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共5篇]

时间:2019-05-12 02:5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

第一篇: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

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是创新教学的基本环境。[答案:创新型学校]

2、具有创新意识的 是创新学校环境的主体。[答案:教育管理者]

3、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一个非物质环境,是一个。[答案:软环境]

4、教学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有系统地对教学活动所作的 判断。[答案:价值]

5、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有 功能和 功能。[答案:强化、反馈]

6、创新教学评价的量化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的方法和评定的方法。[答案:测量的方法]

7、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有、自主化、、差异化。[答案:人性化、过程化]

8、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在问题解决上有以下两种策略,一是手段——目的分析,二是。[答案:逆向工作]

二、简答题(每空6分,共30分)

1、政府的创新教育观念对创新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教育行政部门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包括政府对人才的要求,政府对推进学校改革的支持。(2)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创新教学的影响(3)政府的舆论手段及政策手段对创新教学的影响]

2、诊断性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案:确定学生入学或升学的准备程度;确定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适当安置;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3、创新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及创新教学评价原则有哪些?

[答案:(1)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这包括教育社会学、集体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2)评价方法理论。这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理论等。

创新教学评价原则包括多元化开放性评价原则和创新化激励性评价原则。]

4、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是什么?

[答案: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1)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前提,不是重于甄别和选拔,而在于改进,重于人格的尊重。(2)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3)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贡献,是帮助教学过程的主体做得更好。]

5、学科创新性教学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首先,学科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把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转变为发现型教育,即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其次,学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学习,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第三,学科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行学分制,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科能力。]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32分)

1、“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问题等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但与创新教学没有正相关”,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试分析之。

[答案:家长职业状况、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只是反映出家庭氛围的一种特定现象,一般并不能够将这种现象显性地反映在子女身上,即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与子女学习的创新过程成正向趋势,由此,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对创新教学的间接影响,也不具有正向趋势。例如,一些教师子女的创新能力并不等同其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也不一定教育出同等文化程度的子女。反之,一些创新能力较好的学生并不受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局限。

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少提意见,多提建议”是大家的共识,继而形成“学生更像教师,家长更像校长,社会更像学校”的人文环境。]

2、下列哪些属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单元测试 ②作业演练 ③语言表达训练 ④个别辅导 ⑤学科考试

单元测试、作业演练属于形成性评价,学科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包括以上所有5项。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测验,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次数频繁,形式灵活。每次测试的内容较少,范围较小。旨在考查学生在单元(或章节)教学中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诊断性评价不限于查明、辩认和确定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病根,也包括对学生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教师要想制订出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了解学生和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对学科的态度和愿望,而了解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学科考查和测试,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获得。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评定一定时期以来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学生评定学科成绩,并为学生作出证明或提供关于各科教学的方案及实施是否有效的证据。]

3、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缺损性评价”,即缺少对人本身的关注,而只关注分数,以“分数论英雄”。发展性教学评价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试分析以上这段话,概括这段话主要说明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哪一特征?

[答案:这段话将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发展性教学评价在功能上做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在对“人“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深入到人的内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段话主要说明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人性化”特征。]

4、例如,别人在“指桑骂槐”,有人就听不出来;有人在说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到口吐白沫也说不到点子上;有人在阅读中部分段,找不出段落大意,归纳不出中心思想;有人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是写不出主体鲜明的文章来。试分析以上这段话中这种人所缺失了哪些能力?

[答案:别人在“指桑骂槐”,有人就听不出来,只能说其“听”的概括能力不强;有人在说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到口吐白沫也说不到点子上,只能说其“说”的概括能力太差;有人在阅读中部分段,找不出段落大意,归纳不出中心思想,只能说其“读”的概括能力不行;有人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是写不出主体鲜明的文章来,主要还是说明其“写”的概括能力尚待提高。语文学科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上的概括能力。所以学好语文,离不开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问题等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但与创新教学没有正相关”,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试分析之。答案要点:家长职业状况、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只是反映出家庭氛围的一种特定现象,一般并不能够将这种现象显性地反映在子女身上,即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与子女学习的创新过程成正向趋势,由此,家长的职业或文化程度对创新教学的间接影响,也不具有正向趋势。例如,一些教师子女的创新能力并不等同其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也不一定教育出同等文化程度的子女。反之,一些创新能力较好的学生并不受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局限。

家长是学校的教育伙伴,“少提意见,多提建议”是大家的共识,继而形成“学生更像教师,家长更像校长,社会更像学校”的人文环境。

2、结合实际,论述良好校风班风对创新教学的作用 答案要点:(1)同化作用。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形成的推崇创新、勇于创新的氛围中,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导向,在耳濡目染中,好比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2)促进作用。一所学校如果有着推崇创新的学习风气,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能够带着宽松愉悦、不畏艰难的心情,接受教学中的任何创新。(3)约束作用。一所学校,如果有创新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拘泥保守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篇:电大《教学设计》单选题 期末复习

1.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2.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B.注意力、想像力、针对性、外部激励 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划分为()阶段。C.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满足感

A.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B.学科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C.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D.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A.研究教材内容、教学媒体 B.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 C.研究学生特点、教材内容 D.分析学生对象、环境条件 3.按照教材的观点,教学设计中,主要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因素包 括:()o A.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年龄因素、学生的种族因素 B.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学生的社会性因素 C.学生的认知因素、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学生的可控性因素 D.学生的可控性因素、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学生的适应性因素 4.下述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者基本要求的是()。

A.教学设计者个人基本条件的要求

B.教学设计者进行教学设计活动的特殊技能要求 C.教学设计者协调与他人关系的能力 D.教学设计者进行教学研究的特殊能力

5.从教学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和教学信息的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分别是()。A.传播技能、态度和情意、知识和认知水平、社会及文化背景 B.交互能力、态度和意境、知识和技能、文化和行为背景、C.传播能力、传播通道、编码和译码、情境脉络和传播内容 D.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背景

1.20世纪80年代,安德鲁斯和古德森在研究了40多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设计模式的()步骤,这些步骤反映了教学设计模式的一般要素。

A.14个 B.9个 C.6个 D.4个

A.9个 B.4个 C.14个 D.6个

3.肯普模式(1977)这一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

A.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B.教材组织、学习者特征、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C.媒体选择、教学目标、可控性和学习者分析 D.学习者特征、灵活性、适应性和教学目标

4.从“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呈现形式、呈现要素”三个方面考察教学材料设计过程的教学设计模式被称为()。A.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汁模式 B.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c.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 D.布里格斯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5.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等人的研究,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以下()阶段。A.六个 B.二个 C.四个 D.五个

1.一位心理学家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0~7岁)、形式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这位学者是()。A.皮亚杰 B.加涅 C.梅里尔 D.布鲁纳

2.按照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等人的观点,人的认知结构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3种成分组成。其中元成分的作用是()。

A.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过程 B.执行具体的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联系和反应

C.选取问题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忽略无关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记忆库中储存的知识相联系 D.信息的获得、提取和转换

3.根据ARCS模型,为了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设计要从()这4个方面着手,采用相应的技术。A.偏爱、意志力、兴趣程度、满足感

D.满足感、兴趣程度、自信心、外部激励

4.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3种元认知成分的特征培养的研究发现(),并认为这是导致年幼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的重要原因。

A.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这3种成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B.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体验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C.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监控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D.年幼儿童在元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上都明显不如年长儿童 5.从4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学习需要分析的工作内容的选项,并

填写在()中。

A.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 B.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

C.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D.分析传播技能、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传播内容及文化景 6.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o

A.确定分析的对象、选择分析的方法、确定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技术

B.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 C.收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使用计划好的工 具、技术与方法

D.计划、收集资料数据、分析认知水平、整理和分析 7.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哪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A.皮亚杰 B.加涅 C.梅里尔 D.奥苏伯尔

8.依据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关系的描述,则()。A.学习动机的强度以适中为宜.B.学习动机越强越好 C.学习动机越弱越好

D.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9.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

A.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B.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之好坏优劣

C.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其学习风格特点的教学 D.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

10.劳特斯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Ⅰ、情感Ⅱ、认知Ⅰ和认知Ⅱ等四种类型。情感Ⅰ是指()。

A.学习者喜好关心生活的实践层面,并往往倾向于根据精确的信息进行学习上的决策

B.学习者则关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们倾向于根据道德的美学的原则进行学习上的决策

C.学习者喜好在群体中进行学习,对他人的举动非常敏感,往往倾向于根据他人的情感进行学习上的决策 D.学习者则喜欢用事实建构和理解有关的理论

1按照教材的观点,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A.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计划功能 B.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功能 C.交流功能、激励功能和计划功能 D.交流功能、计划功能和导向功能

2.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

A.低层次 B.具体层次 C.高层次 D.中间层次 3.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A.不能预先规定的 B.特定的行为 C.预先规定的 D.开放性的

4.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的观点,表现性的目标是()。A.开放性,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 B.要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

C.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

行为

D.非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模式 5.在布卢姆等人看来,教学目标的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教育评价、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做出假设、为课程编制服务的一种()。

A.模式 B.理论 C.方法论 D.工具

6.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教学目标被分为()领域。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4个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3个 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领域这3个

D.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原认知领域4个

7.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5 个层次的目标。

A.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 B.获取、同化、理论、施行、模式 C.获取、同化、方法、施行、达成 D.获取、同化、方法、模式、综合

8.()将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分为:首先,根据学生、社会和学科这三个基本来源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接着使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个筛子,对已经提出的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然后得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A.霍恩斯坦 B.布卢姆 C.泰勒 D.梅里尔 9.“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在这个例子中,行为主体是()。A.学生 B.识别 C.帮助 D.文章

10.“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在这个例子中,行为动词是()。

A.写出 B.给予 C.填写 D.完成

11.教学内容直线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o A.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

B.很好地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利于将学科发展的前

沿成果尽可能早地反映在教学内容之中

C.照顾到学生心理的特点,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 D.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有利于既尽可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12.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能够()。A.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 B.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

C.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 D.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

13.普遍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有二:其一是(),即它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而不只是适用于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其二是(),即在表述上很模糊,而不明确、不具体。A.激励性 标准性 B.普遍性 清晰性 C.普遍性 模糊性 D.激励性 普遍性 14.提出下述确定教育目标过程图的人是()。A.博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霍恩斯坦 15.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要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A.行为对象、行为环境、行为工具和表现程度 B.行为对象、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作业程度 C.行为主体、操作内容、技术条件和表现程度 D.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我国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提出教学活动由()。A.4个要素组成 B.5个要素组成 C.3个要素组成 D.7个要素组成

2.日本学者长谷川荣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有()。A.7个 B.4个 C.3个 D.5个

3.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

A.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B.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师 C.课程、人和教学环境

D.主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过程性要

4.将教学方法系统划分为师生认识活动、师生交往活动、师生评鉴活动和师生实践活动4个分系统的是()。A.李秉德教授 B.班华教授 C.巴班斯基 D.威斯顿和格兰顿

5.教师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论证科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方法。这是()。A.讲解教学方法 B.讲读教学方法的 C.讲演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6.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是()。A.讲演教学方法 B.讲解教学方法 C.讲读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7.教师针对—个比较完整的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与评论,并做出科学的结论。这是()。A.实验教学方法 B.讲演教学方法 c.讨论教学方法 D.谈话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情境的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这是()观点。

A.社会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论

2.任何行为都是由特定环境(或情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这是()的观点。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情境认知理

3.()认为,知识是分布式存在的,即知识普遍存在于学习者、日常生活工具、媒体、教材与文化脉络中。或者说,知识的意义分散在人们所处的情境中,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出来的。

A.情境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信息加工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4.()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A.组织策略 B.管理策略 C.传递策略 D.呈现策

5.()是对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与学习活动互动的方式做出决策,它涉及动机激发技术、个别化教学的形态、教学日程安排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A.管理策略 B.宏观策略 C.传递策略 D.组织策略 6.()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 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A.传递策略 B.组织策略 C.传递策略 D.微观策略 7.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对于像“有一些问题并不只有—个答案;虽然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有较难的概念,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或是当情感目标的社会性目标特别重要时”的情况,最好采用()设计。

A.小组讨论 B.讲演教学 C.课堂问答 D.演示教学 8.对每一类的学习,能够识别出导向学习的有效条件。识别最佳导向条件构成处方性教学理论的基础,其公式是:要得到x的学习结果,就要提供或安排Y的条件。这是()。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8~24题选项同)

9.教育者在思维、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做到精确和系统化,教育可以被作为应用科学或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原则并加以应用。这是()。

10.当把复杂任务分解为较小的、更容易分别处理和掌握的任务时,人们能够学习的最好。子任务经常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说'学生如果首先掌握了子任务,就能够更容易地完成复杂(或大)的学习任务。这就产生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顺序。这是()。

11.为了把一个任务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学生需要对技能迁移进行练习。如果学生从来就没有练习技能迁移的机会,就不能期望他们能在测试环境中达到要求。这是()。

12.好的教学在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学生评价策略之间保持一致。这些因素不一致会导致不充分和不恰当的教学。这是()。13.最好将认知理解为个体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动态互动。如果只关注一个层次,并假设其它的都是常态或可以预期的,至少

是部分地误解了情境。这是()。

14.知识存在与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中,随着个人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调,知识产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发生于真实情境中不断进行的利用知识的活动中。这是()。

15.认知依靠多种人工制品和工具的应用,主要是语言和文化,这些工具和建构起来的环境组成了媒体、形式或世界,通过他们认知才得以发生。问题解决包括了对目标的论证,该目标与一个情境所提供的资源和工具有关。这是()。

16.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的;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这是()。

17.正如情境造就个体的认知,个体的思维和行动也造就着情境。这种交互影响形成了系统因果关系的另一种概念,有别于通常假设的线性因果关系。这是()。

18.人类按照稳定有序的阶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先是向知觉记忆输入感觉信息,接着输入到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最后生成反应。从多种途径看,人们是信息加工的机器,其思维和行为可以被建模和模拟。这是()。

19.人类只能同时注意5~7个信息块。当教学超过工作记忆的限制时,问题就出现了。通过对教学进行仔细分析和修改以减少记忆要求,可以取得重大的改进。记忆方面的策略包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教学,提供辅助参考,以小步子前进,经常重复和精致化。这是()。

20.可以用流程图和表征顺序的其它方法对任务建模。这些模型被称作为认知任务分析,可以用来弄清可能出现的错误,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是()。

21.有两种知识是基础的:陈述性知识(知道是什么),以命题形式储存在符号网络中;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做),以“假如—那么”的规则和“类型—再认”模版储存。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依靠储存在记忆中的规则或信息的表征。这是()。22.信息在组织到意义单元中时被组块,使之易于记忆。组块的信息量能更好地适配在一起,并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这是()。23.问题解决包括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其它内容。这里的所谓其它内容就是元认知,包括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知道何时何地应用自己的策略和知识。这是()。

24.儿童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成长可以被解释为一系列从具体到抽象形式的推理阶段,或是关于世界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积累。成人认识方面的理解也存在发展;这个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从固定的和权威的知识观,到认识到解释和观点的重要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中,教学都必须符合发展的水平。这是()

1.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

A.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 B.信息源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 C.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D.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形式

2.(),教学媒体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

A.从微观上看 B.从中观上看

C.从宏观上看 D.从性质上看(2~4题选择项目同)3.(),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4.(),教学媒体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影响传统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改变,并将推动教育内容结构、教育组织结构和教育方式结构的深刻变化。

5.()是将教学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它们的教学功能做另一维、进行列表,再用一种评价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很有利、较有利、困难和不利4种层次。

A.问题表法 B.流程图法 C.矩阵选择表 D.算法型 6.()是列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回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目标(或

一定教学情景)的媒体。问题的提出可根据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给出。

A.问题表法 B.流程图法 C.矩阵选择表 D.算法型

1.()指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即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2~4题选择项目同))2.()指教育评价的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一50年代,泰勒(R-Tyle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3.()指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4.()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5.“发展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成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只由教师进行的评价,提倡由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等。”这是()。A.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人才评价的基本思想 B.1 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C.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D.20世纪50-7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6.()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完成书面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7.()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参与合作意识、实践行为。特别是参与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在校内语文性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其他语文性的合作实践活动、完成作业情况等。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8.()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动手操作能力、勇于探索精神、收集整理素材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等。A.数学 B.语文 C.生物 D.体育

9.()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与合作精神,如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在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情绪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等。

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2.依据教材中的观点,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

A.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B.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 C.教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教材 D.校长、教师、教室、学生

3.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特点。

A.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 B.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 C.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 D.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

4.依据教材中的观点,下述选项中正确的是()。A.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社会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

B.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功能。

C.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个人的发展功能。

D.学校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学对科学的发展功能和教学对学校的发展功能。

第三篇:电大《企业文化》期末复习

《企业文化》期末复习

一、重点名词:

1、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于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3、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等。

4、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6、企业文化传播: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

7、企业文化整合:企业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8、企业家:不是指企业的行政领导人,而是指创新事业和冒险事业的组织者。

9、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本来的品质、特征、知识素养及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能力的综合。

10、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是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表现企业内部的组织、教育、管理、制度等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公益事业、赞助活动、公共关系等的动态识别形式。

11、经济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

12、企业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企业整体环境中,体现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

13、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是通过具体可能性见的视觉符号,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识别设计,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各项信息,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

二、选择题,每题有一个答案或者多个答案正确。

1、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的是(B)A、个异性 B、观念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C、相对稳定性 D、非强制性

2、大连万达足球队的孙继海在从英国归队比赛时,希望先定合同,将有关条件确定下来,大连万达俱乐部的官员对此很有看法,认为是万达队培养了孙继海,孙继海这样做,是和组织讨价还价。这一事件表现了(C)

A、企业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B、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冲突

C、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 D、优秀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冲突

3、属于企业文化外传播通道的是(A)

A、示范传播 B、企业神话

C、企业考核制度 D、习俗、仪式以及小团体文化传播

4、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是下列哪个国家的企业文化(C)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德国

5、企业文化的创导者和培育者是企业的(B)

A、企业的员工 B、企业家

C、企业的楷模 D、企业的管理者

6、企业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企业的(C)

A、企业的员工 B、企业家

C、企业的楷模 D、企业的管理者

7、VI的含义是(D)

A、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B、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C、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D、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8、松下公司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的经营使命和价值观念来实现的,这说明了培育企业价值观,需要(D)

A、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B、用有特色的语言表述

C、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升华企业价值观

D、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形成要得到员工的认同

9、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哪种政治制度下的企业文化(A)A、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企业文化 B、资本主义制度下日本的企业文化

C、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企业文化 D、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德国的企业文化

10、“预备—放—瞄准”是哪个国家企业的思维方式(B)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德国

11、企业文化建设的循环是(B)

A、定格设计—调查研究—实践巩固—完善提高

B、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实践巩固—完善提高

C、定格设计—调查研究—完善提高—实践巩固

D、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完善提高—实践巩固

12、与营销活动紧密结合的是企业文化礼仪中的哪一类礼仪(B A、工作惯例礼仪 B、服务性礼仪

C、纪念性礼仪 D、交往性礼仪

13、在企业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中,其中(B)是核心

A、物质氛围 B、感情氛围

C、管理氛围 D、制度氛围

14、企业文化建设初期,企业文化的航标是(B)

A、别的企业的文化 B、企业领导者的言行和品貌

C、民族文化 D、大部分人的言行

15、VI的含义是(D)

A.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B.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C.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D.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16、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些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A.企业价值观 B.企业精神

C.企业激励 D.企业形象

17、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有(ABCD)A.亲密原则 B.共识原则 C.卓越原则 D.绩效原则

C)3)(18、“别具一格,勇于创新”体现了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什么原则?(A)

A.个性化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战略性原则

19、塑造"四有"新人,是中国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哪种文化背景与价值源泉?(D)

A.时代精神 B.民族文化传统

C.企业优良传统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的从属特征的是(B)A.观念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B.个异性与共识性相统一 C.吸收性与排他性相统一 D.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

21、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A BCD)

A.基本职业追求 B.基本职业能力

C.基本职业修养 D.基本职业意识

22、下面哪些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ACD)

A.追求精神自由 B.亲和一致的精神

C.人文主义和追求民主 D.强调理性与科学

23、下面哪些不是企业文化传播应遵循的规律?(B)

A.同构易播规律 B.整体传播规律

C.异体传播规律 D.异构传播规律

24、从事飞行员工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要冒生命危险,这样引起的焦虑是(C)

A.基本存在的焦虑 B.认知焦虑

C.次生性焦虑 D.深层焦虑

25、“怀疑一切,不信任别人”属于领导者与下属关系中的哪种病态变化?(A)

A.幻想型风格 B.强迫型风格

C.戏剧性风格 D.压抑型风格

26、公司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通常被称为(A)A.共生英雄 B.造就的英雄

C.情势英雄 D.全能英雄

27、下列选项中属于理念识别的功能的有(ACD)

A.激励功能 B.共识功能

C.向导功能 D.凝聚功能

28、下面哪几种企业文化是从发育状态上划分出来的?(A)A.国有企业文化 B.目标型企业文化

C.成熟型企业文化 D.民营企业文化

29、下面哪些是企业文化传播应遵循的规律?(ACD)

A.同构易播规律 B.整体传播规律

C.异体传播规律 D.异构传播规律

30、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应该坚持的原则(BCD)

A.共识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战略性原则 D.个性化原则

31、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些是企业文化的内容?(ABD)

A.企业价值观 B.企业精神

C.企业激励 D.企业形象

32、下面哪些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B)

A.追求精神自由 B.亲和一致的精神

C.人文主义和追求民主 D.强调理性与科学

三、简答题

1、企业文化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8分)年轻学科:从1980年提出到现在只要20(30)年时间

边缘学科:以管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人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因子与研究方法

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正确与否须得到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学科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2、人本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8分)

1.传统管理是以物,以事,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把人的要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去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2.传统管理的是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对症下药的办法。通过满足职工合理需要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重“以德育人”,从而是管理工作取得效果

3.传统的管理靠是的是权利而不是人的意愿,是独裁式的管理,一切事情只由管理者一个人讲了算,下级和员工没有自主权,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则强调实行分析,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提倡员工参与决策。

3、企业文化的分类?(8分)

1、按发育状态分:成长型企业文化、成熟型企业文化和衰退型企业文化

2、按企业的性质分:国有企业文化、合资企业文化、乡镇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文化

3、按内容特质分:目标型企业文化、竞争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务实型企业文化、团队型企业文化和传统型企业文化等

4、从市场角度分:强人文化、拼搏与娱乐文化、赌博文化和过程文化

4、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什么?(8分)

企业文化理论的和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的强制管理,注重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进思想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

5、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8分)

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企业整体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风貌与形象。

6、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各有哪些?(8分)

本质特征:个异性;共识性;非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从属特征:无形性与有形性相统一;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超前性与滞后性相统一;吸收性与排他性相统一;经济性与社会相统一。

7、企业文化的功能有哪些?(8分)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增誉功能

8、怎样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9分)

1、经济价值:

(1)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2)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诚”、“信”之道。

(3)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

(4)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够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社会价值:

(1)企业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弘扬。

(2)企业文化是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

1、简述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企业生存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

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

2、企业精神有哪些特点? 1.是一种个性精神 2.是一种团体精神

3.是企业的主导意识之一 4.具有实践性 5.具有稳定性

3、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宗旨,是企业文化个性的深层特质。

4、企业文化评价的标准有哪些?

1.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2.企业文化的维系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3.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5、简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有所区别。

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看,二者同处于企业精神文明领域,都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发展,不断为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可以说,企业文化是改造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又保证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尽管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相近的功能,彼此联系又互相推动,但二者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一是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二是它们所发挥的作用的性质与范围不同。

6、企业文化间传播遵循的传播规律。

1.同构易播规律。所谓同构易播规律是指相同或相近企业结构的企业文化共同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易于奏效。不论是整体同构成部分同构,这条规律均适用。

2.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所谓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是指相异甚远或全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体,一般说来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慢,影响小,不宜奏效。

7、为什么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

1.企业危机使得企业文化共同体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或者是解体倒闭,完全失败,或者是设法起死回生,两者必居其一。

2.企业陷入重大危机之中,除极个别的由不可抗力造成或由偶然的钟大决策失误造成的以外,多半是有着深刻的根源。

3.企业文化对峙、冲突的结果,虽然企业文化中的新兴、进步力量暂时失败了,旧有企业文化传统的一统天下末被打破,但旧有传统的能招致企业惨败的弊端却暴露无遗。

4.危机的结果使得整个企业文化行为主体的心灵受到震撼,危机直接把文化冲突的 7 可怕和灾难性结果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深深地懂得。

四、论述题(共21分)

1、请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11分)(1)外来的文化个体在尚末熟悉企业文化、尚末被企业文化共同体认同时的文化冲突。

(2)在同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内,由于利益要求造成的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冲突。

(3)咋同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内,由于观念、认识原因造成的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冲突。

(4)企业群体文化落后、保守、陈旧、过时,从而使企业群体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活跃的、先进的企业个体文化的需要。

(5)企业个体文化完全基于个人意愿、偏好,无视企业全体利益、企业他人利益,从而形成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6)企业个体因对企业群体代表或企业群体象征的不满、反感、引发了对企业群体文化的反感和不满,从而导致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冲突。

2.结合实际说说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10分)

1.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企业具有高尚的精神,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那么由此而塑造的企业形象就会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

2.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基础。塑造企业形象应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坚持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树立企业在理念、产品、服务、员工、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和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企业形象。

3.实施CI战略,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企业通过导入CI战略,对自身的理念精神、行为方式以及视觉体系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整合,从而是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产生全方位的功效,塑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取得企业内外公众的认同。

1、简述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P171(1)个人主义

(2)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3)自由、平等精神(4)实用主义(5)物质主义

2、简述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1)强调经营理念的重要性(2)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3、为什么说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P187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1)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源: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

(2)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道德工程、理想目标、参与管理、科学管理(3)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创造者与实践者(4)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创新: A 企业经营思想的创建与创新

B 企业作风的创建与创新 C 企业价值观的创建与创新

2.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1)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本保证(2)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机制、培训、规划

4、什么是企业楷模?有哪些类型? P191 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任务等。A 从来源看有“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 B 从形成特点看有“共生型楷”和“情势楷模” C 从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 D 从形成的时期看有“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

5、建设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P210

(1)目标原则(2)共识原则(3)一体原则(4)卓越原则(5)绩效原则(6)亲密原则

6、简述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P199 A 独具慧眼的创新精神 B 敢担风险的开拓精神 C 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D 科学理性的实效精神 E 尊重人才的宽容精神 F 面向世界的竞争精神 G 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

7、简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导思想)。P188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要坚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结合;二要以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为指导,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的理想目标;三要保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四要坚持企业的科学管理,经济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8、企业文化礼仪有哪些?P220 企业文化礼仪是指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仪和固定的仪式。A 工作惯例礼仪 B 生活惯例礼仪 C 纪念性礼仪 D 服务性礼仪 E 交往性礼仪

9、企业文化氛围的构成是什么?P222 1.物质氛围。主要是从企业物质要素及其组合中所反映出来的企业主体的情趣、格调。

2.制度氛围。主要是企业成员对企业各项政策、制度及规定的态度情绪等。3.感情氛围。主要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交往及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态度。

10、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源。P187 1.我国企业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所以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其价值的内核是主人翁精神。

2.去哦过企业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之中,所以企业文化把革命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基本内容。

3.我国企业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之中,因而企业文化必然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1、目前我国CI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P241 1.有些企业对CI持怀疑态度,认为CI只是装点门面,不实用;有的企业不明CI真谛,错把VI当CI,忽视整体形象的塑造。

2.有些企业在CI设计和导入时崇洋媚外、急功近利,忽视了CI设计和导入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战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永无终点的螺旋上升过程,因而欲速则不达。

3.有的企业认为CI只是领导的事,与广大员工关系不大,从而使CI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功能,舍本逐末。

4.还有很多企业在设计MI时缺乏个性,人云亦云,理念定位雷同等等。

2、如何把握导入MI的时机? P246 1.当企业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而原有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时,必须放弃传统的价值观重塑理念;

2当行业处于高度竞争之中,并且环境变化迅速时,需要导入新理念; 3.当企业业绩表现平庸或不佳时,需要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渡过难关; 4.当企业刚刚踏入大公司的门槛时,需要塑造出与公司地位相适应的先进的理念,使企业以高层次的新身份自立于社会;

5.当企业发展迅速,大批新员工进入企业,事实上原有理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好时,这就需要重新塑造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理念。

3、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有哪些? P268 1.民主意识与家长制观念并存 2.个性发展意识与大一统观念并存 3.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与中庸之道并存 4.改革开放意识与封闭保守意识并存 5.法制观念与人治传统并存 6.现代时效观与消极无为作风并存

7.现在经济利益观与重义轻利观或重利轻义观并存 8.实践意识与重言轻实旧习并存 9.现代人才观与片面的重德轻才观并存 10.企业家精神与重仕轻商观并存

4、如何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P288 选择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必须从企业现有的文化状况出发。1.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2.从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

3.从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组织结构的重大改组、制度的重大创新入手。

5、如何选择企业文化变革的时机?P289 1.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2.企业经营业绩平平或陷入困境 3.企业管理掣肘增多效率低下 4.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迅猛发展 5.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6、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设计原则。P252 在进行员工行为规范设计时应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认真进行任务分析和目标分析,并考虑个体和群体的心里需要,设计出适应员工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最完整的方案,解决组织向其成员分配任务与职责的问题,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机,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篇: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感受性,动物没有感受性。(×)

2.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味觉适应。(×)

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7.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8.聋哑人“以目代盲”,盲人“以耳代目”,这是感觉补偿现象。(√)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1.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

12.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

14.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

15.遗忘就是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16.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

17.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

18.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9.“一题多解”、“闻一知十”主要体现了集中思维的求异特点。(×)20.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21.数学中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在于分化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2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3.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

24.近年来,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5.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26.“喜者见之则喜,忧着见之则忧”,充分体现了应激状态的感染性特点。(×)

2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28.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29.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

31.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的评估—兴奋学说。(√)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此时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33.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3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35.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36.气质俗称为性情、脾气。(√)

37.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38.在社会评价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

39.性格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41.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2.T型性格的人具有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3.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

二、单选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C)

A.1789

B.1897

C.1879

D.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与诱导过程

4、人的心理是(C)

A.客观

B.主观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D.以上都不对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6、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D)

A.感受适应

B.同时对比

C.不同感受的对比

D.继时对比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B)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C)

A.9±2

B.8±2

C.7±2

D.6±2

9、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10、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A)

A.提出问题

B.提出假设

C.检验假设

D.分析问题

11、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湿润而雨”的结论,属于思维的(B)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12、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确诊,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13、正在上课,一位迟到学生推门而入引起大家注意是(A)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4、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D)特征。

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1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1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18、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C)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19、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B)。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作动机 20、(A)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思维

21、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22、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B2)。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23、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B)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24、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5、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D)。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26、“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C)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27、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8、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C)。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29、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D)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0、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B)。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31、提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32、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是人们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反映。意识就是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4.神经网络: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而保证实现对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的功能。

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6.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7.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8.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9.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

11.内隐记忆: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12.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3.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集中起来,思路朝着同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14.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15.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16.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7.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18.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9.道德感: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0.动机: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21.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23.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24.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或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

25.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一种,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具有外倾性。

26.大五因素: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这五个因素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27.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28.A型性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性格类型。近年来在研究性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性格类型。A型性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

四、简述题:

1.简述人类心理的实质。

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2.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则离不开经验。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4.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5.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保持——信息的存贮;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

6.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7.简述表象的特征与功能。

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功能有:表象是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桥梁;表象是人理解知识信息的重要条件;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8.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利用过去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确运用变式;及时下定义;形成概念体系;反复运用概念。

9.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1)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分析问题。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以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3)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检验假设的方式主要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另一种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通过周密的思考从理论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10.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现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原型启发;灵感。

11.什么是注意?其外部表现有哪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生理运动的变化。

12.举例说明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如大家正在上课,一个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他。(2)有意注意,如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学科时,由于认识到这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上课时就会特别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内容。(3)有意后注意,如熟练地骑自行车中的注意。

13.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其条件 :(1)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1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情绪和情感是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认识活动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目的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具有不随意性。(2)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有促进和推动作用。(3)近年来提出的情绪智力概念,充分体现了情绪情感与认识的紧密联系。

15.如何理解情绪三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的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沙赫特和辛格用实验充分证明的上述观点。

16.简述意志行为的特征(意志行为有哪些特征?其中关键特征是什么?)。

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17.简述人类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无限性、相关性、重复性、竞争性。

18.什么是动机?动机有哪些功能?

动机是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动机的功能有激活功能,动机活动的原动力,对活动起着激活和始动作用;指引功能,动机使活动始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维持和加强功能,动机驱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最终实现目标。

19.简述动机的类型。

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对之进行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3)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5)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7)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20.用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要困难得多,能力与知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能力、知识不能等同。

能力与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与知识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21.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即遗传素质和胎儿的生长环境。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是一种可能性。要使遗传素质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现实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外部条件。胎儿的生长环境对胎儿出生后的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较大影响。(2)教育因素。教育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儿童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3)实践因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认知。

22.简述智力多元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23.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及趋向性等方面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直接体现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本身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地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甚至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1)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要优化教育环境的创造氛围;要建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教育;要改革与完善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取消“统”字;要使先进的教育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过程。(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熟悉而又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或途径,培养学生创造性。(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纠正以往出现的“高分低能”、“思维僵化”现象。其次,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学生盲从接受已认可的答案。(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思维的规则和办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应重点加以培养。可通过自由联想训练、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等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5)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与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2.分析引起心境的原因和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引起心境的原因,并提出自我调节的方法)。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境遇、事业成败、工作顺逆、人际关系、对往事的回忆、未来遐想和身体状况等,但从影响心境的本质原因来看,主要是人的世界观、认生观。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必须加以调控。不良心境就是一种不良情绪,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有:(1)排除抑郁:改变认知角度;适当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2)学会制怒:要有一定的心理容量;要有一定防怒措施。(3)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4)消除紧张与焦虑:①积极的认知方式:勇敢面对焦虑与紧张,想一想事情最坏会到什么程度;排除极端的想法,不随意夸大现实状态;用欣赏的态度看待自己,既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必强求,学会接受现实。②积极的行动方式:积极行动起来;融洽社会关系,利用社会支持;学会宣泄和倾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行动策略,健全个性。

3.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2)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呈现出波浪式演进的态势。(3)在每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4)需要的发展呈倒金字塔形。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少一部分。

简要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界较公认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企业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缺陷:(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情景下,低层次需要没有获得基本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4.联系实际分析,动机冲突的类型及解决方法。

(一)动机冲突的类型:动机冲突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主要有4种: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多重趋避式冲突。

(二)动机冲突的解决方法:首先,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动机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权衡利弊,做出决定,选择出主导性动机。其次,在进行动机冲突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做到当机立断,切忌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不作决定而贻误动机决策的最佳时机。最后,动机决策做出后,要严格按照动机主次矛盾来决定行为方向,学会取舍,圆满完成任务。

5.联系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1)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动机应从满足个体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需要开始。适当地提高个体的抱负水平是激发其创造动机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造行为进行正面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幻想也有利于创造动机的培养。(2)努力培养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性人格具有以下特点: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其创造发明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对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创设积极良好的创造环境。在课堂内外为大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课堂上改变“填鸭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外要为大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高良好的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怀疑和探求心理,发展其创造性想象与幻想能力。要提倡学习中的相互讨论法;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要开设有关创造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及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化的创造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创造教育课程、参加发明创造协会及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4)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它通常表现为,当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不仅仅限于一种的时候,个体能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给出关于某问题的多种回答。(5)倡导参加科学研究活动。首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真理,严肃认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等。其次,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和系统地科研训练,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如了解科研步骤——选题、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6.联系实际分析,影响个人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因素。

性格的形成是在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生理遗传因素为性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它能影响性格发展的方式和表现状况。当人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神经系统的特性影响着人对客观现实信号的加工和处理。(2)性格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着自己的性格,以增强个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与耐受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套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即性格特征。在性格的诸多要素中,与身体和生理有关的部分,如自我概念中有关身体意象、动机与情绪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较复杂的人格特质,如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则受环境影响较大。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试题及答案

2011年7月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2.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4.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

5.所以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6.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成为抽象。(×)

7.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这反映出注意的直观性。(×)

8.心理学家卡内曼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类型。(√)

9.所谓“触景生情”,表明了情绪情感具有不随意性。(√)

10.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1.“既想吃肉,又怕发胖”,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双避式冲突。(×)

1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13.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1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这是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6.恐惧是个体在面对情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感情体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2.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3.学生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课知觉为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种现象体现的知觉特性是(B)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4.遗忘的压抑理论是(D)首先创立的。

A.艾宾浩斯

B.费希纳

C.斯滕伯格

D.弗洛伊德

5.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C)。

A.能动性

B.适应性

C.稳定性

D.变化性

6.(D)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

A.排除忧郁

B.自信

C.积极的认知方式

D.积极的心理暗示

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8.美国心理学家(B)不赞成斯皮尔曼过分强调G因素的作用,强调能力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组成。

A.桑代克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弗农

9.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喜欢刺激的性格特征。

A.T型

B.A型

C.B型

D.o型

10.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就联想起打针,从而表现出恐惧,这种恐惧是由(C)引起的。

A.联想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信号学习

D.辨别学习

11.构成人际关系的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B)。

A.个性成分

B.行为成分

C.意志成分

D.动机成分

12.有机变换是心理防卫形式的一种,下列不属于有机变换的是(A)。

A.倾诉法

B.自慰法

C.回避法

D.补偿法

三、名称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3.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4.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特征上,从知觉到的信息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5.合理化:又叫自慰法或文饰,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2.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评性。

3.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4.用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要困难得多,能力与知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能力、知识不能等同。

能力与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与知识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五、论述题(20分):联系实际,论述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及其调适。

1.易激动愤怒

易激动愤怒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因一点小事与他人发送矛盾,表现出粗野蛮横。暴躁的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人在愤怒时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就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对待愤怒,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是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化解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公正看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要无数次经历和体会的东西,平静面对现实。若一定要表达你的愤怒应注意分寸,选择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升华”表达方式。

2.交往恐惧感

交往恐惧感是指人在社交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体验。主要有三种情况:气质性恐惧;因缺乏交往经验而出现交往恐惧;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而造成的交往恐惧。

克服交往恐惧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寻找恐惧的原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了解个性,改善个性。

3.嫉妒

嫉妒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不悦、自惭、怨恨、烦恼等负性情绪体验。嫉妒心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不健康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自己他人生活造成影响,使人际交往失去和谐,交往质量差。

对嫉妒心理的调适:纠正不正确的想法;增强道德法制观念,约束并战胜自己的嫉妒心理,不要任其发展,引发破坏性行为;积极升华,通过积极上进的办法赶上或者超过对方,达到心理平衡;改变比较的角度,拿自己的长处与对方作对比,或者把自己与稍差一点的人比较,失衡的心理就会获得新的平衡。

4.羞怯

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性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包括反射性羞怯、演化性羞怯、习惯性羞怯。

克服羞怯心理,第一要丢下包袱,即不要怕在交往中做错事,说错话,要认识到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尽管不令人愉快,但错误是可以改正的。第二,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三,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或请求他人督促自己进行交往活动。只有在不断地交往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才能逐步摆脱害羞心理。

第五篇:电大《教学设计》判断、简答 期末复习

-、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1.教学系统也就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2.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3.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学科)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除了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之外,还起着协调年级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作用。A 4.(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指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它所针对的教学设计的任务来说,可以称它为短期设计。D 5.一般来说,“设计”是指人们在创造某种具有实效性的新事物或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性的系统计划过程。6.相关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将不同领域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为相关的概念提供特殊意义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说明自己或他人所发现的事物,从而扩展发现的意义。

7.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是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所以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一般由认可教师完成。

8.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9.用信息传播理论来分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模块,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D 10.同3.11.教学设计有4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指导性、整体性、灵活性、创造性。D

12.对于教学过程,按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A

13.教学设计的优越性: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学习者的特点;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有效使用。A 14.教学设计的局限性:教学设计是对尚未进行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一种预先的构想,因此,教学设计工作不可能事先遇见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同时教学设计最后形成的教学方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一个规划性的方案,它不可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做非常精细的设计,实际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A

1.教学设计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系统化、稳定的操作样式,它用简约的方式,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有关理论。A

2.教学设计模式具有3方面的功能:(D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2)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3)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C

3.教学设计的模式是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因此,教学设计的模式也往往表现为一个有序的过程,此外,他们都是封闭式的。D

4.教学策略可以分成三种分策略:组织策略、宣传策略和管理策略。D

5.“肯普模式”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选择课题与任务、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和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准备情况)。A

1.皮亚杰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形式运算阶段(7~11岁)、具体运算阶段(11~15岁)。D 2.有关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认知任务,这并不是缺少完成认知任务的基本能力要素,所缺少的是将这些能力要素协调起来,组成策略并从中获益的能力。3.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就是学习需要,4.学习风格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倾向与策略,学习风格体现出个人的独特性和时间上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的一种偏好。

5.学习需要分析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施法存在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以判

断教学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三是分析现有的资源及制约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6.学者波顿()和梅里尔()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六类。这六类需要的核心含义是: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需要。

7.学习者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内部参照分析法;二是外部参照分析法。A 8.内部参照分析法指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将学习者的现状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即期望状态)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9.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A

10.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引起的,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认知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B 11.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策略,这种学习倾向与策略是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的。A 12.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段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功能的发展变化。A

13.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信息获得成分3种成分组成的。这3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D

14.对于一种学习风格,我们不能断言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而只能说它是否适合于当时的情境。对于教学设计者来说,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适合于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简言之,是为了为学习者提供适合于其学习风格的教学。15.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提供问题情境;(2)明确研究问题;(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的资料;(5)分析处理资料;(6)得出研究结论;(7)检验。

1.普遍性目标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它适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很 广泛的领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第二,它灵活性强,有利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创造性,即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2.教学目标的取向有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码向、形成性目标取向和情感性目标取向。

3.形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形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征是过程性,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地形成,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外或者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确定。

4.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5.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评价、综合。D 6.表现性目标是开放性的,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而不是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它不是要

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而关注学生表现行为的个人性、多元性,鼓励活动的个性特点。

7.辛普森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中,动作技能的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A

8.从历史上和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等。A

9.教学内容的螺旋组织方式,是指将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相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B

10.教学内容的螺旋组织方式,是指在不同阶段上重复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使之呈“螈旋式上升”的形状。11.教学内容的直线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12.教学内容的螺旋式组织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它有利于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既尽可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又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

13.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思想的发展。D

14.纵向组织学习内容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横向地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B

15.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而如果是具体层次上的教学目标,则不适合于采取这种取向。

16.目标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的分类及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编写评价学习日标的材料。A

17.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接受、组织、价值评价、反应、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D

18.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综合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原理。B

19.美国学者艾斯纳认为,在课程与教学设计及评价中,应该准备行为目标、提出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这三种类型的目标。D

1.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材内容为主要认识对象,实现教学、发展和生存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D

2.按照教材的观点,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内容的感知、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评价这六个基本环节的设计。3.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并据此把教学方法划分为:“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三个大类。

4.威斯顿和格兰顿在他们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特征》一文中,根据教师与学生

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实践的方法。A

5.教学组织形式简称为“教学形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结构形式。

6.按照教材的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可以被概括为两句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7.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一种方案,在同样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8.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了3个基本思想:系统思想、整体思想和有序思想。D

1.教学情境是教学的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

2.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着丰富和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

3.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 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

4.传统学校与社会之间,不仅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割裂和在人的培养方面的不足。而情境教学则凸现了课程内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沟通。5.教学情境作为学习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人工的、自然的物质条件,而且具有心理化的、经过组织的结构特征,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整合,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D 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

7.物质教学环境是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

8.心理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基础,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

9.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

10.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师生双方缺乏主动教与学的热情;师生之间配合难达默契;学生之间关系疏远。

11.影响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物质环境的优劣会导致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心理环境的好坏也不能导致物质环境的改观。

12.前期分析的内容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三部分。A 13.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由4部分内容组成: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评价。A 14.目标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确认学习目标的分类及制定可以操作的学习目标和编写评价学习目标的材料。

15.教学策略可以分成三类分策略:组织策略、宣传策略和管理策略。D 1.教学媒体是采集、传递、存贮和加工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和载体(或中介)。A

2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媒体。A

3.虚拟真实(简称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人为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环境。

4.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主要有: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模型和算法型5种。A

5.教师作为“特殊媒体”,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需要借助、组织、使用其他类型的媒体才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A

6.教学媒体选择依据的基本思路是:使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与适用性等进行 整体协调,最优化地、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A 7.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C

8.目前,网络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五种不同的模式:讲授式、个别辅导式、讨论式、探索和协作式。A

9.幻灯、投影教学的设计模式有:书写法、图片法、实物投影法、作业法、声画教学法。A 10.音像教学的设计模式有:演播一设疑法、演播一讨论法、演播一情境法、演播一发现法、演播一实验结合法、演播一操练法。A 11.一般,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可以分为5个步骤: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媒体,、刨设教学情境;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A

12.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整合工作采用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4要素进行方案分析、评价和组合。A

13.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模拟人的练习思维方式连接信息的技术。超文本可以把多种信息以非线性的组织、呈现方式构成特殊的学习资源。

1.教学评价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2.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判定,或给以价值判断。

3.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

4.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

5.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

6.教学设计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测验,因为进行评价不但涉及测验法的使用,像调查法和观察法等也都是重要的评价工具,而且测验仅是评价的客观依据之一,评价包括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价值判断。7.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五方面: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8.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9.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1.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12.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几项工作。

13.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14.在新的评价理念中,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5.学习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而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6.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业绩等做出评价。评价方法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

17.档案袋是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来收集,集中反映学生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

18.档案袋的用途主要有:一是展示,展示学生的收获和进步;二是形成性的评价。19.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带给人们的启示是:评价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堂教学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0.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对教学评价作划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B 2.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地产生策略、选择策略、自我控制及调节的过程。A 3.有关的研究还表面,元认知能力的获得并不单是由于个体的成熟,而更是由于个体的学习,个体若缺乏基本训练,那么即使到了成人阶段,在这方面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A 4.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综合是指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A 5.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是指,对具体事物、普遍原理、方法、过程,或某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A 6.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析指把某一信息剖析为各种组成要素或部分,藉以弄清楚诸概念的相对层次,并使所表达的各概念之间明确化。

7.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运用是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原理。A 8.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建立一个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还计划写一步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著作,该著作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行为技能领域三个部分。D 9.横向组织学习内容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横向地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A 10.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功能的发展变化。A

二、简答题

1.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2.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哪三种基本层次? 3.简答一般系统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4.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5.进行教学设计活动,对教学设计者有哪些特殊技能要求?

1.按照教材的观点,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哪8个基本环节?

2.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瑞奇总结归纳教学设计模式的6个要素分别是什么?

4.肯普模式中的十个教学设计环节分别是什么?

5.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五个领域?

1.学者伯顿和梅里尔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哪6类内容?

2.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3.学习需要分析中需注意哪几个问题? 4.学习需要分析具体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工作? 5.凯勒提出的通用型动机模型—ARCS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为了要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设计方案中应该采用哪几方面的技术?

7.在学习方式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8.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应该包含哪几个步骤?

9.对学习方式的设计一般有哪些要求?

1.在哪三种情况下,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比较明显?

2.为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3.普遍性目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4.行为目标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5.形成性目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6.行为目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7.教学目标确定过程一般要经历哪4个步骤? 8.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包括哪几方面?

1.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划分为哪三个大类? 2.威斯顿和格兰顿把教学方法分为哪四大类? 3.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模式有哪些步骤? 4.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5.在教学设计中选择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时,有哪些要求?

6.教学方法有哪些内在本质特点? 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哪些基本思想?

1.高水平的互动、协同具有哪三个特征? 2.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哪5个问题? 3.教学情境设计的一般方式有哪几种? 4.情境性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5.设计课堂问答活动有哪些要求? 6.课堂自习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7.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有哪些要点? 8.设计课外活动有哪几项主要原则? 9.为什么说学校教学活动是实现人类认识和个体认识之间有效联系的重要纽带?

1.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运用形式?

2.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3.对教学媒体的功能的研究,有哪些较为成熟的结论?

4.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5.与教学媒体设计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注意”有哪些重要的特性?

6.与教学媒体设计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知觉”有哪些重要的特性?

7.与教学媒体设计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记忆”有哪些重要的特性?

8.教学媒体设计中应考虑“概念形成”过程的哪些重要规律?

9.设计协作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 10.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采用哪些类型? 11.情境创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什么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什么是过程评价?

3.简答学习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

4.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有哪些基本步骤? 5.为使课堂教学活动与档案评价挂钩,教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6.多元智能评价的五条指导原则是什么? 7.实施档案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下载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电大2018秋季-创新教学-期末复习[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嘉兴电大企业文化》期末复习

    浙江电大开放专科《企业文化》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适用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2010年11月一、主教材:《企业文化》王成荣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电大创新教学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 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随着其它组织和个体对该组织创新的模仿、学习,必然使该组织的创新成果不断扩散,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于1912年在他的德文著......

    电大法律文书期末复习指导(完整)(五篇材料)

    《法律文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司法机关(含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缉私机关、检察院、法院及监狱等机关,下同)、公证机构、仲裁组织依法制作的处......

    2012电大最新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2011.12.18)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文本) 熊应进: 欢迎同学们参加2011年12月18日的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在线教学活动,请今天参与活动的同学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就期末复习和学习中遇到......

    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

    《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60分。本课程考试题型分为二种:填空题、简答题。每一个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可以用不同的题型来考查,不要刻板地认......

    北京电大2013成本会计期末复习简答题

    1、如何测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 答: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下列两种:一种是平均计算完工率;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算完工率;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 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

    电大小企业管理基础期末复习

    18、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这里的现金 是指(ABCD) 一、选择题 A.库存现金 B.银行存款 C.其他货币资金 D.现金等1、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价物。2、小企......

    电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这一章需要掌握的要点内容有: 一、企业集团的定义、特征定义: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或Industrial Group)是指以资源实力雄厚的母公司为核心、以资本(产权关系)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