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理
治理‘庸、懒、散、浮、拖’个人自纠自查报告
澌滩小学:何英
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贪顺民心。目前,一场整治“庸懒散浮拖”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的大幕正在我校拉开。这是我校贯彻落教体局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助力我县教育事业绿色崛起的重大举措。这次向“庸懒散浮拖”亮剑,大快人心。我校自开展治理庸懒散浮拖活动以来,本人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治理庸懒散贪的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坚持在业务能力、纪律作风、敬业精神、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明确了整改的目标和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现就本人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学意识不强。不善于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系统、不深进。学习不够主动,平时只满足于看看报纸、电视,没有学习计划。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也做得不够,有很多东西往往学后就丢,浅尝辄止,学得不够。
2、学习存在自满情绪。进取意识不够强,性情急躁,缺乏进取精神,遇上处理具体事情,往往是凭主观臆断和经验去分析情况、处理问题。有时工作中碰到困难还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不主动找原因,使自己工作陷于被动。
3、学习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工作主动性有所欠缺,对自己没有严格地要求,往往满足完成任务,而对于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考得不够。
二、原因分析
1、思想树立不牢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不能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运用,焦躁脾气和烦躁心理时有发生。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在自身学习上研究思考问题的力度不够。
2、自身学习不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进。不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工作思路不宽,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工作中有时满足于得过且过。对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往往是睁一眼闭一眼,不能坚定立场,而且有时自认为自己在处里各方面表现还可以,因此一般就不去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3、自我要求不严。在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只图“完成任务”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有时说话做事也没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没有过多考虑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后果。
三、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与分公司工作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把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自己的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
2、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规律性;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刻苦,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葆工作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一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臆断行事。二是要敢于讲实话、真话,敢于听实话、真话。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三是创造性地工作,大胆地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真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治理
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活动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区局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整治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按照相关制度原则,对自己的业务学习、纪律作风、敬业精神、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剖析思想根源,明确了整改的目标和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学习方面
1、作为执法人员自学意识不够强,没有“钉子”精神。不善于用“钻”劲和“挤”劲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学习方面提高不快。
2、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
3、学习上存在自满情绪“浅尝辄止”,不注重更新知识,遇上处理具体事情,往往是凭主观臆断和经验去分析情况、处理问题。
(二)工作作风方面
1、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
2、工作思路不宽,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工作中有时满足于得过且过。这对于公安一线执法民警的工作来说很不应该。
3、日常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思路不宽,在对内部执法监督上只满足于不出事。
(三)纪律作风方面
有时对自己要求不严,说话随便,不太注意小节,有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想法。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生在思想上,从更深层次上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放松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在理论学习上不能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并没有达到学习的应有目的,影响了理论学习水平的提高。
2、作为执法人员的宗旨观念有所淡化。没有很好的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进一步改造,有时产生松口气的念头,认为自己工作已经很努力了,致使对学生的教育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
3、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在自身学习上就学习抓学习,而不去研究思考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没有明确加强理论的学习以指导实际的重要性。
4、工作中有依赖思想,满足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三、整改措施
随着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排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强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思想素质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执法人员教书育人的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
2、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努力做到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规律性;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
3、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
4、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葆工作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一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臆断行事。二是要敢于讲实话、真话,敢于听实话、真话。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三是创造性地工作,大胆地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真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治理
治理“三乱”专项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0-8-13 9:34:50 阅读:127次 选择阅读字体:【大 中 小】
巴府办发[2010]4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工业园管委会:
《巴中市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二届第50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巴中市开展“除陋习、树新风” 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重点治理乱吐、乱扔、乱倒等不文明行为”的工作部署,结合巴中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强化宣传引导,实施集中治理,落实常态管理,通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扎实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引导城乡居民摒弃陋习,养成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质,组织和动员城乡居民共同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为深入贯彻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重大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作内容
全市“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内容是:治理“乱吐、乱扔、乱倒”,即:在城镇,重点治理随地(含从车内,下同)吐痰、吐口香糖;治理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垃圾;治理随意倾倒(堆放)垃圾、污水、建筑垃圾(渣土);在农村,重点治理随地乱扔乱倒白色垃圾、乱堆乱码杂物、乱排污水。
三、工作方式
(一)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组织开展“十大不文明陋习”评议活动,发动城乡居民广泛参与,为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二)文明劝导。组织文明劝导队、志愿者服务队,劝导制止“三乱”行为。
(三)公开曝光。在报刊、电视设立不文明陋习曝光台,在社区设立曝光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四)依法处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三乱”行为人进行处罚,或安排其执勤、值守,制止“三乱”不文明行为。
(五)实施抄告。对机动车“三乱”行为人实行抄告制,并形成联动教育处理机制。
四、工作步骤
9月20日前,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分以下阶段实施:
(一)宣传引导阶段(7月20日前):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宣传报道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宣传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目标、内容、重要意义,文明卫生常识,教育处罚方式及处罚依据、处罚标准;开展不文明陋习评议活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集中治理“三乱”活动。
(二)集中治理阶段(7月21日至8月20日):在持续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由相关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针对“三乱”行为实施集中处罚、教育,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持常态,深入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
(三)巩固提升阶段(8月21日至9月20日):持续抓好宣传引导和集中治理;组织督导督查、暗访,并曝光工作推进不力、“三乱”问题突出的典型案例,对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严格问责;针对“三乱”治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探索巩固治理“三乱”成果、促进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的体制机制,以文明、卫生新风气和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迎接国庆。
(四)常态工作阶段:落实制度化管理,依法依规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群众文明素质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讲文明、讲卫生氛围。
五、责任分工
(一)市委宣传部
1、制定全市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各阶段宣传工作方案。
2、组织巴中日报、巴中电视台、巴中新闻网等各类新闻媒体继续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目标、内容、重要意义和处罚教育方式、标准;全程报道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和取得的成效;对各地各牵头部门集中治理“三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及时宣传治理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等。
3、设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曝光台”,大力曝光“三乱”等不文明陋习和依法处理“三乱”陋习的典型案例,为处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4、制作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编发公益宣传短信;组织和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在城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公共活动地段设置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宣传栏,在交通主干线沿线设置宣传标语,在乡镇、社区设置宣传栏。
5、组织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
6、建立健全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机制。
(二)市文明办
1、通过报刊、网络、短信等平台,采取发放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座谈评议等方式,在全市组织开展“十大不文明陋习”调查评议活动和“我为治理‘三乱’献一策”活动。
2、督促各地各相关部门组建文明劝导队伍,牵头组织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3、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城乡环境大清扫活动。
4、组织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
5、制定机动车驾驶人员“三乱”行为“抄告”处理方案;与公安部门、城管执法部门联动开展治理“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6、将治理“三乱”工作与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将其纳入文明创建的考核内容,通过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社、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创建和评比等活动,以及除陋习、树新风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促进城乡居民逐步提升文明素质。
(三)市监察局
1、制定全市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督查工作方案。
2、结合各阶段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对各地各相关部门集中治理“三乱”活动情况的督查、暗访。
3、对集中治理活动中督查暗访、曝光发现及群众举报投诉问题,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跟踪督办。
4、按照市委“三问”规定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暗访问责办法,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改不落实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问责。
(四)市规划和建设局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法律法规宣传,广泛宣传《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以及对“三乱”陋习的查纠措施和处罚标准。
2、组织、指导在城市公交车驾驶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
3、牵头组织集中治理“三乱”城管队伍及文明劝导队伍,开展执法人员、文明劝导人员培训;组织各地环卫、城管部门在城市广场、商业步行街等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4、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规章,对乱吐痰、乱扔乱倒垃圾行为及违反建筑垃圾处置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教育,配合公安部门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进行处罚、教育;对建筑工地“三乱”行为进行治理。
5、协同工商部门健全和完善门前“双五包”(业主单位承诺包门前卫生、秩序、绿化、立面、文明,相关部门承诺包文明执法、政策咨询、门前交通、协办证照和门内消杀)责任制;制定和完善查纠、处理“三乱”行为的制度规范。
6、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治理“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7、指导各地加大投入,增添环卫设备设施,健全和落实清扫保洁工作机制,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加强城镇物业小区环境卫生管理;指导各地有序推进生活垃圾“村收、乡(镇)集、县处理”工作。
(五)市公安局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的查纠措施、处罚标准。
2、制定和完善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的处罚办法。
3、牵头组织集中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执法队伍,开展治理驾乘人员“三乱”知识宣传。
4、组织各地公安机关依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罚教育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行为。
5、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治理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抄告处理工作。
6、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及驾乘人员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项整治“5﹢1”行动,加强对乱停放、乱鸣笛、乱穿行等交通违章行为的治理。
(六)市交通局
1、负责在公路(铁路)客运站、船舶客运码头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在出租车驾驶员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开展治理驾乘人员“三乱”知识培训。
2、深入开展“争做文明旅客”活动。
3、开展公路(铁路)沿线、客运站、船舶客运码头、机动车修理厂(场)的环境治理。
4、加强公路(铁路)客运站、公路收费站、生活服务区、船舶客运码头,以及城乡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环卫配套设施建设。
5、与文明办联动建立对长途客车、出租车驾驶员“三乱”行为的抄告和教育处理机制。
(七)市卫生局(市爱卫办)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开展公民卫生和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巡讲及普及活动,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文明卫生常识。
2、组织开展对各地各部门的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
3、组织对医疗场所、餐饮业开展集中治理“三乱”活动的督促检查。
4、组织城乡居民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并大力推进实施。
5、建立将治理“三乱”工作纳入卫生城市(单位)创建或考核内容的机制。
(八)市环保局
1、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突出抓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主题培训活动、清洁卫生活动。
2、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三乱”行为及乱排油烟行为进行处罚。
3、探索实行农户“三包”(户内包清洁,门前包绿化,院内包整齐)责任制。
4、按照生活垃圾“村收、乡(镇)集、县处理”工作机制的要求,牵头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和设施的建设;按照流域污染防治的要求,推进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九)市工商局、市商务局
1、在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流通企业、沿街商铺的经营者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活动。
2、组织各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集贸市场、大型商场、流通企业、沿街商铺经营者“三乱”行为进行处罚。
3、督促市场举办者和商场业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规范市场秩序;督促商铺经营者规范店容店貌。
4、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市商务局及市规划和建设局配合,会同各县(区)政府、商贸园管委会健全和完善门前“双五包”责任制,制定门前“双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由工商部门与相关经营者签订门前“双五包”责任书;采取评选“双五包”星级文明经营户等方式,抓好责任制的落实。
5、深入推进“落实‘四化’标准,建设优美城乡市场”、“美化经营环境,文明礼貌服务”活动,探索治理“三乱”新机制、新方法。
(十)团市委和“七进”活动牵头部门
在集中治理“三乱”陋习各阶段,要结合志愿者服务和“七进”活动,组织开展集中治理“三乱”的社会宣传,深入开展治理“三乱”陋习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团市委:结合“城乡环境共清洁、革除陋习我行动”主题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清洁城乡环境卫生、文明劝导、保护生态环境和宣传文明卫生知识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探索建立文明劝导活动规范。
市直工委:结合“革除陋习、做文明公仆”宣传活动和“美化机关环境,争当革除陋习先锋”活动,指导督促各机关事业单位加强对干部职工和公务车驾驶人员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组织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公务车驾驶人员积极参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
市总工会:组织动员全市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省总工会开展的“三个百万”活动(百万职工参与环境治理大签名活动、百万职工文明礼貌知识竞赛活动、百万职工节能减排献计活动);指导督促各企业在职工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宣传教育和企业环境治理活动。
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在校学生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五爱八讲”系列主题教育和“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动员全市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开展清洁卫生大扫除和文明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各学校开展校园环境大整治。
市民政局:广泛发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职工,以“爱社区、除陋习、树新风,共建和谐美好家园”为主题,组织社区文明劝导队伍、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礼仪劝导、捡拾垃圾、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等活动,并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组织制定《村(居)民公约》。
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在农村居民中开展“革除陋习督导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村社环境清洁卫生大行动”,引导村民革除陋习,从治理庭院环境做起,切实治理乱扔白色垃圾、乱倒污水等;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面源污染行为进行处罚。
市妇联: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低碳·时尚生活”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从治理家庭环境卫生做起,革除不文明陋习。
市旅游局:在全市A级旅游景区中,开展集中治理“三乱”陋习系列宣传教育,引导旅游系统员工和广大游客树文明新风、创优美环境;督促各景区完善环卫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活动是省委、省政府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实现常态治理的治本之举。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纳入本地、本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体部署,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全市城, 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专人专职专抓,切实推进工作开展。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方案,与开展“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务求实效地推进集中治理“三乱”专项活动。
(二)注重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宣传发动,要层层召开动员大会,要大力抓好新闻舆论宣传和社会宣传,迅速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要充分发挥群众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通过机关干部示范带头、学生引领带动等有效方式,大力引导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集中治理活动。
(三)强化联动协作。各级党委、政府是集中治理“三乱”活动的工作主体,市直有关部门是牵头责任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将集中治理工作与其它工作统筹安排,突出抓好各阶段重点工作,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合力推进,形成部门依法履职、上下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各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依法严格管理。要把宣传教育和依法处罚有机结合起来,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加大对“三乱”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严管重罚,在全社会营造违法必究的法制氛围,提高城乡居民遵守环境卫生管理法规、革除陋习的自觉性。
(五)逗硬督查问责。集中治理“三乱”是深入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其纳入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工作督查及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督导督查,推进工作落实。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改不落实的,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三问”规定实行效能问责。
(六)加大保障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着力构建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长效机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纠正和处罚“三乱”行为的办法,为推进“三乱”治理提供制度保障。要按照村(居)民自治的要求,制定《村(居)民公约》;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市民公约》,要探索有效方式,推进村(居)民自治公约管理机制的落实,夯实治理“三乱”的群众基础。要建立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机制,以推进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的顺利实施。
附件:“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处罚依据及标准摘编
附件
“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
处罚依据及标准摘编
一、对“乱吐、乱扔”的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01号)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处警告、罚款:
(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 „„
(四)不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的;
(五)不履行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或者不按规定清运、处理垃圾和粪便的;
(六)运输液体、散装货物不作封闭、包扎、覆盖,造成泄漏、遗撒的。〈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7号)
第四十二条 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以上行为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
第二十三条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四〉《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十四条 城市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物阳台和窗外,不得堆放、吊挂影响市容的物品。
第二十条 城市的工程施工单位现场作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渣土应当及时清运; „„
(三)施工废水、泥浆应按规定处理,不得随地排放; 家庭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施工产生的垃圾应当及时清运。竣工后应当及时恢复路面原状。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
严禁沿街或在垃圾容器内焚烧废弃物。
第三十八条 公民应当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不得随地吐痰、便溺,不得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纠正,情节严重的处以5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和第十五条一、三款、第十九条
(二)项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视情节给予警告,对违法个人可处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和经营者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
二、对“乱倒”的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四十条 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放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
„„
(五)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下的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
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
(四)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污染物的;
„„
“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八项行为之一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 9 号)
第十五条 禁止向水体倾倒畜禽废渣。
第十六条 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或其他环境倾倒、排放畜禽废渣和污水的。
三、对机动车驾乘人员“三乱”的处罚依据及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八十九条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第九十条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二〉《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
第三十二条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5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0元罚款:
(七)乘车人向车外抛洒物品的。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十一)行驶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或者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驾乘人员“三乱”处罚办法: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第11项(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罚款50-100元并记2分。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四川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第7项,罚款50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货运经营者实行封闭式运输,保证环境卫生和货物运输安全。
货运经营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
运输危险货物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险货物燃烧、爆炸、辐射、泄漏等。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五)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等的。〈四〉《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十九条 在城区行驶的交通运输车辆应当保持外形完好整洁,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向车外抛撒废弃物;
(二)运载建筑材料、废土废渣和生活垃圾等散装物体以及液体货物应当装载适量,牢固捆扎,封盖严密,不得沿街撒落、泄漏;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
(二)项”规定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视情节给予警告,对违法个人可处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和经营者可
第四篇:《社区治理》
12春《社区治理》作业一_0010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2.()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A.美国学者法林
B.社会学家亨特和沙特斯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社会学家贾尔宾
满分:2 分
3.()创建了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美国学者帕森斯
满分:2 分
4.()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5.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
A.人口 B.地域
C.社会互动 D.乡村
满分:2 分
6.()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D.美国学者法林
满分:2 分
7.学者()在《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一文中,对学界的不同说法进行了梳理,提出有关“治理”的六种不同用法。
A.詹姆斯•N•罗西瑙 B.格里•斯托克
C.罗伯特•罗茨 D.卡洛林•安德鲁
满分:2 分
8.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A.治理 B.统治 C.管理 D.组织
满分:2 分
9.()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A.社区治理 B.社区建设 C.社区组织 D.社区工作
满分:2 分
10.全球化首先是指()。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 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满分:2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社区服务具有的特点是()。A.福利性 B.群众性 C.服务性 D.互助性
满分:3 分
2.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A.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B.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C.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D.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满分:3 分
3.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满分:3 分
4.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满分:3 分
5.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A.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B.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C.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满分:3 分
6.2000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
A.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D.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满分:3 分
7.()提出了社区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美国学者希拉里 D.美国学者威尔士
满分:3 分
8.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
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
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满分:3 分
9.“治理” 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管理的范围不同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满分:3 分
10.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即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在1958年前实行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最早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法林顿。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社区作为人们的共同生活体,它在人类生活中自古就有。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社区研究和社区建设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社区功能其实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农村基础的经济组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所在。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1.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五篇:治理理论
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之治理理论
第一节 治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一开始,人们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展,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 1 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片面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的做法捉襟见肘。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正如瓦尔特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合作网络为处理公共事务引入了新的机制,也为提升集体行动的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英文中的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的gubenare,有掌舵的、导航的意思,常被用来指称有关指导(guiding)的活动,组织引导(steer)自身的过程。在汉语中,governance被译成治理,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与经济社会领域。
有关治理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的关注焦点,今天的国际多边、双边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民间志愿组织敢于发展问题的出版物很难有不以它为常用词汇的。世界银行1992的报告就以《治理与发展》为标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业以《转变中的治理》为题总结经合国家的治理变革;《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文版)1998年专门刊发了一期探讨治理的文章。在学术研究中,也已出现一些代表人的代表作,如詹姆斯·N·罗西瑙的《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和变革》、R·罗茨的《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统治》、盖伊·彼得斯的《治理的未来:四种出现的模式》、吉尔斯·佩奎特的《通过社会学习的治理》和沃尔特·基克等人的《管理复杂网络:公共部门的行动战略》等等。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一词也逐渐获得话语霸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公共行政和政府管理。
然而,由于分析角度和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治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定义上远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在R·罗茨看来,治理可用于指代任何活动的协调方式,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永福: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实际上这表明了庞杂的治理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研究途径。
1、政府管理的途径
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爱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新公共管理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被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视为政府治理的新模式。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2 官僚科层制这一传统行政模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变得机构林立,创新乏力,难于适应迅速变化、不稳定的社会环境,甚至日益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以追求三E为目标的改革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部门迅速蔓延开来,大有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的趋势。尽管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动因、议程、战略、策略以及改革的范围、规模、力度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相似的基本取向,那就是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纲领。
著名的公共管理学家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即时的职业化管理。让管理者进行管理并承担起责任。(2)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绩效评估。(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预算和战略管理取代传统的预算管理。(4)实行部门分权,破除部门之间的藩篱,建立网络型组织。(5)引入市场竞争机制。(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不难看出,新公共管理以经纪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管理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1989年,世界银行用治理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世界银行看来,治理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指的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非洲国家由于缺乏必须的法律制度和权力规范,无法为处理公共事务提供一个可靠而透明的框架而面临着发展的危机。最近,世界银行又提出善治的口号,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构成的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根本要求。
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善治与新公共管理是联系在一起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开展资金扶助、贫困开发等国际援助项目时,均要求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善治标准进行变革,采用由它们提出的效率主张,如财政紧缩、鼓励竞争、市场化、私有化、分权和发展非政府组织。这种将政治和行政因素纳入发展事业的做法有其合理之处和现实意义。因为发展史全方位的、系统的,考虑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关的政治行政问题,才能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在于国际经济组织能否对症下药,能否避开意识形态的考虑来思考发展所需的政治条件。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国际经济组织开出的药方不符合他们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情景,忽视了对其面临的棘手问题的具体分析,尤其是对社群冲突、官僚机构不发达、国际贸易与技术依附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善治只不过是发达国家经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婉转做法,是西方国家将发展模式(尤其是政治制度)全球化的理论工具;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平等的环境中,善治塑造了一个市场万能的神话。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也开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关注智力理论。
最早一边有关治理的文章出现在刘军宁等主编的《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概念》中。智贤先生在《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中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是关于治理公共事务的道理、方法和逻辑,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职能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运用公共权力的方式,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效能,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撇开翻译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当时国内学者对治理的理解源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对善治的用法,治理被等同于明确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建立可预知的法律框架,健全责任制度和规范公共权力等。徐勇先生进一步发挥,认为治理不仅设计公共权力的运作,而且设计权力的配置,是统治者或管理者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管理公共事务,以支配、影响和调控社会。
在《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毛寿龙先生也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认为治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如何运用市场方法管理公共事务的道理。治道变革指的是西方政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来界定自己的角色,进行市场化变革,并把市场制度的基本观念引进公共领域,建设开放而有效的公共领域。大体上,毛寿龙先生采用了治道的新公共管理的用法,强调了企业经营技巧及市场翱翔的激励机制和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2、公民社会的途径
与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的用法不同,在公民社会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或第三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池塘资源管理、摄取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的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埃利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证实了一群相互依赖的当事人在管理公共池塘资源时的确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有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在东欧,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一度被国家剥夺的而现在正力争重新创造的东西:即一个自治的社团网络,它独立与国家之外,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中将市民联合起来,并通过他们的存在本身或行动,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在西方国家,这一领域具有更宽泛的意义,被视为是由资源追求公共利益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组成的公共空间,涉及NGOS、自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的社会运动等第三部门,即莱斯特·萨拉蒙等人所说的公民社会部门。他们认为,大量的公民社会组织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自治、自愿、私人、非利润分配是公民社会部门的基本特征。
可见,在这一途径看来,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组合,通过不受国家支配 4 的公民团体和民间组织,社会的各个部分完全可以自我建设、自我协调、自我联系、自我整合和自我满足,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化的、不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也完全可以在这一领域中通过公共讨论和公共对话,自主地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这既是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参与的途径,也是制衡政治权力、防止国家威胁的机制。正如罗伯特·达尔所强调的,相对独立的自治组织或社团有助于防止政府通过等级制对公民实行单项控制,这是实施民主制度的先决条件和必然结果。
自组织的网络主要从公民社会部门的角度来分析治理,将治理看成是横向联合的公民参与网络,是一种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但由于它将国家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有将国家边缘化的倾向,所以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判。这些学者明确反对将国家和公民社会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在解决集体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公民社会和国家可以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公民社会的组织利益可以融合进国家的决策结构中。
近来,中国学者俞可平先生也开始从公民社会部门的角度来关注治理理论,认为有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它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治理的变迁。不难看出,俞可平先生以公民社会部门为分析中心,不仅将自治的民间组织视为对政府行为强有力的外部制约,而且将民间组织看做是沟通政府与公民的重要桥梁,影响政府决策和改革的重要因素。这种发展了的公民社会途径已经接近与下面所定义的治理的本质属性了。
3、合作网络的途径
这一途径则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它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出现在管理公共事务的大舞台上,这些非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联结起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即网络关系),就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着集体行动。因此,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一方面,它继承自组织网络的主要观点,将治理看做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部门看做治理的主体,并用它来解释公司部门分享权力、合作治理的新型关系,从而脱离了社会中心论的窠臼,确立了多中心的公共行政体系论。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承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对治理的重要意义,认同掌舵而非划桨等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并认为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借助其他主体的资源来实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这就在公共管理中建立了新的工具箱,而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机制和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
可见,合作网络途径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有关治理的用法,用它来描绘相互 5 依存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对当代公共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所以日益得到学者们、官员们、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承认,大有成为主导范式的趋势。全球治理委员会也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季后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本书主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治理,并展开对治理理论和时间的分析。
我们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这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由于该途径强调,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花的合作机制,可以相互调适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的利益。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
这一概念也表明,治理与统治追求的目标相同,都需要借助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和处理公共事务,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二者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上又具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1)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而治理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2)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与统治一样),还要解决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有科层官僚制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治理则依靠网络的权威,由公共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运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协作。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的手段主要是强制性方式,如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甚至是军事手段;治理则开发出了新的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等。(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而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可以预见,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治理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管理共同事务的社会协调模式。
在治理的诸多用法中,只有网络治理才有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合作网络途径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机构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只是可以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解决公共事务时,相互依 6 赖的行政者通过交换管理,共享知识,谈判目标,采取着有效的集体行动。的确,在公共管理领域,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私营部门、志愿团体、社区互助组织和各种社会运动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积极活动,并依靠自身的资源参与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已经成为由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等参与者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主体相互依赖,网络治理因此成为公共管理在相互依赖下的表现······是在现存的跨组织关系网络中,针对特定问题协调目标与偏好各异的行动者的策略的活动。正如格里·斯托克所说的:治理指公私机构和自愿社团的相互依存。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在制度、组织、物质、信息、人力资源和时空环境等多个方面。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这是合作网络途径的行为假设。它认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可能拥有处理信息的完全能力,也不可能绝对理性地进行选择;而且,行为主体有着复杂的动机,既有逐利的一面,也有追求社会效用(包括公共利益)的一面;既有利益分歧,也有共同利益。但是,由于行动者能够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信息,能克服有限理性的先天不足;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将行动者所定在厉害相关的网络中,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能偶通过持续的学习,积累经验,改进过去的行为模式,进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反思,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行动实现共同利益。这使得行动者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话调整各自的行为,追求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这与建立在完全理性、道德人假设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科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合作互惠的行政策略。在网络治理中,每个行动者所做的事几乎都会对其他行动者产生影响,所以行动者在考虑个人的行动策略时都会考虑其他行动者的选择。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重复出现的博弈中,合作策略是最有利的利己战略;经过多次博弈,行动这之间倾向于建立面向长运的互动关系。用博弈论的话说,当博弈各方面协调一致去寻找有利于共同盈利的战略时,就会出现协同性均衡状态了。正如罗伯特·艾克斯罗德所认为的,在机遇互惠以及存在互动的群体中,合作会发生演化,并且一旦建立,就可以防止其他不太合适的战略的侵入。也就是说,为了扩大从集体行动中获利的空间,行动者在不断的互动中会逐渐放弃单独行动策略,转而采取合作策略。相互依赖的公共行动者由于厉害相关,信息共享,更有动机和条件采取合作行动,以创造多赢的博弈的机会。
吉尔斯·佩奎特认为,网络是合意或动机导向型的组织和制度。这表明,合作策略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种合意,体现着行动者的共同理解和价值取向,并有要求行动者遵守的压力,能使行动者认同组织目标,进而采取合作行动。而且,在多主体的治理环境下,行动者能否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实现合作,不仅取决于行动者和制度环境本 7 身,还取决于双方发生联系的中间媒介——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合作网络运作的深层机制。它塑造了网络成员对外部环境的共同认识,对政策问题的共同看法,有助于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规范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趋向一直。这要求行动者达成互惠的公式,培育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具有宽容精神的合作性文化。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在合作网络途径看来,治理与通知的实质一样,都在于作出有约束力的决策,将行动者的不同偏好转化成分配价值的政策。集体行动的需要通过政策产出来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过,网络治理中的政策是公共行动者共同学习的产物,而不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安排。这意味着集体行动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成为涉及特定政策问题的行动者(包括行政官员和目标群体等在内)的集合,即由参与特定政策领域的相互依存的公共、准公共和个人行动者所组成的政策网络。在政策网络中,各种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在各种集体选择的论坛中交流信息,谈判目标,贡献资源,减少分歧,并努力地增进合意,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方案。这就是公共行动者集体学习以产出政策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公共行动者通过政策设计共同管理网络的过程,表现在:一是通过冲突管理、优化行动环境等手段来敢于网络的运行,改善网络中的互动关系,这是对网络游戏的共同管理;二是在现代网络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重建网络的制度安排,即共同商讨如何改变网络的游戏规则,如重新非配权力和资源,改变成员的价值观念,对组织之间的关系施加影响等。这种共同学习的过程在培育社会资本,防止社会制度和价值碎片化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网络治理的时间类型
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网络治理的根本任务。布坎南认为:任何由集团或社会团体决定······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的。然而,任何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都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合作网络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途径,按照网络设计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网络治理可以氛围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在国际政治领域,全球治理有很多称谓,如国际治理、世界秩序的治理等,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护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国际合作网络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系统结构性变动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一个新的稳定的世界秩序并没有自动形成,相反,大规模的地区冲突接连不断,以联合国为主体的集体安全机制行动能力有限;而全球化进程也并非世界福音,南北差距不 8 断拉大,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失控,并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在这些问题面前,各国的政府不再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各种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在国际层面上也承担起了维护秩序、调节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民族国家将管辖权授予了区域的、跨国的和全球的机构,或与他们一起分享权力,这些机构与国家之间形成合作网络,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性和跨国行的国际制度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这种合作网络不同于以霸权为基础的合作。以霸权为基础的合作是冷战时期的集体行动方式,是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通过霸权力量主导国际政治和经济机制的安排,为成员提供安全和福利等公共物品,从而道道促进合作和维持秩序的目的。全球治理则是多中心权威的合作,通过多国之间、多种行为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大成功是,进而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促成多领域合作,已成为当今十二节政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