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攻坚克难稳增长——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下)
攻坚克难稳增长
——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下)
形势复杂,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要求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稳中有进”的轨道上持续向前。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增多,但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好的形势。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农业形势进一步向好,物价涨幅回落,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成绩来之不易。然而,理性分析当前形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严峻,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仍较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今年都显得有些动力不足。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稳定、不确定,使得外需欲振乏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9.2%,增速同比回落14.8个百分点。向内看,消费虽然总体保持平稳,但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热点持续降温,新消费热点仍在培育之际,未来消费表现仍存变数。曾经作为拉动经济“主力”的投资,保持快速增长难度不小。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压力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半年增速也大幅回落。
作为经济运行中最活跃的细胞,企业对经济运行和市场冷暖的变化更直接,也更敏感。今年以来,受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企业普遍面临困难。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2.1%,连续四个月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类生产要素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持续减少,亏损增加。而且,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已出现从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扩散的迹象。
此外,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水落石出”。煤价跳水、钢价大跌、化工品不振……许多行业面临着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艰巨任务。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仍不强,服务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扶持,一些地方高耗能行业扩张冲动依然存在等等,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仍任重道远。
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也使得市场信心蒙上一层灰色。5月以来,沪深股市连绵阴跌,上证综指不断刷新三年多来的新低。而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已创出该指数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却仍下跌不止。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是股市信心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准备;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预调微调,宏观政策协力稳增长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半年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手,齐心协力稳增长。从5、6月份的情况看,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正在见效,经济增长已显现“缓中趋稳”迹象。
财政政策侧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这使得其可以在稳增长中有更多担当。从上半年的情况看,财政政策已经成为稳增长的“急先锋”。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大幅回落。然而,就财政支出而言,增速则达到21.3%,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增长更快。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支出大幅提升,使得财政政策成为上半年宏观调控一大亮点。此外,结构性减税开始发力,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逐步落实,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体现。
货币政策同样动作频频。今年以来,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并连续5周在公开市场实施共计超过50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向市场释放充裕流动性,降低企业信贷成本。信贷增速的恢复,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弹药”支持。
展望下半年,要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当前稳增长的着力点。上半年国家出台政策,对符合节能标准的家电产品实行补贴,发挥财政补贴在促进消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方面,今后还可以有更大作为。扩大消费还需要多管齐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以提高百姓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
稳投资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稳定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应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就宏观调控政策而言,下半年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近日,国务院决定自8月1日起至年底,扩大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这是结构性减税力度不断加大的具体体现。此外,财政政策在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快重点领域支出进度等方面仍有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可以更灵活。应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此外,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对于形成政策合力也至关重要。
长短结合,经济转型增发展后劲
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经 济发展才能更有后劲。
立足当前,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着眼长远,则要从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着手,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协调发展的轨道。
稳增长需要与调结构、抓改革相结合。应抓住经济增速回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抓好节能减排,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力争在健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稳增长需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稳增长中应更加突出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稳定投资和科学管理的机制,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稳增长需要与创造公平环境相结合。民营经济是扩内需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年以来,相关部门着眼于降低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条件,出台42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涉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在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后应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房地产问题,应坚定不移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防止房价反弹。同时,增加普通商品房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满足居民合理的自住性住房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许志峰)
第二篇: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分散型向集中统一型转化。学习西方先进的证券市场管理方法, 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建立一个国家宏观管理与证券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管理体系。尽快成立一个决策、监督、管理职能相对集中的综合性、有权威性的全国证券管理委员会, 取代目前证券业众多的国家部门的管理, 其成员可从这些主管部门中抽选, 并制定出全国性证券管理法规, 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证券同业组织, 协调同业关系, 调解同业纠纷, 实行行业自律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条件比较成熟的省市筹建证券交易厅, 作为正规化证券交易所的过渡形式, 逐步形成横向联合, 信息集中, 信号一致的统一的全国性证券交易网络。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实现了转折性变化,与宏观经济同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今年也是资本市场继续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一年,市场品种与交易方式、投资者结构、市场规模和环境等都在发生较大变化,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资本市场具有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新情况、新态势对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总体出现震荡上扬走势。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1477家,总市值达166232.8亿元。上半年沪深两市共计筹资1879.57亿元。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增加440%。
据折算,截至6月30日,沪深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7.8%。目前,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100%。
与此同时,沪深两市开户数不断增加。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沪深股市帐户总数达11124.62万。其中,A股帐户9441.37万,比年初增加2000多万户。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市场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法律制度的规制与支持;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又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有效的权利保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全面部署了2007年的立法工作。重点包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证券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审查工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健全市场主体约束机制,拓展融资方式,保障金融创新,全面清理、科学规划期货市场法规体系等。《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实施后一年半来,证监会对证券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做了全面的梳理与完善。截至6月30日,陆续出台了87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还包括4月15日正式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与此相配套的规章和文件有《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这次配套立法工作,对资本市场法律规则体系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清理和重构,涉及数量多、变动大、速度快,使法律规则体系覆盖到资本市场发行、交易、结算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促进了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目前均已进入审查程序,《期货法》的起草工作也在进行当中。
根据有关部门的立法计划,通过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将在年内被纳入监管,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是
资本市场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证监部门开展了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的专项活动,目的是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规范日常运作,提高透明度。
尚福林要求,各上市公司必须增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信息。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应进一步规范并购重组行为,切实运用各种创新方式提高并购重组效率,推进行业整合,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还应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完善内控机制,提升资本市场运作水平;主动培育股权文化,牢固树立为投资者负责、为全体股东谋利益的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加强教育 强化监管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活动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沪深两市开户数增长迅速。随着市场的活跃,不少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市场违规行为也有所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半年,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认真担负起风险提示的职责,增强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上市公司认真做好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不断增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警惕、防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与此同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了一批违规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动案件;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格上市公司重组的审核程序,防范各种违规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继续加强对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建立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的联合执法机制,基本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多发势头;
--会同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了一批利用互联网的新型证券违法违规活动;
--公司自查与监管部门查处相结合,坚决打击利用“老鼠仓”等手段非法牟利活动。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转轨的市场。在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的同时,投资者也应加强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防止非理性投资行为。
拓宽投资渠道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日益显现。一方面,不同形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蓬勃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融资要求;另一方面,广大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也提出了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今年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品种。6月20日公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成为首批获得QDII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上半年,证监会还就公司债权发行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中开展公司债发行试点。同时,商品期货产品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3个期货新品种陆续上市,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也已具备。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为此,证监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继续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鼓励现有主板公司利用各种方式做优做强;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三是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四是积极推动债权市场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证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稳步扩大基础证券。
第三篇:稳增长专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加大。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那何为“稳增长”呢?中央政府为何在此时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当然与近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有关。这不仅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希腊脱离欧元区的可能性大增,而且还因为国内4月的宏观数据清楚地显示了经济下行的风险。面对国内外现实的经济环境变化,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开始有所变化,除了直接提出把“保增长”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还及时地推出了确保国内经济“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比如,通过扩大内需来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审批基建项目、促进节能家电消费、加大企业减税力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等。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现象都还只是量上的调整,中国经济形势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政府“稳增长”,并非要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水平上,而是要确保经济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规划的GDP增长7.5%的区间。换而言之,“增长”依然是中国经济必要的目标。同时,宏观经济调控更加趋于理性。在这个转型期,与经济上升期比较,稳定期存在着四个突出问题。
第一是防止经济增长源头性因素偏冷。汽车、住房消费是考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后,预计车、房购买活动将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较为持久的动力。但在调整过程中,车、房的购买活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果政策不当,有可能持续偏冷。由于买车、买房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性因素,这些方面如果持续偏冷,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过早进入萧条状态。这对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个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
第二是外贸由高转稳,警惕拉动力度减弱。随着中国外贸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进入今年以来,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欧美等国家纷纷以不同方式对我轻工产品出口设限。在此背景下,预计外贸出口将逐步由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度也随之减弱。这些对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产品会形成一定影响,对新一轮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第三是重化工业出现需求约束。经过去年以来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投资过热的苗头得到有效控制。综合来看,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趋稳。另一方面,重化工产品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目前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预示着重化工业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化工产品价格水平会走低,出现需求约束,部分企业要被淘汰出局。这一调整预计也将波及到能源电力方面。这些调整会抑制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压低投资增幅;而投资增幅降低又会进一步减少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由此可能导致经济出现偏冷迹象。
第四是物价开始走低,防范通货紧缩。当前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居民买车、买房的活动也趋于稳定;另一方面,生产能力则增长很快。随着结构性供求缺口的缩小,物价水平必然开始走低。目前在居民消费价格方面已经有所表现,预计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从下半年开始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提出一些建议:
一.驾好“需求”与“消费”两架马车。积极培养、引导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稳定提高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加快研究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背景下稳步扩大中国产品国际市场的问题,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快研究稳定粮食价格的有关措施;加快研究保持各项需求合理增长,特别是努力引导和扩大居民家庭买车、买房活动,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措施。
二.改善民生的机遇。所谓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以民为本。因此,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据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让广大老百姓的口袋里的钱多一点,特别是中低消费者消费的支付能力增强。通过增加国内消费的支出,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来支撑经济的增长。
三.产业升级的机遇。借助我国出口增长不足的压力,形成一个倒逼机制,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主品牌的产品,能够带动我国产业的升级,现在应当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另外,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四.国际并购的机遇。当前欧美一些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科技资源和国际营销网络。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经营面临困难。此时却是我们并购的好时机。
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国民经济运行将进一步企稳,为扩大消费奠定坚实基础。伴随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社保体系进一步健全,“稳增长”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定能逆流而上。
第四篇:201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
中国经济仍在适度增长空间
——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上)
“破八”,抑或“保八”,似乎成为近年来很多人判断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个标准。习惯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看到上半年GDP增长7.8%的数字后,不免产生担忧和悲观,一些媒体甚至将“GDP三年来首次破八”引向“中国神话是否破灭”的讨论。
但是,7.8%真的令人那么悲观吗?
缓中趋稳,看增长亮点频闪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增幅分别比上季度回落0.8和0.5个百分点。虽然从数字上看,GDP增幅已经连续6个季度回落,但从二季度的数据,特别是从5、6月的数据来看,国民经济的运行已经出现了缓中趋稳的迹象。从工业看,4月份到6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了9.3%、9.6%和9.5%,不仅波动幅度很小,而且后两个月的增幅都高于4月份。从投资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比1—5月份回升了0.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同比增长4.4%,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2.1%的局面。从消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月份名义增长13.7%,比上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但扣物价之后增幅高于上个月。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从这些主要指标情况来看,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月度之间趋于平稳。
上半年国民经济在缓中趋稳的同时,也呈现出几大亮点。首先是农业风调雨顺,生产形势较好,特别是夏粮九连增,
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是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高1.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继续取得新的成效,上半年总的能源消费量增速同比回落。
亮点之五是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42项实施细则全部出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进展顺利,并将新增10省市开展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已经破题;居民阶梯电价已经全面实施。
亮点之六是财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1.3%,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支出增长更快。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平稳,新增贷款同比增加。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6%,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与上年末持平。
得来不易,稳增长坚定信心
困境中实现7.8%的增长,实属得来不易。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极为复杂严峻。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欧债危机甚至愈演愈烈,前景难测。外部需求极度乏力,导致中国出口增幅在低位运行,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从国内看,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和商品房销售面积都持续回落。在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渐退出后,新的消费热点也尚未出现。
复杂与严峻还不仅来自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双重叠加,也来自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叠加。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有所弱化,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告别了两位数的增长,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下
新情况新问题,重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突出问题。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不同的是,全社会已经建立了立足内需的共识,中国经济内生性因素正在累积,我们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依旧。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对解决当前的困难已经并即将采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正如林毅夫所评价的:“面对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具有足够的财政空间和产业升级空间,完全有可能在今明两年保持高速稳定发展。”
攻坚克难稳增长
——上半年经济形势述评(下)
形势复杂,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这一要求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明确了方向和重点。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稳中有进”的轨道上持续向前。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增多,但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好的形势。经济增
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水落石出”。煤价跳水、钢价大跌、化工品不振……许多行业面临着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艰巨任务。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仍不强,服务业发展还需进一步扶持,一些地方高耗能行业扩张冲动依然存在等等,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仍任重道远。
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也使得市场信心蒙上一层灰色。5月以来,沪深股市连绵阴跌,上证综指不断刷新三年多来的新低。而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已创出该指数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却仍下跌不止。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是股市信心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准备;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预调微调,宏观政策协力稳增长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上半年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出手,齐心协力稳增长。从5、6月份的情况看,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正在见效,经济增长已显现“缓中趋稳”迹象。
财政政策侧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这使得其可以在稳增长中有更多担当。从上半年的情况看,财政政策已经成为稳增长的“急先锋”。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大幅回落。然而,就财政支出而言,增速则达到21.3%,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增长更快。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支出大幅提升,使得财政政策成
围。这是结构性减税力度不断加大的具体体现。此外,财政政策在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快重点领域支出进度等方面仍有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可以更灵活。应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此外,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对于形成政策合力也至关重要。
长短结合,经济转型增发展后劲
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才能更有后劲。
立足当前,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着眼长远,则要从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着手,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协调发展的轨道。
稳增长需要与调结构、抓改革相结合。应抓住经济增速回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抓好节能减排,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力争在健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稳增长需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稳增长中应更加突出改善
第五篇:民间投资接棒“稳增长”大任(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③)
当前,在外部需求低迷、消费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适度增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激活民间投资活力,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稳增长中来。专家认为,进一步撬动民间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是实现经济稳中求进目标的关键。
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发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5.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充满活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2010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为确保“新36条”得到落实,破解社会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国务院各部委在2012年7月前抓紧制定了42个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
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发展。同时,民间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展,行业分布结构更趋合理。有资料显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采掘业(除石油天然气)和生活类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随着“新36条”和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落实,民间投资逐渐在公用事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开疆拓土。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民间投资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增长速度很快,显著高于同期行业平均增速。
民间投资显示效率优势
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表明,稳增长不能走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推动的“老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刘志铭认为,强有力的政府公共投资虽然短期内见效快,但可能存在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容易引发若干行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可能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
民间投资的启动有利于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构筑经济增长良性循环的基础。刘志铭说,民间投资是一种自主性投资,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会带来对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有利于驱动增长,提升消费。民间投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专家认为,民间投资不仅能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中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潜力。启动民间投资,打破行业垄断,能够强化市场竞争,提高一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营效率,有效增加产品供给。此外,解除对民营资本投资于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限制,不仅有助于改变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增长。
靠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民间资本必须得到释放,而且要通过新一轮的改革来完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民间资本助推稳增长的同时,要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等方面获得公平待遇,改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真正让民营企业有利可图。
许多民营企业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有些领域民企是无法与国企竞争的,即便有竞争也是在不公平条件下进行的。全国工商联曾对民间投资的困难和障碍进行专门调研,归纳出了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四方面问题:一是行业准入存在不少障碍;二是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民间投资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四是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需要不断改进,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专家表示,当前,要想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稳增长中来,关键是要加快改革,用改革来增强和保障投资者的信心和利益。
这些改革措施应包括,推进机构改革,改变一些部门政企不分的现状;清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某些领域对民间资本进入设置的障碍,保障民企与国企在竞争合作中的平等权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创新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形式,通过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处置推动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缩减融资审批的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另外,民企也要增强自身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主动积累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苦练内功、提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