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社区服务之我见——调研论文
优化社区服务之我见
—莺岗社区居委会实习报告
摘要:社区是城市中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联系居民和政府的基层组织,更是不可或缺的桥梁。本文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莺岗社区居委会实习,对社区服务存在的个中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并在社区工作锻炼中得出实习体会。
关键字:居委会
社区服务
问题
对策
小小的社区就是社会的缩影,然而居委会的工作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密切相关的。2010年7月中旬,我来到禅城区祖庙街道的莺岗社区居委会开始了为期六周的实习生活。莺岗社区地处禅城区旧街区,辖区北至建新路,南至卫国路,始建于五十年代,是第一批街道政权建设居委会之一。社区辖内面积约0.36平方公里,居民构成复杂,除常住居民外,还有部分外区拆迁人员、农转居人员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有银行、幼儿园、市第二人民医院、菜市场、超市等,居民生活便利。社区文化设施齐全,设有文化休闲、健身场地,星光老人家之家,辖内还有历史文物国公庙。
在莺岗社区居委会实习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积极配合街道社区开展工作,帮助社区居委会以及里面的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填写整理录入党员及退休老年人资料,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录入计生资料,上门登记流动人口情况,协助调解居民邻里纠纷,档案管理,撰写通知、新闻稿、通讯稿文书工作等。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通过对社区的了解,以及在工作中的观察,也对城市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所谓社区居委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所表述的“居民委员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任务,依《组织法》第三条表述: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和务和公益事业;
(三)调解民间纠纷;
(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讦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1]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担的服务、福利、社会保障等工作向社区转移,社区成为城市基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重要平台。卜长莉认为,“社区内缺少的硬件设施或还没有投入的服务,其实都与资金密不可分。资金不足导致社区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社区提供的服务只能解决当务之急,而很难从长远或全面的角度来提供服务。”[1]李迎生认为,社区服务应该是公益性或福利性的。但在经费不足的现实情况下,社区服务组织完全排斥经营性服务显然不现实。[2]资金短缺是我国社区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搞活社区经济,让社区经济为社区服务提供物质基础。据统计,社区承担着近200多项工作,工作压力非常大。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都要进社区,社会保障、残疾人、治安联防、计生、档案、工、青、妇、消防和司法等几十个部门都要在社区设置工作机构,使得社区工作用房和服务设施紧缺。有些社区由于受场地、资金限制,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还远不适应社区工作需要。有些新建住宅小区,也没建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缺少必要的软硬件条件,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优化社区服务需要从哪入手
社区服务的内容涉及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领域,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社区服务是市场化服务的有益补充,与市场化服务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在就发展社区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发展模式。需求决定供给,只有以需求为导向,才能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市场调节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区需求发展社区服务,避免造成无效供给或低效供给。转型期的社会分化和贫富分化,决定了低收入社区和低收入群体是公共服务关注的重要需求单元。推行个性化的社区服务,重点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以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使社区中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和最大的受益者。要结合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管理、家政服务等,大力发展公益性再就业组织。[3]从区、街、居层面,搭建平台,统筹辖区服务资源,建立并完善以组织体系为核心,以运行模式、信息平台和配套措施为支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把政府该干的事情做到位,该承担的责任负到位,该做的服务落到位。
二是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合理划分社区服务。根据实际,科学界定社区服务项目的范围,社区服务中的有偿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产品和 [1][2] 卜长莉.社区冲突与社区建设[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171.
李迎生.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水平[N].中国社会报,2009-06-14,(3). [3] 陈雅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体系及问题探析[J].改革研究,2010,(2):15.
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取长补短,查缺补漏,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适应今后工作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工作技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希望将实习期间的收获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并将这次的实习经验作为今后工作的基石,相信以后工作会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⒈ 唐钧.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2,(4):23-26.⒉ 修宏方.城市社区服务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J].学术交流, 2008,(08):133-136.⒊ 李家洲.优化社区服务要过“三关”[J].社区, 2010,(03):30-31 ⒋丁元竹 江汛清.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原因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 2006-05-23(005).⒌ 孙健.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6-29.-
第二篇:社区服务管理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及其发展研究
朱明法
重庆 铜梁 安溪 402569
摘 要: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发展不平衡、服务功能不完善、自治功能薄弱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本文立足于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问题,对社区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问题;社区发展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现代化的不断升级,“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走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呈流动的态势。与此同时,面对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这使我国城市社区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变革。伴随着城市居住用地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更新,完善单一地从社区服务,社区设施或社区制度进行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城市社区需要重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进行全面考量。我国自2O世纪8O年代开展城市社区建设以来,在取得许多令人瞩目成效的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社区和社区发展的内涵
2.1 社区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社区和社区发展的概念不尽相同, 歧义很大。“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F·腾尼斯提出的,在F·腾尼斯看来,“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观、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193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帕克在对社区的研究中,试图从基本特点上对社区下 1
定义。他认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这些人口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密切的联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中”;1981年,美籍华裔教授、社会学家杨庆堃统计发现,有关社区的定义已经增加到140多种。在这些定义中,界定社区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并不妨碍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深化。在一个较为宽广的分析框架下推动社区发展, 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趋势。综合西方社会学家有关社区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外社区的发展和现状,我国把社区定义为: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2.2 社区发展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在研究社区问题时,最早提出了“社区发展”这个概念。1955年,联合国发表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专题报告,使“社区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并指出社区发展的目的是动员和教育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政府一起大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过50多年的社会发展,“社区发展”的外延已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已经覆盖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其内涵已不再仅仅是落后国家的扶病助弱工作,而是已扩展到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我们把社区发展定义为:社区发展是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 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 改善社区环境, 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 是塑造社区居民归属感和共同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和自治精神的过程, 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建立和谐紧密人际关系的过程, 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从社会过程、社会组织、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社会资本、由下到上等角度来定义和推动社区发展, 这些方面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理念。
城市社区建设是当前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城市社区的发展,即关系到每位成员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所以,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城市社区发展的背景
3.1 城市社区发展的背景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起步的。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而进入社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需要通过社区来解决。而传统体制下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城市基层面临的大量矛盾和居民急需解决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3.2 城市社区发展的起点
在行政一体化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管理采取“全能政府”的管理模式, 政府覆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层政府控制全部社会资源, 由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 上级政府通过各条线路将命令层层传导到基层, 通过“命令/服从”的行政推动方式贯彻实施。这样一种体制事实上限制了社区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单位制解体使社会职能从单位体制向外“溢出”, 各种城市问题在传统计划行政体制下难以得到解决, 城市社区发展就是应对解决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这些公共事务而兴起的。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中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建设开始提到日程;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对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社区商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在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社区的培育、社区功能的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加强以及社区社团组织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4.1 社区功能亟待完善
我国城市社区多是为了便于社会控制与城市管理,通过行政划定的,而并非自然形成。因此,社区概念具有很强的行政区位色彩,社区的自然特征较弱,社区缺乏自主发展的环境基础。要承担起城市体制转轨,单位制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依照社区现状难以承载。社区的各项功能有待完善,社区的影响力较弱,社区成员并不对社区寄予
厚望,同时也缺乏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4.2 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服务”而脱离了“管理”,也就是在行使管理职能时按市场规律办事。所谓“行政化倾向”就是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区的建设,由此,政府也就直接管理并牢牢控制着社区的组织,社区组织带有很浓的“行政性”色彩,形成行政性社区。从而使具有群众性、基层性和自治性特点的社区组织事实上却承担着政府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责,成为“跑腿儿的”,毫无自主权。社区工作者也是更多地注意上级政府的意图和要求,而忽视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社区组织的工作内容成为“上面下达的任务”,而不是“下面产生的要求”,导致社区工作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而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社区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更是借动员社区资源为名,将其自身业务尽可能地转嫁给社区居委会承担。一项对北京某社区的调查显示,43.8%的被调查者认为居委会主任是“介于官与民之间”的,有12.2%的人认为居委会主任是官。在我国的首都尚且如此,这不能不从侧面说明我国社区的行政化趋向。
4.3 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社区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管理需要专业人员,而现实中社区工作者年龄大,文化低等问题,使他们仅凭一份热心而难以承担新形势下居委会工作的重任,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常常力不从心,社区管理人员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一项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调查显示:43.0%的社区工作者年龄在40-50岁之间,50岁以上的占30.9%,而30~40岁之间的占18.4%,20—30岁这一档仅占7.2%。这些工作者中,高中以下学历者所占比例13.5%,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6.5%,而具有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仅占9.9%和1.1%。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另一项调查显示:有10%的居民认为自己向居委会反映问题时,居委会常常“不予理睬”,另有22.4%的人认为,居委会的工作态度“消极搪塞应付”,38%的人认为居委会尽管“热情接待,但往往行动不力,或根本没有行动”。由于社区工作者总体素质欠佳,在社区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处理问题缓慢、工作方法老化、内容单调等问题。
4.4 我国城市社区资本存量不足
推动社区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区建设中的管理工作又属于一种服务的性质,但开展工作又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来源,现实中社区经费不足是一个相当普遍且严峻的问题。有相当多的社区处在严重资金不足的状况下,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服务功能、质量的满意度低。认为社区内服务设施很齐全或比较齐全的仅占8%,相反,认为服务设施较差或很差的占到18.2%。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更不如人意,仅有5.4%和13.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内娱乐设施齐全或较齐全,认为不太齐全或很不齐全的分别占到26.1%和28.7%。
目前大多数城市社区是伴随着旧城区改造工程产生的。旧城改造打破了原有地域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社会资本原有的载体受到严重的冲击,新的社会资本载体尚未形成,而旧的社会资本不断地受到侵蚀。由于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一旦受到破坏,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从而出现一种真空状态。普特南认为“某些政府计划本身,例如城市改造和公共住房工程已经不顾后果的严重破坏了现有的社会网络,这些集体价值代价无法用我们现有的计算标准来衡量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们并不存在。我们最终会为社会资本的被剥夺付出代价。”
我国到目前为止的城市社区发展还缺乏系统和成熟的统一规范, 城市社区建设还是边相互学习边共同创新、边探索实践、边系统总结。正是由于社区发展实践的丰富性, 使我们很难在当前阶段对城市社区发展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格局作出一个刚性的判断。同时, 不同城市社区发展在实践探索中, 已经逐步理性地将社区从传统行政一体化的政府概念中剥离出来, 随着社区组织能力的不断发展, 社区公共资源的组织能力将不断增强, 城市社区运行机制将日益完善, 并会逐步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这将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城市社区发展首先要认清的几个问题
5.1 价值排序问题
这是一个“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的问题”。它是制订社区发展规划的出发点,是整个规划理念的基础。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与管理制度,也就是先要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制度”来管理、约束社区发展中的各类行为。同时,在组织与管理制度中要明确地体现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价值排序问题在社区发展规划中的正面回答。只
有先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然后才可以着手社区产业、社区文化的规划。
5.2 资源分配的问题
由于社区发展规划是一个“社区资源”有效分配的长期过程,如何配置社区资源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社区资源,它包括社区内的用地、设施、绿地、河湖水面以及空气等物质,这些物质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公平地使用和分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然途径。要区分公益性的社区资源和有偿性的社区资源。公益性的社区资源包括公园、绿地、广场,而有偿性的设施包括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配比例由社区的人口构成、产业构成来决定。这样,社区居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条例来规定社区资源的分配与使用。
5.3 阶段性与同时性的问题
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双重任务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这并存的双重任务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尤其突出,而东南沿海城市则主要偏重于“信息化”,这是由于不同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结果。我国城市社区的阶段性表明: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尚未成熟,城市房地产热和旧城改建、拆迁,使许多原有的城市社区遭受破坏,而新的城市社区尚只有外壳,还很难创造出真正的社区文化,楼盘物业的封闭管理使社区之间交往变得困难,这也表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的逐步分离现象。
以上两种现象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并存,并且相互影响,正因如此,社区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必须认识到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它决定城市居民的基本素质和开放程度。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时,应对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制度模式,不能一概套用。
另外,对于稳定的旧城区和新开发的楼盘物业管理区。应采取不同的规划控制手段。有时,在同一个城市社区中,这两种类型都存在,甚至还存在着大量流动人口的城中村,在社区发展规划中对这些不同的人员结构应从管理制度入手逐步解决各类社区居民社区资源的分配问题这是社区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难点,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问题。
5.4 社区建设内容亟待扩大领域和提高水平
传统的城市基层工作,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则是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内容。新形势下的社区 6
建设则是内容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城市建设和社区安全管理等等。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工作,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一些事情,还包括社区建设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它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社会生态”在社区这个避部的集中体现。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5.5 社区建设发展规划与行政区划
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开端,它的制订与实施是由区或街道一级的政府部门进行负责编制,它与城市总体规划是相衔接的,必须根据国家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社区调查,摸清底数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制订本区的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为了做到有效地制订和实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社区行政区划是关键,需要在社区建设工作上对区、街的行政职责进行放权,区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市容管理、环境卫生及交通秩序的综合治理,街道办事处应以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重点,为经济建设服务。
目前许多城市仍存在着市、区两级政府之间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市一级的规划与区一级的规划脱节。另外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是由市一级的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而“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则由区一级的民政部门主管,两者用地设施等规划上有重叠,有时会增加街道办事处的管理难度。因此,如何协调市、区、街道三级政府与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使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的合法编制程序中去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我国目前社区发展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建立科学的社区发展理论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道路,在理论上建构起有效的术语体系、理论层次、理论框架,并结合各类实际问题,进行方法论高度上的探讨,为城市社区发展理论提供个案与佐证。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社区将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与社区工作者在社区问题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当前社区工作相对无序的状态,也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
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各类城市的社区建设,我认为应该切合实际抓准以下重点环节:
6.1 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社区服务也是在社区成员的帮助下,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福利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生活需求的过程。社区服务的目的就是为社区居民分忧解难,创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推进社区服务向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着重引导其向三个方面深化:
一是发挥政策推动的作用,优先办好急需发展的便民利民项目。不管哪个城市,都要首先重视把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会贫困人群的服务办好,并把服务同安置下岗职工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实惠,通过服务达到凝聚群众、发动群众之目的。
二是走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社区服务中大量项目属于福利性、低偿性、微利性,但这同社会化、实体化经营并不矛盾。在服务业的兴办方式上,坚持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避免过去那种靠行政手段兴办事业单位的办法。要大力兴办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业,特别是重视发展居民自我组织起来兴办的股份合作制服务企业,以及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兴办的个体私营企业。在服务领域上,要积极向各类新兴第三产业拓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生长点。
三是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解决好服务硬件投入的难题。依靠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是搞好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则。目前,不少城区有大量企事业单位过去自办社会的服务设施,由于只在内部使用,利用率很低,成为单位的负担。搞好社区服务,首先要通过引导这些服务设施由封闭到开放,由开放到联办,再过渡到社会办的办法。这样,可以一举三得:既可解决社区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又可防止重复建设,还能促进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当然,确定需要新建的服务设施,也应该重视加大投入,但要防止搞形式主义、贪大求洋,不要脱离实际条件去干劳民伤财的事情。
6.2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想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理顺基层条块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应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和城区先行试点,逐步展开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是实行管理权限下放,增加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的职能。主要在计划管理、劳动用工、旧城改造、环境保护、卫生保洁、园林绿化、文化卫生管理等方面,凡是能下放 的管理权限,应明确由市向区、区向街道下放,明确规定城镇街道在社区经济、服务、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管理职责。
二是对条条垂直管理的几个重要部门,实行按街道对应设置派出机构。地税、公安、工商、房产等部门要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充实基层所的力量,可将基层所在党组织实行街道属地化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纳入街道的总体部署,实行双重领导。
三是增强社区自治功能,落实社区的自治权利。核心是界定街道各行政部门与社区组织的职责,把社区自治的权利还于社区。区街政府部门立足社区,重心下移,把自己承担的行政事务做好、做足;需要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为社区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一些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应同时转移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同时赋予社区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和群众意见反馈监督的权利,将政府的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我国可以考虑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来试点,争取三年左右在各城市形成一种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6.3 逐步完善社区财力机制,寻找一条新出路
居委会的主要经费来源靠什么,这直接关系到社区经济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的问题。目前普遍做法是,生活补贴实行区财政拨发,除此以外的工资缺口和办事经费主要依靠街居组织自办经济实体去创收解决。今后可以考虑通过调整对城市基层的财税分配政策,让街道成为一级准财政,使街道经济收入来源由过去取决于自办项目的利润变为取决于本区域创造税收的多少,从而逐步从自办经济中脱出身来,积极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社区经济优化环境,搞好服务。居委会主动参与协税、护税,必然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财政税收的增长。上海、石家庄、南京普遍进行了这方面的政策调整,效果十分明显。石家庄改革后三个月街道以下的税收就增长了三倍。故目前应解决好街道这个层次,根据各市、区的具体情况搞好测算,至少让街道享受与乡镇同等的财政政策,同时对街办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真正推向市场。
6.4 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
不同城市、不同城区有其各自的特点,城市之间、城区之间以至各类居民区之间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在社区发展模式上不应整齐划一,搞“一刀切”。要区别几类情况进行研究探索:第一类是老城区的街道和居民区,可以主要借鉴上海市和湖北武汉市的构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明确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各项工作负总责的经验开展
工作;第二类是新开发的城市居民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物业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共同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第三类是新兴小城市和由郊区村镇扩展而成的居民区,要通过“镇改街”、“村改居”,努力创建新的城市社区模式;第四类是具有特殊性的社区,就是以大型工矿企业为依托的城市居民区,则要认真作好政企共建新型社区。
6.5 培养更多专业的社区工作者,服务社区
专业社会工作者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制度性要件,搞好这项工作,既是建设现代社会管理制度和社区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整个社会文明和社区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社区工作的任务侧重“改变社会”,因为社区工作更直接面对社会发展潮流以及充满协商的政治形势,更关注社会变迁可能带给弱视群体的不幸与不公正,即在追求“济贫扶弱”的使命时,更以“社会改革”为行动宗旨。由此看出专业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建设工作成效影响很大,但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来确保社会工作者是定向培养的人才,在就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很多专业的人才外流,不能切身服务社会。所以没有专职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建设的发展指标就无法落实,创建和谐社区就是一句空话。
结合上述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我认为解决社区问题重点是管理权限的下放,只有社区真正的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设社区,才能切合实际的为社区办实事,才能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在社区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公平、协调与合作的区域性原则,还要使社区各类构成要素形成科学合理的结合模式,使各类要素、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其正功能。在城市社区发展规划中还要强调和重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因为只有大量引进诸如社会工作之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彻底全面的分析出社区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的面对诸如流动人口、失业人口和老年人口增加及城乡结合部面积不断扩大等变化带来的挑战,做到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突出持色。只有在人、社区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社区,实现建设城市文明社区的终极目标。
7结 语:
中国进行社区改革首先应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体制,促
进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安全等工作的深化改革,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原有社区服务工作中已构成的组织、服务系统和设施资源。
中国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现代文明社会, 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如何在尊重居民的意愿和要求的同时, 促成全社区互相合作, 协力安排共同生活的格局,建设起多样化充满生机活力的、以群众自我管理为主的新型社区, 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今天的社区建设, 应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尽管目前中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也存在着阻碍发展的一些障碍因素, 但它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需要会在社区层次上获得更大满足。社会转型期, 我们不可能依靠市场和政府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因此, 大力发展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和倡导一种与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维护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的整合, 是现在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只有这样, 中国才能完成它的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 才能建成一个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 萍.新时期社区建设与城市规划法制保障[J].城市规划,2001(6):26-29.[2]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0-60.[3] 魏 娜.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其理性思考[J].新视野,2002(2).[4] 胡仙芝,等.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2(7).[5] 徐一大,略论城市社区规划[J].规划师,2002(8).[6] 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4).[7] 赵 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8] 刘君德,汪明宇.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125-150.[9] 文 军.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1998(3).[10] 赵 蔚,赵 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11] 王 颖.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研究[J].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7).[12] 刘君德.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机制[J].城市规划,2002(3).[13] Rubin,Herbert J.& Rubin , Irene S.1992.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nelopment, second edition.U.S.A.: Allyn and Bacon,1992(9).[14] Maclver, RobertM.Comm unity: A Sociological S tudy,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1958.[15] [美]科恩著.聂崇信等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6):121-273.[16] 徐永祥,刘东等.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20.
第三篇:社会实践论文 社区服务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胡锦涛主席曾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马克思也曾说过,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劳动。今年暑假,我积极响应校团委实践部提出的发扬志愿精神,进行社区志愿服务。
这次“服务社区,志愿行动”的主要是公共卫生的整理,具体表现为清扫社区垃圾,每周1—2次。
首先清扫垃圾这种事情只能在清晨人比较少的时候做,因为早上的时候比较不热,也比较不会妨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所以我只能放弃难得的假期美梦,早早的吃完早餐,然后出门帮忙清理垃圾第一天开始工作,兴许是有些小兴奋,反而早早就醒来了,洗漱完毕,吃完早餐我就出去了。因为小区里的清洁任务都是分配好的,而我只是帮忙的,所以也就没有特别安排任务,而是让我帮忙把主干道的垃圾清理一下。当我到达集合点时,很多清洁工阿姨都已经出去工作了,于是我就自己拿了扫把和畚斗以及一个垃圾袋就开始我的社区服务之旅啦!因为是清晨,所以人比较少,我就沿着主干道开始搜寻垃圾,用扫把把垃圾扫进畚斗里,然后再放进垃圾袋里。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垃圾是躲在草丛里的,所以我只能在路边捡一根小树枝,先用小树枝把它勾出来,再清理掉。别看这工作看起来挺容易,其实也挺累的,可能刚开始清扫些垃圾还挺轻松地,量一多了就不是那么简单啦,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临时义工”,所以并不像其他清洁工阿姨都有一小辆车帮忙装扫把畚斗那些工具,垃圾也要靠自己提过去,对于像我这种几乎没怎么帮忙做家务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不过当我自己手上也提了满满一大袋垃圾的时候,极大地满足感让我感觉心里甜滋滋的,流下的汗水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正当我吃力地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提回临时垃圾场时,邻居阿姨刚好也推着她的那辆小车准备回临时垃圾场,于是清理的垃圾也就搭了趟顺风车,减轻了我的重量!
回到临时垃圾场的时候,已经有好多清洁工阿姨等候在那里聊天了,我们还要等装载垃圾的车过来把垃圾载走才算完工。不一会儿,装载垃圾的车就来了,我们大家一起把清理来的垃圾一起送上车后就算完成任务了。这边的清洁任务完成后大家就各自回家忙自己的事去了。看着那装载着自己所清理的垃圾走了的车,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次的社区服务我学到了挺多东西。首先是深刻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很多事情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就不会体会到取得成果的强烈的自豪感。其次,工作过程中还要动动脑筋,就像那些躲在草丛中的垃圾,如果没有用小树枝先把它们勾出来,光光想靠扫把扫出来时不那么容易的。最后,还有那些辛勤工作的清洁工阿姨们,是她们一大清早出来工作,我们才能有如此美丽的社区,她们在忙碌一大清早之后,还要回家忙自己的事,她们是如此朴素而美好,从她们身上,我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想想自己是如此幸福,能在一个这么舒适的环境里无忧无虑的读书,完全不用担心生活的艰辛,一切艰难困苦都是父母帮我们打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以此来回报他们。好好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社会做点贡献,回报社会。
这几个小时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更是快乐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带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带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关爱,即使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我们也能找到快乐。当然,我们也都要善于总结,每个地方每件事,只要我们愿意、想要学习就一定可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每一个岗位上的服务都是充满挑战与劳累的,但是细细回想,却是幸福和快乐的,记忆占据了脑海的大部分空间,志愿者服务的感觉就像加了糖的咖啡,初尝是苦的、涩的,但不久之后,就会感到沁人心脾的醇香”。虽然这仅仅是一次小小的社会实践,可是每当翻开每一张记忆的照片,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美好。
以前听人说志愿者既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那时候我并不理解,可现在我理解了,有多少事情是我们之前没有做过的,有多少事情是在考验我们的责任心也纪律性的,他们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成长,我觉得,当志愿者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我们用我们的课余时间,用我们的精力,用我们这样一颗赤诚的心,真心实意地在为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做事,我们付出的也许只是一点点,可是带给他们的帮助却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净化。特别是在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志愿者的经历一定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乐于助人之心。或许有这么一段志愿服务的经历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对价值观念正在形成的我们,成长期的经历一件国家大事将会影响我们一生。
第四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以人为本”促成长 “改革创新”谋发展——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鸡西市园丁小学王春梅
“振兴经济靠教育,振兴教育靠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一流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做坚实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应是办学的永恒主题。
14年的校长生涯使我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是课程改革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需要。校长应该把为教师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当作自己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学校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帮助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才能为学校、为学生全心全意的服务,实现教师个体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谈一下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看法。
一、“多侧面”确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
1、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思想道德是最重要的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师德不仅对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和承载高质量教育的基石。我们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学校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经常化。要制定各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使教师明确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经常举办师德论坛,师德专题讲座,广泛展开师德宣传,深入进行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严格教师队伍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2、坚决把师能建设作为重点师能是教师素质的资本。师能是教师的本领,是教师的本钱,也就是教师的本事。师能最直接的要求是熟悉业务。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还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有了扎实的学科功底和精美的授课艺术,就能在所担任的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做出成绩,业务上就是一把好手。有了广博的知识积累,就能自信面对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教师在讲台上展示出来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师德和师能的体现。师能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教师价值的提高。教师价值提高的依据就是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如果学生爱听这位教师的课,学生要求进这个教师所带的班,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话,这就是说这位教师有本事。可见师能不仅影响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主观幸福感。
二、“多层面”归类教师队伍建设的对象
以往的教师培训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符合也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根据学历、经验、能力,分层要求,分类培训。努力提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加系统的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
我们大致可以把培训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职业培训、学历达标培训等;二是面向部分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的培养和打造;三是“名师工程”,面向少数顶尖教师,形成能不断涌现学科带头人的局面。
我校在教师的归类管理上采用的是:构建“三级”网络。设计了“套餐式”培训菜单,全方位、高精度地了解一线教师对于培训的真正态度与真切需求。构建“年组”、“学校”、“校外”三级网络。通过学校辐射、年组填充、校外延伸构建立体多元的培训体系。搭建“三阶”梯队。在套餐式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不同类型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确定业务学习与专业发展目标。学校再根据教师的基础和需求不同,把教师分成了“三阶”梯队。给不同的团队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根据教师已有的实际经验和存在的缺陷,确定培训内容,讲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差异性、实用性。
三、“多渠道”确定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不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看作是教学部门的事,它需要校长亲自抓,各部门要分工明确、通力合作、齐头并进。三个部门的工作尤为重要:一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领导,致力于宏观的制度制定、常规管理、统一调控;二是以德育校长为首的政教处,抓牢高级教师的教育,抓紧青年教师的培养,抓住师德教育的工作;三是以教学校长为首的教导处,注重业务培训,注重技能指导,注重骨干培训。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效益。
四、“多形式”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的载体
学校应该把培训定位在:尊重。充分挖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激发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和生命的活力。实现教师发展模式的变革,进而推动教师个性发展、主动发展。
在实现教师队伍成长的过程中,形式尤为重要。一般可采取下面八种形式:一是学历与业务培训;二是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三是校本培训;四是校际互助培训活动;五是外出培训;六是导师带徒制;七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八是名师工程。
我在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式上坚持实用、适用的原则。在教师的发展上坚持“三要”和“三个不一定”的原则,即每个教师都要发展,但不一定是一样的发展;每个教师都要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但不一定是相同的规格。我校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形成的“套餐式、订单式”培训模式,切实关注教师的“成长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学期初,发放培训菜单,教师根据自我需要选择菜单。这样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来自教师,学校要做的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年来我领导校班子一直研究队伍建设的形式,符合我校校情、师情的“读书学习、震撼心灵”“专家引领、唤醒欲望”“创新研修、灵活选择”“外延培训、点燃理想”“教学实践、累积经验”“对子工程、互补共长”“课题带动、实现价值”等形式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将教师专业成长设计作为一个研究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过程,为教师的专业培训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
总之,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教师为根本、以改革为契机、以发展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课堂为依托,努力构建一支合作的、专业的、有价值追求的金字塔式的教师团队,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社区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曲阜市社区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by:杨志鹏)
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载体,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社区服务高度重视,我市安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积极的推动社区服务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城关镇抽调专门人员积极深入调研辖区内社区服务发展现状,针对城关镇社区服务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曲阜市社区服务开展基本情况
今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深化社区服务工作思路,社区自治功能显著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社区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镇辖区面积71.6平方公里,共有17个村(居),社区平均管辖4.2平方公里。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领导机构以及办事机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居委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镇党委、政府拨付专门资金给各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备了办公产所、聘请了社区工作
者,服务于社区的劳保计生、民政救助和其他便民服务项目。社区普遍建立了“一个大会,两个委员会”的议事、执行机构,成立了社区工、青、妇、志愿者组织,加强了社区网格员工作网络 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二)社区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自省委、政府出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镇积极观测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我镇结合实际,大多数社区都配备了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图书角等便民服务设施。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都已经投入使用。
(三)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城关镇的11个辖区普遍建立了就业和社保、文化教育、便民利民、行政服务、社会事务服务、卫生服务、党建联谊、治安联防、就困扶贫服务平台。镇政府牵头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招募各个社区志愿者100余名,年服务6000余人。同时社区服务信息化步伐加快,以联关社区为试点的社区网格化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目前城关镇正在把联关社区试点的一些好的经验推广开来,实现辖区内各个社区集网上办公、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明显优化。目前全镇聘请专职社区工作者,实现每个社区至少一名专职社区工作者。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镇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29岁,高中以上学历占60%。社区工作者又镇政府统一发放工资,部分社区还通过考勤、奖励、考核等方式进行补贴。
二、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镇社区建设虽然去的了很大进展,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特别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社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的计生、劳动、综治等职能部门,都采取在社区或设立机构,或增挂牌子、或或下派人员等凡事开展工作,担各自为政,对上负责,条块分割,难以统筹,一些驻社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调动起全民党委牵头全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二)社区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以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和计生服务、安全服务、文教服务等公共服务为主,互助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商业服务发育不够充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服务以政府部门和社居委为主题,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来承接,社区居民中介组织发育缓慢,社区志愿组织少,人员参与率
低,未能形城经常性的活动机制,社区商业服务欠发达,商业网点不够完善。驻区单位内部服务社会化改革缓慢,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取法整合和互动。
(三)社工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需要规范化管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既有社居委成员及其聘用人员,又有乡镇和职能部门招聘、下派人员,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导致人员管理难以统筹,考核评议标准缺乏统一规定,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不一,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不高。对于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社区工作者流动性很大,尤其是高学历年轻同志,往往将社区工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跳板。
三、对今后社区服务发展的建议
今后社区服务发展的方向,乃是将社区服务于城乡社区建设相结合,以居民群众满意和谐安定为木匾,在今后的工作中,以网格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服务化建设为房县,打造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基本实现社区村(居)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为加快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营造安定祥和的基层环境。
(一)社区网格合理划分,配齐网格员。健全社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网络,建立特色产业、行业协会、楼栋单元等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构建社区党组
织、网格党组织(党小组)、楼栋(巷道、单元)党小组三级组织构架。区域式设置网格。依据街区巷道、人口数量、楼院布局、驻社区单位等因素按区域划块,将辖区单位、公共服务场所、物业管理机构、居民楼院等分块归类,划分相对稳定的区域网格。行业式设置网格。通过商业片区、产业基地连线,将社会组织、集贸市场、商铺店面、商业网点等分线归类,划分组建行业网格。单元式设置网格。以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场所和重点要害单位为点,将学校、医院、油库、公交站点等分点归类,划分单元网格。各个网格配齐网格员管理网格内日常事务。
(二)政府牵头,明确界定准入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社区管理和服务任务,需要逐步健全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防止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行政化倾向。凡属于政府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移交给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凡是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规范对社区的各种会议、账台、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
(三)强化资金保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切实加大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证。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我辖区建设相关转移支付力度上的支持,同时各个村(居)也要采取整合部门资金、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增强社区建设工作的保障能力。社区工作中心办公经费、办公设施、工资以及福利待遇通过上级拨款和村(居)
补贴的方式得到落实。确保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上有所倾斜。采取“以钱羊事”的模式支付必要的工作经费。同时可以按照规定向服务对象开展有偿服务,有偿服务的项目和标准经过上级政府审核,报物价部门备案,再交各社区服务中心公示执行,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区服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