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危险废物焚烧单位及规划内项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发布文号】环办〔2007〕118号 【发布日期】2007-09-19 【生效日期】2007-09-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危险废物焚烧单位及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的通知
(环办〔2007〕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推进《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我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危险废物和《规划》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检查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一)危险废物焚烧单位。重点检查现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单位及其设施(含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设施,以下简称“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包括各地自行建设的未列入《规划》、未使用国债资金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
(二)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重点检查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
(三)列入《规划》内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规划内项目”)。重点检查获得2005年、2006年以及2007年第一批国债资金支持建设的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二、检查目的 通过专项检查工作,掌握本辖区现有危废焚烧单位现状,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促进危废焚烧单位及全行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从源头遏制危险废物无序流动的现象。掌握列入规划内项目的建设进度,督促有关地方政府落实项目建设各项配套条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督促项目业主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保证设施建设质量和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三、检查时间
(一)危险废物焚烧单位检查
2007年9-12月:检查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
2008年1-6月:检查非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
(二)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检查
2007年9-12月:检查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
(三)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检查
2007年9-10月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专项检查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要按照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加强技术培训。
(二)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对无经营许可证从事焚烧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要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经营性危废焚烧单位,要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经整改仍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非经营性危废焚烧单位,要依法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请人民政府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限期整改或限期治理时间原则不超过6个月;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需经省级环保部门批准。
(三)省级环保部门要根据专项检查情况,制定本辖区内所有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焚烧单位及其设施的二恶英监测计划,并于2008年3月底前上报我局。
(四)省级环保部门对未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规模、技术和工艺路线、相关参数进行初步设计和技术设备招标等工作的规划内项目,应责令业主单位限期整改,确需变更的,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2007年9月底前,请各地将规划进展情况自查报告报我局。自查报告应当对认为符合现有技术要求、无需改造或新建的项目情况予以说明。我局在复核确认后,将规划内相应的项目予以销号。
(五)请省级环保部门于2007年12月底前将本辖区内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专项检查情况及限期整改计划报我局,于2008年6月底前将限期整改的进展情况报我局。于2008年6月底前将本辖区内非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专项检查情况及限期治理计划报我局,于2008年12月底前将限期治理的进展情况报我局。
我局将安排部分资金补助各省专项检查工作。请将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联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于2007年9月30日前报送我局。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钟斌
电话:(010)66556256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规划司房志
电话:(010)66556125
附件:全国危险废物焚烧单位及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实施方案
二○○七年九月十九日
附件:
全国危险废物焚烧单位及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实施方案
一、专项检查范围
(一)现有危废焚烧单位专项检查
现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单位及其设施(包括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设施,以下简称“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必须纳入本次专项检查工作范围。包括各地自行建设的未列入《规划》、未使用国债资金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
现有经营性危废焚烧单位是指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前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营的单位。各地2007年8月31日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或者正在建设中,或者停产的单位,不纳入本次现有危废焚烧单位专项检查范围。
现有非经营性危废焚烧单位是指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前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营的单位。各地2007年12月31日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或者正在建设中,或者停产的设施,不纳入本次现有危废焚烧单位专项检查范围。
(二)《规划》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
列入《规划》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规划内项目”)。重点检查获得2005年、2006年以及2007年第一批国债资金支持建设的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三)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专项检查
现有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指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前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营的单位。2007年8月31日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或者正在建设中,或者停产的单位,不纳入本次检查范围。
二、专项检查内容
(一)现有危废焚烧单位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危险废物焚烧主体设施及其污染防治设施,以及经营管理(包括污染控制、事故防范和应急、经营记录簿和转移联单管理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监督检查依据包括《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6-2005)、《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GB19218-2003)、《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7-200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关于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和审批有关事项的通告》(环函〔2005〕26号)。监督检查表另行发布。
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现有危废焚烧设施基本情况表见附一;对专门焚烧特定危险废物的设施或其他特殊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由省级环保局(厅)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表,统一检查方法、技术路线、数据处理方法、各项指标含义等。
(二)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
1、处于前期工作阶段的规划内项目,重点检查工程建设配套条件落实情况。(包括可研报告、环评报告的编制和审批情况、用地情况、收费标准文件出台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等)
2、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规划内项目,重点检查对国家、地方和行业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基本制度和管理要求的遵守执行情况。(包括土地征用拆迁落实情况、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与国家批复的有关报告的情况,工程招投标情况、建设质量保证情况等)
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度情况报告的编写要求见附二。
(三)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专项检查
废氯化汞触媒属于含汞危险废物,主要产生于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工艺(主要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名单见附三,供参考)。重点检查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落实以下制度的情况:
1、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制度及申报登记制度。各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制度,如实记载产生含汞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利用、贮存、处置、流向(包括最终去向)等信息,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帐要有经办人签字。
2、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含汞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由环保总局颁发。产废单位不自行利用或处置废氯化汞触媒的,应当将废氯化汞触媒提供或委托给持有环保总局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经营范围为废氯化汞触媒的单位(见附四)进行利用或处置,禁止提供给或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3、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制度。转移废氯化汞触媒,必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跨设区以上行政区域转移的,必须经移出地环保部门审查许可。未经批准,不得转移。
三、工作程序
专项检查工作原则上按以下程序实施;各省环保局(厅)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省专项检查工作程序。
1、总局部署工作,并组织进行培训。
2、省级环保局(厅)部署工作、组织培训。
3、省级环保局(厅)组织对辖区内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其设施以及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进行清查,列明清单。
规划内项目业主单位根据有关要求编写项目进度情况报告并上报省环保局(厅)。
4、省级环保局(厅)根据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其设施清单,制定检查计划,组织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填写基本情况表,并对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其设施开展监督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必要时应当依据《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对焚烧设施运行工况及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对发现问题的单位,要制定计划,责令整改。
省级环保局(厅)根据规划内项目业主单位上报材料以及工作需要,对设施及其项目业主开展现场核查,做好检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责令业主单位制定整改计划,限期进行整改。
省级环保局(厅)根据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清单,制定检查计划,开展监督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对发现问题的单位,要制定计划,责令整改。
5、省级环保局(厅)组织汇总和分析本地区情况,编写总结报告,按要求上报。
四、关于监督性监测及二恶英监测
(一)监督性监测
本次专项检查中,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依据《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对危废焚烧设施进行监督性监测(二恶英除外),监测方法必须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环保行业标准方法:
1、最近的监督性监测超过一年的(以截止现场检查时间计算)。
2、监督性监测不规范的。包括:
监督性监测不是在焚烧设施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的。焚烧设施正常运行状态是指生产负荷(包括进料速率,进料的氯、重金属含量;等等)达到75%以上时的运行状态。
监督性监测数据不齐全的。包括:没有对焚烧炉大气污染物各项指标进行监督性监测(二恶英除外)的;没有对水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监督性监测的;没有监测焚烧炉出口的氧气含量、焚烧残渣热灼减率的;以及没有监测和记录焚烧设施的运行工况(焚烧温度、风量、烟气停留时间)及生产负荷的;等。
(二)二恶英监测
各省要对辖区内所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其设施的二恶英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确认监测数据是否规范;并根据专项检查情况,制定2008年二恶英监测计划并上报总局。总局将视情况抽取部分设施直接进行监督性监测。
五、总结报告
专项检查总结报告可按照进度安排分阶段上报。包括以下内容:
1、概述
包括专项检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工作机构、主要工作过程、时间进度、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2、专项检查工作范围的基本情况
3、现有危险废物焚烧设施运行单位依法履行责任和义务及其焚烧设施的情况
4、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及监督检查情况
5、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监督检查情况
6、所辖区内危废焚烧设施二恶英监测结果统计及其规范性分析;本省对危废焚烧设施2008年二恶英监测计划。
7、限制整改或限期治理情况及进展
8、结论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规划项目监督管理执行情况和发现的主要问题)
9、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及其运行单位监督管理的建议。包括完善和修改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建议和意见。
10、附件
包括检查表格的汇总表格;主要工作人员信息(包括省级和市级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联系电话等主要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说明材料。
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专项检查汇总表格,原始检查表格一式一份,装订成册,同时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其电子版本。
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报告及其检查表格一式四份,装订成册,同时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其电子版本。
六、时间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2007年7-9月,环保总局制定完成实施方案,部署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学习贯彻总局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部署工作,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加强技术培训。
(二)专项检查
分两期检查现有危废焚烧单位:2007年9-12月检查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2008年1-6月检查非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
规划内项目检查:2007年9-10月。
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检查:2007年9-12月。
同期,总局将进行中期调度与抽查。
(三)整改阶段
分两期对现有危废焚烧单位进行整改:2008年1-6月整改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2008年7-12月整改非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
规划内项目整改阶段为:2007年10-12月。
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整改阶段为:2008年1-6月。
(四)总结上报
1、省级环保局(厅)于2007年9月底前将规划内项目进展情况上报国家环保总局。自查报告应当对认为符合现有技术要求、无需改造或新建的项目情况予以说明。
2、省级环保局(厅)于2007年12月底前将本辖区内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的专项检查情况及限期整改计划报国家环保总局;于2008年6月底前将限期整改的进展情况报国家环保总局。
3、省级环保局(厅)于2007年12月底前将本辖区内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的专项检查情况及限期整改计划报国家环保总局;于2008年6月底前将限期整改的进展情况报国家环保总局。
4、省级环保局(厅)于2008年3月底前将本辖区内所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其设施的二恶英监测计划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5、2008年6月底前将本辖区内非经营性现有危废焚烧单位的专项检查情况及限期治理计划报国家环保总局;于2008年12月底前将限期治理的进展情况报国家环保总局。
七、联系方式
(一)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专项检查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 钟斌
电 话:(010)66556256
传 真:(010)66556252
e-mail: gutichu@vip.sina.com
(二)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
联系人:国家环保总局规划司 房志
电 话:(010)66556125
传 真:(010)66556127
e-mail: fang.zhi@zhb.gov.cn
八、附件
(一)现有危废焚烧单位及设施专项检查附件
1、危险废物焚烧单位及其设施基本情况表
(二)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展专项检查附件
2、规划内项目建设进度情况报告的编写要求
(三)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专项检查附件
3、主要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名单
4、持有国家环保总局经营废氯化汞触媒等含汞危险废物许可证单位名单
5、废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监督检查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通知(环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文号】环办〔2006〕34号 【发布日期】2006-03-17 【生效日期】2006-03-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通知
(环办〔2006〕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局(厅):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体法》)修订实施以来,各地工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有所加强,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工业危险废物无序流动的情况,不断引发环境污染事故。为加强工业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源排查工作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危险废物产生源的排查和监督管理。监督和协助工业企业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和管理;凡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管理。
二、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对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加强管理。
凡工业危险废物的转移、运输,必须严格按照《固体法》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无转移联单的危险废物。
三、切实落实危险废物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督促产生、转移、利用、处置、贮存工业危险废物的单位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要积极配合公安、交通和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危险废物运输工具和安全设施的监督管理。
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四、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重点工业危险废物产生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位于居民集中区、江河流域沿岸及水源地上游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危险废物造成环境危害。
五、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工业危险废物行为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固体法》,对将工业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经营活动的,对不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对不落实危险废物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不力的,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
二○○六年三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复查的通知(环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文号】环办〔2005〕84号 【发布日期】2005-07-27 【生效日期】2005-07-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复查的通知
(环办〔2005〕84号)
各有关省、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深入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已命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典型示范作用,巩固创建成果,按照我局《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的通知》(环发〔2002〕101号)的有关要求,我局将对已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进行一次复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复查的范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命名的第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发〔2003〕18号)。
二、复查的主要内容
1、乡镇政府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2、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各项考核指标的现状;
3、村庄环境整治以及乡镇环境管理状况;并进行环境状况满意率的随机群众问卷调查;
4、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主要环境基础设施运行与管理情况;
5、抽查重点企业环境管理及治污设施运行情况;
6、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三、复查的有关安排
在各有关乡镇自查和省级环保部门核查的基础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复查。
1、自查。请各有关乡镇于2005年8月20日前完成自查工作,总结创建工作进展与取得的成效、各项指标变化、命名以来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并将自查报告报送所在省级环保部门。
2、核查。请各有关省级环保部门根据各乡镇自查报告及其他有关信息,对有关乡镇进行核查,核查可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通知乡镇政府进行调查处理。核查的重点是乡镇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环境规划实施情况、群众关注的环保问题处理情况,并组织环境状况满意率的群众问卷调查。省级环保部门应在2005年9月10日前完成核查并将核查情况书面报送我局自然生态保护司。
3、复查。我局将于2005年9月中旬起组织进行复查。复查的重点是对各项考核指标有关方面的工作进行现场抽查,了解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获得命名以来对突出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实际效果,主要手段为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抽查和问卷调查等。
四、群众监督与复查结果的处理
1、复查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有关省级环境保护局要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2、凡达不到现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要求的乡镇,我局将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限期最长不超过一年。到达整改期限时,有关乡镇应向所在省级环保部门报送整改报告,并由省级环保部门进行核查,核查结果报送我局。对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乡镇,我局将撤销命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举报电话:(010)66556319
联系人:张山岭(010)66556320
二○○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荐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和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发布文号】环办〔2006〕75号 【发布日期】2006-07-03 【生效日期】2006-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荐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环办〔2006〕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全面总结2000年以来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经验,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全国环保系统的政策法制工作,总局决定,表彰一批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和表彰名额
(一)评选范围
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范围:全国环保系统从事环境政策研究、环境立法和执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及培训等工作的在职人员。
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范围:全国环保系统处级以下(含处级)的基层单位。
(二)表彰名额
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47个,先进个人32名(名额分配见附件一)。
二、评选条件
(一)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评选条件
1、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领导重视法制工作,政策法制机构健全。
3、重视政策调研,对调研工作有部署、有总结。环境政策研究成果突出,环境政策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4、环境立法工作进展明显,某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和创新。
5、环境行政执法效果显著,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强。
6、环境执法机制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健全。
7、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完善,环境执法人员整体素质高。
(二)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环境政策调研报告获得国家或省级优秀调研报告奖项。
2、为本地方环境政策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3、在协调和联合有关部门特别是党政综合部门出台环境政策方面有突出贡献。
4、积极参与地方环境立法,为完善本地方的环境立法做出重要贡献。
5、在环境执法工作中不徇私情,不惧阻力,廉洁奉公,严格执法,成绩突出。
6、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环境政策法规,办理环境行政处罚、复议、应诉案件效率高、质量高。
7、在完善环境行政执法机制,健全内部执法程序和监督制约制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成绩突出。
三、评选程序和要求
(一)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推选,总局表彰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的方式进行。
(二)坚持评选条件,确保评选质量。推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有突出事迹,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评选要面向一线干部职工,面向基层单位,厅局级(含)以上干部不参加评选。
(三)对推荐对象均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需征得纪检、监察部门同意。
(四)推荐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认真填写《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推荐表》和《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个人推荐表》(见附件二、三);并附推荐对象的先进事迹材料(重点突出、内容真实、文字精练,2000―3000字)。上述材料(一式3份)以及推荐报告由各省级环保局于2006年7月30日前报送总局政策法规司。
(五)总局直属单位的评选活动由法规司直接组织。
四、表彰形式
以精神奖励为主。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表彰决定并授予“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评选工作的领导,总局人事司和法规司组成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表彰领导小组,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
这次表彰活动是全国环保系统的一件大事,各地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部署,按期完成。要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模范事迹,动员环保系统广大职工以先进为榜样,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联系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韩敏柴虹
联系电话:010-66556166、66556168
联系传真:010-66556167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
邮政编码:100035
附件:1.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额分配表
2.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推荐表
3.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个人推荐表
二○○六年七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优秀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表彰评
【发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发布文号】环办〔2006〕19号 【发布日期】2006-02-22 【生效日期】2006-0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优秀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表彰评选活动的通知
(环办〔2006〕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健康发展,调动环境影响评价队伍工作积极性,增强环境影响评价队伍工作责任感,提高全国环境影响评价队伍素质,我局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表彰。现将表彰评选活动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表彰评选条件
(一)符合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要求,具备3年以上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质。
(二)具有良好的环境影响评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能够客观公正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作中一贯表现良好,2003年以来未受到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处罚。
(三)2003年以来,每年完成过至少2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且质量较高;所完成的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良好。
(四)所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技术创新思路或有明显社会效益,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领域有突出成果或表现,能够在行业内起到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五)积极参加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且通过人数较多。
二、表彰评选程序
表彰评选按照推荐、初评、评审、征求意见、公示和表彰等程序进行。
(一)经推荐的机构由我局根据评选条件进行初评后进入候选名单;
(二)进入候选名单的机构,按统一要求准备参评材料,由我局组织评审(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三)经统一评审产生10-20家优秀机构入选。入选单位由我局征求各省级环保局(厅)意见和公示后,予以书面表彰并颁发奖牌或奖杯。
三、推荐方式
表彰评选中的推荐工作采取我局直接推荐和各省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我局结合各单位完成的我局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情况、2004年定期考核结果和其他日常表现,推荐一批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二)各省级环保局(厅)可结合所在地各单位日常工作情况推荐一批甲级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推荐数量控制在各地甲级单位总数的10%以内(总数不足10家的,可以推荐1家)。
四、推荐工作的时间要求
各省推荐名单及推荐单位的书面材料(内容要求见附件)应于2006年3月25日前报我局。
五、其他事宜
各省级环保局(厅)在推荐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各推荐单位的申报材料应客观地反映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评选资格。
联系人: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 应利 010-66556408
附件:推荐单位书面材料要求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
推荐单位书面材料要求
推荐单位书面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管理情况
三、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情况(含技术人员总体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人员情况、参加200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情况等)
四、2003-2005年完成的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情况和地方环保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情况
五、2003-200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或显著社会效益(如主持国家重点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调整选址选线等)
六、2003-2005年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技术交流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如参加重要会议、活动;发表专著、论文;制订导则、标准;完成科研项目等)
七、从业情况的自我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能力和专业特长;有无被举报、被退回、违规、受处罚等不良记录)
八、2003-2005年受到的各类表彰、奖励等情况
九、其他相关情况
(注:材料应由本单位加盖公章)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