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三创”教育体系的构建
浅谈“三创”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三创”教育的内涵与构建
“三创”教育体系的意义21世纪初,我国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概念。武汉大学黄进教授等认为“,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倡导因材施教的、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教育”。吉林师范大学赵淑华教授等认为,“三创教育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融成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其整合方式逐渐进入教育的主体甚至成为教育的灵魂,以三维耦合为模式开展的教育形态和教学体制。”由以上可以看出,高教界对“三创”教育的基本认识是统一的,即都认为“三创”教育不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的有机重组,存在着系统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首先,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创造是创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优化,创业则是创办一项事业,都体现在“创”上,创出“新”的东西来。其次,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过程,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为了实现创造、创新的成果转化。最后,要把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这三种教育的着眼点有所差异,教育受众不尽相同,属于教育的三个层面,只有将三者熔炼成“三创”教育理念,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Q:2926870355/ 2012730281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1.构建“三创”教育体系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知识的生产、加工、分配和应用为中心的,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2.构建“三创”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创”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1.明确“三创”教育定位与目标。
2.建立“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
结论
“三创”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教学和体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建设“三创”教育的实践平台,首先应该向学生开放高校内部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实训设备,吸收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其次是寻求政府、企业支持,在企业设立实验实训基地或企业工作站,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获得创意灵感、检验创新能力;还要在校内营造“三创”教育氛围,通过开展“三创”科技文化活动、组织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宣传“三创”典型事迹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在校学生积极投身“三创”活动,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第二篇: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鸦片烟战争以来,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求的梦想。自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离科技经济强国目标还很远。原因有二:其一,我国人均GDP太低,仅为2600美元,而德国为4万多美元,连韩国都不如;其二,我国GDP主要是由体力劳动所创造,而科技与智力制造太少。原因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所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太少,转化为经济更少,所以说到底,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体制太陈旧,不可能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的高科技技术与经济人才所带来的结果。
一、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最根本的任务
(一)从根本上讲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造就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站到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的需要。中共中央前总书记江泽民于20世纪末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灵魂”,这是一个伟大战略思想,是对世界关于国家民族存亡、兴衰、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正反两面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全世界各民族、国家存亡、兴衰发展历史的光辉总结。在世界文明史上,曾辉煌于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在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时期,由于实行百家争鸣思想,不断创新,曾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创新型文化人才。大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他们的思想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过程中,西方再次出现了一大批创新型的大思想家,大理论家如卢梭、赫希利、孟德斯鸠等,提出了“君权民授”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从中世纪开始逐步开始文艺复兴运动,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发展,到18-19世纪实现工业革命,走出了一条依靠科学技术富国强兵的道路。虽然是资本主义,但至今仍在不断创新,故仍能走在世界科技经济、民主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前列。值得我们深思。
四大文明古国,由于长期封建主义思想枷琐,封闭、保守,改革创新很难推行。到了十九世纪几乎成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演化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无数悲剧。这是值得我们牢记的惨痛教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根本杜绝悲剧重演。因此,江泽民这一观点,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存亡、兴衰、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指导意义,甚至是根本性指导意义。紧接着,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并且在全国科技界、企业界都逐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
但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离开了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就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不断创新的最根本前提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能否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并且也必定是决定我们中华民族未来存亡、兴衰的根本战略大计。因此,可以说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否实现这一体制创新,将决定我们民族、国家未来在世界的地位。
(二)是实现“两个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企业对千百万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生产增长规模和经济增长规模在世界上都占有相当地位和比重。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产增长主要靠不断扩大自然和人力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实现扩大再生产。其二是经济增长,主要靠粗放式生产来实现,造成污染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程度差,特别是自有知识技术产权少。因此,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核心竞争力差,离世界一流技术和产品还有相当距离,这也是我国13亿人口创造的GDP赶不上2亿人口的日本人和4亿人口的美国所创GDP总量的根本原因。关键是我国技术和生产部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型人才太少,创新能力也不高,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生产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造就千百万富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江泽民同志提出“今后经济建设的重点要转到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上来”。因而,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千百万富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提高我国技术和产品世界竞争力的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已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严重下滑,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更深层次追查,出口大量下滑的大都是玩具服装等技术含量十分低的产品,如服装,出口1亿件才能换美国一架波音飞机。相反,如果我们出口的是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是人无我有的,你看他下不下滑。说到底,仍然是我国生产部门,大量外延式扩大和粗放型生产,甚至是贴牌生产的低技术产品,很少自有技术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说到底,仍然是我国高等学校没有为企业造就出一大批富于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所造成的恶果。相反,如果我国大批科技高校每年能创造大量高科技产品出来,取代传统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和产业,又有大批高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相配套,那时,中国的工业生产自然就实现了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又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出口的全是自有高新技术产权的产品,何愁出口下滑呢?且我国生产与经济增长规模自然会更大幅度提高,不仅赶超日本,更会赶超美国。
(三)是根本创新我国现有的以培养造就“死记硬背书生型、应试型,以考试书本成绩定优劣”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紧迫需要。世界高等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从过去17世纪欧洲兴起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传授知识为中心”起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进入到 “学生为中心”、“学习创新为中心”、“培养创新力为中心”的“造就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创新型高等教育新时代。如美国1999年有1100所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并且始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故高校创立的科技成果总量占全球科技成果总量的60%,其中80%都转化为经济,对美国经济贡献率高达70%。美国科技经济不断创新,始终走在世界第一位,主要得力于具有创新体制的高校。美国硅谷就是典型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学工业园区。硅谷60-70%的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老师创办的,硅谷收入中有一半为斯坦福大学师生公司创造,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公司都是斯坦福最成功的学生创办的公司,比尔·盖茨、杨致远等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典范。麻省理工学院每年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为美国创造200亿美元价值,造就15万个就业岗位。所以,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典范。
我国的教育制度,从隋朝兴起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开始,直到现在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培训体系,自始至终都是以“死记硬背书本、考试成绩定优劣”为核心思想,从未把创新、创业作为培训人才的目标和标准。在这一指挥棒束缚下,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十余年为了死记书本考试获得高分,进名牌大学,被关在书斋中,个人兴趣、特长、个性,特别是创新力、创造力全部被淹没,几乎与社会实践隔绝,已造成严重身心扭曲,成为这一应试体系的奴隶。其严重后果比“范进中举”有过之而不及。严重与造就创业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相背离,已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目前,从根本上讲,中国高等教育仍然以在十七世纪欧洲形成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传授知识中心”和“死记硬背书本的考试分数决定优劣”而建立的培养体系为主。从根本上讲,仍然是科举考试的培养体系的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来。虽然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微不足道,更没有造就出一个称得上世界级的文学家、技术家、科学家、哲学家,以至于某世界名牌大学教授最近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你们中国一些大学生来留学,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就差点,第三年就更差,到毕业的时候最差,因为没有创新能力,只知道背书本,这个是没有用的。知识在电脑上查一查就查到了,资料去图书馆一找就找到了,用不着你去背。”这是著名作家金庸拿到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文凭后,传达出的世界名牌大学教授对我国培养体系的评价。由于这一体系已造成数千万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不仅是就业难、创业难、创新更难,使他们时时处于心理恐慌状态。这种高教培养体系严重违背“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灵魂”的伟大战略思想,也严重与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养成相背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背离,更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相背离。不仅广大青少年学生十分反感这种培养体系,广大家长及教师也深感“教育危机”,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危机边缘。欧、美国家乃至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已基本废除这一体系,可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仅不去改革创新,甚至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层层检查、评估强化这一体系,真可悲!长此下去,一代一代造就千百万书呆子,担心在愈演愈烈的全球竞争之中,落后、被动、挨打,让近代历史悲剧重演。需知,“死记硬背书本,考试书本成绩定优劣”的“三中心”的培养体系,是根本培养不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凡是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发现发明与创造,都是读书不多而富于好奇心、探索心、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如发明电灯的创新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创新发明100多项专利,他仅是一个订书匠出生;现代科技创新计算机“视窗”的,曾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仅是在斯坦福大学二年级一边学习一边创业的大学生。可见,欲造就千百万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必须整体改革书生型、应试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高校在保持原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大学生创业活动,且大多数是模拟型公司活动,是不可能造就千百万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这就好象在书生型、应试型的千疮百孔的旧衣服上,补几块创新型、创业型的新布,不从根本上创新,只想修修补补,怎么也不能解决“实现两个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型国家”,对千百万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紧迫需要。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就业愈来愈难,创新、创业更难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最根本的战略思路,就是从整体上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如何构建,更是大有学问。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高教改革创新,关键是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高等教育上的改革创新上,大都只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开展。一是量的扩大,如不断扩大新校舍。表面看起来,校园校舍物质文化真的面孔大大创新,一看校舍校园就很吸引人,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现在已接近2-3千万大学生,教授数量也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只是量的增加与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教学改革与创新。几乎所有的大学每年都在开展大量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产生课程和教改实际实验成果,还不断评出大量教改优秀成果及论文,奖金也越来越多。这些的确反映了我国学校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改革与创新。最近,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建国六十周年,媒体都大量报道了这些事实,但是这些创新最终产品结果如何呢?只要看看报纸,这几年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越来越难,如中国大学生就业协会的一位会长在报上撰文透露,近年几乎已有50%的大学生不能就业。再看高校科技成果对经济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我国高校每年平均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只有15-20%转化为经济、形成产业化的成果不足5%,对经济贡献率很低很低,2001年统计,重庆23所高校,科技成果当年仅25项转化为经济,收益仅5亿元人民币,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仅1500人,仅占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的1%。创造价值200亿美元的千分之三,根本不可比。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师生的创新力、创造力还是被压抑着的,创新潜力开发前景很大。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忧心忡忡地对温总理讲:“现在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铁的事实,就证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效果很差。这正如中国大学生就业协会那位会长撰文所言:“现在的高等学校本来管理体制就不行,现在还要不断用评估去层层加强、强化这一体制,看来中国高等人才培养,只有依靠第二种渠道了。”去年温家宝总理到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讲,明年有65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我们首先送大学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做准就业的大学生,通过定向培训然后再正式就业。温总理这也是在找第二渠道,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干嘛不改变旧的体制呢?让大学生主动在学习期间就完成这个培训呢?现在还让总理来为大学生就业操心找出路,这也就是基本否定当前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了。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会到如此不受市场欢迎的境地呢?
(二)中国高等教育落后现状的根本原因
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不受市场欢迎的现状,其根本原因何在?我们还得用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来说明。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的核心精神,就是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遵照: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1+1+1>3的最佳效应,少了一个方面都只能是负效应。这也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理论基础和科学根据也是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建党70周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的:“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一普遍社会发展科学规律,即科学发展观。现在高等教育只在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推进,缺少了高校行政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同时推进,即只有经济与文化的改革创新,而无政治行政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要知道高校的物质文化是经济基础,精神文化是发展动力,这两者联系的纽带是高校行政体制与管理制度,这大概是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制度的产物,奴隶制度只能培养奴隶,封建制度必将培养奴才、工具。要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再漂亮的校园,再好的教学改革成果,由于高等教育没有适合今日市场经济的创新的体制与管理制度,这怎么能培养适应不断创新的市场经济和技术对人才不断变化的要求呢?这就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的“英国工厂法的教育条款”中就讲过了,马克思用了很大篇幅,首先论证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不断革命的,大工业的这一本性,就决定了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也就决定了生产的岗位、工种乃至行业和产业的不断变化;进一步决定了员工的全面流动性,常常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向另一个生产部门。教育应当怎么办才适应这一特点呢?马克思的理想是:在未来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里,教育应当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实践劳动时间不能太多,并讲究卫生健康;以造就既有书本知识,又懂生产技术管理实际,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新人;以取代传统教育培养的徒具书本知识,不懂生产实际的片面发展个人。最后他的结论是:只有这种教育制度才能既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能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可见马克思是主张教育应以“学习与实践为中心”、“学生为中心”、“造就有实际创新能力为中心”,而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如果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创新的,而教育制度是保守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那么,这种学校制度培养的人必然遭到淘汰。久而久之,这种教育体制就只有逐步被淘汰。所以,贯彻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当前的关键是体制制度创新。
三、整体创新高等教育体制,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强国之梦
(一)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典范
美国建国不过几百年,建国后在很长时间内,无论是教育、科技、工业乃至经济都远不如西欧老牌的工业化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来是怎么快速赶超英、德、法等,成为世界头等科技经济强国的呢?
首先,得归功于20世纪初期,美国出了一个超出欧洲传统教育的“适用主义”教育哲学大师——杜威。正是他看到美国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欧各国,如果按常规去追赶,永远都超不过他们。于是他瞄准了欧洲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三中心”,“以考试书本成绩定学生水平”的培养模式,发现并认定它是一种“注入式”不倡导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且扼杀青少年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少、慢、差、废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要快速赶超西欧,他以为最佳战略,就是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既保证多、快、好、省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同时又保证美国教育、科学技术、工业、农业等多方面飞速赶超西欧各国。正是从这一远大目标出发,杜威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其名言为“适用”“能解决问题”“即是真理”,“理论一大堆,不解决问题,宁可不学”。“不能以考试书本成绩衡量学生水平”,“应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衡量学生水平”由此出发,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激发青少年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习”之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呢?他指出,“应当创设现实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用合一,废止“注入式”等,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引导的学习指导方针。紧接着就在学校实验这一套“解决问题的学习”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校曾一度取销了“课本”用“活页课本”代替,教学过程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出“现实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情景中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碰到困难时,教师只能引导,启示思路,一切让学生自己探索,直到解决问题,一旦解决了问题,会极大地鼓励学生,甚至手舞足蹈,感到成功的愉快,像发明家发现了自然秘密一样地探索发现。实验经过一些曲折,最终还是获得很大成功。由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水平和信心成十倍地提高,使解决问题的学习获得学生、家长、社会乃至政府的极大赞扬,以后又进一步运用到大学生学习中,逐步使大学出现了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师生参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新营销、新服务研究与开发,从而实现了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授对大学生为企业探索、解决问题起到引路、指导的作用。大学生的学习探索、创新、创造乃至创业精神与能力得到十倍、百倍的激发,以至于大学师生为企业、为国家,研究、开发数额巨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新营销、新服务项目,大学逐步成为国家新技术的摇篮。到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大学逐步赶超各西欧大学,出现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并且为学校获得了大量诺贝尔奖,比如芝加哥大学从1907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到现在已获得107项诺贝尔奖,大大超过英国大学。紧接着美国科学技术、工业及经济也逐步赶上和超过西欧各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就全面超过西欧。最有代表的标志,是战后西欧重建,主要依靠美国美元援助。“马歇尔计划到西欧去就是代表”。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美国大学更创造了全球科技、经济奇迹。首先是上世界9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与上千家企业合作创造了世界著名的“硅谷”,成为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先导,造就了闻名全球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次,资产高达300亿美元,一度成为世界首富。他虽然至今仍只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并不妨碍他为世界做出贡献,连胡锦涛主席访美都要去访问他。造就了世界头号计算机企业的“惠普公司”创始人休利特及全球最大网络商google创始人等,引导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麻省理工学院与7000家公司合作,更是以全校师生公司每年为美国创造200亿美元的GDP。并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而名震全球,而全美大学师生每年创造的新技术占全球每年新技术总量的60%,这就保证了美国在全球新技术电子、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尖端技术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其中80%都直接产业化转化为经济,每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比如美国08年经济增长2万亿美元,其中1.4万亿美元为美国大学师生创造的新技术转化为经济所作的贡献。所以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典范。
(二)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梦有重大战略启示,美国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有如下几点条件保证,对我国有如下几大重大启示:(1)学校是独立的学术团体,没有政府的垄断管理体制,美国联邦法律明文规定“教育部不能干涉学校内部事务”,各个大学都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办学实验,办出各种特色,才会出现教育家杜威的全新培养人才模式实验,在各学校和大学实验,独立实施,才可能使美国教育突破欧洲传统教育阶段,进入“现代教育”新阶段。所以杜威被世界称为“现代教育”创始人。(2)教授治校。美国高等教育强国,主要是依靠大学的教授与学生的创新创造与创业实现的。故大学实行教授治校。大学校长也由教授委员会民主选举,聘任,大学校长也受教授委员会民主监督。大学主要任务教学与科研全权由教授委员会主管。学校行政与教学科研是分离的,美国大学都普遍实行教授治理教学科研,行政从不插手。这就保证了大学成为美国科学技术的摇篮。(3)美国大学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并根本废止“三中心”“注入式”,从“以考试书本成绩定学生水平”的传统制度,转向“解决问题的学习”,才可能解放被“三中心”“注入式”“以考试书本成绩定学生水平”,压抑的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性、创造性,保证大学生转向企业的问题,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在与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中学习、研究创新,实现“做学用合一”。并进而成立公司,使新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创造巨大财富。并实行“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定学生水平”的新制度,使大学生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人,造就出比尔·盖茨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世界级人才,使大学成为美国新技术创造的摇篮。
(三)中国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体制
今天的高等教育有两项体制制度六十年从未改革创新。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体系,传统高教垄断体制必须整体创新。
(1)创新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垄断管理体制。
大学的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制度完全是垄断计划体制,60年丝毫未改革创新,上千所大学的专业设置都要由教育部统一决定,甚至连课程教材都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这是最影响制约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制度,能否适应市场科技、经济不断变换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体制。一些大学和教授早已看到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想最快设置新专业、培养新人才,但大学还要写申请开设新专业报告到教育部。教育部招生目录没有的就不能招生。教育部批下来已是几年后的事了,现在教育部推行学校就业难的专业就停止招生,这是典型的马后炮,所以企业需要的人,大学没有,企业不需要的人大学又培养一大批,怎么不毕业就失业呢?而美国大学普遍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生产科研部门需求的信息时时都相通,故每年有上千个专业被淘汰,又新增千多个专业,所以美国大学永远能跟上企业的创新需求、创新人才很多。中国现行高教体制只能望洋兴叹了。需知垄断计划的高教体制决不能适应市场科技和企业人才的需求。这一高教计划管理体制,为什么不能创新放权给大学独立决策呢?同时也只有放权让大学自主决策专业、课程、教材和招生权,才能使大学办出特色,办出一流水平来。否则,只能是全国大学千校一面、万人同知识结构。这样,怎么不毕业就失业呢?中国分东、中、西部地区,各地和各城市产业结构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因此,大学专业也应有别,课程也应有别,才能造就适应地区需要的不同类型与不同技术水平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创新需要,甚至大学还要大量与企业合办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不仅保证大学生就业,还为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成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创新体系的形成,并实现科技向经济的转化。
改革创新过去了三十年,而教育部门至今仍保持垄断计划管理体制。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和社会呢?怎么不造成教育与企业社会的更多矛盾呢?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把设置专业和课程教材选用权下放大学自主决策,才能让大学走上各自独特创新的道路,办出特色,办出一流大学。最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特别指出:当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过去的集权向分权转化,这是时代大趋势。否则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久而久之还会加剧造成社会矛盾和悲剧。最佳办法是大学实行办学与投资的多元化,国家已在大学欠债2500亿,说明国家无力开办如此规模的大学,故国家只办几十所重点大学,让社会资本投入大学,让大学的产权形式多元化,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办出特色。国家应把更多资金投向普及教育阶段,甚至普及高中教育,应使普及教育城乡更加均衡,又把全民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教育即使不增加投入,其办学成绩还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世界经合组织”编写的《2008年教育》中一个明确观点。
(2)创新高校内部行政化管理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第二项垄断制度是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制”。学校校长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官员,大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延伸。如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最近所言“学校行政化”太严重,使教师无心做学问,使教授学生处于被动边缘地位,只能唯命是从,教育部的一套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结构,都是通过学校层层行政官员来执行的。甚至教学,科研、后勤全部资源,都全部由大学层层行政官员所掌握,教授、学生只是照规定好的时间去上课听课而已,就决定了教授学生只能是工具而不是主人,特别是大学生处于完全被动地位,大学四年只能照课表安排天天去被动上课,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被动接受书本考试。大学生是人生最佳的青年时代,最富创新精神、最富创造才能的时期,可是这样被动压制几年,不仅创造力被压抑了,甚至学习的兴趣热情也完了,导致一部分学生逃课打游戏机、退学的严重后果,哪还有探索创新精神。2007年,据北京市部属市属24所高校调研,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比例高达42.7%和60.3%。浙江一所2万名大学生的学校,一次开学补考人数高达9400人,接近一半,这样的高校办学难道还不算失败吗?怎能适应不断创新的企业和社会需求呢?虽然今日中国经济迈入世界大国地位,但离世界强国还很远。为什么?因为中国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与美国、日本、德国都还差得远,特别与同在亚洲的日本比,也还相差的远。日本还不如我国一个省的面积大,资源不丰富,可他创造的GDP比一个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还多近一半呢?且科技还走在我们前面呢?主要就是日本十分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上世纪60年代,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就指出:在学习美国期间要模仿,但赶超时期主要靠创新。如日本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乃至企业员工培训,都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已进入培养 “创新和创造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新时代,大中学生及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创造力都大大超过我们,故其创造的科技经济总量必然超过我们。正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产生的学说中所说,“所谓财富不就是充分发挥、无限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吗”的财富观,所以仅2亿人口的日本每年创造的GDP总量比我国13亿人口创造的GDP总量还多近一半,而且还造就出了不少的诺贝尔奖得主,今年就有两位。再看看美国,更不可比。美国4亿人口创造的GDP是我们13亿人口创造的4倍,且美国一所名牌大学就有几位到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如芝加哥大学就有107位诺贝尔奖得主,可见我国人民还有巨大的创新、创造潜力被抑制着,首先就是高等学校几千万大学生创造潜力被抑制着,我国大学和中小学要再不改革“学校的行政化”使“教师被动”“学生被动”的管理制度。不仅大中小学生甚至企业员工的创新创造力都受到制约。应当特别强调的是,现代大学生是全额缴学费,购买学校的教育服务,因此,大学生是学校教育市场的主体,学校领导教职工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怎么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学,什么时候学,以及转专业转学校都应当有充分的学习自由选择权,直到学满学分毕业为止,学得好学得快的可两三年毕业,学得慢的可四五年毕业。总之,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应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应特别强调,高校应普遍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让大学生主动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开展学习与创新创造,高校各个部门应充分为他们服好务。只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被动被抑制转向主人、主体,成为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创造力很强的创新型创造性人才,为国家科技和经济作出重大贡献。逐步赶超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技和经济贡献水平,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强国之梦。
(四)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体系,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强国之梦
概括起来,实现中国高校教育强国之梦,中国高等教育应构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体系如下:
(1)高校自主办学。高等学校是国家和民族新科学、新技术、新创造、新经济、新政治、新管理、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人物的摇篮,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在世界的地位,党和政府应通过高等学校立法,保护这个团体的性质和独立地位,实行自主办学,不受任何干扰和制约,教育行政部门更不能干预其内部事务。1999年的《高等学校法》已明文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现在是兑现的问题。
(2)高校内部实行行政与学术分离。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实行教授治校,一切由教授委员会决策,学校校长,主要管行政,为师生完成教学科研服务,也要受到教授委员会民主监督和制约。大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与师生公司集群创新、创造、创业服好务。
(3)大学应是学习继承创新、创造、创业的重要团体。根本改革创新传统大学是纯粹学习机构,单纯培养人才的性质。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人,学习、创新、创造、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应当像现代教育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名言所说的那样,“适用”、“能解决问题”,“即是真理”。要转向“解决问题的学习”、“从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用合一,废止注入式”。教授委员会与行政都要为大学生成长发展壮大,创新、创造、创业,创造最优惠的条件。高等学校应普遍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和“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衡量学生水平”等新制度,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以保证国家成为科技经济世界强国,走在世界最前面。
(4)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并形成企业集群,潜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保障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人跟踪研究几十年,发现人的潜力在平常工作下,只用了5-15%,还有85-95%的创造潜力未开发。只要我国高等教育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整体改革创新,必将成十倍的开发大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潜力。大学创造的科技成果总量和转化率、经济贡献率将成十倍数增长。我国2000所大学中有10%的大学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水平,那么,仅以这200所大学,每年创造的GDP就可达到200X200亿美元=4万亿美元水平;仅以2007年已有的3万亿美元GDP量计算,两者相加一起,我国GDP总量可达7万亿美元水平,不仅大大超过日本,而且与美国GDP也进一步接近,不就初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强国之梦了吗?而且还会新增就业岗位3000万个,能解决相当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工就业问题,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何愁诺贝尔奖得主,何愁科技经济世界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不能实现呢?试问这样好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最近南方科技大学正开展“教授治校、民主选举校长;大学依法办学、学校与政府脱勾”的实验十分好,更要重视大学生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的主体性、主动性、创新性、创造性发挥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验,并且能够逐步全国推广,使大学师生创造巨额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经济,大学成为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的摇篮。
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之时,是中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梦初步实现之日。
相信不出10年,我们国家将出现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技术家、作家、戏剧家、音乐家、画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医药家、出版家、建筑学家、名记者,诺贝尔奖会接踵而来,根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行这一体制制度改革的创新,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初步实现。
第三篇:三创教育
三创教育
三创教育作为近些年来一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必须加大对广大学生三创教育的重视程度。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在20世纪末就提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并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能力、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对付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差距。”“在未来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能源,也难以领先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通过创造发明,才能取得突破”。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高等学校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出以培养学生创业为主要目标的“三创”型(创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词义上来看,“创造”指的是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而“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是指创办事业。创造、创新、创业单个词存在一定区别,也就是“创”的程度不同。创造是从无到有的生产或者提出一样的事物或理论,强调的是原创性。创新是在原有事物或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是对现有事物的扬弃和改进,强调的是再创性。创业则是指通过开创事业将现在的理论和成果付诸实践,是将创造或者创新出来的理论或者事物变成现实,强调的是转化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词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的联系确实不可否认的,这种联系表现为他们都具有“创”的成分,都能带给认识主体新的感觉。
同时“三创”教育有共同思想原理,从总体看,“三创”教育遵循的基本思想原理是一致的,即都是以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脑科学方面在根据科学实验观察,人脑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为了保证大脑的健康发育,应当掌握大脑各个发育的关键时期,提供感觉信息输入、运动型活动和营养物质等良好的条件,使大脑的可塑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脑力开发远比使用更重要。人的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与速度,是同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程度与速度呈正比的。脑功能的开发从创造学意义上说意味着:挖掘脑功能的生理性潜能;激发脑功能的能动性潜能;提高脑功能的训练性潜能,“三能”齐发,对于提升人的创造潜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心理学方面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包括体魄、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影响及培养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指出,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有普通创造力,具有伟大创造力的属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力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的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它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培养分散思维的集中思维,发展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②培养青年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往往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欲望。
③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根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
④培养青年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即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⑤培养青年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使人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一个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人,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当然不会有创新成果。
在教育学方面卢梭说,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人的创造性智慧生成依赖于教育,而有效教育又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三创教育”思想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开拓了教育学理论的新研究领域,它所要求的新型知识与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教学,还特别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上我们针对创造、创新、创业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对应的培养和提高建议
首先在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我们提出以下五条建议来增加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 1.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学内容
学校教育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评价体系所选择的标准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在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考查,以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要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励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发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使评价标准更有利于鼓励创新。
2.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敢于公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学生能用求异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大胆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应侧重以下几方面的训练:(1)元认知训练。元认知就是对思维的思维。它用以监督和调节人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元认知水平高的人,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能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他们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各种可能后果。思维策略训练是元认知训练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差的问题解决者往往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类推,而好的问题解决者则根据基本原理的相似性进行类推。(2)一系列的创造技能训练,包括坚持不懈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及勇于打破思维定式的能力和不怕冒风险的能力训练。
3.重视大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主动是创新的前提。为此,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应当要求大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其能动作用才容易发挥,才能使其学习和活动获得真正“自由”。这是创造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具体而言,即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对每个学生应抱有真诚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创造活动一点都不神秘,凡是前人没有做过、想过或前人没有做好的事情,你想了、做了,就是发明,就是创新,这就是创造。你在 日常生活中碰到不称心、不顺手的事,只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欲望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创造。在活动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即在得出结论之前,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出现学生理解受阻时,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磨擦碰撞的环境。同时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主动发问,这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去研究、去创造。4.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品格
创造能力不只为少数人所独有,而是为每个正常人所具有。这种能力能发挥出来,与人的创造品格关系极大。创造品格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精髓和动力,它在创造能力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因此,研究创造品格是开发创造能力应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品格可以从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志、塑造创造品德等方面入手。5.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各项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高校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实地体会到科研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事项,深深感受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薄弱,并在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篇:构建教育生态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
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组观摩了新寺中学、新寺幼儿园、四族小学、武阳东校、县幼儿园、三岔小学、县一中等十二所学校。这次观摩交流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随着交流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对全县教育形成的陈旧的、固有的看法发生了塌方式的变化。我县教育的变化让人震惊、欣喜,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产生了强劲的工作驱动力。现将观摩的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全县幼教已经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边缘效应。在县幼儿园观摩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幼儿园办院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具备培训动能的前提。成玲院长带头主创校歌,阐释了幼教工作的特点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风格。园刊《育苗》是教师工作心得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刊载的文章都是教师的心声,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涓流。《育苗》是县幼儿园教师耕耘的苗圃。里面百花齐放,飘荡着教师的执着、奉献和对工作技能的深度思考。在幼儿园,我深深地感触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又促进文化建设。县幼儿园把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训衔接、渗透对接的非常完美。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中饱含着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师的手工制作、画、书法,还是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石头画,都阐释着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是县幼儿园自身发展从平台已完全进入生态化,这是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的生态链接。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动力关系。
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成园长介绍幼儿园对全县新招聘的4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地毯式培训,这40位新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将被分到基层幼儿园作为基层幼儿园的主力教师。幼儿园在全县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形成了边缘动态。通过交流,我感受到我县幼儿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层面,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县教育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态已经形成。
在我们小学组参观新寺中学、武阳东小、武阳西小、县幼儿园、漳县一中、三岔小学等十二所学校都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武阳西小、武阳东小都安排了解说员说明各功能的基本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应,并且有师生开展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听、看、问等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使我深刻感受到我县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态效应的育人作用。
学校抓好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功能室建设及教学器材设备基本配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动手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这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观摩各学校已逐步将各功能室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功能室的功能性已经显现,各功能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学科环境文化氛围,科学调配、合理配置。这一点在县
幼儿园、武阳东小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阳西小、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体系逐渐形成,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特色已经显现。
漳县一中的“勤思”教育,武阳东小的“希望”教育体系和“四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武阳西小的“阳光”教育等,让我感受到学校的校长研究的不光是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挖掘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特色体系,我县的教育管理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武阳东小“希望”教育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是校长带领下的教师团队对工作的总结和长时间思考的积淀的结果,这是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的成果,并具有学校特色和推广价值,证明了学校鲜明的主题性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形成。
这次观摩的多个学校以“勤、思、心、爱、助、诚、智、真、善”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现我县教育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与国家课程总体目标相对接,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将会提升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层面上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势头已经形成。
四、教育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系统逐步完善。
这次观摩过程中,参加观摩的教师分别在新寺中心小学、三岔小学、县一中就餐,我感受到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1、学校后勤工作硬件建设的难点得已突破。我县借助灾后重建和薄改项目建设契机,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一流的食堂,给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膳食,后勤人员都能热情周到的服务,食堂卫生整洁干净。
2、食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学校安全、学生营养等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后勤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3、食堂注重饮食文化的建设。各校食堂布局布置都呈现“文化”理念和“育人”宗旨,漳县一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学校食堂注重文明礼貌和饮食文化,使学生在吃、住、洗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受到教育,食堂用人性服务和文明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食堂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后勤工作的局面,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在上新台阶。
五、我校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在观摩交流过程中,我在观摩中思考比较我校的不足和短板,也思考着我校的特色教育主题,观摩结束回到学校,我把观摩情况及感受和我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制定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1、拟定以“田园”为主题的学校教育特色。陈旧的教育体系将会受到外力的冲击,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把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即课程生活化。对课程应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和经历,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观的理念。
我校地处距县城西七公里处的许家门村,这里有质朴憨厚的民风,又具有城镇边缘化的文化意识,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田园耕作文明交相互补。
以新课程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我校农村田园实际,我校确立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教育价值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围绕“田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田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确定近期学校工作重点。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每天集体学习不少于四十分钟。(2)通过网络加强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每周一节。(3)推进每学期“一师一优”课工作。(4)每位每学年完成微型课题研究一个。(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杨建波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2015年12月17日
第五篇: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1)理念文化体系设计:
使命定位、愿景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等
(2)行为文化体系设计:
领导行为规范、管理者行为规范、行政人员行为规范、技术人员行为规范、生产人员行为规范、营销人员管理规范等
(3)安全文化体系设计:
安全认知理念、安全执行理念、安全管理理念、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考核制度等相关链接:“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4)企业文化手册设计:
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办公礼仪、VI系统、目视格言、故事案例集等
(5)企业文化传播网络设计:
培训活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典范、媒体、文体活动、文化节CIS设计等
(6)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
公司标识、办公用品、通讯设备、交通设备、工作服饰、外部环境等
(7)岗位文化体系设计:
岗位角色、岗位形象、岗位目标、岗位关键行为、岗位操作流程、岗位胜任力等
(8)管理制度及手册设计: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等
(9)目视格言设计:格言设计、环境布置等
(10)情景案例、故事集设计:(11)形象宣传语策划
(12)商务礼仪体系设计(13)企业创新文化体系设计
(14)企业服务文化体系设计(15)企业规范文化体系设计
(16)企业目标导向文化体系设计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
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 Way”(惠普之道)。HP Way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它们像是五个连体的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一,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
二,追求最高的成就,追求最好;
三,做事情一定要非常正直,不可以欺骗用户,也不可以欺骗员工,不能做不道德的事; 四,公司的成功是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并不是靠某个个人的力量来完成;
五,相信不断的创新,做事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