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个人金融信息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业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信息侵权行为不断增加,这不但会侵害客户合法权益,也会增加金融机构诉讼风险和运营成本,进而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稳定。本文在实地调查 XXXX地区个人金融信息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个人信息的构成一般是由生活和工作两大方面,生活信息,包括:个人或家庭组成和成员信息、个人或家庭财产信息、个人或家庭成长信息等;工作信息,包括:目标管理、职业规划、工作任务、日程计划、通讯信息、邮件、工作日记、纸质和电子文档等。
(二)个人信息滥用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具体而言,个人信息被滥用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擅自提供个人信息。有关机构未经法律授权、未经本人同意,将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等机构之间未经客户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这是一些企业获取他人信息的重要渠道。
2、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近年来,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牟利的问题十分严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务人士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的现象,并形
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
3、有关机构不能对掌握的个人信息尽到妥善保管的义务,导致个人信息遗失、泄露。比如,某高校就发生过数千名学生和老师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账号和密码外泄的事件。而医疗机构将病历卡挂在住院病人床头、将化验单放在检验室门口任由患者和家属自取的做法也属于保管不善。
4、个人信息被冒用。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个人信息被他人冒用办理有关的业务。比如,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办理银行开户业务、电信入网业务、驾照申办业务等。
二、金融服务行业中个人信息的状况
(一)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管理意识较弱。从目前各金融机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普遍未认识到个人金融信息是关乎客户隐私保护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现在的银行机构均未将个人金融信息泄漏作为一种重要风险来对待,未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纳入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中。根据网上已发布的调查还显示,75%的一般居民和个体工商户表示金融机构在对其营销业务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未进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知识的培训,未履行对客户风险防护和告知义务;仅25%表示在办理业务中金融机构提及过。
(二)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从实地调查情况看,辖区银行机构均建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机构,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建设方
面还不到位,银行机构均未形成完善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管理制度,已有的制度主要分散于信息安全管理或银行卡、存贷款等各类具体业务制度中,没有形成体系,也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规定的要求覆盖信息采集、传输、加工、保存、使用和销毁等所有工作环节的要求。
(三)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意识整体不强。金融机构客户层次有差异,素质参差不齐,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认知度一般,据网上调查显示25%的一般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对个人金融信息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比较了解,40%的听说过,35%表示不知道;55%的被调查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对个人金融信息的如何使用保管表示不了解,知道一些的仅占25%,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办理业务时的泄露个人金融信息的现象;65%的被调查居民和个体工商户不清楚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途径以及相应的维权措施,了解的仅占15%。
三、个人金融信息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和问题
(一)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律不完善、行政法律责任缺失。一是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散乱,呈零星、分散状态,不成体系,主要是:《宪法》中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享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在《民法通则》中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刑法修正案》中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
个人信息罪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个罪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相关立法组织已向国务院提交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草案。二是行政责任缺失,对于侵犯银行客户个人信息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没有规定直接适用的罚则,监管部门也缺乏对金融机构违规泄漏客户信息进行处罚的直接依据。
(二)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管理内控机制不健全。辖区金融机构普遍未形成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有效组织管理机制,各业务部门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一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缺乏专职个人信息保护人员,个人信息保护的职能难于充分发挥。二是信息查询监测不到位,缺乏信息调阅查询的监测检查记录,难于跟踪个人信息使用的全过程。三是个人信息保护保密安全教育不到位,对外包人员行为的控制也有所欠缺。
(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技术管控能力不强、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不完善。金融机构存储个人金融信息的系统建设管理不完善,各系统缺乏保护监督制约机制,未对系统进行统一整合。以农业银行为例,当前个人金融信息分散在存贷款、支付结算、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中,业务又分属不同部门运营,且由不同信息系统支持,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使得信息保护更加困难。一是各系统之间缺乏信息保护监督制约机制,对系统查询信息的权限控制不足,工作人员查询时,往往能够获取超过其权限的信
息。二是技术防控手段较弱,安装或使用个人金融信息系统的计算机未设置光驱、USB等数据输出屏蔽设备,对信息的导出、下载、打印、复制难以有效实施管控。
(四)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监管不到位。2011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但总体来说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现有监管制度较为零散且可操作性不强,主要针对存款、电子银行、信用卡业务等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个别规定,无法覆盖各类业务,也不能全面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保管的全流程。二是针对性不强,如《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管理规定》主要是针对个人存款账户个人信息的管理,《金融机构客户 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是为加强反洗钱监管,不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
三、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一)确立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在很多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直接采用“个人隐私”称谓,如1974年美国《隐私权法》、1988年澳大利亚《隐私权法》、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英国1998年《数据保护法》等,都无一例外地把保护个人隐私权和信息权作为首要任务。美国国会于1978年通过的《金融隐私权法》(RFPA)主要用于保护客户隐私,《金融服务现代法》,要求每个金融机构有明确和长期的尊重客户隐私义务,并保护客户的非公开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二)针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防范措施。为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各国对数据的采集、利用、保管都有明确规定。如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以法律形式明确数据使用管理六大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个人数据仅为指定目的而处理;二是终极原则,个人数据仅为指定、明示、合法的目的而收集,不得与目的相违背;三是透明性原则,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数据处理情况;四是合适原则,收集处理数据时应保证数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合适性;五是个人保密性和安全性原则,应采取相应的手段、措施确保处理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六是监控性原则,数据保护机构应该监控数据的处理,数据使用只有经数据主体明确表示同意才能进行处理,若未征得客户同意,超出使用目的使用个人信息属违法行为。
(三)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一是建立民事责任制度。根据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对于非法收集、处理、使用个人信息,故意或过失提供错误信息或不完整信息等给有关当事人造成损害的,都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二是行政救济制度。确立个人信息保护机构,负责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执行和对信息控制人的监督,并采取行政措施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或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如德国的联邦数据保护专员对未经授权收集、处理通常情况下无法取得的个人数据等严重违法行为处以25万欧元以下的罚款。三是刑事责任的规定,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定的行为,造成信息非法泄露而侵犯个人隐私或引起资金安全损失的要严格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个人金融信息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的法律性质、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信息主体对本人信息享有的权利、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救济等重要问题,保证整个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二是建议在国 家层面建立一整套系统化、多层次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度,如完善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法规制度,完善征信监管主体法规制度,建立依法合规的个人信息查询办法和规定,建立行业监管机制等。三是明确并设立专门个人信息管理机构,对使用私人信息的社会团体或个人进行严格监督,同时确立信息侵权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通过行政、司法等手段将信息收集、处理和使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故意泄露信息、篡改信息、损害个人信用行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及法律责任。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一是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纳入对银行总体风险监管框架中,制定个人信息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制度,对客户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保管、保密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明确对金融机构违规泄漏客户个人信息的监管处罚措施。二是建立统一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规范和标准,促进金融机构构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和机制,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三是加强对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检查监测力度,督促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范个人信息数据库管理。
(三)健全金融机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内控制度。一是督促金融机构应尽快完善个人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存储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有效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二是明确各岗位人员保密管理职责权限,制定安全控制流程,对信息查阅、下载、拷贝实行严格审批、登记和权限管理;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定期对信息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审计和检查监督,同时监督机构应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及客户信息系统执法检查力度,排查个人金融信息外泄隐患。
(四)加强金融机构系统技术支持和管理。一是提升信息安全保护水平,综合运用先进的防火墙、身份识别与认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第三方认证以及网络安全监控等技术并及时更新,有效防范来自于外部的攻击。二是强化内部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信息系统监测制度,通过软硬件等方式切断或控制接入信息系统的计算机信息输出功能,并建立各种违规操作信息系统安全预警机制。三要进一步整合完善个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工作,全面整合金融机构业务部门个人金融信息,以便于进行统一保护管理。
(五)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机构员工安全保密教育管理,增强员工法律意识,认真落实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各项法律规定和规章,严格遵守“为客户保密”的原则,杜绝信息非法使用、泄露和出售事件的发生。同时,金融机构应严格履行信息披露和安全 提示职责,及时告
知客户个人金融信息泄漏后造成的风险以及信息泄露后如何处置和维权,并引导客户采取安全有效的方式保护客户个人金融信息。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民众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提高防范意识。
第二篇:金融营销的现状和对策
1.金融营销的现状
(1)市场营销观念陈旧
在金融业务活动中,大多数银行的经营观念还是停留在金融产品的推销阶段,尤其是一些主管贷款的银行高级职员,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地对待有求于他的客户,这种以银行为中心的经营导向,显然不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要求。
(2)市场营销认识不全面
有些在经营策略上虽也借用了营销的概念和手法,但往往又把推销当营销,各项宣传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未能将银行产品和银行经营理念等形象宣传结合起来,更缺乏整体营销。
(3)市场营销缺乏战略目标
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在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尚未与营销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联系起来而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缺乏营销专业人员
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是金融专业,很少有营销专业人员进入企业,企业的招聘和培训也大多注重金融专业。
(5)金融市场不成熟
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单一,尚未形成市场化操作,使银行的价格策略和价格组合大打折扣。产权关系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进行金融营销的内在驱动力。
2.金融营销策略
(1)整合营销策略。
金融营销观念应是整合营销观念的思想,发挥营销职能的各个部门应统一指挥,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协调行动,以取得综合经济效益。为此,金融企业一要树立“大市场”观念,即突破传统的时空界限,树立起全方位、全时点服务。从传统的同质化、大规模营销观念转变为个性化的营销理念。
(2)新产品开发策略。
金融新产品开发要找准“利基点”,以满足客户利益为倾向,设法多增加产品功能。具体可采取仿效法、组合法和创新法等不同方法。在这方面也可借鉴国外银行成功经验。为满足客户的新的需求和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应注重产品的组合开发,以及服务的更新。
(3)促销策略。
入世以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金融企业在促销策略运用上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则应把各种好的促销手段,把这一系列促销手段加以有机组合、统一策划、统一组织,以便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促销的主要策略有一是广告促销、二是营销促进,国内外金融业常
用的促销工具有有奖销售、赠品、配套优惠、免费服务、关系行销、联合促销等等。三是人员推销。四是公共宣传与公共关系。
(4)品牌经理营销策略
如何在保持金融企业整体形象、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或者说在一个总品牌形象下,塑造品牌的各自特色,形成各自品牌的忠实消费群体,为金融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和生存空间,避免出现一个金融企业的品牌族群互相矛盾及冲突的尴尬局面。
我国目前的金融营销现状正反映了金融企业还未对金融营销有深入的了解,没有看到它与其它产品营销之间的不同。因此也就未加重视,这也为今后开展金融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深入了解其内涵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金融营销。
编辑本段金融营销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服务模式的发展,金融业的营销也在不断发展,各个金融企业每天都在创造新的营销策略和竞争方法:
1.金融企业将走向全面营销的时代,营销将渗透到金融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内部营销”出适合这种需要的产品并以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满足客户需要的问题,在西方营销学界有人称之为“外部营销”,而金融业营销还必须解决“内部营销”问题。“内部营销”就是企业的决策层和领导层必须善于与下属沟通,通过引导来帮助下属做好工作,这对金融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金融企业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广大员工与客户有着最直接和最广泛的交道,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会影响客户对银行的“第一印象”,所以必须重视和抓好对内部雇员的培养和训练工作。同时通过制订内部工作准则、服务标准甚至是构建评分体系等一系列对内营销宣传教育,使广大雇员树立营销服务观念,认识工作人员与客户交流过程对本企业经营业务成败的重要作用,从而出色地完成“一线营销”的任务。
2.金融企业将创新一套适应其企业特色的别具一格的行业实务营销。金融业独特的服务方式决定了其营销不能死搬硬套工商企业那一套,而应根据行业特点,创新出适合自己特色的营销活动,如:(1)服务营销。根据行业特点,利用超水平的服务使本企业在行业中出类拔萃。作为第三产业的金融服务业,其营销特点就是服务加服务。金融企业只有建立“大服务”观念,强化“大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和创新服务品种、服务手段和服务设施,才能向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的金融服务,赢得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形象。(2)超值营销。就是在产品质量、特征、价格等方面增加产品的额外价值。
3.为实现差异化服务,未来的金融业将更注重特色营销。金融企业将通过市场调研活动,在把握金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认清企业的经营环境
和营销重点,适时适地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设计特色产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如为离退休人员设计“夕阳红”储蓄,为企盼购房的人设计“积小成家”储蓄;为年轻富裕的客户开设专有账户,为成熟富裕的客户提供专业理财咨询服务。以不同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强调特色、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是开展金融营销的内在要求。
4.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和节奏,金融业将会实施善变营销和快速营销。如今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加速变型的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金科玉律”。因此,未来的金融业必须训练员工的客户导向意识,充分挖掘客户的新想法,新需求,甚至创新出新的需求来捕捉市场机会。除此以外,还要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上行动迅速,不仅要做别人没做的,还要做别人没来得及做的,永远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等到其它企业纷纷效仿之时,行动迅捷者又制造新的热点去了。市场经济好比竞技比赛,胜利往往就在于那领先的半步。
5.为了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稳定老客户,未来金融业必须走持续营销的道路。持续营销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者采取有效的推销策略与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维持密切的关系,在掌握顾客各种有关信息和对这些信息不断更新的前提下,对顾客现时的偏好和未来的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在成本可行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并在产品的选样、发送等方面提出合适的参考建议。这种方法实质上是要充分挖掘顾客对产品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潜力。为了实现这种销售方式,必须能收集到有关顾客的各种新信息,然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分析技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确保推销产品或服务时能投顾客所好,有针对性地向顾客进行推介。
6.未来的金融业更加注重市场定位、客户选择等一些技术性营销操作。随着全球金融领域混业经营的风潮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都呈现出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范围,甚至打破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法律界限的趋势,纷纷向欧洲“全能银行”看齐,银行、证券、保险和房地产企业之间,允许业务交叉,互相兼并。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企业都是 “全能”的,而必须突出本企业的定位。以某一特色业务为基点,横向构建一个“全能”的业务体系。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改革正在进行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国际竞争力,而营销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支点也会产生更多的创新形式。
7.随着当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营销将更注重高科技的运用。如网上交易、全球电子交易系统、全球20小时不间断交易等形式的出现,都说明新兴技术将不断被用于金融交易活动中,促使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金融产品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也使金融营销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开展成为可能。电子技术和远程通讯系统在金融业的运作,不仅会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极大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可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在金融竞争模仿日益增强的今天,高科技营销也是一项最为有
效的竞争手段。可以说,谁拥有高科技,谁就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也就可能更多地拥有顾客和市场。
第三篇: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蔡 晓 丽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教育与高校信息教育衔接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对目前中国高校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的问题及对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给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高校信息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无限丰富的信息,人们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去记忆它们,而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体现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就是要从传统的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观念也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而发展中国家更要迎头赶上,否则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更进一步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也充分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乃至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新思想,它们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涉猎信息技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这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果从2001年在高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算起,部分高中学生将于2002年将升入大学,初中学生也会相继步入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必推动高校也要相应地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而与中小学信息教育有很好地衔接,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假设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零起点”。高校与中小学所教的知识点重复,并且有些内容到毕业时已经淘汰了。这种状况使得高校和中小学这两个本来应该承上启下、不断拓宽加深的两个学习阶段变得壁垒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普遍开设的都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上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很多低水平重复的地方。另外,大多数大学还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名义上有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选课的权利,但事实上只有很有限的课给学生选,为了凑满学分学生还得上那些课,即使他们早已掌握了内容、哪怕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自学达到要求,这与学分制的可选择性的本意背道而驰。
(二)信息化条件不高、学习资源缺乏。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落实到学生课余使用和课堂教学还是很难让人满意,几乎完全靠国家投入的高校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发展,很多学生感叹高校的信息化条件甚至不如中学。
学校机房紧张,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全天开放,很多学生只能在外面网吧上网,网吧的经营者本着利益驱使,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用一些手段吸引学生玩游戏聊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迷于游戏、聊天与虚拟网络生活,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另外,网络上可用的教育资源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容易沉迷于网上娱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教育网站的功能往往侧重在“行政管理、对外宣传、新闻传送”方面,不可能也做不到用学习资源和研究信息来吸引学生,忽视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
(三)学科性倾向替代了工具性和综合性。高校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中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2]。
然而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学科性倾向严重,片面追求学科系统化、教育内容偏深而不实用。学生往往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而去学一些计算机理论、概念、编程等,参加各种辅导班、费了很大精力通过考试后才发现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
学生没有把信息技术看成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改变和帮助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大部分大学教师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些学生逃课、找人代听课现象的一部分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益。
而信息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生教育的观念。信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它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如何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对策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国家政策的支持,但考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
在对江苏地区高校的学生状况展开调研后,笔者总结出现代大学生的几个特点:
[3]
(一)现代大学生平民意识较浓,但社会危机感欠缺。近几年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
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由原来的“天之娇子”变为“大众学子”,在思想上由贵族意识转为平民意识,认为大学时光人人有,不值得珍惜,导致思想放松、纪律涣散、学习懒惰、不求上进。而他们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接触少,还未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缺乏危机感。
(二)过于自我,价值取向多元。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过分关注中长大,自我意识较浓、团队协作意识较淡。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群体,在学习上追求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功利性强,在目标上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才,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学习态度和计划性有待提高。大多数同学能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能主动学习,力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知识”,但部分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做笔记、复习和总结等。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自觉地学习、看报纸杂志、学习实用技术、上网学习的人占多数,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计划性,课余时间主要是休息、聊天。
(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大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生理、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具有强烈的想独立的愿望,但对未来、对社会很迷茫,缺乏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关注。
三、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选教材、采用学分制。首先,鉴于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非“零起点”的状况,选择或编写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材。
将学分制落实到实处,将选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按照难度和内容进行模块教学,例如分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对教师和课程进行选择,进行符合个别需要的学习。实施的困难在于选课学生数少的教师会很有很大压力。在教学进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部分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学分、申请免修,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费用、提高办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二)引资办学,开发学习资源。在硬件上,建议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拨款,改善信息化环境,国家应当按照扩招后的规模核拨经费,减轻高校创收压力;也可吸引社会力量和学生自己投入的方式改善硬件环境,例如学生自己购买电脑,学校提供网络支持和机房,进行统一的管理等;在软件上,开展一些关于信息及其使用的研究和实践项目,开发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符合教学特点和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教育软件,建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工具型、资料型、平台型辅助教学软件与素材、资料库。
(三)整合多科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学科性倾向,提倡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ACM/IEEE-CS提出的“广度优先原则”对信息技术课程作粗线条、全景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应试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确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使之跨学科,培养综合课程的意识,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同时,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家目前的就业、经济、政治形势,体会到一定的社会危机感,从而珍惜大学时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
(四)改革机制,促进教学。采用学生选教师、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制度,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研究,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合作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定期召开小组教学研讨会进行研究和讨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4]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2] 祝智庭 钟启泉.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肖育亮.对大学新生导向教育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 Problems and Solution to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I Xiao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0)
Abstract : this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nd a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isproposed.Keywords: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of college;creative capability;curriculum reform;information quality;
第四篇: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现状与对策探析
1在信息化的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发展程度 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 开制度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对政 府的信息公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早已被各级政府提上日 程,从 1999 年开始中央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行政府上网工程,并于 2002 年 11 月 出台并于 2003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我国地方政府第一个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我 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实施后的第五天就发生了公众诉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诉讼案,这说明,虽 然经过 5 年的准备,但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活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概念的界定之后,深入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理 论基础。在厘清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引用最新的权威数据,通过 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途径和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的研究,阐述中 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描述我国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进而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公 开仍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民主政治的深化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对打造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阳光和法治都必须通过政府信息的公开来实现。2008年5月1 R,《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己经初歩确立。该条例的颁布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引发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三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公民知情权得到最佳的实现,加快了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政府信息公开取得机制初歩建立,公民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意识觉醒,政府信息公丌渠道和方式不断拓展,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增强等实践成效。但是还存在信息公丌的内容远远跟不上公众的需求,没有统一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信息公开的实施、公民对自身知情权的维护意识不够强烈,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大多形同虚设,政府行政人员对信息公开工作消极倦怠应对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为尽快打造阳光政府,公民社会提供必要的助力。
本文在吸取国内外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人民主权理论、知情权理论角度来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在阐明政府信息公丌概念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我国政府信息公幵中的不足方面,来考量发达国家信息公开中在这些方面的优良做法,并总结出值得我11借鉴的地方。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丌的一些建议,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章导论,主要分析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列举了相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诉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对政府信息公丌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总休的界定,并详细介绍了其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是对我IS政府信息公丌进行现状分析,介绍了我[1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已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之处。第四章介绍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丌的优良做法与对我国信息公丌的启示。对瑞典、美K和II本等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丌制度的理论进行描述和介绍,从而把先进的、迠应我WW情的国外制度和理论借鉴过来。第五M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推动我U;l政府信总公幵的一些建议。信息公开作为重要的制度安排日益得到重视。整体看, 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仅仅处于初级的实践阶段, 由于相关制度缺失, 存在着范围狭窄、渠道单
一、缺乏规范、成本高昂等诸多问题。因而要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化和秩序化, 需要在加强立法、整合流程、创新体制方面作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与探索。
4政府信息公开在国家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积极的公正的公开政府信息是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在行政制度建设方面努力追求的目标。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推动全国 范围内的反腐倡廉,有助于推动全国自上而下依法执政,更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合作。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实践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终于在 2007 年颁布,于 2008 年 5 月 1 日执行。这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升华,它标志了中国已经开始迈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行列。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究该问题具有一定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研究,结合中国实情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制度的现状和执行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方案。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阐述了政府信
息公开的内涵及意义。第二部分“当代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介 绍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的实际执行情况和问题 原因。本部分主要分析了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该条例颁布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 开条例》的本身存在不足,规定的信息公开的主体不全面具体,公开的范围不明确操作 难度很大,没有规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责任;《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保密法》等法律规定存在着很多不协调,在现实执行 中造成了许多操作难题等。第三部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途径”,是在前面三章 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一些建议,主要包括颁布一部健全有 执行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积极修改相关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法律相 冲突的法律;加大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宣传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救济 制度。这些都是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重要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巩固政权稳定
3.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4.有利于根除腐败
(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若干思考)
问题:
1、政府信息公开的传统文化障碍
2、政府信息公开的思想观念障碍
3、政府信息公开缺乏法律保障
4、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主义严重
5、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较窄
6、政府信息的泛滥与短缺现象并存
7、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本障碍
对策:
1、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法律保障
2、改造行政文化,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环境支持
3、转变观念和意识,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持久动力
4、着眼制度建设,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5、依托现有法律,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创新
6、完善追究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7、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
8、设立权威机构,协调政府信息公开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与对策研究)
一、改变观念,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的认识
(一)提高政府官员对信息公开的理解层次
(二)强化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
二、完善设施,为政府信息公开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充分发展电子化政府,实现政府信息公开
(二)进一步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将其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首要渠道
(三)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四)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三、严格依法,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一)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二)修改、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
四、完善体系,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和救济制度
(一)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监督
(二)加强社会监督体系的建设
(三)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一)积极完善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关的立法
1.颁布一部健全有执行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
2.修改相关的与政府信息公开法律相冲突的法律、法规
(二)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后勤保障工作
1.建立保密争议解决机制
2.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体系
3.建立切实可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
4.多方位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
5.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宣传工作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及制约因素探析
问题信息公开的质量不高,沟通渠道不畅。法律制度保障问题
建议建立电子政务平台
建立数据库政府网 建立数据库政府网实现电子化办公形成电子政务平台
2健全法制
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科学界定公开与保密的尺度 创建网络运行法规
当代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及问题
健全政府信息发布法制建设
1在建设阳光、透明政府过程中,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并逐步完善这一法律。2政府发布信息的意识还有待提升。
3向公众公开信息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央人民政府,应在各级人民政府中普及,使之成为一种常态。
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
第一, 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远未达到群众的期望和现代政府的要求。
第二, 信息公开的渠道过窄。
第三, 因为缺乏法律约束, 公开信息也呈现出很多乱象。
电子政务建设中, “重开发, 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 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法律的缺失和体系的不完善
(二)观念的滞后
(三)民众对自身权利认知不足
对策:
1.规范和整合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范围、程序,配套相关的制度。
2.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制度。从国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经验看, 信息公开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实现取决于专门法典的制定。
3.重构观念和升华认知。
(1)矫正政府信息属于政府的观念, 树立政府信息属于民众的观念
(2)树立“阳光行政”观念。
(3)对于民众而言, 要树立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
4.增强信息公开的“硬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
途径:
(一)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1.加大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
2.整合政府门户网站资源,加强政府在线办事能
(二)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官本位”的观念
(三)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形成积极的社会监督力量1,加大教育投入
2.保障公众参与的渠道通畅
(四)对现行的相关法律做出适当的修改
1.修改《保密法》和《档案法》
2.适当扩大我国现行的《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
(五)建立符合现行法律体系的救济制度
(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保障制度
(七)制定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第五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范文)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2013年3月曹 文来源:金融时报
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全球共识在全球监管思路进行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金融机构日常监管的重点已成为不争的前进方向。美国推出的“史无前例”金融改革方案,主要体现了三大特征。一是改变监管模式,实行表内外全覆盖监管。新的监管模式将易于让消费者受到损失的高风险表外业务纳入全程监管范畴,使消费者表外交易能够获得与表内交易同等的保护权,也使得金融机构表外创新的自由得以约束;二是修改法律,重剑保护消费者利益。以信用卡为例,美国防范信用卡风险的相关法律多达18部,奥巴马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信用卡履责、责任和公开法》。该法案旨在通过禁止信用卡滥用行为,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奥巴马表示:“通过此项法案,(金融)消费者们将拥有他们应有的强劲可信的保护。我们将继续推动以透明、履责和双方责任为价值(取向)的改革——这些价值对我们寻求建设(发展)经济的新基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成立专责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在一揽子改革方案中,有一点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成立个人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负责制定和推行诸如抵押贷款和信用卡等方面的消费者保护法规,加强对消费者和投资人的保护,防止次贷危机大规模祸害民众。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监管思路也进行了调整,及时修补相关法规。目前,一行三会均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银行业协会也建立了专门委员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还在内部设立了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也建立了专责机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银行业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起步较晚。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金融消费系消费者以金融产品、信息或服务作为交易对象,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与金融机构发生的一切活动或过程。探讨金融消费者权益内容,也是厘清金融服务机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一)知情权。金融信息具有天生的不对称性,加之交易双方的目标和期望总是貌合神离,使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日趋激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益失衡使更多的焦点集中于金融机构义务的履行——尤其是信息披露义务的强化与关注。在此过程中,金融消费者应对其消费行为享有基于服务者提供信息而决策的权益,即金融消费者及时获取与消费有关的准确、公平、及时、没有误导的全面信息的知情权益。
(二)受教育权。公众教育是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这个权益具有充分性和一致性,无论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无论是高端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还是一般的存款人,都有权作为普通消费者接受充分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教育。作为客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银行应该明确自己在投资者教育中的地位和责任,有义务利用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对其客户和社会公众展开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教育。
(三)选择权。选择权是金融消费者对其所购买的产品有非常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的同类产品和服务有充分认识,在有足够选择的提前下,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当时当地、对其最有利的决定。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银行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客户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客户利益之上。
(四)隐私权。在银行对产品风险和服务相关的义务作了充分披露、保证公平合理对待每位客户的基础上,还必须帮助客户提高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遵守《信息保密法》,履行对客户信息的保密义务,这就是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信息持有者对其与信用或交易相关的信息所享有的控制支配权。与传统的隐私权不同的是,金融隐私权指向的是具有财产利益的信息,它是以信用信息为核心,包括信息所有人经济与财产交易状况方面的信息,如信息持有者财产状况及其财产流向的信息。
(五)受服务权。金融消费者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和个人需求,在与银行发生业务关联并购买其金融产品时也有权享受到相应的服务。前中后台的员工应在处于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组织架构下,以热情、高效、严谨、负责的态度不断修正服务工作的规范度,以付出卓越的“人力资本”来履行对各阶层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义务。
(六)受益权。银行负有明确披露金融产品收益情况的义务和责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银行个人理财已逐渐成为该金融机构里一个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利益增长点。因此,如何利用优质的个人金融服务来保证个人金融消费者的受益权益势必成为银行坚定不移的发展理念和有力工具。让客户能享受到市场发展带来的合理的财富增值和收益,就要求银行必须通过金融创新,通过有效的内控,在保障客户基本利益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和创造最大化的收益。
(七)投诉权。当金融消费者面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在金融消费的过程及有关规定、权益、风险等存在理解不全面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有效投诉和建议的渠道、建立有效的受理客户投诉渠道和处理机制以妥善解决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是每家银行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银行赢得客户、取得发展的有效保障。
(八)赔偿权。金融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依据与金融机构签订的合同和相关法律规定要求赔偿。金融消费者既可向监管部门投诉,也可向法院起诉。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一)金融消费者求助求偿权未得到有效维护。由于金融知识有限、掌握信息不对称,现实中金融消费者难以保证所有的投资、消费行为达到理性化。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有关部门受理的客户电话、信访件中,反映情况类约占14%,服务投诉类约占30%,业务咨询类约占56%。说明当前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还不到位,金融消费者对一些金融产品的性能、用途以及相关的服务等信息缺乏了解和认知,对自己享有的权利还不十分明确。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些金融消费者考虑到“请求法律援助、聘请律师代理诉讼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程序相对复杂,费时耗力,因此望而却步,使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二)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未得到充分确认。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随着竞争的引入,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层出不穷,出于自身利益,金融机构很难客观、公正和全面地提供金融信息。以目前广泛使用的贷记卡来说,银行着重宣传的是诱人的免息期,但对于最低还款额的宣传却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以致于出现了一个“利息陷阱”。由于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消费者在不同服务提供者间进行选择的权益无法实现;由于不明金融机构收费定价的财务依据,而承受其任意向消费者转嫁成本等,不仅造成金融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要背上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
(三)个人信用无形资产的受益权未得到全面体现。近几年来,有关部门陆续接到金融消费者投诉,发现其征信系统中的基本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导致在贷款审核环节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据查许多金融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简单地将身份证和户口簿交与亲戚或朋友甚至开发商,莫名其妙地替他人背上借款,成为“假按揭”中的一员。此外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违约记录中有部分是由于银行未尽到提醒、催收义务而造成的。由于个人信息的非公开性,一般情况下,个人不会随意查阅自己的信用档案。如果银行能够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金融消费者在进行此类活动时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因信贷行为不当而影响个人信用度的现象发生。
(四)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未得到切实保护。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涉案金额巨大,不仅给金融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给银行自身信誉带来了不良影响。一旦存款人预感到金融资产、经济隐私权将受到威胁时,就会使公众脆弱的心理失去理智,自利和自保的心理会驱使存款人同时挤兑存款,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可能诱发金融**。另外随着银行卡、互联网的推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制造伪卡、电话转账、网上转账、网上消费等方式诈骗资金现象不断增多。在自身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自己保管现金,分散的交易活动无疑将提高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社会成员间资金剩余和短缺同时并存,分散的交易活动将导致整个社会交易的萎缩和交易量的下降,造成金融资源的协调能力、配置能力面临失调。
(五)金融消费者参与和监督的权益未得到根本保证。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切实降低银行风险,防止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金融诈骗案件发生,应建立政府监管、银行内控、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立体监管体系。现实中,由于信息获取的可得性程度相对较低,金融消费者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对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收益状况和流动性等信息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区分问题银行和非问题银行,难以按照市场力量所形成的规范化程序监督、约束银行的经营活动,其“监督”的权益未得到根本保证。
几点对策
(一)加快相关立法工作。银行业的垄断经营带来的信用卡消费纠纷呈上升趋势,跨行收费、信用卡年费等大面积纠纷引发对于银行经营“潜规则”的质疑。另外随着分业经营要求的松动,银行理财产品又成为金融消费者问题新的焦点,银保产品、银证产品等也成为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纠纷的热点,因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欺诈与误导导致的争议不断,消费者投诉直线上升,如理财产品客户诉渣打银行案。与日益频繁而大量涌现的金融领域消费者问题相比,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我国至今未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专项制度,尽管已实施多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理论上讲,应该能涵盖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但囿于当时的立法背景,使其保护对象限于一般商品与服务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由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这部法律中的很多规范在金融领域都难以适用,金融消费中的大量问题均无法通过法律得到解决。其他法律法规也各有其立法目的,不可能过多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做出具体规定,事实上,也无法兼顾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因此,立法机关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做法,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金融权益类型、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双方的权益义务、金融权益保护范围、救济途径、保护程序、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其职责权限、监管措施等,为我国强化对“金融消费者”这一群体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金融稳定。
(二)加强监管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成立一个拥有足够信息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评价、预警与管理,支持并关心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公共管理部门,强化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管,防止和减少消费者受到欺诈和其他不公平待遇,尽可能维护市场信心、提高公众的金融意识以及减少金融犯罪将变得尤为重要。在此方面,香港金管局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该机构是负责促进银行体系稳定及有效运作的政府机构。虽然金管局没有保障消费者的法定责任,但根据《银行业条例》,金管局有责任确保银行以负责、诚实及务实的态度经营以及促进银行维持正当操守标准及良好和稳妥的业务规则。金管局的职能也包括遏止与银行业务有关的非法或不正当的行为。香港金管局一直非常重视金融(银行)消费者保护工作。就商业银行的投诉管理工作,金管局出台有《处理投诉程序(监管手册-C.4)》,要求银行全面、公平及迅速地处理客户投诉。为加大保护力度,监管局仍继续强化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规则制定和现场检查,IC.4也会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同国内的神秘人检查类似也推出了乔装客户检查计划,即从消费者的角度,评估商业银行遵守《银行业营运守则》的情况。在投诉管理方面,向大众广而告之详细的投诉渠道、投诉方法、投诉处理程序、投诉的回复流程、金管局的调查调解权限、消费者保护投诉联络人名单、往年的投诉类别及相应数据以及明确的投诉处理范围,既明晰了消费者维权的具体
做法,又阐明了金管局的角色和责权。除此之外,香港政府还决定设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根据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公布的消息,香港政府还在调解效率、投资者教育、投诉制度改革以及检查评估结果的定期披露方面继续努力着。
(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会员银行制定并发布实施《中国银行卡行业自律公约》,市场反响热烈,一改过去基于保护银行单边利益理念,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出发,规范银行制度、流程和做法,实现金融消费者和银行双赢,得到各方高度好评。行业协会作为自律组织,在发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比如,多年来银行业协会通过百佳、千佳示范网点创建,采用神秘人方式进行暗访,对银行业机构现场服务规范、销售规范等进行点对点监督,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力促进了银行业健康发展。另外,在引导银行收费规范、信息透明、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公众教育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优化银行绩效考核体系。银行不应仅靠加大对员工财务指标达标的压力来考量营销业绩是否优异,还应在客户服务、员工成长和内部管理方面,建立职业发展平台,形成健康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内部降低员工因急功近利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发生。通过优化完善各级员工的绩效考核目标,从核心价值观上体现对消费者权益负责的企业经营态度。
(五)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应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约束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行为。一是金融业监管活动要从维护公众的利益出发,发挥信息的公示效果。凡涉及政策调整和可能对金融消费者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措施,监管机构在实施前应向金融消费者公示,使每个金融市场参与者对监管当局政策变动的知情权切实得到保障。二是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三是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定金融活动信息披露的义务人、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信息披露的原则和标准等。四是进一步加强征信系统建设,提高征信系统信息的真实性、可得性、查询的便利性等。
(六)加大客户投诉处理力度。高度重视客户投诉管理的制度建设,保证客户投诉处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并注意客户投诉的保密工作。疏通金融系统信访渠道,适时开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检查,对维护正当的金融消费活动打开一把“保护伞”。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平台,对于消费者提出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向有关监管部门反馈,督促其予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