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主0809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0806
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印发广东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5〕101号)等文件精神,制订本方案。
一、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矿产资源储量。广东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优势矿种集中度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49种(含亚矿种),矿产地1745处(其中固体矿产1475处,液体矿产270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中型以上的435处,占固体矿产地总数的29.5%。在已查明有储量的101种矿产中,有60多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油页岩、高岭土、地热水、重稀土、铌、钽、铅、锆、钛、水泥用灰岩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3位。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与布局。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矿山(未包括石油、天然气,下同)总数为3129个,年产矿总量22878.16万吨(其中固体矿产21845.35万吨,液体矿产1032.81万吨),矿山从业人员91299人,工业总产值798100.44万元。在全省3129个矿山中,大型矿山37个,年产矿量(包括固体和液体矿产)2334.00万吨;中型矿山33个,年产矿量(包括固体和液体矿产)779.98万吨。大、中型矿山数占矿山总数的2.23%,年产矿总量占全省年产矿总量的13.61%。
从各地开发利用情况看,韶关、清远两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铁矿、铅锌矿、锰矿、钨矿、稀土矿、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瓷土等;汕头、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潮州、揭阳等7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铁矿、铅锌矿、钨矿、稀土矿、瓷土、高岭土、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地热水等;阳江、湛江、茂名、肇庆、云浮等5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金矿、铜矿、高岭土、油页岩、瓷土、水泥用灰岩、玄武岩、玉石、砚石、地热水、矿泉水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7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水泥用灰岩、石膏、盐矿、建筑用花岗岩、地热水、矿泉水等。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矿山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全省大、中型矿山企业所占比例过小。大多数小型矿山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矿产开发利用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2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一些矿山企业存在重开采、轻治理的思想,不重视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矿山坑道和采空区冒顶、塌方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3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制不完善。存在部门职责分工不清、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监管的执法合力,削弱了对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采矿行为的打击力度。
4矿产资源执法力量偏弱。各级矿产资源管理执法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适应繁重的日常执法管理工作需要。
二、整合矿产资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和对重要矿产资源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鼓励通过矿山企业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加快矿山企业的联合重组,实现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矿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努力实现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充分、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的新路子的工作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并重,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开发布局,促进矿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统筹各方利益,切实解决矿山分散、布局不合理、乱采滥挖的问题。
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布局纳入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成效。
4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自然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现状、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实施资源优化整合和统筹布局,使资源开发整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5扶优扶强、集约高效。积极推动矿产资源向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小型矿山企业联合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高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的集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工作目标。
1矿山开采布局明显合理。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努力做到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切实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实现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数量明显减少的目标。到2008年底,全省矿山企业数量要比2005年减少30%以上,矿山总数控制在2200个以内;小型矿山占矿山总数的比例从2005年的98%下降到85%以下。
2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得到妥善保存和二次开发。整合后各矿种由集团化骨干企业占有控制的比率,金属矿产要达到75%,非金属矿产达到65%,地下热水、矿泉水达到50%,玉石矿产达到85%。
3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通过整合,全面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全省矿山安全生产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矿山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全省在2007年底前全面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到2010年,全省70%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和恢复。
5矿山生产建设规模达到规定的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确保所有新办矿山企业全部达到省规定的矿山设计年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矿产量)标准;未达标的老矿山企业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改达标。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的矿山设计年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矿产量)标准为:岩金1.5万吨,砂金10万立方米,铁地下开采3万吨、露天开采5万吨,锰2万吨,铜3万吨,铅3万吨,锌3万吨,钨3万吨,锡3万吨,锑3万吨,铝土6万吨,钼3万吨,稀土6万吨,硫铁5万吨,高岭土5万吨,瓷土5万吨,地热水10万立方米,矿泉水3万立方米,建筑石料为珠江三角洲地区30万立方米、其他地区10万立方米。
三、矿产资源整合的范围
(一)整合的主要矿种。整合的主要矿种为铁、铜、铅、锌、钼、金、钨、锡、锑、锰、稀土、盐矿、高岭土、瓷土、油页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地热水等18种。到2007年底前,完成金、钨、锡、锑、盐矿、高岭土、稀土、油页岩、建筑用石料等9种主要矿种的整合工作;到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他9种主要矿种的整合工作。
(二)整合的重点矿区。下列矿区(矿山)均应作为重点矿区(矿山)进行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范围的矿区;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以及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和环保条件较差的矿山。
到2008年底,应完成整合的重点矿区为:韶关市曲江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区、韶关市武江区重阳多金属矿区、韶关市曲江汤溪地热水矿区、韶关市仁化周田镇灵溪铅锌矿区、清远市连南寨岗铅锌矿区、清远市阳山六暗冲铁矿区、清远市阳山铁屎坪铅锌矿区、肇庆市怀集铁矿区(包括风岗、洽水、中洲等铁矿)、茂名市高岭土矿区、茂名市油页岩矿区、湛江市高岭土矿区、湛江市地热田、梅州市蕉岭长隆水泥用灰岩矿区、梅州市梅县宝坑锰铁矿区、梅州市平远黄畲稀土矿区、梅州市平远仁居稀土矿区、梅州市梅县嵩溪银锑矿区、河源市紫金宝山铁矿区、潮州市飞天燕瓷土矿区等20处。
四、工作计划全省矿产资源开发
整合工作要以已经全面开展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为基础,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7年10月至2007年11月)。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国办发〔2006〕108号文精神和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各地整合实施方案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报省国土资源厅,由该厅统一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方案实施阶段(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各地按照经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开发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编制矿山整合技术改造设计方案,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重新编制、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并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生产技术方案要充分采用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上述工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方案组织生产。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7年12月和2008年11月)。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目标要求,对本地区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验收,并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10月向省人民政府书面报告本地区年度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情况。省人民政府将适时组织省有关部门对各地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自查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工协作。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工商、环保、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水利、林业、国有资产管理、监察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联合执法,坚决打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严重破坏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为整合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统筹协调,分类处置。
1妥善安置人员和处置债务。要妥善处理好矿山企业的债务和职工安置问题,被兼并企业属于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其债权债务由兼并企业依法承接,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安置由兼并企业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方案按企业隶属关系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备案;要按照有关规定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及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理顺和接续好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2合理整合矿产资源。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的,由大矿采取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或扩大矿区范围的受理和审批。凡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该地区的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涉及国有矿山企业的整合应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进行。
(三)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运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维护正常的矿业权市场秩序,防止整合矿山企业弄虚作假、超能生产以及哄抬或压低矿产品价格;要大力推进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施,促进矿业权合理配置,推动矿业权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整合工作要依法进行,严禁暗箱操作,确保公平、公正。矿产资源整合中涉及矿业权交易的,矿业权应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经有审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四)完善矿山开采的准入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矿山开采的准入制度。对已经批准设立的矿山开采项目未达到准入规定的,应通过整改,全面达到规定要求。
新设矿山企业的生产建设规模必须与资源储量规模及资源赋存条件相适应,坚决遏制破坏资源或大矿小开等现象。矿山整合后的最低生产建设规模必须符合本方案的要求。对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重复建设的矿山企业应严格进行整治,整治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五)切实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已关闭的矿山,要抓紧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实施综合治理;对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国土资源部门要与采矿权人签订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合同,收取不低于治理成本的保证金,并认真督促采矿权人履行治理的法定义务,切实做到边开采、边治理,促进矿山开采与环境整治相协调。矿山整合中涉及建设项目占用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应办理使用林地手续。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好资料来自互联网
共同分享
第二篇: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粤府办〔2007〕94号)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94号 【发布日期】2007-11-06 【生效日期】2007-1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粤府办〔2007〕9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六日
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印发广东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5〕101号)等文件精神,制订本方案。
一、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矿产资源储量。广东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优势矿种集中度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49种(含亚矿种),矿产地1745处(其中固体矿产1475处,液体矿产270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中型以上的435处,占固体矿产地总数的29.5%。在已查明有储量的101种矿产中,有60多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油页岩、高岭土、地热水、重稀土、铌、钽、铅、锆、钛、水泥用灰岩等2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3位。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与布局。据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矿山(未包括石油、天然气,下同)总数为3129个,年产矿总量22878.16万吨(其中固体矿产21845.35万吨,液体矿产1032.81万吨),矿山从业人员91299人,工业总产值798100.44万元。在全省3129个矿山中,大型矿山37个,年产矿量(包括固体和液体矿产)2334.00万吨;中型矿山33个,年产矿量(包括固体和液体矿产)779.98万吨。大、中型矿山数占矿山总数的2.23%,年产矿总量占全省年产矿总量的13.61%。
从各地开发利用情况看,韶关、清远两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铁矿、铅锌矿、锰矿、钨矿、稀土矿、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瓷土等;汕头、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潮州、揭阳等7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铁矿、铅锌矿、钨矿、稀土矿、瓷土、高岭土、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地热水等;阳江、湛江、茂名、肇庆、云浮等5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金矿、铜矿、高岭土、油页岩、瓷土、水泥用灰岩、玄武岩、玉石、砚石、地热水、矿泉水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7市已开采的主要矿种有水泥用灰岩、石膏、盐矿、建筑用花岗岩、地热水、矿泉水等。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矿山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全省大、中型矿山企业所占比例过小。大多数小型矿山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矿产开发利用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2.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一些矿山企业存在重开采、轻治理的思想,不重视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矿山坑道和采空区冒顶、塌方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3.矿产资源开发监管体制不完善。存在部门职责分工不清、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监管的执法合力,削弱了对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采矿行为的打击力度。
4.矿产资源执法力量偏弱。各级矿产资源管理执法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适应繁重的日常执法管理工作需要。
二、整合矿产资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和对重要矿产资源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鼓励通过矿山企业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加快矿山企业的联合重组,实现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矿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努力实现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充分、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的新路子的工作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并重,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开发布局,促进矿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统筹各方利益,切实解决矿山分散、布局不合理、乱采滥挖的问题。
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布局纳入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确保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取得成效。
4.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自然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现状、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实施资源优化整合和统筹布局,使资源开发整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5.扶优扶强、集约高效。积极推动矿产资源向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小型矿山企业联合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高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的集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工作目标。
1.矿山开采布局明显合理。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努力做到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切实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实现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数量明显减少的目标。到2008年底,全省矿山企业数量要比2005年减少30%以上,矿山总数控制在2200个以内;小型矿山占矿山总数的比例从2005年的98%下降到85%以下。
2.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得到妥善保存和二次开发。整合后各矿种由集团化骨干企业占有控制的比率,金属矿产要达到75%,非金属矿产达到65%,地下热水、矿泉水达到50%,玉石矿产达到85%。
3.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通过整合,全面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全省矿山安全生产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矿山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全省在2007年底前全面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到2010年,全省70%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和恢复。
5.矿山生产建设规模达到规定的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确保所有新办矿山企业全部达到省规定的矿山设计年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矿产量)标准;未达标的老矿山企业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改达标。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的矿山设计年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矿产量)标准为:岩金1.5万吨,砂金10万立方米,铁地下开采3万吨、露天开采5万吨,锰2万吨,铜3万吨,铅3万吨,锌3万吨,钨3万吨,锡3万吨,锑3万吨,铝土6万吨,钼3万吨,稀土6万吨,硫铁5万吨,高岭土5万吨,瓷土5万吨,地热水10万立方米,矿泉水3万立方米,建筑石料为珠江三角洲地区30万立方米、其他地区10万立方米。
三、矿产资源整合的范围
(一)整合的主要矿种。整合的主要矿种为铁、铜、铅、锌、钼、金、钨、锡、锑、锰、稀土、盐矿、高岭土、瓷土、油页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地热水等18种。到2007年底前,完成金、钨、锡、锑、盐矿、高岭土、稀土、油页岩、建筑用石料等9种主要矿种的整合工作;到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他9种主要矿种的整合工作。
(二)整合的重点矿区。下列矿区(矿山)均应作为重点矿区(矿山)进行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范围的矿区;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以及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和环保条件较差的矿山。
到2008年底,应完成整合的重点矿区为:韶关市曲江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区、韶关市武江区重阳多金属矿区、韶关市曲江汤溪地热水矿区、韶关市仁化周田镇灵溪铅锌矿区、清远市连南寨岗铅锌矿区、清远市阳山六暗冲铁矿区、清远市阳山铁屎坪铅锌矿区、肇庆市怀集铁矿区(包括风岗、洽水、中洲等铁矿)、茂名市高岭土矿区、茂名市油页岩矿区、湛江市高岭土矿区、湛江市地热田、梅州市蕉岭长隆水泥用灰岩矿区、梅州市梅县宝坑锰铁矿区、梅州市平远黄畲稀土矿区、梅州市平远仁居稀土矿区、梅州市梅县嵩溪银锑矿区、河源市紫金宝山铁矿区、潮州市飞天燕瓷土矿区等20处。
四、工作计划全省矿产资源开发
整合工作要以已经全面开展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为基础,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7年10月至2007年11月)。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国办发〔2006〕108号文精神和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各地整合实施方案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报省国土资源厅,由该厅统一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方案实施阶段(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各地按照经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开发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编制矿山整合技术改造设计方案,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重新编制、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并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生产技术方案要充分采用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上述工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方案组织生产。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7年12月和2008年11月)。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目标要求,对本地区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验收,并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10月向省人民政府书面报告本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情况。省人民政府将适时组织省有关部门对各地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自查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工协作。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工商、环保、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水利、林业、国有资产管理、监察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联合执法,坚决打击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严重破坏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为整合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统筹协调,分类处置。
1.妥善安置人员和处置债务。要妥善处理好矿山企业的债务和职工安置问题,被兼并企业属于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其债权债务由兼并企业依法承接,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安置由兼并企业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方案按企业隶属关系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查备案;要按照有关规定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及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理顺和接续好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2.合理整合矿产资源。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的,由大矿采取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或扩大矿区范围的受理和审批。凡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该地区的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涉及国有矿山企业的整合应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进行。
(三)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运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维护正常的矿业权市场秩序,防止整合矿山企业弄虚作假、超能生产以及哄抬或压低矿产品价格;要大力推进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施,促进矿业权合理配置,推动矿业权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整合工作要依法进行,严禁暗箱操作,确保公平、公正。矿产资源整合中涉及矿业权交易的,矿业权应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经有审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四)完善矿山开采的准入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矿山开采的准入制度。对已经批准设立的矿山开采项目未达到准入规定的,应通过整改,全面达到规定要求。
新设矿山企业的生产建设规模必须与资源储量规模及资源赋存条件相适应,坚决遏制破坏资源或大矿小开等现象。矿山整合后的最低生产建设规模必须符合本方案的要求。对生产工艺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重复建设的矿山企业应严格进行整治,整治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五)切实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已关闭的矿山,要抓紧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实施综合治理;对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国土资源部门要与采矿权人签订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合同,收取不低于治理成本的保证金,并认真督促采矿权人履行治理的法定义务,切实做到边开采、边治理,促进矿山开采与环境整治相协调。矿山整合中涉及建设项目占用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应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 经贸委 发展改革委 公安厅监察厅 财政厅
环保厅 国资委 工商局 安监局 煤监局
(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坚决依法关闭和停止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违法勘查开发的开采矿山和勘查项目,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污染环境、破坏浪费资源的开采矿山。
(二)淘汰达不到省定最小开采规模、资源利用率低、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环保设施薄弱的开采矿山。
(三)对布局不合理的勘查项目和开采矿山实施重组兼并。
通过推进资源开发整合,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更趋合理,探矿权、采矿权数量明显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矿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海西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开发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结合全省水泥、石材、煤炭等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结构和布局,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开发整合与关闭工作相结合。坚持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安全生产相统一,结合全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饰面石材行业综合整治,煤矿及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工作,进一步推进开发整合。
(三)坚持一个法人主体和“三统一”。列入整合的勘查区、矿区鼓励以优并差、以大并小,原则上只能保持一个法人主体,勘查区必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勘查”,矿区必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采”。
(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规划为依据,以资源为基础,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三、整合范围
(一)采矿权整合范围
1.整合的重点矿种
煤、铁、锰、铜、铅、锌、钼、金、钨、锡、稀土、水泥用灰岩、饰面石材、建筑石料以及其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矿种。
2.整合的重点矿山
(1)生产规模达不到省定最低标准的非煤矿山和单井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下(含)的煤矿;省属国有煤矿与周边的地方小煤矿;布局不合理存在“楼上楼”关系的煤矿。
(2)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或设计要求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山。
(3)不符合环保要求,严重污染环境的矿山。
(4)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森林公园、名胜古迹,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和闽江、九龙江、敖江、晋江、汀江、龙江、木兰溪、交溪等“六江两溪”干流、一级支流及饮用水源沿岸等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禁采区范围内的矿山。
3.整合的重点矿区
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省级整合的重点矿区为:永定、新罗、大田、永安、永春县(市、区)煤矿区,龙岩马坑铁矿区和大田云顶格铁矿区。
各市、县(区)政府要将饰面石材、建筑石料、水泥用灰岩等矿种作为本轮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矿山数量多、开采规模小、开采矿山布局分散、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问 题。
(二)探矿权整合范围
1.整合的勘查项目
(1)勘查投入达不到勘查实施方案要求、“圈而不探”的勘查项目。
(2)不符合矿区规划或今后不适宜单独设置采矿权的勘查项目。
(3)其他需要整合的勘查区及勘查项目。
2.整合的勘查区
具备统筹部署整装勘查成矿地质条件的矿产资源勘查区,以及一个成矿区设置多个探矿权、布局明显不合理的勘查区。整合的重点勘查区为:浦城、政和、建瓯、尤溪、德化等闽西北构造隆起区;新罗、漳平、永定、大田、上杭等闽西南构造拗陷区。
四、工作安排
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由县级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总体安排为:
(一)编制整合总体方案(2009年10月至2009年12月)。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市、县(区)政府可根据需要,组织制定辖区内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方案。
(二)制订矿区、勘查区整合实施方案(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各市、县(区)政府在上一轮煤及非煤矿山整合工作基础上,根据《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需进行整合的勘查区和进一步推进整合的矿区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整合范围,编制勘查区、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其中:
1.涉及由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山的整合实施方案由矿山所在县(市、区)政府在2010年2月底前组织编制完成,经设区市政府审核后,属于煤炭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上报省经贸委会同相关部门批准实施;属于非煤矿区的整合实施方案上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相关部门批准实施。
2.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山的整合实施方案由矿山所在地的县(市、区)政府于2010年2月底前组织编制完成,上报设区市政府审查批准,报省政府备案,并抄报省国土资源厅、省经贸委。
3.勘查区整合实施方案由勘查区所在设区市政府于2010年2月底前组织编制完成,上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相关部门批准实施。
(三)整合方案实施(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市、县(区)政府根据《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总体方案》和审查批准的矿区(勘查区)整合实施方案,作出整合决定并组织实施,市、县(区)政府对列入整合矿山下达停产指令,并通知相关职能部门暂扣有关证照,确定整合后的勘查开发主体。确定的整合主体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申办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整合后的勘查区未重新取得勘查许可证不得进行勘查工作;整合后的矿山未经验收合格,重新换发(变更)其它相关证照后,不得组织生产。在整合工作实施中,县(市、区)政府对确定的停止勘查项目和关闭开采矿山,按要求实施关闭,相关部门注销有关证(照)。
(四)整合工作检查验收(2010年12月10日至2010年12月30日)。全省各市、县(区)政府在完成本辖区整合工作后要认真进行自查,向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整合自查报告。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全省整合工作进行验收,省国土资源厅汇总全省整合工作情况后向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交自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各地要按照资源整合的要求,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稳妥推进,全面完成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合理确定整合主体。按照以优并差、以大并小的原则先从整合勘查区、矿区内确定整合主体。对勘查区、矿区内参与整合的企业均无法产生整合主体,或者参与整合的企业在规定整合期限内未达成整合协议的,市、县(区)政府可以优先选择符 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的下游优势企业作为整合主体;也可以招标方式规范引入优势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整合主体;还可以将矿区内矿业权依法收回,统一规划后按规定权限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重新向社会公开出让矿业权。
(二)严格确定停止勘查项目和关闭开采矿山。县(市、区)政府应将位于禁采区、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勘查项目、开采矿山列入整合停止勘查和关闭名单,按要求进行关闭,并通知相关部门注销有关证(照)。
(三)规范证照办理程序。整合主体确定后,整合主体可以依据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申请划定矿区范围,整合后符合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颁证条件(见附件2)的,依法申办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整合主体取得新颁发的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和相关证照后,才能开展勘查活动、组织生产。
(四)规范整合行为。市、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切实推进整合工作,不得实施假整合。整合后的矿区内严禁出现非法挂靠等现象,不得借整合之名逃避关闭,被关闭的矿山,不得纳入矿产资源整合范围。
(五)健全完善制度。加快完成市、县(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下发探矿权和采矿权延续勘查开采、探矿权转采矿权条件,建立矿产资源分类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管理制度,促进矿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加强对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领导和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从我省的实际出发,成立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非煤资源、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两个办公室,分别挂靠省国土资源厅和省经贸委,非煤资源整合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煤炭资源整合 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负责。两个办公室要加强沟通,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强化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调查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县(区)政府是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福建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和批准的勘查区、矿区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充实力量,保障工作经费。
(二)依法扎实推进整合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完成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市、县(区)政府对已列入整合范围的矿业企业,要加大力度使整合工作落实到位;对列入停止勘查的项目和关闭的开采矿山,要按照有关规定停止勘查、关闭到位,有关部门要及时注销相关证照;对无故拖延整合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要督促其限期开展整合,否则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证照的延续、变更手续;要严防被列入整合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弄虚作假,整合工作搞形式、走过场,一经发现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吊销其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并函告有关部门吊(注)销相关证照;对借整合名义实施违法建设生产的矿山企业,省经贸、安监和福建煤监部门要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函告有关部门吊(注)销相关证照。列入省、市、县整合的重点矿区,市、县(区)政府要制定挂牌督办方案,限时完成整合工作任务。凡未按整合实施方案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地区,自2011年1月1日起,不得新设矿业权。
(三)建立责任机制。市、县(区)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国土资源、发改、经贸、公安、监察、财政、环境保护、国有资产、工商、安监、煤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办理有关证照。在整合工作中,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审批煤矿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和整合煤矿的生产设计,督促煤矿企业整改、完善生产系统,依法办理 煤炭生产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审查勘查区、非煤矿区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环保部门负责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商部门负责对整合后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设立(变更)登记手续。安全生产监察监管部门负责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省政府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对整合后矿山开展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并依法办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并函告有关部门及时依法吊销相关证照。福建煤监局依法履行煤矿安全监察,对整合煤矿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进行审批,并依法办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福建煤监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并函告有关部门及时依法吊销相关证照。公安部门负责加强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对整合工作中确定关闭的矿山,依法吊销其《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并对遗留的爆炸物品妥善处置;对整合工作中因开展生产系统改造需要使用爆炸物品的,公安机关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进行审批;严肃查处非法买卖、持有爆炸物品行为。电力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的用电监管,严禁向违法生产矿山供电和转供电。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监察对象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实施监察,依法依纪查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整合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正面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附件:1.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整合后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颁证条件 附件1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张志南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副组长:郑新聪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依标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魏克良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周联清 省经贸委主任
成 员:石建平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马鉴康 省经贸委副主任
施志强 省公安厅副厅长
黄新銮 省财政厅总会计师
何南飞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陈 宁 省环保厅副厅长
林文生 省国资委副主任
黄培惠 省工商局副局长
郭国华 省安监局副局长
丁明干 省煤监局副局长
陈 琪 省监察厅执法监察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非煤资源、煤炭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两个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分别由省国土资源厅何南飞副厅长、省经贸委马鉴康副主任兼任。附件2 整合后勘查许可证颁证条件
一、规划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应当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不得位于省、市、县政府公布实施的矿产资源规划所划定的禁勘区、禁采区范围内。
二、设计方案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应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勘查设计方案,并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审通过。
三、环保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
四、勘查投入要求。整合后探矿权项目每年设计的勘查投入应不低于1万元/Km2。
五、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要求。受委托的地质勘查单位应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
整合后采矿许可证颁证条件
一、规划区位要求。位于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可采区范围内,整合后的矿山不得与其他矿山存在“楼上楼”关系。
二、重新进行地质工作,提交有资质的地勘单位编制并经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通过的矿产勘查报告或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三、重新编制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提交有资质单位编制并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的矿区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
四、规模要求。矿山开采规模不得低于省定最小开采规模标准,服务年限、生产规模与矿区资源储量相适应。
五、资源利用效率要求。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要达到设计要求,共伴生矿产要制定方案进行综合利用、综合收回,废石(土、碴)、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规定标准,鼓励矿山企业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六、环境保护要求。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取得有资质单位编制并经有权审批的环保部门审批同意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按规定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提交林地预审意见。
七、安全生产要求。实行矿山建设安全预评价制度,提交安全预评价备案表,开采技术、开采方法须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四篇: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琼府办〔2007〕67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7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琼府办〔2007〕6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为了解决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矿山及选矿厂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开发利用水平低等影响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而推动我省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实施意见》(琼府〔2007〕22号)的部署,结合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其生产要素、选矿厂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矿业权设置科学合理,矿山企业产权明晰,矿区范围明确。按照一个矿床(矿体)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的要求,调整矿山采矿范围,合理确定开采规模,逐步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问题。整合后的矿山企业具有相应的资质条件,矿山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除了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山生产规模须达到市(县)矿产资源规划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外,其余矿山的生产规模应达到《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规定的最低标准。
(二)矿山及选矿厂的数量明显减少,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布局基本合理,“多、小、散、乱”的局面得到扭转。原则上整合后的矿业权及选矿厂数量要比整合前减少20%以上。
(三)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矿山的开采回采率及选矿厂的选矿回收率达到经批准的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得到妥善存放或二次开发利用。原则上整合后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四)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选矿厂排污状况明显好转,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原则上整合后整合区域内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起数、矿山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三、整合的方法及任务
(一)打击非法采矿,创造整合条件。继续保持打击非法采矿的高压态势。对无证开采的矿山和无照经营的选矿厂坚决取缔;对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能源、开采加工工艺落后、技术设备陈旧的矿山及选矿厂,须限期淘汰、退出,依法予以关闭。被关闭、取缔的矿山及选矿厂,不参与整合。对已取缔、关闭的矿山,要做到 “不留人员,不留设备,不留建筑物,毁闭井硐”,并及时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为整合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统一要求,全面完成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查清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储量、资源开采现状及选矿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道采砂规划和有关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生产规模、服务年限与资源储量匹配的要求,科学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整合方案,合理设置矿业权,确定矿区最小采选规模,引导矿山企业向鼓励开采区聚集,在限制开采区收缩,从禁止开采区撤出,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使矿山布局基本合理。对禁采区内的矿山,要逐步关闭;对限制开采区内的,要逐步减少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数量,严格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对达不到最小采选规模的矿山及选矿厂,要责令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重点整合,方式多样。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选矿厂密集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和支持采选企业以大并小、以优并劣,促进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整合方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方式可以多样化:一是通过自愿投资入股、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对矿山企业进行重新整合;二是关闭整合区内的矿山,重新划定矿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将非原发证范围划入),通过市场机制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竞争出让,由竞得的单位或个人,组建新的符合资质条件和规模的矿山企业;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整合后矿山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一个采矿权人,只能保留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严禁出现一证多坑、非法挂靠等现象。整合后的选矿厂也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不得挂靠。
(四)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对整合后的矿山及选矿厂,各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依法办理有关手续。要严格审查编制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按照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批。整合前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新办矿山及整合后的矿山,必须符合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及其他有关证照。新办的选矿厂及整合后的选矿厂,必须具有合法的矿石来源,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矿业权和新建选矿厂。符合整合条件但拒不参加整合的矿山和选矿厂,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市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或纳入整合范围。
四、整合范围及重点
(一)整合范围。
主要包括:国有重点大矿周边地区;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矿山布点过密、生产规模过小等布局不合理地区;采选方法和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差的矿山及选矿厂;选矿厂集聚区。
(二)整合重点。
1.文昌市及万宁市境内没有固定的合法矿石来源,或是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污染环境的锆钛砂矿选矿厂。
2.昌江县石碌矿区周边没有固定的合法矿石来源,或是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污染环境的铁矿选矿厂。
3.各市、县建筑用砂、石、粘土资源。重点包括南渡江、昌化江及万泉河的河道采砂,海口市建筑用玄武岩及砖瓦用粘土,三亚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琼海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玄武岩,儋州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玄武岩、砖瓦用粘土,澄迈县砖瓦用粘土,昌江县建筑用花岗岩。
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工作步骤。全省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
第一阶段(2007年7月底前),为制定方案阶段。各市县要依据省整合总体方案、市县矿产资源规划和相关规划,编制本市(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含具体矿区整合方案),万宁市、文昌市、昌江县还要编制选矿厂整合实施方案,并于7月30日前上报省政府。
第二阶段(2007年8月至2007年11月),为方案实施阶段。各市、县要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2007年矿山整合目标,其中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儋州市要完成本行政区内2个以上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其它市县要完成本行政区内1个以上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万宁市、文昌市、昌江县还应完成本行政区内选矿厂的整合工作。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至12月),第一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检查验收阶段。
第四阶段(2008年1月至10月),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各市、县全部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各项任务。
第五阶段(2008年11月至12月),第二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检查验收阶段。
(二)工作安排。
1.制定市县整合实施方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据本方案组织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本行政区内的矿山企业、无证采矿点和选矿厂进行全面清理,明确鼓励开采区、允许开采区、限制开采区以及禁止开采区,确定整合范围,并根据采矿权出让权限,制订本行政区内不同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在此基础上编制市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目的意义;
(2)整合矿山目标、关闭矿山目标;
(3)分述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矿山名称,整合矿山名称,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安排;
(4)关闭矿山名称、生产规模、人员等,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关闭矿山的进度安排,关闭矿山后的具体措施,矿山复垦建议,复垦资金来源等;
(5)保障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要具体。
选矿厂整合实施方案参照上述内容编写。
2.方案实施。首先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批准的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含矿区整合方案),对方案确定关闭的矿山(选矿厂)实施关闭,并对被整合矿山(选矿厂)下达停产指令。然后通过公开方式确定整合后的主体,完成签订资产整合(处置)协议手续。整合后矿山(选矿厂)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选矿厂须编制生产技术改造设计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等相关资料,依法办理有关登记手续。当整合后矿山(选矿厂)生产系统改造完毕,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恢复生产。
3.检查验收。各市、县政府对当地整合工作分阶段进行自查,并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整合工作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并及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报告,同时迎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我省整合工作的联合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整合工作涉及资源分配、利益调整和社会稳定,政策性强、矛盾突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市、县政府是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整合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整合工作;各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一定要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全省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整合后新成立矿山及选矿厂的审批和发证,加强对市县的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严格执法,确保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将整合工作情况及时报告给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予以通报。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部门组织审查市县整合方案。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还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及选矿厂,依法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的矿山及选矿厂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及选矿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及选矿厂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电力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的用电监管,严禁向违法生产矿山供电和转供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健全制度、加强督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省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各区县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山和选矿厂,落实到人。对工作不力、未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完成整合任务好的市、县,要总结推广经验,通报表彰;对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市、县,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暂停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总体方案
顺阳乡中心小学 2007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总体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家长进行需求分析,并积累了一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本方案施行一年(2005年9月——2006年7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03、04学年开发的低年级校本课程的基础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
能力目标:学习家乡、学校、家庭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二)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本课题研究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应着重分析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通过分析、整理,开发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为校本课程的编制提供资料和依据。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评价活动,如调查问卷、效果测试、行为观察等,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教学实际,原则上每学期安排2-10课时。语文、美术、常识学科每学期安排10课时,音乐、体育学科每学期安排5课时,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数学等学科每学期安排2课时。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经费预计在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政府,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八、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一)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苏儒源 副组长:张炳火、魏生全
组员:邓敏军、江美琴、黄少英、李彩珍、黄雪梅。一至三年级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
(二)课程开发指导机构
建瓯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