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院建设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
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022~027张床测算.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 位.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六 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35倍相匹配.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中医
医院日门(急)诊量可按专科实际日门(急)诊量做相应调整.第十三条中医医院的用房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
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服务等辅助用房组成(见附录一).第十四条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大型医疗设备等项目的用房应根据需要合理
设置,建筑面积单列.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根据其承担的任务量,增加相应的科研和教学等设施用房 的建筑面积.第十五条中医医院配套设施的建设,应坚持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尽量利用社会协作条件统筹解 决.第十六条中医医院业务科室设置及病床分配比例,应按照医院规模,工作量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情
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中医重点科室.2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与建筑标准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的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统,行政
管理和院内生活服务等辅助用房的床均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的指标.中医医院建筑面积指标(m2/床)表1 建设 规模
床位数***00 日门(急)诊 人次
***001750 建筑面积(m2/床)69~7272~7575~7878~8080~8484~87 注:①根据中医医院建设规模,所在地区,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等情况选择上限或下限.②大于500床的中医医院建设,参照500床建设标准执行(下同).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在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关系见表2.中医医院各种功能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表2 床位数***00 急诊部3*** 门诊部167***5190 住院部***357 医技科室197***0160 药剂科室***380 保障系统***0 行政管理373838373738 院内生活服务375050505052 注:①使用中,各种功能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根据不同地区和中医医院的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②药剂科室未含中药制剂室.第十九条当日门(急)诊人次与病床数之比值与本建设标准取用值相差较大时,可按每一日门(急)诊人次平均2m2调整日门(急)诊部与其他功能用房建筑面积的比例关系.第二十条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指标可参照表3.中医医院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指标表3 建设规模 建筑面积(m2)(床位数)项目名称
*** 中药制剂室(小型)500~600(中型)800~1200(大型)2000~2500 中医传统疗法中心(针灸治疗室,熏蒸治 疗室,灸疗法室,足疗区按摩室,候诊室,医 护办公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及其他辅助用 房)350500650 3 第二十一条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应以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70%为基数,按每人30m2的标准另行增加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用房配置,应符合表4的规定.中医医院教学用房建筑面积指标(m2/学生)表4 医院分类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 面积指标8~10425 注:学生的数量按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临床教学班或实习的人数确定.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第二十三条门诊楼,病房楼,医技楼等主要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中医医院建筑宜以多层为主, 医院改建,扩建用地特别紧张时,可采用高层建筑.中医医院建筑中的水平或垂直交通宜便捷,顺畅.第二十四条当中医医院作为抗震防灾的医院时,主要建筑物的抗震要求应按乙类建筑设防.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的建筑节能设计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和有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达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50%以上的病房应有良好的日照.门诊部,急诊部和病房应充分利用自然 通风和天然采光.第二十七条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药剂科室和实验室等医疗业务用房的室内装修应
选用安全,卫生,耐用的材料,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顶棚应便于清扫,防积尘;照明宜采用吸顶灯具.二,内墙墙体不应使用易裂,易燃,易潮湿,易腐蚀,不耐碰撞,不易吊挂的材料;有推床(车)通过的 门和墙面,应采取防碰撞措施.三,除特殊要求外,有患者通行的楼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铺装.四,所有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难沾污,易清洁的建筑配件.五,不应使用易产生粉尘,微粒,纤维性物质的材料.第二十八条中药饮片贮存及质量检测用房和设施,中成药,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的储存区用房, 应有防尘,防蚊,防蝇,防虫,防鼠等措施.中药制剂用房应设必要的通风,空调,除湿等设施.有条件的
应设空气净化设施.室外下水道必须畅通良好,室内下水道应有可靠的液封装置.第二十九条针灸科,推拿科等科室的中医治疗室,宜配置保持室内温度的设施,并注意保护患者 隐私.第三十条中医医院的诊疗用房和病房,宜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不同气候区的中医医院 应根据以上原则设置相应的采暖和空调设施.对空气洁净度有特殊要求的医疗用房,应设空气净化装置.第三十一条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应设电梯,且不应
少于两台,其中一台为无障碍电梯.病房楼应单设污物梯.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的蒸汽,冷热水和冬季采暖均宜采用分区专线供应.院内的管道应采取利 于保养,维修和改造的措施.患者使用的卫生间下水管道口径应按一般设计规范计算结果加大一级,并
应采取防堵,防渗漏,防腐蚀措施.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必须具备不间断供电条件,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当双回路电源不能保证时
应设自备电源.院区内应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锅炉设施应按蒸汽和采暖设备总容量乘以高峰同时利用系数设置,且不宜
少于两台.第三十五条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4 50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满足不同患者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第三十六条中医医院的医疗废物,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归集,存放及处置,应遵守国家有关环
境保护的规定.5 第四章选址,用地与总平面布置
第三十七条中医医院选址应在地质条件,水文条件较好的地方;应选择在患者就医方便,卫生环
境好,噪音较小,水电源充足的地方;并应远离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等.同时应考虑中医医院对周边
环境的影响.第三十八条中医医院的建设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道路,广场,停车用地;绿化用地及发展用地.第三十九条中医医院总平面布置,要功能分区明确,满足医疗,卫生,防火,防灾,隔离等要求.至 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以满足安全疏散和洁污分流的要求.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独立出入口,避免交叉感
染.院内交通通道设置合理,标识清晰,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室内采光,色彩设计应符合医疗功能
及患者心理需求.第四十条建筑物布置应尽量使诊室,病房等主要医疗用房有良好的朝向,日照和自然通风,为患
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第四十一条中药饮片,中成药及灭菌制剂等用房的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人流,物流,车流及 医疗垃圾通道宜分开布置.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设施应分开设置,并应远离诊疗区域.第四十二条住院,手术,功能检查等用房应有较安静的环境,避免环境噪声的干扰,特别是避免 交
通噪声的干扰.第四十三条太平间应设于隐蔽处,与其他功能区域相隔离.太平间宜单独设通向院外的通道,避
免与主要人流出入院路线交叉.第四十四条营养食堂,锅炉房,厨房,煎药室,动物饲养房,发电机房,冷冻机房等与主要医疗用 房,周围院外房屋之间应处理好噪音,气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十五条新建中医医院要充分考虑医院用车特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停车 的数量,可按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第四十六条新建中医医院的绿地率宜为30%~35%,改建,扩建中医医院的绿地率宜为25%~ 30%.建筑密度宜为25%~30%,新建建筑容积率宜控制在06~15之间,当改建,扩建用地紧张时, 其建筑容积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25.具体指标应以当地规划部门所规定的指标为准.6 第五章设备配置
第四十七条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一般医疗设备的配置,应按综合医院医疗器械装备标准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规定执行.二,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并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办法》 的规定执行.三,中医药专用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四,中医特色科室所需特殊诊疗设备,应保证专科专病的需要.第四十八条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制剂设备及质量检验设备应符合国家药监部门的有关规定.第四十九条中医医院应根据需要配置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设备等信息系统,合理布点并预留发展 余地.承担教学任务的中医医院应有一个手术室设闭路示教系统.第五十条中医医院的装备标准,应以实用,耐用为原则,满足功能要求.7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十一条新建中医医院的投资估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进行编制.投资估算中建筑安装 工程费参照工程所在地办公楼的11~13倍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按工程所在地的标准执行.第五十二条中医医院工程建设工期定额可参照表5.中医医院工程建设工期定额表5 建设 规模
床位***00 建筑面积(m2)4140~ 4320 7200~ 7500 15000~ 15600 23400~ 24000 32000~ 33600 42000~ 43500 建设工期(月)8~1216~2422~28 注:①建设工期指从基础工程破土开工起至全部工程结束,并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止的时间.②严寒地区可适当延长工期,但最多不超过规定工期的20%.③本建设工期为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值.由于各地施工条件不同,允许各地在15%幅度内调整.当有一层地下
室时工期增加1~2个月.第五十三条中医医院工作人员的编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床位数与人员
编制的比值,一般应控制在1:13~1:17,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以临床编制人员数量
为基数,可按适当的比例另外增加编制.各中医医院可根据自己的医疗特点,适当增加或减少各类工作人员的比例,以适应中药调剂,专科
建设,医院发展等需要.8 附录一
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组成内容 1: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产)科诊室,儿科诊室,骨科诊室,中医治疗室,留观室,抢救室, 输液室,治疗室,医护休息室,办公室,护士站,收费室,挂号室,药房,化验室,放射室等.2:①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产)科诊室,儿科诊室,皮肤诊室,眼科诊室,耳鼻咽喉诊室, 口腔诊室,肿瘤诊室,骨伤科诊室,肛肠诊室,老年病诊室,针灸诊疗室,推拿诊疗室,康复诊室,门诊治疗
室,中心输液室,中医换药室,体检中心.②感染性疾病科(诊室,挂号,收费,化验,放射,药房).3:住院病房,产房等.4:检验科,血库,放射科,功能检查室,内窥镜室,手术室,病理科,供应室,营养部(含营 养食堂),医疗设备科,中心供氧站,核医学科,介入室,核磁共振室,办公室,休息室等.5:中药饮片库房,西药库房,中药调剂室,西药调剂室,临方炮制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
调剂室,周转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中药煎药室,办公室,休息室等.6:锅炉房,配电室,太平间,洗衣房,总务库房,通讯机房,设备机房,传达室,室外厕所, 总务修理,污水处理房,垃圾处置房,汽车库,自行车库等.7:办公室,计算机房,中医示范教学培训室,图书室,档案室等.8:职工食堂,浴室,单身宿舍,小卖部等.9 附录二 本标准用词说明
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本标准中指定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01 附加说明
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编制组成员名单 主编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务司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武东洪森杨荣臣王建中
编制组成员:王志勇许志仁查德忠武东董霄龙杨荣臣王建中洪森 朱先年金章安刘群峰王振宇李正刚朱为振贾萌 11 附件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6〕172号《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
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主编,具体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财务司,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2008 年5月26日以建标〔2008〕97号文批准为全国统一标准,现发布施行.为便于有关部门和咨询,设计,科研,建设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建设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
行条文的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供有关部门和单位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
“条文说明”有欠妥之处,请将意见寄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务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8年5月 31 目录 第一章总则(15)………………………………………………………………………………………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17)…………………………………………………………………………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与建筑标准(21)…………………………………………………………………… 第四章选址,用地与总平面布(24)…………………………………………………………………… 第五章设备配(25)………………………………………………………………………………………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26)…………………………………………………………………………… 41
置置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条明确编制本建设标准的目的.中医药学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有其自身的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中医医院是
中医药服务网络的骨干主体,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要阵地,也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是完善我国公共卫
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对于继承和创新中医药学,充分发挥中医药特
色优势,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身
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中医药政策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快 的恢复和发展.到2006年底,中医医院已达到3072所.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中医医
院的标准,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科学规范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能够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打好基
础,使中医医院的建设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为了加快中医医院的标准化,规范化和
现代化建设,完善中医医院的内部结构布局,提高中医医院的建设和设计水平,亟须结合中医医院的功
能和特点,编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条阐明本建设标准的作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
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投资的中医医院建设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本建设标准是依据国家有
关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审批发布的,是中医医院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水平的全国
统一标准,是中医医院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中有关政策,技术,经济的综合性宏观指导文件.本建设标准规定的内容为强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对涉及建设原则,贯彻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方
针,行业发展政策和有关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以强制 性为主,在项目建设中有关各方面应认真贯彻执行.对涉及建设规模,项目构成,装备标准,建筑标准, 配套工程和其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规定,以指导性为主,由投资者,建设中医医院的有关各方
在项目的决策和建设中结合具体情况参照执行.本建设标准的作用是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决策走上
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也是有关部门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
程的重要依据.第三条本条规定了本建设标准的适用范围.第四条本条主要强调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思想.中医医院的建设要贯彻勤俭办事的原则,并着眼于中医医院发展的长远要求,在设计上体现适度的
前瞻性,更好地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第五条本条提出了改建,扩建的原则.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增加,特别是我国现有中医医院床位,建筑面积都
比较紧张,在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情况下,更面临大量的改建,扩建任务.因此,中医医院改建,扩建要注
意利用原有资源,以节省投资.不得借改建,扩建名义新建.中医医院建设在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具体标准确定上,既要能够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适应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提出了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群众
服务需求和当地财力可能,合理确定建设水平.同时,应当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推动中医医院
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中医医院的建设除了体现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医院的特点外,还要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51 第六条我国宪法中关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是项目建设的法律依据,党和政
府关于“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学的
发展等政策是中医医院建设的基本保证.第七条本条明确中医医院建设的投资渠道.中医医院的建设属于政府行为,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确保工程资金纳入政府安排的投资项目
中.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及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也要满足和符
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第八条中医医院建筑功能性强,设计内容复杂,总体规划是中医医院建设的关键,故本条提出建
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但又考虑到一些地方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允许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当 中医医院采取分期建设时,若不重视总体规划,只顾应急需要随地建房,见缝插针,势必造成功能分区混
乱,管理困难,交叉感染也难以避免,甚至还会因无法改造而不得不重建.因此,要求中医医院管理人员
和建筑设计师按照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较长远的总体规划.同时总体规划必须符合当地行政规划部
门的相关要求.规划一经科学论证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一次或逐步完成已制定 的总体规划.第九条本条阐明本建设标准与现行其他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关系.中医医院的建设涉 及各有关方面的技术,经济等标准,规范和规定,本建设标准不能一一列出.因此在执行本建设标准的
同时还需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6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本条规定是确定中医医院建设规模的依据.中医医院建设规模取决于其服务量的大小,而服务量与区域人口有直接关系.因此,以区域人口数
量(包括流动人口)为基本依据是适当的,加之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医疗服务半径等综合
因素,最终确定其建设规模.近年来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的床位数与千人口的比例数见附表1~附表3.2004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床位数/千人口统计附表
地区床位数地区床位数地区床位数 北京0461安徽0137重庆
0181 天津0471福建0246贵州
0137 河北0239江西0200云南
0205 山西0263山东0221西藏 0219 内蒙0230河南0234陕西
0289 辽宁0307湖北0192甘肃
0256 吉林0306湖南0248青海
0347 黑龙江0273广东0232宁夏
0257 上海0287广西0194新疆
0271 江苏0218海南
0124 浙江0313四川0201平均值0233 注:本表是根据2004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资料统计;台湾省未统计在内.2005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床位数/千人口统计附表
地区床位数地区床位数地区床位数 北京0504安徽0153重庆
0208 天津0448福建0237贵州
0138 河北0242江西0224云南
0215 山西0291山东0246西藏
0220 内蒙0235河南0238陕西
0292 辽宁0316湖北0201甘肃
0272 吉林0308湖南0278青海
0335 黑龙江0284广东0221宁夏
0259 上海0303广西0215新疆
0279 江苏0232海南
0127 浙江0323四川0224平均值0245 注:本表是根据2005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资料统计;台湾省未统计在内.71 2006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床位数/千人口统计附表
地区床位数地区床位数地区床位数 北京0545安徽0179重庆 0218 天津0468福建0271贵州
0163 河北0257江西0227云南
0219 山西0287山东0260西藏
0231 内蒙0243河南0245陕西
0306 辽宁0316湖北0209甘肃
0284 吉林0321湖南0289青海
0341 黑龙江0293广东0229宁夏
0287 上海0307广西0221新疆
0318 江苏0248海南
0144 浙江0349四川0232平均值0258 注:本表是根据2006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资料统计;台湾省未统计在内.根据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医药事业在国内要适应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对
中医的需求,在国际上要继续保持我国中医药学的领先地位,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及进 一步走向
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相关资料分析,1993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床位数/千人口为019,到了2002年 为0212,2003年为0223,2004年为0233,2005年为0245,2006年为0258,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
2006年的数据分析,全国中医医院床位数/千人口在022以下的省份有6个,占19%;在022~027之
间的省份有10个,占32%;在027以上的省份有15个,占49%.从目前全国中医医院状况分析,今后
新增加的床位数不会太多,主要是在改,扩建上对医院内部功能,设备更新,就医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目前中医医院按022~027张床位/千人口测算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人口,地理环境等因素,符合我国国情,在一段时期内基本满足中医医院功能要求.第十一条本条是对中医医院建设规模的划分.60张病床是作为县级中医医院的最基本配置.随着经济发展,这些中医医院将逐步扩建.因此, 本建设标准把60张病床作为中医医院的最低规模而保留.500张床以上的中医医院在全国中医医院中所占比例较小,因此500床以上的中医医院建设,参照
500床建设标准执行.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是确定门诊部,医技科室等用房面积的重要依据.根据调研情 况分析,我国沿海城市及内地几个大,中型城市的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与病床数的比值都在30以
上,占调查中医医院总数的33%左右,个别的比值还达到60以上.考虑到中医医院大门诊小病房的特
点及今后发展趋势,确定该比值为35,能满足上述用房的需求.全国部分中医医院建设规模调查汇总 详见附表4.81 全国部分中医医院建设规模调查汇总附表4 序 号
中医医院名称床位 日门(急)诊(人次/日)日门(急)诊(人次/床)建筑面积(m2/床)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6493500539107 2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 3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11832027162 4江苏省射阳县中医医院20048024076 5江苏省常熟市中医医院461120026094 6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022220021574 7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00120024049 8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600380063375 9湖北省中医院6002000333112 10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250540216120 11湖北省公安县中医医院22046020980 12广东省中医院900600066782 1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42250038956 14四川省射洪县中医医院20055027535 15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20058029052 16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0025071 17四川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0500250107 18四川省骨科医院24652021185 19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705180025595 20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200420210102 21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25065026067 22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30356018597 23云南省中医院500140028073 24广东省高要市中医院20038019095 25甘肃省张掖市中医医院10030030078 26黑龙江省汤源县中医医院6015025045 27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300100033367 28吉林省中医院500150030066 29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400220055075 30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110平均值30580 91 为提高中医医院的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保障良好的医疗环境,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与病床
数之比值取35是比较合理的.主要原因:中医医院的特点是慢性病人居多,以门(急)诊为主,住院的
患者偏少,形成大门诊小病房状况.有专科特长的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往往比中医医院偏高,其值可
按实际情况相应调整.第十三条中医医院由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组成.这些内容是各中医医院共性的部分.为了及时 发挥作用,必须注意配套建设.中医,中药用房同时建设,医疗用房与保障系统,行政管理,职工生活用
房配套建设.具体组成内容在不同建设规模的中医医院中可以适当增减,合并.第十四条中医医院中的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大型医疗设备等单列项目,是根据各中
医医院承担任务不同或所处地区不同而选择设置的项目,是各中医医院建设中非共性项目.应按具体
需要选择使用.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增加相应科研和教学设施的用房,应与
其他建设项目同时立项,一次报批.使中医医院的建设配套进行,发挥应有的效益.第十五条职工食堂,洗衣房等配套项目在卫生,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应尽量利用当地社会协作条
件解决,可以节省投资及用地.第十六条中医医院业务科室较多,可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设置.科室设置时应突出重点,把医院
办成具有专科特长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02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与建筑标准
第十七条本条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是参照2004年及2005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中全国中医
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均分别为7130m2/床,6810m2/床(附表5)及编制组对全国85所中医医院机
构房屋面积平均为8000m2/床调查结果,经综合分析后按照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所需实际面
积测算的.本标准规定的建筑面积指标从69~87m2/床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能满足中医医院各功能
分区用房的需要.全国中医医院床均建筑面积指标附表5 2004年
总业务用房面积(m2)21138589 总床位(张)296416 床均建筑面积(m2/床)7130 2005年
总业务用房面积(m2)21067140 总床位(张)309529 床均建筑面积(m2/床)6810 注:本表是根据2004年,2005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资料统计;台湾省未统计在内.根据拟建中医医院建设规模,医院所在地区,建筑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等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上限或 下限.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应突出中医药特色,注重环境设计,在室内设计中要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在就医人数较多的地区,可选择上限.第十八条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在总建筑面积中比例关系是在对全国范围内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
积调查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该比例与综合医院比例关系有差异,主要是中医医院的慢性病病
人较多,相对门诊量较大,基本功能用房与综合医院的功能用房有所区别.本比例关系仅对建设方,设
计人员在建设中医医院时起到参考作用,不同建设规模的中医医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的调整.第十九条中医医院门诊量较大,各地区各医院差异也很大,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如成都某中医医院,总床位数为642张,总业务用房建筑面积36072m2,其中急
诊,门诊部建筑面积9800m2,日门(急)诊2500人次,与床位数之比值为389.按本标准中各功能用房的
比例计算急诊,门诊部的建筑面积为36072×0253=9126m2,日门(急)诊为642×35=2247人次,比实
际情况少253人次.依据本条规定,可调整急诊,门诊部的建筑面积253×2=506m2,使急诊,门诊部的
建筑面积调整为9126+506=9632m2,与实际的建筑面积比较接近,可在总建筑面积内进行调整.当日
门(急)诊人次与床位数之比值大于40及以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总建筑面积以外增加急诊,门诊部
建筑面积,报有关部门另行审批.本条规定主要是针对个别中医医院的门诊量大,比标准取用值偏高时方可使用,大多数的中医医院
不存在此项内容.第二十条单列项目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是根据调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此部分建筑面积
不包括在总建筑面积指标之内.单列中药制剂室的建筑面积是根据2007年全国333所中医医院调查
资料综合分析后确定的.其中小型规模中医医院121所,平均建筑面积为556m2;中型规模中医医院
116所,平均建筑面积为728m2;大型规模中医医院64所,平均建筑面积为2290m2.考虑各地区的经济
状况及不同建设规模的中医医院,列出了上限值与下限值,可根据实际需要参照选用.第二十一条科研人员系指医院中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职人员,其科研用房及实验室用房建筑
面积指标可参照国家批准发布的《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定额》的有关规定确定.中医学院附属(教学, 实习)医院所增加的教学用房建筑面积,应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 12 定执行.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中医医院有三种类型,即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本条教学用房的建
筑面积是根据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
行规定》确定的.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配置CT,MR,PET等大型医疗检测设备时,其用房建筑面积可参照《综合医
院建设标准》设置.第二十三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诊断,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要求医院建筑必须能满
足这一趋势.门诊和医技科室用房的重新组合,分隔和改造工作在医院内经常发生,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有利于内部房间的灵活分离和今后的发展改造.中医医院各部门之间,各科室之间,联系比较密切,且人流量大,水平联系较垂直联系有较多优越
性.另外多层建筑比高层建筑造价要低,所以中医医院建筑一般不宜采用高层,只有在用地紧张的情况
下才允许建高层.第二十四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不是所有的中医
医院都是抗震防灾医院,但如果该医院是作为抗震防灾的医院时,灾难发生后,医院应成为该地区的抗
震防灾中心之一,故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乙类建筑设防.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首先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标准,规范的规定,其次中医
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外立面造型,室内装修等,应体现中医药特色.同时新建建筑应严格执行建筑节
能标准,减少高耗能建筑的建设.建筑外围结构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必须执行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
规定.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能达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第二十六条良好的日照能杀菌,能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所以病房必须有良好的日照.自然通 风,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改善房间内的空气清洁度.故门诊部,急诊部和病房必须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 天然采光.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医疗用房与综合医院的医疗用房的设计和室内装修标准大体相同.故主要
医疗用房也应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的要求执行.第二十八条中药检测和储存用房应达到本条所述的要求,并合理布置工艺流程,以防止药材的交
叉污染和混杂.这是保证中成药质量的基础条件之一,中药制剂用房及设施,也有严格的要求,本建设
标准未列入,可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设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就医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不断提高, 本
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这些治疗室在不同气候区时,应配置相应的取暖设备或空调设备,以保证室内温
度的舒适性,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怀,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对空气洁净度有特殊要求的医疗用房,如手术室等用房,还需考虑采用空气净化设备.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建筑,垂直联系最好采用电梯,但考虑到经济能力以及电梯管理等问题,当
病房楼,门诊楼,急诊楼为三层及以上时,应设不少于两台医用电梯.电梯应分洁,污电梯,减少交叉感 染.第三十二条实践证明,中医医院的蒸汽,冷热水和冬季采暖,采用分区专线供应的方法,既便于管
理又可节约能源,还方便维修改造.中医医院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对医疗建筑用房的改造也将
经常不断,所以中医医院的管道既要便于日常维修,保养,又要便于今后的改造.中医医院的下水道容易堵塞,根据实际需求按计算结果放大一级管径设计.第三十三条由于医院工作的特点,要求在供电上做到安全可靠且不停电.因此医院内应实行双 回路供电(两回路电源来自不同的变电所),当双回路电源不能保证时应设自备电源.下列用房必须有
自备电源:急诊室,监护病房,产房,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透室,手术室,CT扫描室,计算机中心
机房,加速器机房和治疗室,配血室以及培养箱,冰箱,恒温箱和其他必须持续供电的精密医疗设备房 间.22 第三十四条蒸汽在中医医院医疗及生活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消毒,制剂,蒸煮饭,保温,洗衣, 烫平,烘干,开水,热水及采暖等.医疗蒸汽不能间断,否则将使医疗服务工作陷于停顿.在设置锅炉时
要注意到用汽部门的要求,以保证供汽,故不应少于两台.采暖地区的医用锅炉可与采暖锅炉一起考虑 设置.第三十五条中医医院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的有关规定.一,中医医院院内有许多不能行走而坐轮椅的残疾人,还有许多躺在移动病床上的抢救病人,必须
为他们进行无障碍设计.在入口处设坡道,在无电梯的建筑物内设上下联系用的坡道.二,中医医院院内必须有供残疾人使用的卫生设施,以方便残疾人使用.第三十六条本条是关于中医医院废物,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定.32 第四章选址,用地与总平面布置
第三十七条本条规定中医医院选址应遵循的原则.合理确定中医医院位置,目的是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医疗条件,在使用与管理方面合理,社会与经济 效益较好,使环境不受污染等.在进行基地选择时必须全面满足中医医院的功能与环境要求,还应注意
该医院的发展规划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三十八条本条明确了中医医院建设用地的基本内容及范围.第三十九条中医医院的总平面布置要安排好医疗区和行政后勤供应区的分区,组合好建筑空间.由于各区各部门之间交通联系密切,交通流线复杂,因此要做好从院外到院内,院内各部门之间人流,物
流的合理设计.可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在院内外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同时要满足规划,消防,交通, 环保,卫生防疫等部门的要求.第四十条总平面布置中主要医疗用房有最好的朝向,以利节能和具有较好的医治条件.第四十一条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灭菌制剂生产用房均要求有整洁,无污染的优良环境,以防止药品受污染.高质量的饮片和中成药是保证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用药的需要.因此,总平面布置时应合理布局,保持制剂用房与其他用房的适当间距,安排和处理好生产区域内绿化和交通通道.第四十二条总平面布置时应合理安排住院,手术,功能检查等用房的位置,以满足这些医疗用房
对环境的较高要求.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是对中医医院总平面布置时的其他基本要求.第四十五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个人拥有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开车到中医医院就
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一些医院周边的停车场车位远远不能满足停车的需求.本建设标准强调在新建中
医医院时,应在总体规划中考虑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可按小型汽车占地25~30m2/辆,自行车占地15~
18m2/辆的标准计算,停车的数量可按当地规划部门的有关规定及其他实际情况确定.本着节约土地 的原则,提倡建地下停车库,以减少停车场的单独占地面积.参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的停车位标准,中医医院停车位标准可参考附表6: 中医医院停车位指标附表6 计算单位机动车停车位自行车停车位 1000m2建筑面积2~315~25 第四十六条中医医院应有优美的绿化环境,要有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这不仅可以减少尘土飞扬和细菌传播,而且可使病人能获得良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给病人以舒适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必须认识到绿化的重要作用,做好绿化规划.建筑密度过大,不利于绿化.新建中医医院技术指标是根据已建成中医医院建设的经验并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确定的.据全国中医医院调查资料表明,建筑容积率在06~15之内的中医医院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改建,扩建一般都是在原中医医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建设用地都比较紧张,因此建筑的容积率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第五章设备配置
第四十七条医院设备是整体功能的需要,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把建设现代化中医医院与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统一起来.要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 术和现代化手段,包括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来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医疗效果,并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在装备过程中,要根据医院规模,任务大小,技术水平,专科特长和财力可能等实际情况,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配置和完善,避免脱离实际的片面追求形式的现象发生.中医药专用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按附表7进行配置.中医药专用设备表附表7 项目名称设备名称
中医诊断设备中医脉象仪,中医舌象仪,穴位诊断仪等 中医治疗,康复,理疗设备
中医经络治疗仪,电针仪,多功能艾灸仪,经络通治疗仪,中药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经皮给药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设备,糖尿病治疗仪,神经智能治疗仪,心脑血管治疗仪,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中风治疗仪,吞咽言语诊治仪,多导人体反射治疗系统,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药物熏疗牵引床,电动牵引治疗床,颈椎牵引器,腰椎牵引床,腰椎治疗机,下肢关节康复器,肘/踝关节康复器,骨创伤治疗仪,骨折愈合仪,全波长强光/激光皮肤治疗系统,多通道生物反馈治疗仪,TDP神灯,激光治疗仪,频谱仪,微波治疗仪,中频治疗仪,低周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中药灌洗设备,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等 中药调剂设备
中药饮片柜,中药饮片调剂台,戥子,中药煎药设备,自动煎药包装机,碾药,粉碎装置,炒药机,搅拌,混合机等 中药制剂设备
碾药,粉碎装置,中药提取机,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干燥设备,旋转筛药机,颗粒机,颗粒包装机,口服液灌装设备,铝箔封口机,压片机,数片机,软膏搅拌机,软膏(油膏,霜剂等)灌装机,胶囊充填机,液体灌装机,消毒设备,中药丸剂制药机,包装机,乙醇回流提取及回收装置,高效液相检测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等
第四十八条中药炮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制剂技术,在制剂过程中,应符合国家药监部门的相关规定.各级中医医院要贯彻“医药结合,医药并重”的指导思想.中药炮制加工设施必须与加工的饮片相适应,以不断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中成药和制剂部门应配备能保证质量的设备设施.易燃,易爆岗位设防燃防爆报警设施.相应的药检室配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及设施.第四十九条本条是中医医院的信息系统及闭路电视设备的配置标准.计算机网络在中医医院内
应用十分广泛,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及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不可缺少的设备,应在建设当中加以重视.第五十条中医医院的装备标准要密切结合我国国情及当地经济水平和医院财力情况由医院自主决定.要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以满足中医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52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十一条投资估算.中医医院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因建设地区不一样,建筑造价也有不同.中医医院建设投资一般由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留费等组成.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可参照工程所在地办公楼建筑的11~13倍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预留费等按工程所在地的标准执行.附表8提供了部分民用建筑工程造价参考指标.部分民用建筑工程造价参考指标附表8 序 号
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结构类型 建筑面积(m2)层数 地上地下 单方造价(元/m2)1综合办公楼广州市框剪结构241802623367 2行政办公楼广州市框架结构*** 3行政办公楼广州市框架结构21253913277 4公建综合楼北京市框剪结构200001023755 5公建综合楼北京市框剪结构965181122415 6公建综合楼北京市框剪结构1050001743273 7公建综合楼北京市框剪结构420001333024 8医院工程北京市框剪结构349821224237 9医院住院楼北京市框架结构63485624906 10医院住院楼广州市框架结构*** 11医院综合楼广州市框架结构750062009 12医院工程广州市框架结构19417612621 13医院综合楼广州市框剪结构577003024221 注:本表的数据摘录《常用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指标》(2005年),《2005年广州地区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民用
建筑可行性研究与快速报价》(2002年)及编制组调研资料.中医医院建筑的平均单方造价略高于办公楼建筑的平均单方造价,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医院建筑的特点及内部使用功能的相对复杂性,按本地区办公楼平均建筑造价11~13倍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由于工程建设条件的差异,及建设地区不同,在工程具体实施中,投资额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投资估算指标只供投资方主管部门立项时参考.设计单位编制投资估算,概算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计算确定.本条规定的工程造价,包括电梯,空调,通风,消防,供电,供水,弱电,医用蒸汽锅炉等建筑设备的费用,不含医疗设备,家具等费用.中医医院建设项目费用可参考附表 9.62 中医医院建设项目费用表附表9 序号项目内容 一征地拆迁费1费23 二前期费用 1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估,设计任务 书等)3 三建筑安装 工程费 1(结构,装修,给排水,消防,暖通,强电,弱电,安防,楼宇控制等)2(电梯,空调,供电,供暖等)3(医用气体,呼叫,标识等)四室外工程费 1 2 3 4 五其他费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施建设费 13 六预备费 1 2 注:本表仅供参考.第五十二条中医医院建设工期是在调研全国各地中医医院建设工期的基础上,并以建设部2000年批准颁布的《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为依据确定的.本条工期计算是以一个单项(位)工程为基数确定的.如为两个以上单项工程,工期的计算是以一个单项(位)工程最大工期为基数,另加其他单项(位)工程工期总和乘以相应系数计算,一般不超过两项,乘以系数025计算.例如:在Ⅱ类地区建一座300床位的中医医院,总建筑面积24000m2,其中住院楼为八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2000m2;门诊楼为四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8000m2;综合楼为四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000m2.查《定额》得出各建筑物的建设工期:住院楼基础工程为55天,主体工程为455天;门诊楼基础工程为55天,主体工程为285天;综合楼基础工程为45天,主体工程为180天.按《定额》的计算方法,总的建设工期为55+55+45+455+(285+180)×25%计726天,合计242个月.在实际实施中,可参考本指标或按照当地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建设工期.第五十三条中医医院人员编制是根据医院的等级,通过调研和资料分析,以病床数为基数确定的.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的有关人员编制的标准.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以临床编制人员数量为基数,可按适当的比例另外增加编制.23
第二篇:三级中医院评审标准(初稿)
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初稿)
目录
第一章 基本要求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 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二、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三、应急管理
四、临床教学
五、科研及科技成果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及医院服务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服务
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严格查对制度及正确执行医嘱
二、执行手术安全制度和手卫生规范
三、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提高用药安全
四、防范意外事件及报告医疗安全事件
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埋
一、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重视人才培养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贯彻与执行《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与完善职业安全防护与 伤害的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改进的制度,上岗前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第五章 医疗质量管理
一、临床科室质量管理
二、重点专科质量管理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五、医疗技术管理
六、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第六章 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部门设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关于中药饮片处万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
四、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五、按照《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开展中药制剂管理相关工作
六、加强临床药学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
第七章 中医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一、护理管理组织
二、护埋人力资源管理
三、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四、建立健全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制度
第八章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一、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二、合理设置和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
三、规范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第九章 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二、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方向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
四、院务公开管理
五、医院社会评价
第十章 日常统计学评指标
一、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
二、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
三、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
四、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五、合理用药监测指标
六、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第一章基本要求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一)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医院的服务范围能覆盖多个区域,以提供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为主,并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承担相应的高等中医(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是区域性的中医医疗、预防、康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医疗技术中心。(三)医院科室设置、床位、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符-1-
合《三级申医医院基本标准》,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符合中医药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四)医院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服务,有相应的设施、设备、人员队伍,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能提供24 小时急诊医学影像和临床检验服务。
二、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一)开展中医药对口支援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工作计划和实施万案,专人负责。(二)承担政府分配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为社区、农村基层培养卫生人才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三)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报告、防治等任务。(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承担政府分配的妇幼保健、慢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五)在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六)根据《统计法》与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完成医院基本运行状况、医疗技术、诊疗信息和临床用药监测信息等相关数据报送工作,数据真实可靠。
三、应急管理(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服从指挥,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二)认真执行《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要求。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医院应急管理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四、临床教学(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要求。(二)承担本科、研究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三)承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任务。(四)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承担省级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五)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工作,指导和培训下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科研及科技成果(一)确定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的科研方向。重点专科(学科)的研究方向稳定,主要研究课题与重点病种相结合。(二)有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研究成果,有鼓励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激励机制。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及医院服务
一、申医药文化建设(一)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申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二)构建以医院宗旨、院训、院歌、院徽、发展战略等组成的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制定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并开展培训,医院员工诊疗行为和言语仪表规范。(四)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有中医药文化特色。门诊部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候药区,住院部大厅、走廊、病房、医生办公室、护士站、治疗室,办公区域等通过包含中医特色元素的平面立体装饰,营造氛围、传播理念、宣传知识、彰显特色。(五)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
二、医院服务(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
1、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可操作流程,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2、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开设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二)优化门诊、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
1、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
2、公开出诊信息,提供咨询服务,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3、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4、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三)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1、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2、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
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就诊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1、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收费服务管理,公开医疗价格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2、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诊疗措施、医疗风险的知情同意权利和参保息者对医疗保障制度支付项目的知情同意权利。
3、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能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语言开展医患沟通,规定事项履行书面同意手续。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4、实行“首诉负责制”,公布投诉地点及方式,加强投诉管理,及时处理患者投诉。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等)管理。(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2 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三)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四)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六)职能部门要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一)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二)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三)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一)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二)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三)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一)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
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一)高浓度电解质、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二)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一)对跌倒、坠床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二)实施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措施。
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一)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二)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网上自愿报告活动。(三)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一)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万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二)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一)人力资源配置符合中医医院功能任务和管理需要和《关于中医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要求。医院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配备以中医药
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结构合理。
1、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院级领导、临床科室负责人、药剂部门和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中的比例达到要求。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达到要求。
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达到要求。
4、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
第三篇:三级中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
附件1
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有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 队伍建设
一、中医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和师承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积极采用中医药方法,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中医药诊疗能力。
六、加强中医康复能力建设,提供急性期康复诊疗、疑难重症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九、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广泛、合理应用中医医疗技术。
十、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四章 重点专科建设
一、省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达到一定数量,专科床位、设备、人员等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中医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七、积极应用专科中医技术和现代医疗技术,研制和使用专科中药制剂。
八、有重点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
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符合要求。
四、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并落实。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
六、积极开展个体化特色中药服务,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应用。
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
第六章 中医护理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中医护理管理职能及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
二、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中医护理人员配置合理。
三、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四、积极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
五、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
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
第七章 文化建设
一、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一、医院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
二、治未病科功能定位准确。
三、治未病科基本条件满足业务需求。
四、按照要求规范提供治未病服务。
五、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宣教,为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部分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400张,科室设置、每床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 符合三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
二、医院服务
(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四)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三、应急管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四)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五)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四、临床医学教育
(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的要求。
(二)独立承担本科及以上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三)承担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和基层中医临床骨干培训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实施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四)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工作,有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
五、科研管理
(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二)承担各级各类以解决优势病种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研究经费。
(三)有将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上取得成效。
(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管理规范要求开展临床试验。
(五)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符合相关伦理审查规程和要求。
第二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二、确立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四、有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五、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和压疮发生。
六、有医院感染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患者安全。
第三章 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一)建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核心制度,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领导和决策职能。
(二)合理设置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有医疗关键环节与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四)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有医疗技术(包括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重点医疗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科室负责人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培训,具有相关医疗质量管理技能,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有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与管理办法。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三)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实行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建立并落实手术分级与准入管理制度。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管理,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2.有实验室安全流程、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
3.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释检查结果。
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途径,保证临床咨询及时受理与处理,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6.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质量控制。
(二)病理质量管理
1.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2.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3.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4.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并落实。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6.有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随时沟通的相关制度与流程,解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与外科手术方案提供支持服务。
(三)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医学影像(普通放射、CT、MRI、超声、核素成像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2.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规范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3.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一)手术治疗管理
1.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订诊疗和手术方案并记录在病历中。3.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4.医院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安全。
5.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有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6.手术的全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应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7.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因素,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等医院管理评价指标,实施管理与评价,改进手术质量与安全。
(二)麻醉治疗管理
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及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麻醉人员配备合理。
2.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订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履行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4.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5.有麻醉后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麻醉并发症的防范措施到位。6.建立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7.建立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
8.定期分析麻醉管理评价指标,开展麻醉质量评价,确保患者麻醉安全。
(三)重症医学科管理
1.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资质与能力、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基本要求。
2.有科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
3.对医师与护理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对重症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
4.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5.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四)感染性疾病管理
1.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有重点传染病防治专家组。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公众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咨询。
(五)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制定输血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
2.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3.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4.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定并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开展血液全程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 发放管理。
6.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六)医院感染管理
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2.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加强监测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4.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5.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实施监管与改进。
6.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7.消毒供应中心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
8.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 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9.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感染监控、灭菌产品质量管理需要。
五、住院诊疗管理
(一)由符合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质量管理要求、诊疗指南与规范,对住院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二)科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住院诊疗,各级医师职责明确并落实,加强入院检诊与患者病情评估,落实知情同意制度。
(三)对危重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有适宜的院内外会诊制度与流程管理。
(四)规范激素、肠道外营养、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物等重点治疗药物的使用。
(五)有规范的出院管理制度,向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小结、出院医嘱、出院后的治疗康复与随访方案。
六、病历(案)质量管理
(一)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设置病案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与人员梯队。
(二)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有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 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五)电子病历管理符合规定要求。电子病历个人信息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四章 药事管理
一、加强药品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二、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四、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一、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护理制度、常规和操作规程。
二、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
三、根据《护理分级》(WS/T431-2013)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
四、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和人性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五、按照特殊护理单元的相关管理规范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强化法律法规意识,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二、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组织。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需要。
四、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
五、成立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六、建立健全行风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
第三部分 党的建设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一、健全并完善党委工作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要求。
二、建立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落实党务公开。
三、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四、加强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推进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第二章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 善工作机制。
二、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党员素质。
第三章 反腐倡廉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体系。
二、加强党风廉政、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行廉洁风险防控。
三、加强对廉政自律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四篇:中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根河市中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一、如何理解中医药文化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中医医院及其职工的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中医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的目的、要求
目的: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坚持中医为主的医院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综合素养。
要求:在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医院宗旨,体现中医药的行业要求,兼顾基本道德与道德理想的统一、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三、中医医院行为规范体系的内涵
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特定礼仪,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言语仪表规范:是医院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言语、举止、衣着服饰、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同道相处规范:是处理同道关系中所持态度、沟通方式、交往方法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特定礼仪,是医院员工在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四、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诊疗行为规范
对患者:应: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诊疗中:应: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病症兼顾,运用中医学基本思维方式与诊疗方法。勿: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五、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言语仪表规范
言语温和、待患若亲,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勿自妄尊、不可矫饰,诚信笃实、普同一等。
六、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同道相处规范:
一体同道、互资相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礼让、顾全大局。
七、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教学传承规范:
老师: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
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
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根河市中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特定礼仪
医院管理方面:中医药内涵指标(中医药治疗率、参与率等)纳入考核
尊重病人方面: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
职代会、庆典活动、员工大会:齐诵医院精神、齐唱院歌、张挂院徽
师承教育:“师带徒”结对:签约拜师仪式、跟师抄方、定期考核、出师鉴定。低年资中医师未完成“青苗培养”工程,不得晋升职称。
新职工岗前培训:学唱院歌;背诵医院精神及其注解;认识院徽并牢记其理念;学习院史;上岗前宣誓。
第五篇: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不断深化信息化应用 实现医院网络化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在百忙中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为适应医改要求,方便群众就医,近年来,我院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始建于五十年代,建有门诊大楼、内科病房大楼、外科病房大楼、医技楼、急诊楼、肝病楼、仓储楼,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现有在岗职工600余人,其中卫技人员434人,注册护士213人,执业医师156人,省市级名中医4人。设置床位500张,实际开设800张。拥有20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1个重症监护室(ICU),1个血液透析室。开设专科专病门诊15个,年门诊量达32余万人次。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1个(康复科),“十二五”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脑病科),徐州市中医重点专科3个(肿瘤外科、脑病科、肝病科)。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二级甲等中医院。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1—
我院从2000年开始实施全院收费系统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始,在2001年建立药品消耗管理系统,2004年6月与县卫生局新农合系统联网,先后增加了财务管理、药房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信息联网。2013年新系统上线,模块涵盖了HIS、LIS、PACS/RIS、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综合查询、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优化、改进,使系统更加适合医院工作需要和患者需求。
在硬件应用上,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购置了2台惠普(580G7)服务器,2台存储器,4台PACS/RIS服务器,1台容灾备份服务器(HP580),1台核心交换机(思科),1台备用核心交换机,2台光纤交换机,1部10kv备用电源。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下,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模式,实现了全院信息网络全覆盖,提高了病历书写质量。为患者就诊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
通过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病人所有医疗信息全部在线,满足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查询要求;二是病人就诊时间缩短,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不需排长队交费、取药、等检查报告,满意度大大提高;三是设置触摸屏查询系统和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系统,改善了就诊环境,在患者心中树立了现代化医院形象;四是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各类信息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五是建立了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不但实时在线为临床医疗服务,同时可进行
—2—
统计分析,为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六是节约了资源。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避免了各种资源浪费(如各种纸质表格的印刷等),有效节约了各项资源。突出的一点就是HIS、PACS/RIS、LIS、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均由东软公司提供和实施,减少软件系统的冲突,实现数据与功能的兼容,并能保障后期维护与升级。在接口开放和其他后续开发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资金。
四、主要做法
自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来,非常重视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成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为确保资金投入,我院设立了专项资金,在软件与硬件方面先后投入400余万元,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房屋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楼间缝隙建成2间机房,目前信息设备机房已到达30平方米。二是加强全员培训,提高应用能力。在新系统测试、试运行和运行中,组织职工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要求人人过关。经过培训,医院职工都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系统开展工作。三是以临床应用为目标,不断完善功能。为保障医院以往工作流程和医生的工作习惯,信息科与临床科室建立沟通制度,根据科室需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模块功能,使系统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四是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为保障系统安全,设置了防火墙,严禁各种外来存储介质连接系统,针对不同操作人员设立了不同权限,对各项权限的开通或增加实行严格的审
—3—
批,使医院信息安全不断完善和改进。
五、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我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医改要求、数字化医院建设还有较大距离,与其它先进地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医院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信息化水平仅能满足统计、查询等基本功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功能模块不全。处方点评、抗生素分级管理、三色预警机制、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分诊叫号、移动输液、移动查房等模块尚未建立。二是硬件条件不足。主HIS服务器应用逐渐不能满足大数据运行需求,双活系统还需大量资金投入,PACS/RIS备份等模块受各种因素制约还未实施。三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现有工作人员少,日常维护工作量大,未接受专业化培训,无法做到24小时值守。四是缺少资金。医院正在筹划新医院建设,资金压力。医改后,整体收入减少,政府征收的各种规费较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得不到保障。五是辅助设施得不到保障。由于医院空间狭小,没有改扩建的地方,机房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专用精密空调无力购置,目前仍在使用传统空调。六是网络布局不健全。目前正在使用的是两层交换的网络布局,楼层间尚未实施光交换,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得不到保障。
六、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医院将利用5年的时间实现信息最大限度应用,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医院,我们将逐步建立健全以三层架构为主
—4—
的全开放的网络布局、以财务为中心的全院收费自动化系统、以临床为中心的医疗全过程自动化处理系统;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决策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以科研教学为中心的数据挖掘系统;以放射为中心的PACS管理系统;以检验为中心的LIS管理系统;开展远程医疗、远程会诊、中医适宜技术平台、远程教学等新技术。希望调研组各位领导根据我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远景规划,在信息技术和功能应用上给我们以指导,在资金支持上予以帮助,使我院在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到达上级要求,能够满足医院发展需要。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将以“遵循标准、管理驱动、适用为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为原则,坚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增加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信息化基础项目建设中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持续改进优化业务流程,注重各业务系统数据流的共享、数据交换和资源整合,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信息系统,逐步完成数字化医院基本构架建设,最终实现医院数字化运作,为沛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