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

时间:2019-05-12 23: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

第一篇: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

《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60分。本课程考试题型分为二种:填空题、简答题。每一个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可以用不同的题型来考查,不要刻板地认定某一种题型,要灵活地掌握,这一点务必注意。各种题型所占分数比例为:填空题占20%,简答题占8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考试时限为90分钟。

一、填空题

1.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2.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3.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4.由于整个斯巴达社会处于一种“尚武”的观念中,因此,斯巴达儿童的初等教育也带有很浓烈的军事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儿童的学习内容上,也表现在儿童所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上。

5.1944年,英国设立了 11岁 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6.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 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7.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校内教师的评价

8.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

9.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学历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10.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 大学师范学院 承担。

11.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12.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 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

13.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14.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W—H ”教授法。

15.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确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尊重人类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16.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28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17.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 历史学 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18.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19.英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方面。20.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21.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22.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BED课程主要有“教育理论”、“教学技 1 能”、“主要课程”和“学校教育工作体验”。23.色诺芬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2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在产生文字最早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学校也最早出现在这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如古代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中,出现了“泥板书舍”;在古代埃及产生了宫廷学校。25.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基督教思想之父” 奥古斯丁 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26.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27.日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 书法指导 三方面。

28.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 ”四部分组成。

29.美国小学一般不大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30.“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朱利安 提出来的。31.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是 寺庙学校 ;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 政治学校·

32.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 世俗 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33.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发展学校”· 34.中国宋代出现《三字经》,《百家姓》,同《千字文》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

35.美国小举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 学监 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36.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 《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37.在希伯莱人的观念中,儿童是任性的、粗野的、愚蠢的,因此需要用皮鞭和棍棒不断训练才能使儿童学会服从,就象训练动物那样。《箴言》中说到:“训练马用皮鞭,管驴用笼套,教儿用棍棒”。因为“愚蠢在小孩心中,只有棍棒才能把它赶走。” 38.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办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 完善教师的人格。39.法国在1880,1882、1886,18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统称为《费里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40.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__教师的一种权利。

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41.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力量、教师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实行中小学校教师 转任 制度,一个教师在莫一个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42.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43.在整个欧洲,德国 的初等学校是最早产生的,也是最早建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 1.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方和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研究成果影响巨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2.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2)工业革命。(3)启蒙思想运动。(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5)近代科学的发展

3.美国初等学校阅读教学的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哪六种阅读技能?(1)准备技能,主要指熟悉和掌握书面语言所必需的能力,例如识别字形、识记单词、背诵诗歌等。(2)阅读技能,包括正确发音、阅读速度等。(3)结构分析技能,主要指语法现象的掌握。(4)言语技能,指同义词、反义词和比喻的使用等。(5)理解技能,主要指对文章的主题的把握,以及对细节的理解、对信息分类整理的能力等等。(6)信息收集技能,包括理解说明文、会利用标题、页码、作者、目录、索引、辞书等收集资料。4.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 第一,尊重人、自己和他人(在出身、人格和财产方面,应该尊重他人和自己,尊重每个人的思想表达); 第二,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生活环境(消费教育,实施卫生、安全条例,健康教育,环境管理入门,以及人的生活环境和大家的公共财产等); 第三,认识共同生活的规则,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学会担负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班级和学校的公共生活规章制度,如同学友情、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责任感、努力和勤奋工作的意识)。

5.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校长外,还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1)教师委员会;(2)家长委员会;(3)学校理事会。

6.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第一,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第二,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第三,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第四,召开专业考察会议。

7.英国教育家迈克尔· 萨德勒对比较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第一,他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的目的。

第二,萨德勒提出了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教育的发

展受到许多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要关注“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三,萨德勒告戒比较研究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制度。第四,萨德勒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还在于,他拓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将比较研究 的关注,从欧美扩展到印度、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各洲的殖民地。2 8.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1)发展儿童身心健康。(2)陶冶儿童优良行为。(3)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4)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5)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治动。(6)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9.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即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这三大使命又演化为五大基本任务。(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

(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10.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 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都广泛地借鉴了欧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欧美初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但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变革,使得日本能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对变革的态度更加坚决和果断。从1872年开始,日本不断地变换着所学习的对象,从最初学习和照搬法国的学校制度,到采用美国的教育制度,后又模仿普鲁士的做法,以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种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学校制度,并在20世纪初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而近代的中国,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时,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策,因此,既受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影响,又保持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近代初等教育出现了多种性质初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传人中国,普及教育思想和国民教育思想同样影响着近代中国,但由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初等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

11.美国公立教育运动对其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公立教育运动对美国初等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由公共税收来兴办和维持公立小学。

(2)强迫入学,实施免费教育。(3)建立公共教育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初等教育机构。

(4)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

12.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美国没有正式的、全国统一的小学教育目的。但是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13.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

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14.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种对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儿童,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2)在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3)反对歧视,尤其是反对对女孩学习数学的歧视。15.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

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16.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1)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

(2)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的工资;

(3)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高25%;(4)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发奖金。17.根据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的观点,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哪些基础知识?(1)学科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3)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4)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5)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6)对教学环境的认识,如对教学经费、视导单位、社区资源等方面的认识;(7)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18.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发展;(2)文化、教育传统,(3)教师,(4)课程改革政策。19.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为①锻炼幼儿的体格。②培养良好的习惯。③发展幼儿的个性。④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⑤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20.简述英国小学7—11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1)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2)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及社全成员的积极作用,(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4)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关系,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21.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目标为:(1)发展儿童身心健康;(2)陶冶儿童优良行为;(3)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4)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5)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6)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22.法国初等学校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应遵守的科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是什么? 一是凡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

二是凡能通过自然界可以掌握到手的东西,绝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三是凡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事物,绝不研究停止不动的静物。强调教师应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教学活动。23.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1)家庭在儿童初等教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在儿童观上体现为“性恶”论倾向。3(3)初等教育的内容主要为道德教育和基本的读写算。

24.在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 一是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二是看图编写故事,三是提供几个词汇,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来编写故事;四是阅读报刊上的某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

25.简述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教育观。帕克强调学校应该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儿童去适应学校教育,在学校中,儿童应该处于学校的十心地位,而不是教学科目成为中心。学校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理解和描述能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使每一个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帕克所进行的昆西学校实验巾,儿童成为学校的中心,学校从儿童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尽量提供各种游戏、活动和工作机会.并向儿童提出必要的建议,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经验。26.简述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第一,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

27.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1)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2)设定专业成长日标和行动计划; 3)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4)召开专业考察会议。28.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

第一,比较教育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它方法。第二,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

第三,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 第四,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29.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改革的因素。(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2)工业革命;(3)启蒙思想运动;(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5)近代科学的发展。

30.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1)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2)内容安排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3)多渠道、多途径实施公民教育。31.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2)必须通过英语和数学考试,获得证书;(3)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32.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评定中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1)实践作业;(2)书面作业;(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33.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国民教育部长诺斯潘制定的《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对初等教育学校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学校管理的内容有哪些?(1)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2)改革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3)建立学科同质小组。(4)调整学习节奏。34.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1)比较教育的“史前期”;(2)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3)比较教育的学科建制时期;(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5)比较教育的泛化发展时期。35.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1)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2)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3)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4)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提醒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当注意的概念、环境、制度和操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概念,即术语的语义问题。例如,在比较各国的教师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实际涵义.也不能忽视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教师”的涵义。在英浯中,“tutor”、“master”、“professor”,都有“教师’’的含义,都可以翻译为“教师”。但是他们之间有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语义的区别。为了准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首先向语言学家和分析哲学家请教,在他们的领地里研修学习。,第二个方面是环境,或者说来龙去脉(context),研究人虽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环境”或“来龙去脉”比“背景

(background)”包容性更广泛。背景的局限之一是主要指向事物的依存条件.而未把发展演变的事物本身也包括在内。但是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事物或行新的生长阶段来说,旧事物、以前的阶段也是新事物、新阶段的“背景”。第二,要注间背景的动态性。“background”一词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而新事物却往往是在背景的不断变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三,要深入地认识背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身处被比较的教育体制中的人对体制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金,认为,“如果投有这个部分,比较分析就不可能真实”。不深入了解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就很难了解改革的原因,很难评价政策的成功与缺失,因此也很难作现象“并置”之后的“诠释’’和判断。第三个方面是“制度”。金认为,制度是观念的体现,稳定而实在。通过对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的研究,通过对法规、章程、重要文献的研究,各国的制度是可以认识的,各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分辩的。

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操作”。金指出,由机构和文献体现的制度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实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与实际操作有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操作中,比较研究者才能获得关手一种制度的最终评价. 2.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当前.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现实意义,纷纷调整道德教育的思路与策略,形成了全球性道德教育的新景观。各国不仅努力实施国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和地方道德教育领导管理体制,而且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各国普遍认为,从学校教育和人的培养的历史发展来看,特别从21世纪对人才新的要求来看,道德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忽视。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方法的建设,并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4 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改革趋向:(1)目际: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

(2)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3)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4)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3.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

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大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是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插所部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联的,终生鞍育是学习化社会的摹石。终身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棵罗·郎格朗的《终生教育导沦)于1965年的出版.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原有的对学习的看法,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要隶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更新学校的教育重点。它强调学校的学习应更加体现生活性,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发展性、强调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词动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许多国家都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后的历次教育改革中都强调丁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韵构建.美国80年代的高质量教育改Qc也强调构建学习化社会。英国在20世纪末则将扰先发展教育,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学习化社会怍为实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国策之一.

通过建设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的标准,将英国建设成学习化的社会.

4.谈谈如何理解全民教育理念。全民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能包含下列内容:

学习始于幼儿阶段。因此,这需要幼儿护理和早期教育,这些可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对家庭、社区或机构作出安排。除家庭教育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小学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并考虑到社区的文化,需要和能力。起补充作用的其他教育计划有助于满足那些很少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儿童的基本教育需要,但这些机会应该达到与学校教育相同的标准并得到足够的支持。

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不一样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满足。扫盲计划不可缺少,因为读书识字本身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同时也是其他生活技能的基础。用母语扫盲可以巩固文化特性和文化传统。其他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满足:技术培训、学徒„正规或非正规教育计划。

利用一切现有的信息手段、交流渠道和社会活动来帮助传播基础知识,井就社会问题向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除传统的手段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和其他传播媒介以发挥其满足全民基础教育需要的潜力。

全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儿童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降低成年人文盲率等等。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落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全民教育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5.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1)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做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 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2)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母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是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都极为重视的课程改革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以来,母语和数学的重视在各国的初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体现. 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77年、1989年,日本都健在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效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效。

《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答案 作业1(第一,二章)(一)填空题

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马克·安托尼·朱利安提出来的.2.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3.色诺芬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4.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5.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6.英国教育家克尔·萨德勒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一段名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和说明着校内的事.” 7.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8.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9.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历史学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10.1929年,中山大学庄泽宣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各国教育比较论》.11.二战以后,国际比较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第一类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首先诞生的是国际性,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 1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在产生文字最早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学校也最早出现在这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如古代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中,出现了“泥板书舍”;在古代埃及产生了宫廷学校.13.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是寺庙学校;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14.由于整个斯巴达社会处于一种“尚武”的观念中,因此,斯巴达儿童的初等教育也带有很浓烈的军事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儿童的学习内容上,也表现在儿童所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上.15.罗马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拉丁字母,这种文字成为欧洲在罗马,中世纪时期的通用文字,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拉丁语一直是西方儿童所学习读写的语言.16.在希伯莱人的观念中,儿童是任性的,粗野的,愚蠢的,因此需要用皮鞭和棍棒不断训练才能使儿童学会服从,就象训练动物那样《箴言》.中说到:“训练马用皮鞭,管驴用笼套,教儿用棍棒.”因为“愚蠢在小孩心中,只有棍棒才能把它赶走.” 17.中国东汉以后的儿童语文教材分为两类:一是识字读本,二是读文读本.在识字教学中,除前人的识字教材外,出现了新的识字教材——《千字文》,成为以后各朝代主要的启蒙识字教材,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到日本.18.中国宋代出现《三字经》,《百家姓》,同《千字文》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19.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基督教思想之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20.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21.1864年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该会的宗旨是:用本族语为劳动者子女提供免费初等教育.22.法国在1880,1882,1886,18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统称为《费里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23.1807-1808年.在法军占领柏林期间,费希特作了多次《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号召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来振兴德意志民族.24.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25.1871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文部省.26.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直到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遂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7.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学校”而进行的.(二)简答题

1.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答:(1)比较教育主要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它方法.(2)比较教育的研究着重以当代教育问题为研究中心.(3)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4)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2.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答:在比较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至少赋予了比较教育三大使命,即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这三大使命又演化为五大基本任务,即(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规律,(4)推动教育改革,以及(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3.《舒芬法案》奠定了普鲁士公共初等教育的哪六大基础和特性 答:(1)父母有送子女上学的义务;(2)地方政府有提供小学经费的义务;(3)规定了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科目和年级阶段;(4)规定了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命,晋级,奖惩和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5)确定了初等教育的分级行政管理体制;(6)确定了私立小学设立的规范和政府的管理规范.4.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至少有哪些贡献 答:第一,他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的目的.第二,提出了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教育的发展受到许多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要关注“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第三,告诫比较研究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第四,他拓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将比较研究的关注,从欧美扩展到印度等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各洲的殖民地.5.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三大类因素是什么

答:第一类,自然因素,即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第二类,宗教因素,即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徒和其他宗教传统;第三类,世俗因素,即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6.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答:(1)比较教育研究规模迅速扩大,(2)地域性,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3)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4)研究方法多种多样.7.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思想包括哪三个部分

答:第一部分是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国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第二部分是,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目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第三部分是,强调比较教育中比较分析的可比性.为了保障比较教育的可比性,他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8.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一是增长教育知识.比较教育以及这门《比较初等教育》课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解外部世界,认识别国教育,从而认识我们本国教育的一扇窗户,一个通道和一个平台.二是有助于学习别国经验.由于人类的成长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各国会出现一些共同的问题,各国也会出现各种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办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学习比较教育和比较初等教育课程,或许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带来一些启发.它会让我们了解各国面临的教育难题,了解各国在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时采用的办法.三是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9.“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从世界各国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认识来看,比较教育的发展可以大致地分为“比较教育的史前期”和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教育“领域创建”,“学科建制”,“蓬勃发展”和“泛化发展”等四个时期.10.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

答:在近代,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如何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近代日本和中国的初等教育在发展上存在着共同之处,就是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都广泛地借鉴了欧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欧美初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状况不同,导致了两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从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转向欧美国家,在进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初等教育也开始模仿欧美诸国来开办.通过颁布多项法令,如《学制令》,《教育令》等等,逐步建立起国家主义教育制度,实施6年免费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而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渐由封建社会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民族资本主义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性质教育机构并存的状态.此时期,私塾仍然是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之一.由于受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式学堂出现,近代初等教育制度得到初步建立.但在近代中国,初等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11.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总的来说,在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是家庭在儿童初等教育中拥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二是在儿童观上体现为“性恶”论倾向,在古希腊,罗马和古希伯莱文化中,儿童观上往往都倾向于“性恶”论.三是此时期初等教育的内容主要为道德教育和基本的读写算.12.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方面:(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促使西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得到强化,促进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也促使了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得以产生.(2)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普及过程中,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普及教育的实现,影响着初等教育的普及率.(3)启蒙思想运动.它提出了初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世俗化和民主化.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初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此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科学的发展等,都对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和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3.工业革命对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首先,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工业革命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使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考虑普及初等教育.再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运用.导致在19世纪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为西方近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促进了初等教育教育内容的更新.14.工业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发生了哪些变革

答:(1)国家开始逐步干预初等教育.国家主要是通过提供拨款来干预初等教育,并开始通过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来管理国家的教育.(2)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形式: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3)19世纪末确立起公共初等教育制度.15美国独立建国后的公立教育运动对其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由公共税收来兴办和维持公立小学.二是强迫入学,实施免费教育.三是建立公共教育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初等教育机构.四是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大多数州采用八年制,实行分班编制,学习科目得到扩充.16.简述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教育观.答:帕克强调学校应该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儿童去适应学校教育,在学校中,儿童应该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而不是教学科目成为中心.学校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理解和描述能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使每一个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教育家埃德蒙 金提醒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当注意的概念,环境,制度和操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答:第一个方面是概念,即术语的语义问题.例如,在比较各国的教师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实际涵义,也不能忽视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教师”的涵义.在英语中,“tutor”,“master”,“professor”,都有“教师”的含义,都可以翻译为“教师”.但是他们之间有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语义的区别.为了准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首先向语言学家和分析哲学家请教,在他们的领地里研修学习.第二个方面是环境,或者说来龙去脉(context).研究人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环境”或“来龙去脉”比“背景(background)”包容性更广泛.背景的局限之一是主要指向事物的依存条件,而未把发展演变的事物本身也包括在内.但是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事物,或者新的生长阶段来说,旧事物,以前的阶段也是新事物,新阶段的“背景”.第二,要注意背景的动态性.“background”一词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而新事物却往往是在背景的不断变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三,要深入地认识背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身处被比较的教育体制中的人对体制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金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部分,比较分析就不可能真实”.不深入了解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就很难了解改革的原因,很难评价政策的的成功与缺失,因此也很难作现象“并置”之后的“诠释”和判断.第三个方面是“制度”.金认为,制度是观念的体现,稳定而实在.通过对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的研究,通过对法规,章程,重要文献的研究,各国的制度是可以认识的,各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分辩的.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操作”.金指出,由机构和文献体现的制度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实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与实际操作有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操作中,比较研究者才能获得关于一种制度的最终评价.2.谈谈如何理解布莱恩 霍尔姆斯“问题解决程序”中的五个步骤.答:第一步,选择与分析问题.霍尔姆斯认为,比较教育主要应该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一类是教育内部问题,如各国课程体系的比较等,另一类是属于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有关的问题,如几国教育投资问题的比较研究等.第二步,寻求解决办法(政策).比较教育研究的任务是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哪些地区,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第三步,细述前提条件或者背景.霍尔姆斯认为,教育比较中,应该注意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前提条件和背景.缺乏条件和背景的教育经验是无法在另一个国家中实施的.第四步,验证有关因素和结果.验证应注意三个方面:详尽地描述,分析教育制度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背景;筛选出与具体问题紧密相关的决定性因素;严肃评判这些决定性因素.第五步,比较逻辑预言得出的结果和观察到的事实.如果逻辑预言和实践结果相符,证明比较研究得出的逻辑预言的准确性;如果不相符,就会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反馈,检验比较研究过程和假设的合理性.3.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是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的《终身教育导论》于1965年的出版.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原有的对学习的看法,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更新学校的教育重点.它强调学校的学习应更加体现生活性,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发展性,强调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许多国家都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后的历次教育改革中都强调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美国80年代的高质量教育改革也强调构建学习化社会.英国在20世纪末则将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学习化社会作为实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国策之一.通过建设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的标准,将英国建设成学习化的社会.4.谈谈如何理解全民教育理念.答:全民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能包含下列内容: ●学习始于幼儿阶段.因此,这需要幼儿护理和早期教育,这些可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对家庭,社区或机构作出安排.●除家庭教育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小学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并考虑到社区的文化,需要和能力.起补充作用的其他教育计划有助于满足那些很少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儿童的基本教育需要,但这些机会应该达到与学校教育相同的标准并得到足够的支持.●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满足.扫盲计划不可缺少,因为读书识字本身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同时也是其他生活技能的基础.用母语扫盲可以巩固文化特性和文化传统.其他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满足:技术培训,学徒和„„正规或非正规教育计划.●利用一切现有的信息手段,交流渠道和社会活动来帮助传播基础知识,并就社会问题向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除传统的手段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和其他传播媒介以发挥其满足全民基础教育需要的潜力.全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儿童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降低成年人文盲率等等.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落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全民教育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作业2(第三,四章)(-)填空题

1.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地方分权.2.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3.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4.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5.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6.1944年,英国设立了11岁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7.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8.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答:(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2.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答:(1)锻炼幼儿的体格;(2)培养良好的习惯;(3)发展幼儿的个性;(4)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5)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智能.3.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答:(1)发展儿童身心健康;(2)陶冶儿童优良行为;(3)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4)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5)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6)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4.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答: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意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例如,杜威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主张初等学校的课程围绕社会活动来开展,他在自己的实验学校中为儿童提供了包括烹饪,缝纫,木工,种植,历史等在内的各种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做“中学习.5.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教育传统,教师以及课程改革政策等等.其中,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共同变化,对各国的初等学校课程提出了改革上的共同要求;而某一地区和某一国家的文化教育传统又使得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又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初等学校课程改革来说,是影响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课程改革政策则是初等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的有利的支持系统.(三)论述题 1.谈谈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答:在教育行政管理上,许多国家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是原来实行分权制的国家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教育能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平上,例如美国就通过专项经费等途径来加强联邦政府在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上的影响和控制,使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改革能体现国家的需要.又如以”伙伴关系“为特征的英国教育行政,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以后,中央增加了课程和考试的管理权,加大了对初等教育的干预,从而出现集权的倾向.而另一种趋向则是原来实行高度集权的国家,则在教育管理上开始部分分权,赋予地方更多的教育自主权,以便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教育改革能有效地进行.如传统的集权型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国,开始借鉴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教育管理经验,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地方:由市镇负责初等教育的全面管理,将小学教师由国家管理改为由学区管理,在学制,教学大纲,教材管理等方面也逐步下放权力,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多样化.又如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在不断强调增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其教育行政体制中,地方乃至学校的权限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答:在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出不断现代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⑴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作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在英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好奇尽心,对事实的尊重,改变自己观点的意愿,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有机物和环境的敏感性.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培养儿童科学素养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在20世纪末所进行的理科课程标准修订中,日本文部省提出修订理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方针,要求理科课程必须使学生拥有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调查能力和态度,形成科学的观点.为此,初等学校理科课程的目标修订为:亲近自然,进行有预测的观察,实验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热爱自然的心情,同时试图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养成科学的看法和想法.⑵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法国在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大大强化了计算机教育内容,1985年法国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PIPI),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入门“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作为必修内容,并拨专款购置电脑,以实现”学校电子化“.1986年11月有,法国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这计算机教学的标准作出新的规定: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模拟,即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获取知识,即学会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由于计算机可以使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⑶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母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是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都极为重视的课程改革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以来,母语和数学的重视在各国的初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体现.英国政府早在1980年的《学校课程框架咨询文件》中就指出,掌握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数学应当成为所有儿童必学的科目,并且,所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定的比例.而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英国政府将英语,数学和科学列为初等学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此后,又将这三门课程列为必须进行阶段性统一考试的科目.这些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反映出英国政府对于初等学校的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视.为了迎接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英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到2000年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提高基础学力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从1999年起,英国政府在初等学校中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力战略“,包括”国家读写战略“和”国家计算战略“.为此,英国政府投入巨资以资助初等学校英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英语,数学辅助教学材料的出版,并设立”国家基础学力战略“网站,以获得社会全方位的支持.法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法语等基础课程.他们将法语看作是学生以后的学业和职业生活是否成功的决定性经.国民教育部为了促进法语课程的改革,组织有关阅读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图书馆等.例如1988年,法国的前文化部长组织了”阅读狂热“活动.法国政府积极宣传”书籍面向所有学校“,重视为学校提供贷款,以帮助学校建立或完善学校图书馆,以及促进地方出版业,加强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合作,以便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机会.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77年,1989年,日本都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数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数.作业3(第五,六章)(一)填空题

1.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W-H教授法“.2.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校内教师的评价.3.日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书法指导三方面.4.英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方面.5.日本1998年颁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确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尊重人类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6.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7.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二)简答题

1.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评定中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

答:一是实践作业.在教师指导下儿童所进行的各种实验,观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以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既包括一些客观性测试例如简答题,抢答题等,也包括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主要用于英语学科的学业评价中.四是表演作业.适用于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的学业评价中.2.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种对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儿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二是在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多数儿童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三是反对歧视,尤其是反对对女孩学习数学的歧视.3.法国初等学校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老师应遵守的科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凡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二是凡能通过自然界可以掌握到手的东西,绝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三是凡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事物,绝不研究停止不动的静物.4.在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 答:一是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二是看图编写故事;三是提供几个词汇,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来编写故事;四是阅读报刊上的某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5.简述英国小学5-7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答:⑴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⑵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⑷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6.简述英国小学7-11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答:⑴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⑵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及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⑷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关系,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7.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尊重人,包括尊重自己和他人(在出身,人格和财产方面,应该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尊重每个人的思想表达).第二,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生活环境(消费教育,实施卫生,安全条例,健康教育,环境管理入门,以及人的生活环境和大家的公共财产等).第三,认识共同生活的规则,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学会担负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班级和学校的公共生活规章制度,如同学友情,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责任感,努力和勤奋工作的意识).8.简述法国1995年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法国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答:⑴基础阶段

通过丰富多采的班级,学校生活,进行以社会的基本准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自立和责任的基础上达到: ①对人的尊重,包括尊重自我并养成良好健康的卫生,安全习惯,尊重他人的义务与权利,尊重他人人格与身体的同一性,尊重他人的财产和言论自由,养成协作与互助的精神.②对公共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尊重(进行消费教育和环境管理,人类生活环境,公共财产教育).③对集体生活规则的尊重(班级,学校集体生活的原则如友爱,合作,互助等教育,责任感教育,努力做事,尽善尽美教育).④了解公民基本常识,如共和国的象征(法兰西女神玛莉亚娜,三色旗,马赛曲,7月14日等),共和国总统,议会等.⑵深入阶段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中具备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①尊重自我(诚实,勇敢,正直,努力,思考,有序,真实等).②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人格和身体的同一性,尊重他人言论自由,尊重残疾人等).③尊重集体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民主讨论中倾听与尊重他人发言,集体合作意识与能力等).④了解人类的权利与尊严(1789年《人权宣言》),了解法兰西共和国(象征,标志,社会制度,自由平等博爱,总统与内阁,国会,选举权与普选,地区选举,司法,警察,公共服务机构等),了解民主生活(人身安全保护:警察,宪兵队,消防队员,社会安定,家庭安全,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了解世界中的法兰西等社会实际.9.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答:概括来说,法国初等学校在公民教育上具有这些特点: 一是道德教育内容上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是法国小学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在公民教育中不仅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即个人私德的养成,而且注重集体生活中的个人与他人相处的社会性道德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共同生活的价值并规范其社会行为,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负责态度.二是道德教育内容在安排上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强调公民教育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内容的整体规划安排上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地方到中央,从国内到国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前后一贯.三是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在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科中进行.事实上,社会科所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正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国在几次教改中都把公民教育统合在社会科中进行,这也反映了法国学校重视社会科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此外,教师们也通过学校的其它有关课程实施公民教育.文学作品和传统历史故事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育因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教育都是富有公民教育的含义的,语言课可以培养学生言语的表达力,逻辑思考力和社交力等等.为了多途径地实施公民教育,教育者常有意识地把学校,班级创设为一个 ”微型社会“.10.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答: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这一目标体现小学应完成的道德教育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⑴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⑵训练学生的道德判别能力;⑶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⑷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11.简述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答:韩国小学道德课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第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在坚持系统的道德知识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韩国小学道德教育在各年级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连贯性,通过部分内容在不同年级的反复出现达到强化的目的.(三)论述题

1.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原因.答: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其急剧衰变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由于宗教教派的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二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三是由于工业化步伐加快了对人们原有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地产生与不断地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在所难免地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具体表现在: 1.在道德课程设置上,与实际相联系的道德课程慢慢地演变为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道德学课.2.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公民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不再受重视,取而代之的是与谋求职业有关的职业教育课和职业训练.3.在校规校纪上,学校对于纪律,规则不再那么强调,校长和教师对于学生的言行不再过问,教师不再评定学生的品行,教师只对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负责.4.在教师的选聘上,学校不再强调教师的品德与宗教信仰,更多是考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5.在学校的管理上,学校领导名誉上对学生的道德与行为负责,而实际上却将注意力放在一些非道德领域的日常事务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大众强烈呼吁品德教育应该回归学校.为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许多专家教授还呼吁制定适应本国需要的学校品德教育计划.为了使计划付诸实施并取得实效,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还拨出经费开办短期学习班,以帮助教师提高授课质量.2.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答:当前,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现实意义,纷纷调整道德教育的思路与策略,形成了全球性道德教育的新景观.各国不仅努力实施国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和地方道德教育领导管理体制,而且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各国普遍认为,从学校教育和人的培养的历史发展来看,特别从21世纪对人才新的要求来看,道德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忽视.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方法的建设,并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改革趋向: ①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②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③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④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作业4(第七,八章)(一)填空题

1.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2.美国小学一般不大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3.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民办教师.4.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权利.5.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28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6.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7.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发展学校.8.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学历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9.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主要课程“和”学校教育工作体验“.10.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大学师范学院承担.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办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完善教师的人格.(二)简答题

1.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一是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二是必须通过英语和数学考试,获得证书;三是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2.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校长外,还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答:⑴教师委员会:由全体教师组成,校长负责领导.每季度至少开会一次,必要时,校长可随时召集开会.委员会可以对学校的日常工作及校内生活管理提出批评和建议.对委员会所提出的意见,校长要记录在案,并将副件转交学校所在辖区的省督学.⑵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该委员会有权向学校反映学生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季度至少开会一次校长一般不参加该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但有责任催促该委员会定期开会.⑶学校理事会: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联合组成.校长任主席,每学年开会的次数由理事会决定.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讨论和研究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互通情况的方式,每个教学班的定额,学生上学交通,学校食堂管理,课外活动,学校的清洁卫生等问题.每次开会时都指定专人作会议记录,记录要分送镇(乡)长和省督学.3.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 答:一是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二是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的工资;三是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高25%;四是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发奖金.4.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国民教育部长诺斯潘制定的《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对初等教育学校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学校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涉及学校管理的有: 第一,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第二,改革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第三,建立学科同质小组.第四,调整学习节奏.5.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答:一是学科知识;二是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四是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五是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六是对教学环境的认识,如对教学经费,视导单位,社区资源等方面的认识;七是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6.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答:在学校中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辅助.指导教师要根据新教师个人任教简况表中对其专业发展的情况和专业领域的判定新教师为获得合格教师资格而获得的成绩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应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和计划,并依此展开指导工作.具体说就是: ⑴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根据新教师的任教个人简况表,合格教师资格授予标准和初任培训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设定.⑵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每半学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察评定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⑶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通过听课使新教师和指导教师对发展目标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⑷召开专业考察会议.这种考察每半学期进行一次.会议不仅对新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进步进行回顾而且还就新教师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专业成长计划.7.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答:初试为语文,数学两项笔试,各3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应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为考生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的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三)论述题

1.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异同.答:依法管理是各国初等教育的学校管理的共同特征,法国,英国,日本是以国家的法律加上地方法规来规范初等学校管理的,而美国,德国则是用州的法律以及地方的法规来指导初等学校管理的,形式不尽相同,但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依法治教.对学校的校长,教师及其他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此外上述各国关于初等学校管理改革中还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各国都重视初等教育学校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本来初等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而受到重视,所以在初等学校管理中都很强调学校的公共性质.同时,初等学校就是为包括家长在内的地区社会而存在,并为其服务而存在的.在学校管理上首先考虑为社会服务,这就是社会性.公立初等学校在这方面尤为显著,私立学校也强调其社会性.其次,实行民主管理.发达国家的初等学校,根据民主主义的各种原理进行管理.管理上的民主主义的方法是同所谓官僚主义,官权主义相对立的概念,也就是排除独裁的做法,尽可能按民意办事.作为教育管理民主化的一环,各国的小学都有不同形式的教师乃至学生参加学校管理的组织,美国小学的学校运营委员会,英国小学的董事会,法国小学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以及德国小学的职员会议,学校议会等.尽管对学校管理干预程度不同,但却反映出学校管理民主化的共同趋势.第三,追求效率.由于各国初等学校的规模不同,使得小学管理层次也不尽相同,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初等学校规模较小,在管理上只有学校一个层次,也就是说,在校长,副校长(或校长助理)之外没有其它法定的管理人员.而在日本情况则不同,日本的小学一般规模较大,出于学校事务分担,也

就是所谓”校务分掌“的需要,在校长,教头之外还有主任职务.形成校级与中层这样两级管理层次.不管是单层还是多层,提高管理的效率是主要目的.第四,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教育既然是一种要求有某种程度自主性的精神活动,在进行其经营管理活动时,需要有自主性即能自己主动地行事的动力.并且,因为同样的理由,要求有自律性即对自己的问题能有规律地加以控制的能力,学校必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五是中立性.这里所说的中立性一般用于政治和宗教上的中立.资本主义国家都标榜政治上和宗教上的自由.所以在初等学校管理中注意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从属于特定的政党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在宗教问题上美国,法国,日本都禁止在国,公立初等学校进行宗教教育.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英国,德国等进行宗教教育,但这种宗教教育不是强制的.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或不选择的自由.此外上述各国关于初等学校管理改革中还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特点: 首先,小学校长的性质和职能与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美国小学校长是广义的教育行政官员,在德国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法国,教师,校长都是国家的公务员,日本的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与法国的小学校长有相似之处.其次,各国的小学的教师的身份,常因学校的设立者和学校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情况是除公立学校外,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任用的地方公务员或在私立学校任用的民办教师.美国的小学教师是根据地方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和教师个人之间签定的雇佣合同而被任用的地方公务员.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的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地方公务员的教师和民办教师.法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都是地方公务员.第三,各国的教师在社会地位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美国英国,法国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则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第四,各国的班级的种类主要大致有普通班,复式班级,特殊班,观察班还有补习班.各国都规定了班级规模的最高限度.日本是同一学年的学生分为一个班级,而英国,美国则不同为了教育上的需要将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的情况则屡见不鲜.第五,在授课组织方面,各国普遍采取的是班级教师制,但是在美国,英国采取科任教师制和专任教师制的学校正在增加.2.谈谈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的共同特征.答: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课程组成的三部分中,突出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强调”博“,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加强其完整性,连贯性和成熟性,为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学科课程的设置与小学课程的设置基本对应.既顾及小学各门学科,又重点突出1~3门学科,核心是语文和数学,并要求学生至少有一门学科达到精深程度.教育学科课程没有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实习,见习).各国对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尤为重视.并且都力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了功能性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交替进行,共同服务于小学教师的培养.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朱利安)提出来的。

2、朱利安于1817年纂写出版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3、(色诺芬)在他纂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4、西塞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5、唐朝高僧玄瘬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6、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一段名言:(”校外的事情)甚至比较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和说明着校内的事。7、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

8、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9、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历史学)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10、1929年,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庄泽宣)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专著《各国教育比较论》。

11、二战以后,国际比较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第一类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首先诞生的是国际性、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

1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在产生文字最早的一些地区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学校也最早出现在这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如古代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中,出现了“(泥板书舍)”在古代埃及产生了宫廷学校。

13、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寺庙学校)“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政治学校)。

14、由于整个斯巴达社会处于一种“(尚武)”的观念中,因此,斯巴达儿童的初等教育也带有浓烈的军事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儿童的学习内容上,也表现在儿童所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上。

15、罗马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拉丁字母),这种文字成为欧洲在罗马、中世纪时期的通用文字,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中,(拉丁语)一直是西方儿童所学习读写的语言。

16、在希伯莱人的观念中,儿童是任性的、粗野的、愚蠢的,因此需要用皮鞭和棍棒不断训练才能使儿童学会服从,就象训练动物那样。(《箴言》)中说到:“训练马用皮鞭,管驴用笼套,教儿用棍棒.”因为“愚蠢在小儿心中,只有棍棒才能把它赶走.”。

17、中国东汉以后的儿童语文教材分为两类:一是识字读本,二是读文读本。在识字教学中,除前人的识字教材外,出现了新的识字教材---(《千字文》),成为以后各朝代主要的启蒙识字教材,广为流传,甚至流传到日本。

18、中国宋代出现(《三字经》)、《百家姓》,同(《千字文》)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

19、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思想家、“基督教思想之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对中世纪西方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

20、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21、1684年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该会的宗旨是:用(本族语)为劳动者子女提供免费初等教育。

22、法国在1880、1882、1886、18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统称为《费里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23、1807-1808年,在法军占领柏林期间,费希特作了多次《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号召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来振兴德意志民族。

24、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25、1871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文部省)26、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的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知道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诼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7、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学校”)而进行的。

28、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地方分权)。

29、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

30、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31、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32、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33、1944年,英国设立了(11岁)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标准大体上一致。

34、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体育。

35、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36、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W-H”).37、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校内教师的评价)。

38、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书法指导)三方面。

39、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方面。40、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尊重人类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41、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42、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

43、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44、美国小学一般不大重视(天才儿童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45、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小学性质不同大致可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民办教师).46、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权利).47、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28)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工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三四)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48、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转任)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49、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发展学校).50、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学历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51、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主要课程”和(“学校教育工作体验”)。52、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大学师范学院)承担。53、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方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完善教师人格)。

简答题:

1.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4)答:1.比较教育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

2.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

3.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

4.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2.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9)答:1.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

2五大任务是(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

(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3.《舒芬法案》奠定了普鲁士公共初等教育的哪六大基础和特性?(18)答:1、父母有送子女上学的义务;2、地方政府有提供小学经费的义务;3、规定了初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科目和年级阶段;4、规定了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命、晋级、奖惩和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5、确定了初等教育的分级行政管理体制;5、确定了私立小学设立的规范和政府的管理规范。

4.英国教育家迈克尔.☉萨德勒对比较教育的发展至少有哪些贡献?(20)答:第一,他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的目的。

第二,萨德勒提出了比较研究各国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教育的发展受到许多教育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要关注“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三,萨德勒告诫比较研究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教育理论、经验和制度。

第四,萨德勒对比较教育发展的贡献还在于,他拓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将比较研究的关注,从欧美扩展到印度等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各洲的殖民地。他也扩展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将比较深入到职业培训、工人业余教育、妇女教育等当时很少有学者关注的领域。

5.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三大类因素是什么?(26)答:第一类,自然因素,即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二类,宗教因素,即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徒和其他宗教传统;

第三类,世俗因素,即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6.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28)

答:(一)比较教育研究规模迅速扩大。(二)地域性、国际性比较教育组织涌现。

(三)研究成果数量多、影响大。(四)研究方法多种多样。7.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思想包括哪三部分?(31)答:第一部分是他十分重视研究各国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

第二部分是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目的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是强调比较教育中比较分析的可比性。

8、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37)

答:(一)增长教育知识(二)学习别国经验(三)形成教育观念 9.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3)答:1.比较教育的”史前期“(1817以前)2.比较教育的”领域创建时期“(1817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3.比较教育学科建制时期(1917-1947)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期(1948-1978)

5.比较教育泛化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10.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72)答: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都广泛的借鉴了欧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欧美初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但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变革,使得日本能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对变革的态度更加坚决和果断。从1872年开始,日本不断的变换着所学习的对象,从最初学习和照搬法国的学校制度,到采用美国的教育制度,后又模仿普鲁士的做法,以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种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学校制度,并在20世纪初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而近代的中国,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时,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策,因此,既受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影响,又保持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近代初等教育出现了多种性质初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传入中国,普及教育思想和国民教育思想同样影响着近代中国,但由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初等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

11.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53)答:第一,家庭在儿童初等教育中拥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在儿童观上体现为“性恶”论倾向。

第三,初等教育的内容主要为道德教育和基本的读写算。12.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8)答:1. 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

2、工业革命3.启蒙思想运动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5.近代文化的发展

13.工业革命对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59)答:首先,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在初等教育的普及过程中,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普及教育的实现,影响着初等教育的普及率。

其次,工业革命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工业革命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将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解决或缓解矛盾的策略,作为一种福利,开始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再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近代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更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对大工业生产中工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这些生产者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产生,这也导致在19世纪后普及初等教育成为西方近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初等教育教育内容的更新。

14、工业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发生了那些变革?(61)答:(1)国家开始逐步干预初等教育

(2)英国初等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形式: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3)19世纪末确立起公共初等教育制度

15.美国独立建国后的公立教育活动对其初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68)答: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由公共税收来兴办和维持公立小学

二是强迫入学,实施免费教育。1852年马萨诸塞洲最早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8-12岁的儿童每年至少就学12周。此后各洲陆续制定了相似的法律,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三是建立公共管理教育机构,统一管理初等教育机构。1812年纽约州就设立了教育督察长,负责管理全洲的初等学校,1837年马萨诸塞州设立州教育委员会。

四是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生变化。大多数州采用八年制,实行分班编制,学习科目得到扩充。16|、简述美国”进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教育观?(79)答:帕克强调学校应该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儿童去适应学校教育,在学校中,儿童应该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而不是教学科目成为中心.学校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儿童的观察,理解和描述能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使每一个儿童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17、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97)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的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18、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105)。(1)锻炼幼儿的体格;(2)培养良好的习惯;(3)发展幼儿的个性;(4)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5)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19、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105)(1)发展儿童身心健康;(2)陶冶儿童优良行为;(3)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

(4)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5)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活动;(6)激发儿童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20、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142)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与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21、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177-180)(1)社会发展(2)文化、教育传统(3)教师(4)课程改革政策

22、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平定中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193)

(一)是实践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所进行的各种实验、观察、独立完成的美术作品以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二)是书面作业。包括一些客观性测试例如简答题、抢答题等,也包括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

(三)是口头、听力作业。主要用于英语学科的学业评价中。

(四)是表演作业。适用于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的学业评价中。

23、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种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94)一是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儿童,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二是在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三是反对歧视,尤其是反对对女孩子学习数学的歧视。

24、法国初等学校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应遵守的科学教育的三条原则是什么?(195)一是凡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上;

二是凡能通过自然界可以掌握到手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三是凡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事物,决不研究停止不动的静物。强调教师应该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25、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198)一是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 二是看图编写故事;

三是提供几个词,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编写故事;

四是阅读报刊上的某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

26、简述英国的小学5-7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29)一.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二.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四.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27、简述英国小学7-11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30)一.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二. 挥作为未来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

三.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四. 发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度,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五. 让孩子了解获得帮助的种种渠道; 28、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233)第一. 尊重人。包括尊重自己和他人第二. 爱护公共财务,保护生活环境 第三. 认识共同生活的规则,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学会担负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任务。

29、简述法国1995年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法国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233)

(一)基本阶段

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学校生活,进行以社会的基础准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自立和责任的基础上达到:

1、对人的尊重,包括尊重自我并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安全习惯,尊重他人的义务与权利、尊重他人的人格与身体的同一性、尊重他的财产和言论自由,养成协作与互助的的精神。2对公共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尊重。3对集体生活规则的尊重。4、了解公民的基本常识,如共和国的象征、共和国的总统、议会等。

(二)深入阶段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在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中具备一个负责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1、尊重自我。2、尊重他人。3、尊重集体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4、了解人类权利与尊重,了解民主生活,了解世界中的法兰西等社会实际。

30、简述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234-235)

(一)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

(二)内容安排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

(三)多渠道、多途径实施公民教育

31、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241)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

32、简述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245-247)1、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 2、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注重实践性。

3、学校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

33、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72)一是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 二是必须通过英语与数学的考试,获得证书.三是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34、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了校长外,还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277-278)第一.教师委员会: 由全体教师组成,校长负责领导.第二.家长委员会: 由家长代表组成.第三.学校理事会: 由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联合组成.35、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279)1、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 2、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工资;3、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到25% 4、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发奖金.36、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国民教育部长诺斯潘制订的<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对初等教育学校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涉及学校管理的内容有哪些?(280-281)1、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2、改革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3、建立学科同质小组.4、调整学习节奏.37、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那些基础知识?(307)一是.学科知识二是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三是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四是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而异的教学方法;五是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六是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七是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38、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出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313-314)1、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2、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专业成长目标对接受初任培训者来说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感,明确了新教师发展的目的和方向.3、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的听课.4、召开专业考察会议.在新教师和指导教师讨论的基础上,对培训进行专业性考察.39、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师资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318)初试为语文和数学两项笔试,各3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应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为考生为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一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论述题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理解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提醒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当注意的概念,环境,制度和操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31-32)答:第一个方面是概念,即术语的语义问题.例如,在比较各国的教师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实际涵义,也不能忽视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词语表达”教师“的涵义.在英语中,”tutor“, ”master“ ,”professor“,都有”教师“的含义,都可以翻译为”教师“.但是他们之间有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语义的区别.为了准确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首先向语言学家和分析哲学家请教,在他们的领地里研修学习.第二个方面是环境,或者说来龙去脉(context).研究人员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环境“或”来龙去脉“比”背景(background)“包容性更广泛.背景的局限之是主要指向事物的依存条件,而未把发展演变的事物本身也包括在内.但是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新事物,或者新的生长阶段来说,旧事物,以前的阶段也是新事物,新阶段的”背景“.第二,要注意背景的动态性.”background“一词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的静止性,而新事物却往往是在背景的不断变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三,要深入地认识背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身处被比较的教育体制中的人对体制和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金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部分,比较分析就不可能真实“.不深人了解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就很难了解改革的原因,很难评价政策的成功与缺失,几因此也很难作现象”并置“之后的”诊释“和判断.第三个方面是”制度“.金认为,制度是观念的体现,稳定而实在.通过对决策机构,实施机构的研究,通过对法规,章程,重要文献的研究,各国的制度是可以认识的,各制度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分辩的.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操作".金指出,由机构和文献体现的制度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实施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制度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与实际操作有密切的关系.从实际操作中,比较研究者才能获得关于一种制度的最终评价.2、谈谈如何理解布来恩.霍尔姆斯“问题解决程序”中的五个步骤。(32-34)答:第一步,选择与分析问题.霍尔姆斯认为,教育问题众多,比较教育主要应该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如各国课程体系的比较等,另一类是属于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有关的问题,如几国教育投资问题的比较研究等.第二步,寻求解决办法.比较教育研究的任务不是寻求某种能适应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的万能之策,而是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于哪些地方、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第三步,细述前提条件或背景.霍尔姆斯认为,人类面对的有些事情是可以预见的,而且几乎是无法阻止其来临的.例如,台风的来临.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我们有可能预见用什么样子的房子可以抵御台风.我们可以预见用什么材料,朝什么方向,按什么结构,造出能够抵御台风的房子.教育比较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前提条件和背景.缺乏条件和背景的教育经验是无法在另一个国家中实施的.第四步,验证有关因素和结果。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验证应注意三个方面: 详尽的描述、分析教育制度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背景;筛选出与具体问题紧密相关的决定性因素;严肃批判这些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的收集资料,验证问题,霍尔姆斯根据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和自己的见解,设计了一个“理解的框架”.第五步,比较逻辑预言得出的结果和观察的事实.霍尔姆斯从解决问题着眼,不仅关心比较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提出问题,从理论推论的水平上证明认识的正确性,而且需要问题研究者将预见的推理的结果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如果逻辑预言和实践结果相符,证明比较研究得出的逻辑预言的准确性;如果不相符,就会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反馈,检验比较研究过程和假设合理性.3、谈谈如何理解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91-92)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各国包括初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着影响。终生教育是从时间的纬度出发,强调一个人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横向空间的拓展,要求整个社会的各个场所都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场所。终生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导论》于1965年出版。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改变原有的对学习的看法,要求更加注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更新学校的教育重点。它强调学校的学习应更加体现生活性,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发展性、强调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条件和资源。许多国家都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谈谈如何理解全民教育理念。(92-93)答: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组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在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新目标: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人类能够生存、发展其全部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全面地参与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作出由知识依据的决策以及继续学习所要求掌握的基本学习工具和基本学习内容”在这次全民教育大会的推动下,“全民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一种共同理念。

全民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能包含下列内容:(1)学习始于幼儿阶段。

(2)除家庭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

(3)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满足。(4)利用一切现有的信手段、交流渠道和社会活动来帮助传播基础知识,并就社会问题向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

全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儿童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降低成年人文盲率等等。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落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全民教育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全民教育思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世界教育会议都不断强调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我们国家是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更要实现全民教育,以此来提高人口素质.

5、谈谈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134-137)答:

(一)在教育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的集权要求及集权倾向

在美国,为了使教育进一步摆脱危机,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表明美国在教育改革上决心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美国强调联邦政府主导作用也是有限度的。由于地方分权的政体,美国历来重视并尊重各州和地方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上也不例外。正是考虑到这一点《2000年目标》自始至终强调自愿的原则。而且在编订标准上,既有国家水准,又允许有州水准。

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互相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种新的管理框架正在形成,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加强,英国教育制度的基本权利结构开始改变,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影响日益扩大。经过改革,英国的教育领导权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的权利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学校在自身内部事务的管理方面的自主性也明显提高,地方教育当局在失去某些权利的同时也保留或被赋予某些新的权限。德国依据基本法在文化教育的管理上实行联邦主义,即把文化教育的管理权、立法权交给各州。虽然后来在国际上加强国家干预教育的大趋势影响下,修该了宪法,成立了联邦教育科学部,加强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并主动与各州合作,推动教育改革的进行。然而,从总体上看,德国仍然是由各州具体管理教育。这种教育联邦主义的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州依据本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适合本地区的教育。然而,教育权利的过于分散,使全国的一些教育制度、教育体制难以统一,从而造成全国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一些带有全国性的研究计划也难以实现,一些有全国意义的改革措施推行困难,从而出现了各州之间教育改革的不均衡局面。

(二)在传统的教育集权制国家则出现了要求分权的呼声及分权的动向。在法国中央集权、专家支配的教育行政原则之下,教育体制在某种制度上使学校与外部社会隔离。这不仅使教育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而且也使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和产业日益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局势。但从近20余年来法国教育改革的动向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年代里,法国将进一步下放教育行政权力,敞开各级教育机构的大门,推动教育机构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实际,鼓励学校与企业界、经济界建立更多的各种形式的联系,将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另一基本趋势。

战后的日本教育行政以美国为样板,实行地方分权制。削弱文部省的权限,使之成为“指导”“建议”机关;建立地方教育委员会,遵循地方教育行政独立的原则。可以说,日本教育行政体制是名义上的分权主义实质上倾向集权主义的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行政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主义的平等倾向,严重的学历主义以及教育行政上的僵化,使得学校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不断成为舆论批判的对象。要求扩大地方的乃至学校的权限呼声日益强烈。尽管这些见解并没有被政府采纳,但必须打破僵化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是日本社会的共识。6、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173-176)答:(1)加强虽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做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在英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 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好奇心,对事实的尊重、改变自已观点的意愿、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有机物和环境的敏感性。

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初等学校在培养儿童科学素养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理科课程内容不断地得到修订,在20世纪末所进行的理科课程标准修订中,日本文部省提出修订理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方针,要求理科课程必须使学生拥有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调查能力和态度,形成科学的观点。为此,初等学校理科课程的目标修订为:亲近自然、进行有预测的观察、实验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热爱自然的心情,同时试图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养成科学法和想法。

(2)重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

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法国在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大大强化了计算机教育内容,1985年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PIPI),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入门”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作为必修内容,并拨专款购置电脑,以实现“学校电子化”。1986年11月,法国教育部对全国基础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标准作出新的规定:要求小学计算机教学应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模拟,即让学生通过游戏领会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二是获取知识,即学会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由于计算机可以使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的工作变得简单而快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英国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就将“信息技术”列入全国统一课程中,为全面提高英国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政府将原来“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

母语、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是各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都极为重视的课程改革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以来,母语和数学的重视在各国的初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体现.

英国政府早在1980年的《学校课程框架咨询文件》中就指出,掌握语言和数学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数学应当成为所有儿童必学的科目,并且,所花费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定的比例。而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中,英国政府将英语,数学和科学例为初等学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此后,又将这三门课程列为必须进行阶段性统一考试的科目。这些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反映出英国政府对于初等学校的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视。为了迎接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英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到2000年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中,提高基础学力仍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从1999年起,英国政府在初等学校中开始实施“国家基础学力战略”,包括“国家读写战略”和“国家计算战略”。为此,共同政府投入巨资以资助初等学校英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英语、数学辅助教学材料的出版,并设立“国家基础学力战略”网站,以获得社会全方位的支持。

法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法语等基础课程。他们将法语看作是学生以后的学业和职业生活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国民教育部为了促进法语课程的改革,组织有关阅读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图书馆等。例如1988年,法国的前文化部长组织了“阅读狂热”活动。法国政府积极宣传“书籍面向所有学校”,重视为学校提供贷款,以帮助学校建立或完善学校图书馆,以及促进地方出版业、加强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合作,以便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机会。

国语等基础课程在日本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初等学校的国语课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其在整个初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仅仅就其课时量来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例如在1947年、1958年、1977年、1989年,日本都健在了新的课程计划,在这些新课程计划中,国语课的年(周)课时效不断增加,直到1989年以后,才没有递增,保持一定的课时数。

(注:以上三方面内容,每一方面举出一个国家的例子即可)

7、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在回归复兴的原因。(249-253)答: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为什么这一时期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宗教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教家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

第二,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

第三,工业化步伐加快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的怀疑,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再所难免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从20世纪50年代到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道德教育。但是,由于传统价值的崩溃已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套明确、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确立公民责任心和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从20世纪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它提醒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它更寄望于人类自身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8、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253-259)答:各国普遍认为,从学校教育和人的培养的历史发展来看,特别是从21世纪对人才新的要求来看,道德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忽视。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方法的建设,并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改革趋向。

(一)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

随着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遇到的是越来越多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这就使全球学校道德教育趋同的走向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人们对当今道德教育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好公民。

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西方任何国家,无论他们多么强调人权,多么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类共同价值观,最后仍明确规定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忠诚于本国的公民。这个公民都必须是具备本民族精神的公民,美国如此,法国、英国、德国也是如此,而亚洲国家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使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德国历来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一种德意志民族精神。新加坡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韩国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总之,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所以现代的道德教育必须打破狭隘的伦理结构,冲破地区、种族的偏见,开拓全新的道德视野,强调对学生的共同伦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精神,鼓励他们关心全球的发展,承担全球性公民的责任,使他们能够具有面对全球问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跳出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已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发展取向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全球本位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型、精神性的课题。

人们寄希望通过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来重塑、重建道德教育价值坐标,唤醒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形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全球合作、“学会关心”的社会价值,培养超越精神与超越能力的个体价值,引导并促进当代青少年生成全球道德意识。

(三)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

21世纪可谓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无论是站在整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思考,学校道德教育都必须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回到人的生命之中,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健全人格教育成为近年来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德国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庄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

(四)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把道德教育寓于对象丰富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当今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的共同趋向。儿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重要的在于感受,而非道德知识与技巧。而感受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情境中产生的。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生命感动的实践中去。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道德才能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故事。因此,在这种共识中,道德教育模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状态趋向两者的综合,各国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中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渠道日益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各科教学的独立作用。在道德教育实施途径方面采取直接课堂教学与间接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注重发挥校园生活、宗教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以及环境熏陶作用,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在道德教育渠道上,各国强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各自承担起对下一代培养和教育的职责,减少摩擦,形成合力。

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整合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在总路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提出了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整合的新产物。尽管各个国家道德教育模式各式各样,其共同特征就是已逐步从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有关应付现实问题的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多元整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

9、比较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异同。(295-297)答:共同的特点:

第一,各国都重视初等教育学校的社会和公共性。本来初等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而受到重视,所以在初等学校管理中都很强调学校的公共性质.同时,初等学校就是为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地区社会而存在,并为其服务的。第二,实行民主管理。发达国家的初等学校,根据民主主义的各种原理进行管理.各国的小学都有不同形式的教师乃至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组织,美国的小学在学校运营委员、英国小学的董事会、法国小学的教师委员会等,尽管对学校的管理干预程度不同,但却反映出学校管理民主化 的趋势。第三,追求效率。由于各国初等学校的规模不同,使得小学管理层次也不尽相同,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初等学校规较小,也就是说在校长和副校长之外没有其他法定的管理人员.而在日本由于小学规模较大,在校长、教头之外还有主任职务,形成校级与中层两级管理层次。不管是单层还是多层,提高管理的效率是主要目的。第四,强调学校的管理性和自律性.教育既然是一种要求有某种程度自主性的精神活动,再进行其经营活动时需要有自主性并且由于同样的理由,要求有自律性既对自己的问题能有规律的加以控制的能力。第五,中立性。一般用于政治和宗教上的中立.在初等学校管理中注意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从属于特定的政党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再宗教问题上,美国、日本、法国都禁止在国、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不同点: 第一,小学校长的性质和职能与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美国小学校长是广义的教育行政官员,在德国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法国,教师、校长都是国家的公务员,日本的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与法国的小学校长有相似之处。第二,各国的小学的教师的身份,常因学校的设立者和学校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情况是除公立学校外,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任用的地方公务员或在私立学校任用的民办教师。美国的小学教师是根据地方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和教师个人之间签定的雇佣合同而被任用的地方公务员.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的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地方公务员的教师和民办教师.法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都是地方公务员。

第三,各国的教师在社会地位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美国英国、法国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而德国、日本的小学教师则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四,各国的班级的种类主要大致有普通班、复式班级、特殊班、观察班还有补习班.各国都规定了班级规模的最高限度。日本是同一学年的学生分为一个班级,而英国、美国则不同为了教育上的需要将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的情况则屡见不鲜。

第五,在授课组织方面,各国普遍采取的是班级教师制,但是在美国、英国采取科任教师制和专任教师制的学校正在增加。

10、谈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的共同特征(336)。答: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在课程组成的三部分中,突出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强调“博”,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大领域,加强其完整性、连贯性和成熟性,为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学科课程的设置与小学课程的设置基本对应.既顾及小学各门学科,又重点突出1~3门学科,核心是语文和数学,并要求学生至少有一门学科达到精深程度.教育学科课程设有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各国对各科教学法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尤其为重视.并且都力图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了功能性的联系.二者有机结合,交替进行,共同服务于小学教师的培养。

比较初等教育-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美国于1992年3月成立了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他认为学校也可通过无记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来评价学生品格的三个领域:认识、感知以及(C)。A 实践 B 意志 C 行为 D 道德

2.上世纪90年代以后,法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A),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A 扩大学校自主权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推进地方分权 D 实行行政的一元化 3.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A)”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A 民族性 B 外部性 C 历史性 D 现实性

4.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D)年义务教育。A 9 B 13 C 11 D 12 5.德国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是依靠学力成就测验来进行的,采用(C)记分制。

A 五级 B 百分 C 六级 D 十级 6.法国在1880、1882、1886、1887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统称为《费里法案》。这些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义务、免费和(D)。

A 制度化 B 民主化 C 专业化 D 世俗化

7.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A),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

A 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 B 建立公共教育管理机构 C 开办师范学校 D 用公共税收兴办和维持公立小学

8.2000年8月起,英国的国家课程确定了必须通过各学科进行教学的两个领域:一是语言的运用(包括读、写、听、说);二是(B)。A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B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运用 C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D 培养公民品格 9.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C)。

A 比较教育论文集 B 教育年鉴 C 比较教育研究 D 教育的新时代 10.目前,英国实行(C)年义务教育。A 9 B 13 C 11 D 12 11.日本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历来以(A)为主,强调设置课程的重要性。A 直接法 B 启发法 C 榜样示范 D 行为实践 12.中国宋代出现《 三字经 》、《百家姓》,同(C)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

A 《仓颉篇》 B 《论语》 C 《千字文》 D 《孝经》

13.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B)的颁布。A 《办学章程》 B 《初等教育法》 C 《基佐法案》 D 《费舍法案》

14.(D)是世界上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并不断延长国民义务教育年限。1936年规定6—14岁为国民义务教育期;1959年再一次延长为6—16岁,;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学习阶段。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15.(C)是英国教育制度的政治首脑,是国王的高级大臣,并且是内阁成员。

A 国民教育部长 B 文部科学大臣 C 教育大臣 D 教育国务秘书

16.一些国家初等学校的“(C)”是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课程,它是将历史、地理或公民等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A 常识课程 B 综合课程 C 社会课程 D 人文课程

17.日本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从1872年颁布(D)开始的。A 《总纲计划》 B 《基础教育法》 C 《教育令》 D 《学制》 18.1807~1808年,在法军占领柏林期间,费希特作了多次《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号召通过发展(A)来振兴德意志民族。

第二篇: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题

《比较初等教育》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论述题

1.世界各国初等教育学制与教育目标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初等教育学制改革的启示。

2.各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及对我国初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启示。

3.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对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4.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性趋势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影响。

5.现代初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确立初等教育的全新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述评)

6.借鉴国外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成功经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果。(如:如何在将来的教学改革中合理地运用和借鉴国外新的教学方法)

7.世界各国(任一国如:新加坡、法国、德国、日本)初等教育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8.(1)世界主要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制度比较.

(2)(美、英、法)初等学校教师培养制度比较研究及借鉴意义.

(3)世界主要国家初等学校教师教育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改革的启示.

9.对某个专题(自选)的各国初等教育状况进行概括分析,提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方面。

10.谈谈本课程的学习对你未来从事小学教育有哪些启示?

11.谈谈你学习本课程的最大收获和体会、建议。

二、简答题

1.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2.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4.在德国,要成为正式的基础学校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种对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

7.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

8.根据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的观点,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9.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内容的共同特征。

10.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11.美国初等学校阅读教学的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哪六种阅读技能?

12.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校长外,还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13.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

14.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

第三篇:电大《企业文化》期末复习

《企业文化》期末复习

一、重点名词:

1、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发展而于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3、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人物等。

4、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人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6、企业文化传播:指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的过程。

7、企业文化整合:企业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

8、企业家:不是指企业的行政领导人,而是指创新事业和冒险事业的组织者。

9、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本来的品质、特征、知识素养及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能力的综合。

10、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是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表现企业内部的组织、教育、管理、制度等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公益事业、赞助活动、公共关系等的动态识别形式。

11、经济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

12、企业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企业整体环境中,体现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

13、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是通过具体可能性见的视觉符号,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识别设计,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各项信息,塑造企业独特的形象。

二、选择题,每题有一个答案或者多个答案正确。

1、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的是(B)A、个异性 B、观念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C、相对稳定性 D、非强制性

2、大连万达足球队的孙继海在从英国归队比赛时,希望先定合同,将有关条件确定下来,大连万达俱乐部的官员对此很有看法,认为是万达队培养了孙继海,孙继海这样做,是和组织讨价还价。这一事件表现了(C)

A、企业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B、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冲突

C、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 D、优秀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冲突

3、属于企业文化外传播通道的是(A)

A、示范传播 B、企业神话

C、企业考核制度 D、习俗、仪式以及小团体文化传播

4、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是下列哪个国家的企业文化(C)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德国

5、企业文化的创导者和培育者是企业的(B)

A、企业的员工 B、企业家

C、企业的楷模 D、企业的管理者

6、企业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企业的(C)

A、企业的员工 B、企业家

C、企业的楷模 D、企业的管理者

7、VI的含义是(D)

A、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B、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C、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D、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8、松下公司对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的经营使命和价值观念来实现的,这说明了培育企业价值观,需要(D)

A、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B、用有特色的语言表述

C、从企业实践中总结升华企业价值观

D、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形成要得到员工的认同

9、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哪种政治制度下的企业文化(A)A、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企业文化 B、资本主义制度下日本的企业文化

C、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企业文化 D、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德国的企业文化

10、“预备—放—瞄准”是哪个国家企业的思维方式(B)

A、日本 B、美国

C、中国 D、德国

11、企业文化建设的循环是(B)

A、定格设计—调查研究—实践巩固—完善提高

B、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实践巩固—完善提高

C、定格设计—调查研究—完善提高—实践巩固

D、调查研究—定格设计—完善提高—实践巩固

12、与营销活动紧密结合的是企业文化礼仪中的哪一类礼仪(B A、工作惯例礼仪 B、服务性礼仪

C、纪念性礼仪 D、交往性礼仪

13、在企业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中,其中(B)是核心

A、物质氛围 B、感情氛围

C、管理氛围 D、制度氛围

14、企业文化建设初期,企业文化的航标是(B)

A、别的企业的文化 B、企业领导者的言行和品貌

C、民族文化 D、大部分人的言行

15、VI的含义是(D)

A.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B.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C.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D.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16、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些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A.企业价值观 B.企业精神

C.企业激励 D.企业形象

17、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有(ABCD)A.亲密原则 B.共识原则 C.卓越原则 D.绩效原则

C)3)(18、“别具一格,勇于创新”体现了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什么原则?(A)

A.个性化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战略性原则

19、塑造"四有"新人,是中国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哪种文化背景与价值源泉?(D)

A.时代精神 B.民族文化传统

C.企业优良传统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的从属特征的是(B)A.观念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B.个异性与共识性相统一 C.吸收性与排他性相统一 D.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

21、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A BCD)

A.基本职业追求 B.基本职业能力

C.基本职业修养 D.基本职业意识

22、下面哪些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ACD)

A.追求精神自由 B.亲和一致的精神

C.人文主义和追求民主 D.强调理性与科学

23、下面哪些不是企业文化传播应遵循的规律?(B)

A.同构易播规律 B.整体传播规律

C.异体传播规律 D.异构传播规律

24、从事飞行员工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要冒生命危险,这样引起的焦虑是(C)

A.基本存在的焦虑 B.认知焦虑

C.次生性焦虑 D.深层焦虑

25、“怀疑一切,不信任别人”属于领导者与下属关系中的哪种病态变化?(A)

A.幻想型风格 B.强迫型风格

C.戏剧性风格 D.压抑型风格

26、公司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通常被称为(A)A.共生英雄 B.造就的英雄

C.情势英雄 D.全能英雄

27、下列选项中属于理念识别的功能的有(ACD)

A.激励功能 B.共识功能

C.向导功能 D.凝聚功能

28、下面哪几种企业文化是从发育状态上划分出来的?(A)A.国有企业文化 B.目标型企业文化

C.成熟型企业文化 D.民营企业文化

29、下面哪些是企业文化传播应遵循的规律?(ACD)

A.同构易播规律 B.整体传播规律

C.异体传播规律 D.异构传播规律

30、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应该坚持的原则(BCD)

A.共识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战略性原则 D.个性化原则

31、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些是企业文化的内容?(ABD)

A.企业价值观 B.企业精神

C.企业激励 D.企业形象

32、下面哪些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B)

A.追求精神自由 B.亲和一致的精神

C.人文主义和追求民主 D.强调理性与科学

三、简答题

1、企业文化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8分)年轻学科:从1980年提出到现在只要20(30)年时间

边缘学科:以管理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人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因子与研究方法

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正确与否须得到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学科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2、人本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8分)

1.传统管理是以物,以事,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把人的要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去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

2.传统管理的是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的管理,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对症下药的办法。通过满足职工合理需要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重“以德育人”,从而是管理工作取得效果

3.传统的管理靠是的是权利而不是人的意愿,是独裁式的管理,一切事情只由管理者一个人讲了算,下级和员工没有自主权,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则强调实行分析,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提倡员工参与决策。

3、企业文化的分类?(8分)

1、按发育状态分:成长型企业文化、成熟型企业文化和衰退型企业文化

2、按企业的性质分:国有企业文化、合资企业文化、乡镇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文化

3、按内容特质分:目标型企业文化、竞争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务实型企业文化、团队型企业文化和传统型企业文化等

4、从市场角度分:强人文化、拼搏与娱乐文化、赌博文化和过程文化

4、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什么?(8分)

企业文化理论的和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的强制管理,注重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先进思想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精神制度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

5、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8分)

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企业整体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风貌与形象。

6、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各有哪些?(8分)

本质特征:个异性;共识性;非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从属特征:无形性与有形性相统一;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超前性与滞后性相统一;吸收性与排他性相统一;经济性与社会相统一。

7、企业文化的功能有哪些?(8分)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增誉功能

8、怎样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9分)

1、经济价值:

(1)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2)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诚”、“信”之道。

(3)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

(4)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够促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社会价值:

(1)企业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弘扬。

(2)企业文化是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

1、简述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企业生存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决定企业的基本特性

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

2、企业精神有哪些特点? 1.是一种个性精神 2.是一种团体精神

3.是企业的主导意识之一 4.具有实践性 5.具有稳定性

3、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宗旨,是企业文化个性的深层特质。

4、企业文化评价的标准有哪些?

1.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2.企业文化的维系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3.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作用

5、简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有所区别。

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看,二者同处于企业精神文明领域,都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发展,不断为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可以说,企业文化是改造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又保证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尽管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相近的功能,彼此联系又互相推动,但二者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一是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二是它们所发挥的作用的性质与范围不同。

6、企业文化间传播遵循的传播规律。

1.同构易播规律。所谓同构易播规律是指相同或相近企业结构的企业文化共同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易于奏效。不论是整体同构成部分同构,这条规律均适用。

2.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所谓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是指相异甚远或全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体,一般说来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慢,影响小,不宜奏效。

7、为什么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

1.企业危机使得企业文化共同体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或者是解体倒闭,完全失败,或者是设法起死回生,两者必居其一。

2.企业陷入重大危机之中,除极个别的由不可抗力造成或由偶然的钟大决策失误造成的以外,多半是有着深刻的根源。

3.企业文化对峙、冲突的结果,虽然企业文化中的新兴、进步力量暂时失败了,旧有企业文化传统的一统天下末被打破,但旧有传统的能招致企业惨败的弊端却暴露无遗。

4.危机的结果使得整个企业文化行为主体的心灵受到震撼,危机直接把文化冲突的 7 可怕和灾难性结果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深深地懂得。

四、论述题(共21分)

1、请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11分)(1)外来的文化个体在尚末熟悉企业文化、尚末被企业文化共同体认同时的文化冲突。

(2)在同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内,由于利益要求造成的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冲突。

(3)咋同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内,由于观念、认识原因造成的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冲突。

(4)企业群体文化落后、保守、陈旧、过时,从而使企业群体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活跃的、先进的企业个体文化的需要。

(5)企业个体文化完全基于个人意愿、偏好,无视企业全体利益、企业他人利益,从而形成与企业群体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6)企业个体因对企业群体代表或企业群体象征的不满、反感、引发了对企业群体文化的反感和不满,从而导致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冲突。

2.结合实际说说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10分)

1.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精神支柱。如果一个企业具有高尚的精神,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那么由此而塑造的企业形象就会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

2.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为塑造企业形象奠定基础。塑造企业形象应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坚持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树立企业在理念、产品、服务、员工、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和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企业形象。

3.实施CI战略,为塑造企业形象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企业通过导入CI战略,对自身的理念精神、行为方式以及视觉体系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整合,从而是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产生全方位的功效,塑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取得企业内外公众的认同。

1、简述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P171(1)个人主义

(2)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3)自由、平等精神(4)实用主义(5)物质主义

2、简述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1)强调经营理念的重要性(2)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

3、为什么说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P187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1)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源: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

(2)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道德工程、理想目标、参与管理、科学管理(3)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创造者与实践者(4)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创新: A 企业经营思想的创建与创新

B 企业作风的创建与创新 C 企业价值观的创建与创新

2.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1)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本保证(2)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机制、培训、规划

4、什么是企业楷模?有哪些类型? P191 企业楷模,也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或英雄任务等。A 从来源看有“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 B 从形成特点看有“共生型楷”和“情势楷模” C 从事迹及特征看有“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 D 从形成的时期看有“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

5、建设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P210

(1)目标原则(2)共识原则(3)一体原则(4)卓越原则(5)绩效原则(6)亲密原则

6、简述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P199 A 独具慧眼的创新精神 B 敢担风险的开拓精神 C 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D 科学理性的实效精神 E 尊重人才的宽容精神 F 面向世界的竞争精神 G 热爱祖国的奉献精神

7、简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导思想)。P188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要坚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相结合;二要以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为指导,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的理想目标;三要保证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四要坚持企业的科学管理,经济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8、企业文化礼仪有哪些?P220 企业文化礼仪是指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仪和固定的仪式。A 工作惯例礼仪 B 生活惯例礼仪 C 纪念性礼仪 D 服务性礼仪 E 交往性礼仪

9、企业文化氛围的构成是什么?P222 1.物质氛围。主要是从企业物质要素及其组合中所反映出来的企业主体的情趣、格调。

2.制度氛围。主要是企业成员对企业各项政策、制度及规定的态度情绪等。3.感情氛围。主要是企业成员在相互交往及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态度。

10、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源。P187 1.我国企业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所以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其价值的内核是主人翁精神。

2.去哦过企业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之中,所以企业文化把革命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基本内容。

3.我国企业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之中,因而企业文化必然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1、目前我国CI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P241 1.有些企业对CI持怀疑态度,认为CI只是装点门面,不实用;有的企业不明CI真谛,错把VI当CI,忽视整体形象的塑造。

2.有些企业在CI设计和导入时崇洋媚外、急功近利,忽视了CI设计和导入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战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永无终点的螺旋上升过程,因而欲速则不达。

3.有的企业认为CI只是领导的事,与广大员工关系不大,从而使CI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功能,舍本逐末。

4.还有很多企业在设计MI时缺乏个性,人云亦云,理念定位雷同等等。

2、如何把握导入MI的时机? P246 1.当企业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而原有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时,必须放弃传统的价值观重塑理念;

2当行业处于高度竞争之中,并且环境变化迅速时,需要导入新理念; 3.当企业业绩表现平庸或不佳时,需要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渡过难关; 4.当企业刚刚踏入大公司的门槛时,需要塑造出与公司地位相适应的先进的理念,使企业以高层次的新身份自立于社会;

5.当企业发展迅速,大批新员工进入企业,事实上原有理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完好时,这就需要重新塑造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理念。

3、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有哪些? P268 1.民主意识与家长制观念并存 2.个性发展意识与大一统观念并存 3.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与中庸之道并存 4.改革开放意识与封闭保守意识并存 5.法制观念与人治传统并存 6.现代时效观与消极无为作风并存

7.现在经济利益观与重义轻利观或重利轻义观并存 8.实践意识与重言轻实旧习并存 9.现代人才观与片面的重德轻才观并存 10.企业家精神与重仕轻商观并存

4、如何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P288 选择企业文化的切入点,必须从企业现有的文化状况出发。1.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2.从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

3.从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和组织结构的重大改组、制度的重大创新入手。

5、如何选择企业文化变革的时机?P289 1.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2.企业经营业绩平平或陷入困境 3.企业管理掣肘增多效率低下 4.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迅猛发展 5.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6、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设计原则。P252 在进行员工行为规范设计时应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认真进行任务分析和目标分析,并考虑个体和群体的心里需要,设计出适应员工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最完整的方案,解决组织向其成员分配任务与职责的问题,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机,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篇:比较初等教育各章复习要点

比较初等教育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比较教育与比较初等教育的含义、比较教育的使命与任务、比较教育的历史演进、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与资源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知识点

1.比较教育与比较初等教育的内涵;比较教育的使命与任务。2.比较教育的历史演进。3.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与资源。考核要求

1.比较教育与比较初等教育的内涵;比较教育的使命与任务。了解:比较教育的使命与任务。

理解:比较教育的定义;比较初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比较教育的学科特点。

2.比较教育的历史演进。了解:比较教育的发展 掌握: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3.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与资源

了解: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比较教育的组织与机构;国际比较教育期刊。

第一章 世界初等教育的演进与改革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世界初等教育的演进与改革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

1.古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 2.近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 3.现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 4.当代初等教育的改革 考核要求

1.古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

了解:原始社会的初等教育;奴隶社会的初等教育;封建社会的初等教育。

2.近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

了解:西方近代的初等教育;近代日本与中国的初等教育发展。3.现代社会中的初等教育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20世纪中期的初等教育改革。

4.当代初等教育的改革

了解: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日本初等教育的改革;巴西初等教育的改革。

掌握:初等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 初等教育制度的比较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

1.美国初等教育制度 2.英国初等教育制度 3.法国初等教育制度 4.德国初等教育制度 5.日本初等教育制度 6.各国初等教育制度比较 考核要求

1.美国初等教育制度 了解:初等教育学制

理解:地方分权和民众自治—美国初等教育行政 2.英国初等教育制度 了解:英国初等教育学制

理解:发展变化中的“伙伴关系”—英国教育行政 3.法国初等教育制度 了解:法国初等教育学制

理解:中央集权和专家统治—法国教育行政 4.德国初等教育制度 了解:德国初等教育学制

理解:“合作式文化联邦制”—德国的初等教育行政 5.日本初等教育制度 了解:日本初等教育学制 理解: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日本初等教育行政 6.各国初等教育制度比较

理解: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初等学校课程比较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课程状况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知识点

1.美国初等学校课程 2.英国初等学校课程 3.法国初等学校课程 4.德国初等学校课程 5.日本初等学校课程 6.初等学校改革及其共同趋势 考核要求

1.美国初等学校课程

了解: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初等学校课程编制的类型;课程管理与课程设置。

2.英国初等学校课程

了解: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课程目标与评价;统一课程设置。3.法国初等学校课程

了解: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课程管理与课程设置。4.德国初等学校课程 了解: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课程目标;课程设置。5.日本初等学校课程

了解:初等学校课程的演进;课程目标;课程设置。6.初等学校改革及其共同趋势

理解:初等学校课程管理改革;影响初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掌握: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趋势;初等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

第四章 初等学校教学比较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学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知识点

1.美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2.英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3.法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4.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5.日本初等学校的教学 6.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趋势 考核要求

1.美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了解: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科学教学。2.英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了解: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科学教学;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业评定。3.法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了解:法语教学;数学教学;科学与技术的教学。4.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学

了解:德语教学;数学教学;常识教学;学业成绩评定。5.日本初等学校的教学

了解:国语教学;数学教学;理科教学。6.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趋势

理解:初等学校教学改革新理念;主要学科的教学改革。

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教学方法改革的多样化趋势;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趋势。

第五章 初等学校道德教育比较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知识点

1.美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2.英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3.法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4.日本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5.新加坡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6.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7.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及改革趋势 考核要求

1.美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了解:

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关于品格教育的主要观点和品格教育原则。2.英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了解:

英国小学公民教育目标;英国小学公民教育内容。3.法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了解:

法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法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公民教育的特点。

4.日本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了解:道德教育课程目标;道德教育课程内容。5.新加坡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了解: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6.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了解:道德教育的目标;小学道德课内容结构;韩国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7.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及改革趋势

理解: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原因 掌握: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第六章 初等学校管理比较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知识点 1.美国初等学校管理 2.英国初等学校管理 3.法国初等学校管理 4.德国基础学校管理 5.日本初等学校管理 6.初等学校管理比较 考核要求

1.美国初等学校管理

了解:学区学监;小学校长;小学教师及辅助人员;学生与教育教学管理。

2.英国初等学校管理

了解:小学的学校董事会;小学校长;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的改革。3.法国初等学校管理

了解:校长和学校管理组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管理的改革。

4.德国基础学校管理

了解:基础学校校长和学校议会;基础学校的教师和助理教师;教育教学管理。

5.日本初等学校管理

了解: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6.初等学校管理比较 理解:不同国家初等学校管理的异同。

第七章 初等学校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比较

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考核知识点

1.美国的初等学校教师培养 2.英国的初等学校教师培养 3.法国的小学教师教育 4.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培养 5.日本的小学教师教育 6.初等学校教师培养比较 考核要求

1.美国的初等学校教师培养

了解: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小学教师的培养课程;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小学教师资格制 度。

2.英国的初等学校教师培养

了解: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初等学校初任教师进修制度。3.法国的小学教师教育

了解: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初等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4.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培养

了解:基础学校教师的培养机构;基础学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和第一次国家考试;基础学校候

补教师的教育;基础学校正式教师和第二次国家考试。5.日本的小学教师教育

了解:开放式小学教师培养制度;日本小学教师的初任进修制度。6.初等学校教师培养比较

理解:初等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掌握: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

第五篇:《嘉兴电大企业文化》期末复习

浙江电大开放专科《企业文化》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适用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2010年11月

一、主教材:《企业文化》王成荣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每题4分,5题,共20分)

2.选择题:(每题2分,10题,共20分)

3.判断题:(每题1分,10题,共1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5题,共 40分)

5.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三、各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

1、了解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P182、掌握国外企业文化学者对企业文化认识的共同点;P213、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P2

2第二章

1、理解掌握企业文化的概念、特征、分类;

2、掌握企业文化的模式的概念和分类;P443、理解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4、掌握优秀企业文化是怎样实现其经济价值的;P485、理解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第三章

1、掌握企业价值观的概念、构成;P68,70-722、理解掌握企业精神的内涵、四个基本点;

3、掌握企业伦理道德的本质和概念;P824、理解掌握企业形象的内涵,掌握企业形象的作用,掌握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原则;

5、理解掌握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途径。

★第四章

1、掌握企业文化积累的含义;p1002、掌握企业文化传播的含义、理解掌握企业文化传播应遵循的规律;p104-1053、掌握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表现形式,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p105-1074、掌握企业文化的整合和企业文化变革的含义;为什么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p112-1175、掌握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p118-1126、掌握企业文化的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P123-12

4第五章

1、掌握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p1312、了解经济环境企业文化的关系;

3、了解政治环境与企业文化;

4、了解社会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第六章

1、理解掌握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2、理解掌握欧美企业文化的特征;

3、理解掌握东方文化的特征;

4、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文化的综合比较与借鉴。

★第七章

1、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源、指导思想;P1872、掌握企业楷模的概念和作用;P1913、掌握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 P1994、掌握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P20

1★第八章

1、理解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P209-2152、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程序 P215-2193、掌握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方式与方法 P219-2254、掌握企业文化礼仪的概念、作用和类型P2205、理解掌握企业文化氛围的概念和构成P2226、掌握企业文化保证体系的概念和内容。P22

5★第九章

1、理解掌握CI的内涵、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P237,2422、理解掌握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功能;P244-2453、理解掌握企业行为识别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指标和原则;P250,P2524、理解掌握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规则;P255,257

第十章

1、了解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

4、理解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内容;

5、掌握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P288

重点掌握的名词:

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模式、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积累、企业文化礼仪、企业文化保证体系、企业伦理道德、BI、VI、CI、企业楷模、企业文化、企业家素质、企业文化变革、企业文化冲

重点掌握的简答题:

1、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2、建设企业文化的的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优秀的企业精神.4、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

5、现代企业形象的作用

6、人本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7、优秀企业文化怎样实现其经济价值

8、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9、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的设计原则

10、VI设计的规则

11、企业文化间传播遵循的传播规律

12、为什么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

13、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作用?

14、企业文化模式的分类

15、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源

16、东方文化的特色

17、企业文化的分类

18、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

19、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容 20、评价企业文化的标准

21、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内容

22、如何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下载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 2013-2014《比较初等教育》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学习期末总结

    电大学习期末总结 时光如逝,岁月如流,一转眼的时光,一年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这一年来.在老师和同学们关心、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 在同学之间的互......

    电大考试《比较初等教育》重点知识提要

    《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学习知识点 (江苏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提供) 1.英国初等学校是怎样培养教师的? 教材p309页 2.人类初等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见教材第二章p46 3.影......

    电大法律文书期末复习指导(完整)(五篇材料)

    《法律文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司法机关(含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缉私机关、检察院、法院及监狱等机关,下同)、公证机构、仲裁组织依法制作的处......

    2012电大最新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2011.12.18)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文本) 熊应进: 欢迎同学们参加2011年12月18日的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在线教学活动,请今天参与活动的同学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就期末复习和学习中遇到......

    北京电大2013成本会计期末复习简答题

    1、如何测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 答: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一般有下列两种:一种是平均计算完工率;另一种是各工序分别测算完工率;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率= 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

    电大《教学设计》单选题 期末复习

    1. 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他们是指( )。 2.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艾劳特( Michael Eliot)等人的研究, B.注意力、想......

    电大小企业管理基础期末复习

    18、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这里的现金 是指(ABCD) 一、选择题 A.库存现金 B.银行存款 C.其他货币资金 D.现金等1、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价物。2、小企......

    电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这一章需要掌握的要点内容有: 一、企业集团的定义、特征定义: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或Industrial Group)是指以资源实力雄厚的母公司为核心、以资本(产权关系)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