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改委:市场决定价格机制2020年基本完善
发改委:市场决定价格机制2020年基本完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出台了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未来三年价格机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未来将聚焦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农业、涉企收费、市场价格监管、民生保障等七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计划到2020年,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政府定价制度基本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王宇表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让市场决定价格、引导供求。通过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等,将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
据介绍,到2020年,我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将基本完善,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政府定价制度基本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基本确立,低收入群体价格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更加完善,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价格环境基本形成。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表示,在相对艰难的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领域,价格改革同时还要伴随着体制的改革,下一步关键看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比如交通领域的铁路货运价格,以及城市停车费等领域,未来的方向是逐步放开铁路运输竞争性领域价格,扩大由经营者自主定价的范围,以及实行有利于促进停车设施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效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与公共道路资源利用的停车收费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说,不断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是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通过深化价格改革,可以更有效地撬动扩大内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并对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倒逼之势。(记者 李志勇)
“双11成为光棍节多愁善感的反文化解药”,美国彭博新闻社12日报道称,中国最大购物节销售额再创纪录,藐视了该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节奏,并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更远地抛在身后。“双11”显然已成为世界性的购物节。
不少外国人今年“双11”也在中国的网店里购买了商品。来自柏林的工程师马库斯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己买了一辆小米电动滑板车,算上运费322欧元。这个价格在德国,只能买中低档的电动滑板车。他说,小米的质量和设计已经是全球领先,“中国制造”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过欧洲,比如电器、手机、电动车等。“双11”是中国新经济日益繁荣及贸易全球化的缩影。
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12日报道,天猫网店首次公布“双11”期间在俄罗斯销售商品的数字。节日开始后仅仅过了5分钟,天猫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1亿卢布。其中最受俄罗斯用户欢迎的商品是德龙咖啡机,其次是小米“红米”手机,位居第三位的是苹果手机,欧乐-B的电动牙刷也很受欢迎,1小时内就订购了2500支。
而韩国媒体关注到,不少韩国商家和品牌也亮相中国“双11”,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交额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商品之后,排名第五。《首尔新闻》称,虽然韩国的排名比去年(第三)降了两位,但考虑到过去一年处于复杂局面的韩中关系,“光棍节”当天的成绩可谓相当令人鼓舞。尤其“双11”当天淘宝页面上还出现了久违的韩国明星面孔——全智贤,代言韩国化妆品品牌,令韩国商家备感振奋,认为这代表韩中关系正走出低谷。
曾在高盛工作的阿里巴巴国际发展部成员埃文斯对法国《世界报》表示,今年阿里有14万卖家,其中6万在海外。《首尔经济》称,实现全球化购物和销售模式,也是促使阿里营业额猛增的重大因素。去年加入“双11”促销活动的海外品牌仅为1.1万多家,在一年间猛增近5倍。今年“光棍节”最畅销的海外商品分别是澳大利亚的保健品、德国奶粉、日本尿不湿等。可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品质保障的保健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推进,对于育婴产品的购买需求也呈增长趋势。记者 青木 陶短房 倪浩 柳玉鹏 金惠真
第二篇:巩固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安排》),要求各部门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社会资本办医、医疗卫生信息化、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巩固已有成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参与负责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等方面工作。
《安排》明确,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提高到70%以上和75%左右。积极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安排》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加强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2013年年底前要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常态化短缺药品储备机制,重点做好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作。继续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安排》要求,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创新政府定价形式和方法,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办法,确保药品质量,合理降低药品费用,推动医药生产与流通产业健康发展。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部分药品,参考主导企业成本,以及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格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并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坚决查处药品购销中的暗扣行为。
《安排》同时指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以补偿机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抓手,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启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统筹制定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业务规范和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等信息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机构评价体系,严肃查处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等关键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
第三篇: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调研报告
按照《价格法》规定,我国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一方面,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定价的范围和内容愈来愈少;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手段引发的价格违法行为更加复杂多变,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危害程度将愈显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方法、管理方式必将发生转变。为了使物价工作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就如何加强价格监管、服务经济发展等问题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物价管理方面探索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指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因此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来认识价格监管工作,找准定位,完善机制,在价格监管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监管是政府监管市场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形成。截止2007年底测算,全市市场调节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占到95.6%,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7.1%,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占92.4%,而政府定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农副产品收购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分别仅占2.6%、1.1%和5.4%。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包括粮、棉、油、肉、蛋、菜、奶、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化肥、农药、煤炭、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也都已经实行市场调节价。这些价格如果政府不通过调控、监管来保证其处于合理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势必会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价格工作必须要适应形势的变化,把重点转移到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方面来,着力健全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提升价格监管工作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的价格环境。
(二)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是协调兼顾市场经济发展中各方利益的必要手段。市场价格机制有其自身的缺陷,当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强势的有偿服务主体向弱势的被服务对象实施的“霸王条款”等行为,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可能造成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给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价格杠杆调节着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当前众多的社会矛盾背后归根到底都是利益分配的矛盾,且大都要通过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客观上要求各级价格部门完善价格监管机制,建立起价格调整、利益调节、合理补偿三位一体的价格改革良性循环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利益矛盾。例如,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市场物价出现上涨,2008年2月,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9.3%,创十年来的最高,市场物价上涨开始由食品向钢材等工业原材料传导,价格上涨面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报请上级批准,对粮油肉蛋奶、抗震救灾物资、电煤先后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联络员制度、市场巡查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对六类调价备案商品和29家实行调价备案制的企业加强巡查和调度,采取召开政策提醒会、价格报告制度等措施,防止了随意涨价行为的发生。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物价上涨与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2008年全市累计动用价格调节基金690多万元发放居民生活补贴,受益人群近70000人,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因此,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冲突,离不开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调控和监管。
(三)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是提高政府应对价格异常波动能力促进竞争有序市场形成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完善的过程中,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引发价格波动的潜在因素还比较多,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通过规范价格行为,使市场发挥正常的竞争秩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特殊情况下,政府都需要进行临时干预,还有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公用公益事业服务价格,政府也必须对其产品和收费进行直接管理和干预,使其控制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例如:2003年
“非典”期间板蓝根等相关药品、食品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食盐、粮食等也一度发生过哄抬抢购现象;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物价较快上涨,是由粮、油、肉、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一些下游产品和服务价格也随之上涨,有的上涨幅度远高于其成本增加幅度,价格波动过频过快,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没有健全完善的价格监管机制,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就难以实现。自去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以完全自由的市场政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越来越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和市场走向的宏观调控,越来越重视对市场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在这场危机面前,各级物价部门也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从防止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调整到防止因经济增速放缓、内需乏力导致的通货紧缩上来,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大力清费治乱减负,优化投资和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价格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摸清情况,广泛而全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对当前物价监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采取网上调查、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等形式进行了意见征集活动。从调查摸底情况看,随着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已经基本确立了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在调整价格矛盾,维护企业和群众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不管是经营业主的市场价格行为,还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认识方面存在偏差。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管的认识还有“误区”,不少人认为市场调节价既然由经营业主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市场价格就应经营业主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制定,政府部门没必要再进行任何形式的管理,把企业自主定价等同于随意定价;有的把价格放开搞活与管住管好对立起来,认为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管就是回到了计划经济,就是“越权”、“揽权”,物价部门人少事多,增加了监管市场价格的畏难情绪。“不用管”、“不要管”、“不好管”等思想的大量存在,使得对放开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心存疑虑,底气不足,办法不多。
(二)法规建设明显滞后。我国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法规虽然已经把市场价格监管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但现在规定过于原则、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制止牟取暴利、价格欺诈、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实施细则立法进展不快,政府监管放开价格缺乏法律依据,有些也难以操作,主要表现在:(1)对价格垄断行为的认定,关键是界定市场支配地位。但对经营业主在相关市场占有市场份额、所经营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和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三个因素,现行规定没有具体量化;(2)对低价倾销行为的认定,关键是界定低价倾销行为的目的、手段和后果,但什么是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如何认定行业的商品平均成本及其浮动幅度,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3)对哄抬价格的认定,关键要证实经营者是否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而具体提价或涨价至今没有明确界限;(4)对暴利的认定,关键是测定市场价格是否符合有关要求,由于大部分市场商品或者服务欠缺社会平均成本资料,没有其允许浮动的合理幅度,就谈不上向社会公布市场平均价格、平均差价率、平均利用率。这些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致使物价部门对一些商品的涨价行为无法采取有效的办法制止。
(三)价格行为尚不规范。实行市场调节价的不少商品在生产、流通环节价格缺乏成本约束机制,有的经营者通过采取竞相降价、低价倾销或大幅度折扣销售等不正当价格手段抢占市场,恶性的“价格战”在家电业、流通业等多个领域相继蔓延。部分经营业主缺乏诚信经营理念,经营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模糊标价、虚高标价、欺客宰客等现象在我市的一些对外旅游景点和服务行业还存在。据对一些旅游产品销售点检查显示,90%以上的经营者都能做到明码标价,但能做到规范标价的不足50%,“清仓拍卖”、“降价折扣”等字样的商铺比比皆是,大部分促销商品没使用规定的降价标价签。例如在对某大型商厦检查中发现,其品牌衬衫系列标价为278元至880元,其最低价为278元,最高价为880元,但其陈列的样品中服装标识吊牌上的最低价只有398元。营业员解释为该商品打七五折,398元打七五折后为298元,而该商品又没有打七五折的说明。这种模糊标价方法已在本质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也加大了价格监管的难度。
(四)价格监管手段单一。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监管难度大。物价部门作为市场价格监管的主管部门,多年来机构不稳、队伍不整、力量不强。目前我市价格监督检查人员编制不足百人,在岗不足70人,荣成、文登两地物价机构已改为事业性质,不具备价格执法的合法主体,执法力量弱,执法装备差,难以实施有效监管,一些边远农村存在监管盲区。同时,价格法律、法规赋予价格部门管理市场的手段还比较单一,操作性不强,影响了监管市场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第六章《法律责任》中的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三条,虽然明确了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但涉及的面广量大,真正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罚难度很大。
(五)社会监督有所缺位。价格主管部门大部分精力用于政府管理的价格和收费上,成本核算、价格检查还没有真正把市场价格行为作为监管的重点,对市场调节价的监管手段欠缺。同时,价格监督检查网络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发挥行业组织、基层价格监督站、舆论监督、企业价格内部管理的作用,对市场调节价的监督存在不少空档,社会监督的缺位,导致市场价格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的几点思考
上述矛盾和问题,应该说既有市场体制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观念认识存在误区、价格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当前,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心任务,进一步强化“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的观念,遵循必要调控、适度干预、依法管理、强化服务的原则,形成一套于法有据、便于操作的监管体系,做到监控依法有据,措施必要适度,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一)完善价格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这是加强和完善价格监管机制的首要工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先行对于做好市场价格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完善价格法律法规。加强价格立法,认真研究解决价格立法工作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法规制度,加快对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行为监管的立法研究;二是进一步完善行业价格管理规范。要认真研究制定行业价格管理规范、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价格监督检查、价格服务和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的配套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法规规章。制定和规范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行为的法规规章,规范价格垄断、低价倾销、哄抬价格及暴利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并对其性质、手段和后果进行具体量化,并明确进行界定,为市场价格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市场价格监测是政府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制定价格调控、价格干预和紧急措施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实时掌握市场价格的运行情况,善于抓住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才能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当前,我市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和价格监测网络体系,但价格监测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尚未理顺,与价格监测所承担的繁重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价格监测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对市场变动的反应不够灵敏,监测分析的质量不够高,对监测资料的开发利用比较滞后,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价格监测制度,健全价格监测网络,推进价格监测信息化建设,做到实时监测重要商品、服务价格变动,准确分析市场价格总水平运行趋势。要做好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预报工作,密切关注粮食、石油、钢材等重要商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重要指标的变化,要把握好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其对弱势群体和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提高价格调控的预见性。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开市场价格信息,合理引导社会心理预期,并为生产经营者及时调整生产经营、为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提供价格信息服务。
(三)建立规范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要多方面地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物价的能力和手段。一是要从法律层面上制定全省统一规范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要加强立法调研,建议省尽快出台与《价格法》相配套的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办法,使价格调节基金的征、管、投、收等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二是要努力扩大基金征收规模。开拓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渠道,依法研究建立从垄断性、资源性行业政策性提价和政策性加价所形成的超额利润中提取价格调节基金的制度,选择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部分公用事业价格中征集,从价格违法收入的罚没款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价格调节基金,增强政府处理应急事件的调控能力。三是规范基金使用程序。由于价格调节基金征集涉及面广,征收难度较大,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必须从机构、管理、监督等方面入手,健全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要进一步强化基金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作用,明确价格基金征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由物价部门具体负责价格调节基金征集的日常管理工作。要严格报批程序,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要根据基金的规模,按每年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当年投入计划,并负责对前段投入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基金滚动结存,始终保持政府有抗大灾、抵御大风险的平抑市场能力。
(四)探索创新市场价格监管手段。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现成经验不多,手段和方法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常规价格监督检查、明码标价、价格举报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形形色色的不当价格行为及其成因,创新、丰富监管方式和手段,将市场调节机制与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相结合,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科学性,有效的维护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载体,加强价格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引导经营者科学、规范定价和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在宣传形式上力求浅显易懂、喜闻乐见,培养消费者成熟、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使其不为经营者“大甩卖”、“大酬宾”、“大降价”、“大赠送”等五花八门的广告宣传所迷惑,对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抵制,及时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二是进一步加大价格的社会监督,形成多方联动机制。要在人大、政协、消协、社区、乡村聘请价格义务监督员,建立和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价格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基层价格监督站的作用,切实加强基层价格监督;要加强与工商、城管、卫生、技监、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争取行业组织的配合,发挥行业组织在经营者和政府价格部门之间的纽带作用,通过引导行业组织,加强行业价格自律。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以12358价格举报电话为载体,进一步强化价格举报和明码标价工作,加强市场巡查,规范市场标价行为,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取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促进和谐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成本核算、价格监测和价格认定工作在市场价格监管中的作用,对列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要强化成本监审,从紧控制好浮动幅度,积极推行价格劝告、告诫、提醒、警示制度,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醒会、告诫会,以及发倡议书、公布生产经营成本与利润、签订重要市场价格商品(服务)价格承诺书等形式,将价格监管关口前移,及时提醒经营者,提高监管效果。目前我们已向易发生价格欺诈和争议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发放了5000多份《民办医疗机构加强价格自律维护正常医疗价格秩序的提醒函》,走街串户,向每个经营者进行了政策宣传、讲解,引导经营者加强价格自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不断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要依据价格监督检查、社会调查和评议等情况逐步建立分行业、分档次的价格诚信档案,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行经营者价格诚信
“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继续创新“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促进经营者增强价格诚信和自律意识。同时,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五)不断加强价格队伍自身建设。稳定的物价机构、高素质的物价干部队伍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多年来,全市物价系统形成了凝聚力强、沟通协调好、工作作风实等优良传统,但随着物价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物价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对队伍自身建设也不断地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自上而下理顺物价机构,明确机构性质,做到主体合法、政令畅通、监督有力。其次要着重提高物价队伍整体素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导物价干部职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除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框框,不被老眼光、***惯、老做法束缚手脚,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形势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高度重视学习,改进知识结构,善于把握客观规律,善于以开阔的视野审视物价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物价干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物价工作要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贴近实际,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正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通过狠抓落实,彰显价格部门能办实事、多办好事、善解难事的积极作用,树立物价队伍依法行政、秉公办事、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关于在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内做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及完善《价格法》之思考
关于在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内做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及完
善《价格法》之思考
在加快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的改革背景下,政府定价、以调为主的旧机制将逐步转变成市场定价、以放为主的新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部门在改革后做“甩手掌柜”,实际上,价格监管工作的转型任重道远,不管如何改革,对价格行为的监管始终是一项需要不断加强的工作。
一、综合运用价格信用管理、规范引领等多种手段,强化价格监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力推行简政放权,将符合市场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如何跟进和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是价格监督检查部门面临的考验和挑战。
(一)运用信用管理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价格诚信档案,实施联合失信惩戒。如,目前南宁市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建成南宁市信用信息系统。如果将我市价格部门的价格诚信档案信息纳入南宁市社会信用体系,与其他部门的信用信息实现共享共通,联合发力,实施联合信用惩戒,对价格行为或价格失信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二)运用规范引领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明码标价为切入点,力推商品通用标价签,探索不同行业明码标价的规则和方法,创建“明码实价示范店”、“明码实价示范
街”,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行业价格素质提升和市场价格秩序规范。如,我市从2014年8月16日起,已全部实行新版商品通用标价签。我市在流通领域开展创建“明码标价示范店”工作,培育、树立一批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示范单位,并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三)运用执法办案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突出重点时段、重点领域,严厉打击和治理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突出问题。积极构建“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的价格监管模式,加大市场价格巡查力度。通过开展不同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打击价格违法行为,暴光典型案例,切实维护正常市场价格秩序。
(四)运用舆论引导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对价格监管工作存在误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以往很多消费者基本将物价贵、物价涨都归责于物价部门,甚至一旦出现涨价就呼吁“有形的手”强行干预。可以预测,继续放开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能会引起市场价格波动,也会引起社会群众热议,因此,我们要提前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价格舆论的导向、监督、教育作用,以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介为载体,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认识并尊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营造有利的价格舆论环境。
(五)运用社会监督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建立与各行业协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制度,促进行业价格自律,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及政策,配合价格监
管部门开展价格监督检查、矛盾协调、举报违法行为处理等工作,发挥多方面力量和优势解决价格监管热点难点问题。
(六)运用电子监管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上述五种传统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发展电子监管手段是价格部门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路径。民生领域市场价格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平抑物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价格部门可以在民生领域选择一些商品种类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手段。如粮油肉菜类,南宁市淡村农贸市场率先搭建电子服务平台,使用电子追溯称采集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价格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实时反映价格信息,而且消费者凭小票可以查询到批发商。这种创新的数字化价格管理方式有助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价格部门应该积极与农贸市场管理方实现数据对接:当出现价格波动时,价格部门可以及时掌握情况;当发生价格违法行为时,价格部门可以凭小票直接定位、确定批发商。
二、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从1998年开始实施,迄今已有17年历程。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价格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价格改革需要法治先行,及时对《价格法》进行修改,解决立法与执法的脱节问题,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一)经营者的价格行为部分
1、建议删除《价格法》第十三条第二款部分内容。《价格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其中,后半句“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逻辑不严密,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中,大量的交易是通过口头的讨价还价形式成交的,一些小摊贩、集贸市场经营者难以完全做到明码标价,若经营者实际提供了商品或服务,而消费者咬文嚼字以未标价为由拒绝支付费用,经营者将百口莫辩,执法人员也难以开展工作。因此,建议删除《价格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后半句,如此一来,价格部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有了回旋余地,确保了明码标价制度的可操作性。
2、现行《价格法》第十四条列举了八项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我们总结价格监督检查的工作经验,建议把“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多收费少服务的行为”、“强制服务或者变相强制服务并收费的行为”、“侵犯或者剥夺其他经营者定价权利的行为”等三类行为列为不正当价格行为。
(1)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多收费少服务行为,明显违背了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且“只收费不服务”更是不劳而获的行为,所以这两种价格行为在法理上应当属于不正当的价格行为。经营者能够或者敢于“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多收费少服务”,无非是采取了两种不正当价格手段:一是利用其在市场中的支配地位或者强势地位,强迫交易相对人接受;二是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故意隐瞒服务内容等价格信息,使交易相对人无法全面真实地掌握和了解服务内容等
相关价格信息。上述第一种价格手段进行牟利的行为,可以称之为“价格侵占”。上述第二种价格手段为欺瞒手段,除了故意隐瞒价格信息外,还可能存在故意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的问题,应当属于价格欺诈。
(2)强制服务或者变相强制服务并收费的行为,在《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中被列为违反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价格违法行为。我们认为,这种价格行为在市场调节价范畴内也同样存在,应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由于这种价格行为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愿,强迫交易相对人接受服务并牟取利益,因而采取的不正当价格手段就是强力,即是利用支配地位或者强势地位,强制交易相对人接受。这种价格行为可称为“价格强取”。
(3)侵犯或者剥夺其他经营者定价权利的行为,这种价格行为在市场中屡见不鲜。令人们感到疑惑的是,《价格法》作为保障经营者自主定价权利的法律,只是将《价格法》第十一条第(四)项“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作为经营者享有的权利,却没有将这种价格行为作为不正当价格行为加以禁止,更没有设立处罚依据。我们认为,这种价格行为在市场调节价范围内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即是说,除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政府依法干预价格外,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侵犯或者剥夺其他经营者定价权利的行为应当就是不正当价格行为。这种价格行为主要发生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采取的不正当价格手段是利用自身的支配地位或者强势地位,迫使交易相对
人接受。强势零售商主要依靠其销售网点、销售渠道等优势,对销售不属于自己定价的商品或者服务,单方面改变或者固定交易相对人的销售价格,损害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强势供应商则是依靠其产品优势,把持零售环节交易相对人进价和售价的定价权,单方面改变或者固定交易相对人的销售价格,以统一价格为借口,以供货为要胁,剥夺交易相对人依法享有的定价权利,损害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该价格行为可称为“价格剥夺”。除上述经营者范围之外,侵犯或者剥夺经营者自主定价权利的其他主体可能还有一些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个人等。我们认为,对于这些侵犯主体也应当立法予以规制。
(二)建议将“价格备案制度”列入日常价格监管措施范畴
《价格法》第三十条规定“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实施“调价备案制度”必须满足3个条件:一是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二是采取调价备案制度的有权机关是“国务院、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三是实施价格干预。实际工作中,“价格备案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价格管理手段,不应局限于价格干预措施,应将价格备案制度定义为日常价格监管措施,以备案制度强化价格监管。同时,将价格备案制度的执行权限放宽至县级以上价格
主管部门较为适宜,这样既方便县级以上价格主管部门开展日常工作,又方便经营者办理备案手续。
(三)价格监督检查部分
《价格法》第三十四条的内容从文意理解上违反逻辑顺序,建议将《价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中的“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修改为“与涉嫌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或“与价格行为有关的”。
从逻辑上说,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在先,认定价格违法行为在后。但是《价格法》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至第(三)项的规定违反逻辑顺序,把检查时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限定为“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资料或财物,反而言之,价格主管部门若不能在检查前认定当事人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就不能对其行使第(一)项至第(三)项职权。若当事人对《价格法》第三十四条咬文嚼字,反其意而用之,以此拒绝监督检查,价格部门将难以开展检查工作。
(四)补充加处罚款的相关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加处罚款属于行政强制执行,应由法律设定。现行《价格法》未涉及加处罚款的内容,价格主管部门决定对当事人实施加处罚款时,引用的依据有: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二是《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以下简称《价格处罚规定》)第二十一条“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逾期不缴纳违法所得的,每日按违法所得数额的2‰加处罚款”。
《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明确规定加处罚款的对象是“逾期不缴纳罚款的”,并不涉及“违法所得”。《价格处罚规定》属于行政法规,无权设定加处罚款,第二十一条设定“逾期不缴纳违法所得的,每日按违法所得数额的2‰加处罚款”的行政强制执行事项,无上位法依据。为了协调价格法律体系,衔接上位法和下位法,建议在《价格法》中补充对逾期不缴纳罚款的、逾期不缴纳违法所得的加处罚款之相关内容。
撰稿人:温伟华、刘芳伶
第五篇: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
众多的经济上独立的直接依赖于市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同时,社会上有众多有支付能力和能自由购买的需求者,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
在这三者作用下,形成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具体言之,这些机制的形成是这样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即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在各种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样,供求双方在市场上就形成供求机制。市场上供求双方不断交换,必须以货币作为媒介,才能达成交易,形成价格机制。各种交易价格在市场上形成后,就会发出供求变动的信号,价格上涨说明供不应求,价格下跌说明供过于求,这就给供求双方形成激励机制。
1、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首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即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导向,而市场供求状况,又必须看市场价格情况。如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过高,说明供不应求,生产经营者就有多生产经营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有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这将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说明供过于求,其价格又过低,消费者就具有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经营者则具有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这将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因此,生产经营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根据作出决策的。
2、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以后,就必须解决如何生产问题,也就是如何配置资源问题。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资本(包括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关键是要看其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较低,那就采取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在决定如何生产问题时,必须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生产。通过竞争,促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多利润。
3、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为谁生产问题。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谁能买得起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它决定于市场上各种集团、家庭、个人的收入情况。产品价格的变动,和作为收入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将决定人们对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及支付结构,使产品在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那些拥有资源较多,或昂贵资源的人,将是富裕的并能购买大笔数量的产品;那些拥有资源较少的人,将是不富裕的,只能购买较少的产品。所以,价格能将产品的产量在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