坏增添了新的砝码。4.工业废水的排放
湖南省工业技术相对落后,监管体制不到位,洞庭湖区遍布的数万公顷芦苇成为造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年产量仅1万至3万吨的小造纸厂遍布于湘江各处,他们的共同点便是盈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大多只有简陋的污染防治措施,有些甚至直接将生产废水排入湘江。2006年造纸业COD排放量占了湖南省的50%左右。2007年,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排污水量的45%和95%。同时,各地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甚至对污染麻木不仁。5.三峡蓄水使洞庭湖水位降低,湘江的水量和水质收到了影响,导致污染物的浓度增加
由于三峡大坝的建立,导致了长江下游流量大大减少,流量的减少导致了湘江和洞庭湖的水位大大降低,大量的河床裸露,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湘江的污染物自我净化能力急剧下降,这进一步加剧了湘江的水质恶化。
6.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不足、相关法律存在缺陷
环保部门存在着缺位的现状,并没有真正履行自身的义务,或者在执法中存在着偏袒、随意等错误的现象,并且没有依法管理污染组织或个人,也没有充分合理地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此外,相关法律上的漏洞也给环保部门的执法带来了挑战。
7.国家政策上的缺失
由于自身实力的制约,企业在购臵、使用、保养、更新污染处理设备上存在着经济上的困难,而在这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做出相关的补贴政策和办法,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六、对策思考
1、加强洞庭湖的水质监测系统,实行动态监测,加强区域联合监测 健全洞庭湖的监测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数据,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实行动态监测,为洞庭湖水体的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区域联系,实行统一管理,从时间和空间上全面掌握洞庭湖水质的变化。
2、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 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需要,必须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的建设,提高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健全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确保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例如:加强各个环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到排放标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强收费管理,努力使污水处理系统走向企业化、市场化;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联系,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为保护洞庭湖水体做出贡献;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集资,政府要加强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建立高效、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污水排放标准进行排放,杜绝超标排放或不经处理进行排放,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3、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走生态农业之路 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使农业生产多样化,在不适宜种植的地方发展水产养殖、生态观光农业,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水产养殖、家禽家畜养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建立一套污水处理系统。推广毒性低, 残留期短的农药和化肥并进行合理的施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例如:充分利用养殖过程中动物产生的粪便,秸秆还田等。根据湘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可以发展以下几种生态农业模式:
①“种-养-沼-加”复合生态工程模式。一般以生态村的发展模式最为典型。
②“四位一体”复合生态工程模式。把猪圈和沼气池建在生产蔬菜的日光温室中,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可为生猪补充热量,为温室增温,为蔬菜提供优质有机肥,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综合性创新的特点。
③种养加一体化绿色食品规模化开发模式。
4、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 加大工业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加大监管力度,促使临湖各企业引进先进环保设备,采用循环用水、清洁生产。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对各排污企业坚决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总量控制制度;采取限制氮、磷入湖量,帮助排污企业加大污水处理和回收力度;对排污量较大的区域推行“高排放标准、高排污收费”以降低污染物的点源排放。同时,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改革工业布局,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规模小且排污设施不达标的厂子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如小造纸厂、小氮肥厂、小糖厂、小化工厂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完善环保举报热线。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洞庭湖水体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需要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密切合作。为此, 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调动沿江地区广大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改善和保护环境,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使用无磷洗衣粉,节约用水等。要严格执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6、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大对污染治理的管理
国家需要填补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空白之处,防止企业或个人钻法律空挡,也可以保障执法部门依法管理和有法可依。此外,政府可以对企业在污染物处理上提供资金支持和奖励,正确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七、小组总结及心得
通过此次湘江水质调查使小组成员对我们的课程环境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分析问题,归纳整理以及交流沟通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让我们对湘江的水质以及污染状况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虽然此次的调查是在我们并不具备深厚的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也只是初略的对湘江进行了调查,并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湘江的问题。但是却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视野以及实践能力。我们以后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环境学概论
浅谈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防治措施
摘要:近几年来,德江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对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农村环境五天的对策及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农村
环境污染
防治措施
德江县
1德江县区域概述
德江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之间。德江县是贵州省铜仁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2071.9平方千米。总人口49.19万人(2007年末)。326国道、303省道穿境而过,乌江自南向北纵贯其境,东属武陵山区,西属娄山山系。德江县辖12个镇、8个民族乡1985年被省确认为贫困县,2001年被列入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县随着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我县把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2.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德江县农村主要存在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生活污水、养殖污水以及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 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等现象, 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 且易传染疾病, 影响居民健康,严重影响乡镇的形象,至于经济的发展。
2.1德江县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人均产生的垃圾量逐年增加,但是,人口在逐年增多,垃圾排放总量也在快速增长,我县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废衣服、废材料等,其中有几废弃物占50%以上,生产垃圾主要为秸秆、塑料棚膜、农药瓶等,秸秆年产量高,利用率低,焚烧量就更低,闲置和丢弃,全县耕地面积23617公顷,化肥使用量大,农药使用量高,其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剂等使用比重量大。
目前,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程度低,垃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地方散乱丢弃和堆放,有些甚至进入河道水体中,散发乡镇的垃圾收集池,焚烧池也成为二级污染的隐患。化肥、农药、地膜及土壤污染危害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用水的安全。
2.2德江县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我县在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为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透等产生的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长,但是,处理率低,在以前是生活污水基本是零排放,现在只有小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大多数没经过处理就任意排放进入农村水塘,河沟,有些淤积变黑发臭,这现象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生活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影响农村日常生活、农作物灌溉用水,还会威胁农村生活饮水安全。
2.3德江县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 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 重金属超标, 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4 德江县农村规划不合理造成人居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我县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我县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我县大部分乡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我县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乡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县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2.5德江县乡镇企业布局不当产生工业污染现状
我县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目前,我县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3.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存在问题
3.1 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 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 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3.2 乡镇环保力量薄弱,无法适应形势需要
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一是“兼”多“专”少。二是业务不精。三是人员常变。
3.3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目前,我县环保投入不足,仍是各乡镇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4.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措施
4.1 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浓化宣传氛围,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治理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氛围,要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县各级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不断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好的技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4.2 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县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产业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高效、清洁生产。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也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除了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和采用新的处理工艺是更为现实的对策。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乡镇企业,应多方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污染集中治理,克服污染治理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和“高折旧率限制”。
4.3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监督和管理
要在我县各乡镇建立健全各类机构,加大治理力度。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完善管理机制清理垃圾。要在全县所有农村村头地角、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等存量垃圾,定期集中时间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各镇、村要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农村生活垃圾桶点(垃圾中转站),配备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奖惩。各级乡镇部门组织要把治理环境污染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严格奖惩,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4.4德江县环保局“八坚持、八不准”切实改进作风
德江县环保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省“十项规定”、市“十项规定”,制定了“八坚持、八不准”干部职工日常行为规范和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八坚持、八不准”指:坚持作息制度,不准迟到早退;坚持首问责任,不准推诿扯皮;坚持忠于职守,不准聊天游戏;坚持良好风尚,不准打牌赌博;坚持厉行节约,不准签单挂帐;坚持秉公办事,不准吃拿卡要;坚持环境优美,不准杂乱不洁;坚持安全防范,不准违规操作。同时,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局党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股室人员进行检查,凡对违反出台的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凡三次以上交县纪检部门作出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并印制了“八坚持、八不准”行为规范明白卡片发放到每位干部职工手中。目前,通过“八坚持、八不准”的出台,全局干部职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4.5德江县环保局认真处理群众环境污染投诉案件
3月18日,德江县环保局接到钱家乡群众电话举报,反映钱家五行再生纸厂污水直接排放,对洋塘河造成污染,双方私下协商未果,并发生口角。接到投诉后,县环保局监察大队迅速出动,前往污染现场调查情况。经现场检查,该纸厂环评、工商营业执照等手续均齐全,所产生的污水也是沉淀后循环使用,未直接外排。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有污水外泄情况。环境执法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该厂立即停止生产,必须作好污水处置工作、防止外泄情况的发生。据了解,该厂已停业整改,有效防止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
总结:
在关注农业污染的同时,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延伸的现象是不可忽视的,我县要结合农村环境自身的特点,落实环境保护有效机制,展开环境综合治理,充分调动各级部门的力量,改善农村环境和资源合理运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农村环境污染现在及治理对策-----(冯欣)2
第三篇:《环境学概论》试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2、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3、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 ————,————,——————,——————。
4、危险固体废物的主要处置技术为——————,——
5、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有——————,-————————,——————。
6、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7、按环境要素的不同,可把环境标准 分为————————,————————,————————。
8、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
9、三同时制度的含义是—————————————
10、环境污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有————————,————————,——————。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传递性,累积性,交叉性
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飘尘,CH
4、焚烧,填埋
5、预测,影响、现状评价
7、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8、国家级、地方级
9、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监理。
10、急性危害,长远危害,致癌致畸。
1、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
能吸收大量的红外线而被我们称为人类的保护伞。()2、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含量太高。()
3、高而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优美旋律的音乐不是噪声。()
4、TSP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简称。()
5、空气中的氨可消除二氧化硫,从而减少酸雨的生成。()
6、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环境监测和水体环境监测。()
7、环境管理就是管理各种工程,项目的投资,以及政策的符合程度。()
8、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以 其是否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作为判别标准。()
9、放射线的严重危害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10、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复杂体系1√,2,3,4,5√,6,7,8√,9√,10√
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3)和谐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5)高效性原则。6)阶段性原则。
2、物质循环就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在生物群落中和在无机环境中两方面。主要在考试中会涉及到的就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等。简单叙述各种循环的特征。
四、简述
1、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主要是由能源结构决定的,属于煤烟型污染。我国能源结构中有75%是由煤为原料组成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酸雨态势扩大,出现酸雨的城市占全国城市半数以上,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方。随着小汽车走入中国百姓家庭,汽油消耗量急剧增加,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将会增加,城市交通污染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我国已经将发展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作为今后交通发展战略,将会有效解决交通能耗污染问题。
1)减少燃烧。集中供热、限制汽车数量、杜绝燃化炮竹(尤其是首先解决机关单位的烟花炮竹)。
2)改进制冷技术,限制使用氟利昂制冷剂。3)治理腐败,落实环保管理。变罚款为治理。4)限制乱砍乱伐,指数造林。
2、固体废弃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废物料和旧物品。它包括工业废物、农林水产废物、商业性废物、环境治理废物及城市居民垃圾。这些废物如果利用、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环境问题,但如果利用得当,则往往一过程的废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固体废物是“被放错了地方的原料”,应加以利用。同时处理得当,也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指的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它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最好方法。要减少工业生产中的废物产生量,就要实现无废、少废生产,这涉及到原有工艺的改革、开发新的工艺流程,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原料的综合利用、改进产品的设计、重新调整化学品的配方、用无害化学品代替有毒化学品。
(二)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上升。如能将固体废物分类收集,进行回收利用,必将减少原材料的采用、废物的排放量、运输量和处理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做到物尽其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三)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处置技术
1.土地填埋法。2.堆肥法3.焚烧法。焚烧法是通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迅速而大量地减少废物容积.消除有害微生物.破坏毒性有机物并回收热能。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但焚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也较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填埋的场所一般难以保证,焚烧处理的成本太高,而且二次污染严重,因此,堆肥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垃圾量大,农业只要求提供大量有机肥料作为土地改良剂。因此,堆肥法是一条可行的垃圾处理途径
第四篇: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资料参考
名词解释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规律: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五律协同;规律与规划。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水体污染: 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环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名生活中的作用。
化学需氧量(COD):只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简称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表示。
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被氧化的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指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质中的含碳量
溶解氧(DO):指一升水中所溶解的氧量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污染物参与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其分离或分解,使排入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现象。
水质标准:规定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的数量和浓度的技术规范。氧亏: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的差。
水环境容量: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体富营养:N、P等职务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干洁空气:没有水气和悬浮物的空气。
温度层结:是指地球表面上方大气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干绝热递减率:气块绝热上升100m降温1℃称为气体干绝热递减率。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逆温:与标准大气情况下分布相反的现象叫温度递减,简称逆温。
城市热岛效应: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使城市热源和地面覆盖物与郊区形成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城市比周围地区热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土壤:土壤是由大小不等的土壤颗粒组成的,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
土壤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由于外来物质、生物或能量的介入,而使其有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遭受破坏而降低或失去正常功能的现象。
土壤自净作用:指土壤被污染后,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在一定时间后各种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有毒物质等逐渐分解、吸收、转化、沉积,最终达到无害化的能力。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是自然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第五篇:环境学概论论文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识和看法
经过对环境学概论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学有了一定的认识。21世纪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尤为突出。
全球气候变暖是 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 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 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 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 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 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 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9%。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 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 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 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 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 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
一、全球气候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
大气中由于存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才使得地球的平均气温维持在15℃左右。但是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例如二氧化碳浓度现已达到368ppmv,是42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是过去1000年最温暖的100年,过去140年间全球升温0.4-0.8℃(平均0.6℃),而且13个最暖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近50多年来,长三角城市地区气温亦在升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变暖幅度更明显,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其中以冬季的气温升高最显著,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50年代上升了1.1℃。
科学家使用3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预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100年将上升1.4-5.8℃,这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快的。考虑二氧化碳(CO2)和气溶胶共同作用,预测我国未来100年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将继续上升,未来变暖的范围和强度增加。
观测和研究证明主要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确实已经发生了全球尺度的变化,而且正在继续增加。观测和理论研究还证明,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例如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直接向大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工业生产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和氟氯烃(CFCs)等;二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温室气体的源和汇。例如森林砍伐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汇,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而增加大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源,大气污染排放降低了甲烷的汇等。
经典物理和辐射物理能够准确地证明,地球表面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现在实际测到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低33摄氏度。一个正确而直接的推理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会使全球地表温度升高,即通常所说的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准确计算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地表升温量,在过支30多年里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数值模拟。综合当今主要模式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大气二氧化碳加倍,平衡态气候变化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1.5-3.5度,考虑到海洋的巨大作用,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则下世纪全球地表温度变化速率将是0.1-0.3度/10年。用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的温室气体浓度渐变实验结果与此相同。
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气溶胶(主要是硫酸气溶胶)浓度上升,将会使地表温度降低,部分抵销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温效应。考虑到气溶胶的降温作用,下世纪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速率可能只有0.05-0.2度/10年。
如前所述,人类活动确实已经造成了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确实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于在未来几十到100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到底有多快,换言之,下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到底能上升多少?其它气候变量(特别是降水)怎样变?气候变率会发生明显变化吗?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吗?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布任何?气溶胶浓度增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抵销温室效应增强?很遗憾现代科学对上述所有问题都无力作出确切的回答。即使是对于已观测到的过去100多年的气候我们也还不能肯定是否是二氧化碳增加的影响,更不知道这种影响到底占多大比重。关于“全球变暖”问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确实非常巨大,而且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