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一、名词解释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育,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到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体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技术规范。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净化: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危险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的固体废物。
噪声: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全球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产生了超出主权国家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活动,CO2等温室气体过量排入大气,这些气体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个要素,对人群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了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对了 自身的开发发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可能性的发展。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经济。
节能:应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保护和社会上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光化学污染:指大气中的碳氧化物、碳氢化物,在收到太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混合体。
等效声级:在声场中的某一定位点上,连续暴露出的不同A声级变化的噪音,以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音大小称为等效声级
垃圾堆肥:垃圾经过前处理,通过垃圾和土壤本身的真菌、细菌,使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降解,得到可以改良土壤的物质的一过程
半衰期:特定的某种物质的浓度,通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用的时间。焚烧法;指对垃圾进行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过程
固体废物资源化: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在循环,狭义讲:为了在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固相(土壤空气)等三相四种成分组成的多相疏松多孔体系。
水质:水相的质量。水与其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特性。水体: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
水体自净:受污染水体经过水中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步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EIA):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带给环境的影响。
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二、论述题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何看待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答: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A、人为性 a、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b、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c、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d、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e、人类活动影响着人类自身 B、变化规律自由 C、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
D、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大开放系统 E、不完整性 F、高“质量”性 G、复杂性 H、脆弱性
2、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a、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b、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c、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的需要
d、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e、生态城市建设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
f、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
g、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h、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i、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2、阐述水体污染指标中,植物性营养物(N、P)和耗氧有机物(BOD、COD)的主要来源,如果过量排入水体分别可能引起什么水环境问题? 答:
1、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来源:
a、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植物、杆、牲畜粪便等)b、城市生活污水(人的粪便等)和含P洗涤剂 c、某些工业废水(制革、造纸、肉类加工、炼油)
d、由于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和对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冲刷,使一定量的植物营养物质汇入水体。危害:
a、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藻类繁殖引起死鱼
c、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d、水生生态失衡
e、自来水厂处理成本增多
2、耗氧有机物 主要来源: a、生活污水 b、农业废水 c、工业废水 危害:
a、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b、水体能见度下降 c、水体发黑发臭 d、有气体从水中冒出 e、水体表面有浮渣
3、对我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提一些建议 答:
1、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2、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建立国家土壤质量信息数据库,创设土壤污染档案。
3、建立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战略,建立我国土壤污染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污染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编织中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指南。
4、建立满足我国土壤种类多样化特点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加强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研究。
5、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土壤防治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基于风险的土壤污染管理理念,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6、加大土壤科学研究资金投入。
7、开展保护环境,清洁土壤,拯救土壤宣传教育活动。
8、建立土壤科学污染监测网,加强土壤污染监测,依法对国土管理。
9、控制生产和生活污染源
10、建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点。
4、土壤污染物包括哪些类型?阐述土壤污染的自然化过程。答:
1、土壤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a、有机污染物 b、无机污染物 c、生物污染物 d、放射性污染物
土壤污染的自净过程: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
旧的观念+旧的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人类的早期对环境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佐证。
而旧的观念+新的技术却产生了当前我们所感知的环境现状,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旧的生产生活观念。
还有,当下量该解决的是人口问题,就是因为人口数量庞大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资源的疯狂的掠夺的原因也是为了解决这庞大的人口的生存问题。所以说是人的问题。
6、阐述大气垂直结构分层的主要依据,以及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分析燃煤排放的SO2对哪一层影响大?
答: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化学成分、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对流层的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位于大气层的最底层
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平流层的特点:
1、空气稀薄
2、水汽和微尘的含量很少
3、能见度高
4、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极其微弱
5、不易成云致雨
6、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7、存在紫外线
燃煤排放的SO2对对流层的影响大,因为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对流层。
7、阐述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以及资源化的方法,你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
1、方法:
(1)提高居民对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认识(2)加强城市垃圾管理
(3)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4)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5)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技术监测的应用科研工作(6)稳定环境卫生职工队伍
2、关键:
(1)关键一是认识的问题
不少城市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仍然认识不足,重现不够,没有把它纳入城市重点工作的议事日程。
(2)关键二是资金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严重不足
(3)关键三是政策
缺乏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致使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再生利用
(4)关键四是管理
环境卫生行业管理薄弱,缺乏强制性法规和行政、经济手段,生活垃圾总量的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
(5)关键五是技术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落后,科研工作跟不上,开发生产尚未形成能力
(6)关键六是稳定环境卫生职工队伍
环境卫生专业人员劳动条件差,强度大,津贴少,工资水平低,加上住房条件差,致使环境卫生行业招工难,专业技术员少,后继无人。
8、阐述环境噪声的特点,你认为应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 答:
1、噪声的特点:
a、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b、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c、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转化为空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
2、噪声的控制
发生噪声污染必须有三个要素: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A、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a、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 b、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 c、建立卫星城 B、技术措施
a、用液压代替冲压
b、吸声、隔声、消声、隔振、耳塞等
9、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
1、原因
a、人口的过度膨胀
b、物种赖以生存的生境受破坏,生境退化 c、环境污染
d、外来物种引入和外来病害的入侵和传播 e、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2、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从根本上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是破坏了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 二是破坏了药物来源; 三是破坏了工农业资源;
四是破坏了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
五是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六是影响生物考古及科研等。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因此,动植物的大量灭绝必然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3、保护途径
a、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网络
b、建立和完善全国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c、保护特殊生境和生态系统,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
d、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 e、保护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异地保护与研究
f、寻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协调的途径--------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g、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总结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保护示范工程建设等
10、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方法 危害:
1.辐射对人类本身带来瞬时及中、长期危害
大剂量瞬间引起的急性放射性辐射伤害,可使人或生物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受到微量放射性污染伤害的人或生物,即使当时并不危及生命,经过一定时间,也可能诱发癌症、白血病等,缩短寿命以及遭受遗传伤害等,产生后发效应。2.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危害 由于通过食物链传递,使许多污染物,尤其是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性质稳定且在自然界能长期存在,将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即使原始污染域污染物的浓度很低,不足以伤害生物,但经过富集浓缩之后就可积累到足以伤害生物的程度。而且,放射性元素可以远距离污染。假设放射性物质在一次爆炸后,产生的粒子被顺风而下的云所携带而扩散,除任何居住在被污染地区的人们将被灰尘辐射,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受到污染外,同时受污染的灰尘将被风、运动的车辆及其它运动物带远,加大辐射量。3.对社会稳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放射性污染一旦发生,除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环境外,还将在人群中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并极易造成社会混乱。
处理方法:
主要应着重于预防,控制污染源。一旦发生,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核工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将安全运行放在首位,杜绝核物质泄漏事故。核工业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无害标准后排放。对放射性强的废物要放置在封闭的专门场所,并禁止人进入。
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也不容忽视。居室中的一种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氡气。高剂量的氡可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疾病,氡已经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辞肺癌的因素。氡很多藏在花岗岩等岩石中,地层深处的氡也可以通过地裂缝和地下水钻到地面上来。室内的氡96%来自地基,4%来自放射性建筑材料。为了防治氡气污染,居室应保证良好的通风,还应堵塞地板和各种管道的缝隙。盖房子或装修时要慎用花岗岩一类的能产生氡气的建材,最好选用大理石和人造花岗岩。
有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如煤渣和矿渣,导致建筑的墙体含有超量的核辐射物质。为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对新建筑物应进行放射性检测。在使用核技术的医院和科研单位,必须加强放射物质的保管,严禁遗失,更要防止被偷盗。以免扩散到社会上,导致严重的后果。
11、分析阐述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的特点和异同
酸雨就是ph值小于5.6显酸性的降水,具有腐蚀性,这要看酸雨的酸性程度,还有就是酸雨一般因为稀释等因素 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对建筑物,作物有害。一般对人无直接影响。臭氧层破坏特点:
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还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农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特点:
1、季节性
2、总体呈上升趋势
3、地域的差异性 三者的不同点:
1、成因不同: 造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SO2、NOx,造成臭氧层破坏的污染物主要是氟氯烃类物质,造成温室效应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
2、造成的危害不同:
酸雨的危害主要是森林衰退;土壤酸化;水体污染,造成鱼类等水生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空气质量恶化。臭氧层破坏的危害主要是 对人类健康影响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2.减少渔业产量。
3.破坏森林。
4、陆生生态系统-植物质量下降
5、水生生态系统-水面附近生物减少
6、大气结构-辐射收支变化,气候变化
7、城市空气和建筑材料-光化学烟雾,材料老化 温室效应的危害主要是: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三者的防治措施不同: 酸雨的防治
减少矿物燃烧,采用清洁、新型能源,使用脱硫煤,较少硫化物的燃烧,硫酸工厂应重复利用尾气,使尾气中SO2充分利用。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温室效应的防治
1、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2、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的利用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4、三者的产生位置不同
酸雨和温室效应发生在对流层,臭氧层破坏发生在平流层 三者的相同点
1、三者都是全球性环境问题
2、三者对人类的影响都很大
3、三者的作用时间都很长
4、三者都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5、三者都是大气污染现象
12、阐述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凡新建或扩建工程,由建设单位将建设计划向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提出申请,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专家确定该建设项目是否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则由建设单位委托有关单位承担。当评价单位在接到评价任务后,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评价区域的环境特点组织技术领导小组,并尽快熟悉拟建工程的有关情况,接着赴建设地点进行现场踏勘,全面收集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识别工程的环境影响及主要影响敏感点,并编写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经审查通过后,即可开展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3、为了协调环境和经济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什么工作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试述在环保工作中的意义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5、加强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督,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或企业应劝其转变生产模式,改善能源绿色化,生产污染小,质量高的产品。
6、抓住市场经济下仅仅追求利益这个弱点,政府部门要提高其企业税收,使企业产生危机感,自觉降低污染能耗。
7、实现经济转型,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减少废气、水、有毒有害废物的排放;
8、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约束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护环境和资源;
9、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转移,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
10、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引进外资和批准新建项目中严格把关,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坏性开发、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不再批准;
11、强化舆论引导,利用媒体对危害较大、民愤较高的项目曝光一批,处理一批;
12、改革政府干部审查标准,不再单纯以GDP论政绩,对环境、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贡献也要作为考查内容。意义:
(一)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是高度发展生产,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清洁、优美、安静环境的需要。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人们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不能违背。如果违背这些客观规律,使资源受到破坏、环境遭受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调,则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有充分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只有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是人类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保证
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人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主动、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保护环境是保护生产力、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14、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
1)以粉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
(2)大气污染程度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总的说来,北方重于南方城;冬季重于夏季。但酸雨现象,南方重于北方。(3)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15、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1)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
(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
(3)城市和交通沿线,由于车流通量大,道路设施不足,形成交通阻塞,也加重了大气污染。
(4)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工厂集中等都对大气污染产生重要影响。(5)生态环境的恶化, 使大气污染状况复杂化
16、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对策
(一)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保护大气环境
1.搞好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
(1)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局工业
2.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3.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4.发展绿色植物,增加自净能力
(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如实行用煤向石油的转换;在我国南方大力发展水力应成为选优战略;在有机废物来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应大力推广生物能源-沼气的使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研究氢能和高效率的光电转换技术。
2.集中供热和区域取暖,发展城市煤气 3.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加强大气环境管理
大气环境管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规划,从宏观上、战略上、总体上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和指导性的方式管理环境。为此我国人大、国务院和各地方、各部门结合国情、区情和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和法规。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工业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17、论述中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人口老龄化问题
3、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4、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各省区人口密度差异大
5、城市化速度快,农业人口比例明显下降
18、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试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谈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可能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② 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③ 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19、造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高楼林立,绿地锐减。
2、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固定热源及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3、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地表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力增强。
第二篇:环境学概论
浅谈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防治措施
摘要:近几年来,德江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对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农村环境五天的对策及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农村
环境污染
防治措施
德江县
1德江县区域概述
德江县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大娄山汇接处。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接沿河、务川之间。德江县是贵州省铜仁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2071.9平方千米。总人口49.19万人(2007年末)。326国道、303省道穿境而过,乌江自南向北纵贯其境,东属武陵山区,西属娄山山系。德江县辖12个镇、8个民族乡1985年被省确认为贫困县,2001年被列入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县随着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我县把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2.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德江县农村主要存在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生活污水、养殖污水以及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 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等现象, 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 且易传染疾病, 影响居民健康,严重影响乡镇的形象,至于经济的发展。
2.1德江县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人均产生的垃圾量逐年增加,但是,人口在逐年增多,垃圾排放总量也在快速增长,我县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废衣服、废材料等,其中有几废弃物占50%以上,生产垃圾主要为秸秆、塑料棚膜、农药瓶等,秸秆年产量高,利用率低,焚烧量就更低,闲置和丢弃,全县耕地面积23617公顷,化肥使用量大,农药使用量高,其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剂等使用比重量大。
目前,我县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程度低,垃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地方散乱丢弃和堆放,有些甚至进入河道水体中,散发乡镇的垃圾收集池,焚烧池也成为二级污染的隐患。化肥、农药、地膜及土壤污染危害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用水的安全。
2.2德江县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我县在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为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透等产生的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长,但是,处理率低,在以前是生活污水基本是零排放,现在只有小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大多数没经过处理就任意排放进入农村水塘,河沟,有些淤积变黑发臭,这现象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生活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影响农村日常生活、农作物灌溉用水,还会威胁农村生活饮水安全。
2.3德江县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 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 重金属超标, 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 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4 德江县农村规划不合理造成人居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我县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我县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我县大部分乡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我县乡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乡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县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2.5德江县乡镇企业布局不当产生工业污染现状
我县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目前,我县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3.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存在问题
3.1 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 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 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3.2 乡镇环保力量薄弱,无法适应形势需要
乡镇环保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需要。一是“兼”多“专”少。二是业务不精。三是人员常变。
3.3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目前,我县环保投入不足,仍是各乡镇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4.德江县农村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措施
4.1 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浓化宣传氛围,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治理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氛围,要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县各级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不断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好的技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4.2 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县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产业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高效、清洁生产。促进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也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除了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和采用新的处理工艺是更为现实的对策。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乡镇企业,应多方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污染集中治理,克服污染治理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和“高折旧率限制”。
4.3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监督和管理
要在我县各乡镇建立健全各类机构,加大治理力度。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完善管理机制清理垃圾。要在全县所有农村村头地角、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等存量垃圾,定期集中时间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各镇、村要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设置农村生活垃圾桶点(垃圾中转站),配备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奖惩。各级乡镇部门组织要把治理环境污染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严格奖惩,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4.4德江县环保局“八坚持、八不准”切实改进作风
德江县环保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省“十项规定”、市“十项规定”,制定了“八坚持、八不准”干部职工日常行为规范和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八坚持、八不准”指:坚持作息制度,不准迟到早退;坚持首问责任,不准推诿扯皮;坚持忠于职守,不准聊天游戏;坚持良好风尚,不准打牌赌博;坚持厉行节约,不准签单挂帐;坚持秉公办事,不准吃拿卡要;坚持环境优美,不准杂乱不洁;坚持安全防范,不准违规操作。同时,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局党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股室人员进行检查,凡对违反出台的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凡三次以上交县纪检部门作出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并印制了“八坚持、八不准”行为规范明白卡片发放到每位干部职工手中。目前,通过“八坚持、八不准”的出台,全局干部职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4.5德江县环保局认真处理群众环境污染投诉案件
3月18日,德江县环保局接到钱家乡群众电话举报,反映钱家五行再生纸厂污水直接排放,对洋塘河造成污染,双方私下协商未果,并发生口角。接到投诉后,县环保局监察大队迅速出动,前往污染现场调查情况。经现场检查,该纸厂环评、工商营业执照等手续均齐全,所产生的污水也是沉淀后循环使用,未直接外排。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有污水外泄情况。环境执法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该厂立即停止生产,必须作好污水处置工作、防止外泄情况的发生。据了解,该厂已停业整改,有效防止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
总结:
在关注农业污染的同时,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延伸的现象是不可忽视的,我县要结合农村环境自身的特点,落实环境保护有效机制,展开环境综合治理,充分调动各级部门的力量,改善农村环境和资源合理运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农村环境污染现在及治理对策-----(冯欣)2
第三篇:《环境学概论》试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是————,————,———
2、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3、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 ————,————,——————,——————。
4、危险固体废物的主要处置技术为——————,——
5、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有——————,-————————,——————。
6、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
7、按环境要素的不同,可把环境标准 分为————————,————————,————————。
8、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
9、三同时制度的含义是—————————————
10、环境污染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有————————,————————,——————。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传递性,累积性,交叉性
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飘尘,CH
4、焚烧,填埋
5、预测,影响、现状评价
7、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8、国家级、地方级
9、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监理。
10、急性危害,长远危害,致癌致畸。
1、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
能吸收大量的红外线而被我们称为人类的保护伞。()2、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含量太高。()
3、高而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优美旋律的音乐不是噪声。()
4、TSP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简称。()
5、空气中的氨可消除二氧化硫,从而减少酸雨的生成。()
6、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环境监测和水体环境监测。()
7、环境管理就是管理各种工程,项目的投资,以及政策的符合程度。()
8、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以 其是否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作为判别标准。()
9、放射线的严重危害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10、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复杂体系1√,2,3,4,5√,6,7,8√,9√,10√
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3)和谐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5)高效性原则。6)阶段性原则。
2、物质循环就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在生物群落中和在无机环境中两方面。主要在考试中会涉及到的就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等。简单叙述各种循环的特征。
四、简述
1、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主要是由能源结构决定的,属于煤烟型污染。我国能源结构中有75%是由煤为原料组成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酸雨态势扩大,出现酸雨的城市占全国城市半数以上,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方。随着小汽车走入中国百姓家庭,汽油消耗量急剧增加,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将会增加,城市交通污染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我国已经将发展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作为今后交通发展战略,将会有效解决交通能耗污染问题。
1)减少燃烧。集中供热、限制汽车数量、杜绝燃化炮竹(尤其是首先解决机关单位的烟花炮竹)。
2)改进制冷技术,限制使用氟利昂制冷剂。3)治理腐败,落实环保管理。变罚款为治理。4)限制乱砍乱伐,指数造林。
2、固体废弃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废物料和旧物品。它包括工业废物、农林水产废物、商业性废物、环境治理废物及城市居民垃圾。这些废物如果利用、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环境问题,但如果利用得当,则往往一过程的废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固体废物是“被放错了地方的原料”,应加以利用。同时处理得当,也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固体废物的减量化
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指的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它是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最好方法。要减少工业生产中的废物产生量,就要实现无废、少废生产,这涉及到原有工艺的改革、开发新的工艺流程,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原料的综合利用、改进产品的设计、重新调整化学品的配方、用无害化学品代替有毒化学品。
(二)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上升。如能将固体废物分类收集,进行回收利用,必将减少原材料的采用、废物的排放量、运输量和处理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做到物尽其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三)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处置技术
1.土地填埋法。2.堆肥法3.焚烧法。焚烧法是通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迅速而大量地减少废物容积.消除有害微生物.破坏毒性有机物并回收热能。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但焚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也较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填埋的场所一般难以保证,焚烧处理的成本太高,而且二次污染严重,因此,堆肥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垃圾量大,农业只要求提供大量有机肥料作为土地改良剂。因此,堆肥法是一条可行的垃圾处理途径
第四篇: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资料参考
名词解释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规律: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五律协同;规律与规划。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水体污染: 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环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名生活中的作用。
化学需氧量(COD):只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简称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污水所消耗的氧量表示。
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被氧化的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指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质中的含碳量
溶解氧(DO):指一升水中所溶解的氧量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污染物参与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其分离或分解,使排入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现象。
水质标准:规定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的数量和浓度的技术规范。氧亏: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的差。
水环境容量: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体富营养:N、P等职务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干洁空气:没有水气和悬浮物的空气。
温度层结:是指地球表面上方大气在垂直于地表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干绝热递减率:气块绝热上升100m降温1℃称为气体干绝热递减率。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逆温:与标准大气情况下分布相反的现象叫温度递减,简称逆温。
城市热岛效应: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使城市热源和地面覆盖物与郊区形成显著的差异,从而导致城市比周围地区热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土壤:土壤是由大小不等的土壤颗粒组成的,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
土壤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由于外来物质、生物或能量的介入,而使其有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遭受破坏而降低或失去正常功能的现象。
土壤自净作用:指土壤被污染后,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作用,在一定时间后各种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和有毒物质等逐渐分解、吸收、转化、沉积,最终达到无害化的能力。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是自然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第五篇:环境学概论论文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识和看法
经过对环境学概论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学有了一定的认识。21世纪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尤为突出。
全球气候变暖是 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 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 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 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 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 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 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9%。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 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 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 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 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 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
一、全球气候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
大气中由于存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才使得地球的平均气温维持在15℃左右。但是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例如二氧化碳浓度现已达到368ppmv,是42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是过去1000年最温暖的100年,过去140年间全球升温0.4-0.8℃(平均0.6℃),而且13个最暖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近50多年来,长三角城市地区气温亦在升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变暖幅度更明显,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其中以冬季的气温升高最显著,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50年代上升了1.1℃。
科学家使用3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预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100年将上升1.4-5.8℃,这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快的。考虑二氧化碳(CO2)和气溶胶共同作用,预测我国未来100年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将继续上升,未来变暖的范围和强度增加。
观测和研究证明主要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确实已经发生了全球尺度的变化,而且正在继续增加。观测和理论研究还证明,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例如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直接向大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工业生产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和氟氯烃(CFCs)等;二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温室气体的源和汇。例如森林砍伐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汇,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而增加大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源,大气污染排放降低了甲烷的汇等。
经典物理和辐射物理能够准确地证明,地球表面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现在实际测到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低33摄氏度。一个正确而直接的推理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会使全球地表温度升高,即通常所说的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准确计算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地表升温量,在过支30多年里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数值模拟。综合当今主要模式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大气二氧化碳加倍,平衡态气候变化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1.5-3.5度,考虑到海洋的巨大作用,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则下世纪全球地表温度变化速率将是0.1-0.3度/10年。用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的温室气体浓度渐变实验结果与此相同。
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气溶胶(主要是硫酸气溶胶)浓度上升,将会使地表温度降低,部分抵销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温效应。考虑到气溶胶的降温作用,下世纪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速率可能只有0.05-0.2度/10年。
如前所述,人类活动确实已经造成了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确实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于在未来几十到100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到底有多快,换言之,下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到底能上升多少?其它气候变量(特别是降水)怎样变?气候变率会发生明显变化吗?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吗?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布任何?气溶胶浓度增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抵销温室效应增强?很遗憾现代科学对上述所有问题都无力作出确切的回答。即使是对于已观测到的过去100多年的气候我们也还不能肯定是否是二氧化碳增加的影响,更不知道这种影响到底占多大比重。关于“全球变暖”问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确实非常巨大,而且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