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9.5正式稿
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思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导向、总载体和总抓手。为切实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烟台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和生态文明乡村创建三大任务同步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万户千村改造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四大行动配套联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兼顾,加快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生态宜居宜业新烟台。
到2012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完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市县两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带)全面启动。到2015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50%的涉农县市区和60%以上的涉农乡镇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和先进乡镇称号,70%以上的规划保留村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生态文明示范区(带)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要基础设施基本完成,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到2020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提前全省五年完成,所有涉农县市区和乡镇获得省级先进县和先进乡镇称号,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市县两级重点生态示范区(带)建设全面完成,并实现对接连片,总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
二、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统一组织,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构和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产业、设施、镇村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科学有序、全域统筹的规划指导体系,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严格执行规划管理。
——全域建设,分步实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理念,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山、水、林、田、路、村分别确立远景规划,分区域、分项目、分年度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推进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示范引领,项目推动。市级重点抓好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重点项目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工
作实施项目管理,每年筛选确定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和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由市区两级领导、责任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组成的专门班子,进行强力推动。各县市立足实际,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示范园区(带)。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四大行动
(一)加强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是建设四大工程:一是全域绿道慢行系统工程。规划、建设、城管、交通、林业等部门牵头,以县市区为主体,年内完成全市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组织启动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和各县市重点生态示范区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首先在中心城市郊区集中规划建设沿城、沿山、沿水、沿海慢行绿道,串连示范区内所有重点居住区、重点生态产业项目和旅游景区,形成与骨干路网交错相环的绿道慢行交通网络。到2015年,建成全域贯通、连接市县的绿道慢行系统,形成绕城、沿海、贯通全域的绿
色生态屏障。二是水系生态建设工程。水利部门牵头,加快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及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的规划论证,搞好水系生态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水系统筹管理与治理,并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三是造林绿化工程。林业和交通部门牵头,以水系绿化、山体绿化、村镇绿化和路域绿化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到2013年,完成水系造林补植40万亩;到2015年,全市所有山体、所有镇村和所有县乡村路全部实现高标准绿化、美化。同时,规划建设环烟台市郊、连接七区的“百里绿道”长廊。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国土部门牵头,坚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全面完成6个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理农田30.9万亩,整治村庄2.4万亩,复垦耕地2.1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3万亩。加大市县两级资金投入力度,到2020年,争取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个,农田整理规模达到60万亩,新增耕地4.2万亩;村庄整治4万亩,复垦耕地3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8万亩。
(二)开展人居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和功能化改造,推进“万户千村”生态低碳化建设行动。重点完成四大任务:一
是培植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到2015年建成生态文明小城镇60个,建成3万人以上的特色风情小镇8个,其中生态型小城市2个。二是加快旧村改造。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到2015年底,全市1000多个城区村、园区村和部分企业驻地村完成改造建设和改革转型任务。三是全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集中三年时间,突击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确保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实现“四清四化”。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治理、垃圾一体化处理和“一池三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60%的乡镇和7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覆盖95%的乡镇和80%的村庄。四是大力培植新型低碳社区。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大力加强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建设生态社区。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和迁村并点的新建农村社区要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源等可再生能源,住建和规划部门要制定有关指标体系,在建设项目审批验收过程严格把关,对示范区内的新建社区,要一步到位建成新型低碳社区。山区乡村改造建设要重点普及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利用工程,集中建设一批精品生态小村和低碳生态风情村落。
(三)加快促进三次产业的特色化培植和复合型发展,推进“万紫千红”生态产业开发行动。着重发展四大生态产业:一是积极培植乡村生态工业。加快乡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严格控制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农村扩散转移,坚决关闭一批小水泥、小矿山、小采石场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同时,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乡村工业的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到2015年,全市乡村生态工业产值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口各部门牵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统一规划建设500——1000个生态农业园区、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生产技术,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程、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从生态示范区做起,大面积普及推广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打造生态示范区内万顷农、林免施农药化肥的“绿色品牌”。到2015年,全市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0个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率达到9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三是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
人工鱼礁群、海洋牧场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增加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生态渔业基地、最佳的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到2015年,重点建成8大人工鱼礁群、3个省级海洋牧场、5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2处生态渔业示范基地,生态渔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生态旅游园区、旅游风情小镇开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扎实推进旅游下乡工程,到“十二五”末,创建10个省级旅游强镇、2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培育30个市级旅游强镇、100个市级旅游特色村和100家星级农(渔)家乐示范户。
(四)加强生态科学的教育、普及与应用,推进“百花齐放”的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科普宣传,引导基层单位和农村居民开展群众性绿色细胞创建活动,推动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发挥农村妇女的骨干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村妇女争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和监督者。二是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发掘活动。在加强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利用生
态文化,重点发掘以烟台苹果、大樱桃和葡萄与葡萄酒为代表的产业文化,以渔家风情、半岛民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完整的区域,规划建设烟台苹果、大樱桃文化博物馆和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园、葡萄酒庄和特色风情小镇,打造烟台地域文化新兴带。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活动。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党政机关带头,积极倡导低碳环保办公、出行方式。以村风、民俗为重点,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文明生活促进活动,推进“全民生态健康促进行动”。
四、强化政策激励与保障
(一)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区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行直接补偿的同时,加大优惠贷款、就业指导、技术援助、生态项目扶持等间接补偿方式支持力度,确保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内居民收入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整合各项涉农项目和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实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与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跟进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预算内奖补资金,加大对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奖补力度。从2012年到2015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生态文明示范村、示范镇奖补。在市区范围内每年培植2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由市区两级按1:2配套,一次性给予各示范村150万元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每年培植10个生态文明示范镇,由市县两级按1:2配套,一次性给予示范镇450万元的奖励。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各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奖补办法。
(二)实行严格科学的土地政策。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保障。统筹安排建设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项目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重点保障。积极利用好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村住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余指标调剂到城市使用的,所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全部返还投入农村;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探索节余指标跨行政区域有偿调剂使用。探
索创新设施农用地管理。对纳入市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的重点设施农业项目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其所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补平衡”原则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对纳入市级生态示范区规划的重点设施农业项目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进行科学合理控制,对于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的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实行税费优惠和减免。强化绿色财税理念,积极落实农村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财税政策。对纳入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规划范围的村庄
改造建设项目,经认定后享受市中心区城中(郊)村改造的相关政策,免收部分市、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减免项目和费用参照烟政办发【2010】134号文件执行。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进一步提高县域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60%。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经营性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矿山使用权、海域海岛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工作。鼓励和引导有关园区、企业和项目,以生态资源和建设成果为基础,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经营。
(五)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和农工办进一步调整“3+1”联手共建力量,突出共建重点,侧重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内村庄和项目进行支持。各县市区也要在新一轮“3+1”联手共建中进行统筹安排,把主要力量引导到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上来。继续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以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在市、县两级探索建立“农村公益基金会”,加强对社会捐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管理服务。企业通过“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村庄改造建设、山区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双赢。
五、强化工作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类党政机关、涉农部门、社会团体,要树立大局意识,恪尽职守、自觉参与、积极作为。进一步强化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指导。要按照产业、设施、城乡布局、公共服务、生态项目全面统筹的要求,加快生态规划的编制
和修订完善,确保年底完成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蓝图。同时,要坚持以县市区为主体,切实抓好各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先规划、再设计、后建设的要求,加强对各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三)强化督导考核。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对各县市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评价。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对确定实施的重点项目排出工程进度表,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终集中考核。项目责任部门要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规划项目健康运行。健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直部门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和“三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在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要注重区分不同县域综合发展类别,完善考核办法,客观正确反映生态大县、重点生态区域的工作业绩.整合各项涉农评比表彰,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各项涉农评比表彰的前置条件,凡获得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城乡一体化先进单位”的县市区,必须达到省级生
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标准,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确保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健康扎实开展。
第二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篇: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方案)
**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镇村环境,全力打造“以人为本,以农为魂”的生态文明乡村,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目标
在全镇**个村庄大力开展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行分类推进,一类村庄**个,二类村庄**个,三类村庄占**个,四类村庄**个。四个类别村庄标准要求从高到低,循序渐进,有层次开展综合整治,有针对性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在全镇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年底,全镇**个村庄实现“四有”(有专业管护队伍、有专用设施设备、有专项保障资金、有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四好”(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村庄美化好),“四清”(清理垃圾污水、清理乱堆乱放、清理乱搭乱建、清理乱采乱挖)的目标。其他村庄利用二到三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四有、四好、四清”为标准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7-8月份):为全面清扫、清理、清除、清运阶段。重点将村庄内外生活垃圾、杂物、“三大堆”(柴草堆、土石堆、建筑垃圾堆)等全面清除、清运;对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清扫、清理。规范建筑物料堆放和设备安置。拆除村内破房、危房,清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拉乱挂、乱堆乱放等。清理河道、沟渠、湾塘周边杂草、杂物。抓好“三夏”期间日常管理,严禁出现焚烧秸秆和违规占路晒粮等现象。组建管理机构和保洁队伍,配套卫生用具和设施设备。
第二阶段(9月份):为全面净化、保洁、美化阶段。重点做好村内道路、公共设施、房前屋后的冲洗、清洁。搞好河道、沟渠、湾塘的边坡整平和树畦成型。建立完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完
善保洁设施建设,搞好环卫保洁队伍的培训指导。开展环境卫生知识入户活动,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搞好村庄墙壁粉刷美化,适度开展硬化、亮化等工作。
第三阶段(10月份):为完善提升阶段。重点抓好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稳定保洁队伍,运行好 “户集、村收、镇村运输”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完成美化、硬化、亮化等工作,加强后期管护。抓好“三秋”期间农作物禁烧和规范堆放工作。利用已粉刷墙壁,搞好文化墙、文化街建设。抓好重点沿线村庄高标准整治提升,为迎接市环境综合整治观摩会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11月份):为总结验收阶段。重点抓好各类制度、设施设备、长效机制的完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活动。搞好先进村的宣传和典型培育工作。完成工作总结、表彰奖惩等工作。
三、标准要求
(一)一类村庄
将先期突击整治的**个村庄作为一类村庄,在前期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提升标准,打造全镇乃至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精品示范村。
1、及时清理、清运村庄生活垃圾,村内外无垃圾乱倒乱放现象。村内大街小巷无“三大堆”。村庄建立长期固定环卫队伍,每100户设1名环卫人员。村内实行干部包区、党员包街,农户负责门前的“三包”责任制。配备较为齐全的环卫用具,每10—15户设置较高标准的垃圾池(桶),垃圾收集清运系统运转良好。
2、管护好已硬化的街道,按时清扫,及时修补破损部分。管护好农田林网、国省干线穿越区域及农村公路两侧已栽植的绿化苗木,适时整理涂白,及时补植补栽。管护好村庄内外新栽植的绿化苗木,经常浇水、喷药,确保成活率。
3、所有大街两侧统一进行外墙粉刷,村庄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规范店外牌匾和物品摆放,及时清理不健康标语和小广告等。
4、田边沟渠整齐干净,边坡整平,树畦成型,无杂物堆放、无杂草。
5、建立健全各项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制度,并实现制度上墙。村庄环境整治档案齐全、规范存放。
(二)二类村庄
将重要路线和区域的**个村庄作为二类村庄,严格按照“四有”、“四好”、“四清”的目标,细化标准,强化整治,加快提升村庄形象。
1、及时清理、清运村庄生活垃圾,村内外无垃圾乱倒乱放现象,村内所有主要街道及进出村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小巷清除“三大堆”。村庄建有固定的环卫队伍。村内实行干部包区、党员包街,农户负责门前的“三包”责任制。配备配齐环卫用具,垃圾收集清运系统运转正常。
2、适度实施街巷硬化,管护好已硬化的街道,及时修补破损部分。管护好村庄内外、农田林网、国省干线穿越区域及农村公路两侧已栽植的绿化苗木,适时整理涂白。
3、村庄主要街道两侧统一进行外墙粉刷,村庄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及时清理不健康标语和小广告等。
4、田边沟渠整齐干净,边坡整平,树畦成型,无杂物堆放、无杂草。
5、建立健全各项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制度;村庄环境整治档案齐全,定点集中存放。
(三)三类村庄
将已实施“五化”村庄中的**个村庄作为三类村庄,按照“四有”、“四好”、“四清”的标准进行整治,适度搞好美化、绿化,保证整治效果。
1、及时清理、清运村庄生活垃圾,村内外无垃圾乱倒乱放现象。村庄有环卫管理人员,并配备基本环卫用具。进出村主街道无“三大堆”。
2、管护好已硬化的街道,定期清扫,及时修补破损部分。管护
好村庄内外、农田林网、国省干线穿越区域及农村公路两侧已栽植的绿化苗木,适时整理涂白。对已硬化的街道两侧实施亮化。
3、最少有一条主要街道两侧统一进行外墙粉刷,村庄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及时清理不健康标语和小广告等。
4、田边沟渠进行修整,无杂物堆放、无杂草。
5、村庄建立起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制度,建立起村庄环境整治档案。
(四)四类村庄
将今年新实施“五化”的**个村庄作为四类村庄,重点抓好“五化”工程实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实现全镇“五化”全覆盖。
1、主要街道要配备垃圾容器,方便群众投放垃圾;垃圾清运及时,村内环境整洁。
2、村庄道路要统一规划,村内至少一条主要街道进行水泥(柏油)硬化,主街道两侧要保证排水流畅。
3、至少有一条中心主街道实施亮化工程,并适度搞好绿化。
4、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立面整洁,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和农村垃圾清理及农村绿化予以适当补助。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和农村垃圾清理奖励资金,经考核验收合格后,按照每户每年3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补助。农村绿化奖励资金,经考核验收合格且树木成活保存率达到85%以上,按每新栽一棵树苗奖励2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同时,大力倡导“一事一议”,鼓励引导村庄积极自筹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采取直接参与建设、资金帮扶、物资捐助等多种形式,与村庄结对,帮助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镇农办、财政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做好资金的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二)突出典型示范。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村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周边村庄要率先开展以“五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
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三)完善各项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将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保洁队伍管理制度:对镇村两级环卫保洁队伍责任到人、到片、到区段、到街道,明确职责,经常检查,奖罚分明。定期整治制度:建立月有“整治日”、季有“整治周”、年有“整治月”制度,形成整治的统一性、制度性、经常性。监督举报制度:在镇农办、镇村中心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提高管理质量。
(四)严格督查考核。实行周督查、月评比、月通报制度,定期对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工作进度快、效果好,取得明显成效的村及相关人员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积极、任务不落实、进展缓慢、推诿扯皮的村及相关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实行目标管理,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纳入各单位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年终进行综合考评,结果与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包村干部和工作大队绩效考核成绩挂钩。
第四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和以“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筹办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的要求,为深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更好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建设活动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党员争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带头人和排头兵,把每一名党员在建设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创先争优领导点评范围,作为评先树优的参考标准之一。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果品、养殖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到产业生态化、收益最大化、环境友好化、资源节约化。
三、大力开展生态设施建设,保证村内最多每50户共享一个垃圾池(箱),做到村内垃圾最多每半月清理一次,发动广大农户新建沼气池,推动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生活环境。
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在村内荒滩、荒坡、荒山上发动党员群众植树造林,推行分户认养和集中收益办法,保证成活率,组织党员群众定期清理村内河道、沟渠、道路等两侧五堆。
五、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在村内主要街道醒目位置修建生态文化一条街,采取绘画、歌谣等方式宣传生态文化,并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改善生活环境、共建生态家园等主题开展各种集体性活动,普及生态理念。
甲方:中共界牌镇委 乙方: 村党(总)支部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第五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
**镇人民政府
关于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
区政府:
为贯彻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5月7日,张峰书记在全镇干部工作会议上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并对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每名干部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等不靠,不畏困难,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大力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到建设工地和群众中去,主动出击,力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推进我镇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群众利益无小事,生态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社会稳定。我镇每名
工作人员都时刻树立精品意识,满怀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信心和勇气,做到建成一户,让群众满意一户,让领导放心一户,真正让群众感到生态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
三是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工作。目前涉及到我镇的张庄新型社区、吴油坊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卫生室、商业门市、自助银行、公路公交、“四通”、“五化”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建设,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上学、就医、就业等一系列难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大力宣传,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起到了强大的舆论向导作用。在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过程中,村委会干部积极发动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提前拆迁和建设,不给群众留有任何后顾之忧,并对提前拆迁的群众给与一定得物质奖励。我们会抓住当前施工有利机遇,加大建设、拆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搬迁一批,拆迁一批,再启动一批,形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良性循环。
四是加大旧村改造,着力抓好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动一切力量对旧村进行彻底改造,形成适宜居住,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俱全的城市社
区化居住条件。对在旧村改造中腾出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对土地进行整合,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留得住、发展好、效益高的战略性新型产业,解决一批群众就业问题,使广大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效增加收入。
五是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巩固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果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我们会抓住重点,注重实效;完善制度,建立村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扩大建设成果。做到环卫硬件设施完善,环卫、保洁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坚持长效机制管理,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消灭卫生死角,加强居民卫生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船已起航,就应向既定目标奋力前行。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定会更好、更快稳步推进,定会按时、保证保量完成任务目标,交一份优秀的答卷。
****镇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