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作为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土地问题己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人多地少的国情加上土地市场矛盾丛生,使我国政府极其重视土地问题,强调把土地利用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口增长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并强调从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列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土地资源宏观调控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很难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土地经济利益主体过于矛盾与集中的特点,奠定了政府必须对土地利用以及管理行为进行新的反思的基础。由于我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条块关系间矛盾的牵绊,使我国出现出部门分管、城乡分立的涣散管理的现象,无法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监督管理,从而加剧了土地与粮食及土地与人口间的矛盾,土地资源问题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关键词:土地监察 土地监察执法 分析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口益加快,我国走上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同时也突显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土地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强大的经济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视。近些年来,利用土地资源来实现更大的利润在中国己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低地价招商来实现更高的财政收入,有些地方更以零地价来进行招商引资,创办各种规模的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造成了大量土地闲置,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也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没有落实好中央宏观土地政策,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就是土地违法行为的主导者;一些地方的农民非法抢占土地以获得高额利润;还有城市周边的小产权房等现象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党和政府在80年代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做出了以下决策: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土地管理法》从此开始新型的土地管理事业。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大量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绝。这说明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具有多多少少的缺陷,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目的没有充分实现,并且其严重性与危害性己经凸显出来。如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与重视,且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导致一系列恶劣后果,例如无法遏制土地违法现象,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加剧社会各用地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直接阻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我国国土资源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保证国土资源管理各项法律法规实施的一项重要工具,依法做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是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促进集约节约、可持续的利用土地最基本的途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执法是做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基石,对坚守18亿亩耕地,规范土地管理秩序保护耕地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理论基础 2.1土地执法监察的定义
土地执法监察就是对行政相关人土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便于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理,便于维护土地法律、法规的实施。所以,土地执法的概念就是土地管理中的行政执法。我国的行政监察,从监察的对象可以分为两次意思,一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纪监察;二是对全国人民和法人执行土地政策、法规、法律的监察。土地监察则是对法人和全体公民遵守《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规的行政监督检察。
2.2土地执法监察的特点
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家组织管理土地的重要保障手段。没有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对土地违法行为不予处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的实施和义务的履行就没有实际上的保障;土地执法监察主体的双重性,土地管理部门既是行政监督的主体,又是被监督的客体(对象)。土地执法监察对象的广泛性,包括一切涉及土地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有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土地管理权的土地管理部门自身。根据行政学的理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行使此职能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土地。一级政府既作为土地管理者,又作为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这种双重性使地方政府具有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可能性,而实际上这类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作为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其执法监督检查对象的相对人不会是政府或政府部门,如工商、税务、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等部门,这些部门在执法中,一般不会直接将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相对人,如出现涉及到一级政府或者其部门的问题,也只是地方保护主义或者行政干预的问题。土地管理则不同,审批用地手续、发证、收回土地使用权等具体行政行为,尽管需要国土部门具体操作、实施,但最终是以政府名义做出的。引用行政学理论,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要行使此职能则通常需要涉及到土地。这就使地方政府自身具有国土资源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双重属性使之具备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可能性,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此类违法案件。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对象一般不会是政府部门自身,如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在进行监督执法时,甚少直接将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执法监督检查的相对人。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出土地审批、发证、收回土地使用权手续具体行政行为,是以政府为名义的。而行政处罚,则是由国土部门直接做出。所以,同样身为政府工作机关的国土资源部门,就要面对政府部门查处政府部门的尴尬,类似情况在其它行政执法部门是很难遇到的,这也是大多数执法部门不具备的特点之一。
2.3土地执法监察的性质
土地资源执法监察按性质分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监督执法、查处违法行为及其他监察活动。其中,监督执法是指从政府系统内部各个部门自上而下地对土地资源政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察,对执法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制止且责令纠正。这是国土资源监察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查处违法行为指的是通过立案程序调查处理土地资源违法案件,对土地资源违法行为实施者依法进行经济制裁或行政处罚,这是土地资源监察的重要职责之一;最后,其他监察活动是指除以上两类以外的其他执法监察行为,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程序及土地资产处置,检查并对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采取制止措施等。
3、土地执法监察存在问题
3.1农村集体土地非法转让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将集体土地非法转让用于非农业建设是非常常见的违法占用土地行为之一租代征。由于存在用地指标有限的缺陷,项目无法马上落地,于是时常发生以私自买卖集体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现象成租地协议,把集体土地出租、转让及收取租金,例如村委会私底下与用地者达,受让方则将其用于项目建设,形成“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从而使大多数农民利益受到侵犯,并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于受到既得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委员会更将矿产等资源随意发包、非法转让集体土地,产生以地生财、以地谋私等现象。
3.2农业产业结构中违法用地的问题日趋明显
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及促进农民创收进程中,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口益加重。近年来,农村中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提高,占用耕地面积也较以往增多并出现规模化、现代化及产业化的趋势。然而,与农业结构调整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管理规范相对延迟,事后监管,且难以确定合法用地与违法用地的界限,农业产业结构中违法占地现象口趋明显。许多地方把未办理农用地转用及征收手续的建设行为,定义为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畜禽以及水产品养殖、规模化作物栽培、农副产品加工、存贮及销售等用地。上述项目的建成一般需要大量占(征)用耕地,另外,由于在农业结构内部调整中,看护房、养殖作坊等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建筑标准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正规审批与核准,便有短视的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和承包地里建起了高规格的看护房和养殖场。更有甚者将其改造成饭店、高档住宅、加工房等非临时性建筑物。
3.3协管员制度有待改进
主要是由于无法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笔者曾在基层与国土资源协管员沟通由于当前农村个人住宅冻结审批,以前国土资源协管员是“做好事”,现在大部份协管员目前承担任务是举报本村村民违法占地行为,做“得罪人”的事,大部份协管员为了应付这份工作,对少量违法用地勉为其难,向上级报告,而绝大部分是听之任之,待上级检查发现,上级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对其施加压力。一名曾在潘渡乡某村任职的协管员由于本村在卫片执法检查中被监测出违法图斑较多受问责而被辞退由村委会另行分工的协管员竟然轻松的对外宣称,从此工作减轻了压力。因为,上面辞退了其协管员职务,但无法罢免其有村委会选举出的村委会干部职务。
3.4违法行为制止难
执法者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并前去制止,违法者或者拒不停止,或者与执法者进行斡旋,采取“打游击”的方式。如连江县潘渡乡贵安村由于贵新隧道开通,由于“金源综合体”、“时代华奥项目”的落地投产,在当地抢建风甚行,2011年5月份,县委县政府抽调由国土、建设、公安等250余人组成清违工作队负责交通督查、巡逻执法、宣传等工作,工作组驻一个月,基本上遏制违章乱滥建之风。一个月后抢建者受利益驱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个违建专门请人把关,守住村口、或街道口,工作人员到来即停止施工、不到继续施工,个别违建者甚至对负责把守建筑材料进入违建户家里的协警人员行贿,一些违建者利用夜间抢建等行为,甚至经常会出现发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拒不签收,村干部怕得罪人,也避而远之,无人签收。收集旁证人员极不配合,闭门谢客。
4、土地执法监察的对策 4.1疏导存量违法用地
产生违法用地的原因复杂多样,如开发区由于扩大规模需要大量开发土地,导致未批先建,地方产业扩大规模导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影响。开发区由于不断扩大规模,大量外来人员聚集,致使开发区周边兴建的以租赁为目的的个人住宅不断兴建,并以营利为目的出租获利,以解决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由于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使得周边群众纷纷效仿,因此,如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违法用地,数量会越来越大,处理起来也会越来越复杂。
4.2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打击违法用地
根据历年来查处的非法转让土地及非法使用土地的案件中数据显示,土地违法者一般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挺而走险,不需缴纳土地报批费用,不必经历土地报批流程而获得土地上兴建住宅及厂房等。因此,采取严厉措施,对违法者给予严厉打击,让违法者付出比依法依规报批土地更高的成本可制止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制度建设重在落实,没有落实的制度形同虚设。对违法违规用地首先要制止在萌芽状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用地查处率及时公开,保持工作透明度,保证执法公开、公平、公正。对个别顶风作案者,屡次制止仍继续抢建,要不惜高仰成本,对违法用地予以依法依规拆除,让违法用地者付出高仰的代价,切实保证违法用地都无机可图,以此有效震慑违法违规者。
4.3建立执法监察联动配合机制 执法监察的联动配合,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所谓内部联动配合,是指执法监察工作与国土资源管理机关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协调配合。执法监察要依照职责权限,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督.搞好内部监控,促进依法行政。所谓外部联动配合,主要是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与法院、检察院、监察、公安等机关的密切联系与协同配合。其中,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情况信息相互通报制度、联合办案制度、国土资源案件移送工作程序和制度等,应当作为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的工作重点。违法行为的制止往往涉及到小范围的群体事件,单纯靠监察大队的力量往往会显得势单力薄,加强与公安、建设等部门的联合,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显得很有必要。权利是一把双刃剑,根据近年来曝光案件来看,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而落马的官员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就是权利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健全各级廉政监督员制度,邀请上一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聘请退居二线的人大政协领导参与基层国土资源执法巡查,从而推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能通过他们曝光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又能保证工作人员勤政廉洁,确保执法监察工作落实查处。
4.4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省级统一垂直管理
“垂直管理”是指上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对下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的人、财、物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调派,人事上实行完全上下垂直管理。本级地方政府不参与人事调配。建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系统的垂直领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国土资源管理监察的必然要求。目前,贵州省采用了这种模式,吉林省四平等市对县实行国土资源监察机构队伍垂直领导,效果明显。实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是解决地方党委政府干扰公正执法的主要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执法公正性,保证办案工作相对独立性。同时,为切实解决执法监察工作中立案难、取证难、依法处理人和事难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成立“国土资源公安”,赋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人员对涉案人员实施强制拘留的权限,以解决执法难问题。同时,在垂直管理后,要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取得理解支持,化解矛盾,并力争减少因垂直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努力争取各级党委的支持、做到监察队伍工作人员可以往外提拔交流,外单位工作人员未经严格考试不得进入监察队伍,以此提高执法监察人员工作待遇。
4.5实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完全垂直管理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的中央集权化管理,一些国家建立和健全了隶属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垂直领导的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对地方和个人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年底后我国落实了省以下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少受地方干扰,全面规范了国土职能。保证地方政府对土地仅拥有中央政府授予的管理权,这样理顺了土地资产的管理体制。但这一举措,在我省仍未执行,如福建省,目前仍实行双重管理制度,业务上仍由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人事上,既接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又接受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其实质是仍属地方管理。即由地方研究上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考核合格后任命。因此,实行省、市、县、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完全垂直管理势在必行,在人事、财务上均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调配和管理,下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下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应争取省编委的支持,在编制上与同级单位一高配一级,以体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条件具备情况下,适时推进市与县、县与县之间领导干部的交流轮岗工作,加大干部的培养力度和锻炼机会。以此保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少受地方政府干扰,保证执法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孙继平.土地执法监察研究一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1-67.[2]邓峰,王雪峰.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三大环节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1(8):33-35.[3]赵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分析[J].经济视角,2011(1):137.[4]宋雅建.土地违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 219-221.[5]罗是辉.土地监察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50-53.[6]胡伟良.当前土地违法现象剖析[J].河南国土资源,2012(1): 10-11.[7]徐然林,凌森.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效能建设[J].科技和产业,2011(3):77一79.[8]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5-357.[9]王诗均.我国土地督察制度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0(8): 18-21.[10]王先文.执法监察教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36-37.[11]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11(4): 79-85.[12]黄卫华.制度变迁研究的层次[T].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2):7-10.
第二篇: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苏辉 单小苏
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定职责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过程中,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使深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2009年的GDP增幅仍达8.7%。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用地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一方面,中央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供应计划指标制度。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地根,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和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土地执法行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GDP高增长率的需要,在土地供应计划指标不足、土地征、供地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时间较长以及征、供地费用高昂的情况下,不惜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以租代征‛、未批先用、少批多用、边报边用、征而未供等各种形式违法用地,甚至占用基本农田进行违法建设。
笔者认为,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两个方面的认识 不一致,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凸显期和土地违法行为的高发期,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特别是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将不得不面临异常严峻的执法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执法困难。
二、目前土地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的多次全国性的土地执法专项行动,土地违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单靠这些‚风暴‛式的土地执法专项行动,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违法用地现象,在日常的土地执法监察中,‚土地执法难‛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土地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土地违法案件仍然层出不穷,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一)地方党政机构和基层村组已成为违法用地的主导力量
1、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主体。这类违法用地大多是市、县、乡政府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改善投资、生活环境而大规模新建的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公园绿化休闲场所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因受土地供应计划指标限制和承受不了高昂的征、供地费用,市、县、乡政府在未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情况下,大量占用土地甚至基本农田进行非法建设。这类违法用地的特点是面积很大、耕地占比很高。
2、地方政府成为违法用地的幕后主使。这类违法用地主要是县、乡级政府划定的工业园区。在当前地方政府以GDP为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下,各级地方党政机构,特别是县、乡级党委、政府在所谓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引导下,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纷纷划定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却不依法办理合法的用地手续,造成了大量的违法用地。甚至视土地执法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对土地执法进行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
3、因城市化建设而产生了新的违法用地。一些原来有合法用地手续的企业和单位,因为城市建设需要或城市规划布局调整而进行搬迁,由于没有土地供应计划指标,或者在地方政府的授意下、或者私自与农民集体经济组 织达成租地协议,非法占地进行违法建设,进而产生了新的违法用地。
4、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行违法用地之实成为违法用地的新动向。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一些单位和个人钻中央政策的空子,打着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旗号,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量占用农用地,甚至基本农田搞违法建设,造成了大量的违法用地,加速了农用地的流失。
5、因政策原因导致了部份违法用地的产生。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需要,停止审批农民宅基地,由此也引发了部份农民占用农田新建住房现象的产生。
6、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短期利益的驱使,默许、支持甚至参与违法用地。村组和经济合作社等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受现行二元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供应计划指标的制约,同时为了规避办理繁琐的用地手续和缴纳高昂的用地规费,往往与违法用地单位签定非法的土地转让(租赁)协议,导致‚以租代征‛、非法占用、擅自出租集体土地等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
笔者对南通市港闸区近年来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违法用地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地方党政机构的影响或因素。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国土部门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处于查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这样的尴尬位臵。正是由于地方党政机构和基层村组已成为违法用地的主导力量这一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国土部门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政府为敌,与基层村组为敌,因而,执法难度远大于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监督等部门。
(二)现行法律法规决定了土地执法监察难以履职到位
1、土地执法制止权难以执行到位。现行法律赋予国土部门的执法权力和手段十分有限,没有赋予任何切实可行的强制执行权。即使个别条款所规定的制止权和执行权,也都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如《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 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但是行使制止权的手段和措施,法律却没有明文规定。
2、土地执法查处权难以落实到位。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土地违法案件必须经过立案、调查、内部讨论会审、定性、告知、送达处罚决定等法定程序,案件办理时间一般需两、三个月。如果当事人不配合,或者故意阻挠调查工作,时间还会相应延长。过长的案件办理时间必然给案件的查处执行带来难度。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土地违法行为人往往加快施工进度,造成既成事实。等到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非法占地建筑物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如果国土部门需要强制执行,必须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久拖不决,甚至拒绝受理,使得违法用地状态无法消除。久而久之,违法用地越积越多,呈蔓延态势。
3、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土地管理法》对非法占用土地的处罚是限期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但是对于拆除或没收的方法、途径与具体实施人,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土部门依法处罚,如果违法当事人拒不执行,国土部门既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结果往往是以罚代法,收取罚款结案了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违法行为人产生了只要缴纳罚款就算代替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的错误观念。
4、《城乡规划法》与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矛盾凸显。《城乡规划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时代。但我国特有的二元化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却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在使用征地制度进行商品化的土地使用权管理。目前,我国民间关于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全国人大和国土资源部研究多年的放宽对集体土地限制的新《土地管理法》却迟迟未能出台。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是在保持着诸多盲区的情况下运转的,为了维持现有的管理局面,不得不以政代法、以令代法。因此,小产权房和集体土地流转成为土地执法监察不愿 也不敢触及的禁区。
(三)现行管理体制决定了土地执法监察难以履职到位
1、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未能真正理顺。尽管中央于2004年以国务院‚国发“2004”12号‛《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形式,推进省以下国土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但是通过近六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受地方财政供养的制约,省以下国土部门并未能真正做到垂直管理,市、县、乡三级国土部门的工作仍然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和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开展。
2、土地执法监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重行政审批,轻执法监管‛。以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确权为主的行政管理权与以行政处罚、行政处分为主的执法监察权虽属于一个行政管理部门,但是执法监察权一直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级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受同级国土部门委托行使土地执法监察权,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无法独立开展监察工作。
(四)土地执法监察缺乏必要的保障。
1、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力量薄弱。受编制数额限制,各级土地执法监察队伍人数与所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该区国土资源监察大队仅有3人,既要查办数量巨大的土地违法案件,又要忙于应付日常的执法巡查工作,的确力不从心。
2、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缺乏必要的装备。受经费所限,各级土地执法监察队伍长期在执法车辆、摄影摄像器材、手持GPS定位仪等执法装备上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执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土地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尽管为了适应土地执法形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的文件,要求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发改、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电力、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共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其他部门和单位往往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进行推诿,不予配合,致使国土部门 在查处违法用地中孤军奋战。
4、违法用地责任追究机制未能落实到位。长期以来,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仅仅停留在地方党政机构的文件上,对于疏于土地管理和违法用地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往往心慈手软,网开一面,该移送的不移送,该处分的不处分。即便是万般无奈之下作出的处分决定,也是装装样子,并不进入相关责任人员的个人档案,不影响其工资、奖金和职务升迁。对于一些违法用地责任人员,甚至因为政绩突出而给予提拔重用。
三、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对策
(一)加强国土法制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消除土地违法状态。一是加强对地方党政机构和基层村组进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以及中央近年来陆续出台的土地宏观调控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刻理解中央确立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政府领导和基层村组干部依法用地和守土有责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依法依规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使各级干部不想、不愿、不敢违法用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是以今年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全国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以消除违法用地状态为标准,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加大对目前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整改力度。对于能补办的,在查处到位后完善用地手续,使之合法化;对不能补办的,一律组织拆除复耕,恢复土地原状;对违法用地造成严重后果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严格实施问责。建立良好的用地秩序,把违法用地现象降到最低程度。
(二)将土地监管上升为政府行为,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土地执法监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仅凭国土部门一家难以从根本上监管到位,必须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才能有效开展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1、要增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明确规定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地方政府实施问责。其第三条规定,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据此,笔者认为应增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引导地方政府依法依规利用土地,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消除政府违法用地的现象。
2、建立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把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作为考核、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与干部的任免、考核、提拔和处分挂钩。实行土地管理、耕地保护‚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大对违法责任人员的追究,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的移送,让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的用地冲动,有效化解地方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严格执法的矛盾,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
在目前新的《土地管理法》没有修改完善出台之前,建议以国务院令、省政府令或国土资源部通知、办法等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土地执法监察的制止权、强制权、查处权和其它相关问题予以明确,作为对现行《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便于各级国土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利于操作。
1、赋予土地执法监察必要的制止权和强制权。包括对土地违法行为人人身和财产的强制处分权和强制执行权。如: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对拒不停止土地违法行为或拒不接受处罚的违法当事人,可以当场拆除非法占地建(构)筑物,没收在非法占地现场的施工设备和材料,以及查封、扣押和冻结违法 当事人的银行帐号等方面的权力。
2、缩短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时限,简化执法程序。针对非法占地建(构)筑物形成快,而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周期长、程序复杂的现实状况,为尽早将违法用地消除在初发阶段,以减少土地违法行为人的经济损失,降低土地执法难度,建议对土地违法行为自发现、制止、调查、内部讨论、定性、送达处罚决定书等程序调整为一周的时间为宜,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3、提高法律规定的实际操作性。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拆除或没收非法占地建(构)筑物的方法、途径与具体实施人,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4、积极探索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根据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关于集体土地流转的决议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法规或规章的形式规定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条件、流转的方式、相关权利和义务等,以弥补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空白,使小产权房上市和集体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地进行,维护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和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严肃性。
(四)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1、真正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切实扭转目前省以下国土部门‚垂而不直‛的局面,将省以下国土部门纳入省级财政供养和人事管理体系,与市、县政府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垂直管理体制。
2、建立向国土资源部直接负责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设立类似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省、市、县三级土地执法监察机构,不受同级国土部门领导,直接向上一级土地执法监察机构负责。实行‚两权分离‛,即行政管理权与执法监察权相分离。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对外依法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对内依法监督国土部门依法审批、许可、确权等行政行为。
(五)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保障
1、加强土地执法监察机构建设。根据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特点和任务,改变目前监察力量薄弱的现状,增加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编制数额,配足配强 人员,形成一支强大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如果暂时不能解决编制问题,也可考虑设立土地执法监察协管员,作为土地执法监察力量的必要补充。
2、提高土地执法监察装备水平。落实足够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车辆、摄影摄像器材、手持GPS定位仪等执法装备,满足土地违法案件办理和日常执法巡查任务的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技术的集成,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跟踪监测体系,提高对违法用地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做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要扭转当前严峻的土地执法监察形势,从根本上减少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对土地执法监管的组织领导,建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国土部门为主要力量,其他部门协同的共同责任体系,全面建立违法用地防控机制。二是要完善市、县(区)、乡、村四级土地监管网络,按照‚预防在先、分区监管、包干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实现土地执法监管的全区域无缝对接和全覆盖。三是要以深入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和‚土地执法‘三无’乡镇(街道)‛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全社会依法依规利用土地的法律意识,形成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主要参考文章:
1、《土地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初探》 郭峰濂 《国土资源导刊》2002年第4期;
2、《浅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曾昌元 《中国土地》2006年第1期;
3、《县级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孔令功 《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第11期;
4、《对加强土地执法监察的若干思考》 毕志超 《资源网》2008年7月2日;
5、《试论当前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难点及对策》 佚名 《大秘书网》2009年4月25日;
6、《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佚名 《安庆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2009年9月27日;
7、《国土资源执法难浅析》 洪伟仁 《丽水市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2010年1月6日;
8、《土地执法难若干因素调研报告》 佚名 《范文大全网》2010年4月3日。
第三篇: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当前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土地观念偏差。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政绩观、发展观和利益观上出现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把发展工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首选。造成土地卫片执法违法用地比例偏高,整改难度大。
(二)基层自然资源执法手段偏软。目前,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人员相对不足、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不高,也是自然资源违法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动态巡查不到位,一些自然资源违法行为难以发现。另外,自然资源部门在对违法占地作出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后,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无权强行拆除,必须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此类申请,法院一般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了也没有去执行。
二、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自然资源部门与苏木、乡、镇建立自然资源资源执法与城乡规划执法协作机制,强化现场制止效果。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责任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可建立案情通报、协同处理等机制。自然资源部门与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共同进行处理,双管齐下,确保现场制止违法的效果。
(二)加强自然资源与公安部门结合,建立自然资源与公安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自然资源执法效率。建议设立公安、自然资源联合执法机制,由政府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取证难、执行难和现场制止难的问题。农村土地违法行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季节性等特征,联合办案可增强办案的时效性,克服自然资源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案件移送难等问题。
(三)加大自然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继续加大力度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通过电视台、网站等媒介平台,结合开展“地球日”、“土地日”等有利时机,宣讲扫黑除恶知识,保持高压态势,提高宣传发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公开通报典型案例等方式,及时宣传专项斗争取得战果,增加群众积极举报身边涉黑涉恶线索的信心,持续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四)加强日常预防,建立巡查制度和监管网络。要认真贯彻违法用地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制订相应的自然资源动态巡查实施方案,建立旗、苏木(乡镇)、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自然资源监察网络,将违法案件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动态巡查力度,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且建立土地信访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对重访、集体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要求”的包案处理责任制,上下联动,重点处理,及时化解矛盾。光靠土地部门自身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在农村,土地违法案件点多面广,发现和查处起来都很困难,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设立农村土地执法信息员,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成为土地执法的责任人,构建起法制宣传、举报监督、调查处理的协调联动执法体系,更有效地将土地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四篇:税务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税务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的健全、监察机制的完善,作为税务行政监察重要组成部分的税务执法监察已成为各级税务监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和主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西安市地税局立足实际,不断强化税收执法监察工作,着重加强对税务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检查,将税务执法监察贯穿于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执法监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税务执法监察是行政监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监察在税务工作中的一种具体监督活动,是税务纪检监察机构按照纪检监察职能,依法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方面贯彻执行学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的税务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及对执法中的违法违纪、失职渎职行为进行查处、纠正执法偏差。开展税收执法监察,对于保障国家税收法律
法规、规章制度的正确贯彻执行,促进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防止和纠正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随意性,推动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对税务执法监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税务执法监察过程中存在领导不够重视,被检查单位对上级执法监察敷衍应付、对本级的执法监察流于形式的情况,执法监察工作“雷声大、雨点小”,前查后犯、边查边犯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执法监察工作实际效果不明显,体现不出力度。甚至有误区,认为税务执法监察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因而在工作中只片面强调中心工作,忽视了税务执法监察。就拿我局今年执法监察立项项目“文书送达环节”及“执行环节”工作来说,虽然局党组十分重视执法监察工作,并多次开会就此项工作进行安排布署,但由于执法一线的检查科对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查阶段工作存在应付、流于形式的情况,自查阶段结束后,各科上报的自查结果均为“基本无问题”,但局执法监察人员调卷检查时却发现稽查案卷普遍存在送达人“未签名”“代签名”、“未填送达地址”“漏填相关项目”等文书填写不规范问题,问题率达59%。
(二)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主动性、经常性不够。税务执法监察活动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和经常性的工作,呈现出经常性和主动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对每一个税务执法行为都应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得到主动有效的监督,而不能把税务执法监察工作当作一项临时性的工
作。但由于税务执法监察工作每年仅限于几个立项上,而每个立项的执法监察工作也是在特定的阶段进行,经常、主动地开展执法监察工作不够。再就是坐等举报上门,坐等上级部门指定、本级领导指示对某一监察对象开展执法监察,不能主动地对税务监察对象开展执法监察。另外目前税务执法监察工作主要是市局立项和分局立项,一年的立项大多在2至3个项目(今年我局的执法监察立项为“文书送达”及执行环节),而在实际工作中,稽查人员的执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包括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环节,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因此,要了解掌握税务监察对象执行的情况,需要经常地、连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仅靠2至3个立项是远远不够的。
(三)税务执法监察队伍不精,具备胜任职责的人员缺乏。监察是渗透到税收业务工作中的一项专门的监督检查活动,需要对税务执法行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施监控,这就要求执法监察人员不但要精通税务执法监察业务,更要精通税收征管、稽查操作规程和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税务系统复合形人才多数分布在稽查、征管、信息等业务部门,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税务纪检监察人员,具备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精通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纪检监察干部少之又少,特别是基层很多纪检监察干部多属于“老政工型”,年龄偏大,税收专业知识不精,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难以胜任目前复杂的执法监察工作,从而导致执法监察的整体水平不高。我局监察室人员现状为:主任1人,科员2人。主任为原政工科长交流担任(从事政工工作近十年),科员一名为军转干部,一名为学生身份,均无稽查一线实际经验,稽查专业知识急待提高,胜任税务执法监察条件的复合形专业人才急缺。
(四)考核机制欠缺,没有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由于税务执法监察的文书不规范,立项项目不统一,考核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不同单位、不同时间开展的执法监察,因检查人员或个别领导的认识不同,造成处理结果和责任追究轻重不一,影响了执法监察工作的严肃性,也造成了执法监察具体操作的不规范,执法监察工作效果得不到保证。近年来,西安市地税局未出台执法监察相关责任制的要求,在责任追究方面虽有所强调,但在实际执法监督过程中,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究其成因,一是监察对象怕问题过大影响单位名誉,“捂着”、“盖着”,配合检查不积极。二是上下级之间怕力大伤情,执法监察人员甚至领导在具体执法监察过程中不愿动真、不敢动真;三是同级监察力度不大,工作开展上有一定难度。认为彼此都是同级,同级监察过程只是走过场,就是查出个别问题也不怕,本局领导也会“藏着”、“掖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四是怕执法监察责任追
究后果严重,执法监察人员只就检查的小问题进行汇报,存在着心慈手软的现象,对查出的问题只限于限期改正、批评教育,使责任追究成为空洞的口号。
二、对策及思考
税务执法监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提高税务人员执法水平,约束税务人员自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创新税务执法监察手段,提升税务执法监察效能,既是税收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各级税务机关的职责所在。针对以上问题,税务机关应当从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创新方法等方面入手,促进税收执法监察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使税收执法监察工作真正起到既打击违纪违法行为、又保护税务干部,既规范税务执法、又维护税法尊严的目的。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执法监察营造良好氛围。税务执法监察是由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税务纪检监察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开展税务执法监察是税务纪检监察机构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其他部门不可取代的,税务执法监察在整个税务纪检监察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全体地税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观念,深刻理解和正确面对税收执法监督,变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愿接受监督为重视监督、敢于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同时,我们要加大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宣传力度,强有力的宣传是做好执法监察工作的有力保证,宣传到位可以使执法监察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采取多种教育形式,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大力宣传《行政监察法》,宣传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成果,积极营造有助于执法监察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形成尊重、信任、理解、支持执法监察人员履职的良好氛围。
(二)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工作主动性。税务执法监察是税务纪检监察机构主动对监察对象的执法行为实施监督的重要途径,其主动性表现为:一是可以及时主动地实施监督检查,不受有无群众举报的限制;二是在监督检查后,根据对监督检查结果的分析,主动向被监督检查单位或人员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建议改进或完善。税务执法监察是纪检监察部门的基本职能,是实现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式,是发现问题、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要进一步确立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地位,不断增强执法监察工作的主动性。一要主动领导。要确保税务执法监察工作不流于形式,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加强对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领导。要及时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党组其他成员为副组长的税务执法监察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本单位的执法监察工作,组织协调执法监察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把手”负责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监察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要把税务执法监察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执法监察工作同税收中心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努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定期召开执法监察工作专题会议,对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讨论,对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项目,进行总结、完善,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二要主动履职。执法监察工作要做到多请示、多汇报,积极主动争取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加强税务执法监察人员自觉履职、主动履职教育,不断增强执法人员依法履职意识,增强工作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把事业心强、原则性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选配到执法监察岗位上来,为主动履职提供人员保障。三要主动配合。结合执法监察立项,主动寻求相关职能科室的配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注重解决税务人员以权谋私问题的同时,将着力点转向对税务人员的工作效能、工作质量、履行职责和执行职能的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事前预防、过程监控与事后监督相结合,使税务执法监察工作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
(三)加强税务执法监察机构硬件、软件建设。要加强税务执法监察机构硬件、软件建设,要将执法监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充分保障。一是努力改善税务执法监察机构、队伍的工作条件,在税务执法监察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方面要给予倾斜,为税务执法监察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影像设备、计算机等。二是增设税务执法监察岗,不断完善税务执法监察组织机构。挑选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坚持原则的干部充实纪检监察岗位,保证制度和组织上的坚强有力。三是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执法监察干部的思想作风,增强税务执法监察干部的政治坚定性,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为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思想保证。四是建立税务执法监察人员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举办税务执法监察培训班和专题业务讲座,通过走出去学习兄弟省、市税务执法监察经验等,为执法监察人员掌握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提供机会,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执法水平、创新能力,为税务执法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打牢基础。五是赋予执法监察岗一定的权力,一旦发现问题有权对相关科室及相关人员进行干预,并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有权直接向本局主管领导或市局监察室反映。
(四)严格考核,进一步发挥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的作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税务执法监察立项、考核、奖惩办法,使税务执法监察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要把税务执法监察检查结果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量情扣分,对拒不改正问题或屡
查屡犯的,应加大扣分标准,这样才能做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责任到人。
1、建章立制,完善制度。要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成立相应的执法监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制度,制订统一的执法监察实施办法和意见。
2、科学谋划,重点突出。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责任追究”的原则,以信息化软件为依托,建立税收执法监察子系统,包括监察立项、组织实施、审核处理、立卷归档、统计查询等模块。重点围绕征管薄弱环节、税收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稽查执法程序、执法文书规范等方面,科学设置执法监察项目,对症下药,科学治理。实践证明,抓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制约,实施执法行为全程跟踪,解决税务干部责任性不强、制度落实不严、内部监控不力、促进效能建设等方面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五)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经过复查发现的执法过错,要认真区分责任,严格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过错直接责任人和负有连带责任的人员进行追究,促使稽查人员依法稽查,规范执法,进一步发挥税务执法监察小组的监督制约作用。
(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完善稽查政务公开制度,认真落实稽查执法公告制度,公开稽查执法程序、稽查执法纪律和稽查案件查处结果。增加税务稽查执法透明度,自觉接受纳税人的监督。通过制作廉政公约和稽查廉政监督卡等多种方式来加强被查对象的监督,构建起全方位的税务稽查执法外部监督体系。一是在纳税企业中聘请廉政监督员,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实行廉政公示制度,在检查企业张贴公示,公开举报电话,接受企业监督。三是增加税务稽查的办案透明度,实行案件公告,接受媒体舆论监督;四是在稽查各个环节都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的监督。查执法置于全社会的有效监督之下,从外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规范监督,促进税务稽查执法行为规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执法环境。
第五篇:土地执法监察
土地执法监察
1、土地监察概念:
土地监察是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活动。
2、土地监察的原则:
土地监察实行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及时、准确的原则。
3、土地监察的职责:
(1)监督检查土地法律、法规的执行和遵守情况;(2)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3)调查处理土地违法案件;
(4)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土地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遭受打击报复的案件;
(5)对下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履行土地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指导或者领导下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监察工作。
4、土地管理部门履行土地监察职能享有的权力:
(1)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法律、法规情况依法进行检查;(2)对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调查;(3)对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活动依法进行制止;
(4)对土地违法行为和土地侵权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5)对违反土地法律、法规,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个人和单位主管人员,依法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5、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行使土地监察职权,有权采取的措施:(1)查阅、复制与土地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2)要求监察对象提供或者报送有关的文件、资料以及其他必要情况;(3)可以进入土地违法现场察看和测量,并询问有关人员;
(4)对依法受到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处罚但继续施工的单位和个人的设备、建筑材料等予以查封;(5)其他依法可以采取的措施。
6、土地监察的内容:(1)建设用地行为;(2)建设用地审批行为;(3)土地开发利用行为;
(4)土地权属变更和登记发证行为;(5)土地复垦行为;(6)基本农田保护行为;(7)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8)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终止行为;(9)房地产转让行为;(10)其他行为。
7、土地监察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查:
(1)根据土地监察工作计划,定期、不定期地对监察对象执行和遵守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2)针对某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特定的监察对象的特定活动进行专项检查;(3)为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对监察对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事先检查、事中检查和事后检查。
8、土地违法案件的概念:
土地违法案件是指违反土地法律、法规,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案件。
9、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必须做到以下几项:(1)事实清楚;(2)证据确凿;(3)定性准确;(4)处理恰当;(5)手续完备;
(6)适用法律法规准确;
(7)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权限。
10、案件受理是指:
受理是指接受案件并予以处理,即接受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群众举报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以及处理巡查发现的违法案件。
11、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在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完成立案、移交或提请上级查处。
12、在管辖权范围内,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受理的土地违法案件:(1)本机关依法监督检查发现的;(2)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的;(3)其他部门移送的;
(4)上级国土资源局指定查处的;(5)其他应当受理的案件。
13、土地违法案件的立案条件:(1)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2)有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事实;
(3)按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4)属于本机关管辖。
14、案件调查要求回避的条件: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近亲属;(2)本人或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承办人的回避,由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提出意见,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主管负责人批准。在回避被批准前,承办人不得擅自停止对案件的调查。
15、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应写明的内容:(1)主要经过、违法事实和主要证据;
(2)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款和进一步处理意见。
16、举行听证的程序:
(1)书记员清点听证参加人是否到齐,宣读听证会场纪律;(2)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开始;
(3)案件调查人就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指控;(4)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5)第三人陈述;
(6)案件调查人和当事人就违法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辩论;(7)当事人最后陈述。
17、调查终结的案件,根据实际情况应依法作出以下处理:
(1)证据不足,未发现违法事实,依法不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由承办人填写《行政处罚销案审批表》,经执法监察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主管负责人审批,决定撤销案件;
(2)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罚的,议定处罚决定,待履行告知或者听证程序后,作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3)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给予行政处分的,市、县(市)国土资源局对有关责任人有处分权的,由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作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无权决定处分的,市、县(市)国土资源局作出《国土资源行政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建议书》,移送有关部门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4)对违法情节严重或下发《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后仍继续违法行为、或涉嫌构成犯罪的,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的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及时作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移送书》,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或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退回原承办人,限期补充调查。
18、国土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复议期满后应在(七日)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9、擅自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几条规定,处罚依据及处罚标准是什么?
违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6条的规定;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0条、《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33条、《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64条; 处罚标准:
1、责令限期改正或治理;
2、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哪条规定?其处罚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3条、第44条的规定;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42条、《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67条 处罚标准:
1、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
2、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期拆除;
3、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4、可以并处每平方米30元以下的罚款;
5、责任人行政处分;
6、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根据《关于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移送办法》规定,涉嫌哪种犯罪向公安机关移送?哪种向人民检查院移送?
对涉嫌非法占用耕地犯罪,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犯罪的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
涉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犯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犯罪的案件,向人民检察院移送。
22、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附有哪些材料?(1)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2)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3)涉案物品清单;
(4)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5)其它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23、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哪些机关的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24、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文书,在有关领导签发后(3日)内送达当事人。
25、送达法律文书的方式:
1、一般应直接送达;
2、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3)当事人拒绝接受的可以留置送达。
26、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程序的简易流程:(1)、受理违法案件;
(2)、制件《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立案审批表》;(3)、负责人审批;(4)、立案;
(5)、调查取证,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询问笔录》;(6)、现场勘验,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现场勘验笔录》;(7)、鉴定,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调查报告》;(8)、会审,制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审议笔录》;(9)、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10)、制作下达《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11)、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2)、填写结案报告;
(13)、将有关材料整理形成《国土资源尉案件行政处罚案卷》;(14)、归档保存;
27、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几条?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57条第2款; 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5条; 处罚标准:责令限期拆除。
28、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满一年未动工或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条款?处罚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30条,处罚依据:《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第65条,处罚标准:
(1)、征收出让金5%以上、20%以下土地闲置费;(2)、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9、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概念: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是指违反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案件。
30、破坏或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条款处罚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违反条款:《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1条 处罚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32条
处罚标准:
1、责令恢复原状;
2、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