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鲁翠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省长罗清泉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务之急”。市委书记杨松同志在全市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是我市作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决策,是发挥好武汉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作用的有效途径”。硚口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突破性地推进化工企业搬迁、汉正街“老街新区”的建设、城中村的改造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汉正街商贸旅游区、宝丰商务区、中央采购区和古田商圈、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西部休闲服务区五大重点功能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硚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加快都市工业区产业转型步伐,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是开发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园区发展现状结合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形成以下初步思考:
一、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1993年7月,硚口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起步区面积51.79公顷。经过10年建设,开发区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基础配套基本建成,奠定了硚口西部现代制造业的基础。2003年,响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启动古田老工业基地改造,按照“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通过“整体收购、组团开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启动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设,率先在全市中心城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老工业基地整体改造的新路子,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示范效应。经过7年多的建设,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完成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建成工业核心区域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开发区的贡献体现在:
1、有效拉动硚口工业振兴。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都市工业的发展带动下,全区工业经济止住了全面下滑态势并逐年回升,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产值、税收每年保持递增速度。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初步形成电线电缆、印务包装、机械电子三大优势产业。三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精心培育、引导扶持下,一批规模企业得以做大做强,逐步成为行业龙头,初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如华源电气名列全市高低压配电柜生产企业前三甲、省新华印刷厂在全省印刷行业中排名靠前、拉伊台克在铁轨生产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涌现一批名优特产品,如皇冠蛋糕、大汉口热干面、飞鹤电线、中华电缆等。
2、有效推动硚口西部城市化进程。一是环境面貌逐步改善。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加快,大批厂房整旧如新,一批无污染、适合都市工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入驻,彻底改变了昔日厂房破旧、小乱杂企业扎堆的老工业基地形象,园区面貌焕然一新。二是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按照“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园区获得国家级“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市级“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市级“开发区立功或先进单位”、市级“千亿板块、百亿园区先进单位”和区级“五好班子”等荣誉称号。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带动了周边村级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乡村体制改革。
3、有效激发硚口西部创业就业活力。一是营造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从营造氛围、政策鼓励、资金扶持、教育培训四个方面引导园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低租金、零费率”降低创业者门槛,实行税收奖励、租金减免、政策倾斜扶持企业发展。二是打造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依托独特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优势,为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建成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园区荣获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市级“全民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塑造一批就业创业典型。园区涌现出青年创业、巾帼创业、海归创业、下岗再创业等一批创业明星企业和个人。
4、有效实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一是打造一批特色园区。欧洲中小企业园聚集拉伊台克、法山等多家外资公司,洲际机电园聚集永盛科技等从事机电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新华印务、名典屋服饰等成为产业特色突出、集群优势明显的工业园区。二是实施一批企业改造项目。二线扩大生产规模,电缆集团实施重大技改,新华印刷厂引进德国生产线,华源电气增资扩股、组建高新企业。三是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新华印务基地、新华书店图书分拣中心、名典屋基地、汇丰企业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为园区发展增添后劲,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在回顾开发区的成绩的同时,开发区也面临着传统制造产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产业较少;园区企业间配套协作度不够、企业关联度较低;企业知名品牌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征土地资源有限,项目发展后劲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手段单一粗放等,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加之1135片化工企业大搬迁,洲际园区企业腾退,开发区需要大力发展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品牌优势,工业结构面临着调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主要偏重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需要大力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内涵式经济快速增长。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需要开发区准确握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产业定位上,呈现集群化和主题化发展趋势
从国内来看,我国开发区大部分园区在产业定位上都追求面面俱到,追求多而全,园区产业多而乱,产业关联度不高,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园而形成企业的空间集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园区在政策上的优势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园区具有的产业基础优势日渐凸显出来,产业的群聚效应成为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招商”是大部分园区的主要招商策略之一。在未来,园区的产业定位将更强调产业集群的需求,更强调主题化、专业化的产业运营理念,软件园、数码园、创意园等主题产业园将越来越多。
2、在园区功能上,呈现复合化和城市化趋势
传统的园区,几乎都是单一的经济功能区。为了更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配套要求,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园区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经济功能区逐步向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开发区转变。现代的产业园区,除了具备强大的产业功能外,在生活居住、商务办公、物流仓储等配套功能上也越来越完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发展成“产业新城”和“产业社区”这类新型经济功能区。
3、在运营理念上,呈现品牌化和地产化趋势
现代产业园区在运营理念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品牌化和地产化趋势日渐明显。一方面,园区从不重视品牌建设到品牌化运营,利用品牌影响力提高园区竞争力,扩展园区规模。以“天安”为代表的国内多个科技园,都在全国攻城掠地,大搞品牌化扩张。另一方面,园区被打上了“工业地产”概念,园区地产化的运营模式越来越受开发商的青睐。现在,广州、北京等多个城市都已默许了工业产权分割出售的营销模式,和商业地产一样,工业地产权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园区地产化趋势在未来将更明显。
4、在空间规划上,呈现人性化和景观化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现代产业园区越来越重视规划,人性化和景观化的规划理念将成为主流。传统的园区仅重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高质量的企业,对园区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园区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景观化的理念,以人为本,追求人、自然和产业的和谐共生。
5、在投资模式上,呈现多元化和企业化趋势
在园区的投资模式上,国内大部分园区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投资模式单一。这几年已呈现出了园区投资多元化的趋势,在未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企业投资将成为园区的重要投资模式,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6、在管理模式上,呈现社会化和专业化趋势
在未来,园区的管理模式有望打破政府统管的大格局,将呈现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园区的功能将社会化,逐步由社会服务机构替代管委会,分担园区服务功能,园区服务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涌现出一批专业的园区服务商。
三、构筑产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析发展思路。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其实就是用服务密度高的现代服务业取代产业密度低的传统制造业的过程,是优化城市空间职能、提高城市宏观效益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开发区建设伴随着产业承接,需要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产业郊区布点已成为各大城市空间选择。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中心城区商务楼的开发,制造业大规模向远城区集聚,开发区域布局的郊区增量带动中心城区存量调整的空间优化战略。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纷纷把都市工业园转型为产业园,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不再发展制造业的空间格局。这提示开发区要按照集约、集聚、创新、生态的总体要求,以集约利用土地、拓展产业空间为手段,以推进传统工业提档升级、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途径,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完成古田一路以东、三环线以南、古田二路以西、解放大道以北的5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建成由传统工业改造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部经济聚集区三个部分组成的都市产业创新区,实现都市工业向都市产业转型发展,使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汇集、发展优势显著、辐射带动力强、区域功能完善、社会生态和谐的产业园区。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武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教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应作为考虑的重点方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消费电子、环保等6大高新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园区开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争取在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市场及融资平台等方面取得探索成果,在可持续发展中逐步建立低碳经济导向,努力占领产业竟争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挖掘古田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底蕴,以铜材厂、轻汽(西区)为空间载体,发展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项目,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龙头制造企业,整合优化服务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或将其服务外包(BPO),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采用企业独立建设、政企联合建设等方式,在中环线附近构建具有区域特色、错位发展的总部经济区域,打造总部聚集区。策划实施汇丰企业总部、富兴国际企业大道、储备工业地块的开发建设,引进研发、营销、结算、策划、外包等企业总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区域总部、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吸引湖北省内以及周边省市大企业设立总部。
3、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开发区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管理模式和公司管理模式为主的混合管理模式。园区管理职权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管委会起到的是组织协调作用,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受到影响。产业园区的运作体系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园区在具体的管理组织设置上要体现这一方向。坚持提档升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商运营管理园区,引入服务商,搭建信息交互、科技支撑、展会展示等平台,有效地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强化招商工作。转变招商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实现招商效率和招商质量的统一,利用现代的客户管理手段提高与目标客商沟通交流的频率,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和借力整合资源的统一,编制好政府关联部门、专业中介机构、商会协会网络,争取项目信息资源尽可能的为我所用。坚持贴身跟进招商对象与做好推介工作的统一,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招商。
(作者是硚口区政协委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委)
第二篇: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都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的几点思考
鲁翠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省长罗清泉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务之急”。市委书记杨松同志在全市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是我市作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决策,是发挥好武汉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最重要中心城市作用的有效途径”。硚口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突破性地推进化工企业搬迁、汉正街“老街新区”的建设、城中村的改造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汉正街商贸旅游区、宝丰商务区、中央采购区和古田商圈、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西部休闲服务区五大重点功能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硚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加快都市工业区产业转型步伐,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是开发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园区发展现状结合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形成以下初步思考:
一、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1993年7月,硚口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起步区面积51.79公顷。经过10年建设,开发区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基础配套基本建成,奠定了硚口西部现代制造业的基础。2003年,响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启动古田老工业基地改造,按照“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通过“整体收购、组团开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启动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设,率先在全市中心城区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老工业基地整体改造的新路子,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示范效应。经过7年多的建设,汉正街都市工业区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完成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建成工业核心区域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开发区的贡献体现在:
1、有效拉动硚口工业振兴。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在都市工业的发展带动下,全区工业经济止住了全面下滑态势并逐年回升,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产值、税收每年保持递增速度。二
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初步形成电线电缆、印务包装、机械电子三大优势产业。三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精心培育、引导扶持下,一批规模企业得以做大做强,逐步成为行业龙头,初步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如华源电气名列全市高低压配电柜生产企业前三甲、省新华印刷厂在全省印刷行业中排名靠前、拉伊台克在铁轨生产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涌现一批名优特产品,如皇冠蛋糕、大汉口热干面、飞鹤电线、中华电缆等。
2、有效推动硚口西部城市化进程。一是环境面貌逐步改善。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加快,大批厂房整旧如新,一批无污染、适合都市工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入驻,彻底改变了昔日厂房破旧、小乱杂企业扎堆的老工业基地形象,园区面貌焕然一新。二是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按照“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党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园区获得国家级“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市级“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市级“开发区立功或先进单位”、市级“千亿板块、百亿园区先进单位”和区级“五好班子”等荣誉称号。四是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带动了周边村级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乡村体制改革。
3、有效激发硚口西部创业就业活力。一是营造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从营造氛围、政策鼓励、资金扶持、教育培训四个方面引导园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低租金、零费率”降低创业者门槛,实行税收奖励、租金减免、政策倾斜扶持企业发展。二是打造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依托独特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优势,为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建成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园区荣获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市级“全民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塑造一批就业创业典型。园区涌现出青年创业、巾帼创业、海归创业、下岗再创业等一批创业明星企业和个人。
4、有效实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一是打造一批特色园区。欧洲中小企业园聚集拉伊台克、法山等多家外资公司,洲际机电园聚集永盛科技等从事机电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新华印务、名典屋服饰等成为产业特色突出、集群优势明显的工业园区。二是实施一批企业改造项目。二线扩大生产规模,电缆集团实施重大技改,新华印刷厂引进德国生产线,华源电气增资扩股、组建高新企业。三是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新华印务基地、新华书店图书分拣中心、名典屋基地、汇丰企业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为园区发展增添后劲,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在回顾开发区的成绩的同时,开发区也面临着传统制造产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产业较少;园区企业间配套协作度不够、企业关联度较低;企业知名品牌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征土地资源有限,项目发展后劲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手段单一粗放等,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加之1135片化工企业大搬迁,洲际园区企业腾退,开发区需要大力发展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品牌优势,工业结构面临着调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主要偏重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性突破,需要大力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内涵式经济快速增长。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需要开发区准确握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产业定位上,呈现集群化和主题化发展趋势
从国内来看,我国开发区大部分园区在产业定位上都追求面面俱到,追求多而全,园区产业多而乱,产业关联度不高,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园而形成企业的空间集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园区在政策上的优势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园区具有的产业基础优势日渐凸显出来,产业的群聚效应成为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招商”是大部分园区的主要招商策略之一。在未来,园区的产业定位将更强调产业集群的需求,更强调主题化、专业化的产业运营理念,软件园、数码园、创意园等主题产业园将越来越多。
2、在园区功能上,呈现复合化和城市化趋势
传统的园区,几乎都是单一的经济功能区。为了更充分满足产业发展配套要求,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园区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经济功能区逐步向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开发区转变。现代的产业园区,除了具备强大的产业功能外,在生活居住、商务办公、物流仓储等配套功能上
也越来越完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发展成“产业新城”和“产业社区”这类新型经济功能区。
3、在运营理念上,呈现品牌化和地产化趋势
现代产业园区在运营理念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品牌化和地产化趋势日渐明显。一方面,园区从不重视品牌建设到品牌化运营,利用品牌影响力提高园区竞争力,扩展园区规模。以“天安”为代表的国内多个科技园,都在全国攻城掠地,大搞品牌化扩张。另一方面,园区被打上了“工业地产”概念,园区地产化的运营模式越来越受开发商的青睐。现在,广州、北京等多个城市都已默许了工业产权分割出售的营销模式,和商业地产一样,工业地产权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园区地产化趋势在未来将更明显。
4、在空间规划上,呈现人性化和景观化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现代产业园区越来越重视规划,人性化和景观化的规划理念将成为主流。传统的园区仅重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高质量的企业,对园区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园区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景观化的理念,以人为本,追求人、自然和产业的和谐共生。
5、在投资模式上,呈现多元化和企业化趋势
在园区的投资模式上,国内大部分园区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投资模式单一。这几年已呈现出了园区投资多元化的趋势,在未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企业投资将成为园区的重要投资模式,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6、在管理模式上,呈现社会化和专业化趋势
在未来,园区的管理模式有望打破政府统管的大格局,将呈现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园区的功能将社会化,逐步由社会服务机构替代管委会,分担园区服务功能,园区服务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涌现出一批专业的园区服务商。
三、构筑产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析发展思路。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其实就是用服务密度高的现代服务业取代产业密度低的传统制造业的过程,是优化城市空间职能、提高城市宏观效益的重要战略举
措。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开发区建设伴随着产业承接,需要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产业郊区布点已成为各大城市空间选择。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中心城区商务楼的开发,制造业大规模向远城区集聚,开发区域布局的郊区增量带动中心城区存量调整的空间优化战略。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纷纷把都市工业园转型为产业园,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不再发展制造业的空间格局。这提示开发区要按照集约、集聚、创新、生态的总体要求,以集约利用土地、拓展产业空间为手段,以推进传统工业提档升级、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途径,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完成古田一路以东、三环线以南、古田二路以西、解放大道以北的5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建成由传统工业改造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总部经济聚集区三个部分组成的都市产业创新区,实现都市工业向都市产业转型发展,使开发区成为新兴产业汇集、发展优势显著、辐射带动力强、区域功能完善、社会生态和谐的产业园区。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武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教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应作为考虑的重点方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消费电子、环保等6大高新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园区开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争取在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市场及融资平台等方面取得探索成果,在可持续发展中逐步建立低碳经济导向,努力占领产业竟争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产业的经济发展基础,挖掘古田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底蕴,以铜材厂、轻汽(西区)为空间载体,发展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项目,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龙头制造企业,整合优化服务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或将其服务外包(BPO),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采用企业独立建设、政企联合建设等方式,在中环线附近构建具有区域特色、错位发展的总部经济区域,打造总部聚集区。策划实施汇丰企业总部、富兴国际企业大道、储备工业地块的开发建设,引进研发、营销、结算、策划、外包等企业总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区域总
部、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吸引湖北省内以及周边省市大企业设立总部。
3、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开发区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管理模式和公司管理模式为主的混合管理模式。园区管理职权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管委会起到的是组织协调作用,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受到影响。产业园区的运作体系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园区在具体的管理组织设置上要体现这一方向。坚持提档升级。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商运营管理园区,引入服务商,搭建信息交互、科技支撑、展会展示等平台,有效地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在一起,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强化招商工作。转变招商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实现招商效率和招商质量的统一,利用现代的客户管理手段提高与目标客商沟通交流的频率,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和借力整合资源的统一,编制好政府关联部门、专业中介机构、商会协会网络,争取项目信息资源尽可能的为我所用。坚持贴身跟进招商对象与做好推介工作的统一,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招商。
(作者是硚口区政协委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委)
第三篇: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我县由于受粗放型增长模式和资源依赖型特征局限,特别是随着资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型到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加快我县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加之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发展基础,我县一直处于“资源大县,经济小县”的尴尬境地,截止目前仍然是全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1、经济总量不够大。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28 亿元,人均GDP7629元,占全市平均水平的32 %,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7%;财政总收入完成4.3849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只有 1141元,占全市平均水平的51 %,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9 %;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7.9%,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9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不论是总数还是人均数量都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底我县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6.73:35.49:37.78,产业结构单
一、初级化,层次不高、链条偏短。主要表现为:一产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难度大。二产不优,工业基础薄弱,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微乎其微,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现代物流、商贸、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整体服务水平较差。
3、增长方式相对落后。我县特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与污染的刚性较大,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不长,资源利用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作为全县财源支柱产业的有色金属行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局限于进行原矿生产和简单粗加工,经济效益低下,能耗排污偏大,产业单一化、初级化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区位条件所限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加之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规模偏小,功能不健全,综合承载能力较差,难以起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5、维护稳定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近15.85 万人仍未脱贫,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5.23 %,接近全省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短期内稳定解决脱贫问题任务繁重。同时,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仍然滞后,城乡弱势群体就业矛盾突出,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资源开发引发的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当前我县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1、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县同多数资源型地区一样,资源比较丰富,钨、钼、锰等有色金属储量居全省前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温泉资源丰富,有热水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热水温泉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山高林密,森林覆盖面积达65%;全县农村劳动力19.75 万,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热水温泉、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古祠堂群等景点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身于一体,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
2、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地,是郴州的“南大门”。106国道、324省道和建设中的厦蓉、岳汝高速呈“井”字型贯穿县境,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和省际流通,是湖南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最前沿之一。
3、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一是国家在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国家、省强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我县利用资本市场聚合发展要素,借助市场力量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三是宏观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必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重组,各项产业调整布局,为我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行招商引资和深度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四是省里赋予郴州先行先试“三十四条”,我县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可享受全省最大程度的政策优惠;五是我县长期以来处于欠发达状态,工业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成本低,阻力小,具有明显优势。
二、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为资源型贫困地区,我县的产业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好现实突出性问题,又要解决长远战略问题;既要实现观念转型,又要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环境转型。从长远来看,推进转型发展,就是要立足我县县情,着眼发展,通过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县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转型,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延伸推进转型,通过技术创新、节能降耗支撑转型,通过统筹发展、改善民生推动转型,通过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带动转型,在全县努力形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汝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推进思想解放,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我县产业转型发展,关键是要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广大干部群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以及不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不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思想问题。要进一步破除保守封闭意识,树立大竞争、大市场、大发展观念;破除“靠山吃山”的依赖思想,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多元发展的创业意识;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树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科学发展观;破除封闭狭隘、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观念;破除追求个人政绩、忽视群众利益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观念,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打好思想基础。
(二)推进结构调整,强化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主线和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就我县来说,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当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着力把我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新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粤港澳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新型劳动力培养基地以及湘粤赣边际商贸物流中心。第一,要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将工业园区作为发展新型工业的主要载体,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政策和国家发改委启动省级园区扩规的历史性机遇,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园区扩规工作。重点抓好三兴纺织、佳禾电子、隆韵五金饰品、阳光户外体育用品、国际干邑红酒等入园企业的兴建投产,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经济结构;大力扶助福海矿业精深加工、华源赤铁矿精深加工等项目,进一步延长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突出APT硬质合金项目、硅锰合金项目的引进落户,加快金属合成材料的转型提质步伐。第二,要积极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依托我县作为粮食产能大县、果蔬生产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的优势,着力在创品牌、创特色上下工夫。一方面在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要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发展龙丰生态、绿叶木业、繁华食品、湘苏木业、纯正木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湘汝”小米辣、“龙丰”米粉、“祥丰”果品、“硒山茶”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职能优势,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培训、信息、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做优做强劳务产业。第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放大县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效应,以厦蓉、岳汝高速和106国道改造的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商贸设施、专业批发市场、零售网点等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以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接待能力和文化品味,培育精品线路,尽快形成现实经济效益。
(三)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转型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跨域发展,必须牢固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一方面要加强资源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真正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另一方面,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实施“环保攻坚战”,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保审批门槛,加强环保监管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抓好城市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景区森林、矿区复绿、封山育林等6大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同时,要最大力度争取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治污项目,最大限度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防治地质灾害,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转型发展的联动格局。推进特色城镇化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又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县来说,就是要通过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完善载体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的良好格局。一是要着力扩大城镇的辐射效应。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亮点”的方针,坚持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加快建设和强化管理并重,提升质量和拓展空间并举,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不断完善道路、用水、供电、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县城主体功能,增强县城积聚和承载能力。同时,要加快大坪、热水、三江口等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二是要激发统筹城乡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大育强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稳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努力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一企一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模式,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围绕蔬菜、水果、茶叶、油茶、竹木、畜禽等6大特色产业,着力抓好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力争新增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5个。三是要营造城乡统筹发展环境。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努力争取中央、省、市投资项目,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政法机关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切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力争取绿色能源示范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头治理等一批重大争资项目;扎实推进县乡道路改造,继续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全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强电网布局调整,确保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五)着力改善民生,筑牢转型发展的社会基础。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必须树牢“民生财政”理念,坚持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民生事业建设,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上学上,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城关二完小、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步伐。在就医上,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三级卫生网络的达标建设,加快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急救中心及村卫生室的建设,改造扩建乡镇卫生院,逐步提高全县三级卫生医疗机构合格率。在就业上,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加大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积极创造就业岗位,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在社会保障上,继续完善基本养老、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社会统筹调剂的能力。在社会安全稳定上,着力加强安全监管,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排查整治力度,切实提高全县各领域的本质安全水平;牢固树立维护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和化解机制,协调利益关系,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规范行政行为,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突出治安地区排查整治活动,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服务转型发展。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方位提升发展软实力。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凡是可以进入审批大厅的项目一律进入大厅集中审批、办理,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个窗口收费”,确保行政审批权的规范运作。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中服务为超前服务,变应付式服务为高效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加强对大项目施工环境和周边治安环境等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对阻碍项目施工、强买强卖、堵门堵路等破坏项目建设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要加大教育和整治力度,积极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第四篇: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XX市经济委员会课题组
工业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经济合作区等)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有利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有利于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因此,我们应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并将其作为“十一五”期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对发展工业园区的认识逐步深化,市县两级都采取积极措施,园区建设投入逐步加大,招商力度逐步加强,投资环境逐步优化,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工业园区13个,其中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发展区11个。规划面积109.17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2.28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底,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3.09亿元,招商引资17.5亿元,工业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64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46.5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8.34%;实现销售收入153.7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1.72%;实现利税总额23.55亿元、利润总额12.19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28.69%、25.54%;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6880万美元,占全市工业的30.03%。
目前,工业园区已成为了市县两级新的经济增长点。XX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诚信招商、服务留商、工业立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全省工业强省会议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称号。旌阳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坚持“盘活存量,增加新量,壮大总量”的思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没有高能耗项目,没有三类污染企业,2005年,园区内24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销售收入21.72亿元、利润1.34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的56.29%、49.36%、65.06%。中江县将凯江河以西确定为工业集中发展区,按一、二、三类工业区布局,纳入中江县城市总体规划,截止2006年6月底,入驻企业30户,已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今年1—6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销售收入5亿元、利润总额1665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39%、39.2%、40.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罗江台资工业集中区截止2005年底累计引进企业86户,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广汉、什邡、绵竹加强工业园区的组织领导,工业园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尽管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成都等先进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发展不快。我市工业园区总体规模不大,发展较为缓慢。目前,我市仅有一个工业增加值上10亿元的园区,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建成面积以及园区实现增加值等指标远远低于成都市。成都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88.88平方公里。2005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4.37亿元,增长36.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2.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6.2%;全市有6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增长速度超过50%,工业增加值上10亿元的园区4个,上20亿元的园区4个,上30亿元、40亿元、50亿元的园区各1个。
——招商不多。我市2005年工业园区招商引资17.5亿元,占全市的35%。而成都工业园区去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4亿元,占全市的74.49%。今年1—5月,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又新签约企业310户,实际到位资金61.4亿元。
——投资不大。我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有13.09亿元,基建速度慢,不配套,影响了企业入驻。而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8.8亿元,仅2005年就投入了39.64亿元,是2004年的1.6倍,今年计划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0%。
——特色不明显。总体来看,我市工业园区普遍没有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产业集中度不高,每个园区进驻的企业涉及较多的行业。而成都通过统一规划,各园区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通过学习成都市发展工业园区的做法和经验,我们认为,我市在发展工业园区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县两级没有建立统一的机构,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由政府派出机构管理,有的由招商局代管,有的由建设局管理,有的由经济局协助管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而成都市成立了由市级13个部门组成的“成都市工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并在市经委设立工业园区处,各区(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作为上下沟通联系的平台,形成统一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我市还没有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各县(市、区)园区的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和规划建设进行定位和规范,导致布局上存在“散、小、乱”的现象。而成都市政府统一规划了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把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集中发展,明确了各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分阶段的目标及确保目标实现的政策措施均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成都市经委介入县区政府同各入驻企业的谈判,签署三方协议,平衡各区谈判条件,防止恶性竞争。
三是缺乏激励政策。我市没有制定统一的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放权让利政策不够,对工业园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成都市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有土地保障政策、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工业集中发展区内企业技术进步政策、鼓励中心城区与其他区(市)县联办集中发展区的政策等;各区(市)县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05年成都市级将2.5亿元工业资金打捆拨付给各区(市、县),缓解了区(市、县)的资金压力。
四是缺乏工作的协调力度。我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普遍存在征地难、拆迁难、用地难等问题;许多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部分工业集中发展区污染比较严重;有的企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未到位而影响工期和项目投产时间。成都由市政府出面,市经委牵头,采取多种方式协调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质押等方式,争取到开行49亿元的“软贷款”,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缺乏灵活的运作机制。我市的园区建设完全依靠政府为主体的运作模式,缺乏市场运作和建设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投资力度不大,园区建设发展缓慢。成都的园区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蛟龙模式”的工业港,是由企业办园区建厂房,入驻企业采取租赁厂房形式入驻园区,减轻了入驻企业厂房、土地、固定资产投资的负担和风险,目前,成都市已在1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广了“蛟龙模式”;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由政府控股的企业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不与入驻企业发生经济往来;郫县借鉴经营城市的思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的做法,筹集民间资金3.6亿元,用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用地地价补贴,创造了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发展速度。
三、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与成都等先进地区的最大差距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全省工业强省会议召开后,省内各市州都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主要抓手。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成都21个园区中将建设12个百亿园区,乐山将建设4个百亿园区,绵阳将建设3个百亿园区,而我市目前仅规划了2个百亿园区和2个上50亿园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我市工业园区的整体水平,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的重中之重来抓。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行工业园区发展专项目标管理考核。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发展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落实1名党政领导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加强组织协调,不断探索工业园区建设和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新途径,解决新问题。二是落实责任。把发展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土地、环保等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人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抓好工业园区发展工作。三是把工业园区发展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考核及管理办法,纳入市委、市政府的专项目标管理。
2、科学规划,落实纲要,促进工业园区合理布局。一是搞好规划。尽快制定《XX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做到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一致”。建立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确保不低于30%建设用地用于工业集中区,切实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全市供地计划要提高工业用地的比例,保证工业项目及时用地。依据我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适度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把工业园区的发展与XX“一中心三片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相统一,大力整合全市工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二是落实好《纲要》。各县(市、区)要根据《纲要》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区域规划和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每个县(市、区)都要打造出至少1个有较高水平和产出能力的工业集中区,每个园区着力抓好2—3个主导产业。相关部门要将道路、电力、天然气、物流等各项发展规划纳入一并编制。三是集约使用土地,实施分期滚动开发计划。提高工业用地比重,将指标集中用于工业园区。根据《纲要》,制定《XX市工业园区项目用地投资定额标准》,对各工业园区每年下达用地指标,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应压缩用地规模,或禁止用地。
3、加快建设,落实政策,大幅度提高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总体规划,加快实施以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园区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性投入,用于工业园区发展的财政资金要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园区建设和园区项目。二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工业用地调节资金。提高园区内企业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县(市、区)留成比例,并将工业园区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工业园区土地储备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如利用投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吸引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建设等方式,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包片开发、自我招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标准厂房出租方式供应土地(厂房),降低工业项目进入成本。
4、加强服务,落实措施,加快工业企业和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环节。对进入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园区管委会提供审批“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实施服务时限承诺制,并免收相关费用。二是今后各项工业发展优惠政策要优先支持园区内企业,项目用地、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贷款贴息和资金补贴、融资担保、能源供应等各方面政策,要全方位对园区内企业优先予以支持。三是各地工业发展新上工业项目和企业搬迁改造原则上全部向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所属小集镇建设用地,按原集镇建设规划属工业用地的,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经所在县(市、区)政府批准,可以进行等面积同用途置换,以促进工业的集中发展。各县(市、区)引进、搬迁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在考核指标上按比例计入相关县(市、区)。各县(市、区)也要采取经济指标按比分成的方式,积极探索“飞地工业”、“飞地园区”等多种途径,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对于该进而不进工业集中发展区的项目,采取“七不”措施进行调控,做到“规划不审批、立项不审批、报建不审批、环评不通过、土地不提供、电力不保证、资金不支持”;对过去布局尚存续的零星工业点,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原则,加以引导调整。
第五篇:对加快庆元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庆元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工作,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把竹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县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下阶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县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竹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庆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 现阶段竹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纵观庆元竹产业,通过近年立足资源转化,贸工农一体化促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竹产业更好发展。
1、竹资源形势分析
优势:我县现有毛竹林面积38.7万亩,按全部竹林实现丰产经营测算,每年将可为笋、竹加工企业提供毛竹1200万株,笋2.5万吨。今后还可继续通过生态杉改竹、毛竹造林、毛竹散种等措施,扩大竹林面积,进一步提高资源总量,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竹材和竹笋。此外,庆元周边县市毛竹资源丰富,也可为今后庆元竹产业发展提供部分原材料。
劣势:随着竹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材料用量将继续增加,竹材自给率将继续下降,原材料调进量将会更大,自有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竹制品加工业发展瓶颈因素之一。另外,竹笋加工企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竹笋(主要是春笋)销售成为难题,竹林效益难以完全体现。
2、基础设施形势分析
优势:随着的54、55省道的改扩建、康庄工程及竹林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原材料运输网络已初具规模,道路建设有效降低了竹资源培育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林农培育竹资源的积极性。今后,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等交通条件的改善,都将对我县竹产业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劣势:我县竹林道路建设虽已初具规模,原材料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但林道都是泥土路面,且多数坡度较大,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一逢下雨就无法通车,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急需对主干道的路面进行砂石硬化,以适应全天候运输。
3、笋、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
优势:竹制品加工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竹制产品已形成了竹厨具、竹炭、竹地板、竹醋液等多个系列,几百个品种,远销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各大中城市,具有较好抗市场风险能力。随着绿色、无公害竹制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劣势: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仍然不多,全竹利用率不高。许多产品(如部分竹炭制品),仍然未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笋制品产量低、品种单一,笋加工瓶颈仍未突破。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营销网络需进一步健全;海内外新市场需进一步拓展。
4、政策形势分析
优势: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2007年七部委出台《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把发展现代林业推动生态建设列为重点。目前,正在编制中的《2010-2013年丽水市竹制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及2007年庆元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将有力地推动我县竹产业发展。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等作为重要举措来抓。所有这些政策和规划,都有力地支持了我县竹产业的发展。
劣势:对竹笋加工、竹纤维利用、竹炭新产品研发及全竹利用等目前较薄弱的环节,缺少明确而有力的扶持政策;笋产业发展滞后。成为我县竹产业发展的短腿,影响了我县竹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5、社会形势分析
优势:我县竹产业随着改革开放而悄然起步,随着竹林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竹材加工企业加工能力的增强而快速发展。发展壮大竹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并成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部分竹产品的时尚化,海西区竹产业的发展,都给我县竹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初步出现了多部门、多行业、多元化投资的良好局面。
劣势:具有区域特色的竹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仍不明显,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布局不够合理。同时,未能很好地借助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笋竹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其在竹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 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抓住海西区建设的大好时机,根据庆元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战略,积极构建“浙南闽北笋竹产品集散中心”,大边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
1、加强资源培育,增加资源总量,确保原材料供应一是继续抓好毛竹栽培,扩大立竹资源总量。继续对毛竹造林、杉改竹、零星种植的政策扶持,通过人工促进扩鞭及人工栽植等方式,增加资源总量。
二是以测土施肥、竹腔施肥为重点,促进低效竹林改造。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经营类型,对立地条件较好、便于集约经营的山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立地条件较差、经营相对不便的山场推广竹腔施肥,将低效竹林全面改造成为丰产林。
三是以“三笋”林培育为突破口,提高竹笋产量。通过在黄田、隆宫等乡镇建立“三笋”林培育示范基地,推行水、肥定量管理技术、无公害竹笋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实现竹林高产高效。辐射并带动适合“三笋”培育的竹林走向高产高效经营之路。
四是鼓励企业、经营大户到外地建设毛竹原材料供应基地。
鼓励企业、毛竹经营大户走出庆元,充分利用周边县市毛竹资源优势,通过转让、承包、或联营等多种方式经营毛竹原材料供应基地,以弥补毛竹原材料自给不足。
五是力促东部乡镇加快竹资源培育。由于交通条件、立地条件等原因,东部13个乡镇竹资源培育相对滞后。今后,继续加大对东部地区毛竹林资源培育力度,保持对东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西部发达乡镇对东部乡镇的结对帮扶。
六是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积极培育合作组织。在做好资金扶持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科技扶持。
通过课堂讲座,现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竹农的科技知识,提高竹林经营水平。鼓励竹农建立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实现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竹林效益最大化。
2、继续做好竹林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竹林道已初步形成网络化,但由于资金原因,未能建成砂石路面,维修养护也不力,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多数林道不能全天候通车。为了竹产业的全面发展和竹林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继续抓好竹林道路维修或改建工作,在保证现有竹林道路能够正常通车的情况下,根据财力,逐步对竹林道路进行改建,有条件的主干道进行硬化,以提高竹林主干道运输能力。
3、以竹制厨具生产基地建设为推手,做大、做强竹产业集群
一是打好品牌战略,扩大庆元竹制品知名度。积极申报“中国竹制厨具生产基地”,整合资源打造中国竹制厨具生产基地,壮大竹制厨具企业发展平台,提升竹制厨具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企业规模。继续加强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及名牌产品,扩大企业发展规模,提高企业知名度。
三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笋、竹产品地方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通过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各类产品的质量,扩大产品知名度。
四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继续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和农博会,扩大销售渠道。
五是制定扶持政策,加快笋加工业的发展。加大笋加工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减少手续,增加金融支持等方法,促进笋加工企业的发展。
4、加强生态竹林建设,推广竹文化旅游产业
不断挖掘和丰富竹文化底蕴,发展竹林生态旅游,延长竹产业链。重视竹类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发展“竹乡农家乐”等多形式的以竹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争取尽早启动《丽水竹海森林公园》建设,在黄田、竹口一线先行启动道路、龙头山竹海摄影和绘画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编者按:竹产业是我县继香菇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对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县竹产业的发展已到了需要总结和提升转型阶段,需要大家的献言献策,以进一步推动我县竹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惠及全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