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办发文,坚决治理认证乱象!
国办发文,坚决治理认证乱象!
日前,国办印发《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部署26项任务分工。其中要求清理、整合、规范现有认证事项和收费,坚决治理认证乱象。加快推进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尽快实现认证结果的互认通用。《方案》部署26项任务分工,其中由质检总局等单位牵头的共3项,摘编如下:清理、整合、规范现有认证事项和收费,坚决治理认证乱象。加快推进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尽快实现认证结果的互认通用(责任单位:质检总局、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今年再压减50%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对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不同部门许可事项,要加快清理合并(责任单位: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质检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实行巨额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完善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违法经营者付出高昂代价(责任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通知》全文如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6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
第二篇:治理广告乱象
治理广告乱象
【背景链接】
在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告也全面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张力,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但是,美好的事物往往会被鱼目混珠、夹泥带沙。以虚假广告为代表的广告乱象大量存在,这一违背市场竞争机制的产物,正日益严重地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14年2月,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重点锁定虚假广告治理问题,将对发布虚假广告、含有法律禁止情形的广告、依法应经发布前审查而未经审查的广告等重点违法行为,提高罚款幅度。这是《广告法》自1995年实施以来的首次大修。
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
不得为药品推荐疗效、公共场所不能做烟草广告、弹窗网页广告须能一键关闭、只要与虚假广告“沾边”都将被追责、10岁以下孩子不能作广告代言人„„2014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广告法修订草案二审稿,为做广告划出五大“禁区”。
【深度解析】
【广告乱象的表现】
广告乱象的主要表现为:发布虚假广告的媒体越来越多元化。虚假广告除了少量违规通过正规媒体如电视、广播、户外媒体、正规报纸及杂志等发布以外,大多通过一些非法渠道进行传播。其传播的媒体呈多元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通过户外到处张贴或刷制小广告。这一形式已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尤其是给城市环境卫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是通过印刷纸质的小传单、小手册、小卡片等随处进行散发,或者通过杂志或报纸及通过邮政等渠道进行散发。这类广告大多是虚假医药广告、虚假的服务广告、非法的交易广告等等。
三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虚假广告。这一形式已引起有关法律专家的高度重视,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需要建立完全的信任关系,双方无法真实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这给不法者造成大量的可乘之机。
四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消息,骗取他人的钱财,达成非法交易时有发生。
五是通过电视及广播发布有偿新闻或者其形式与新闻相混淆,让消费者无法分清是广告还是新闻。现在很多的商家与电台及电视台联办节目,将广告制作成新闻或专题片的形式,在电台或电视台播放而不注明是广告。有的在报纸上请记者写专题报道,与新闻混在一起而不注明是广告,使消费者误以为是新闻而上当受骗。还有的药品厂家请来专家或者老人现身说法,故意引诱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还有的商家请来名人在广告中作虚假陈述。
【社会危害】
虚假广告是市场经济的非正常产物,它对我国的经济有着极大的危害。具体来说,其危害性如下:
一是虚假广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由于虚假广告内容不实,受虚假广告宣传的影响而购买其产品或接受其服务的消费者必然会在经济、身体、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是阻碍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虚假广告的暴利使得虚假广告的主体有利可图而对虚假广告乐此不疲,这对合法的广告主体会造成很大的冲击。面对暴利的诱惑,人们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制作貌似真实的具有更大欺骗性的虚假广告上,这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广告业而言,无疑是其健康发展一个巨大障碍。
三是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有序化、有效率的内在动力,其核心在于竞争的公平性,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然而,虚假广告却大大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其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它们在使不法经营者获得暴利的同时必然会侵害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直接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虚假广告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严重障碍,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引起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四是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大量的虚假广告导致大量虚假产品或服务流向市场,这同时意味着大量合格产品或服务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大量质量低劣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消费与生产领域,因其质量不可靠、无效而被废弃不用或提前淘汰,而大量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虚假广告的制作和发布,必然以合法广告的舍弃为代价;还有被侵权企业不得不斥巨资打假。这一切都将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是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假企业因消费者拒绝再购买而使产品滞销,经济效益下滑;受害企业因不法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农民和生产企业购买虚假广告商品,会直接破坏工农业生产。这些都会使国家税收减少,同时,国家又要支付大量的打假费用,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六是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行。社会再生产离不开准确的供求信息,然而,虚假广告使得客户和消费者被误导,导致供求机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致使供求机制受阻,长此以往,必将使得社会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成因分析】
第一,暴利诱惑是虚假广告产生的经济动因。
一些生产和服务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生产利润,扩大经济效益,置国家法律和法规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铤而走险,公开违法,无中生有地编造或者肆意夸大商品的功能,使广大消费者上当受骗。如在一些药品宣传中,往往只强调药品的疗效,而回避其副作用,一些厂家生产的化妆品宣传言过其实,给消费者造成了伤害。一些生产者将其食品冠以“保健”两字,甚至有的当作“药品”进行销售,夸大其保健作用,误导、坑骗广大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二,信息不对称为虚假广告存在提供契机。
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者(或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由于对产品的成本、质量等信息非常清楚,从而在交易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消费者具有非专家购买等特点,故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其劣势地位显而易见。
第三,广告媒体素质低下为虚假广告泛滥架设桥梁。
一是部分广告经营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在近几年的经济活动中,他们只注重追逐物质利益,导致了道德水准下滑,庸俗的“搞活观念”使一些人产生了“只要赚钱就是本事”的想法,见利忘义,抵制不了广告主的物质引诱,拉拢腐蚀,为虚假广告大开方便之门。二是法制观念淡漠。一些广告经营者无视国家法律尊严,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明知故犯。三是广告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层次不合理,教育投入薄弱。广告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而目前广告从业人员多数为初、中级专业水平,广告教育投入薄弱,既无长远的教育规划,也没有专门的基地,而且大学院校培养广告专业人才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缺口。
第四,消费者弱势地位造成纵容空间。
一方面“消费者惰性现象”较为常见。所谓“消费者惰性”,是指消费者在受了广告的欺骗后,如果预期投诉收益小于投诉成本,他就会放弃投诉。另一方面,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第五,广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够使虚假广告有机可乘。
自广告业恢复发展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广告法律、法规和规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现行广告法律法规日益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对虚假广告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二是现行的广告法律法规缺乏对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的新型广告进行监管的法律依据;三是现行广告法律法规中缺乏全国统一的广告内容审查细则。《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虽对广告内容规定了原则、标准,但过于笼统、抽象、不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可操作性较差。
第六,社会力量未能全力参与是虚假广告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消费者未能有参与广告监管的自觉性、主动性。由于广告法尚未广为人知,消费者自觉抵制虚假广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而对虚假广告未能形成家家参战、人人围攻的势态。二是新闻媒体参与广告监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表现为未能对广告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未能对商德进行引导和灌输,未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三是广告行业自律作用发挥不够。我国广告行业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自律规则不够完善,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开展公平有序的正当竞争和时时处处注意职业道德规范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广告行业自律的作用尚需加强。四是与广告有关的其他部门亦未能积极主动地协同广告执法机关开展对虚假广告的综合治理。
【建议对策】
第一,完善立法。一是建立规范的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二是赋予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的起诉权。
第二,强化执法。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增加经费。
第三,行业自律。一是确定广告协会的法律地位;二是制定行业规则,形成审查监督机制;三是加强广告市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
第四,严格审查。对电视、广播、报刊和户外等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全部实施发布前审查。对于审核不严格,造成消费损害的,广告审查部门承担审核责任;对于双方串通弄虚作假的,承担连带责任。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代言虚假广告 明星理应担责
2.整治广告乱象难凸显法律空白
3.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广告也可以快乐传播
【开头示例】
1.广告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商品经营者开拓市场的重要营销手段。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有些企业为牟取暴利,无视广告管理法规的规定,违反广告的“真实性”原则,利用虚假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误导、欺骗消费者,广告乱象长期禁而不止。
2.在当前社会,广告早已成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人们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也会被广告影响。广告不仅能传递信息,指导消费,有着强大的商业功能,也会传递情绪,指导行为,甚至改变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分析示例】
1.研究和比较世界上广告监管工作的先进经验,不难看出,广告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套完备且具有较高权威的行业自律准则和运行机制,而这正是广告自律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无论是构建专门的自律执行机构,制定完善自律规则,还是推动广告自律成为普遍的基本共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广告自律传统和自律氛围,我们既有巨大空间可为,又面临着繁重的任务。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语早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着名的广告流传已久,早已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积极向上的广告语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低俗的广告语,会对社会道德造成伤害,与健康向上的公序良俗格格不入,可能拉低公众的道德底线,对商家来讲,雷人广告语可能造成短期的“眼球效应”,然而对商家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已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广告的海洋之中。不论你喜欢与否,广告都以独特的方式,成为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背景下,广告也呈现出日益复杂多样的面孔。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在商业广告中不时出现一些非道德甚至违法的现象,不但使消费者上当受骗,而且还污染了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广告欺诈、不正当竞争等现象的出现,使广告业存在的负面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些都反映出现阶段中国广告文化的幼稚和薄弱以及广告伦理的失范与监管的匮乏。
【结尾示例】
1.商家利用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本无可厚非,但是广告宣传应当坚持一定的底线和原则,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不顾一切。规范使用汉字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表现,更是一个企业、一个媒体、一个城市良好文化形象的表现。规范广告用语,减少虚假宣传,给不规范广告语贴上休止符,刻不容缓!
2.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自然希望垃圾短信、虚假广告等成为过去式,在加大对始作俑者的处罚力度时,也应对监管者本身的失职进行严惩。毕竟,垃圾短信横行、虚假广告满天飞,这背后除却监管失职外,还可能有“保护伞”。只有解决了这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彻底杜绝垃圾短信、虚假广告。
3.广告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评判标准,到达率、记忆度无疑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但广告既是品牌塑造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信息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着力创造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应当兼顾社会效果,提升广告美感、丰富广告内涵,发挥广告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希望我们的好广告能够像好电影一样越来越多,也能够像好电影一样既叫好又叫座。
第三篇:建筑和房地产乱象治理工作汇报
建筑和房地产乱象治理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策部署,根据《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治理方案》文件的安排部署,街道办事处结合实际,制定《街道办事处辖区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治理方案》,根据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街道办事处辖区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落实治理原则
(一)突出重点。
围绕辖区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彻底整治,务求“清理不漏一户、治理不留一户、乱象不增一户”,确保有效遏制乱象蔓延趋势。(二)一案一策。
认真摸排乱象基本情况,科学分析成因、诉求,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领导包案一批、协调解决一批、查处规范一批、综合治理一批”,确保乱象得到有效根治。(三)依法依规。
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依法依规实施整治,不能因整治损害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属地负责。
办事处及各社区居委会是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配合执法部门负责查处,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加强督促指导。(一)无证开发、证照不齐开发或擅自改变许可内容进行开发建设问题
1.配合区执法分局、区住建局、区工质局等职能部门,严厉打击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行为。
2.配合区执法分局、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区住建局等职能部门,对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不动产登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行政许可、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行政许可等审批手续或证件进行核查处理。
3.配合区执法分局、区规划分局、区规划分局、区住建局、区消防大队等职能部门,对擅自改变规划许可内容、消防和人防审批方案等行为进行清理。
(二)房地产项目违规销售、售而未建、一房多售、未明码标价、违规发布广告、存量房交易不规范等问题
1.配合区执法分局、区住建局、区国土分局、区工质局等职能部门,对未经许可擅自销售、售后长期停工、将人防工程作为地下车位出售、将地下车位作为铺面出售和一房多卖等问题进行排查治理。
2.配合区工质局、区执法分局、区住建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等职能部门,对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中擅自发布销售广告,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情况进行清理整治。
三、治理区域、范围
(一)治理区域:
老盐关社区席吴二洲建筑及房地产项目。
四、治理步骤
(一)启动阶段:
2018年6月上旬至6月下旬
1.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牵头部门、责任部门。
2.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治理工作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界限,细化工作任务、处置化解时间等内容,就参与部门和人员进行安排部署。
3.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开展治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工作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二)排查阶段:2018年6月下旬至6月底
1.各社区对辖区内的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工程项目按照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治理方案有关要求,严格对照有关法规文件和标准规范对施工现场、销售现场开展自查自纠,自查整改情况应形成书面材料,并存档备查。
2.各社区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辖区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排查,督促业主单位及企业对自查发现的问题隐患进行全面整改。重点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的逾期交房、捆绑销售、价外加价、质量低劣、停工“烂尾”等情况进行排查。
3.根据全面排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台账,落实挂片领导包包责任,列出问题清单、责任主体清单,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制定整改时间表,及时进行整改纠正。
(三)集中治理阶段:2018年6月21日-11月20日
1.落实监管责任。各社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对相应环节的监管责任。建立部门有效联动、密切监控的监督机制。
2.加大案件查处(移交)。各社区加大对涉及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依照法律规定严肃处理涉事企业和有关人员,形成处罚一处、教育一片的氛围。
3.强化痕迹管理。各社区组织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进行检查,要每一个问题项目、问题企业进行台帐式管理,保留好专项治理工作痕迹,对不认真自查、治理、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及未按要求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建章立制阶段:
2018年11月21日-12月31日
办事处纪检部门和各社区居委会要结合整治工作发现的制度短板和管理死角,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的方式规范对建筑和房地产领域的管理,建立健全市场巡查机制、案件会商制度、诚信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
机关各科室、各社区居委会要充分认识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强力推动、务求实效。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工作推进。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落实具体的分管领导、部门及人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集中手段对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乱象进行专项治理。要根据方案要求的时间节点,定期、按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至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所有上报文件要同时报电子版和纸质文件。(二)严守工作纪律、形成治理合力。
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统一检查程序、严格执行部门法定执法职责、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公开透明。对涉及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件,要加大案件查处(移送)力度。要着力打好专项治理工作整体战,雷厉风行开展专项治理,务求治理措施取得实效。(三)强化舆论宣传和信息报送。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工作进展情况,依法公布典型违法案件,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法律意识,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为专项治理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四)严格督查督办、问责追责。
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每半月召开专题会议,定期研究解决专项工作中的问题。办事处要对机关各科室、各社区居委会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期督查,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规定提请追责问责,涉嫌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四篇:云南试点旅游警察 治理旅游乱象
云南试点旅游警察
治理旅游乱象
今年2月5日,云南省第一支旅游警察队伍――丽江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正式挂牌成立。截至目前,旅游警察已在云南省7个州市上岗执法,其中,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5个州、市公安局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腾冲市、瑞丽市2个县级市公安局设立了旅游警察大队。
自此,在全国范围内,除海南、河北和广西外,云南也成为了拥有旅游警察的省份,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全面设立旅游警察的省份。
旅游警察来了
“以前人们常说‘有困难,找警察’,现在出门旅游遇到困难,就找旅游警察。”在昆明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办公室,支队负责人杨荣彪介绍,旅游警察是一种新成立的警种,有正式的公安编制,云南的旅游警察支队、大队按照同级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进行设置和管理。
云南省明确规定了旅游警察支队、大队的主要职能,即:负责查处涉及旅游活动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破坏旅游市场治安秩序的违法犯罪案件;配合参与有关职能部门开展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监督、检查、指导各派出所对行政区域内的景区(点)开展秩序维护、内部安全保卫、巡逻防范工作;维护旅游市场治安秩序等工作。“旅游警察的成立,能为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带来两大明显变化。一是提高执法效率,二是加强执法力度。”昆明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民警黄初年说。
云南是中国发展旅游最早的省份之一,声名享誉海内外。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转型,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纠纷投诉随之增多。自2013年10月,香格里拉曝出导游威胁游客“刀架脖子”收少数民族家访费起至今,导游与游客纷争事件频发、且屡禁不止。
在此之下,云南省提出加快组建云南旅游警察总队。今年2月,丽江成立云南省首个旅游警察支队,在春节期间上岗执法。随后,云南旅游警察从“一地花开”发展为“四处飘香”:瑞丽、腾冲、大理、昆明、西双版纳、迪庆等地旅游警察支队也挂牌成立。截至目前,云南共有7地成立旅游警察,探索解决旅游执法短板问题。
此前,没有专门的警种负责此项工作,执法过程中存在着警种分散、取证复杂、调查滞后等问题,不足以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震慑作用。“旅游警察成立后,对外,可以代表公安机关与其他执法部门明确分工、联动执法,对纠纷投诉案(事)件进行及时、全面、高效处置;对内,可以理顺工作机制,规范案件办理方式,指导督促其他警种及涉旅案件所在地派出所协调配合,积极取证,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弥补其他执法部门取证难、处置力度弱的短板。”黄初年说,旅游警察更多地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整合内外部执法力量,对旅游市场监管形成合力。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云南省丽江、昆明、大理、迪庆、西双版纳、腾冲、瑞丽等设立旅游警察的重点城市,旅游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游客反映出门旅游多了一份安全感,旅游警察被点赞。
游客多了安全感
在不少游客眼中,旅游警察的出现,为游客在心理上提供了一份安全感。
“我们不是第一次来丽江,每次来游客都非常多,此次到丽江我们在不少景区都看到了旅游警察,而且景区秩序非常好,虽然没有与他们交流接触过,但出门在外的旅途中看到旅游警察,感觉很放心。”前往丽江旅游的胡女士说。
“今天刚到丽江,就被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吸引了。景区的管理很规范,经常能见到旅游警察在巡查,为游客提供帮助,游人也很文明,出行第一站感觉放心、舒心。”规范有序的丽江古城让正在游览的湖南游客李先生赞不绝口。
作为云南省最早成立的旅游警察队伍,丽江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成立时正值春节黄金周,民警们一上岗便全力投入到旅游市场治安秩序维护工作中,全天24小时值班备勤。春节期间,支队共出动警力200余人次,查处、侦办治安案件22起,处理违法人员22名;抓获在逃人员2名;联合古城派出所开展“两抢一盗”案件整治,抓获吸毒人员2名,破获盗窃案件2起;抓获扒窃嫌疑人3名,破获案件5起。
支队每天派出警力配合丽江市旅发委、古城管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拉市马场、白沙马场、大研古镇及周边旅游行业场所开展督导检查,期间受理游客求助2起,处理游客投诉20起,检查马场80余次,对拉市3家马场从业人员开展诫勉谈话。比如,有几个游客来丽江游玩时,被旁边的人推荐骑马。骑马过后,感觉收费贵了就找旅游警察报案。经过调查,支队把此案件定性为诈骗案,最终对马场当事人予以治安拘留处罚。
同时,支队到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玉龙雪山、拉市、宋城等重要旅游景区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走访、巡查,并积极与游客交流、与景区工作人员座谈,掌握相关情况,检查景区内购物店、酒吧、旅行社等旅游行业场所40余家,巡查宾馆酒店客栈300余家,为游客找回遗失相机1部。通过对景区实施有效管理和服务,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了景区安全。
此外,部分地区新成立的旅游警察还配备有英文较好者,兼职为海外游客服务。
旅游警察任重道远
有业者表示,设立旅游警察,成立机构只是旅游市场监管及整治的第一步,从有人管到能管好,更有赖于快捷高效的执法运行机制来驱动。对于以省为单位普遍设立旅游警察,甚至可以考虑综合执法模式,对与旅游相关的监管与执法职能进行归并扁平化配置,统筹执法与监管效率,由旅游警察牵头实施旅游市场常态管理。
也有业者表示,旅游警察一定要有很高的专业性,旅游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行业,该职业对旅游相关产业的法律知识都要了解,不能在处理纠纷时洋相百出。此外,旅游警察要有很强的服务公共性,旅游是世界的,旅游警察也应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在昆明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在他们的学习资料里有《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旅游行政执法实务基础》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每天完成日常执勤巡逻和明察暗访后,全体警员要回到办公室进行业务学习培训。”杨荣彪介绍,除了加强学习,支队还在努力细化职能定位、规范组织机构设置、建立基础工作台账、畅通对接渠道,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
他说:“昆明市作为全国旅游重点城市和旅游集散地,在云南省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建立旅游警察支队势在必行,我们要尽力把工作又快又好地开展起来,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治安管理服务水平增添力量。”
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朱伯威从执法方向给出了建议。他表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需要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完成,所以旅游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双向执法,不仅要规范旅游企业,对游客的违法行为也要严格执法。
对于旅游市场中的乱象,更多的时候,需要多个执法监管部门协同执法,因而建立联动工作处理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正在建立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部,州、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本区域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整治等工作。最终,要形成统一调度、综合指挥、快速反应、配合有序、高效处置的工作格局。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旅游市场整治要多想办法、多花力气,现在,云南旅游警察的出现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第五篇:尽快治理机关借调用人乱象
尽快治理机关借调用人乱象
胡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都大量存在各类借调人员,对行政管理和依法行政造成了影响。据报道,2014年湖南省仅清理省直机关一年以上借调人员就达1100多人;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清退借用人员1632人;一些国家部委机关正式员工和借调人员之间比例甚至达1:2以上。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借调太过随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则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借调乱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助长了让下级机关分摊人力成本的不正之风。借调单位不用给被借调人员发工资和福利,或者只承担与正式员工相比较非常少的工资和福利,而且无须或只需较少承担培养责任,相当于近乎无偿占用了被借调单位的人力资源,导致实际中的行政成本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
其二,加剧了上下级机关之间不正常的资源交易。被借调单位通过借出人员,与上级机关保持了较密切的信息往来和资源共享关系,有的单位为了获得升格、评奖或项目申请上的便利,不惜走后门、拉关系也要往一些权力部门“送人”。调查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借调“容易引起借调决策者的权力滥用甚至是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其三,干扰了原单位各项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借调人员不在岗工作,原单位仍然支付工资和一定的奖金。同时,借调人员占有编制,原单位想进新人员也不可能。更有些上级机关借调人员较为随意,没有任何手续就借调,甚至只是一句话就要人,严重干扰了下级机关的正常工作。
其四,影响了被借调人员的正常成长。有的政府机关借调下级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干部,并不是用来完成临时性任务的,而是长期从事一般性的工作。对这部分被借调人员来说,工资、职务等都在原单位,但在原单位根本谈不上工资晋级、职务晋升、考核获奖,职业生涯发展和工作积极性很受影响。
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首先是机关部门公务员编制核定不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加,而编制管理一成不变,未根据新形势进行适时调整,导致人员编制与工作职能极不相称,矛盾突出,工作任务和人手不成比例,只能依靠借调人员开展工作,很多中央机关都存在这一问题。按国际惯例,中央、省级、地方公务员之间的数量结构呈现“梯形”结构,而我国呈现金字塔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的中央机关工作事务确实过多,而人员编制则相对过紧。
借调现象大量存在,更与政府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有关。受计划经济惯性思维影响,有的部门职能转变还很不到位,运行不顺畅、效率不够高,一些应该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的职能,仍掌控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里;不少应该下放的职能,还没有下放给下级政府或让渡给社会机构,上级政府仍然承担或“承揽”了许多不必要的事务。比如,可以由事业单位或社会机构承担的评审评优任务,因为受利益驱动,很多仍掌握在政府机关手里。
机关在编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也是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及监督机制,有一些政府公务人员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不思进取,对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完成分内工作,拖了本单位的后腿。于是,一些司局处室便从下级单位抽调业务骨干,来完成理应由本部门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出现人浮于事与大量借调人员并存的现象。
要纠正政府机关在人员借调上的不当做法,提高行政效能,形成风清气正、管理规范、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局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动态核定机关人员编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的机构人员编制;适当增加从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编制数量;创新编制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机构编制资源效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调整公务员的结构,适当增加中央公务员数量,调减地方公务员数量与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编制分配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调整,建议每5年或最长10年应进行一次调整。
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公布权力清单,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对各类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可由市场提供、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逐步通过购买服务完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使机关从繁忙而具体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更好地集中精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减少政府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
三是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为彻底改变出工不出活的“懒政”现象,建议尽快建立各级机关“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对那些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流措施,引导他们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和成才的地方去工作,对那些适合上级机关工作的人员要通过正式途径依法积极进行考录或调动。
四是健全规范借调人员管理制度。建议相关部门对全国范围内的机关借调人员进行一次清查清退,杜绝把借调工作人员的做法“常态化”,严格控制政府行政部门向下属和关系单位借调人员的数量及比例。建章立制,完善借调人员管理办法,确因阶段性工作需要借调工作人员的,坚持“按需申请、从严控制”,明确需要借调人员的资格、能力标准,说明借调事由、要求,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同意后方可,并建立借调人员评价、考核和审查机制。
(作者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