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舆情管理
舆情管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从舆情管理角度看,很多突发事件之所以演化成重大舆情事件,皆因当事主体缺乏舆情管理上的风险观念。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通过社会风险评估以减少舆情事件的出现。脱离了事件的“舆情”就是谣言。谣言再有迷惑性也相对容易破解,而承载着实际事件的舆情事件应对则不是那么简单。因此,要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避免或者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转化为舆情事件,重要的是要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各地区、各部门可以评估下,本地区、本部门所辖范围内哪些政策、哪些决策是可能存在社会风险的,容易引发群体性不同意见的。对不同风险领域和问题可以进行分类和评级,例如,哪些是高风险且得不偿失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风险沟通化解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化解又不得不做而需要进行风险监测的。突发事件难以杜绝,但通过社会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哪些问题或决策在特定时期是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依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将社会关注减少到最小程度。
开展舆情风险评估以构建舆情风险源清单。舆情风险评估与社会风险评估不同但又存在交集。社会风险评估是评价社会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经过社会风险评估,有些高风险的政策或决策可以不实施。舆情风险评估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对公共部门日常工作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进行评估,例如治安问题、窗口服务人员的态度问题等。这一类别的舆情风险评估可以采取历史事件梳理法。通过梳理以往某一个公共主体所出现的舆情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归纳出常见的舆情风险源。其二是经社会风险评估确定存在一定风险又不得不开展的工作。通过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可以构建起供舆情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舆情风险的精准监测。
拓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网络论坛、“两微一端”等在不同事件中的舆情作用各有优势,需要构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体系和渠道。现阶段常见的监测渠道有:一是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监测。现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基于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定舆情风险监测的范围,可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测和推送。二是通过自我网络平台监测。公共机构的自我网络平台包括所在单位的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一旦开通了这些平台,在涉及相关公共机构的舆情风险信息时,往往会有网民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些平台告知该机构,这是重要的有效舆情监测渠道。三是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监测。现在不少舆情管理咨询机构推出了舆情监测服务,2015年中办、国办所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也鼓励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购买咨询服务。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舆情风险监测的成本。
建立舆情共享与所涉问题的解决反馈机制。对于一个公共机构,特别是一级政府,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不需要所有的下属机构或部门都开展舆情风险监测活动,而只需要由一个部门(如宣传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对于其他没有舆情监测渠道的部门而言,如何发现舆情风险,信息的共享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在发现涉及某个部门的舆情信息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和渠道及时传递给涉事主体。在渠道方面,当前的新媒体手段已经实现了提供几乎无成本的平台。例如,可以建立一个舆情信息共享的微信群,在发现舆情风险信息时,可及时通过微信群多主体共享,也可以通过与群内单个成员的一对一共享。舆情信息的快速、及时、充分共享,有助于事件层面的有效处置和舆情层面的共同应对。除此之外,由于舆情的化解有赖于其所承载的事件的化解或者问题的解决,因此,还需要建立舆情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反馈机制。负责舆情监测的部门监测到舆情信息后,及时转发给舆情所反映问题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有响应,包括第一时间回应已经关注、加紧核实、依法处置、处置通报等。信息公开是有效化解舆情风险的最好方式,通过问题解决反馈机制,可提高舆情监测部门和事件管理部门协同管理舆情的能力。
建立舆情信息风险的有效分析与研判机制。迄今不少研究者强调舆情应对的速度问题,例如所谓的“黄金时间”。舆情管理上快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快,特别是强调快速回应。很多时候,舆情的恶化都是由于“快”的问题。例如,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污染事件经央视曝光后,当地新闻办就长篇大论地对央视报道的内容进行了“快速”回应。其结果,回应内容的避重就轻、抓不住重点,近八成网友认为常州“捂盖子”,甚至给公众留下了当地政府与央视“互掐”的印象,而政府与媒体的“互掐”本身就是舆论关注的重要焦点,使得舆情越演越烈,当地政府陷入更加被动局面。因此,快速回应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的研判,需要建立舆情信息的风险分析与研判机制。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应当由事件管理部门和舆情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前者主要对舆情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依法处置的程序和可能结论、回应内容的素材准备等进行研判,后者则主要研判舆情环境、舆情焦点、口径制定、回应可能的结果等。此外,十分有必要借助第三方力量,特别是舆情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研判,一方面,即便是当地从事舆情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舆论素养的人员,也可能受束缚于种种因素而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无法做到中立地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第三方舆情管理专家由于长期跟踪和研究舆情,更能从整体上“把脉”某一舆情信息的基本走势,并客观中立地做出基于舆情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
第二篇: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21世纪,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在这一时期,互联网发展为各种信息和思想的集散地,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互联网更是现代社会民主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赋予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发挥舆论监督的权利,促使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一些虚假、有害的信息和错误的观点也充斥其中,扰乱了网络舆论功能的正常运行。如果听任其无序发展,不但破坏网络和谐,中伤无辜,也会对个体正当利益造成损害,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在此背景下也被提上日程。
当然,网络作为意识形态较量的角力场,是社会舆情的集中表现,如果缺乏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容易为各种势力所利用,危害社会国家。现在,网络舆情是争夺年轻一代精神世界的无硝烟战场。因此,在加强互联网宣传工作的同时,必须着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从而保证网络舆情环境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倡导和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互联网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空间,网络舆论功能能正常运转。
面对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政府应该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呢?著名学者曹劲松在《政府网络传播》一书中对舆情传播载体的互联网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要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是一个基于各信息终端互联互通设计的技术平台,网络用户自由地、不受约束地传受信息。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才能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为人们生活创造安全、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其网上行为也要接受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在网上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形下,对各种有害信息的监控和网民行为管理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因此,要开发和使用如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这样的管理技术平台,对网络信息和网民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维护网上信息交往秩序,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二是要推进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设。对于互联网这一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的新兴媒体,其管理是相对滞后的。目前,政府部门更多采用的是互联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范围进行共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互联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清除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对于互联网这一承载着各种利益诉求和多媒介功能的集合体,相对松散的联席会议机制显然已不能适应,需要进一步构建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互联网管理效能的提升。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推进网络舆情监测中心构建,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中心串联较为松散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推动管理的整体性。
三是要建立互联网舆情的快速报告制度。互联网作为一个交互性极强的媒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更新,既有对传统媒体信息的转载和网络媒体自行采编的信息,又有网民提供和发布的大量信息,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容量在反映社会动态变化信息的同时,也集纳了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和建议、情绪和诉求。对此,要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互联网舆情报告制度,将网上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快速报告给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者,网络管理机构可以提出必要的处置意见,以便决策者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和营造网上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服务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互联网舆情快速报告制度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各部门和单位都要予以高度重视,由专人分管,确保落实到位。
四是要落实互联网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互联网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展现现实社会秩序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场,还是社会口头舆论场,都可以直接体现在网络舆论场之中。同时,在网络舆论场当中,由于网民可以以匿名化方式传播信息,使其更加能够反映大众的社会心理和利益诉求。当然,一些人也会将个人恩怨和情绪在网上发泄,使网络舆论呈现无序化的特征,但就其总体性而言,互联网舆论监督的意义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因此,对于互联网舆情的处置要落实干部问责,一方面使各级干部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效地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面镜子,进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五是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由于互联网匿名化所带来的网上信息无序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有害信息时常被传播,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则势必导致网络虚拟社会的不良倾向和情绪的蔓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有助于网上信息生态良性发展,使之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服务于人们的信息需求、文化体验和精神生活。互联网作为新技术支撑的交互媒体本身并不具有善恶属性,关键是看人们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为善还是为恶。控制网上有害信息的源头,就是为了有效扼制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为恶的倾向,使这一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发挥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的作用,对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通过强化他律的方式增强人们在网上行为的自律,使人们在提高网络媒介技术使用素养的过程中,同步提高在网络媒介上进行信息交往的道德素
第三篇:最新中小学舆情管理预案
最新中小学舆情管理预案
为维护我校安全稳定,确保学校发生舆情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中小学安全相关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内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萧江一中处理舆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温
二、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应急预案机制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情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舆情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輿情安全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积极捕捉分析舆情信息,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舆情安全稳定地运行。
三、预防措施
1.对学校重大活动(如节日庆典、测试、体育运动会、疫情防控等对网络舆情安全有特别要求的活动)进行评估、确定所需的设备及环境。对重要网络设备提供备份,出现问题需尽快更换设备。出现重大问题立刻向网络管理部门求救。
2.加强对学校网络的使用者(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软件防护以及硬件防护,确保正常运行。
3.加强各类值班和校园巡查,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校园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4.确保校园信息安全为首要任务:迅速发出紧急警报,所有相关成员集中进行事故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5.从事故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必须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听从安排,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6.事后迅速查清事件发生原因,查明责任人,并报领导小组根据责任情况进行处理。
7.枳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四、应急流程
萧江镇第一中学
2020年2月
第四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定长安路街道办事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万坪”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机构设置
成立万坪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向用平同志任组长,镇长陈海春、党委副书记杜江河任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永顺县政府”网公众留言等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建设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永顺政府网公众留言板、永顺论坛、永顺新闻网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以《网络舆情抄告单》形式,经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单位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收到批办的《网络舆情抄告单》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镇党委、政府。需紧急处理的网民留言,所涉单位在接到《网络舆情抄告单》后,2天内予以明确答复。
4.跟踪督办。镇党委、政府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承办单位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单位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相关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日内,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5日。
6.立卷归档。办公室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的原始材料、有关单位的办理情况、交办回复记录、领导批示件和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要及时立卷归档。
7.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网民留言答复情况进行跟踪登记,对未及时办理的留言要进行催办,对超过规定期限既未作回复,又未作说明的单位,将进行通报。
四、办理要求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网络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畅通民意渠道、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工作举措。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办理,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求真务实、及时办理。各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实事求是,真心诚意纳言,实实在在解难题,扎扎实实办实事。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给予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
3.善于总结、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单位要注重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办理经验,探索办理规律,完善信息技术平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办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4.注重引导、注意保密。在办理工作中,要注重引导网民提供真实身份,通过合法途径、合理方式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问题、表达利益诉求。各单位及网络舆情网评员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相关保密制度等有关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和不宜公开的信息。
第五篇:舆情管理工作制度(最终版)
崇文街道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工作原则
(一)日常监看原则。新闻发言人、评论员,具体负责网上舆情的日常监看工作,发现网上涉及本乡舆情,报主要负责人审阅后,由相关部门负责调查事实真相后做好回复反馈工作。
(二)及时回复原则。网上舆情发展迅速,在回复引导中要突破传统观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回复引导。
(三)有效引导原则。注重方式方法,采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堵与疏相结合、培养网上意见领袖等方法,确保网上舆情回复工作有效有力。
(四)网上来网上去原则。一般性的网上舆情尽可能采取网上回复和引导,必要时可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舆论引导。
二、办理流程
(一)舆情发现。网络巡视员负责下载和登记网上舆情,及时通知乡主要领导和涉事部门。
(二)舆情处理。涉事部门对网上舆情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网上回复反馈。如不需要网上回复,则及时将原因等处理情况上报效能办和宣传部。如需进行网上回
复引导,视情况在发现舆情或收到网宣办通知后24小时内给予回复;如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协调处理的,可先行进行疏导性、情绪安抚性的回复引导,并及时跟进开展正面回应和舆论引导。重大突发性网上舆情应在收到通知后,12小时内上网回复。
(三)协调领办。对需要多个单位(部门)进行协调的舆情,由舆情信息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配合。
三、工作要求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网上舆情回复反馈工作是新形势下畅通民意渠道、化解群众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工作举措,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人员,责任到人,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负责人是网上舆论引导第一责任人
(二)求真务实,及时办理。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实事求是,真心实意接纳网民意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给予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情绪疏导工作。
(三)善于总结,不断提高。网上舆情回复反馈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长期任务,各部门要注重实践,勇于创新,不断
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用制度来保障此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四)注重引导,注意保密。工作中,要注重引导网民通过合法途径、合理方式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问题,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各部门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