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02:1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

第一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 引言

2015年中央和地方债务余额总量大概是26.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16万亿元,总体可控。但全国人大常务会审议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有100多个市本级、400多个县级的债务率超过100%。另外,贵州、辽宁的债务率分别达到120.2%、197.47%,云南、内蒙古的债务率分别达到111.23%、104.7%,都高过了人大常委会划定的债务率不超过100%的红线。

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针对我国的地方债务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是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强管理的开始。2016年1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通知,这是在2014年“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强管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做出总体部署和系统安排。

2地方政府性债务概述

2.1 概念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省、市、县、乡(镇)四级地方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等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或因公益性项目建设形成的最终必须由地方政府偿还的债务。

2.2 成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成因有四点: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长期不匹配,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缺乏统筹有效监管且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过于偏重 GDP 等经济数据。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3.1 违规举债、变相举债时有发生

一些地方政府仍然违规举债,或为企业举债违规提供担保承诺等;个别金融机构继续为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提供支持,并要求政府进行担保。“明股暗债”等变相举债行为时有发生,这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2 多种举债方式并存

目前地方政府举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另一种是发行融资平台公司债券。其中,融资平台公司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了相当大比例。由于融资平台公司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果建设过程中发生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情况,影响项目按时投入运营,导致债券本息无法按时收回,将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偿债风险。另外,举债方式之间缺乏统筹,地方政府债券与城投债之间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担机制。

3.3债务资金违规使用

从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看,有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将债务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还有的投入房地产市场,还有地方政府将债务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建设。这些做法不仅与上级部门批准的债务用途不一致,而且违反了国际公认的“举债只能用于资本性支出,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的“黄金法则”。

3.4 债务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政府性债务管理职责分散在财政、发改委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统计口径尚未统一。加之各地方政府都实施对外保密政策,从不公开政府性债务情况,即使对上级部门也有所保留,因此各部门掌握的政府性债务和上级部门的统计数据相差较大。此外,全国联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尚不能依靠信息网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施实时动态监控。

3.5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多头管理,举债主体多元的情况。除财政部门管理的一部分政府内、外债以外,大量政府性债务游离在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如投融资领域的发改委;农业领域的农业部门;还有地方政府成立的有关的领导小组等临时性机构等。此外,由于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很难介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社会中介等形成合力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督机制尚未形成。《预案》出台实施的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国务院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预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要求。即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设置地方政府债务的“天花板”。

4.1 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机制的确立

2014年的43号文和2015年的《预算法》都发出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的信号。此次《预案》再次明确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边界,同时首次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机制作出了系统性安排,是对之前“开前门、堵后门”、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等政策要求的切实落实。同时,《预案》进一步厘清了各类债务的偿还责任,明确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负总责,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属地原则各负其责,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亦是对之前已出台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的延续和深化。

4.2 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管理措施等的逐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得到了较为有效的管控,但当前仍存在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个别地区风险超过警戒线、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不规范等问题。此次《预案》作为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政策储备,重申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边界,明确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分类及各方偿债责任范围,划分了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等级,提出了债务分级负责、分类施策、及时应对的处置原则,建立健全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监控,以期实现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同时,此次《预案》首次提出的分级应急响应处置方案、财政重整计划、责任追究机制等可执行性措施,将有助于保障该政策出台后的切实落地。

4.3弱化了城投公司债务与政府性债务在法律意义上的关联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多以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以及存量或有债务的形式存在,在2014年债务统一甄别后发行的城投债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不承担债务偿还责任。此次《预案》再次明确则进一步弱化了城投公司债务与政府性债务在法律意义上的关联性,城投平台信用质量评价时应更加关注公司自身的信用状况。此外,《预案》再次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从长期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及风险防范固然重要,但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及事权关系的匹配问题亦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一环。地方政府性债务改革建议

5.1 改革税制充实地方政府税收来源

“营改增”改革以后,会出现地方政府自主财源进一步减少的局面。现在地方财政本来就拮据,地方税收下降后将更加捉襟见肘。所以,目前的税制肯定要改,要给地方政府足够的税收来源,增加其自主税源。

5.2 改革转移支付制度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专项转移支付太多,一般转移支付太少。而专项转移支付的特点就是锁定用途,决策权在中央部门,导致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因此,要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

5.3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规范和合理的举债融资渠道,在通过融资平台进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受阻后,必然滋生信托、售后回租等高融资成本的融资工具。因此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第二篇: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成因、影响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资金需求旺盛。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主动举债便成为地方政府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选择,并且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然后具体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形成的原因,并简介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分税制;政府职能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通过政府投融资杠杆大量举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伴随高速膨胀的债务规模,地方政府性债务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审计署对全国所有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25590个政 府部门和机构、6576 家融资平台公司、54061 个其他单位、373805 个项目和1873683 笔债务进行审计的结果表明,我国

地方政府性债务总体规模较大,截至2010 年底,除54 个县

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

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 亿元,同时,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差

别较大,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深入分

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探索解决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

性债务风险的治理之策乃当前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之要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具有特定的内涵,依据审计署的定义,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其他单位等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因公益性项目(指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不能或不宜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府投资项目,如市政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公共卫生、基础科研、义务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要找到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对策:首先,我们要分析债务现状及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其次,要全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现状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大规模膨胀的过程。1978年~1992年,中国经济转轨的前期阶段,地方举债受到严格控制。1992年以后,我国开始步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开始凸现。1994年财政改革分权后,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膨胀。在1998~2004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地方政府被动增加直接债务。2004年后,地方政府性债务迈入“大跃进”阶段。其间,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债务规模庞大,扩

张普遍较快;县乡政府负债沉重;债务来源多样;债权主体不断扩散;债务关系复杂等特征。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施行,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城投债井喷的新态势。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规模与增速如图1所示。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

(一)分税制改革不彻底

1994年的分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家财政的汲取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这一改革遗留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造成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和财权划分的不对称,逐步形成“财力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集中”的局面,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借入债务。

(二)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

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集中在增进地区的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理念仍停留在“建设型”政府的阶段,相对于服务,更热衷于搞经济开发建设;部分政府资金违背公益性和市场经济原则,投向竞争性、盈利性的非公益性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沉溺于“大而全”,超标准建设、超前建设,既脱离现实需要,又没有偿还保障;另一些地方大肆举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浪费人力物力。

(三)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债务增加

国家增加国债向地方的投入,对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国债投入需要银行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由于国债在地方主要投向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甚微的基础设施,因此,银行的配套资金实际上成了地方政府担保的贷款,最终偿债责任会落到地方政府的头上。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大多也通过投资公司之类的经济实体从多渠道融资,地方财政投入很少,这也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另外,国债转贷给地方部分,地方政府还必须还本付息。尤其是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为“保增长、保稳定”,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积极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地方负债呈“大跃进”之势。

(四)债务监管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制定了债务管理的办法和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

位的问题。一是债务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债务计划编制不完整;二是债务审批缺乏严格程序,偿债准备金提取不够或者没有提取,债务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出现分散管理、多头举债的现象;另外很多地方政府还未建立相关债务管理制度、债务风险和预警机制,也没有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对债务潜在风险的关注不够。此外,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对政府性债务的追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把政府负债列入地方党政领导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赋予适当的指标权重。

(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已经打破,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投融资体制还未建立,一些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反而把改革的成本转嫁到地方政府,直接导致政府债务的增加。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受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限制的影响,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难以快速发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贷款、土地抵押、发行债券、上级财政借款和工程项目欠款等方式大量举债。举债规模过快过猛,是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影响

(一)扭曲了信贷市场

地方政府性债务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来完成自己的政绩工程,可能一个城市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人口,却已经开始修建地铁。其收益绑定在未来宏观经济状态上而非项目本身的收益率,即未来中国如果仍将以过去的速度增长,地方政府就将获得预期的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而具有好的投资项目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这就催生了民间资本市场的利率,高利贷风险一触即发。

(二)中央货币政策可能受到限制

为了控制通胀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顾及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和还本付息负担又不能过紧,特别是不能简单提高贷款利率。于是,折中的方式就是采取以稳定货币供应数量和信贷占GDP比为主的改进的货币主义政策。

(三)监管失控引发资金滥用

由于地方负债无明确法律规范,导致资金滥用现象相当普遍。滥用资金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向的随意性,即举债而得的资金在贷款时就没有明确用途。由此导致账目不透明、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等问题。二是举债额度无节制,由于无具体法规及监管,地方政府倾向于尽可能多的举债,而银行深信“政府信用”,供需关系稳固,于是出现债务规模

持续扩大化。

(四)损害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引发社会信用危机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阻碍了投资和消费。近几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1年~2013年期间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额为5.68万亿元,占到债务余额总量的53%,未来2~3年偿债压力将会较大。一旦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现象,将会损害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引发社会信用危机。

四.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有良好作用,可以实现既定政策目标。但超过一定的度,则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各方面。因此,必须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而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

从体制因素看,1994年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造成的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不对等是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的根本原因。因此,进一步完善改革我国的财税体制才是治本之道。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对等划分、加大中央转移支付以及探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等,将会从根本上缓解地方政府负债过高的问题。另外,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体系,记录和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用途,都是财税体制完善的方向。

(二)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使地方政府的职能彻底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换。首先,要将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为教育、医疗卫生、市政道路桥梁等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财力也应集中解决上述问题。其次,地方政府应从经营性交通设施、盈利性领域和行业实现逐步退出,特别是要改革投资体制、行政审批体制,逐步放宽职业教育、社会医疗、交通设施、金融服务业等的投资门槛,破除行业垄断,为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搭建投资平台。

(三)理顺财政投融资体制,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自主发债

改革预算法,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允许地方政府根据经济条件适当发行相应类别的市政公债,这样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融资的透明程度和规范性,2011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这项政策不仅将减轻其偿债压力,也有利于拉长债务的偿还期限,连接市场的流动性和地方政府的资金要求。尽管自行发债仍须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之内,与“项目自主、发债规模自主、发债用途自定、偿债自负”的自主发债仍有不小距离,但从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过渡到试点地方自主发债,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更多地参与到政府性债券的发行中来。另外,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大保险、担保、期货等民间风险经营机构发展力度。

(四)创新和完善债务监管机制

创新和完善债务监管机制有利于控制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持续较快的增长,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债务完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完整债务计划编制;二是严格债务审批程序,敦促地方政府建立相关债务管理制度、债务风险和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对政府性债务的追责机制,把政府负债列入地方党政领导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赋予适当的指标权重。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报告制度,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须向中央政府汇报财政账户收支情况。

第三篇:浅谈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

浅谈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 2013-3-21 10:26 杨华

由于地方建设性融资需求过快增长,客观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为控制债务规模、防范金融风险,中央下发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约束性措施,分级次、分摸清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深入分析债务成因和偿债风险,揭示和反映债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地方政府性债务听起来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实际上关系密切。比如政府进行的项目建设,特别是民生工程,多是举债而来。但是,地方政府借债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看效果。对于地方大力举债而且多以土地作为抵押的情况,这种形式目前已经很普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整体风险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尚没有达到危机状态。然而,现在也必须开始介入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以消除隐忧加强管理防范风险。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地方债有多大规模,将会造成什么风险”等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到现在仍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这主要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认定标准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同时没有统计指标体系。从大量的审计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包袱日益沉重,债务风险日趋加大,给地方经费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这是由于某些地市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公共产品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发展实力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产出所占比重低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长期以来不断投入发展,可产出效益不明显,这是形成政府性债务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这些债务发生年代久远,这期间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更迭频繁,原欠债单位有的破产或改制,有的债务人已死亡或离开本地无法联系,债权人模糊不清,合同约定的使用及还款计划也不清楚,使债务清理核实起来很艰难。

通过进一步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资金投向、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债责任归属,分类评价政府性债务的偿债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维护财政安全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经济安全、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方面的“免疫系统”作用。

一是严格控制政府性负债建设行为。对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由同级发展改革(计划)、财政部门等对建设规模、筹资渠道、成本收益和偿债资金来源等作评审论证,重大项目应通过社会听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坚决杜绝盲目、违规举债。

二是建立政府性债务归口管理制度。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所属单位举债,在政府统筹安排下,由同级财政部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努力扭转多头举债、权责不清、调控不力的局面。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资金审核,承担本地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的,各级投资审批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

三是科学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各级政府根据建设需要和承受能力,在编制财政收支预算的同时,要编制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明确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偿还本息等计划。四是着力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严格确定偿债责任单位,确保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并按合同规定按期还本付息。没有稳定、可靠资金作还债保障的项目,各级政府不得负债建设。要设立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准备金数额一般为年初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3%—8%,有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提取比例。偿债准备金由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不得截留、挪用。

五是加强项目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等的使用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稽核检查,实行过程控制,严防项目举债突破计划规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完成后,财政、发展改革(计划)等部门要对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功能作用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

六是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政府性债务报告制度,对本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分类统计,定期编制报告,由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后,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建立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负债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偿债率(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等为重点,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其中,负债率不得超过10%,债务率不得超过100%,偿债率不得超过15%。

七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政府性债务情况要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未按规定举借债务、违规对外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未按计划偿还债务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四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影响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影响与对策

金融12-1 邵君朋

201205001024 众所周知,举债权是规范的分税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地方公债已成为国家公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虽已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税制框架基本形成,但按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仍无权自行举债。国家长期坚持对地方政府举债的严格限制,其主要动机在于防止财力分散,避免重复建设,维护金融秩序。但尽管如此,调查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达到相当规模,除部分合法债务外,很多债务处于隐蔽状态。这些债务长期不受预算体制与政府统计监控,难以确认和量化,这显然不利于债务的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极易引发债务风险和财政危机。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该尽快建立地方公债发行制度,健全债务管理机制,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规范化、透明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一)债务规模现状

根据2011年6月27日发布的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公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闰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有关债务总额分别为67109.51亿元、23369.74亿元和16695.66亿元.分别占总额的比重为62.62%, 21.80%和15.58%`.从政府层级来看:省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2111.94亿元.占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的29.96%;市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6632.06亿元,占总额的比重为43.51%;县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8430.91亿元,占总额的比重为26.53。其中属于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9710.68亿元,省级8826.67亿元、市级为26845.75亿元、县级为14038.26亿元,分别占总额的17.76%、54%和28.24%。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及债务余额也有精确数字:根据审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分为165家、1648家和4763家,共计6576家。从审计报告结果来看,截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加上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后债务率为70.45%,近年来各地政府债和城投债发行规模详见下表。

在2011年6月市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市计结里》中显示: 全国省、市、县收入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7%,2010年底,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9%,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64%。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继续增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会面临失控。

(二)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

1、举债分散,决策不严

由于缺乏国家统一规范,各级地方政府举债决策分散,有的举债决策权在发改委,有的分散在各主管部门,有的则由举债单位自行掌握。举债主体更多地考虑如何快捷地筹集资金,在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较少考虑偿债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也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为了举债成功,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机构借款,对企业和个人的举债行为随意承诺和担保的行为比较普遍。近几年,为克服分散举债的弊端,某些地方政府有意通过地方投资公司打捆举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门举债的分散程度。

2、偿债意识不强,偿债制度不健全

在偿债问题上,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能不还则不还”、“新官不理旧账”等赖账思想。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拖延或逃避债务。首先,债务拖欠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常用手段,拖欠的债务也成为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各种手段逃避或转嫁偿债义务,如频繁变换银行账号、行政干预法院公正执法等。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转嫁其所属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通过破产、分立重组、合资、租赁等方式帮助地方国有企业逃避债务。再次,当债务无法拖延,不得不偿还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从其他支出渠道临时调用资金或通过举借新债,甚至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拖欠公务员工资等方式偿债。

各级政府缺乏真正的偿债管理制度。按照要求,有地方外债和国债转贷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建立偿债准备金。但事实上,除了一部分省市级政府建立起偿债准备金外,大多数县级政府至今仍未建立。当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对上级的债务时,上级政府往往采取预算扣款的方式强制偿还债务,造成地方预算资金更加紧张。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财政风险效应

地方政府债务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大规模的还本付息开销,对于财政保障能力低或财政支出刚性大、回旋余地小的地市,地方财政状况难免因为举债过多而不断恶化,严重威胁财政稳定性。东部某省份接近一半的地市政府债务余额是当地才正式收入的一半以上,地方财政步履维艰难以承受,严重影响公共服务的投入。

(二)、信用风险效应

政府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的很多经济活动都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上。如果政府只借不还或拖延偿还,损害不仅是债权人的利益,更是政府的形象。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13年12月31日报道,中国国家审计署在外界期待已久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近70%,达到17.9万亿元人民币(2.95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风险。大量事实表明,在偿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增幅债务到期不能清偿使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经营变得十分困难,地方政府债务的延期、拖欠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恶化了信用环境,树立了不好的模范。

(三)、效率风险效应

地方政府相较于市场经济主体融资信用高,融资规模大,也更加方便,但这也极易诱使地方政府只考虑短期收益,忽视偿还能力,出现许多重复建设,低效投资的现象,造成资源低效使用和浪费。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城市都设置了多个开发区,有些开发区功能重叠,分布密集,既浪费了开发区效益,又浪费了土地、水能、电力等资源,也加剧了政府的偿债负担。尽管近年各级政府清理了大批低效的开发区,但前期投资造成了巨大浪费。

三、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从目前的调查中看,谁都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严重,但由于缺乏清晰可靠的债务信息,难以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我国尚无一个统一、权威的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管理与监督。鉴于财政部门是政府债务的直接承担者,并且政府债务的规模和融资效益都与各级财政收支息息相关,所以,建议强化财政在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地方政府应组织财政、审计部门,对与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的部门与机构的债务状况进行彻底清查。对应该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债务,要按照债务偿还期限划分不同档次,根据财力增长幅度制定相应的偿还激化,做好偿款资金的准备工作,在财政债务大幅度的降低之前,地方政府应严格控制新的债务增加。

今后,凡是有地方政府债务的地区,或者在财政部门建立债务管理机构,全面负责贷款的申请、资金的划拨、资金使用监督、贷款的偿还等债务管理的业务工作;或者在现有地方信托投资公司基础上组建地方政策性银行,剥离其商业性业务,将财政信用、政策性金融的融资权限集中起来,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专门机构,统一执行地方政府的投资意图。总之,所有措施目的均在于加强地方债务统一管理,保证资金有效性。

(二)、建立与地方政府债务相应的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

实行严格规范的债务投资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应建立严格的债务投资决策责任制,以规范形式明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的偿债责任。为避免决策失误,应实行决策者一贯负责制,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生产的全过程负责到底,全面监督。对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或使项目失败的负责人,应给予处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建立地方财政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偿债基金,专项用于各种地方债务的偿还。敦促项目单位制定落实偿债计划,按月将资金汇入偿债基金,由政府统一负责还本付息。

健全政府担保机制。在地方政府债务中,由政府担保的债务有一定规模,增加了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担保债务风险的防范,制定担保原则。对市场竞争性项目,财政可不予担保。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分级担保、实物担保等制度,尽量缩小担保规模。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系统。根据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现状,研究确定相对合理的债务监控指标体系,如债务期限结构、负债率、还款率等,保证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相适应。

我们坚信,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和分级预算体制的健全,随着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日加严格,金融市场的运行将越来越安全,地方公债的运作空间将不断拓展,并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及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荣华:《中国财政、金融问题研究》 2004年版 [2]樊丽明 李齐云 等著《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2001年版 [3]樊丽明 黄春蕾 李齐云等著《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2006年版

第五篇: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州*关于印发*州*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

*镇,区直各部门,区属、驻区各单位:

《*州*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预案》已经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州*党政办公室

2017年7月 日

*州*地方政府性债务 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总则 1.1 目的 1.2 工作原则 1.3 编制依据 1.4 适用范围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2.2 部门职责 3 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预警监测 3.2 信息报告 3.3 分类处臵

3.4 债务风险事件级别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和应急处臵 4.2 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 4.3 舆论引导 4.4 应急终止 5 后期处臵

5.1 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记录及总结 5.2 评估分析 保障措施 6.1 通信保障 6.2 人力保障 6.3 资源保障 6.4 安全保障 6.5 技术储备与保障6.6 责任追究 7 附则 7.1 预案解释 7.2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 1.1 目的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工作机制,坚持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稳妥处臵,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工作原则 1.2.1 分级负责

管委会对全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负总责。区直有关部门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的指导。

1.2.2 及时应对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处臵相结合,加强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监控,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妥善处臵风险事件。

1.2.3 依法处臵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应当依法合规,尊重市场化原则,充分考虑并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101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州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应急处臵预案的通知》(*市府办发„2017‟41号)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地方政府已经或者可能无法按期支付政府债务本息,或者无力履行或有债务法定代偿责任,容易引发财政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本预案所称存量债务,是指清理甄别认定的2014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包括存量政府债务和存量或有债务。

1.4.1 政府债务风险事件

(1)政府债券风险事件:指由省政府发行并转贷市县的一般债券、专项债券还本付息出现违约。

(2)其他政府债务风险事件:指除地方政府债券外的其他存量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出现违约。

1.4.2 或有债务风险事件

(1)管委会提供担保的债务风险事件:指由企事业单位举借、管委会及有关部门提供担保的存量或有债务出现风险,管委会需要依法履行担保责任或相应民事责任却无力承担。

(2)管委会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风险事件:指企事业单位因公益性项目举借、由非财政性资金偿还,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担偿债或担保责任的存量或有债务出现风险,为维护经济安全或社会稳定需要承担一定救助责任却无力救助。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管委会成立区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区政府性债务日常管理工作。当出现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时,根据需要转为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债务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债务风险事件应对工作。

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债务应急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财政、发展改革、审计等部门、单位以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当地银监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时调整成员单位。

2.2 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 2.2.1管委会职责

制定本地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预案,在省财政下达的限额内举借新债,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对本地区债务风险采取应急响应并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并及时向省政府、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债务风险情况。

2.2.2部门职责

财政部门是政府性债务的归口管理部门,承担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负责债务风险日常监控和定期报告,组织提出债务风险应急措施方案,协调成员单位参与应急处臵工作,承担债务管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债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是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的责任主体,负责定期梳理本行业政府性债务风险情况,督促举借债务或使用债务资金的有关单位制定本单位债务风险应急预案;当出现债务风险事件时,落实债务还款资金安排,及时向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评估本地区投资计划和项目,根据应急需要调整投资计划,牵头做好企业债券风险的应急处臵工作。

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开展审计,明确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按照职能分工协调所监管的地方金融机构配合开展政府性债务风险处臵工作。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开展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牵头做好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金融稳定。

当地银监部门负责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做好风险防控,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开展风险处臵工作,牵头做好银行贷款、信托、非法集资等风险处臵工作。

其他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债务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落实政府性债务偿还化解责任。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预警监测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中央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建立债务风险应急机制,按照省财政下达的风险预警监测办法,运用相关指标监测债务规模,定期排查风险,及时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管委会及财政部门应当将政府及其部门与其他主体签署协议承诺用以后财政资金支付的事项,纳入监测范围,防范财政风险。3.2 信息报告

管委会应当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漏报、谎报。

3.2.1 政府债务风险事件报告

财政部门预计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的,应当提前3个月向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同时,研究制定应急处臵预案,经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后,由管委会提前2个月以上向市政府报告,并抄送市财政。发生突发或重大情况,管委会可以直接向省政府报告,并抄送省财政。

3.2.2 或有债务风险事件报告

政府或有债务的债务人预计无法按期足额支付或有债务本息的,应当提前1个月以上向本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经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确认无力履行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后,由管委会向市政府报告,并抄送上级或市财政。遇突发或重大事件,管委会可以直接向省政府报告,并抄送省财政。

3.2.3 报告内容

包括预计发生违约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类别、债务人、债权人、期限、本息、原定偿还安排等基本信息,风险发生原因,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3.2.4 报告方式

一般采取书面报告形式。紧急情况下可采取先电话报告、后书面报告的方式。分类处置 3.3.1 地方政府债券

对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依法承担全部偿还责任。3.3.2 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

对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经管委会、债权人、企事业单位等债务人协商一致,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等有关规定分类处理:

(1)债权人同意在规定期限内臵换为政府债券的,管委会不得拒绝相关偿还义务转移,并应承担全部偿还责任。管委会应当通过预算安排、资产处臵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

(2)债权人不同意在规定期限内臵换为政府债券的,仍由原债务人依法承担偿债责任,对应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由省财政统一收回。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

3.3.3 存量或有债务

(1)存量担保债务。存量担保债务不属于政府债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出具的担保合同无效,对其不承担偿债责任,仅依法承担适当民事赔偿责任,但最多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担保额小于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二分之一的,以担保额为限。

具体金额由管委会、债权人、债务人参照政府承诺担保金额、财政承受能力等协商确定。2)存量救助债务。存量救助债务不属于政府债务。对管委会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存量或有债务,管委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救助,但保留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3.3.4 新发生的违法违规担保债务

对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施行以后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担保承诺的债务,参照3.3.3第(1)项依法处理。

3.4 债务风险事件级别

按照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情况,划分为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个等级。当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照较高一级处臵,防止风险扩散;当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等级随时间推移有所上升时,按照升级后的级别处臵。

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监测主体为市级、区级政府。*州*管委会为县级以上政府派出机构,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市政府负责监测。

3.4.1 Ⅰ级(特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省级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到期本息兑付出现违约;

(2)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Ⅰ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3.4.2 Ⅱ级(重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管委会连续3次以上出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流标现象;

(2)管委会地方政府债务本金违约金额占同期本地区政府债务应偿本金5%以上(未达到10%),或者利息违约金额占同期应付利息5%以上(未达到10%);

(3)因到期政府债务违约,或者因政府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影响极为恶劣;

(4)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Ⅱ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3.4.3 Ⅲ级(较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全市地方政府债务本金违约金额占同期全市政府债务应偿本金1%以上(未达到5%),或者利息违约金额占同期应付利息1%以上(未达到5%);

(2)因到期政府债务违约,或者因政府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造成较大群体性事件;

(3)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Ⅲ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3.4.4 Ⅳ级(一般)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管委会无法支付地方政府债务本息,或者因兑付政府债务本息导致无法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 2)管委会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或者因履行上述责任导致无法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

(3)因到期政府债务违约,或者因政府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造成群体性事件;

(4)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Ⅳ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

管委会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管委会要加强日常风险管理,按照财政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臵指南》,妥善处理政府性债务偿还问题。同时,要加强财政资金流动性管理,避免出现因流动性管理不善导致政府性债务违约。对因无力偿还政府债务本息或无力承担法定代偿责任等引发风险事件的,根据债务风险等级,相应及时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臵。

4.1.1 Ⅳ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对风险事件进行研判,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立足自身化解债务风险。

①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一般债务违约的,在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前提下,可以采取调减投资计划、统筹各类结余结转资金、调入政府性基金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预备费等方式筹措资金偿还,必要时可以处臵政府资产。对政府提供担保或承担必要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政府无力承担相应责任时,也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②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专项债务,因政府性基金收入不足造成债务违约的,在保障部门基本运转和履职需要的前提下,应当通过调入项目运营收入、调减债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计划、处臵部门和债务单位可变现资产、调整部门预算支出结构、扣减部门经费等方式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对部门提供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政府无力承担相应责任时,也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③因债权人不同意变更债权债务关系或不同意臵换,导致存量政府债务无法在规定期限内依法转换成政府债券的,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由债务单位通过安排单位自有资金、处臵资产等方式自筹资金偿还。若债务单位无力自筹资金偿还,可按市场化原则与债权人协商进行债务重组或依法破产,政府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对政府或有债务,也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④管委会出现债务风险事件后,在恢复正常偿债能力前,除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上政府投资项目。在建政府投资项目能够缓建的,可以暂停建设,腾出资金依法用于偿债。

(2)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认为确有必要时,可以启动财政重整计划。管委会一般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或者专项债务付

10%的,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必须启动财政重整计划。

(3)管委会应当将债务风险应急处臵情况向市政府报备。

4.1.2 Ⅲ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除采取Ⅳ级债务风险事件应对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升级应对措施: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将债务风险情况和应急处臵方案专题向市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报告。

(2)管委会偿还省政府代发的到期地方政府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有困难的,可以申请由上级财政先行代垫偿还,事后扣回。

(3)管委会应当将债务风险应急处臵进展情况和处臵结果上报市政府,并抄送市财政。

4.1.3 Ⅱ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除采取Ⅳ级、Ⅲ级债务风险事件应对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升级应对措施: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汇总有关情况向管委会报告,动态监控风险事件进展,指导和支持管委会化解债务风险。

(2)管委会统筹本级财力仍无法解决到期债务偿债缺口并且影响政府正常运转或经济社会稳定的,可以向市债务应急领导小组申请救助,申请内容主要包括债务风险情况说决的事项等。

(3)管委会救助申请由市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审核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立即启动责任追究程序。

4.1.4 Ⅰ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除采取Ⅳ级、Ⅲ级、Ⅱ级债务风险事件应对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升级应对措施:

(1)管委会建立债务风险处臵信息定期向市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的机制,重大事项必须立即报告。

4.2 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

当发生Ⅳ级、Ⅲ级债务风险事件时,由管委会决定是否实施财政重整计划,当发生Ⅱ级、Ⅰ级债务风险事件时,由市政府决定是否要对发生风险事件的地方政府实施财政重整计划。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必须依法履行相关程序,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要注重与金融政策协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不得因为偿还债务本息影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财政重整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拓宽财源渠道。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清缴欠税欠费力度,确保应收尽收。落实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加政府资源性收入。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财税优惠政策之外,可以暂停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待风险解除后再行恢复。2)优化支出结构。财政重整期内,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外,视债务风险事件等级,管委会其他财政支出应当保持“零增长”或者大力压减。一是压缩基本建设支出。不得新批政府投资计划,不得新上政府投资项目;不得设立各类需要政府出资的投资基金等,已设立的应当制定分年退出计划并严格落实。二是压缩政府公用经费。实行公务出国(境)、培训、公务接待等项目“零支出”,大力压缩政府咨询、差旅、劳务等各项支出。三是控制人员福利开支。机关事业单位暂停新增人员,必要时采取核减机构编制、人员等措施;暂停地方自行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各项补贴政策,压减直至取消编制外聘用人员支出。四是清理各类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补贴。暂停或取消地方出台的各类奖励、对企业的政策性补贴和贴息、非基本民生类补贴等。五是调整过高支出标准,优先保障国家出台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重大支出政策,地方支出政策标准不得超过国家统一标准。六是暂停土地出让收入各项政策性计提。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成本性支出后应全部用于偿还债务。

(3)处臵政府资产。指定机构统一接管政府及其部门拥有的各类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有股权等,结合市场情况予以变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

(4)申请市级救助。采取上述措施后,风险地区财政收支仍难以平衡的,应当及时向市政府申请临时救助,包括但不限于:代偿部分政府债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免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配套资金。5)加强预算审查。实施财政重整计划以后,管委会涉及财政总预算、部门预算、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债务等事项,在依法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同时,必须报市政府备案。

(6)改进财政管理。管委会应当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妥善安排财政收支预算,严格做好与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政策措施的衔接。

4.3 舆论引导

根据处臵债务风险事件的需要,启动应急响应的地方政府或其债务风险应急领导小组应当及时跟踪和研判舆情,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4.4 应急终止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得到缓解、控制,并实现财政重整目标,经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同意,终止应急措施。后期处置

5.1 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置记录及总结

在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过程中,管委会应当详尽、具体、准确地做好工作记录,及时汇总、妥善保管有关文件资料。应急处臵结束后,要及时形成书面总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市政府报告。

5.2 评估分析 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债务风险事件形成原因、应急响应过程、应急处臵措施、应急处臵效果以及对今后债务管理的持续影响等。相关地区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应急处臵预案。保障措施 6.1 通信保障

启动应急响应后应当保持应急指挥联络畅通,有关部门应当指定联络员,提供单位地址、办公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等多种联系方式。

6.2 人力保障

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政策理论、日常管理、风险监测、应急处臵、舆情应对等业务能力。启动应急响应的后应当部署各有关部门安排人员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6.3 资源保障

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的管委会要统筹本级财政资金、政府及其部门资产、政府债权等可偿债资源,为偿还债务提供必要保障。

6.4 安全保障

应急处臵过程中,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要提前防范、及时控制、妥善处理;遵守保密规定,对涉密信息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知悉范围。技术储备与保障

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咨询机制,抽调有关专业人员组成债务风险事件应急专家组,参加应急处臵工作,提供技术、法律等方面支持。

6.6 责任追究

6.6.1 违法违规责任范围

(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的下列行为:

管委会债务余额超过经批准的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管委会及其部门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外的方式举借政府债务,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政府债务;

举借政府债务没有明确的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管委会或其部门违反法律规定,为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的;

政府债务资金没有依法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 增加举借政府债务未列入预算调整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

未按规定对举借政府债务的情况和事项作出说明、未在法定期限内向社会公开;

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反《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的下列行为:

管委会及其部门在预算之外违法违规举借债务; 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管委会提供融资,要求管委会违法违规提供担保;

管委会及其部门挪用债务资金或违规改变债务资金用途;

管委会及其部门恶意逃废债务;

债务风险发生后,隐瞒、迟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有关情况;

其他违反财政部等部门制度规定的行为。6.6.2 追究机制响应

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后,应当适时启动债务风险责任追究机制,管委会应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问责;银监部门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责任人员依法追责。

6.6.3 责任追究程序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部门、单位开展专项调查或专项审计,核实认定债务风险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形成调查或审计报告,报管委会审定。

(2)有关任免机关、监察机关、银监部门根据有关责任认定情况,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3)管委会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处臵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对实施财政重整的,视债务风险事件形成原因和时间等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附则 7.1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区财政局负责解释。7.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下载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预案》影响[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初探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初探 摘要: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的积极使用加快了本地发展的速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债务......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已成为一种常态。适当的举债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管理不规范,导致了地方政府举债规......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讨 摘要:巨额的地方债务越来越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债务问题的现状,深究其影响,导出危机,再针对地方债务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防范

    所谓地方债务风险是指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 地方债务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与化解方案探析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与化解方案探析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是2014年的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全面解读地方政府性债务新政

    全面解读地方政府性债务新政 城投债整体面临分化和估值调整压力,2014年以前发行、2017年之前到期的城投债金边属性较强,估值调整压力不大;2014年以前发行、2018年以后到期的城......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思考

    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思考 2013-3-25 11:26 闫波 一、客观分析债务成因,确定审计工作思路 (一)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地方政府举债根源 1、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由于1......

    县地方政府性债务分析报告

    县地方政府性债务分析报告***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叶尔羌平原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2万亩,林地52万亩,草场70万亩,辖九乡一镇四个农林场,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