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局扶贫开发工作多措并举,各项措施科学有序推进
****扶贫双到工作总结材料:
我局扶贫开发工作多措并举,各项措施科学有序推进
在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下,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目前,我局扶贫开发工作多措并举,各项措施科学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强化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开展挂钩扶贫工作以来,我局充分认识到,要提高扶贫开发效果,必须要转变传统帮扶观念,变“输血”为“造血”,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强调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把手”亲自抓,亲自负责,对扶贫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日常扶贫工作的筹划和落实,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化丰富帮扶内容。同时,由机关办公室、人监股、********所相关人员组成了帮扶工作组,为更好地有序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深入实际,做好预算,多措并举,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局领导多次带领帮扶工作组相关同志到扶贫挂钩点考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订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1、结合实际,明确项目资金测算。按“轻重缓急、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将三年帮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其中村帮扶:改善村内道路、用水、用电、卫生、村容村貌及扶持村搞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村道亮化工程建设方面预算投入项目资金12万元,其中10万元由省专项补助资金和市、县财政配套资金支出,其余2万元部分由单位尽量争取自筹资金解决;户帮扶:发展种养业(畜牧业等)、农村合作医疗、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危房改造及扶持村集体企业“制茶场”设备投入等项目预算投入项目资金31.2万元,其中由省专项补助资金支出21.2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支出6万元,其余部分资金由单位及个人自筹解决。
2、建立了帮扶台账、贫困户档案及完善了《帮扶记录卡》填写等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册;制作了《帮扶通讯记录卡》、《贫困户意愿帮扶调查表》、《帮扶工作组到村、户记录手册》等;购置了《科学养鸡》、《茶叶种植技术》教学光盘和《快速养猪法》等农技书籍供贫困户传阅学习。
3、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加强招商帮扶力度。目前,已成功引入兰花种植基地项目在****村落户,该项目占地15亩,预计总投资450万元,现已投入150万元用于平整土地及搭建竹棚等基础性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该村集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完善了扶贫开发工作档案建设,规范帮扶工作资料管理。就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文件资料的收集、归档方法及注意事项,特别是帮扶过程中“新旧对比”的电子照片、电子文件及DV摄像资料的归档工作,县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调拔了摄影器材专供使用,并购置了专用档案箱用于扶贫专项工作相关资料的分类归档,使扶贫建档工作有章可循,将确保为检验扶贫工作成果提供一套完整、系统的档案材料。
5、完成了县局机关副股级以上干部与****村37户贫困户对接挂扶工作。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县局召开了专题动员会,要求扶挂干部增强帮扶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帮助贫困农户出谋划策。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制定出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6、认真组织好扶贫济困日捐款活动。“我为扶贫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梅县个私协会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该项活动,汇集企业、经营户捐款95678元;我局领导积极带头捐款,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共捐款27000元。合计共捐款122678元,并已全部上交至梅县慈善会。
三、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切实安排好扶贫专项资金
认真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专项扶贫资金用款申请”的系列文书上报工作。目前,省、市、县扶贫专项资金首批15万元已拔到贫困村所在镇政府账户上。我局将严格按照梅县“双到”办《关于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执行由贫困村、贫困户提出申请,填写“资金使用申请表”,经村委、帮扶单位审核后,交所在镇政府审批、拔款的三位一体操作流程。我局现已建立跟踪问效制度,将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进行监管,确保帮扶资金的使用效果,对帮扶实施项目做到严格审核,并详细说明项目的必要性、实施内容、计划实施过程、预计效果等。
目前,已全部打印并填写好《贫困村、户帮扶资金使用申请表》、《贫困村、户帮扶资金使用申请汇总表》及《贫困户帮扶物资(资金)领用表》等,相关资金的申请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近期,向镇政府申请的省帮扶资金15万到位于****村委后,****局帮扶工作组将按照制订的帮扶****村的项目、资金等资源整合计划,检查督促项目推进、指导生产,为帮扶工作总体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并对年度3:5:2比例脱贫年度规划安排做好前期了解部署,拟定了〈〈贫困户家庭情况详细调查表〉〉对调查事项作了细化和量化;拟订了〈〈承诺书〉〉及〈〈贫困村贫困户邻里调查表〉〉,加强贫困户之间的相互监督,对核实的每一帮扶贫困户的发展项目或者帮扶措施进行公示,相互之间进行监督。同时,将做好项目跟踪和指导生产工作,对下拨的扶贫资金作出详细安排,并且上墙公示,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把“双到”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帮扶的贫困户有保障、能发展。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帮扶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通过“茶叶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医疗扶贫、救济扶贫、社会扶贫”等措施,带动群众搞好茶叶种植、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近期将在****村深入开展“商标富农”工作,引导其合理注册“茶”商标,努力打造茶品牌,提升了****村茶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对有意愿经商的贫困户办理营业执照,****部门将开通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同时,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让帮扶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成效更加显著。
梅县****行政管理局
二O一O年九月二十日
第二篇:白河局洪泰木业综合厂全民创业工作多措并举步伐坚实
共谋自强自养路同唱创业致富歌
——洪泰木业综合厂全民创业工作多措并举步伐坚实
初夏的一天,洪泰木业综合厂党政班子来到长白山景区,他们此行不是旅游观光,是来专程看望在景区工作的本厂职工。在往年的生产淡季,职工们利用放假期间各自寻找创业门路,由于该厂女工众多,且年龄偏大,不少人患病在身,就业困难,创业效果一般,甚至个别人仅靠厂发放的生活费维持生活。洪泰木业综合厂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为她们寻找创业项目和就业渠道,积极与长白山建设集团协商,与景区环卫公司沟通并达成合作协议,在增加假期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将全厂所有能够工作的女工全部推上了长白山景区服务岗位,仅此一项就为职工月增加创业性收入上千元。如今,她们加入了景区环卫保洁人员的行列,有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和较高而稳定的收入,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满足。
随着白河局“十二五”开局工作会议的召开,洪泰木业综合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局“十二五”工作思路和布局,积极谋划,广开言路,清退全部外委用工,加强节能减排,整合生产单元,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走出一条创业致富之路,洪泰木业综合厂从实际出发,确定了全民创业工作五年规划,加快产品转型,提高自养能力的同时,向自主创业要效益。在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灵芝栽培产业前景看好之后,洪泰木业综合厂派出干部职工到外地考察学习技术,同时组织党员干部义务献工劳动,自己动手建成500平方米的大棚2个,充分利用本厂生产的剩余物锯末进行试栽培。到目前为止,该厂共栽培灵芝1万段,并计划明年在取得效益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栽培规模,从生产以灵芝为主要原料的灵芝系列初级产品开始起步,到2015年,逐步形成以产、供、销一体化的高中档灵芝系列产品,实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场”的创业格局。洪泰木业综合厂还与大连和日本客商达成合作意向,2000吨宠物用猫砂生产项目进入了运行阶段。猫砂是国外宠物市场的常见商品,具有50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其中占市场80%份额的膨润土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为木屑,洪泰木业综合厂每年生产剩余物木屑的保有量约为500吨左右,地区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根据猫砂的产品属性,符合本地区企业特性发展标准,可以提高木屑销售附加值与国际接轨。洪泰木业综合厂将猫砂生产项目作为加快产品转型,提高自养能力的重要产业,预计投资100万元,年利润81万元。目前,此项目正在积极筹建当中。
洪泰木业综合厂工伤、劳保人员众多,多数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许多职工由于工伤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使得该厂厂承受着极大的经济负担。针对这一现状,洪泰综合厂领导班子与池北区进行协商沟通,并通过了福利单位企业资格审查,仅此一项,每年退税约30万元,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洪泰木业综合厂还经常性地开展向困
难职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多年以来,洪泰木业综合厂一
直特别关注民生问题,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累计走访困难职工30人次,为全厂30户困难职工发放困难补助,并办理了阳光超市会员卡,享受部分生活用品优惠购买待遇。他们还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用水、用电、烧柴等问题,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篇:衡水市工信局五措并举抓
衡水市工信局五措并举抓“对标”
衡水市工信局采取五项举措抓“对标”。一是强化培训。重点围绕特色产业、特色行业、特色园区开展对标深化培训,全年培训企业超过5000家,培训人次超过10000人。二是强化数据共享。根据我市工业各行业特点,加强各行业对标行动的协调和咨询服务,并充实和完善对标指标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三是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体,分别选取3-5个关键指标与集群内、省内、国内先进企业开展对标,制定追赶标杆企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四是强化技术改造。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和开发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强化品牌建设。引导企业重视自主品牌培育和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香河县民营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61亿元,总产值完成654.12亿元,实现利润54.98亿元,上交税金34.99亿元。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转型跨越这条主线和“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以推动全民创业为载体,以加快项目建设为龙头,创优发展环境,加大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企业增势强劲、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转型跨越态势良好、出口创汇再创新高等特点,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由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的五个转变。截至6月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61亿元,占目标的50.19%,同比增长19.86%;总产值完成768.27亿元,占目标的52.02%,同比增长18.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4.95亿元,占目标的51.08%,同比增长53.31%;营业收入完成654.12亿元,占目标的50.32%,同比增长23.04%;实现利润54.98亿元,同比增长9.26%;上交税金34.99亿元,同比增长25.10%;提供劳动者报酬43.21亿元,同比增长27.37%。
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扎实工作,创优环境,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工作,科学监测和研判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为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 不断开创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 不断开创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陆地面积 23.67万平方公里,现设14个地级市,110个县(市、区)。2012年末总人口524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8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7.94%,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全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按 2300元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010年全区有农村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全区农村户籍人口23.9%,是当时贫困人口超千万的6个省份之一。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幅较大,从2010年的1012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634万人,减少37%。广西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领导责任推进工作落实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加以设计,建立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政策帮扶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
首先,及时调整充实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担任组长,13位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担任副组长,53个自治区直属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各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也参照进行调整充实。全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支持监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规格之高、力量之强前所未有。
其次,加强扶贫考核工作,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一是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对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市、县(市、区)及区直相关单位进行全面考核,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政绩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扶贫资金分配挂钩。二是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将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区直各相关部门,强化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如期实现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其三,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明确扶贫对象和工作重点。制定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实施办法》、《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以及28个配套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我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扶贫标准和对象范围,识别了贫困人口,确定了新10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点村6540个(其中“十二五”时期有3000个贫困村),从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就业、基础教育、卫生医疗、产业开发、重点区域扶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强化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
其四,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挂钩联系扶贫工作责任制度。自治区四家班子36位省级领导带头挂点联系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在攻坚启动之初,分赴所挂点联系村参加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启动仪式,共启动项目100余个,开展各类帮扶活动300余项。区、市、县三级共落实定点扶贫帮扶单位7677个,落实3394名区市县领导挂点联系3000个贫困村,所有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3个以上区直或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全区已实现“十二五”时期3000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选派3000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力量。
二、围绕工作重心,突出贫困群众增收打牢发展基础
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扶贫产业薄弱、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差的状况,我区确定了以产业化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培训扶贫等为工作重点,把工作着力点和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上,为农民增收打牢发展基础。
(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2011年以来,共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0.44亿元。通过实施扶贫到户产业开发项目、“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以及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经济作物154.86万亩,进行低产改造83.54万亩,养殖家畜39.11万头,饲养家禽776.18万羽,水产养殖1087万公斤,以及发展一些小规模特色项目,为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其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着重培育产业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以此示范引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积极性。该示范工程自2011年启动以来,全区已经建设示范基地50个,覆盖贫困地区1345个行政村12.9万户农户,项目覆盖区域的农户增收明显,如凌云县2011年实施“十百千”茶叶低产改造项目后,积极打造有机茶园基地,直接带动农户800多户,与2012年同期采茶季节相比,2013年户均增收2600多元。随着“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的推进,其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们结合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贫困村屯道路、小型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为3000个建制村修通沥青(水泥路),并在贫困地区修建屯级道路13812条15471公里;解决近1000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为3万个已通电的村屯安装近60万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区;扶持63.72万贫困农户开展危房改造并全部竣工,其中有4万多户是居住茅草树皮房的特困群众。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大力开展扶贫培训,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能力。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的内源动力,我们围绕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和“十百千”产业化扶贫项目,采取专家承包、农家课堂、学校培训和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培训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1.98万人次,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和农业土专家;扶持贫困农户家庭子女接受职业学历教育6.8242万人次,支持2000名考上大学(本科)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就读;资助劳动力转移就业短期技能培训72186人,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开展培训,带动大批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转移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例如,桂林市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实用技术能手,全市270个贫困村共培养实用技术能手、骨干400多人。同时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2013年全市贫困村共发展产业43000多亩,涌现出了50多个专业村。
三、攻克重点难点,集中力量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
广西石漠化片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集老、少、边、山、库、穷于一体,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交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围绕这些特殊困难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我们加大攻坚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扎实抓好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战略开发,规划先行。我们组织力量完成编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广西实施规划(2011―2015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广西)产业扶贫规划(2011―2015)》,并启动了规划的实施。规划实施以来,各类资金对片区的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在片区规划总投资6612.19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计划投入片区560.8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交通运输主通道逐步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主要惠及片区县,2013年中央预算内资金量增加到4.55亿元,比2011年多1.75亿元;推动建立了滇桂黔三省区跨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协调机制;负责联系我区片区扶贫工作的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选派12名同志组成3个扶贫工作组到片区各市开展帮扶工作,为片区扶贫事业增添了新动力。
(二)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我们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共计划投入资金53.26亿元,对8个陆地边境县(市、区)以及德保、天等县距陆地边境线0―20公里范围的44个乡镇540个建制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力促边境地区2020年与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到目前为止,大会战29类项目已有28类开工,累计下达资金计划294038.623万元,资金实际到位271848.79万元,完成投资239376.23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额55.23%、51.06%、44.96%。
(三)对革命老区给予特殊政策扶持。一是将84个革命老区县(区)全部纳入“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综合治理范围,通过全区实施“535”扶贫攻坚工程,扎实推进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二是做好老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贺州市钟山县等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攻坚三年帮扶行动实施方案》计划总投资6013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341万元,自治区投资9388万元,市县配套资金9808万元),含水利、交通、扶贫等145个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三是将46个革命老区县确定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纳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划,给予特殊资金项目支持,明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坚持向西部地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和贫困革命老区倾斜。
四、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启动以来,广西各市、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扶贫开发放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中认真谋划、大胆创新,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方式,加强对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组织领导。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我区各级各部门按照“规划先行、项目统筹、规范运作、分批实施”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组织领导方式,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全局“一盘棋”。如百色市凌云县成立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指挥长,分管扶贫的副职领导担任副指挥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县扶贫办主任兼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办公室设9个工作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对全县大扶贫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扶贫开发攻坚高效统一的指挥中心、协调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和信息中心,有效解决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只管宏观,落实不足的问题,强化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二)创新扶贫开发推进方式,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区域贫困问题和突出困难。针对当前“整村推进”工作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部门参与少、建设标准不高、产业带动不强等现状,我区各市、县积极探索“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产业大开发、连片大发展”的扶贫开发推进方式,变“零星开发、单户发展”为“连片开发、整体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如河池市选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作为示范区,以“整乡推进”促进整体脱贫,示范区总体规划投资6.4亿元,以实现“6688”(乡六有、村六有、屯八有、户八有)为工作目标,实施“十大工程”(基础升级工程、产业带动工程、能人带领工程、教科引领工程、保障支撑工程、易地发展工程、生态维系工程、连片推进工程、责任保证工程、机制建设工程)。玉林市博白县针对贫困村屯群众行路难问题,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方式,采用大会战的方式,县政府协调拍板,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本级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分散在发改、交通、民委、移民、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用于支持具备建设条件的贫困村屯道路项目建设。这些市、县高位推动解决重点区域贫困问题和突出困难,力度大、效果好。
(三)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提高产业扶贫成效。按照“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大投入、重点推进、规模发展”的产业化扶贫工作思路,我区积极探索引导、扶持贫困村群众发展特色优势的高效农业产业,把单家独户的小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桂林市兴安县在产业选择上做到“三个立足”即立足本地优势、立足群众意愿、立足市场调查分析;在项目发展上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基地规模化、投入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在项目投入上用活“三项政策”,即用活信贷扶贫政策、整村推进政策、科技扶贫政策;在项目资源整合上,建立“三个机制”,即领导机制、投入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创新扶贫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凌云县按照“先行先得”、谁积极性高、谁优先得到扶持的原则,积极创新引入项目竞争机制,对群众积极性高、主动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贫困村,优先安排资金项目,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基础设施“村民自建”的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由村民自建,并逐步形成新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下达后,由村委会组织受益农户开会,民主协商,定出“一组三书”。“一组”即推选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具体承担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三书”即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承诺书、项目后续养护维修公约,做到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后续管护公约,一个财务收支制度,确保村民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方式,拓展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路子。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探索实践易地扶贫搬迁新的方式。如来宾市创新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搬迁安置。将贫困群众搬到工业园区,就近安置就业。二是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安置。在有一定条件的县城新区建设安置房,引导限制开发区、生态脆弱区及“三不通”的贫困村屯群众向新区集聚。三是依托旅游产业进行搬迁安置。金秀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围绕打造民俗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探秘为一体的广西特色生态旅游名村目标,将山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公路沿线景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四是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安置。对搬迁地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居住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落后种养模式。目前,全市通过以上述方式搬迁172个村屯4680户22264人。
(六)创新金融扶贫方式,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贷款难问题。为破解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百色市探索创建“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为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扶贫项目贷款提供担保。先是利用香港企业家曾宪梓先生所捐赠的1000万港币作为启动资金,随后有关县财政安排投入,目前产业扶贫担保专项资金本金累计达2500万元。担保资金委托金融公司按担保方向来统一运作,金融部门按担保专项资金本金7-10倍的发放扶贫贷款,把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的“蛋糕”做大。截至目前为止,共为17家扶贫龙头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争取到金融部门对扶贫产业的贷款投入近16000万元,这些扶贫龙头企业经营投向分别为农产品深加工、茶叶、纸业、南菜北运等,带动贫困村发展果蔬、茶叶、油茶、林木、细叶龙竹种植、种桑养蚕等产业。
(七)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运行安全。为激发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扶贫对象真正实施项目,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我区各地探索出“以奖代补”、“循环使用”等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以奖代补”即由扶贫对象先行实施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再给予资金扶持,并以“一折通”的方式将补助资金拨到扶贫对象账上,较好地解决了种苗价格、运输、交接等一系列问题。“循环使用”即先给扶贫对象户拨付50%的扶持资金用于实施项目,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余下50%的扶持资金。产品生产出来后集中销售,项目实施小组或合作社回收每户不少于3000元的本金,用于实施第二轮项目,实现资金循环使用。这一做法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滚动使用效应,促进了贫困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面临许多困难:贫困人口多,贫困面较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发展条件差;扶贫产业培植难度大,贫困农户稳定增收难。面对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将全面深化扶贫改革,努力实现广西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发展。
第五篇:某局多措并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地
梁河供电局政务信息报送 报送日期:月 30 日 报送单位:
党建及监查审计部 信息类别:
党建工作
报送人:
舒生 审核人
:
信息标题:
梁河供电局多措并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落地
正文:今年 6 月份开始,梁河供电局从制度建入手,进行了摸底调查,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编制《梁河供电局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并把“两个责任”落地做为“书记项目”来抓,切实把“两个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
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员工政治学习、每周党内组织生活会学习、“道德讲堂”等学心形式,把廉洁从业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生活习惯,营造廉洁自律的氛围;根据各部门、供电所的重点业务工作流程,在涉及廉洁风险的 8 个业务领域制定廉洁风险管控措施;在局内构建一、二、三级监督机制,定期对各部门、各供电所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并纳入绩效考核,视其情况根据 “四种形态”进行监督执纪。
《梁河供电局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方案》的落实,使广大干部员工在工作上自觉形成了讲规矩、守纪律的良好作风;提高了廉洁从业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党风廉政建设 “两个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及闭环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