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
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
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是工会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完善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维权格局,是工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依法治会、依法维权的具体体现。
一、目标任务
以三级服务体系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劳动法律监督、劳动法制宣传教育和工会法律援助等各项机制;以引入社会化维权力量为突破口,建立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工会法律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满足职工需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方式方法
(一)健全完善工会法律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和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长效的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构建工会法律监督网络,形成与政府监察相配合的工作机制,实施工会监督与政府监察的联动和相互协作;加强工会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更好的保障职工权益;创新工会法制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工会参与地方法制建设协调机制,畅通基层工会和广大职工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提升工会参与立法的能力和水平。
(二)优化工会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手段
依托三级服务体系,建立三级法律服务的工作平台。通过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为职工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职工法律求助等服务,在各级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和工会服务站设置法律服务窗口,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代理。加强与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社会法律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组建职工法律服务律师团,扩大职工法律服务律师志愿者队伍,提升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三)建立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 成立由市总工会、人力社保局、司法局组成的劳动争议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工会牵头、各方联动、信息共享、协调配合、重在调解、促进和谐”的工作格局。在市、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分别建立市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区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配合司法部门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争议调解室;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三、实施步骤
(一)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1.在市职工服务(帮扶)中心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对基层工会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给予业务指导;承接市劳动仲裁机构转送的先行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承办基层工会组织及区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移送的疑难案件。
2.在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承接同级劳动仲裁机构转送的先行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接受职工和辖区内工会服务站的委托或市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的指派,调解本地区发生的劳动争议。
3.在街道乡镇具备条件的司法所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室。工会服务站依托司法所劳动争议调解室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建立相互协调的工作联动制度,配合司法所、社保所加强劳动争议的预防、预警机制,把工作重点向企业比较集中的村和社区延伸。
4.在职工人数5000人以上的局总公司及企业集团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指导协调本系统各企业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组织实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局总公司及企业集团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与市总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工作联系,对当事人不愿意在企业内部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主动引导其到市或企业所在地的区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解。
5.在职工人数1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明确目标责任,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对本企业和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疏导、预警化解劳动纠纷的作用。企业调解委员会与所在地区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建立工作联系,当事人不愿意在企业内部调解的,主动引导其到所在地的区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解。6.在职工人数不足100人的企业设立劳动关系协调员,负责掌握企业用工情况和劳动关系状况,建立与所在地司法所和工会服务站的工作联系,提供企业相关信息,发生劳动纠纷要主动配合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二)畅通工作流程,实现信息沟通、政策解答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信息联通机制
1.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备案、信息报送和统计制度。工会组织关系在市总且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应当到市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备案;局总公司及企业集团系统内的基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到本系统上一级单位备案;无上级主管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到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备案。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信息、数据报送制度,根据需要定期向备案单位报送工作信息、数据。
2.建立工会与劳动监察部门信息交流制度。市、区县总工会要加强与同级政府劳动监察部门的联系,建立并完善情况通报、联合检查、重大案件会商处理等制度,形成工会监督与政府劳动监察的工作合力,推动工会法律监督工作规范有序。进一步加强工会各级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组织建设,在市、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探索设立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可以兼任劳动法律监督员);建立企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与市、区县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工作联系,逐步形成网络化的监督体系。
3.开展职工法律政策网上咨询、网上服务。利用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法律求助服务,实现市、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和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三级法律服务信息与局总公司和企业集团工会的法律服务信息共享,全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及职工法律诉求信息的全覆盖。区县、街道乡镇发生劳动争议重大案件和职工群体性事件,要通过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快速报送市总法律服务中心,增强工会迅速反应、及时调处的能力。
四、职责分工(一)市总法律服务中心
制定工会系统参与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推动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劳动争议的预防、调解 工作。建立市、区县两级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通过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配合市、区县人力社保局的劳动监察机构实施劳动监察,履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职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制定工会法律人才的培养、配备规划,组建工会律师团、律师志愿者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各级工会开展法律援助与法律服务工作。(二)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
建立健全区域内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机构,指导开展劳动争议的预防、调解工作。负责本地区和市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分配的职工法律咨询、劳动争议案件代理、代书工作,为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承担劳动争议预警和信息通报工作,定期分析本地区的劳动关系动态,将辖区内社会影响较大的重大疑难案件、群体性案件及时上报市总法律服务中心。完善本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立监督员队伍,实施辖区内劳动法律监督。
(三)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
负责本地区(社区)企业和职工的普法宣传工作,与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信息联通,负责为职工提供日常的法律咨询服务,收集、跟踪和反馈区域内劳动关系的动态,对出现的各类劳动关系问题及时上报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组织所辖区域内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法律监督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劳动争议调处的组织领导
认真落实市总与市人力社保局、司法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市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完善各项制度,搞好检查督导,抓好工作落实;加强对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业务指导,规范调解程序,提高调解实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二)加强三级法律服务体系的统筹协调
市总法律服务中心加强对下级法律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通过定期听取汇报、检查调研等方式指导下级和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加强信息交流,注意总结经验。定期对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情况及职工法律诉求情况 进行整理,并向市总及相关政府部门报送信息。(三)提升劳动争议调解队伍调解能力和专业水平
市总工会与市司法局联合向社会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律师事务所,组建职工法律服务律师团,为区县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实施对口服务,承担法律服务事项。扩充职工法律服务律师志愿者队伍,为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提供定点不定时的公益性法律服务。(四)完善考核评定制度
市总法律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工会三级法律服务网络的日常管理,建立对各基层单位组织建设和开展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评定制度。完善对职工法律服务律师团和职工法律服务律师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督导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律师推荐参加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评选。建立对基层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法律监督员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
第二篇:工会“1+6”文件2——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
恩施州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实施方案
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事关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工会贯彻落实“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重要指示精神和“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工会维护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的迫切需要,必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州所有规模以上用人单位应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基层工会委员会;对因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强、职工数量少无法建立独立基层工会委员会的用人单位,依托街道乡镇工会,通过联合工会等形式基本实现工会组织的全覆盖,全州职工入会率力争达到90%以上。
二、方式方法
(一)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
全州工会组织要加强与同级党委组织部的协调沟通,贯彻落实把工会组建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的要求,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服务党建。州总将工会组建工作完成情况列入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向州委组织部和同级党委反馈。(二)积极争取各方支持配合
全州各级工会要加强与工商、税务、人力社保、统计、教育、建委、商务、安监、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服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密切与人大、政协的协作配合,积极争取各方对建会工作的支持,在对用人单位审批、年检、税收、统计和执法检查、法律法规监察过程中,督促企业履行支持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义务。协调统战、工商联等部门,将组建工会作为“两新”组织及其负责人参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各类评选活动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积极争取税务、财政部门的支持,稳妥推进工会经费和建会筹备金的代收代缴工作,形成 合力建会的工作格局。
(三)抓大带小条块结合
全州各级工会要加强与各类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和商会的联系沟通,通过联谊会、恳谈会等形式,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工会的认识。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以大型民营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职工人数较多、影响力大、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两新”组织的建会工作,从而影响一个行业、带动一片区域;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为抓手,巩固和扩大工会组织对中小企业的覆盖;以联合工会建设为载体,提高不具备单独成立工会委员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的入会率;以劳务派遣公司建会为重点,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和企业劳务工的入会率;切实加强重组改制企事业单位工会的转接、重建工作,减少工会组织和会员的流失。
(四)强化服务促进建会
健全完善三级服务体系,建立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影响力。充分依托三级服务体系,研究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及职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工会服务意识和水平,努力打造好服务型工会,让用人单位和职工切实感受到建立工会组织对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凝聚职工智慧、提高职工素质的作用,使“要我建会”变成“我要建会”,“要我入会”变成“我要入会”。依托基层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宣传职工,畅通职工表达参加和组织工会意愿的渠道,在进一步提高建会单位职工入会率的同时,从方便职工入会出发,做好职工登记入会工作,对不具备单独成立工会委员会的用人单位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均可就近到街道(社区)工会以个人身份直接申请入会。
三、实施步骤
(一)摸清企业和职工底数
各区县总工会,要按照州总2009年初部署的关于辖区用人单位情况统计工作要求,指导各街道乡镇工会和工会服务站,根据政府统计部门提供 的区域内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分布数据,按照中央、州、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所属和无主管上级的层次关系,抓紧查清单位基本状况,2009年9月底前,建立健全工会组建工作台帐;理顺工会组织关系,明确建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推动建会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工会要结合州总会员信息采集工作,做好本区域、本系统、本单位会员所在单位的信息采集,建立完善工会组建工作数据库。
(二)重点推进建会工作
1.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建会
各区县总工会要以全总外资企业建会工作数据库为依据,以跨国公司总部为重点,加强世界500强在京投资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法人公司)的建会工作。在2009年年底前建会率达到85%以上;2011年9月底前建会率达到95%以上。
2.推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会
州、区县总工会要协调统战部、工商联、企联、私个协等部门,广泛开展对民营企业服务、联谊活动,贯彻落实州委关于“把是否建立工会作为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各种政治安排和评优评先的考察依据之一”的规定,推动州、区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常委所在单位的建会,促进民营企业的建会工作,2012年9月底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会率达到95%以上。
3.推进劳务派遣公司建会
要在劳务派遣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劳务派遣企业工会委员会中应有相应比例的劳务派遣工会员作为委员会成员。为方便对会员的管理,在劳务派遣工会员接受派遣期间,劳务派遣企业工会可以委托用工单位工会代管,并与用工单位工会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对会员组织活动、权益维护等的责任与义务。2009至2010年,重点做好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金融业等劳务派遣工的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
4.推进区域性联合工会的组建
联合工会是会员或工会小组的联合体,由不具备独立成立委员会单位 的工会小组和其他灵活就业的个体会员组成,是最基层的工会组织形式。要加强社区、村、大卖场、各类专业州场等联合工会的组建,将暂不具备独立成立工会委员会条件的用人单位的会员纳入联合工会管理,广泛吸纳区域内的促销员、信息员、下岗失业人员、来京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加入联合工会,至2012年入会率达到90%以上。联合工会可以由上级工会先行挂牌并指派负责人进一步发展会员、组织活动、建立区域内的基层组织,待条件成熟经民主程序产生相应的委员会。2009年底前所有社区、村均应建立联合工会。
5.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的组建
工会联合会是基层工会组织(委员会)按联合制、代表制的原则组成的联合体,其成员单位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基层工会委员会、联合工会委员会和下一级的工会联合会。
要与政府主管部门协调,重点建立与区县级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相对应的民办医疗教育机构、保安公司、律师事务所、建筑企业等行业工会联合会;与社会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加快商务楼宇工会联合会的组建步伐,确保2012年9月底前覆盖商务楼宇内95%以上的企业;可以在用人单位较为集中、行业特色明显、从业人员较多的街道乡镇,组建餐饮、家政服务、医院护工等工会联合会;依托工会服务站,成立街道乡镇工会联合会,在2009年底前,实现街乡工会工作委员会向工会联合会的转化。(三)规范管理
按照“谁建立谁管理”的工会组织管理原则,明确规范基层组织管理的职责。2010年9月底之前,各级工会组织包括联合工会和工会联合会及其所属的工会委员会,应做到“两批、两证、三章、一户”齐备,即:关于申请成立工会组织和选举结果的批复,工会法人资格证和代码证,工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工会财务章,工会经费独立帐户齐备。要在工会按时换届、女职工委员会的建设、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基层工会组织、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
四、职责分工(一)州总工会
健全完善由党委、政府、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建会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定期研究解决建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两新”组织的服务指导部门,承担相应的工会组建责任;明确区县总工会、州总产业工会(部门)的建会责任,创造有利于基层工会组建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做好服务帮助,强化督促检查,推进全州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落实。
(二)州总产业工会(部门)
负责本产业内的州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工会组建,重组改制企事业单位工会的转接、重建工作,以及建会工作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审核、上报工作;协调本产业所联系的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州级产业、行业协会,出台促进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或相关措施;督促本产业所属单位,落实发展劳务派遣工、农民工、非在编职工的入会工作;指导区县总工会做好本产业、行业工会的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此外,州总下列产业工会(部门)还应分别承担:(1)机关事业部:指导区县总工会,开展医院护工、保安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的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2)教育工会:负责民办高校的建会工作;指导区县总工会做好民办教育机构工会组建的同时,做好组建区级工会联合会的工作。(3)金融工委:负责保险推销员等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工会组建和入会工作。(4)服务业工委:指导恩施州外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公司外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开展相应的外资企业工会组建和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指导区县总工会,开展家政服务公司、餐饮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厂家信息员、各类专业州场联合工会的组建工作。(5)建筑业工会:负责成建制的外施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指导区县总工会开展工程项目部工会联合会的组建工作。
(三)区县总工会
负责区县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会工作,重组改制企事业单位工会的转接、重建工作,以及 建会工作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审核、上报工作;港澳台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两新”组织的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三个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等区域工会的组建工作;建立与区县级产业、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相对应的民办医疗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律师事务所、建筑企业等产业、行业工会联合会;推进街道乡镇工会工作委员会向工会联合会过渡,有条件的建立街道乡镇总工会;指导街道乡镇工会,推进辖区内商务楼宇等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和社区、村、厂家信息员、各类专业州场等联合工会的组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基础数据统计分析通报制度
各区县总工会,州总各产业工会(部门)要督促、指导下级工会,建立健全本级建会工作数据库管理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相关数据、信息,并定期分析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推进方案。州建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适时抽查建会工作进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以定期印发《建会信息》的形式通报。
(二)加强建会工作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
各区县总工会,州总各产业工会(部门)要及时总结推进建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经验,组织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活动,通过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推广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会业务知识的培训,两年内将区县、街道乡镇具体负责建会工作和建会数据统计的工会干部基本轮训一遍。要加大工会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能力,积极选拔、推荐专职工会社会工作者经选举程序担任街乡工会联合会专职委员及其所属行业工会联合会、社区(村)级联合工会的专职主席、副主席。
(三)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从2009年开始,州总将综合统计年报数据和职工服务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对完成指标和任务的区县总工会、州总产业工会(部门),根据基层 组织数、涵盖法人单位数和会员数的实际增量实施奖励;加大建会工作在工会整体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凡是不能完成建会任务的单位,在各类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加强对建会工作的宣传
要通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工会法律法规、工会的职责和作用,用舆论导向来营造企业建会氛围,引导用人单位建会和职工入会的自觉意识。针对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体的多样性,分层次、分区域、分重点做好企业和职工的工作,使宣传工作符合企业和职工的需求,更具有亲和力、感召力,不断提高宣传工作实效。要结合模范职工之家和“双爱双评”评选表彰,宣传工会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的典型事例,宣传工会组织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
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党政主导下的社会化维权机制建设,认真履行工会维护职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标任务
以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为根本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全面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在各类企业健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厂务公开;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现企业与劳动者普遍签订劳动合同。至2012年,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在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稳定在90%以上,在已建立工会的非公企业达到80%以上;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5%以上;全市70%以上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参与创建和谐企业活动。
二、方式方法
(一)以创建和谐企业活动为引领,推动企业搭建劳动关系双方对话平台,建立集体协商机制,落实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保障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和劳动经济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抓手,因企制宜、分类指导,扩大集体合同和民主管理的覆盖面,提高集体合同和民主管理质量。
(三)以厂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为依托,充分利用工商联、私个协、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加强源头参与,完善社会化维权机制。
三、实施步骤
(一)全面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创建活动内涵,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互利双赢、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全市 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
1.设立组织机构。推动成立由社会工委、统战部、人力社保局、国资委、商委、安监局、工商局、总工会、企联、工商联等部门以及部分企业代表组织、行业协会组成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2.建立和谐企业评价体系。突出体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品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职工价值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关系处理等内容,按达标、先进、优秀三个层次,形成具体量化的评价标准;将工会组建、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工资协商、劳动保护、经费拨缴等作为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推动工会重点工作的落实。
3.组织实施。2010年启动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区县局总公司(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组织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的企业按照和谐企业评价标准,典型引路,督导推进,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创建。建立市、区县两级评审机构,做好评审认定工作。
4.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在企业和职工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引导企业和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刊物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重要作用和典型经验,在社会层面努力营造浓厚的推进氛围。
(二)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1.及时掌握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企业工会要动态掌握职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续订、解除、终止情况。区县、街道乡镇工会,产业工会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要掌握本地区、本行业所属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履行情况。各级工会每年进行一次劳动关系状况分析,并以书面形式报上一级工会。
2.指导和帮助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工会应参与本单位劳动合同文本的制定。产业工会(部门)要深入来京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建筑、餐饮、服务、家政、保安、零售、运输、连锁经营等领域,街道乡镇及楼宇、社区、村镇工会组织和工会服务站要深入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的中小企业,指导帮助劳动者与企业依法、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相关产业工会要指导帮助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工会,做好非在编工作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工会应督促企业开展“双百双规”(即100%签订劳动合同、100%缴纳社会保险;规范工资标准和发放、规范劳动工时和定额)等活动,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3.建立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和经济性裁员上报制度。企业工会要将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在20人以上或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情况,按照从属关系逐级报送上级工会。街道乡镇工会要掌握中小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的情况,督促企业规范民主程序、落实补偿标准,并及时向上级工会上报。
4.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劳动执法检查工作。区县和街道乡镇工会要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参与劳动保障专项检查,协助做好劳动争议举报、申诉情况的核实和处理工作。
(三)健全民主管理和集体合同制度
1.不断扩大民主管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
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要继续巩固、扩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积极推进集团职代会和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建设。
非公企业要因企制宜、分类推进,提高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制率。(1)联合建:要联合统战部、工商联、投资促进局、外资企业协会等部门,加强政策引导、示范引领,推进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含世界500强企业)组建工会、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紧紧依靠社会领域(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推进本地区中小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开展集体合同签订、民主管理工作。(2)行业建:围绕餐饮、零售、美容美发、旅游、加工、运输等行业,依托私个协、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企业代表组织的优势,在行业特点相近且企业相对聚集的地区、或以相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主推行行业性集体合同,建立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以加盟形式不断扩大覆盖面。(3)区域建:以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区域为主,或依托产权单位(商务楼宇、摊群市场),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建立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以加盟形式不断扩大覆盖面。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以园区 工会与区内企业代表进行协商,签订园区集体合同,建立园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努力提高民主管理和集体合同质量
(1)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要以规范、务实、高效的民主管理工作促进集体合同质量提升,扩大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将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事项,以契约方式不断充实集体合同内容。非公企业要以集体合同工作带动民主管理建制,采取企业工会“主动要约”和上级工会“代行要约”相结合的形式,以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为基础,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展开协商,形成集体合同草案,在组织职工履行民主程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2)规范职代会运作。要严格贯彻落实《北京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程序规定》,规范履行各项民主程序;按期进行职代会换届,严格按规定比例、程序做好职工代表的选举、撤换、补选工作;认真执行职代会决议落实情况公示制度和向职代会报告制度,接受职工代表监督。
(3)深化厂务公开。要在加强厂务公开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厂务公开工作标准和实施规范;推行点题公开做法,除涉及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对职工要求公开的事项应及时进行公开。
(4)坚持改制民主程序预案征求意见制度。各区县和局总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实施改制前,应按照隶属关系,分别将改制民主程序预案上报区县厂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总参与国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征求意见。严格落实“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规定。
(5)规范企业实施裁员和调整薪酬行为。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确需实施调整薪酬和裁员行为时,要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行京厂开发[2009]2号文件规定,按照“一公开、二要约、三协商、四审议”的工作程序规范运作。
(6)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工作实效。区县、街道乡镇工会要积极借鉴民主 管理日(月)活动经验,进一步充实内容,完善形式,以劳资恳谈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签订集体合同为主要方式,广泛开展权益保障日(月)活动。将集体合同签订工作与企业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相结合,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每年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确定具体事项,并抓好监督落实。按照有特色、有创新、见实效的原则,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中,以现场交流会的形式推广经验,提升非公企业民主管理和集体合同质量。
3.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1)规模以上企业要签订工资专项协议。工会应结合企业经济状况,依据职工的愿望和要求,主动提出协商要约,参考市场前景、物价上涨指数、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同行业工资水平等综合因素,与企业协商确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调整比例、支付办法等内容。
(2)规模以下非公企业要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或上级工会)主动提出协商要约,与区域内企业代表或行业协会,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工资专项协议,再通过与辖区内企业逐一协商,督促落实。
(3)加强联合、分类指导。联合国资管理部门对实行工资总额管理的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围绕工资分配方式、调整比例、职工福利、职工补贴等内容开展协商;联合人力社保部门推动非公企业落实政府工资指导政策,围绕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水平、调整比例、特殊工资等内容开展协商;联合企业代表组织督促非公企业开展工资协商,合理分配企业利润。
四、职责分工
(一)市总工会
制定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意见,指导各级工会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参与、协调全市创建和谐企业组织评审工作,指导基层积极参加创建活动;参与市厂务公开协调小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建立职工权益保障工作委员会和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各产业工会(部门)组织本系统各类企业积极参加创建和谐企业活动;根据本产业、行业特点,制定推进劳动合同、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帮助企业开展协调劳 动关系工作。
(二)区县总工会
制定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工作计划;参与制定创建和谐企业活动实施方案及创建活动的组织、评审工作;指导帮助本地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开展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工作;指导帮助街道乡镇工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工作;参与区县厂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组织开展“双百双规”、权益保障日(月)等活动。
(三)局总公司工会
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创建和谐企业活动;推动企业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促进企业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升集体合同质量;督促企业做好改制企业劳动合同的接续,落实改制方案和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的民主程序。
(四)街道乡镇工会
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组织各类企业落实创建标准、积极参加创建活动;掌握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具体做好指导帮助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抓好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建制工作;推进协商主体到位,开展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和集体合同建制工作,重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协调、组织企业开展好“双百双规”、权益保障日(月)等活动。
(五)企业工会
督促企业落实和谐企业创建标准,积极参加创建活动,依据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指导帮助职工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工作,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根据职工意愿和企业实际,积极开展以工资协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合同签订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源头参与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向同级党委工作汇报制度,市区两级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制度,产业工会(部门)及职能部门与相应政府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沟通制度等,提高工会在法 律法规和政策方针制定上的参与力度,从源头上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
(二)促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
在全市三方机制工作网络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推动企业代表组织建设,重点落实区县、街道乡镇、行业三方机制主体到位,促进本区域(行业)劳动合同、民主管理和集体合同等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探索并推动在建筑、餐饮、旅游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三方机制;各区县在企业相对聚集的社区、楼宇、摊群市场等地域或同行业企业聚集地,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三方机制,协调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关系。
(三)发挥厂务公开协调小组作用
各级厂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制度,建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四)建立职工权益保障工作委员会
将市总生活保障工作委员会调整为职工权益保障工作委员会,作为工会维权工作的参谋机构,充实专业人才力量,围绕劳动就业、工资分配、民主管理、集体协商、安全生产、社会保险、生活福利、互助保障、帮扶救助等内容,提出涉及职工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建议,为工作决策服务。
(五)建立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
市总以区县和街道乡镇工会干部为主、企业工会干部为辅组建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建立人员档案,组织专业培训,实施持证上岗、目标管理。到2012年,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覆盖所有街道乡镇工会和部分工会服务站。
(六)建立与相关行业协会沟通协调机制
市、区县总工会要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沟通联系,相互借力、相互配合,根据行业劳动关系特点和职工需求,采取有效方式,推进民主管理、集体合同等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
第四篇: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
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组建和
发展会员工作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事关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最大限度的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工会贯彻落实“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重要指示精神和“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团结统一、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的迫切需要,必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市所有规模以上用人单位应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基层工会委员会;对因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强、职工数量少无法建立独立基层工会委员会的用人单位,依托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通过联合工会等形式基本实现工会组织的全覆盖,全市职工入会率力争达到90%以上。
二、方式方法
(一)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
市、区县(开发区)总工会要加强与同级党委组织部、社会工委等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贯彻落实把工会组建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的要求,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以党建带工建,以 工建服务党建。市总要将工会组建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对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局总公司工会及直属基层工会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市委组织部和同级党委反馈。推动将工会组建职能纳入街道乡镇社会工委、社区党工委、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社会工作站的重要职能,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建会。
(二)积极争取各方支持配合
市、区县(开发区)总工会要加强与工商、税务、人保、统计、教育、建委、商务、安监、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服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密切与人大、政协的协作配合,积极争取各方对建会工作的支持,在对用人单位审批、年检、税收、统计和执法检查、法律法规监察过程中,督促企业履行支持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义务。协调统战、工商联等部门,将组建工会作为“两新”组织及其负责人参加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各类评选活动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积极争取税务、财政部门的支持,稳妥推进工会经费和建会筹备金的代收代缴工作,形成合力建会的工作格局。
(三)抓大带小条块结合
市、区县(开发区)总工会要加强与各类企业或企业家协会、各国商会的联系沟通,通过联谊会、恳谈会等形式,提高企业负责人对工会的认识。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以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职工人数较 多、影响力大、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两新”组织的建会工作,从而影响一个行业、带动一片区域;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为抓手,巩固和扩大工会组织对中小企业的覆盖;以联合工会建设为载体,提高不具备单独成立工会委员会的用人单位的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的入会率;以劳务派遣公司建会为重点,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和企业劳务工的入会率;切实加强重组改制企事业单位工会的转接、重建工作,减少工会组织和会员的流失。
(四)强化服务促进建会
健全完善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立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做大做强北京市温暖基金,面向全市工会会员发放温暖服务卡,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影响力。充分依托工会三级服务体系,研究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及职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工会服务意识和水平,努力打造好服务型工会,让用人单位和职工切实感受到建立工会组织对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凝聚职工智慧、提高职工素质的作用,使“要我建会”变成“我要建会”,“要我入会”变成“我要入会”。依托工会服务站,组织职工、引导职工、宣传职工,畅通职工表达参加和组织工会意愿的渠道,在进一步提高建会单位职工入会率的同时,从方便职工入会出发,做好职工到工会服务站直接申请、登记入会工作,对不具备单独成立工会委员会的用人单位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均可就近到工会服务站或各级工会的网站以个人身份直接申请入会。工会服务站要及时办理以个人身份直接申请入会的相关手续,发放实名制会员服务卡,将其就近纳入社区村联合工会管理。
三、实施步骤
(一)摸清企业和职工底数
各区县(开发区)总工会,要按照市总2009年初部署的关于辖区用人单位情况统计工作要求,指导各街道乡镇工会和工会服务站,根据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的区域内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分布数据,按照中央、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所属和无主管上级的层次关系,抓紧查清单位基本状况,2009年9月底前,建立健全工会组建工作台帐;理顺工会组织关系,明确建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制定工作计划,拿出可行措施,推动建会工作发展。各级工会要结合市总会员信息采集工作,做好本区域、本单位、本系统工会会员和会员所在单位的信息采集,建立完善工会组建工作数据库,搞好会员服务卡的核发,实现对工会会员实名制动态管理。
(二)重点推进建会工作
1、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建会
各区县(开发区)总工会要以全总外资企业建会工作数据库为依据,以跨国公司总部为重点,加强世界500强在京 投资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法人公司)的建会工作。在2009年年底前建会率达到85%以上;2011年9月底前建会率达到95%以上。
2、推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会
市、区县总工会要协调统战部、工商联、企联、个私协等部门,广泛开展对民营企业服务、联谊活动,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把是否建立工会作为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各种政治安排和评优评先的考察依据之一”的规定,推动市、区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执常委所在单位的建会,促进民营企业的建会工作,2012年9月底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会率达到95%以上。
3、推进劳务派遣公司工会组建
要在劳务派遣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劳务派遣企业工会委员会中应有相应比例的劳务派遣工会员作为委员会成员。对于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劳务派遣企业的职工,用工单位工会应将其作为发展对象并纳入本单位工会管理。为方便对会员的管理,在劳务派遣工会员接受派遣期间,劳务派遣企业工会可以委托用工单位工会代管,并与用工单位工会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对会员组织活动、权益维护等的责任与义务。2009至2010年,重点做好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金融业等劳务派遣工的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
4、推进区域性联合工会的组建
联合工会是会员或工会小组的联合体,由不具备独立成 立委员会单位的工会小组和其他灵活就业的个体会员组成,是最基层的工会组织形式,不应管辖基层工会委员会。
要加强小商品市场、厂家信息员、各类专业市场和社区、村联合工会的组建,将暂不具备独立成立工会委员会条件的用人单位的会员纳入联合工会管理。广泛吸纳区域内的促销员、信息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医院护工及各类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加入联合工会,至2012年入会率达到90%以上。联合工会可以由上级工会先行挂牌并指派负责人进一步发展会员、组织活动、建立区域内的基层组织,待条件成熟经民主程序产生相应的委员会。2009年底所有社区、村均应建立联合工会。
5、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组建
工会联合会是基层工会组织(委员会)按联合制、代表制的原则组成的联合体,其成员单位应当是各自独立的基层工会委员会、联合工会委员会和下一级的工会联合会,工会联合会不直接管辖工会小组和会员。
要与政府主管部门协调,重点建立与区县级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相对应的民办医疗教育机构、保安公司、律师事务所、建筑企业等行业工会联合会;与社会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加快商务楼宇工会联合会的组建步伐,确保2012年9月底前覆盖商务楼宇内95%以上的企业;可以在用人单位较为集中、行业特色明显、从业人员较多的街道乡镇,组建餐饮、家政服务、医院护工等工会联合会;依托工会服务站,成立街道乡镇工会联合会,在2009年年底之前,实现街乡工会工作委员会向工会联合会的转化。
(三)规范管理
按照“谁建立谁管理”的工会组织管理原则,明确规范基层组织管理的职责。2010年9月底之前,各级工会组织包括联合工会和工会联合会及其所属的工会委员会,应做到“两批、两证、三章、一户”齐备,即:关于申请成立工会组织和选举结果的批复,工会法人资格证和代码证,工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工会财务章,工会经费独立帐户齐备。要在工会按时换届、女职工委员会的建设、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基层工会组织、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
四、职责分工(一)市总工会
健全完善由党委、政府、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建会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定期研究解决建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两新”组织的服务指导部门,承担相应的工会组建责任;明确区县(开发区)、市总产业工会(部门)的建会责任,创造有利于基层工会组建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做好服务帮助,强化督促检查,推进全市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落实。
(二)市总产业工会(部门)
负责本产业内的市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工会组建,重组改制企事业单位工会的转接、重建工作,以及建会工作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审核、上报工作;协调本产业所联系的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市级产业、行业协会,出台促进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或相关措施;督促本产业所属单位,落实发展劳务派遣工、农民工、非在编职工的入会工作;指导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做好本产业、行业工会的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此外,市总下列产业工会(部门)还应分别承担:(1)机关事业部:指导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开展面向医院护工、保安和律师事务所的建会和发展会员工作。(2)教育工会:负责民办高校的建会工作;指导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做好民办教学机构工会组建的同时,组建区级工会联合会的工作。(3)金融工委:负责保险推销员等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工会组建和入会工作。(4)服务业工委:指导北京市外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公司外资企业工会联合会,开展相应的外资企业建会和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指导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开展家政服务公司、餐饮企业工会联合会和厂家信息员、小商品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联合工会的组建工作。(5)建筑业工会:负责成建制的外施企业的建会工作;指导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开展工程项目部工会联合会的组建工作。
(三)区县(开发区)总工会
负责区县(开发区)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会工作,重组改制企事业单位工会的转接、重建工作,以及建会工作相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审核、上报工作;港澳台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两新”组织的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其中,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由劳务派遣公司的工会和用人单位的工会负责;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三个新兴科技金融功能区、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等区域工会的组建工作;建立与区县级产业、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相对应的民办医疗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律师事务所、建筑企业等产业、行业工会联合会;推进街道乡镇工会工作委员会向工会联合会过渡,有条件的建立街道乡镇总工会;指导街道乡镇工会,推进辖区内商务楼宇等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和社区、村、厂家信息员、各类专业市场等联合工会的组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基础数据统计分析通报制度
各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市总各产业工会(部门)要督促、指导下级工会,建立健全本级建会工作数据库管理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填报相关数据、信息,并定期分析本地区、本单位、本系统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推进 方案。市建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适时抽查建会工作进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以定期印发《建会信息》的形式通报。
(二)加强建会工作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
各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市总各产业工会(部门)要及时总结推进建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经验,组织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活动,通过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推广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会业务知识的培训,两年内将区县、街道、乡镇具体负责建会工作和建会数据统计的工会干部基本轮训一遍。要加大工会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能力,积极选拔、推荐专职工会社会工作者经选举程序担任街乡工会联合会专职委员及其所属行业工会联合会、社区(村)级联合工会的专职主席、副主席。
(三)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从2009年开始,市总将综合统计年报数据和职工服务信息平台的统计数据,对完成指标和任务的区县(开发区)总工会、市总产业工会(部门),根据基层组织数、涵盖法人单位数和会员数的实际增量实施奖励;加大建会工作在工会整体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凡是不能完成建会任务的单位,在各类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加强对建会工作的宣传
要通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工会法律法规、工会的职责和作用,用舆论导向来营造企业建会氛围,引导 用人单位建会和职工入会的自觉意识。针对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体的多样性,分层次、分区域、分重点做好企业和职工的工作,使宣传工作符合企业和职工的需求,更具有亲和力、感召力,不断提高宣传工作实效。要结合模范职工之家和“双爱双评”评选表彰,宣传工会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利益的典型事例,宣传工会组织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立足本职 做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定稿)
立足本职 做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
2009年以来,区总工会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上级工会工作要求,以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为出发点,立足本职,通过开展各类型工会法律服务、搭建特约律师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平台,积极开展“送法到企业”、引导和参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帮助企业审查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活动,积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调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获得“全国工会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并被推荐参评“全国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示范单位”。
一、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升职工法律素质。
(一)法制宣传活动常规化。积极与司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动,在全区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员工村”等活动,定期组织工会法律服务特约律师深入到企业或工业园(区)以法规宣讲、现场解答、有奖问答的形式让职工群众深刻了解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受到广大企业主和职工的欢迎。三年来,工会联合人社局、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共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17场、涉及职工26461人
(二)宣传资料派发日常化。工会自主编印了《女职工权益保护知识读本》和《<劳动者权益>小册子》,主动与其他部门的大型宣传活动相衔接,借助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增设宣传咨询点,现场派发等形式进行劳动者权益、女职工保护等法律知识的宣传。三年来,共派发宣传资9万多份。
(三)干部法律培训制度化。工会制定了工会干部培训计划,切实提高企业工会干部、劳动关系信息员、劳动争议调解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的能力。三年来,共开展工会干部、劳动关系信息员和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班69期,培训14000多人次。
二、加强预防机制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开展劳资隐患排查和工资支付情况检查。对全区的企业工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摸清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的工资水平、用工管理、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等情况。对工资水平偏低、用工管理不规范等容易引发劳资矛盾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分析研判形势,加强预警预防,确保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
(二)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示范区的创建活动,推动帮扶、调解、培训、文化“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督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引导企业与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强化民主管理等措施入手,培育一批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引导全区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创建活动。
三、发挥特约律师作用,提高工会维权能力。
(一)建立特约律师库,提高工会法律服务的能力。工会与区司法局的合作,建立全市第一个区级的职工法律服务特约律师库工作机构,聘请社会上的执业律师为符合条件的工会工作者、工会组织、困难职工群众提供诉讼代理、调解、审查规章制度等服务,引导、协助职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合法权益。如外来务工人员赵月倩的工伤死亡案,工会为其亲属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拿到20多万元的工伤赔偿款。三年来,共为75名职工提供法律援助,追回工资、加班费、工伤补偿金等共169.5万元。
(二)找准工作切入点,扩展工会法律服务的内涵。
1、以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为切入点,实现源头维权。一些企业法律意识不健全,用工不规范,导致劳动争议和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工会通过特约律师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提出专业的法律审查意见,可为企业大大减少用工成本、避免劳资矛盾的出现,而这一工会法律服务逐步得到企业主和职工的认可。三年来,共审查了246份企业规章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提高协商质量。建立全省首支区级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指导、帮助和参与基层工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促进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解决基层工会干部不敢谈、不能谈、不会谈的状况,全区已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率达到65%。
(三)完善工作制度,延伸工会法律服务的触角。
1、建立特约律师与镇(街道)总工会挂钩联系制度,强化特约律师与各镇(街道)总工会的联系和沟通。镇(街道)总工会定时召开挂钩律师的座谈会、交流会,把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与特约律师的专业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工会法律服务向镇(街道)、企业延伸。
2、建立特约律师动态管理制度,完善特约律师管理和奖惩。明确律师申请进入或退出工会特约律师库的条件、程序、聘用期限和奖惩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特约律师的积极性,工会特约律师人数从35人上升到现在92人,为工会法律服务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畅通职工诉求渠道,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一)做好职工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和《职工信访程序》做好职工的接待登记工作,依法依规地为职工解惑释疑,对符合条件的来访职工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如“付朝权工伤案”,付朝权职业病鉴定并不一帆风顺,在生活困难时向工会求助,市、区、镇三级工会不仅给予其8500元的生活救助,并为其与企业搭建协商平台,协助其取得停工留薪工资、住院伙食补助费和住院期间护理费共的5万多元。三年来,区、镇两级共接待“三来”案件1605件,涉及职工5483人(次)。
(二)做好解困帮扶工作,营造互助氛围。通过开展春节“送温暖”、“春风行动”就业服务活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阳光行动”、“金秋助学”、困难职工临时应急救助、女职工健康普查、工伤探视活动等帮扶解困工作,缓和职工群众的各类消极情绪,积极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三年来,共使用帮扶资金约8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