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4: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

第一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

为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站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自2004年开始,总局将依据《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

现将《环境监测站建设达标验收办法(试行)》(附件一)、《环境监测站建设达标验收内容及考核评分办法》(附件二)印发给你们,请你局按此要求组织本省环境监测站的达标验收工作。你局预审合格后,总局将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环境监测站以及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总体达标情况进行验收。申请总局验收时,需提交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总结报告,并填写《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申请书》(附件三)和《全省环境监测站预审达标情况汇总表》(附件四),报我局规划与财务司。

通过总局验收的环境监测站,总局授予“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达标监测站”的称号和证书。

联系人:总局规划与财务司 王圻

联系电话:(010)67118479,传真:67114354

二00四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一:环境监测站建设达标验收办法(试行)

附件二:验收内容及考核评分办法

附件三: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申请书

附件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预审达标情况汇总表 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

附件一:

环境监测站建设达标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118号)精神,加强和规范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特制定本验收办法。

第二条 《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为环境监测站建设达标验收(以下简称达标验收)的基本依据。达标验收考核内容包括人员构成、业务经费、业务用房、仪器设备配置等情况。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环保系统所属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达标验收。第四条 达标验收实行统一监督、分级管理的原则。

国家环保总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建设达标验收情况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站和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站总体达标进行验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负责组织所辖区域二、三级站的达标验收工作。

第五条 总局验收程序:

首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对所属一级环境监测站的建设达标情况进行预审,预审达到85分(含85分)以上的,方可申请国家环保总局验收。

申请总局达标验收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提交验收申请书(内容和格式要求见附件三)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总结。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对提出申请验收的一级站达标情况进行审核。审核成绩达到85分(含85分)以上的一级站,即通过验收,被总局评定为达标监测站。

第六条 考核计分办法:

达标验收考核按《验收内容及考核评分办法》(附件二)计分。

第七条 达标验收工作总结: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请于2005年6月前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验收情况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专题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将酌情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标验收情况进行抽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总体达标情况专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环境监测站设置情况;各监测站的人员、业务经费和业务用房、仪器设备配置、业务能力和水平,以及各站达标考评情况及结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站总体达标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对所辖区域二、三级站的达标验收可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二:

验收内容及考核评分办法

┏━┯━┯━━┯━━┯━━━━━━━━━━━━━━━━━━━━━━━┯━━━━━━━━━━━━━━━━━━━━━━━━━━━━┓┃类│序│指标│分值│

具体考评要点及分值

扣分说明

┃┃别│号│内容│

┃┠─┼─┼──┼──┼───────────────────────┼────────────────────────────┨┃机│ 1│机构│2分 │有独立的环境监测机构

1分

│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构│ │名称│

│单位名称符合标准化规定

1分

┃┃与│ │

┃┃人│ │

┃┃员│ │

┃┠─┼─┼──┼──┼───────────────────────┼────────────────────────────┨┃ │ 2│人员│4分 │人员编制达到相应的标准,有编委认可文件

│按国家相应标准的下限计算,人员编制达到下限不扣分,每低10┃┃ │ │编制│

4分│%扣2分,扣完为止。

┃┠─┼─┼──┼──┼───────────────────────┼────────────────────────────┨┃ │ 3│专业│6分 │人员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一级站、二级站│按比例要求的下限,每低2%扣1分,扣完为止。

┃┃ │ │技术│

│80%-85% 三级站75%-80%

3分

┃┃ │ │人员│

┃┃ │ │结构│

┃┃ │ │和比│

┃┃ │ │例 │

┃┠─┼─┼──┼──┼───────────────────────┼────────────────────────────┨┃ │ │

│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符合:一级站3∶5∶

2│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之和在80%以上,且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达 ┃┃ │ │

│二级站2.5∶4.5∶3 三级站1∶4∶5 ;高、中、初 │到要求,不扣分;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达不到要求,扣1分。

┃┃ │ │

│级技术人员也可按学历计算,博士、硕士为高级,大│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之和低于标准,从1分扣起,每低10%再扣┃┃ │ │

│学本科为中级,本科以下为初级

3分

│1分,扣完为止。

┃┠─┼─┼──┼──┼───────────────────────┼────────────────────────────┨┃监│ 4│监测│5分 │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测│ │站经│

│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2分

┃┃经│ │费 │

┃┃费│ │

┃┠─┼─┼──┼──┼───────────────────────┼────────────────────────────┨┃ │ │

│监测站业务经费(不含人员经费)达到相应标准

│人员经费以外的所有用于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均经费,按照标准下┃┃ │ │

3分│限值,每少0.5万元扣1分,扣完为止。

┃┠─┼─┼──┼──┼───────────────────────┼────────────────────────────┨┃仪│ 5│基本│35分│现场查验站内的仪器设备,达到标准中基本仪器设备│以规定的仪器设备项目和数量计算,每缺1项扣0.3分,有该项仪┃┃器│ │配置│

│配置表1-46项规定的配置标准

30分

│器设备但数量不足扣0.1分。

┃┃设│ │

┃┃备│ │

┃┠─┼─┼──┼──┼───────────────────────┼────────────────────────────┨┃ │ │

│现场查验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中47-67项

│色质联机、苏码罐各0.5分;具有满足工作需要的计算机、打印 ┃┃ │ │

自定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机、复印机和传真机得2分;其他仪器设备酌情得分,满分2分。┃┃ │ │

5分

┃┠─┼─┼──┼──┼───────────────────────┼────────────────────────────┨┃ │ 6│专项│6分 │应急监测:制定了应急监测实施办法并根据需要配备│无应急监测实施办法扣0.5分;无应急监测仪器扣2分;无交通工┃┃ │ │配置│

│了现场项目的监测仪器以及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 │具扣0.5分

┃┃ │ │

3分

┃┠─┼─┼──┼──┼───────────────────────┼────────────────────────────┨┃ │ │

│根据本地的环境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有开展其他相│没有国控网专项监测任务,不扣分;

┃┃ │ │

│应专项工作所需的基础仪器设备

3分

│具有国控网专项监测任务,无相应仪器设备的,每个专项扣1 ┃┃ │ │

│分,扣完为止;

┃┃ │ │

│不承担国控网专项监测任务,但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并配备必要仪┃┃ │ │

│器设备的,每个专项加1分。

┃┠─┼─┼──┼──┼───────────────────────┼────────────────────────────┨┃监│ 7│监测│ 5分│监测用房面积达到标准

5分

│人员基数按定编计算,每少10平方米扣0.1分,扣完为止。

┃┃测│ │用房│

┃┃用│ │面积│

┃┃房│ │

┃┠─┼─┼──┼──┼───────────────────────┼────────────────────────────┨┃业│ 8│环境│ 8分│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一级站,例行监测点、│检查两年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报表;无报表、无数据库扣 ┃┃务│ │质量│

│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时间均符合有关监测技术规范│8分;一级站检查汇总数据库,内容不全的酌情扣分。

┃┃能│ │例行│

│的要求并检查数据报表和数据库 8分

┃┃力│ │监测│

│不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一级站,重点检查汇│

┃┃和│ │

│总数据报表和汇总数据库

8分

┃┃水│ │

┃┃平│ │

┃┠─┼─┼──┼──┼───────────────────────┼────────────────────────────┨┃ │ 9│工业│ 6分│完成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污染源监督监│检查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测季报表,一级站检查汇总数据库,无 ┃┃ │ │污染│

│测任务

6分

│报表、无数据库扣6分,内容不全的酌情扣分。

┃┃ │ │源监│

┃┃ │ │督监│

┃┃ │ │测 │

┃┠─┼─┼──┼──┼───────────────────────┼────────────────────────────┨┃ │10│监测│ 9分│具备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中规定的基本监│缺少基本监测项目分析能力的酌情扣分。

┃┃ │ │分析│

│测项目能力

6分

┃┃ │ │能力│

┃┠─┼─┼──┼──┼───────────────────────┼────────────────────────────┨┃ │ │

│每个项目必须有二名以上监测技术人员同时持有上岗│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 │ │

│证

3分

┃┠─┼─┼──┼──┼───────────────────────┼────────────────────────────┨┃ │11│监测│ 6分│监测分析人员必须通过技术考核,持有监测人员上岗│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 │ │分析│

│证

6分

┃┃ │ │人员│

┃┃ │ │持证│

┃┃ │ │上岗│

┃┠─┼─┼──┼──┼───────────────────────┼────────────────────────────┨┃ │12│执行│ 6分│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各项要求按时报送各类│检查监测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和各类报告审核情况,并酌情扣

┃┃ │ │环境│

│数字型和文字型报告,并严格实行三级审核

│分。

┃┃ │ │监测│

6分│

┃┃ │ │报告│

┃┃ │ │制度│

┃┠─┼─┼──┼──┼───────────────────────┼────────────────────────────┨┃ │13│档案│ 2分│档案管理符合规范

1分

│查阅档案卷宗,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 │ │管理│

│有专人管理

0.5分

┃┃ │ │工作│

│有专门档案室

0.5分

┃┗━┷━┷━━┷━━┷━━━━━━━━━━━━━━━━━━━━━━━┷━━━━━━━━━━━━━━━━━━━━━━━━━━━━┛

附件三: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申请书

国家环保总局:

根据《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以及《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的要求,本局所属的____________站已具备验收的条件,并做好了接受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特此申请组织验收。

申请单位_______________

申请日期_______________

环境保护局地址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

局长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

环境监测(中心)站地址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

站长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申请验收单位需准备以下材料:

┃┠────────────────────────────────┨┃

┃┃⑴ 预评分表(见附表3-6);

┃┃⑵ 监测站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结构(见附表3-1和附表3-2);

┃┃⑶ 监测业务经费与业务用房情况说明;

┃┃⑷ 监测工作能力一览表(见附表3-3);

┃┃⑸ 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统计表(见附表3-4和附表3-5);

┃┃⑹ 预审达标情况汇总表(见附件四)。

┃┗━━━━━━━━━━━━━━━━━━━━━━━━━━━━━━━━┛

附表3-

1监测站(级站)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表

┏━━┯━━┯━━┯━━━━┯━━┯━━┯━━━━┯━━━━━━━━┓┃部门│姓名│学历│所学专业│职务│职称│持证情况│参加环保工作时间┃┠──┼──┼──┼────┼──┼──┼────┼────────┨┃

┃┠──┼──┼──┼────┼──┼──┼────┼────────┨┃

┃┠──┼──┼──┼────┼──┼──┼────┼────────┨┃

┃┠──┼──┼──┼────┼──┼──┼────┼────────┨┃

┃┠──┼──┼──┼────┼──┼──┼────┼────────┨┃

┃┗━━┷━━┷━━┷━━━━┷━━┷━━┷━━━━┷━━━━━━━━┛

附表3-监测站(级站)人员编制和结构表

┏━━━━┯━━━━━━━━━━━━━━━━━━━━━━━━━━┓┃人员编制│

人员结构

┃┠────┼──────────────────────────┨┃编制标准│技术人员

(人)占总数

%

┃┃定编文号│高 工(博士、硕士)

(人)

┃┃定编人数│工程师(大学本科)

(人)

┃┃定编时间│助工及以下(大专、中专)

(人)

┃┃现有人数│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十分制)

┃┃

┃┗━━━━┷━━━━━━━━━━━━━━━━━━━━━━━━━━┛

附表3-监测站(级站)监测能力一览表

┏━━━━━┯━━━━━━━━━━━┯━━━━━━━━━━┓┃

类别

│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情况│ 实际开展的监测项目┃┠─────┼──────┬────┼───┬──────┨┃

名称│ 数量 │ 名称│

数量

┃┠─────┼──────┼────┼───┼──────┨┃ 大气监测 │

┃┠─────┼──────┼────┼───┼──────┨┃ 废气监测 │

┃┠─────┼──────┼────┼───┼──────┨┃ 降水监测 │

┃┠─────┼──────┼────┼───┼──────┨┃ 水质监测 │

┃┠─────┼──────┼────┼───┼──────┨┃ 废水监测 │

┃┠─────┼──────┼────┼───┼──────┨┃噪声、振动│

┃┃监测

┃┠─────┼──────┼────┼───┼──────┨┃生物、生态│

┃┃监测

┃┠─────┼──────┼────┼───┼──────┨┃土壤、底质│

┃┃、固废监测│

┃┠─────┼──────┼────┼───┼──────┨┃ 合 计 │

┃┗━━━━━┷━━━━━━┷━━━━┷━━━┷━━━━━━┛

附表3-监测站(级站)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情况表

┏━━┯━━━━━━━━━━━━┯━━━━┯━━━━┯━━━━┯━━┓┃序号│

配置标准

│现有配置│仪器价格│配置时间│备注┃┠──┼────────────┼────┼────┼────┼──┨┃ 1 │1/万分析天平

┃┠──┼────────────┼────┼────┼────┼──┨┃ 2 │1/10万分析天平

┃┠──┼────────────┼────┼────┼────┼──┨┃ 3 │pH计(实验室用)

┃┠──┼────────────┼────┼────┼────┼──┨┃ 4 │pH计(现场用)

┃┠──┼────────────┼────┼────┼────┼──┨┃ 5 │电导仪

┃┠──┼────────────┼────┼────┼────┼──┨┃ 6 │离子计

┃┠──┼────────────┼────┼────┼────┼──┨┃ 7 │浊度计

┃┠──┼────────────┼────┼────┼────┼──┨┃ 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9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 10│紫外分光光度计

┃┠──┼────────────┼────┼────┼────┼──┨┃ 11│红外分光光度计

┃┠──┼────────────┼────┼────┼────┼──┨┃ 12│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 13│等离子发射光谱

┃┠──┼────────────┼────┼────┼────┼──┨┃ 14│离子色谱仪

┃┠──┼────────────┼────┼────┼────┼──┨┃ 15│气相色谱仪

┃┠──┼────────────┼────┼────┼────┼──┨┃ 16│液相色谱仪

┃┠──┼────────────┼────┼────┼────┼──┨┃ 17│油份浓度仪

┃┠──┼────────────┼────┼────┼────┼──┨┃ 18│冷原子吸收测汞仪

┃┠──┼────────────┼────┼────┼────┼──┨┃ 19│COD快速测定仪

┃┠──┼────────────┼────┼────┼────┼──┨┃ 20│BOD培养箱

┃┠──┼────────────┼────┼────┼────┼──┨┃ 21│蒸馏水器

┃┠──┼────────────┼────┼────┼────┼──┨┃ 22│电冰箱或冷柜

┃┠──┼────────────┼────┼────┼────┼──┨┃ 23│水样采样器

┃┠──┼────────────┼────┼────┼────┼──┨┃ 24│便携式流速测量仪

┃┠──┼────────────┼────┼────┼────┼──┨┃ 25│大气自动监测系统

┃┠──┼────────────┼────┼────┼────┼──┨┃ 26│大气采样器

┃┠──┼────────────┼────┼────┼────┼──┨┃ 27│TSP采样器

┃┠──┼────────────┼────┼────┼────┼──┨┃ 28│PM10采样器

┃┠──┼────────────┼────┼────┼────┼──┨┃ 29│降水采样器

┃┠──┼────────────┼────┼────┼────┼──┨┃ 30│TOC测定仪

┃┠──┼────────────┼────┼────┼────┼──┨┃ 31│溶解氧测定仪

┃┠──┼────────────┼────┼────┼────┼──┨┃ 32│细菌检定分类系统

┃┠──┼────────────┼────┼────┼────┼──┨┃ 33│生物发光测量仪

┃┠──┼────────────┼────┼────┼────┼──┨┃ 34│PM2.5采样器

┃┠──┼────────────┼────┼────┼────┼──┨┃ 35│生物显微镜

┃┠──┼────────────┼────┼────┼────┼──┨┃ 36│土壤采样器

┃┠──┼────────────┼────┼────┼────┼──┨┃ 37│煤含硫量分析仪

┃┠──┼────────────┼────┼────┼────┼──┨┃ 38│烟尘测试仪

┃┠──┼────────────┼────┼────┼────┼──┨┃ 39│烟气测试仪

┃┠──┼────────────┼────┼────┼────┼──┨┃ 40│烟尘黑度仪

┃┠──┼────────────┼────┼────┼────┼──┨┃ 41│汽车尾气监测仪

┃┠──┼────────────┼────┼────┼────┼──┨┃ 42│柴油机排烟黑度监测仪

┃┠──┼────────────┼────┼────┼────┼──┨┃ 43│声级计

┃┠──┼────────────┼────┼────┼────┼──┨┃ 44│振动测定仪

┃┠──┼────────────┼────┼────┼────┼──┨┃ 45│全球定位系统(GPS)

┃┠──┼────────────┼────┼────┼────┼──┨┃ 46│环境监测车(不含小轿车)│

┃┠──┼────────────┼────┼────┼────┼──┨┃ 47│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相应│

┃┃

│处理和检测装置

┃┠──┼────────────┼────┼────┼────┼──┨┃ 48│苏码罐(含清洗和配气系 │

┃┃

│统)

┃┠──┼────────────┼────┼────┼────┼──┨┃ 49│监测信息工作站

┃┠──┼────────────┼────┼────┼────┼──┨┃ 50│多媒体微机

┃┠──┼────────────┼────┼────┼────┼──┨┃ 51│笔记本微机

┃┠──┼────────────┼────┼────┼────┼──┨┃ 52│大屏幕投影设备(套)

┃┠──┼────────────┼────┼────┼────┼──┨┃ 53│光盘刻录机

┃┠──┼────────────┼────┼────┼────┼──┨┃ 54│彩色绘图机

┃┠──┼────────────┼────┼────┼────┼──┨┃ 55│数字化仪

┃┠──┼────────────┼────┼────┼────┼──┨┃ 56│彩色扫描仪

┃┠──┼────────────┼────┼────┼────┼──┨┃ 57│摄像机

┃┠──┼────────────┼────┼────┼────┼──┨┃ 58│图形显示器

┃┠──┼────────────┼────┼────┼────┼──┨┃ 59│录像机

┃┠──┼────────────┼────┼────┼────┼──┨┃ 60│字幕机

┃┠──┼────────────┼────┼────┼────┼──┨┃ 61│打印机

┃┠──┼────────────┼────┼────┼────┼──┨┃ 62│彩色打印机

┃┠──┼────────────┼────┼────┼────┼──┨┃ 63│数字、视频信号转换器

┃┠──┼────────────┼────┼────┼────┼──┨┃ 64│通讯设备

┃┠──┼────────────┼────┼────┼────┼──┨┃ 65│远程通讯设备

┃┠──┼────────────┼────┼────┼────┼──┨┃ 66│复印机

┃┠──┼────────────┼────┼────┼────┼──┨┃ 67│传真机

┃┗━━┷━━━━━━━━━━━━┷━━━━┷━━━━┷━━━━┷━━┛

附表3-

5监测站(级站)仪器设备专项配置情况表

┏━━┯━━━━━━━━━━━━━┯━━━━┯━━━━┯━━━━┯━━┓┃序号│

配置标准

│现有配置│仪器价格│配置时间│备注┃┠──┼─────────────┼────┼────┼────┼──┨┃ 1 │土壤水分测定仪

┃┠──┼─────────────┼────┼────┼────┼──┨┃ 2 │普通小型气象观测仪

┃┠──┼─────────────┼────┼────┼────┼──┨┃ 3 │便携式光面积测定仪

┃┠──┼─────────────┼────┼────┼────┼──┨┃ 4 │倒置显微镜

┃┠──┼─────────────┼────┼────┼────┼──┨┃ 5 │普通地物光谱仪

┃┠──┼─────────────┼────┼────┼────┼──┨┃ 6 │光合系统测定仪

┃┠──┼─────────────┼────┼────┼────┼──┨┃ 7 │卫星遥感解译设备

┃┠──┼─────────────┼────┼────┼────┼──┨┃ 8 │野外通讯设备

┃┠──┼─────────────┼────┼────┼────┼──┨┃ 9 │便携式多参数水质仪

┃┠──┼─────────────┼────┼────┼────┼──┨┃ 10│深层采水器

┃┠──┼─────────────┼────┼────┼────┼──┨┃ 11│沉积物采样器

┃┠──┼─────────────┼────┼────┼────┼──┨┃ 12│生物采样器

┃┠──┼─────────────┼────┼────┼────┼──┨┃ 13│营养盐自动分析仪

┃┠──┼─────────────┼────┼────┼────┼──┨┃ 14│小型采样艇或采样船

┃┠──┼─────────────┼────┼────┼────┼──┨┃ 15│便携式盐度计

┃┠──┼─────────────┼────┼────┼────┼──┨┃ 16│粒度分析仪

┃┠──┼─────────────┼────┼────┼────┼──┨┃ 17│船载多功能水质监测仪

┃┠──┼─────────────┼────┼────┼────┼──┨┃ 18│能量散射型X-射线荧光能谱仪│

┃┃

│(国家级)

┃┠──┼─────────────┼────┼────┼────┼──┨┃ 19│碳-分析仪(国家级)

┃┠──┼─────────────┼────┼────┼────┼──┨┃ 20│GMS静止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

│(国家级、省级)

┃┠──┼─────────────┼────┼────┼────┼──┨┃ 21│激光差分雷达(国家级)

┃┠──┼─────────────┼────┼────┼────┼──┨┃ 22│SC-1型半自动(或全自动)沙│

┃┃

│尘采样器

┃┠──┼─────────────┼────┼────┼────┼──┨┃ 23│标准转子流量校准仪

┃┠──┼─────────────┼────┼────┼────┼──┨┃ 24│中流量孔口流量计

┃┠──┼─────────────┼────┼────┼────┼──┨┃ 25│恒温恒湿箱

┃┠──┼─────────────┼────┼────┼────┼──┨┃ 26│水文气象监测仪

┃┠──┼─────────────┼────┼────┼────┼──┨┃ 27│小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仪

┃┠──┼─────────────┼────┼────┼────┼──┨┃ 28│便携式多种气体分析仪

┃┠──┼─────────────┼────┼────┼────┼──┨┃ 29│便携式多种气体校定仪

┃┠──┼─────────────┼────┼────┼────┼──┨┃ 30│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

┃┠──┼─────────────┼────┼────┼────┼──┨┃ 31│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 32│便携式分光光度计

┃┠──┼─────────────┼────┼────┼────┼──┨┃ 33│简易快速检测管

┃┠──┼─────────────┼────┼────┼────┼──┨┃ 34│便携式多功能水质检测仪

┃┠──┼─────────────┼────┼────┼────┼──┨┃ 35│BOD快速测定仪

┃┠──┼─────────────┼────┼────┼────┼──┨┃ 36│应急检测箱

┃┠──┼─────────────┼────┼────┼────┼──┨┃ 37│毒物检测箱

┃┠──┼─────────────┼────┼────┼────┼──┨┃ 38│车载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

┃┠──┼─────────────┼────┼────┼────┼──┨┃ 39│车载式GC-MS仪

┃┠──┼─────────────┼────┼────┼────┼──┨┃ 40│便携式χ、γ辐射剂量率仪 │

┃┃

│(宽量程)

┃┠──┼─────────────┼────┼────┼────┼──┨┃ 41│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

┃┠──┼─────────────┼────┼────┼────┼──┨┃ 42│其他设备与个人防护装备

┃┠──┼─────────────┼────┼────┼────┼──┨┃ 43│频谱仪(含天线)

┃┠──┼─────────────┼────┼────┼────┼──┨┃ 44│无线电干扰测量仪

┃┠──┼─────────────┼────┼────┼────┼──┨┃ 45│工频辐射监测仪

┃┠──┼─────────────┼────┼────┼────┼──┨┃ 46│射频辐射监测仪

┃┠──┼─────────────┼────┼────┼────┼──┨┃ 47│个人防护用品

┃┠──┼─────────────┼────┼────┼────┼──┨┃ 48│(电力架空线)测高仪、激光│

┃┃

│测距仪

┃┠──┼─────────────┼────┼────┼────┼──┨┃ 49│射频感应电流测量仪

┃┠──┼─────────────┼────┼────┼────┼──┨┃

┃┗━━┷━━━━━━━━━━━━━┷━━━━┷━━━━┷━━━━┷━━┛

附表3-6

监测站(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预审考评表

┏━━━┯━┯━━━━━━━┯━━┯━━━━━━━━━━━━━━━━━━━━━┯━━┯━━━┯━━━┓┃ 类别 │序│

考核项目

│项目│

考核内容

│单项│预评分│扣分情┃┃

│号│

│分值│

│分值│ 结果 │况说明┃┠───┼─┼───────┼──┼─────────────────────┼──┼───┼───┨┃机构与│ 1│

机构名称

│ 2 │是否有独立的环境监测机构

│ 1 │

┃┃人员 │ │

┃┠───┼─┼───────┼──┼─────────────────────┼──┼───┼───┨┃

│ │

│单位名称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

│ 1 │

┃┠───┼─┼───────┼──┼─────────────────────┼──┼───┼───┨┃

│ 2│

人员编制

│ 4 │人员编制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4 │

┃┠───┼─┼───────┼──┼─────────────────────┼──┼───┼───┨┃

│ 3│专业技术人员结│ 6 │人员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3 │

┃┃

│ │构和比例

┃┠───┼─┼───────┼──┼─────────────────────┼──┼───┼───┨┃

│ │

│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 3 │

┃┠───┼─┼───────┼──┼─────────────────────┼──┼───┼───┨┃监测经│ 4│ 监测站经费 │ 5 │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 2 │

┃┃费

│ │

│经费是否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

│ │

│监测经费(不含人员经费)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3 │

┃┠───┼─┼───────┼──┼─────────────────────┼──┼───┼───┨┃仪器设│ 5│

基本配置

│ 35│是否达到标准中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中1-46项规│ 30│

┃┃备

│ │

│定的配置标准要求

┃┠───┼─┼───────┼──┼─────────────────────┼──┼───┼───┨┃

│ │

│是否达到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47-67项中的部分 │ 5 │

┃┃

│ │

│自定仪器设备要求

┃┠───┼─┼───────┼──┼─────────────────────┼──┼───┼───┨┃

│ 6│

专项配置

│ 6 │是否制定了应急监测的实施办法,配置了现场项│ 3 │

┃┃

│ │

│目的监测仪器以及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

┃┠───┼─┼───────┼──┼─────────────────────┼──┼───┼───┨┃

│ │

│有无开展其他相应专项工作所需的基础仪器设备│ 3 │

┃┠───┼─┼───────┼──┼─────────────────────┼──┼───┼───┨┃ 监测 │ 7│ 监测用房面积 │ 5 │人均监测用房面积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5 │

┃┃ 用房 │ │

┃┠───┼─┼───────┼──┼─────────────────────┼──┼───┼───┨┃业务能│ 8│

环境质量

│ 8 │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时间是否符合│ 8 │

┃┃力和水│ │

例行监测

│有关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数据报表和数据库内│

┃┃平

│ │

│容是否完整

┃┠───┼─┼───────┼──┼─────────────────────┼──┼───┼───┨┃

│ 9│ 工业污染源 │ 6 │是否完成上级环境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污染源监│ 6 │

┃┃

│ │

监督监测

│督监测任务

┃┠───┼─┼───────┼──┼─────────────────────┼──┼───┼───┨┃

│10│ 监测分析能力 │ 9 │是否具备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中规定│ 6 │

┃┃

│ │

│的基本监测项目能力(基本监测项目是指相应环│

┃┃

│ │

│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及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必测│

┃┃

│ │

│项目)

┃┠───┼─┼───────┼──┼─────────────────────┼──┼───┼───┨┃

│ │

│每个监测项目是否都有二名以上监测技术人员同│ 3 │

┃┃

│ │

│时持有上岗证

┃┠───┼─┼───────┼──┼─────────────────────┼──┼───┼───┨┃

│11│ 监测分析人员 │ 6 │监测分析人员是否通过技术考核,持有上岗证 │ 3 │

┃┃

│ │

持证上岗

┃┠───┼─┼───────┼──┼─────────────────────┼──┼───┼───┨┃

│ │

│新进人员(中专毕业生除外)是否在一年通过上│ 3 │

┃┃

│ │

│岗考核

┃┠───┼─┼───────┼──┼─────────────────────┼──┼───┼───┨┃

│12│ 执行环境监测 │ 6 │是否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各项要求按时│ 6 │

┃┃

│ │

报告制度

│报送各类数字型和文字型报告,并严格实行三级│

┃┃

│ │

│审核

┃┠───┼─┼───────┼──┼─────────────────────┼──┼───┼───┨┃

│13│ 监测档案管理 │ 2 │档案管理是否符合规范

│ 1 │

┃┠───┼─┼───────┼──┼─────────────────────┼──┼───┼───┨┃

│ │

│是否设专人管理

│ 0.5│

┃┠───┼─┼───────┼──┼─────────────────────┼──┼───┼───┨┃

│ │

│是否设有专门档案室

│ 0.5│

┃┠───┼─┼───────┼──┼─────────────────────┼──┼───┼───┨┃ 合计 │ │

│ 100│

┃┗━━━┷━┷━━━━━━━┷━━┷━━━━━━━━━━━━━━━━━━━━━┷━━┷━━━┷━━━┛

附件四: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站预审达标情况汇总表

┏━━━┯━━━━━━┯━━━━┯━━━━━━━━━┓┃

│ 监测站名称 │预审得分│

是否达标

┃┠───┼──────┼────┼─────────┨┃一级站│

┃┠───┼──────┼────┼─────────┨┃二级站│ 二级站总数│

│达标率:

┃┠───┼──────┼────┼─────────┨┃

┃┠───┼──────┼────┼─────────┨┃

┃┠───┼──────┼────┼─────────┨┃

┃┠───┼──────┼────┼─────────┨┃

┃┠───┼──────┼────┼─────────┨┃

┃┠───┼──────┼────┼─────────┨┃

┃┠───┼──────┼────┼─────────┨┃

┃┠───┼──────┼────┼─────────┨┃三级站│ 三级站总数│

│达标率:

┃┠───┼──────┼────┼─────────┨┃

┃┠───┼──────┼────┼─────────┨┃

┃┠───┼──────┼────┼─────────┨┃

┃┠───┼──────┼────┼─────────┨┃

┃┠───┼──────┼────┼─────────┨┃

┃┠───┼──────┼────┼─────────┨┃

┃┠───┼──────┼────┼─────────┨┃

┃┠───┼──────┼────┼─────────┨┃

┃┗━━━┷━━━━━━┷━━━━┷━━━━━━━━━┛

第二篇: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总结

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和核心水源区,被环保部确定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质安全是调水的关键。为确保一池清水北送,近年来,国家对库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了大量财力,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和河南省10个省直管县试点后,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环境监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我市正式召开,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能力提升正式拉开了序幕。

监测站拥有一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技术人员,拥有一个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993年、1998年、2004年、2010年和2013年先后5次通过了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评审,取得了计量认证合格证。2007年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成为全国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

监测站由于受资金问题影响,多年来较少添置更新监测仪器设备,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尽快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2007年4月环境局在市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25万元,在省局“一搭二”政策的扶持下,共筹资75万元,购置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分析仪、红外油份测定仪、COD快速测试仪、VOC气体检测仪、多气体检测仪等多台

标准化建设所缺口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办公设备。2008年6月市财政拨款105万元,新建了2座空气自动监测站,2009年1月投资430万元建设了3套水质自动监测站,2009年9月省环保厅无偿配发我局监测站美国戴安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三合一大气采样器、烟尘仪、水气应急监测仪等仪器,使该站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2013年8月,根据豫环办

[2012]35号《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又购置了价值400万元的60台(套)仪器,基本达到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部三级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2013年1月,环境监测站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厅标准化验收,成为环境保护的千里眼和顺风耳。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我站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被明确列入,预计2014年我站监测能力必将高标准进一步提升。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基础,兵强马壮、装备优良的监测队伍每年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为国家生态功能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着力保持生态环境,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防产生新污染源,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载体,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我站监测,我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总体保持稳定,2012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82%,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出境水均达到Ⅳ类标准,Ⅲ类或优于Ⅲ类达标

率由2010年的58.3%,上升为2014年的61.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013年1月20日

第三篇: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全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经 验 选 登

“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站房”模式下的

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大同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人 杨智明 陈卫玉

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73年3月,隶属于大同市环境保护局,是独立法人的全民所有制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现属国家二级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资质认定了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土壤和底质、煤质等5大类203个项目的监测能力。全站职工103名,其中高级职称(或研究生)22名,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57名。监测人员技术专业涉及化工、化学分析、高分子化学、土壤化学、生物、环境监测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学科。建站以来,一直秉承着“科学、严谨、求实、奉献”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时为政府决策、环境管理、社会提供公正、准确、科学的技术支持。在过去的几年中,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优质环境监测实验室”称号,被国家环保局授予“九五期间全国先进环境监测站”;多次获得“山西省环境监测先进集体”称号;“山西省第二届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名;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获得“科技事业单— 1 — 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证书。

一、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成效

为了满足国家对监测、执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2008年大同市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开始筹建,于2010年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部立项的基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2013年业务用房正式投入使用,楼房地上十层,共1.5万平方米,地下一层,集监测、执法为一体。其中,负一层部分及二、三、四、五、六层为监测用房,总计6000多平方米(实验区4000平方米,工作区2000平方米)。

新建成的实验楼站房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理念先进,为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功能特点体现在:

(一)设计绿色环保。监测执法中心由全国优秀的设计团队清华大学进行设计,按照绿色、节能、环保等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体现功能化和多样化,实验室与办公室分层设计,办公照明白天主要依靠自然光,办公空间自由组合,符合集中办公理念。

(二)样品处理与分析隔离。实验楼站房对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实现了隔离处理,专门设臵了酸处理间、有机处理间、土壤处理间、煤质分析处理间等,既保证了前处理过程中对分

— 2 — 析测试结果的影响,又减少了前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对仪器设备的损害,以及对分析测试人员的危害。

(三)大型仪器统一管理。监测大型仪器设备均设立了专用实验室,大部分集中在四楼,如原子吸收分析室、原子荧光分析室等。实验区专门设立了中央空调系统,以保证实验室所需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中心内设有气瓶间,统一管理实验室气瓶,有效保障了实验室安全用气。

(四)建筑材料和处理无害化。站房所采用的材料全部为环保材料;分析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通过废气、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化验室装有自动防火设备,发生环境风险时,防火设备能自动开启,把危险区域自动隔离起来。危险化学品储存间、设立了防火、防盗、防泄漏的环境风险自动报警装臵。化验区设有人员防护自动冲洗设备,保证化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站房控制智能化。实行中心温控、湿控智能化,能根据实验室的温湿度要求自动调节,供电使用稳压数控系统保证,保证实验用电的安全稳定。中心自动监测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可远程监控自动站的情况,并及时向国家总站及省站上报监测数据。

二、环境监测管理经验及做法

— 3 — 环境监测是一项业务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为了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新型监测队伍,大同市环境监测站通过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合理设臵岗位、合理配臵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员的潜质。

(一)抓培训、重考核、加强人员内外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了外出和本站的业务知识培训。多次邀请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山西省站以及兄弟单位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同时为外出学习的人员搭建内部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及心得与站内人员相互交流,以此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通过举办环境监测知识竞赛、内部人员操作技能比武、定期盲样考核等考核方式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抓特长、挖潜能、合理配置人员岗位。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拥有一批既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又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的骨干精英,曾代表山西省站参加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的监测分析人员,还曾两次全省监测技术大比武中取得个人优异成绩。这些优质人才资源,优先向化验室倾斜,实行一人多职,定期换岗,促进人员一专多能,培养监测多面手。发挥以

— 4 — 老带新、以点带面、以专业与非专业结对帮学等方式提高人员综合能力。

(三)抓管理、定制度、确保监测工作质量。大同市环境监测站坚持注重实效、创新工作,严把质量体系建设、程序文件审核、质量监督等环节,以认真负责态度确保监测数据完整准确。一是严把进货质量关,确认供货商具有能满足检测需求的相应资质,到货后对其进行实验验证并做进货质量记录,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实行退货。二是制定了严格的监测数据整体控制方案,对于土壤监测、重金属监测、农村环境监测等专项监测,制定专项质控方案;对于污染源监测,做到“一源一档”,“一厂一策”。三是对内实行“业务流程卡”制度,做到任务下达、样品采集、化验室分析、数据报出、监测收费 “五个分离”。此卡对监测中的每一环节的完成时间、质量和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并问责签字。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监测任务。对外实行 “廉政监督卡”制度,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近年来,监测站未收到过一起客户投诉,客户服务满意率100%。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同市环境监测站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监测能力、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以技术促能力,以管理促效率,达到了标准化建设验收条件。今后我们会以此次标准化建设验收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研投入、努力适应— 5 — 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将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打造成为全国先进水平的环境监测站,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监测数据。在此也希望能和兄弟地市的同志们多多交流,为提升监测能力,促进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不断推进和完善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运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负责人 康新立 史军致

山西省运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于1976年,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运城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属国家监测网络二级站。从2003年开始,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文件精神,我站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2010年起全面系统地完善我站标准化建设工作,2012年根据省厅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了我站的标准化建设。

2003年,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2]118号文件精神,我站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当时我站与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非常大,站房面积、人员配臵、使用经费、监测能力及管理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标准化建设要求。运城市环保局根据当时的状况,决定首先解决站房问题。

1、站房建设

2003年我站位于河东东街274号,站房面积不足2000平米。根据运城市街道扩宽的新规划要求,监测站原有站房需要— 7 — 拆迁,当时新楼地址还未确定,迫使我站需要在外长期租房办公。2004年我站与引黄工程管理局达成协议,搬迁至引黄局原招待所办公,此处共有三层楼,我站占两层,办公及化验各占一层,总面积1600平米左右,站房条件愈加恶劣。2004年运城市环保局旧楼拆迁以后,我站立即给市委市政府打报告、要批文,积极筹措资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和关怀下,市规划部门为我站在周西路划拨了一块建设用地。地址确定后,我站根据监测站标准化要求,到各省市、站考察,综合考虑化验室项目分配、通风、水、电等因素,汲取各站站房建设经验,确定新站房的设计布局,新站房于2006年开始建设,2009年竣工,经过5年努力,2009年我站终于迁入现在的环保大楼。新环保大楼14层,我站占用9到13层,9-10层做办公用房,11-13层化验用房,同时地下室还有200平米试剂库和设备库房,总面积5000余平米,在站房面积方面完全满足《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

虽然去年标准化验收时,我站用房已满足《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但去年以来我站购臵了500万重金属监测设备,目前招标完毕,设备正在购进中,其中有部分大型设备还需要站房安装,如icp-ms等,目前的站房面积又不能满足需求,康站长多次与局里协商,目前市局同意将8层划归我站

— 8 — 使用,现在已有2间房子交付站里使用,预计今年6月份,8层将全部腾出来交付我站,我站的站房面积将增加到6000余平米,我站经过内部调整后,8-9层为办公室,10-13层为化验分析室。站房基本满足今后一段时期内监测工作的需要。

2、人员配置

我站人员配臵一直与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较大,2003年我站46人,2006年4月以后我站再没有在编人员进入,由于当前体制问题,增编可能性很小,同时随着局里增设职能部门的增加,我站部分编制还要调控出去,越发不能满足标准化建设及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我站积极考察,汲取全国同行业及其他行业部门技术人员管理经验,如南京市监测站、北京市疾控中心、运城市中心医院等,2006年我站积极同市人社部门和市局沟通,在全省监测系统首开先河,开始分批次招聘环保及相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编外人员,虽然目前人员数量与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有差距,但编外人员的加入,极大的缓解我站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压力。招聘人员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比较大,2010年,我站有5名以上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被外单位挖走或另谋职业,培养一个业务相对熟练的技术人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不采取措施,我站将成为技术人员培训站,严重影响我站监测工作,因此我站进一步同各方沟通协调,不断提— 9 — 高工资待遇以减少熟练技术人员的流失,目前编外招聘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在编人员相同,外聘人员流失率大大降低。2013年,标准化验收时,我站人员达到86人,由于新人较多,高级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也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2014年2月份我单位根据省、市有关文件,需要清退编外人员和临时人员,我站积极争取,保留了编外合同制人员,清理了17名临时人员,目前员工总数69人,与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进一步拉大。随着环境监测任务不断增多,我站现有人员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我站在继续分批次在社会上招考本科以上、环保及与环保专业相近大学毕业生的同时,康站长还在积极努力,与市政府、编办协商,对我站进行扩编,以满足我站人员配备的需求。

针对技术人员比例,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比例问题,我站一直与市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沟通,目前争取到增加了3名高级工程师和4名工程师职数,阶段性解决了我站高、中级技术人员聘任问题,同时保证了我站中、高级人员比例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的比例。

3、设备配置

2003年时,我站监测设备相对陈旧,虽然每年都有设备购进,但因为站房面积和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大型设备购臵很

— 10 — 少,2006年起,我站虽然站房面积不能满足要求,但根据标准化建设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在设备淘汰和购臵方面加快步伐,特别是2010年以后,我站每年都有500万左右的设备购进,极大的改善了我站监测设备落后的面貌。到2012年底,我站有监测设备470余台套,价值2549.5万元。

2014年我站初拟新的购臵计划,①在应急设备方面,购臵便携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和气体多组分测定仪两台设备,共计60余万元,资金已到位,设备正在招标中。②筹资100余万元,资金已到位,购臵地表水、大气、废气及应急监测等设备,目前设备正在购臵中。③因加油站达标验收工作的开展,我站还计划筹资100万元,购臵油气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内容及评分细则》考核分数的多少,是一个环境监测站综合能力阶段性的体现,是对一个监测站从硬件到软件考核的全面性认可。同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随着国家或者区域环境污染趋势的变化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日趋完善。运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在省厅监测处的领导下和在各兄弟站的指导下,在运城市委、市政府、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站领导积极努力和全体同事全力配合,在人员、设 — 11 — 备、管理和监测能力等方面努力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新标准、新要求靠齐,不断增强我站环境监测的综合实力。

— 12—

高标准要求 高起点投入 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标准化建设水平

高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 王艳丽

高平市地处晋东南泽州盆地北端,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文明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之乡”。1993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61个行政村、48万人口。共有各类工农业生产企业245家。作为承担全市环境监测任务的高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拥有各种监测仪器装备187台(套),拥有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的环境监测技术队伍,平均每年报出各类监测数据100余万个,为高平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先后被晋城市、高平市授予“先进监测站”、“高平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2013年省厅组织的监测站标准化验收工作中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顺利通过了三级监测站的标准化验收。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对管理而言,已不仅仅是“耳目”和“哨兵”的作用,更是环境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衡量环境管理效果的一把“尺子”。近年来,高平市环保局高度重视监测工作,确立了监测工作在整个环保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了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同时,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了环境监测新目标、新任务,客观上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更新的观念、更大的创新、更敏锐快捷的监测手段,建立新的监测机制,实现质的突破。所以,近年来我站紧紧围绕“全面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分析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作风建设水平”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从局领导到站上的每一个同志,都形成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提升环境管理能力迫切需求的一致共识。

二、增加投入,高标准建设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 2009年至2011年,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筹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在全省县级监测站中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标准环境监测中心大楼。在吸取南方专业人员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站实际情况,对所有的实验室进行了水、电、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等设施方面的安装。气柜室专门安装了

— 14 — 防爆报警装臵。并投资15万元建设了专业的无菌实验室,达到了实验环境条件最高的标准。目前我站实验室用房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对三级监测站的要求,在国家、省、市三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对仪器设备进行了标准化配臵,先后购臵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红外测油仪、噪声统计分析仪等监测仪器设备140余台(套)。

三、充实队伍,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新水平

我站始建于1994年,现有人员18名,其中专业人员14名,高级工程师3名,中级工程师4名。先进的仪器设备要靠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我市环保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局的人才引进始终坚持向环境监测站倾斜,2012年招聘1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充实到环境监测队伍中来。人员配臵实行 “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主要职位竞争上岗,通过考试、竞岗,并结合德、能、绩、勤、廉等情况综合考评聘任。一般岗位双向选择,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本人意愿,择优定岗,合理配臵人才资源,从而激发了大家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主动性和最大潜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岗位分类考核机制,实行人事分类管理,将 — 15 — 监测工作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并根据不同岗位,分别制定目标任务和考核评比标准,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有效调动了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拓展领域,努力适应新时期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监测能力是监测站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结合我市环境管理实际情况和环境污染物特征及一系列新颁监测标准,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研究,对现有仪器进一步开发应用,使我站监测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我站取得了三大类25个产品66个参数的资质,基本具备了完成本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能力,可为我市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五、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范化运行的新机制

1、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体系文件编制的好坏,关系到监测站运行的优劣,为有效规范并提升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结合本站的实际情况,对本站的能力、资源、潜力、目标、领导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类实施。一是组织专人编写了高平市环境监测站《管理手册》及与之配套的《工作程序》等基础性文件。以体系文件规范监测工作,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怎么写的就怎么做,使其真正成为监测工作行动的纲领性文件。

— 16 — 二是对体系文件强化宣传、考核,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让大家对体系文件入心入脑,融会贯通。三是对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职能、职责、文件、记录等内容,通过实践运行,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保持了体系的持续改进。

2、强化内部监督

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为防止空岗、缺位的现象,我们实施了“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监测用人机制,全站上下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工作局面。首先,为强化质量控制,我们确定了各室负责人为各室的监督员,负责各室监测活动的日常监督,从样品的采集、流转、实验分析、数据的上报到监测报告的出具,从现场到实验室,对监测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堵住了质量体系运行中的漏洞,做到了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其次强化质量体系的自励机制内审,通过内审对出现的不符合项抓好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落实及效果检查,保证了体系的有效运行。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高平市监测站所取得的每份成绩,都凝聚着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凝聚着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每位同志的工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自的岗位上个个是骨干,人人是能手;通过明确分 — 17 — 工,使每项工作任务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做到事事有人做,件件不落空;通过科学管理,使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大家的统一认可,因而工作积极主动,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不讲条件,没有怨言,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

我们深知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我们坚信在省厅、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一定能够牢记责任,不辱使命,不折不扣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绿色山西大美高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抢抓机遇 跨越发展 努力建设一流县级环境监测站

孝义市环境监测站站长 韩光远

孝义市环境监测站始建于1988年3月,现有各类大型、常规、应急监测仪器180余台套,总固定资产约800万元,现有监测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职工28人,内设办公室、综合室、质控室、现场监测室、分析室、日报室、应急监测室7个室,我站于2012年8月通过省环保厅监测资格认证,2013年1月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通过认证的项目有: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气象参数四大类101项,孝义市站是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一、标准化建设现状

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孝义站应建成中部地区三级站标准,目前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是:

(一)人员编制及结构

孝义市站定编30人,实有人数2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 19 — 例86 %,工程师职称11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为46%,有硕士研究生5人。

(二)监测经费

孝义市站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已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基本情况为:年业务费约140万元,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经费20万元,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费20万元,近年来年平均仪器购臵费在50万元以上。

(三)监测用房

孝义市站现用房为租用房,位于吕梁煤炭运销公司院内原两层附属楼,总面积10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用房面积各500平方米,实验室已按照标准化实验室建设要求完成了改造,实验台柜、采光、采暖、上下水管道、电气线路、通风橱、防腐蚀、恒温等实验室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均满足分析化验要求。

(四)基本仪器配置

现有监测仪器设备180余台套,配备有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荧光等大型监测分析设备,以及烟尘、烟气监测仪器、恒温恒流大气采样器等常规监测仪器。

(五)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

配备有应急监测专用车,采用全顺19座底盘车,由北京天

— 20 — 坛海乔客车公司实施改装;应急监测器材配备有便携式傅立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可燃性气体检测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全封闭、半封闭化学防护服,自给式、正压式氧气呼吸器等。

(六)监测任务及质量管理执行情况

孝义市站承担着孝义市域范围内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例行监测;省控企业、污染减排企业、自动监测系统有效性审核监测;创模、城考、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涉及的指令性监测;工业企业环评监测、竣工验收监测、换发许可证例行监测等委托监测;污染事故、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任务。孝义市站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监测全过程有实施严格的质控措施和质控措施,采取的外部质控措施包括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现场密码样等,内控措施包括空白、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样、空白滤膜(筒)、标气校准、标准流量计校准等,历年均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省监测中心站共同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

二、标准化建设回顾

孝义市环境监测站在成立后的近20年里,无论是人员、装备、实验室条件,进步都是缓慢的,曾经有过一段颇为尴尬的 — 21 — 经历,在2005年计量资质证到期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换证,整整4年时间,“无证非法监测”成为监测人员心中的痛。就在6年前,孝义市站的基础是:监测人员20名,实验室面积2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100万元左右,仅能开展30多个项目,条件虽然差,但我们一直保持着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一直常年踏踏实实做着具体工作。

孝义市站在停滞多年后,能够重新发力,破解了限制发展的几个问题,得益于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得益于全市综合实力的跨越发展,2007年孝义市实现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中国百强的“三步走”历史性跨越,2008年启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2009年确定“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腾飞”目标,2011年实施转型综改先行试点,在全国县域百强位次升为第65位,并在年底成为山西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2013年提出在“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发展中占据区域优势,在全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与此同时,全市环保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创建成功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创建成功省级生态城市,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二是得益于局领导的重视,市局要求监测站能说得清环境污染状况,能做好环境管理的眼睛和耳目,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有作

— 22 — 为才能有地位,正是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环境监测站在环保局的位臵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三是得益于多方资金投入,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了国家、省专项资金,千方百计从财政争取补助资金,想方设法自己拓宽监测收入,解决了监测站资金投入问题。

--多方利用资金。2009年利用中央环保专项资金118万元进行了设备投入,2010年利用省蓝天碧水专项资金32万元购臵了部分仪器,2011年利用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48万元完成了标准化实验室改造,2012年市财政投入43.8万元资金进行仪器设备增补,2013年市财政投入22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应急监测车及应急监测器材购臵。

--优化人员结构。我们监测站有13个在岗职工工作年限都在10年以上,是中坚骨干,随着工作任务的逐年增大,我们先后招聘了5名硕士研究生,并利用我市人才分配政策全部解决了他们的编制;招聘了4名临时工充实到现场监测岗位,将长期不上班的人员全部调离,监测队伍中没有一个吃闲饭的,没有在编不在岗、出工不出力人员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将培训作为对职工的一种福利,除正常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外,合理安排中层骨干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对全站进行再培 — 23 — 训;鼓励人才自我发展提高,凡是取得技术职称的人员,全部聘任,按规定给予调资,取得高级职称的,对个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

--解决站房矛盾。我站原监测办公房与局监察大队同处一个楼房,办公场所与实验区域不能有效分隔,而且监察大队也要进行标准化建设,经局领导同意监测站就在外面租了一处合适场所,签定5年租期,并适时利用了上级专项资金完成了实验室改造。

--抓好队伍管理。县级站一般来说工作繁重,人员不足,好多人员既是现场监测员,又是实验室分析员,甚至还是质量监督员、报告编写人,这就要求监测队伍中要有一大批能吃苦、肯奉献、能够身兼数职的多面手。我们给骨干人员提高政治待遇,孝义市站有3个副站长,分别负责质量、技术、现场监测,还有4个站长助理,都由局里正式下发文件,给职务就是给担子,给压力,工作得好,他们都有机会进入局里更重要的中层岗位。我们走出去学习,省中心站、太原市站、吕梁市站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我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工作有张有弛,为缓解压力,组织全体人员到汾阳贾家庄拓展训练营进行过拓展活动,组织人员外出学习

— 24 — 考察,活跃了气氛。我们建立了一个工作考评机制,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质控考核、甚至出勤、卫生考核都用分值进行量化,按季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比先进、发放监测补助重要依据。

孝义环境监测站取得良性发展,有几点深刻体会:领导重视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内部管理是重要手段。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初步解决了一些存在问题,但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实验室面积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环境监测事业正在转型发展,国家环保部对环境监测系统提出更高要求;省内其它环境监测站都在加紧建设,进步很快,使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我市作为扩权强县试点,加快了转型发展、生态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攻坚进程,对环境监测站提供技术支撑寄予了厚望。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立足高点,定位一流,闯出新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在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在调动人员积极性上多想办法,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质量控制,加大资金投入,稳步推进全站综合实力,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监测 — 25 — 能力达到市级站水平,创成二级标准化监测站,切实履行好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职责。

— 26—

关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总结汇报

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负责人 焦冬生 方建军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技术支持、技术监督、技术服务”职能作用,加快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的综合能力,在省、市环保部门及县委、县政府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完善努力,我局监测站严格按照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能力建设,在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更新、人员素质、现代化办公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进展,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下面就监测站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基本情况

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始建于1989年,2004年6月21日经灵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为全额事业单位,隶属于灵石县环境保护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经济核算能力的独立机构,主要承担着灵石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汾河流域灵石南关断面水质监测、12个乡镇饮用水源地监测、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监测、城区功能区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全县两百 — 27 — 多家工业企业的污染源例行监测、污染事故及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建设项目及“三同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现有在岗人员25人,其中技术人员21人,占84%;工程师(大学本科)9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人员12人,现有监测用房1956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1117平方米,办公室面积849平方米,拥有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析仪、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可见光分光度计等监测仪器设备141台(套),可完成本县辖区内气、水、噪声、煤质四大类142个项目的污染源监测及环境质量的例行监测。

二、标准化建设历程

自建站伊始,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就高度重视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全站自身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以“构建标准化建设框架,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实验室管理,逐步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自动化、网络化”为总体工作思路,对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完善仪器设备、改善室验室环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

(一)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强化监测硬件装备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作为为灵石县环境治理及工业企业排污达标提供监测数据的技术部门,尤其是为了达到建设成为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站的目标,监测能力急需增强,而增强监测能力意味着包含人员经费、监测经费、仪器设备购臵费、设备维护费等在内的监测经费必须得到保障,在我局召开的局内会议上,多次提出加强监测站能力建设的议题,并得到了局长在内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我局先后多次向灵石县委、县政府提出申请,并得到了批准,突出的表现在监测经费方面、强化监测仪器方面、监测用房方面、人员方面。

监测经费方面。灵石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任务加重,监测经费就不可避免的增加,灵石县财政局按照监测站监测收费总额的90%返还用于保障监测站人员经费(包括人员经费、监测经费、业务费、仪器设备购臵费、设备维护费)及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水质自动监测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下拨资金60万元),我局监测站通过自身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全力的保障了重要监测能力建设资金的投入,比如削减“三公”经费的支出,增加仪器购臵、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支出。

— 29 — 强化监测仪器方面。2005年建设了城县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09年建设了灵石汾河南关水质自动监测站;2012年投入资金264万元用于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站标准化的建设,购臵了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目前监测站拥有监测仪器141台(套);2013年投入资金330万元用于灵石县天石新城、马和空气质量日报站点PM2.5等监测仪器的更新及更换,保证了灵石县城区空气质量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监测用房方面。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站要求站房实验室面积不低于1200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人均15平方米,我局监测站原有监测用房面积仅为600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站关于站房面积的要求,我局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监测站根据监测任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在规划出各分析室、职能科室的基础上,提出所需要的实验室面积、办公用房面积,并向主管单位环保局提出申请。

2、我局在监测站提出申请的基础上,在全局展开讨论,研究确定监测站站房规划,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3、专人负责,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保证我局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监测用房满足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站要求的顺利进行。

— 30 — 在经过我局的努力下,我局监测站于2009年获准搬迁至原灵石县煤气化公司院内,实验室用房556平方米,办公用房561平方米,2011年7月又批准我局监测站在原有基础上加盖二层,建成后,监测用房达到1956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1117平方米,办公室面积849平方米,设有业务室、综合室、采样室、综合室、分析中心、质控室、财务室、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应急室九个科室,初步达到了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部地区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仪器配臵和实验室建设标准。

人员方面。自1989年建站以来,人员一直是困扰我站的最大的问题,由于人员编制一直得不到解决,人员流动性、人才流失性问题严重,我局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是充分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是政府行为”特征,在环境管理、环境执法过程中,环境监测是提供技术监督的作用,增强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是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待遇,根据岗位的不同、分析项目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待遇,避免“大锅饭”问题。

三是对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费用予以报销。四是对在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具有一定价值论文、著作的,给予奖励。

五是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解决灵石县环境保护监 — 31 — 测站人员编制的申请,2004年6月21日灵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为全额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18人。

(二)围绕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监测管理体系

2005年9月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首次通过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取得计量认证资质证书,具备了向社会提供公正性数据的能力和资格,2013年8月通过了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第三次复评审;2006年1月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首次获得《山西省环境质量监测资格证》《山西省污染源监测资格证》,2014年2月通过了监测资格证复评审;技术人员于2011年5月取得环境监测上岗证,2014年2月换发了环境监测上岗证,以上工作极大的促进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建立先进规范的管理体系,我站严格按照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将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贯穿于监测全过程。对外,自觉接受技术监督部门监督评审,按时保质对计量认证构建的质量体系建设讲行评审认证。对内,监测站制定落实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所有监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手册和文件的规定做好现场监测、污染物化验、出具数据等相关工作,确保监测操作行为科学、规范、准确。监测报告严格落实三级审核制度,确保监测方法正确,监测数据真实、准确。通过做好内部评审和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真正达到了采样点位

— 32 — 合理,样品交接到位,分析方法科学,化验操作规范,分析结论正确,监测报告详实。

(三)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监测队伍业务水平

为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新型监测队伍,我们采取尽可能吸收对口人才、着力培养非专业人员的方式,全面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在人员充实上,积极招收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不断充实监测队伍,增强监测专业力量。

二是对非监测专业毕业人员,通过集中学习、以老带新、专业与非专业结对帮学等方式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监测技能,适应监测工作。在增加人员数量的基础上,严把人员“质量关”。每个监测人员都必须取得上岗证后方可独立承担项目。

三是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结合人员情况,定人定岗专攻一项,以求精益求精。同时定期换岗,促进人员一专多能,培养监测多面手。

四是切实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目前,我站已按《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了便携式大气采样仪、便携式流速流量仪、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和应急监测等专项仪器设备,制定了《灵石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33 — 明确了监测站应急处理组织机构、职责及任务。当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为了有序地实施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对应急监测人员联络方式、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报告的编写等内容做了详细规定,并将应急监测任务分配到组,落实到人,并加强日常培训演练。

经过多年的努力,灵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已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力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可以满足我县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及各种污染源的监测,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标准化建设,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拓展标准化建设,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全方位提高,为灵石县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管理 加大投入

加快基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河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 李效科

河津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从1989年9月建站起,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目标,从提升监测能力和强化管理入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1999年先后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评审和省环境保护厅的监测资格认证。2013年11月份,顺利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国家环境监测站中部三级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

目前,我们河津站共设办公室、综合业务室、现场监测一、二室、分析化验室和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室等6个科室,实验室用房面积1000余平方米,全站在岗人员26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96%,专业技术人员占85%,中级技术人员达55%。可进行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气象参数四大类88项的分析监测。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强化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 35 — 制度的建立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制度的落实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我站质量体系严格依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运行,以体系文件为纲,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作贯穿于环境工作的全过程。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设有专职质控人员,负责全站质量控制工作,按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要求,从监测任务的下达、样品采集、运输、交接、贮存、数据处理审核、报告编制审核到报告发放,严格执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控,并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有效地保证了采样点位合理、样品交接到位、分析方法科学、化验操作规范、分析结论正确、记录信息详实、监测结果准确,确保我站质量方针的贯彻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对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表格、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内容,通过实践运行,不断做出修改和完善。按照《质量手册》要求结合本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统一对各类监测报告、作业指导书及原始记录等样式、表格做了进一步规范,对原始记录的正确书写严格把关;设立了档案室,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实施档案管理专人负责制,设有专用档案柜进行保管储存,所有档案分类归档,并有唯一性标识便于查阅,保证所有监测工作“做有痕、追有踪、查有据”。严格执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

— 36 — 审程序,以便及时的自我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使管理体系更具有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二、以人为本,提升监测业务水平

环境监测业务性强、技术含量高,只有不断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我站历年来一直重视对全站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严格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和考核管理办法。每年均有计划的开展内培和外培,不仅邀请环境监测系统同行来站内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同时邀请被监测单位的技术人员来站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指导。积极参加由省环保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监测中心站、运城市站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能力验证,以及由仪器生产厂家组织的仪器使用维护培训。先后通过了由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检测能力验证。同时,组织化验室6名同志赴郑州大学测试培训中心进行化验分析相关知识和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等大型分析仪器的使用、维护培训。在人员管理上,定人定岗,确保每个监测项目均有两名以上的监测技术人员同时持有上岗证。并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工作业绩突出、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员,安排到关键岗位任职;精神奖励的同时,对辛勤付出业绩突出者、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者以 — 37 — 经济奖励,激发了人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在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上,我们坚持做到“三个到位”:

(一)保障站房建设到位。一直以来,我站十分重视站房建设,早在2001年,我们便建设了环境监测大楼。2012年,为适应监测工作的进一步需要,投资200余万元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实现了分析化验人员办公与实验环境的分离,人均监测业务用房面积达17.38平方米。

(二)保障设备配置到位。我站现有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177台(套),其中分析化验室主要仪器设备51台(套),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包括应急监测设备)126 台(套)。此外,还有TH-2000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2套、电子计算机12台、环境监测车2辆等。去年,根据省厅要求,投资110余万元完成了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更新改造工作,新增两套PM2.5、CO、O3自动监测系统。

(三)保障监测经费到位。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与市政府与局机关协调,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和监测经费,确保各项建设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监测任务顺

— 38 — 利完成。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投入是我站建设资金和监测经费保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额事业财政拨款单位,我站日常监测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重大建设项目,如2012年投资200余万元的实验室改造项目、2013年投资110万元的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更新改造项目,市财政列为专项建设内容均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自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以来,市财政每年专项拨款20万元运行费用,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二是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每年,我们都积极与省市监测部门协调沟通,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协作监测任务,每年能够争取到上级部门安排的专项监测资金约70万元。三是严格执行监测收费标准。2012年新的监测收费标准正式执行后,我们认真组织监测人员进行对比学习,并及时与物价部门协调沟通,向社会及服务单位予以公示。在实际监测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足额收费,2013共完成各类监测任务63家(次),收费总额达120余万元。

目前,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应急监测这一块。2010年我们制定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从加强组织入手,联合相关企业组成环境应急事件监测网络,确保在应急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及时做好监测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场应急设备配臵情况不如人意,应急人员业务培训开展缓慢,— 39 — 现场应急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环境监测现场应急工作的需要。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设备、资金投入,加强应急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监测人员应急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我站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应急监测能力。

第四篇:大名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

大名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大名县环境保护局对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省、市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按照三级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能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下面就监测站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名县环境监测站基本情况

大名县环境监测站始建于2006年,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独立法人,隶属于大名县环境保护局。目前我站拥有监测人员16人,其中:技术人员16人,占100%;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15人。监测站现有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为1495平方米,办公用房105平方米。拥有安捷伦气相色谱仪7890、离子色谱仪、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噪声统计分析仪,红外测油仪等监测仪器设备140余台(套)。

五年来,大名县环境监测站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实现三级站达标,标准化建设总投资为727.94万元,一是投入452.94万元购买各种监测仪器;二是在2009年,多方筹资建设

了环境监测楼,监测用房原值275万元,使监测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目前,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达112项,其中水和废水监测63项、空气和废气监测44项、噪声和振动监测5项,基本涵盖了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为河北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项目最多的县级站,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兄弟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围绕监测工作,全面规范监测管理体系。

2007年4月大名县环境监测站首次通过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取得计量认证资质证书,具备了向社会提供公正性数据的能力和资格。为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半年后我们进行了扩项,2009年4月再次进行了扩项,具备了水、气、声三大类112项资格和能力。2010年6月通过河北省技术监督局认证复评审。四年五次的评审与考核,四年7次内审与管理评审,极大的促进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建立先进规范的管理体系,作好、创新环境监测工作,工作中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完善体系文件。首先工作中严格依照《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以体系文件为纲,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作贯穿于环境监测全过程。其次对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职能、职责、文件、记录等内容,通过实践运行,不断作出修改和完善,并进一步健全了《现场采样制度》、《样品保存制度》、《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制度》等12项规章制度;再者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和学习力度,确保了本站质

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为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规范操作行为。要求监测人员在分析工作中严格执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监测任务下达、采样、运输、交接、贮存、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直至监测报告出具,严格按照《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中要求进行,各个环节,每个样品均符合追溯流程,确保了监测操作行为的规范、准确。真正达到了采样点位合理,样品交接到位,分析方法科学,化验操作规范,分析结论正确,记录信息详实。完善质控程序。监测数据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准确与否是衡量监测站监测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设有专职质控人员,专职负责全站质量控制工作,按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要求,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质控,并严格执行数据三级审核制度,保证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减少了报告的失误率。加强档案管理。我们认真按照《质量文件》和实际工作需要,统一对各类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等样式、表格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对实验分析原始记录的正确书写严格把关;制定了档案归档管理办法,落实了严格借阅制度,并实施档案管理专人负责制,设有专用档案柜进行储存。所有的监测档案分类归档,仪器设备单独建档,做到各类文档整齐有序、归档及时、查找快捷。

三、乘风借势,强化监测硬件装备的建设达标。

乘风借势强仪器。恰逢“十一五”难得的机遇,我局以资

金筹措为切入点,五年来申请各项监测资金累计186万元,其中

省级环保资金146万元,市级环保专项资金40万元,全部用于环境监测站仪器装备建设,购置了烟尘烟气采样器、大气采样器、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分析设备140余台(套)。2010年投资33万元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系统一套,2011年投入使用,实现了对大名城区空气质量的24小时连续自动监控。集资建设实验楼。为满足实验分析工作的需求,2009年建设了监测实验楼,监测用房面积达1600平方米,作为监测站办公、实验用房。2010年对所有的实验室通风、制冷系统进行了改造,安装了防爆报警装置,并投资18万元建设了专业的无菌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根据恶臭实验室工作条件的要求,结合恶臭实验分析注意事项及需求,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现代化恶臭实验室。实验室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达到了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仪器配置和实验室建设标准。

四、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监测队伍的业务能力。

环境监测是一项业务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为了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新型监测队伍,大名县环境监测站五个结合全面提升了队伍整体水平。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密切联系监测工作特点和发展方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对基础理论知识自学外,实行站内周五集中培训制度,重点是环境监

测基础知识、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抽调了局机关素质水平高12名同志到邯郸市站跟班学习一年多,而后又送出3人到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学习一年。请一些专家到站授课,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监测培训班和厂家的仪器培训班。在此基础上,招聘了河北科大、河北大学等院校毕业生,充实到监测队伍,增强了监测力量。交流与引导相结合。强化各室之间的交流,项目结束综合技术室组织大家进行交流,针对“这次监测我们有什么经验有什么不足等”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不断的改进,不断的积淀,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制与自我创新相结合。结合人员情况,定人定岗专攻一项,以求精益求精。除大型仪器外,监测人员两年一换岗,促进了人员一专多能,培养了10余个监测多面手。在坚持检测质量第一的主旨下,强调全员勤用脑求效率,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培养了大家一专多能。精神奖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对一些工作业绩突出,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任用到一些关键岗位,推到领导岗位。在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对辛勤付出业绩突出者、技术大比武等监测技能比赛中成绩优异者以经济奖励,激发了大家工作积极性。

经过准备,已初步具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条件,但离三级站标准化建设标准和各位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欢迎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严格按照验收组专家的意见,认真完善

监测各项工作制度,为实现监测站全面达标而不懈努力。我相信,有各位领导的支持,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名环境监测站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五篇:1.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_图文(精)

附件一: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范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与验收,提升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简称达标验收,实行统一监督、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均衡发展的原则。

第三条《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是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的基本依据,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标准。

第四条达标验收按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评分办法》进行,验收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监测经费、仪器设备配置、监测用房、业务能力水平和质量管理等方面。

第五条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成立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组(简称验收组,组织一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和各省(区、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整体达标验收(简称整体验收工作,形成验收意见和验收报告。

第六条各省级环保厅(局负责所属的环境监测站(简称省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预审,组织辖区内各地级市(自治州所属

—5— 的环境监测站(简称地市级站和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所属的环境监测站(简称区县级站的达标验收,并向环境保护部提交对该省(区、市进行整体验收的申请。

第七条 省级站、地市级站和区县级站分别按照不低于一级、二级、三级站的标准进行验收,直辖市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按照不低于三级站的标准进行验收。申请达标验收的环境监测站必须通过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

第八条整体验收的申请条件:(一省级环保厅(局组织所属省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预审,预审成绩达到85分(含以上的或已通过达标验收。

(二省级环保厅(局组织辖区内地市级、区县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验收成绩达到85分(含以上通过验收,原则上地市级、区县级站验收通过的数量分别不低于本辖区现有地市级、区县级站数量的80%和70%。

第九条验收组对省级环保厅(局递交的整体验收申请进行审查,达到整体验收要求的,组织对该省(区、市未通过达标验收的省级站进行达标验收和已通过达标验收的地市级、区县级站达标验收情况进行抽查,原则上按比例随机抽查1~3个地市级站,3~4个区县级站。

第十条 通过整体验收的条件:(一该省(区、市省级站通过验收组验收。

(二该省(区、市辖区内通过省级环保厅(局达标验收—6— 的地市级、区县级站,在验收组组织的抽查中均通过验收。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对通过整体验收的省(区、市的验收结果进行通报,对未达标内容进行说明。对通过一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的监测站颁发达标证书和“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一级站达标单位”牌匾。

各省(区、市环保厅(局对通过二、三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的监测站颁发达标证书和“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二、三级站达标单位”牌匾。

达标证书和“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二、三级站达标单位”牌匾的样式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通过二、三级站达标验收的环境监测站可申请高于已通过级别的上一级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

第十二条对省级站未通过达标验收的省(区、市,不继续对该省(区、市的地市级、区县级站达标验收情况进行抽查,认定该省(区、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未通过整体验收。

对省级站通过达标验收的省(区、市,在对其地市级、区县级站的抽查中有不达标的,认定该省(区、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未通过整体验收,该省(区、市环保厅(局应重新组织对其地市级、区县级站的达标验收。

第十三条未通过整体验收的省(区、市经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完善,达到整体验收要求,6个月后方可再次申请整体验收。

第十四条通过整体验收的省(区、市环保厅(局可继续 —7—

组织辖区内尚未通过验收的地市级、区县级站的达标验收,并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第十五条通过整体验收的省(区、市环保厅(局,每5年组织复检一次,复检内容同达标验收。各省(区、市环保厅(局向环境保护部提交复检工作情况报告。

环境保护部视情对各省(区、市的复检情况进行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省(区、市,取消其通过整体验收的资格,并予以通报。

被取消通过整体验收资格的省(区、市限期整改一年,达到整体验收要求的,向环境保护部提交整改报告和整体验收申请。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部对达标验收情况较好的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站给予表彰。同时,在区域示范站建设和环境监测试点工作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环境保护部对通过整体验收的各省(区、市,在环境监测运行保障经费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或省(区、市环保厅(局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影响的,取消其达标单位称号。

(一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混乱的。(二监测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三质量管理混乱,伪造、篡改监测数据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完成监测重点任务,不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报送监测结果的。

—8—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评分办法 —9—

附表: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评分办法 项目 分值 单项 分值 2 3 2 类别 分值 序号 考核项目 具 体 考 核 要 点 评 分 说 明 人员规模达到相应的标准,有相关文件。1 机 构 与 人 员 人员编制 5 在岗人员数达到标准数量。10 2 专业技术人员 结构和比例 5 高、中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一级站 25%、45%; 二级站 20%、50%;三级站中级 50%。监测站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 专项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监测站业务经费(不含人员经费)达到相应 标准。现场查验站内的仪器设备,达到标准中基本 仪器设备配置表(表 4)1-42 项规定的配置 标准。现场查验基本仪器设备配置表(表 4)43-87 中 项自定仪器设

备配置情况。人员结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一级站、二级站 85%,三级站 75%。按国家相应标准的下限计算,人员编制达到下限不扣分,每低 10% 扣 1 分,扣完为止。每低 5%扣 1 分,扣完为止。按比例要求,每低 2%扣 1 分,扣完为止。高、中级技术人员比例之和在 70%以上,且高级技术人员比例达到 要求,不扣分;三级站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达到 50%要求,不扣分; 比例达不到要求,每低 5%扣 1 分,扣完为止。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人员经费以外的所有用于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均经费,按照标准下 限值,每少 10%扣 0.5 分,扣完为止。以规定的仪器设备项目和数量计算,仪器必须通过计量检定且在 有效期内。如有替代的仪器设备,该台(套)仪器必须通过计量 认证,且认证项目需覆盖被替代仪器的监测项目。(下同)每缺 1 项扣 5 分,有该项仪器设备但数量不足,每缺 1 台(套)扣 2 分,扣完为止。是否满足工作需要,每缺一项或数量不足扣 0.5 分,扣完为止。3 监 测 经 费 仪 器 设 备 5 5 10 3 监测站经费 10 25 37 4 基本配置 30 5 — 10 —

类别 分值 序号 仪 器 设 备 37 5 考核项目 项目 分值 具 体 考 核 要 点 单项 分值 4 评 分 说 明 应急监测:制定了应急监测实施办法并根据 需要配备了现场项目的监测仪器以及必要的 通讯和交通工具(表 5)。专项配置 7 根据本地的环境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有开 展其他相应专项工作所需的基础仪器设备(表 6)。无应急监测实施办法扣 0.5 分;以规定的应急监测仪器、通讯和 交通工具等项目和数量计算,每缺 1 项扣 1 分;有该项仪器设备 但数量不足,每缺 1 台(套)扣 0.5 分,扣完为止。承担国控网、省控网和市控网专项监测任务,无相应仪器设备的,每个专项扣 1 分;有该项设备但数量不能满足任务要求的,每缺 1 台(套)扣 0.5 分,扣完为止。实验室用房面积每低 10%,扣 1 分;实验室用房环境条件(水、电、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等)不符合相关规范,每 1 处扣 0.5 分;监测业务用房,人员基数按在岗人员数计算,监测业务用 房面积每低 10%扣 1 分,扣完为止。检查两年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报告(表),无报告(表)、拖 延和内容不符合要求的,每次扣 2 分,扣完为止。检查两年内汇总数据库,出现缺项的,每处扣 1 分,扣完为止。3 监测 用房 5 6 监测用房面积 5 监测用房面积达到标准 5 7 环境质量例 行监测 6 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

站,根据工作计划开展监测工作,按时出具监测 报告并上报。不承担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 站,重点检查汇总数据库 完成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的污染 源监督性监测任务。不承担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 站,重点检查汇总数据库。具备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和特征污染物监测中要求的项目监测能力。6 业 务 能 力 和 水平8 25 污染源监督 性监测 5 5 检查两年内重点污染源监测季报告(表),无报告(表)、拖延和 内容不符合要求的,每次扣 2 分,扣完为止。检查两年内汇总数据库,出现缺项的,每处扣 1 分,扣完为止。根据各区域和流域环境监测工作以及相关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 范要求,以及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工作任务要求的项目监测 能力,每缺 1 个项目扣 1 分;项目监测能力通过计量认证,未计 量认证 1 个项目扣 0.5 分,扣完为止。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检查监测报告制度执行情况和各类报告审核情况,发现不符合要 求的,每处扣 1 分,扣完为止。6 9 监测分析能力 8 根据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工作任务要求,有 应急监测队伍,具备基本的应急监测能力。2 10 执行环境监 测报告制度 6 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各项要求按时 报送各类数字型和文字型报告,并严格实行 三级审核。6 — 11 —

类别 分值 序号 11 考核项目 监测分析人 员持证上岗 项目 分值 5 具 体 考 核 要 点 单项 分值 5 1 1 1 2 1 1 0.5 0.5 不符合要求不得分。评 分 说 明 每个项目必须有二名以上监测技术人员同时 持有上岗证。在用仪器设备现场使用记录完整 不符合要求的,无人持证 1 项扣 1 分,一人持证 1 项扣 0.5 分,扣完为止。12 仪器设备管理 3 仪器设备检定有效 仪器设备标识及仪器档案管理规范 质量 管理 13 13 质量管理体系 的建立情况 3 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体系,有质量手册、程序 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等质量文件。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运行,有监测质 量日常监督检查记录。档案管理符合规范 质量体系不完整,发现不符合要求,每处扣 0.5 分,扣完为止。未按质量文件体系要求运行并做好相应记录,该项不得分。查阅档案卷宗,有不符合规范的,发现 1 处扣 0.5 分,扣完为止。不符合要求不得分。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4 档案管理工作 2 有专人管理 有专门档案室 合 计 100 — 12 —

下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进行验收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