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7:0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

第一篇: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感受性,动物没有感受性。(×)

2.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味觉适应。(×)

6.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7.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8.聋哑人“以目代盲”,盲人“以耳代目”,这是感觉补偿现象。(√)

9.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10.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11.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

12.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

14.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

15.遗忘就是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16.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

17.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

18.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19.“一题多解”、“闻一知十”主要体现了集中思维的求异特点。(×)20.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

21.数学中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在于分化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2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先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3.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

24.近年来,研究者们把情绪与最能代表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智力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个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5.心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染性。(√)

26.“喜者见之则喜,忧着见之则忧”,充分体现了应激状态的感染性特点。(×)

27.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28.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29.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

31.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的评估—兴奋学说。(√)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此时表现出的动机冲突是趋避式冲突。(×)

33.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

34.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的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

35.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36.气质俗称为性情、脾气。(√)

37.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38.在社会评价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

39.性格无好坏之分。(×)

4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

41.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型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2.T型性格的人具有好冒险、爱刺激的性格特征。(√)

43.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征,它影响到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

二、单选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C)

A.1789

B.1897

C.1879

D.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

C.兴奋与抑制过程

D.兴奋与诱导过程

4、人的心理是(C)

A.客观

B.主观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D.以上都不对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6、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D)

A.感受适应

B.同时对比

C.不同感受的对比

D.继时对比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B)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C)

A.9±2

B.8±2

C.7±2

D.6±2

9、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10、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A)

A.提出问题

B.提出假设

C.检验假设

D.分析问题

11、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湿润而雨”的结论,属于思维的(B)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12、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确诊,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13、正在上课,一位迟到学生推门而入引起大家注意是(A)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4、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D)特征。

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1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1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18、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C)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19、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B)。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作动机 20、(A)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思维

21、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创造能力

D.抽象概括能力

22、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B2)。

A.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23、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B)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24、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5、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D)。

A.都是好的 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

D.无好坏之分

26、“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C)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27、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8、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C)。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29、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D)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0、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B)。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31、提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32、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艾森克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是人们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反映。意识就是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理部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

4.神经网络: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而保证实现对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的功能。

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6.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7.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8.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9.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

11.内隐记忆: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12.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3.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集中起来,思路朝着同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14.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15.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16.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7.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18.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9.道德感: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0.动机: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21.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23.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24.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或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

25.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一种,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具有外倾性。

26.大五因素: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这五个因素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27.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28.A型性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性格类型。近年来在研究性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性格类型。A型性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

四、简述题:

1.简述人类心理的实质。

我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2.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则离不开经验。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4.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5.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保持——信息的存贮;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

6.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7.简述表象的特征与功能。

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的功能有:表象是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桥梁;表象是人理解知识信息的重要条件;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8.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利用过去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正确运用变式;及时下定义;形成概念体系;反复运用概念。

9.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1)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分析问题。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以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3)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检验假设的方式主要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另一种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通过周密的思考从理论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10.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现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原型启发;灵感。

11.什么是注意?其外部表现有哪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生理运动的变化。

12.举例说明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如大家正在上课,一个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他。(2)有意注意,如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学科时,由于认识到这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上课时就会特别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内容。(3)有意后注意,如熟练地骑自行车中的注意。

13.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其条件 :(1)多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14.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1)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情绪和情感是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认识活动的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目的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具有不随意性。(2)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有促进和推动作用。(3)近年来提出的情绪智力概念,充分体现了情绪情感与认识的紧密联系。

15.如何理解情绪三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的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沙赫特和辛格用实验充分证明的上述观点。

16.简述意志行为的特征(意志行为有哪些特征?其中关键特征是什么?)。

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17.简述人类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无限性、相关性、重复性、竞争性。

18.什么是动机?动机有哪些功能?

动机是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动机的功能有激活功能,动机活动的原动力,对活动起着激活和始动作用;指引功能,动机使活动始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维持和加强功能,动机驱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最终实现目标。

19.简述动机的类型。

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对之进行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3)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5)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7)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20.用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要困难得多,能力与知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能力、知识不能等同。

能力与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与知识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21.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即遗传素质和胎儿的生长环境。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是一种可能性。要使遗传素质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现实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外部条件。胎儿的生长环境对胎儿出生后的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较大影响。(2)教育因素。教育在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儿童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3)实践因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力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认知。

22.简述智力多元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23.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及趋向性等方面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直接体现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本身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地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甚至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1)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要优化教育环境的创造氛围;要建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教育;要改革与完善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取消“统”字;要使先进的教育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过程。(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熟悉而又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或途径,培养学生创造性。(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纠正以往出现的“高分低能”、“思维僵化”现象。其次,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学生盲从接受已认可的答案。(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思维的规则和办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应重点加以培养。可通过自由联想训练、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等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5)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与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2.分析引起心境的原因和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举例说明引起心境的原因,并提出自我调节的方法)。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境遇、事业成败、工作顺逆、人际关系、对往事的回忆、未来遐想和身体状况等,但从影响心境的本质原因来看,主要是人的世界观、认生观。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必须加以调控。不良心境就是一种不良情绪,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有:(1)排除抑郁:改变认知角度;适当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2)学会制怒:要有一定的心理容量;要有一定防怒措施。(3)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4)消除紧张与焦虑:①积极的认知方式:勇敢面对焦虑与紧张,想一想事情最坏会到什么程度;排除极端的想法,不随意夸大现实状态;用欣赏的态度看待自己,既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不足,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必强求,学会接受现实。②积极的行动方式:积极行动起来;融洽社会关系,利用社会支持;学会宣泄和倾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行动策略,健全个性。

3.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2)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呈现出波浪式演进的态势。(3)在每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4)需要的发展呈倒金字塔形。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少一部分。

简要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界较公认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企业界和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缺陷:(1)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情景下,低层次需要没有获得基本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4.联系实际分析,动机冲突的类型及解决方法。

(一)动机冲突的类型:动机冲突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动机冲突主要有4种: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和多重趋避式冲突。

(二)动机冲突的解决方法:首先,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动机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权衡利弊,做出决定,选择出主导性动机。其次,在进行动机冲突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做到当机立断,切忌思前想后、优柔寡断,不作决定而贻误动机决策的最佳时机。最后,动机决策做出后,要严格按照动机主次矛盾来决定行为方向,学会取舍,圆满完成任务。

5.联系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1)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动机应从满足个体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需要开始。适当地提高个体的抱负水平是激发其创造动机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造行为进行正面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幻想也有利于创造动机的培养。(2)努力培养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性人格具有以下特点: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其创造发明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对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3)创设积极良好的创造环境。在课堂内外为大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课堂上改变“填鸭式”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外要为大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高良好的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怀疑和探求心理,发展其创造性想象与幻想能力。要提倡学习中的相互讨论法;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要开设有关创造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及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化的创造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创造教育课程、参加发明创造协会及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4)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它通常表现为,当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不仅仅限于一种的时候,个体能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给出关于某问题的多种回答。(5)倡导参加科学研究活动。首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真理,严肃认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等。其次,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和系统地科研训练,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如了解科研步骤——选题、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6.联系实际分析,影响个人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因素。

性格的形成是在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生理遗传因素为性格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它能影响性格发展的方式和表现状况。当人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神经系统的特性影响着人对客观现实信号的加工和处理。(2)性格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着自己的性格,以增强个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与耐受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套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即性格特征。在性格的诸多要素中,与身体和生理有关的部分,如自我概念中有关身体意象、动机与情绪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较复杂的人格特质,如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则受环境影响较大。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试题及答案

2011年7月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2.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4.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

5.所以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6.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思维过程,成为抽象。(×)

7.人在某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这反映出注意的直观性。(×)

8.心理学家卡内曼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类型。(√)

9.所谓“触景生情”,表明了情绪情感具有不随意性。(√)

10.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1.“既想吃肉,又怕发胖”,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双避式冲突。(×)

1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有两种需要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因素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13.一名8岁儿童,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力年龄为10岁,该儿童的智商为120。(×)

1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5.“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这是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6.恐惧是个体在面对情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感情体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2.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3.学生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课知觉为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种现象体现的知觉特性是(B)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4.遗忘的压抑理论是(D)首先创立的。

A.艾宾浩斯

B.费希纳

C.斯滕伯格

D.弗洛伊德

5.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C)。

A.能动性

B.适应性

C.稳定性

D.变化性

6.(D)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

A.排除忧郁

B.自信

C.积极的认知方式

D.积极的心理暗示

7.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8.美国心理学家(B)不赞成斯皮尔曼过分强调G因素的作用,强调能力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组成。

A.桑代克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弗农

9.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A)性格,认为这是一种好冒险、喜欢刺激的性格特征。

A.T型

B.A型

C.B型

D.o型

10.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就联想起打针,从而表现出恐惧,这种恐惧是由(C)引起的。

A.联想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信号学习

D.辨别学习

11.构成人际关系的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B)。

A.个性成分

B.行为成分

C.意志成分

D.动机成分

12.有机变换是心理防卫形式的一种,下列不属于有机变换的是(A)。

A.倾诉法

B.自慰法

C.回避法

D.补偿法

三、名称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3.原型启发:从类似事物中受到启迪,从而发现所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

4.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特征上,从知觉到的信息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5.合理化:又叫自慰法或文饰,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也称为学习。影响识记的因素有:识记的方式(信息的编码方式),如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多以语义类别编码方式进行;识记的类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较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方法;当前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者的态度、情绪等。

2.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评性。

3.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意志总是与行为相关联,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故称意志行为。意志行为的特征有: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能自觉确定行动目的,是人意志行为的最基本特征;随意运动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的意志行为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意志行为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为总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这是其关键特征。

4.用能力与知识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能力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要困难得多,能力与知识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因此,能力、知识不能等同。

能力与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与知识之间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没有科学处理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

五、论述题(20分):联系实际,论述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及其调适。

1.易激动愤怒

易激动愤怒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因一点小事与他人发送矛盾,表现出粗野蛮横。暴躁的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人在愤怒时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就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对待愤怒,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是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化解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公正看做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要无数次经历和体会的东西,平静面对现实。若一定要表达你的愤怒应注意分寸,选择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升华”表达方式。

2.交往恐惧感

交往恐惧感是指人在社交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体验。主要有三种情况:气质性恐惧;因缺乏交往经验而出现交往恐惧;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而造成的交往恐惧。

克服交往恐惧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寻找恐惧的原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了解个性,改善个性。

3.嫉妒

嫉妒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不悦、自惭、怨恨、烦恼等负性情绪体验。嫉妒心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不健康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自己他人生活造成影响,使人际交往失去和谐,交往质量差。

对嫉妒心理的调适:纠正不正确的想法;增强道德法制观念,约束并战胜自己的嫉妒心理,不要任其发展,引发破坏性行为;积极升华,通过积极上进的办法赶上或者超过对方,达到心理平衡;改变比较的角度,拿自己的长处与对方作对比,或者把自己与稍差一点的人比较,失衡的心理就会获得新的平衡。

4.羞怯

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性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包括反射性羞怯、演化性羞怯、习惯性羞怯。

克服羞怯心理,第一要丢下包袱,即不要怕在交往中做错事,说错话,要认识到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尽管不令人愉快,但错误是可以改正的。第二,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三,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或请求他人督促自己进行交往活动。只有在不断地交往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才能逐步摆脱害羞心理。

第二篇:电大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材料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一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卫生统计学:

2、随机抽样:

3、构成比:

4、频率:

5、非参数检验:

6、概率

7、变异系数

名词解释答案

1.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2.随机抽样: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获得样本,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使样本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3.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它表示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表示。

4.频率:若随机事件在n次重复中出现m次,则n/m比值成为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

5.非参数检验:是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类型,也不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统计推断的假设检验。

6.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

7.变异系数常记为CV,它被定义为标准差与算术均数之比。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二

单选题

1.对某样品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事先未校正,造成测量结果普遍偏高,这种错误属于()。

A.系统误差 B.随机测量误差 C.抽样误差 D.随机误差

2.医学人口统计应属于卫生统计学中的哪部分内容()。

A.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 B.卫生统计学基本方法

C.健康统计 D.卫生服务统计

3.原始数据分布不明时,表示其集中趋势易采用()。

A.算数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4.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时,最适宜选择的指标是()。

A.极差

B.标准差

C.四分位数间距

D.变异系数

5.下面哪一种图要求纵轴必需从0开始,中间不可以有折断()。

A.百分条图 B.直条图 C.直方图 D.线图

6.统计表中资料暂缺或未记录时,其空缺处通常用()表示。

A、—

B、…

C、0

D、什么也不写

7.表示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统计指标是()。

A 标准差

B 均数标准误

C 方差

D 变异系数

8.下面哪一个不是问卷的顺序()。

A时间顺序  B字母顺序  C内容顺序 D类别顺序

9.下面的指标不是反映疾病频率的是()。

A.两周患病率

B.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

C.慢性病患病率

D.两周卧床率

10.编制某年某地区的女性简略寿命表需要()。

A年龄组死亡数

B年龄组平均人口数

C出生活产数 D出生活产数、年龄组平均人口数和死亡数11.对两个定量变量同时进行了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分析,r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_____.A.b无统计学意义 B.b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C.b有统计学意义 D.不能肯定b有无统计学意义

E.a有统计学意义

12.关于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A.符号秩和检验中,差值为零不参加编秩

B.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中的正态近似法为参数检验

C.当符合正态假定时,非参数检验犯II类错误的概率较参数检验大

D.当样本足够大时,秩和分布近似正态

E.秩和检验适用于检验等级资料、可排序资料和分布不明资料的差异

13.随机事件的概率为______.A.P=1 B.P=0 C.P=-0.5 D.0≤P≤1 E.-0.5

14.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检验得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时,P越小,说明______.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E.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相同

15.为研究缺氧对正常人心率的影响,有50名志愿者参加试验,分别测得试验前后的心率,应用何种统计检验方法来较好地分析此数据_____.A.配对t检验

B.成组t检验

C.成组秩和检验

D.配对秩和检验

E.两组方差齐性检验

16.作符号秩和检验时,记统计量T为较小的秩和,则正确的是_____.A.T值越大P值越小

B.T值越大越有理由拒绝H0

C.P值与T值毫无联系

D.T值越小P值越小

E.以上都不对

17.方差分析中要求______.A.各个样本均数相等

B.各个总体方差相等

C.各个总体均数相等

D.两样本方差相等

E.两个样本来自同一总体

18.比较非典型肺炎和普通肺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若,可作单侧检验。

A.已知二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降低

B.已知二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C.不清楚哪一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有变化

D.已知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高于普通肺炎

E.两组白细胞计数值的总体方差不相等

19.计算某地儿童肺炎的发病率,现求得男、女童肺炎发病率分别为21.2%和19.1%,可认为______.A.男童的肺炎发病率高于女童

B.应进行标准化后再做比较

C.资料不具可比性,不能直接作比

D.应进行假设检验后再下结论

E.以上都不对

20.比较两个率时,不需要进行率的标准化的情况有______.A.内部构成不同

B.内部构成相同

C.未知各年龄别人口数

D.缺乏各年龄别死亡人数

21.四格表资料在哪种情况下作χ2检验不必校正______.A.T>1且n>40

B.T>5或n>40

C.T>5且n>40

D.1

E.T>5且n<40

22.欲比较三种药物的疗效(无效、好转、显效、痊愈)孰优孰劣,最好选择______.A.t检验

B.方差分析

C.χ2检验

D.秩和检验

E.u检验

2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A.没有个体差异就不会有抽样误差

B.抽样误差的大小一般用标准误来表示

C.好的抽样设计方法,可避免抽样误差的产生

D.医学统计资料主要来自统计报表、医疗工作记录、专题调查或实验等

E.抽样误差是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及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别

24.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根本区别是_____.A.实验设计以动物为对象

B.调查设计以人为对象

C.调查设计可随机分组

D.实验设计可人为设置处理因素

E.以上都不对

25.在下述抽样调查方法中,在样本量相同的前提下,抽样误差最小的是_____.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整群抽样

26.对两个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r=0.46,P>0.05,说明两变量之间______.A.有相关关系

B.无任何关系

C.无直线相关关系

D.无因果关系

E.有伴随关系

27.某医师研究丹参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实验组用丹参,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这种对照属于______.A.实验对照

B.空白对照

C.相互对照

D.标准对照

E.历史对照

28.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中,实验组的观察值为0,0,7,14,32,40,对照组的观察值为0,1,2,4,4,8.编秩中零值的秩应分别编为______.A.2,3;1

B.1.5,1.5;3

C.2,2;2

D.2.5,2.5;1

E.不参加编秩

29.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两组样本例数相等),如果假设成立,则对样本来说:______.A.两组秩和相等

B.两组秩和的绝对值相等

C.两组秩和相差很大

D.两组秩和相差一般不会很大

E.两组秩和的差值相等

30.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得到回归系数为-0.30,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______.A.X对Y的影响占Y变异的30%

B.X增加一个单位,Y平均减少30%

C.X增加一个单位,Y平均减少0.30个单位

D.Y增加一个单位,X平均减少30%

E.Y增加一个单位,X平均减少0.30个单位

单选题答案

1-5 ACCCB 6-10 BBBDD 11-15 CBDCA 16-20 DBDDB 21-25 CDCDC 26-30 CBCDC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三

填空题

1.卫生统计常见的统计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分条图和散点图等。根据分析目的并结合资料的性质来合理选择统计图。

2.卫生统计资料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准化率的常用的计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根据现有数据的条件选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正态分布由参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所决定。

5.常用的相对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用卫生统计学是研究¬______以及_____中的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学科。

7.统计工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填空题答案

1.普通线图、半对数线图、直条图、直方图、圆图

2.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3.直接法、间接法 ;直接法、间接法。

4.δ、μ 5.构成比、率、相对比

6.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领域设计

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单纯随机抽样

8.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四

计算分析题

1.某妇产医院拟分析畸形儿与母亲分娩年龄关系,将历年在医院分娩的畸形儿116例与其母亲的年龄进行了如下分析,据此得出结论:“母亲年龄在24—29岁时,最容易出生畸形儿”。

母亲年龄 21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合计

畸形儿例数 1 2 14 19 24 18 19 13 6 116

% 0.86 1.70 12.1 16.4 20.7 15.5 16.4 11.2 5.18 100.0

问:以上结论是否合理?为什么?

2.某矿石粉厂在生产时,数天内即有部分工人患职业性皮炎,在本生产季节开始,随机抽取15名工人穿上新防护衣,其余工人仍穿旧防护衣。生产一段时间后,检查两组工人的皮炎患病率,资料见下表,问两组工人皮炎患病率有无差别?

穿新旧防护衣工人皮炎患病情况

防护衣种类 人数 患者数 患病率(%)

新 15 1 6.7 旧 28 10 35.7 合计 43 11 25.6

x2参考值见下表

自由度

v=1 概率,P

0.250 0.100 0.050 0.025 0.010 x2值 1.32 2.71 3.84 5.2 6.63

3.调查某市1999年市区400名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得均数为3.00kg,标准差为0.50

kg;出生身长均数50cm,标准差为3cm;

试问:1)该研究的总体、样本各是什么?

2)身长和体重何者变异大?抽样误差各为多大?

3)该市市区95%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在什么范围之内?

4)该市市区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平均水平在什么范围之内?

5)过去该市区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90kg,问现在出生体重有无变化?

计算分析题答案

1. 该资料为构成比资料,计算医院分娩的116名畸形儿母亲的年龄分布,在这些畸形儿中母亲年龄26岁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24—29(除26岁以外)各年龄组(5分)。不能根据该资料得出“母亲年龄在24—29岁时,最容易出生畸形儿”的结论(5分)。若要回答哪个年龄组母亲容易出生畸形儿,需要收集各年龄母亲出生的新生儿数及畸形儿资料,计算各年龄组母亲的畸形儿发生率。

2.(1)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

H0穿新旧防护衣工人皮炎患病率相同,即∏1=∏2

H1穿新旧防护衣工人皮炎患病率不相同,即∏1≠∏2

a=0.05

(2)计算统计量x2值

T11=(11×15)/43=3.84

本例有一个理论频数小于5,而你n>40,故需计算校正x2值

计算得x2值等于2.94

(3)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v=(2-1)(2-1)=1

查x2 界值表本例x2=2.94<3.84,故P>0.05,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穿新旧防护衣工人皮炎患病率不同。

3.1)总体:某市1999年市区新生儿、样本:某市1999年市区400名新生儿

2)求身高、体重的均数,标准差,标准误。

3)求正常值范围

4)求可信区间

5)样本与总体均数=2.9的t检验

第三篇: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1.心理学

概念: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目的 :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 社会 管理

医学 犯罪

商业)2.医学心理学

概念: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分支:临床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心身医学

神经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3.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德国

洛采

1852 《医学心理学》

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这一概念。

美国

魏特曼

1896

建立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首创“临床心理学”这一术语,被后人尊称为“临床心理学之父”。

1890美国

卡特尔

提出了“心理测验”的概念。

1908年,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精神分析疗法。

0世纪30年代,美国又成立了心身医学会。

1950s,美国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

1976

美国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概念。

1978 出现了“健康心理学”的概念。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情绪和个性等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

6.医学心理学研究任务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研究个性心理特征或行为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和康复中的意义;

研究运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途径。

7.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法

实验法 8.研究方式

个案研究

抽样研究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9.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承认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指导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改善医患关系

医学模式: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

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A.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B.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C.整体医学模式(1990)

认为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的完美组合。

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

第一阶段—环境卫生

第二阶段—个人卫生

第三阶段—行为卫生

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美国: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神经症各占 1/3

中国: 抑郁症

中国医疗负担最大的第二号疾病。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有治疗作用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

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的科学。

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心理与大脑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

分类:个体心理(认知

动机和情绪

能力和人格)

认知

概念: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阈限。

心理学上把能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2;认知: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时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整体性 :我们不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组成部分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将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概括为: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

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记它。过去的经验和定势影响对当前事物的知觉。

恒常性: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环境的影响有所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视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不同于幻觉。(视知觉错觉最多)

区别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

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 知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感觉而知觉并非只是单纯地对环境中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其中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解释,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注意:不能完全分开

3.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 再认或回。

遗忘是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继学习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动机性遗忘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压抑。(将意识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经验排斥到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4、思维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①动机水平

②问题情景的特点

③定势

④认知结构的限制

⑤功能固着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

②集中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注意的特点:

①指向性

②集中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情绪与意志

1.情绪怎么来?

事件→想法→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2.概念:情绪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自我意识所察觉,但不为其所控制,因而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干扰,及其行为有促动作用,并导致生理、心理与行为产生变化。

3.成因:同一种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会引起各种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反应既受外在刺激影响,也受个人内在因素所影响

理论:1.詹姆士-兰格:刺激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生理状态上的改变,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

2.坎农—德学说:认为个体引起情绪时,生理变化与情绪经验系同时产生。

3.沙赫特—辛格学说:认为是个体内在的生理反应与认知经验历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人过去认知经验以及对情境之感受与判断在情绪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

4.性质:情绪的组成

(1)认知评估:指对刺激内容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与推论。

(2)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表情反应:面部及肢体的表情反应

(4)行为倾向

5.解读:正确性:60%

脸部表情带来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体,声音的音调居末

但脸部表情最易作假,身体、声音则易泄漏讯息

女性重视脸部表情,男性则重声音与身体

脸部表情最能表现快乐、愤怒;

声音则最能表现悲伤和恐惧;

身体动作则表现情绪的强度,如握拳—愤怒,搓手—焦虑

6.表情不只是情绪之副产品,有时表情也可以引发情绪经验 7.分类:情绪可为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

正向的情绪有喜爱与快乐

负向情绪则有愤怒、恐惧与厌恶

情绪与情感同属一种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绪比情感的反应激烈,它能使个体的身体与生理产生反应。

8.作用:人类行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当个体有某些需求时,心理上就呈现紧张而失去平衡,而产生一种驱力,该驱力就使个体引起行为动机,而采取某种行为以达成其动机,来满足其需求。9.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其需求,而与环境发生协调作用的过程;亦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良好适应至少要符合两个基准:

(一)依个体而言,个体需求已获得满足,紧张情绪已消除。

(二)依社会而言,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是社会认可的。

10、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

人际沟通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

11.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行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碍或迟滞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

研究发现负向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等均会导致身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个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情绪的抑压对癌症出现机率似有较高趋势

医学证实部份高血压、偏头痛或气喘等疾病也是长期生活在紧张情绪中所导致者。

个体在发怒时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脏病者因发怒而致死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妇若经常发怒,流产的机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是指人们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

人格

1、概念: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本质特征:独特性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

3.心理结构: 人格倾向性 人格心理特征

自我调节系统

4.1.人格倾向性 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主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5、人格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6、形成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7.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

表 面特质——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外倾性:内倾外倾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

3.大五人格理论

I. 外倾性(健谈的、自信的、活跃的)

II. 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III.责任心(有条理的、负责任的、可依靠的)

IV.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平静的、非神经质的、不易发怒的)

V.开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的)

8、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

为的基本动力。

9、气质: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特点: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10、性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特点: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生物学因素影响 11;区别

12:

气质类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急躁、易于冲动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灵活多变、注意易转移、情绪情感易生易变,体验不强,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寡言少语、善于克制、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不易转移,抑郁质——行为孤僻、多愁善感、体验深刻、高度敏感、观察细致、情绪不易外露,13: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B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较A型人更适合,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14: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i智力

特殊能力 ——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

关系: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15:

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一般所讲的智力。

操作能力——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15: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遗传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实践活动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意识:意识层次论-是个人所觉知的部分,只占心灵总体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储存了个人所有的经验、记忆,以及被压抑的需求和动机。它无法直接观察,但可由梦、催眠、等得知有关无意识的线索。

前意识

发展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开始)

自由联想:使当事人处于松弛的状况下,立即说出当事人心中所流露出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必经过意识的审察。

梦的分析:梦为通往无意识的王道,人一切无意识的欲望、需求和恐惧都会在梦中以歪曲形式间接出现。透过梦的解析能够揭露当事人的无意识,让当事人获得内省某些问题的机会。

梦的机制

防御机制:合理化、拒绝、投射、转移、升华、退行、反向形成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述评 :有很深、很广的影响,但缺乏实验室证据。

2: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 1913 年所创立。

主张:1.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强化

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CS)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理论意义: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而不是心理或意识。应对环境刺激(S)与人和动物的行为反应(R)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S-R)。

强化对行为的养成很重要。操作条件反射:究起源—桑代克猫的研究

代表人物斯金纳及其“斯金纳箱”学习实验 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 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

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

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人类的异常行为多是在日常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在心理创伤体验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各种学习理论为依据的行为治疗方法。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

主要观点: 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值得信任的。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人是具有潜能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独立的个体,有自身的尊严。

人有能力认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核心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注重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困扰产生的原因:婴幼儿从重要照顾者(父母)内摄入外界的评价,并内化之形成自我评价,当父母亲给予有条件的接纳时,婴幼儿便形成有条件的自我评价,不是完全接纳自己,同时也不能完全接纳他人;

当现实环境的经验与内在的评价抵触时,个体感受到受威胁,焦虑便产生,防卫也因之而起。

内摄:硬生生地吞进外界标准,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投射:把自己不承认的人格属性加诸别人身上,以免自己痛苦或是把对方当成过去曾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将情绪投注于对方。

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潜能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形成“当事人为中心”疗法。

4:认知理论

认知的概念:是个体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

Ellies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不是由于刺激所引起,而是基于个体本身的信念、解释与想法。

强调人的思考是决定困扰发生与否的最大关键

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潜能,人有保护自己、追求爱、价值感与自我实现的倾向,也有毁灭自己、逃避责任、扭曲现实、自责的倾向。

人会犯错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必须完美。

人的困扰主要来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创造。

人有能力改变信念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带来愉快的情绪及适应的行为表现

贝克的认知歪曲: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一种反应的基本模式),是在那些具有逻辑错误的思维的影响下促成的。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为反应,取决于当事人内在如何思考。

常见的逻辑错误思维: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的思维

不良的认知在脑海中不断重复时,成了自动化思维 遇到事件后的脑子出现的想法称作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应和非适应之分。非适应部分也称歪曲思维或错误思维。

5: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特征:

1、自我评价正确

2、人际关系和谐

3、社会适应良好

4、意志品质健全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和谐完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注意正确对待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不等于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

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心理应激

一、应激及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应激是某种威胁性刺激下所产生的反应; 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

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生理及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二、应激源

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事件或环境。也就是说对个体有威胁的事件或环境 生理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

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社会性应激源 :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生活琐事、环境因素应激源

自然灾害 战争 空气污染 噪音 恐怖事件

心理性应激源: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心理冲突(“双避式”、“双趋式”、“趋—避式”、“双趋—双避式”)

挫折

文化性应激源:化性应激源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语言、风俗、信仰、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

认知评价:

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的是应激作用过程关键性中介因素。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人格特征:A、B、C型

四、应激反应

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

生理反应

心理行为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心理防御反应)

压力与身体健康:压力状态下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作用在于促进身体的能量应用,增加心血管活动,其结果使得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血管疾病;猝死;癌症;消化功能紊乱;失眠;多梦;早醒„„

行为反应:逃避;敌对和攻击行为;退化与依赖;物质滥用;无助

五、应激管理

常见临床心理与行为障碍

1、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2、异常心理的概念: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身体(尤其是大脑)的损伤或功能异常而表现出来的与所处文化环境不相符的、不恰当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主要体现为无法摆脱的内心痛苦或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

3、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医学标准: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社会适应性标准:行为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痛苦

行为给他们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行为严重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

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经验标准:个体的主观经验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被观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处于正常或者异常状态的判断

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观察者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目前精神科医生常用的方法

统计学标准:

4、异常心理的分类:

按照心理过程分类:认知过程障碍、情感过程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按医学心理学的分类体系:1.轻度心理障碍

2.严重心理障碍

3.心理生理障碍

4.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人格障碍

6.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7.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5、神经症性障碍:

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各种身体不适感

特征:

1、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患者人格特征常构成其发病基础

3、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4、无精神病性症状,如无幻觉、妄想等症状

5、社会适应相对良好

6、病人自知力完整 常见的神经症:

焦虑症

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空间恐惧症、单纯性恐惧症)

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动作)

(药物疗法: 心理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疑病症

神经衰弱

抑郁症(季节性、产后、更年期抑郁障碍等)

癔症

(也称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乡村多见。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此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分离症状、转换症状)

6、躯体形式障碍

一类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

患者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

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分类

1、躯体化障碍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3.疑病症

4.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5.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7、人格障碍

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

病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常见人格障碍:反社会性、偏执性、分裂样冲动性、表演性(癔症性)、强迫性、焦虑性

8、临床常见行为障碍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过度饮酒吸烟

异食癖

赌博成瘾等

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的概念

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其发病、演变、预后和转归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2、心身疾病的标准

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

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和体征

与人格因素、情绪因素关系密切

与生理性薄弱器官有关

单纯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

3、心身疾病的范围

心血管系统: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等。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精神性(心因性)厌食等

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等

神经系统: 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障碍等。泌尿生殖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科:眼科: 耳鼻科: 妇科:口腔科

4、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性因素

5、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二.冠心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而使心肌产生缺血的一种心脏病,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A型性格;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暴躁、敌意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是在气道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痉挛、粘膜水肿、粘膜分泌物增多及纤毛功能障碍等变化。

致病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诱发因素(吸入物、感染、食物 气候改变、运动、药物、月经)

心理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应激

个性与行为特征

大气污染

临床心理表现:

1、哮喘发作时的紧张焦虑

2、对哮喘产生多种不良情绪

3、对抗治疗心理

4、自卑感和依赖感

5、心理社会层面的交互影响

四、糖尿病

心理社会因素:1 应激性生活事件

2、负性情绪和精神障碍

3、个性特征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型糖尿病,青少年:激动、愤怒、抑郁

2型糖尿病,成年人:烦躁、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

糖尿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影响人的认知功能、情绪、性格、运动能力等,并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心理社会干预

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 五.支气管哮喘

气管支气管树对于不同的刺激源产生呼吸道平滑肌痉挛的反应,依反应程度的强度,产生不等程度的阻塞病变。临床症状:

身体反应:呼吸急促,喘息,胸闷,咳嗽

心理反应:发作时呼吸困难,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同时伴焦虑和恐惧,形成“发作-恐惧-发作”的恶性循环。

诱发因素:个人因素 –家庭关系失常的人、敏感强烈、惯于压抑、容易接受暗示的人、环境条件

过度紧张或艰苦的运动 六.消化性溃疡

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

七、肿瘤

心理理社会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①具有某些情绪或个性行为特征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

②直接影响癌症发展和转归的内分泌和免疫防卫功能,受患者本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那些不愿表达个人情感,不善于宣泄负性情绪体验者,其癌症发生率较高。

③具有某些心理行为特征的病人,其生存期较长;

④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延长。

C型行为:行为特点: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自信心不足,过分忍耐、回避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

心理诊断

1、心理诊断

2、心理评估

3、心理诊断与心理评估的关系:

心理诊断强调结果和确定性,是一个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概念

心理评估强调过程,是一个侧重动态和变化的概念。

4、心理诊断的特征:

结果的多维性、个体差异性、矛盾性、多重性

心理诊断的对象:处于没有任何心理紊乱与患有精神疾病之间过渡带的人群

心理诊断的任务:

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一致性原则、个性相对稳定原则

寻找心理紊乱的原因

对心理紊乱状态作出分类诊断(包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边缘三类)

5、主要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标准化访谈、非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

心理测验法

特点: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心理测验的编制:常模、信度、效度、标准化、医学检查法: 常用心理评估工具:

智力测验(比奈智力测验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罗夏墨迹测验)

神经心理测验(Bender格式塔测验、H.R神经成套测验)

心理干预

1、概念

心理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个体或群体心理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心理干预的特征:专业性、规范性、人本性

3、心理干预的基本形式: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

4、心理治疗的概念: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帮助求助者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或障碍,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5、心理治疗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心理冲突

精神分析疗法常用技术:自由联想、阻抗的处理、释梦、移情的处理、解释(2)行为主义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巴甫洛夫、使刺激重复出现直到习惯)(适用:恐怖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

满灌疗法

厌恶疗法;(电击厌恶法、药物厌恶法、想象厌恶法)暗示疗法

认知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该理论认为,人要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巨大潜力,因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促进其成熟、发展。

森田疗法:治疗法则: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阶段: 1.绝对卧床阶段

2.工作治疗阶段

3.生活训练阶段

支持疗法

音乐疗法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多项选择10个20分;填空20个20分;名解5个20分;简答4个20分;案例分析2个

20分。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20C20S前,初创时期(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0C20~50S末,发展时期(维果茨基);20C60~70S末,成熟时期(20C60S初布鲁纳发起课改运动。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20C80S后,深化拓展时期。

3.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

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

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分类:依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排列。去集中化是此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7.(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显然,成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以鼓励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9.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10.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的三种类型:视觉型(适合自己看书做笔记);听觉型(对语

言音乐声响的接受能力较强);动觉型(喜欢动手实践,教师应轻拍她们的头表示赞扬)。

11.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特定的群体(以宗教、性别、民族或地域划分)或事物产生的比

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即“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12.教师角色:⑴设计者(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测验手段?渗透创造

性活动)⑵信息源(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信息;学生感到缺乏必要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信息)⑶指导者和促进者⑷组织者和管理者⑸平等中的首席⑹反思者和研究者⑺终身学习者。

13.好教师与差教师的品质 P80 瞄一眼

14.教师的基本信念:自我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对学生的控制(与学生建立民族友好关系);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15.所倡导的理论(外显)这类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并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

响而产生变化,但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所采用的理论(内隐)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不易被意识到,而且不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16.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P84 瞄一下

17.教师期望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

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8.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接受充足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

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教学或教师文化)。研究者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

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教师行动研究。

19.桑代克的学习率:准备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效果律。

20.斯金纳强化理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

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

21.新行为的塑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学生力所能及)。行为

塑造计划分为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

22.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学习者能否把观

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要、生理状况、社会压力和社会竞争等。

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做中学。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还提出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依赖社会传递)、自我调节概念。

23.行为主义新进展:自我管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监视);自我言语(理论基础是个体

内在言语影响认知和引导行为;自我教学训练教冲动型儿童学习)。

24.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认为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的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苛勒,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社会实践、数学课用得比较多。

25.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动物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语言很重要)

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性、直觉思维的价值

26.发现学习(目的明确):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

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答案。

缺陷:完全放弃系统讲授,夸大学生学习能力,忽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认为任

何科目可授于任何儿童;运用范围有限,只适合极少数学生,只适合自然科学教

学,只适合能力强的教师;耗时多、不经济。

27.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惰性知识:本来可以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实际上却只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要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自身因素(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

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

用,从而使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接受学习: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8.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解新的学习内容。

支架式教学:教学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

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

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29.建构主义奠基人皮亚杰。思想核心主旨: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知识观(调知识的动态性)学习观(特征:建性、社会互

动性、情境性)

30.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缺陷:⑴它认为知识是主体赋予自己的经验流的一种形式,每一个主

体只能认识自己的经验世界,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完全陷入了自我论,导致认识上的狭隘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完全否定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积累的大量宝贵知识,无疑是有害的;⑵建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固然重要,但知识是多种类型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和所需的教学条件是不同的。前者主要靠接受获得,因而完全否定“传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对的;⑶它强调课程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但如果把这观点极端化,反对任何统一的课程目标,则非常有害;⑷它允许学生

对教学内容存在不同见解,但如果把这观点极端化,则将陷入彻底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反对任何统一的知识标准。它不仅使学生无法建构现代社会所需的牢固知识结构,而且会使学生滋生浮躁、不踏实的认识态度。

31.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有些知识领域的问题比较有规律性和确定,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规则,基本可以直接

套用相应法则或公式;但生活中实际问题并不有规律或确定,解决问题时不再能简单套用原有方法,而需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上重新具体分析,建构新的解决方式或方案(特点:复杂性、实例间的差异性)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

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

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32.“为理解而教”是当今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一条重要信念。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念: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

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33.认知学徒制指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

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

34.支架式教学可分为互动式和非互动式。互动式包括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

互动式包括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教学过程:预热,探索,独立探索。

35.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

分,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全人”或“功能完善者”。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有“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样的教学目标。

36.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

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

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景化的评价方式。

37.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标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因素有关。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引发、定向、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强度可以加强学习,但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

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强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动机强度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学习活动容易,动机强度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8.学习动机理论:①强化论。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形成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④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指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内控、外控 ⑤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 ⑥成就目标理论:能力实现观—表现目标、能力增长观—掌握目标

⑦自我价值理论。⑧自我决定理论。

39.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⑴教学吸引: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⑵兴趣激发: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⑶反馈(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成效。要及时、具体、经常性)和评定(教师在分数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并且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⑷奖励和惩罚。⑸合作与竞争。⑹归因指导。

40.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41.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应,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的功能:辨别、预期、调节。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它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意识。

42.知识的表征:概念(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命题(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和

命题网络;表象(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里图像);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获得经过图示的积累、调整、重构三种方式。

43.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㈡主观因素: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44.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

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影响因素: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

概念转变的条件: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有

效性。

为概念转变而教: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氛围;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引

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45.冯忠良的动作技能四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46.动作技能的培养?①指导与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②练习。③反馈(结果反馈、情境反馈、分情况反馈、内在的动觉反馈)。

47.心智技能的培养?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心智技能培养中的注意问题(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注重思维训练)

48.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

案。共同点:解决问题是解决新的问题;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组;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第五篇:电大市场营销学期末复习指导

三、简答题

1、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市场观念与传统观念有何不同?答:以销售为中心的推销观念产生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数量增加,许多商品供过于求,竞争加剧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背景下,许多企业急于将产品卖出去而以强化或高压推销的手段来销售那些积压和销售不畅的背景。

市场营销观念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市场商品供过于求继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现代市场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区别在于:(1)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不同。旧观念下企业以产品为出发点,新观念下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2)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旧观念下企业主要用各种推销方式推销制成的产品,新观念下则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利用整体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占领目标市场;(3)营销活动的着眼点不同。旧观念下企业的目光短浅,偏向于计较每一项或短期交易的盈亏和利润的大小,而新观念下企业除了考虑现实的消费者需要外,还考虑潜在的消费者的需要,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同时,求得企业的长期利润。

2、简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答: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以发展壮大为核心,经常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和老产品的新用途,扩大生产规模,产品销售量和利润增长超过市场平均速度,主要有(1)密集性增长策略:有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三个途径;(2)一体化增长策略:主要有前向、后向和水平一体化三种形式;(3)多角化增长策略:有同心、水平、复合多角化。

3、分析企业经济环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P51)个人收入包括哪几部分?各自的含义如何?答:经济环境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与收入、消费状况、消费者的储蓄和信贷、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其他行业状况、物质环境状况。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扣除税款和非税性负担之后所得的余额;(2)个人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当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费用,如房租、水电、食物、燃料、,衣着等各项开支。用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这部分必要的支出,就是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研究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

4、企业面对环境威胁的对策有哪些?答:企业面对市场营销环境威胁的对策主要有:对抗策略、减轻策略、转移策略。

对抗策略(抗争策略)是企业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限制或扭转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发展。减轻策略(削弱策略)是企业力图通过改变自己的某些策略以降低环境变化威胁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程度。

转移策略(回避或转变策略)是企业通过改变自己受到威胁的主要产品的现有市场或将投资方向转移来避免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威胁。

5、什么是相关群体?(举例说明)相关群体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答:相关群体指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态度、行为或价值观的团体。分为参与群体和非参与群体。相关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向消费者展示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供人们选择。

(2)相关群体能够影响人们的态度,帮助消费者在社会群体中认识消费方面的“自我”。

(3)相关群体的“效仿”作用,使某群体内的人们消费行为趋于一致化。

(4)相关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或意见领导者)”,有时有难以估量的示范作用。16、简述市场领先者、挑战者、跟随者和补缺者的含义。答:市场领先者是指行业中在同类产品的市场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是行业的“标尺”,在产品开发、价格变动、促销等方面处于领先主导作用。

市场挑战者和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在市场上处于第二、第三甚至更低地位的企业。市场挑战者即在市场上居于次要地位,但不安于现状,向领先者挑战,争取取而代之的企业。市场跟随者是安于其次要地位,参与竞争但不扰乱市场局面,力争在“共处”的状态下求得尽可能多的利益的企业。它的首要思路是,发现和确定一个不致引起竞争性报复的跟随策略。

市场补缺者是指精心服务于总体市场中的某些细分市场,避开与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竞争,只通过发展独有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来寻找生存与发展空间(占据有利市场位置Niche)的企业。

7、市场补缺者取胜的关键是什么?一个最佳的补缺基点应具备哪些特征?答:市场补缺者取胜的关键是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一个最佳的“补缺基点”应具有以下特征:⑴有足够的市场潜量和购买力;⑵利润有增长的潜力;⑶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⑷企业具有占据该补缺基点所必要的资源和能力;⑸企业已有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

8、细分消费者市场的标准是什么?(要能够就不同产品提出不同的细分标准)(P132)答:细分消费者市场的标准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因素、购买行为。

9、三种目标市场策略的概念、优缺点。(P137)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策略时应考虑哪些因素?(P139)答:可供企业选择的目标市场策略有(1)无选择(差异)性市场策略:以整个市场为目标市场,用一种商品和一套营销方案吸引所有的消费者(注重需求共性)。消费者都需要且无差异(同质市场),大量生产成本小,销售费用小,可强化品牌形象。但忽略了差异,潜在失去顾客的危险,竞争激烈。适宜有广泛需求,可大批量生产的同质市场产品。(2)选择(差异)性市场策略:以整个市场为目标市场,企业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分别为之设计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方案,满足各个细分市场上不同的需要。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但营销成本上升。实力较强企业适于。(3)集中(密集)性市场策略:集中力量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子市场服务。专业化经营,深入研究和满足多样化需求,节约了成本,但经营风险增大。新产品进入市场时宜采用无选择和集中性市场策略。

企业根据以下有关限制因素进行目标市场策略的合理选择(1)企业实力:大型实力企业适于采用面向整体市场的无选择和选择性市场策略,而中小企业适合采用集中(密集)性市场策略。(2)产品的自然属性:属性稳定的产品(粮食、钢铁、汽油)适宜采用无选择性市场策略;特性变化快的产品(服装、家具、电器)适宜采用选择性或集中性策略。(3)市场差异性大小:“同质市场” 宜采用无选择性市场策略;“异质市场” 宜采用选择性或集中性策略。

(4)产品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新产品在介绍期和成长期宜采用无选择性或集中性策略;成熟期宜采用选择性或集中性策略。(5)竞争对手状况:区别竞争对手,反其道而行之。

10、简述市场定位的程序与策略。(假如你是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职员,正为一家食品公司做咨询,该厂生产一种中等档次的方便面,口感好,价格适中。你认为该厂的目标市场在哪里?如何为该产品进行市场定位?)(P140)答:市场定位是针对竞争对手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位置,据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产品某一属性和特征的重视程度,为产品设计和塑造一定的个性或形象,并通过一系列营销努力把这种个性或形象强有力地传达给顾客,从而确定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同仁堂以百年老店、货真价实驰名中外。完整的定位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1)调查了解竞争者为自己的产品设计的形象和该产品在市场上实际所处位置(2)调查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产品哪一属性和特征最重视极其评价标准、了解途径(3)在开发产品中据前两项信息为产品设计和塑造某种个性或形象(4)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组合)把这种个性或形象强有力地传达给顾客。市场定位策略一般有(1)避强定位策略;(2)迎头定位策略。

对于中等档次方便面的目标市场,一般应在学生和工薪阶层的群体中寻找(由于本题资

料不够充分,不要求学生回答的十分具体,只要思路正确即可)。关于市场定位,从步骤和策略两个方面回答即可。只要其论述清晰合理,体现出以下所归纳的课程中所学的基本原理。

11、产品的整体概念五个层次的内容是什么?答: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产品应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任何产品,都应包含着以下5个层次:(1)核心利益。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即顾客真正需要的基本服务或利益;(2)形式产品。这是产品的基础。指产品的有形部分,也叫有形产品,实体产品。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可以接触到,感觉到的有形部分;(3)期望产品。即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4)延伸产品。也叫附加产品、引伸产品。指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得到的附加服务和利益;(5)潜在产品。即具有变化与改进潜质的产品部分。

12、产品组合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产品组合策略是制定其他各项决策的基础。企业必须对制造或经营的全部产品(线)做出正确的结构决策,使企业的产品组合独具特色,并通过不断调整保持最佳状态。产品组合调整策略一般有以下类别:(1)扩充产品组合策略。即开拓产品组合的广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实行更多品类或品种的生产或经营;(2)缩减产品组合策略。即削减产品线或产品项目,实行更少品类、更专业化的经营。以利于企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方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3)产品线延伸策略。是指全部或部分的改变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

13、企业的品牌策略有哪些?答:企业的品牌策略有:有品牌与无品牌策略;制造品牌与销售品牌策略;家族品牌策略;单一品牌和等级品牌策略;更新品牌与推进品牌策略。

14、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适宜的营销策略。答:产品处于试销期的特点:(1)生产不稳定,生产的批量较小;(2)成本较高,企业利润少(甚至亏损);(3)消费者对产品尚未接受,销量增长缓慢;(4)产品品种少;(5)市场竞争少。产品处于试销期的策略:(快)(1)大做广告,扩大宣传,建立产品信誉;(2)利用品牌延伸法,发展新产品;(3)采取试用法,推广新产品;(4)刺激中间商积极推销。

产品处于畅销期的特点:(1)大批量生产,成本降低,利润迅速增加;(2)销量上升较快;(3)竞争者开始介入。产品处于畅销期的策略:(好)(1)扩充目标市场,积极开拓新的细分市场;(2)广告宣传的重点转向厂牌、商标,建立产品信誉;(3)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或加强分销渠道。

产品处于饱和期的特点:(1)购买者一般较多;(2)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3)销售数量相对稳定;(4)成本低,产量大;(5)竞争加剧。产品处于饱和期的策略:(改)

(1)稳定目标市场,保持原有消费者;(2)增加产品系列,扩大目标市场;(3)重点宣传企业的信誉。

产品处于滞销期的特点: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锐减,产品价格显著下降。产品处于滞销期的策略:(转)撤、转、攻。

15、简述开发新产品的程序。答:新产品开发要有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及系统的科学的程序:(1)提出目标,搜集构想;(2)评核与筛选;(3)营业分析;(4)新产品实体开发;

(5)新产品的试制与试验;(6)新产品的商品化。

16、撇脂定价策略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答:撇取(速取或高额)定价策略的条件(1)新产品比现有产品优点更显著(2)产品初上市阶段,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或早期购买者对价格反应不敏感(3)仿制品少。优点是能主动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缺点是得不到消费者和中间商的认可,易吸引竞争者。

17、相关产品定价策略的主要内容。答:相关产品是指在最终用途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等方面有关联性的产品(1)互补商品价格策略:把价值高而购买频率小的主件价格定得低些,而对与之配套使用的价值低而购买频率高的易耗品价格定得高些。刀架与刀片,汽车与零配件,饮料生产线与浓缩液。(2)替代商品价格策略:提高热销产品价格,降低趋冷替代品价格。

18、说明各类型购买行为的特点,并分析对各类购买行为企业应当采取的营销策略?答: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复杂程度(花费的时间多少和谨慎程度)和产品本身的差别性大小分类:(1)经常性购买(惯例化反应行为):是简单、需多次购买的行为,企业除了研究消费者的爱好外,注意保证商品质量、存货率和价格的稳定,还要通过广告、促销吸引消费者;

(2)选择性购买(有限解决问题):消费者对产品有少量不完整信息,但有风险感,企业应该通过广告和促销适时传达新品牌信息;(3)探究性购买(广泛解决问题):消费者对所需商品(价格高)一无所知,既不了解性能、牌号、特点,又不清楚选择标准和使用养护方法。企业要找出并针对潜在消费者介绍本企业商品知识及特点,是消费者建立具体牌号商品的信心。

19、消费者购后评价的意义及企业在这个阶段的营销策略。答:消费者购买商品后,购买的决策过程还在继续,即他要评价已购买的商品。企业营销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产品今后的市场和企业的信誉。企业营销应密切注意消费者购后感受,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不满,提高满意度。如经常征求顾客意见,加强售后服务和保证,改进市场营销工作,力求使消费者的不满降到最低。

20、比较尾数定价策略和整数定价策略的不同功用?答:尾数定价策略和整数定价策略都属于心理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是据“缺额原则”即针对消费者对一般商品求便宜、怕上当的心理,尽可能在价格数字上不进位,使其价格的尾数为零头,以使消费者产生价格低廉和卖者计算精确、价格公道的感觉。适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选择较多的商品。

整数(声望)定价策略是企业在消费者购买比较注重心理需要满足的商品时,把商品的价格定为整数,给购买者以心理上(提高商品的身份、便于结算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满足。适于名牌、名店及需求价格弹性不高的商品。

21、简述企业如何根据有关影响因素为其产品选择适宜的分销渠道?答:要确认企业内外部限制条件为其产品选择适宜的分销渠道(长短宽窄):(1)产品条件(价值、时尚、使用和经济生命寿命、体积重量、技术服务、用途、季节性)。(2)市场条件(目标客户类型和分布、潜在顾客的数量、购买数量、竞争状况)。(3)企业自身条件(规模和实力、地位和声誉、经营管理能力、控制渠道的要求)。另外考虑消费者购买不同产品时接近渠道的习惯,企业产品组合、市场营销组合。如统一低价渗透策略,以快制胜的产品策略等对渠道决策提出要求。

22、选择中间商数目的三种形式。答:中间商数目选择有三种形式:普遍性(密集性)销售(针对价格低廉无差异性的日用消费品和标准件,人们要求购买方便);选择性销售(特约经销等适于选择性较强、专用性较强的零配件和技术服务要求高的产品);独家销售(新产品、名牌产品、特殊性能和用途的产品)。

23、网络营销主要有哪些职能?答:网络营销的职能有:信息收集、发布、销售促进、销售渠道、顾客服务与顾客关系、网址推广。

24、什么是促销组合?企业促销的几种主要方式的优势及其适用条件?确定企业促销组合策略时应考虑的因素?答:促销(销售促进)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将产品或劳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顾客,从而引起兴趣,促进购买,实现企业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其本质是信息沟通。促销组合(促进销售组合、营销信息沟通组合)就是企业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各种促销方式进行选择、编配和运用,使企业的全部促销活动互相配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果以顺利实现促销目标。企业促销组合的主要方式有

(1)广告(单向沟通):公共性(大众传播行为,传播范围广),渗透性(可反复运用),放大性,非人员性。(2)人员推销(双向沟通):与公众群体面对面,利于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培训人员费用大,直接反映,不适于广泛的分散的销售活动。

(3)公共关系(单向沟通为主):可信度高、没有防卫、新奇。

(4)销售促进(单向沟通为主):各种鼓励、试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短期刺激。能引起注意、提供诱因、强化刺激。(5)直接营销(邮寄、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互联网)非公众性、定制性、及时性、交互反应。

确定组合时应考虑因素:产品类型与特点;推或拉的策略;现实和潜在顾客的状况;产品经济生命周期阶段。

25、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的步骤。答:企业进行沟通及制定促销组合时的步骤主要有:(1)找出目标接收者;(2)确定沟通目标;(3)设计信息;(4)选择沟通渠道;(5)制定促销预算;(6)确定促销组合26、产品管理型组织和市场管理型组织各有什么优缺点?答:产品管理型组织是在一名总产品经理的领导下,按每类产品分别设一名产品线经理,在产品线经理之下再按每个品种分别设一名产品经理,负责各个具体产品。其优点是(1)产品经理能将产品营销组合的各要素较好地协调起来;(2)能及时对市场问题做出反应;(3)不重要产品不会忽视;(4)为培训年轻管理人员提供了机会。缺点是:(1)产品经理权力有限,易产生冲突;(2)产品经理在产品以外的业务不够熟悉;(3)所需费用较高;(4)品牌经理任期短影响产品长期优势的建立。

市场管理型组织由一个总市场经理管辖若干个细分市场经理,各市场经理负责自己所管辖市场发展的计划和长期计划的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企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及顾客开展一体化的营销活动。缺点是权责不清和多头领导。

27、与实体产品相比,服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特性?答:与实体产品相比,服务的特性有:无形性(本质特征)、不可分离性、可变性、不可储存性。

28、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相比有什么特点?答: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营销的延伸和应用,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同国内营销的基本原理无多大差异,但有特殊性:(1)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和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要承担更多风险;(3)须考虑的因素的侧重点不同;(4)营销管理不同。

29、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的主要内容及各种策略的优缺点?答:产品策略是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中心环节,主要有:产品延伸策略、产品调整策略、产品创新策略。产品延伸策略(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名牌产品及能形成国际消费时尚潮流的产品)可获得规模效益和树立产品的国际市场统一形象,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较差。产品调整策略能增加产品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但增加了成本费用。产品创新策略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对消费者吸引力大,但投资大、风险大。

下载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专)(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终极版介绍

    一:名词解释(4‘*5)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他由许多心理......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期末复习

    感觉适应性人的感受性会随同一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间长短而变化。随着该作用持续时间逐步加长,感觉就逐步适应。为改变由于感觉适应引起的消费者感受性降低这一现象......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A、马斯洛 B、巴甫罗夫C、桑德克 D、冯特 2.学生只......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人们的意识;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

    2011年度电大专科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

    2011年度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指导(选择题)小抄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D )。D.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C )。C.公共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D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

    北京电大经济法学期末复习指导(论述题)ok

    《经济法学》论述题: 1、试述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表现在: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有许多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质: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必要时也采用......

    电大2012市场营销学期末复习资料(范文大全)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的由来与市场观念的演进 一、判断正误 1、 市场营销学是本世纪初在英国产生的。( × ) 2、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学等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