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银行家
关键字: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实践
分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一些负面舆情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具有传播迅速、影响深入、后果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如不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应对和引导,可能会给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对社会公共安全亦会形成较大威胁。近日,运城银监分局(以下简称“分局”)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并对网络舆情监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以期进一步研究改善基层舆情监测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
由于认识到网络舆情对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分局调配力量和人手,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进行跟踪和引导,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的正面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了银行业良好声誉。运城监管分局的主要做法是:
配备较强的监测力量。针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分局调配了3名责任心强,业务熟练,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人员作为舆情监测人员,并组织他们学习银监会舆情监测的相关文件精神、《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当前中国银行业监管有关热点问题及回答口径参考》等资料,增加监测人员的知识储备。监测人员同时需要克服日常工作繁琐、监测工作时间长等困难,保证高度负责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高质量完成监测值班工作。
确定监测重点。分局结合监测值班任务要求,根据网络舆情的广泛性、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确定了天涯论坛、和讯论坛、百度贴吧、人民网“强国论坛”等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并把银监会、银行、房地产、地方融资、银行卡、理财等作为主要监测关键词,每日坚持浏览大量新闻和热点、敏感话题,尽可能多地捕捉当前热点和负面舆情。针对每天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1点之间网络舆情较多的特点,舆情监测人员集中时间进行监测搜索,确保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实行监测工作主值班制。为避免因办公室日常工作影响舆情监测,分局实行了舆情监测主值班制,即每周确定1人为主监测人员,负责网络监测和上报,其余2人辅助开展网络监测。同时,认真做好每周交接班,提示当期重点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舆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舆情监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分类编写回帖模板。分局将负面舆情进行了分类,如服务投诉类、经济金融形势评论类、信访举报类等,针对分类舆情,监测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把握舆论热点方向,研究编写了回帖模板,针对同类型的舆情,结合样本与舆情具体内容予以回帖,这样大大提高了回帖的效率和质量。
采取灵活的引导方式。分局舆情监测人员针对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随意性的特点,开阔思路,灵活多样地开展舆情引导工作。例如,在回复网络关于银行收取“数钱费”的讨论时,监测人员提醒网友换位思考,站在银行作为企业的角度思考大量清点零钞工作的难度和必要成本,尽量降低零钞清点收费事件的负面影响。在发现有网友发帖组织人员赴京上访时,监测人员以普通民众的身份劝导网友冷静对待,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在回复网友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负面评论时,监测人员列举了反映改革成效的银行业数据,用事实来引导舆论。在回复评论银行案件的帖子时,监测人员简述了银监会在案件治理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驳斥了发帖人全盘否定银行业监管成效的论点。
由于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加上媒体和公众普遍缺乏对现代金融体系和复杂金融产品的深入了解,更加容易产生误解。因此,监管分局和银行业机构必须将声誉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在已经建立起来的防控体系内,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的难点与问题
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全面捕捉负面信息难度大。一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活跃情况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每天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及时发现负面舆情的难度很大。二是涉及银行业改革的许多舆论信息,通常含有大量的数据,若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进行逐一核对,费时耗力。三是很多负面舆情都有较强的隐蔽性,仅从标题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般信息而漏过,只有仔细阅读内容,才能发现问题,若单纯以主题词或关键词搜索又很难发现。因此,舆情监测人员普遍感到搜索负面舆情任务重、压力大。
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基层舆情监测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不易监测的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敏感性,还要有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目前基层银监部门人力相对不足、经验不多,监测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训练,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舆情监测意识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舆情监测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目前,舆情监测轮流值班的工作机制,导致基层银监部门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舆情监测值班期,而完成任务后便较少进行后续跟踪监测。实际上,一条舆情信息往往会持续影响一段时间,有的可能半年以上,其间,可能会出现很多跟进的相关舆情。由于各分局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接续值班分局对已监测信息的持续跟踪监测明显不足,有的需重新进行搜集、筛选、分析、整理,不但重复劳动且降低监测效率,还使监测成效大打折扣。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措施建议
科学分类处置,提高应对效率。根据舆情反映的对象、内容不同,可将舆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采取不同应对措施。例如,对反映银行业服务不佳的信息,监测人员应正视目前银行服务存在的不足,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积极报道改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关于银行业改革相关信息,要统一口径,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高度,全面分析改革的成效,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同时,利弊皆要谈,好坏都要说,避免有“托儿”之嫌,增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
加强培训学习,提升监测水平。针对当前基层舆情监测工作人员亟需专业培训的现实,建议银监会在总结舆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一套简单易学、便于操作的舆情监测流程或教材,在系统内推广。通过业务培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在线测试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舆情监测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大局、大势的研判能力。同时,基层舆情监测人员应加强学习,特别是政治理论学习,把握国家及银监会的有关政策精髓,了解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方向,不断加强舆情处置能力。
畅通交流渠道,加强互通共享。网络舆情尤其是一些负面舆情经常出现在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或者变革前后。舆情监测人员应在其未形成“气候”之前,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消除负面影响。为畅通舆情信息交流渠道,达到及早发现、共同应对、节约资源的目标,分局之间以及分局与省局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加强情况沟通、经验交流。同时做好值班交接工作,增强舆情监测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共同应对突发、重点、难点和焦点舆情,注重舆情监测与银行监管的有机结合,增强基层银监部门舆情监测力量和成效。
第二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心得体会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我国网民人数已居世界第一。有关数字显示,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3亿,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不仅成为国人进行沟通和获取消息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广大网民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甚至宣泄自己的不正常的心态,或表达见解偏颇,制造、传播不实信息,以至出现网络暴力。每一个网络舆论监督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理性公民监督政府的手段,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网络恶性群体性事件,甚至通过人肉搜索等多种方式直接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组织合法权益构成巨大的侵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闻跟帖已成为网民直接表达心声的一个重要渠道,时政类新闻更是网民参与度最高的新闻类型。网民仅简单用一两句话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快餐式”的参与方式更近似于一种情绪表达。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消极情绪的敏感新闻(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股市震荡等),网民的情绪渲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离,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利用,那些动机不良者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网络舆论之中,这就难免失去这种舆论的公正性。针对新闻跟帖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特性,一个相对稳定的舆论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新闻跟帖等形式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让正面的、积极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及时平衡舆论显得更为重要。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靠的是致力于在中国大地上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个“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
民意的集纳和反应。优化民意集纳环境的重点是实现话语权的平等。在这里,平等不仅意味着扩展多元的民意渠道、消除信息鸿沟、疏通阻碍民意流向的渠道,还应包括净化网络环境,消除信息传达过程中的“熵”,提高民意向上传递的效率。
同时,加大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力度,保护公众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尤其是政府网站,在网络诉求处理的环节中,必须发挥好中枢作用,对网上收集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遴选,并积极做出反应。对于能够及时处理的问题,应充分依靠有关部门,迅速分发、限时办结和集中回复。
第三篇: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 XXX 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BBS、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网络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 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四)档案留存。对网民留言、领导批示、责任部门回复函等相关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归档保存。
第四篇: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究
时间:2014-09-05 23:42:00 作者:张梅贞 周小情
来源:青年记者
● 张梅贞 周小情
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是运用各种方法监测、搜集、汇总网络舆情信息的工作。它既是网络舆情工作的开端,也贯穿网络舆情工作的全过程。
在当前信息高度饱和的背景下,新闻的生命周期大约是4~6个小时,如果不能尽早报送并及时拿出应对方案,舆情处置工作会陷于被动,没有舆情监测与搜集,其他舆情处置工作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因此,舆情的监测与搜集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领域
网络舆情的划分应当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层面展开,其中,舆情相对集中,表现较为突出的领域如下:
1.重大决策部署类舆情信息
重大决策部署类舆情信息,主要包括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会议及讲话、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等。
这类舆情信息由上而下,主要包括媒体、公众对重大决策部署的意见和建议,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因此舆情监测与搜集也相对集中。舆情路径为:新闻类网站首发,各大论坛和微博转发,微博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和公众积极参与。因此,新闻跟帖、论坛和微博是监测重点。
2.社会热点类舆情信息
社会热点指在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反映在六大关系上:官民、警民、城乡、劳资、贫富和医患。此类议题指在一段时期内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事项,如: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社会就业、权力腐败和通货膨胀等。此类舆情首发舆论场主要集中在微博及论坛,如天涯社区的“天涯杂谈”、凯迪社区的“猫眼看人”,和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平台。
3.经济发展类舆情信息
经济发展类舆情主要包括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或问题,如中央关于经济问题的重大决策、通货膨胀、国企改革、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等。此类舆情要重点关注社会各界,尤其是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的分析评价。在场域上,首先关注新闻类网站的跟帖及财经类网站的论坛,其次重点关注一些微博意见领袖发表的言论。
4.重大突发事件类舆情信息
根据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重大突发事件根源于社会民生经济问题,往往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甚至影响社会秩序与安定,舆情一旦扩散开来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指向事件本身,关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发展;二是指向政府,政府部门的处理态度和措施直接影响公众的矛头指向;三是指向社会制度、体制等更深层的原因。
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路径有以下几种:第一,由传统媒体或记者介入曝光、调查、报道;第二,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意见领袖转发,推动舆情事件走向高潮;第三,伴随着事件的发生,谣言和流言流传,影响舆情走向;第四,当事人深谙互联网信息扩散之道,雇用网络推手公司,联合推动舆情爆发。
5.意识形态类舆情信息
意识形态类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社会思潮和敌对势力网上颠覆渗透活动等三类信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包括理论武装、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思想道德建设和对外宣传等诸多领域;社会思潮领域重点加强对高等院校,社科机构和社会上论坛、讲座等方面的舆情搜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国内一些别有用心者受境外势力的扶植和影响,利用网络鼓吹西方价值观,错误解读国家政策,这些都需要重视。对意识形态类舆情信息的监测,既要对国内的一些网络社区论坛、某些人的微博进行重点监控,也要对境外敌对网站进行全天候监控。
6.重要境外涉华类舆情信息
搜集境外涉华舆情信息对于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境外重要涉华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境外各主流媒体对我国重大决策、重大事件,我国主要领导人重要活动、重要讲话的重要报道和评论;涉及我国西藏、新疆、台湾等问题的报道和评论等。
针对此类网络舆情,主要监测境外敌对网站,要对其实行全天候、全网式舆情监测。
7.互联网发展类舆情信息
在互联网领域,主要监测和搜集互联网业界发展动态、国外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国际互联网管理法规、互联网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发展情况、国内互联网管理动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互联网疆界的保护、网络黑客、网络水军、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等方面的舆情。重点监测和搜集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应用对社会生活、宣传思想的影响。
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对象和搜集方法
1.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对象
除了按类别监测和搜集网络舆情外,还要监测和搜集一下重点对象的言论,主要包括:意见领袖、维权人士、网络水军、媒体记者、娱乐圈名人、知识分子、新闻线人、政府官员、异见分子和敌对势力等。
(1)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他在二级传播理论中发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认为信息的传播模式是按照 “媒介—意见领袖—受众”的方式进行,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达到那些人群中不太活跃的人群。②
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有可能原本就是现实社会中的意见领袖,也有可能是在网上获得影响力的网民。一旦他们介入某个话题,可以加快话题扩散速度并扩大影响。例如,2012年8月,湖北十大校花评选大赛中,组委会表示将对选手的外形进行测量,其中“两乳不下垂且距离大于20厘米”。这一标准一公布即引发争议,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杨澜随后在微博中怒批,这条微博在新浪和腾讯的微博平台共计被转发5000多次,评论3000多次。随后,多家媒体将其放在新闻标题里报道,这些报道随后被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可以说,杨澜作为知名媒体人士和意见领袖,大大地推动了这件事情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力。
(2)维权者
主要是指在中国现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求法定权利得到保障,反抗权利被侵犯,并无明显政治性要求的群体。他们的行动方式主要是法律诉讼、媒体曝光、上访、游行
示威等。主要有法律维权者、公益维权者和商业维权者,在网络媒体上非常活跃。
(3)网络水军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明确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进行炒作的网络人员,这一定义既包括网络公关公司又包括发帖回帖的不固定人群,网络水军区别于其他网络行为的根本特征是付费,即网络水军将自己在网络上的传播权利让渡给受雇者,是一种商业行为。③
网络水军以注水发帖或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来获取报酬,有专职和兼职之分。网络水军始于商业领域,已经渗透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他们除了利用网络进行炒作外,还有部分网络水军使用了诽谤、诬陷、抹黑等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编造轰动事件、混淆公众视听等。
例如近年两大乳业巨头的商业诽谤案暴露出乳业、媒体与网络公关市场的积弊。行业巨头之间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炒作,甚至雇用网络打手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攻击。从“伊利QQ星性早熟事件”到“圣元性早熟事件”,一次又一次的恶意攻击,严重损害了中国乳业品牌的形象。
2.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方法
目前,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方法,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搜索和人工搜索两种方法实现,此外,报送机制是对技术搜索和人工搜索手段的重要补充。
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以及数据挖掘工具的不断完善,舆情搜集软件通过关键词等技术自动获取信息,会大大提高舆情搜集工作的效率。然而,目前的舆情搜集软件还存在很多问题,70%的舆情监测与搜集工作都是靠人工搜索来完成的。
(1)百度高级搜索
在关键词搜索上,可以选择“新闻全文”或“新闻标题”两种搜索方式,新闻条目会显示该新闻在网络上的转载量。另外,“百度新闻搜索”中的“高级搜索”性能稳定,功能强大,是一个多条件的组合搜索。
(2)奇虎搜索引擎
奇虎搜索是国内较强的论坛与博客搜索工具,在舆情监测中使用较多。奇虎搜索具有时间选择灵活、定点搜索方便、论坛博客搜索功能可靠等优点。
(3)谷歌搜索
谷歌是国际上最流行的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在舆情监测中,谷歌比较擅长阅读定
制和外媒消息搜索。它经常使用的包括“网页搜索”、“新闻搜索”、“博客搜索”、“财经搜索”、“论坛搜索”。谷歌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系统不稳定。
3.监测与搜集指标
舆情爆发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社会因素相关,如前文列举的七类容易产生网络舆情的事件;二是事件本身具有争议性;三是舆情信源本身。鉴于此,形成的监测与搜集指标如下表:
【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媒体人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性研究——基于网络第三方介入力量视角”(编号:14G46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8/content_4024011.htm
②付永利: 《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李彪 郑满宁:《微博时代网络水军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影响效力研究》,《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4年8月中
第五篇: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重要性
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重要性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舆情存在于网络中,舆情存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据了解,大多数舆情都是对当事方不利的,属于负面消息。要减少舆情的产生,除了做好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以外,无论是企业、政府单位、还是高校等最好的办法还是从自身做起,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坚持办事原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