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2 20:2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篇: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

为更好地开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各项预设作用,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行政官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通知》(法[2010]446号)和北京市高级法院《关于开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的实际情况及行政诉讼普通程序简便审理制度的先期经验,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适用范围和审判程序等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一)下列行政案件中,基本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权利义务明确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1、涉及财产金额较小,或者属于行政机关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给付、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案件;

2、行政不作为案件;

3、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案件。

(二)下列行政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1、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

2、与案件当事人无法联系,需要进行公告传唤、送达的案件;

3、当事人人数较多,社会影响较大或当事人情绪较为激烈,有不理智言行的案件;

4、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其他行政案件。

二、审判组织

(三)海淀法院行政审判庭成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审理组,负责简易案件的审理。简易程序审理组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法官负责审结各类简易程序行政案件,指导法官助理、书记员工作;法官助理负责辅助法官工作,负责制作阅卷笔录、起草法律文书的工作,负责一部分案卷装订、归档工作;书记员负责法庭记录、案卷装订、文书校对、卷宗移送、归档、装订法律文书等工作。

(四)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实行法官独任审理,当事人确有异议的除外。

三、应诉及传唤

(五)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或者口头起诉笔录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行政行为时的证据、法律规范依据。被告在期限届满前提交上述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提前安排开庭日期。

(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需向案件各方当事人发放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权利、义务告知书。

(七)案件受理后,当事人应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确定送达地址及送达方式;

(八)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电子送达系统、委托他人转达等简便方式传唤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撤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审判。

前述传唤方式,没有证据证明或者未经当事人确认已经收到传唤内容的,不得按撤诉处理或者缺席审判。

(九)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不提前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而由当事人当庭出示。

四、庭审程序

(十)案件开庭审理前由书记员核对当事人情况,并宣读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承办法官及书记员告知书,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是否有异议,并由书记员记录在案。

(十一)在庭审中,被诉行政行为内容当事人均已明确的,被告可以不宣读具体行政行为。

(十二)对于原告起诉状及被告的答辩状、第三人参加诉讼意见已向各方当事人送达的,在法庭调查阶段,当事人只需向法庭明确起诉及答辩、参加诉讼的要点,明确诉讼请求有无变化即可。

(十三)在庭审质证过程中,当事人只需说明证据的内容及要证明的目的,随后由对方对该证据进行对质。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可以一并出示。

(十四)庭审中,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与庭审环节做必要的简化,由合议庭归纳争议焦点,对无争议的问题予以说明,对证据能够当庭认证的可当庭认证。

(十五)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不单独设立法庭辩论阶段。

(十六)发表最后陈述意见阶段,以由各方当事人表明对案件、对原告诉讼请求的最终态度和意见,庭审中已经陈述过的内容无需重复。

五、裁判及送达

(十七)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案件审理的全程均可组织各方当事人通过协调解决行政纠纷,并可以原告主动撤诉的方式结案。

(十八)对于存在明显超过起诉期限,原、被告不适格,明显不属于行政审判范围或明显不符合其他起诉条件等问题的案件,可以书面审查,无需开庭审理即可直接裁定驳回起诉。

以上述方式进行审查的案件,在作出裁定前应告知当事人案件的承办法官及书记员,告知其享有的申请回避的权利。

(十九)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原则上当庭宣判。未当庭宣判的,应当于休庭后十日内作出裁判。

(二十)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裁判文书可简化证据列举等部分,对证据无需逐一分析,进行综合认证即可。裁判文书可以仅记载争议的事实要点和主要理由。

(二十一)当庭宣判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期间和地点以及逾期不领取的法律后果。上述情况,应当记入笔录; 人民法院已经告知当事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期间和地点的,当事人在指定期间内领取裁判文书之日即为送达之日。

六、审限及与普通程序的转换

(二十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45日内结案,不得申请延长审理期限。

(二十三)当事人就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且理由成立的,或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在简易程序审理期限内无法审结,需要转为普通程序的,应当在审限届满前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七、其他相关工作

(二十四)在试点工作中,要注意加强与立案庭的沟通与配合,共同做好适用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案件的受理、转案及向当事人的相关释明告知工作,确保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十五)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加强对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调研,及时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对策,并对我院简易程序试点工作的相关情况及时进行媒体宣传。

(二十六)对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向高级、中级法院请示汇报,积极地与其他开展试点工作的法院就试用简易程序过程中的试点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第二篇: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初探

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初探

【全文】

一、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产生背景与实践探索

自文革后司法机关重建以来,刑事案件大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979年的12万余件增加到2011年的84万余件。[1]美国法官波斯纳曾指出,案件负担的增长将同时导致法院体系的扩大与简化。法院体系的扩大指法官与助手数量的增加,法院体系的简化指审判程序的简化。[2]中国司法发展的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斯纳的结论。为了应对诉讼案件数量的迅速增加,中国法官与检察官的人数也逐渐增长,检察官人数从1986年的9.7万余人[3]增加到2012年底的约15万人[4]法官人数从1981年的6万余人[5]增加到2013年初的19.6万余人[6]。

司法机关员额的增长远难以抵消案件暴增带来的压力,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诉讼程序的简化。在法院受理的一审刑事案件首次超过每年60万件的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对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修改内容之一便是增设刑事诉讼简易程序。此后四年,法院受理的一审刑事案件年均约50万件。在法院受理的一审刑事案件再次超过每年60万件的2001年,两高协同司法部着手研究简易程序的制度完善与类型拓展,并于2003年出台《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与《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7]

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简化审的设立,极大缓解了司法部门的办案压力,但同时也为司法机关特别是检察机关应对案件增长的突发因素埋下了隐患,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简易程序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不派员出庭。在2012年以前的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案件几乎等同于不出庭的案件,[8]检察官在绝大多数简易程序案件起诉后便只需静候判决书与装订卷宗了。只有少量在庭审中可能出现变化的案件,如被告人有可能翻供的、出现新的重要证据需要当庭出示的,检察官才会选择出庭公诉。2012年刑诉法修订后,检察机关被要求派员出席简易程序案件,简易程序案件检察院不派员出庭的制度红利消失。与此同时,公安部的“破案会战”导致刑事案件数量继2011年突破80万件之后又突破了90万件,2012年的刑事案件总数达到98万件。[9]

在红利消减与案件量激增双重压力的背景下,司法机关开始积极探索各种简易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便属其中之一。新修订的刑诉法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司法解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刑事简易程序制度,但对集中审理尚未作出细致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486条只是原则性地规定检察院可以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相对集中提起公诉,并建议人民法院相对集中审理。

在各地司法机关积极探索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刑事案件繁简分流不彻底,导致集中审理的效果无法充分发挥。根据现行刑诉法,刑事案件在侦查程序终结后的分流主要是侦查机关对刑事案件与非刑事案件的分流,并不涉及不同类型刑事案件的分流,不论犯罪嫌疑人是否认罪、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案件难易程度如何,都被不加区分地一并移送至检察院接受审查起诉。虽然检察院内部存在对受理的案件进行技术性分流的机制,但这种案件分流机制无法摆脱主观性过强,且专业性与行政管理性无法兼顾的问题。如在我们考察的上海市某基层检察院办理的2667起被告人认罪案件中,仍有521起案件的审查起诉天数超过了31天,占被告人认罪案件总数的19.5%。从具体年份来看,独任制简易程序的审查起诉天数占普通程序审查起诉天数的比例除2003、2004年以外,2005-2013年的比例均超过50%,在2012年甚至达到历史最高的80.6%。合议制简易程序的审查起诉天数占普通程序审查起诉天数的比例除2004年以外,2005-2013年的比例均超过60%,2011-2013年均维持在80%以上的高位。可见审查起诉阶段案件分流的缺失导致了不同类型案件办案效率的趋同化,同时也导致集中审理的覆盖面更窄。

第二,集中审理的运行缺乏规范,适用条件、程序操作不明确。实践中适用集中审理的简易程序案件类型较少,以盗窃罪、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等案件居多,[10]集中审理的覆盖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充分发挥集中审理的规模化效应。此外,各地司法虽在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总结归纳不够,没有及时形成相应的操作规程,导致集中审理的规范性缺失,不利于制度的延续与推广。

第三,对集中审理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存在“为了集中而集中”的现象。如浙江萧山在探索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过程中,对简易程序案件诉讼程序的实体环节也进行了集中,“上午10时20分,四名被告人依次被传唤到庭,站在法庭上接受了审判。他们来自不同的案件,因醉驾行为被提起公诉。法官统一向他们告知了庭审中的诉讼权利,依次询问是否清楚权利、需要使用权利。接下来的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四名被告人也依次轮流回答法官的问题,庭审有序进行。”[11]集中审理案件的被告人同时在场依次回答法官的问题,导致不同案件的法庭调查环节混同并容易造成相互影响,况且这种混同并不能带来程序效率的提升。

第四,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对辩护权的保障有待完善。我国刑事案件的辩护率总体而言并不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除被告人自行辩护、人民团体或被告人单位推荐的人以及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辩护以外,律师出庭辩护率2003年为22.35%,2007年为18.65%,其中,指定辩护占有辩护人案件的比例由2003年的21.67%上升到2007年的23.32%。[12]此外,还有学者的研究显示,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律师辩护率要低于普通程序案件。[13]根据木桶原理,对简易程序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也有助于提升刑事案件被告人辩护权保障的整体水平。

鉴于各地司法机关陆续开展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探索,[14]而实践中却存在繁简分流不彻底、适用范围不明确、目的理解有偏差、辩护权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对该项制度进行正当化、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制度构成及内在根据

集中审理的概念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单一案件的集中审理,一个层面是多个案件的集中审理。单一案件的集中审理要求单个案件审理的密集、持续进行,也即德国学者所称的密集审判原则和日本学者所称的持续审理原则,“对需二日以上审理之复杂案件,亦以每日连续审理,直至审理完毕为止,期间除例假日外,并无日数之间隔……”[15],其着眼于单个案件审理程序的完整性与紧凑性。多个案件的集中审理则致力于将多个案件依一定的规则进行集中审理,着眼于多个案件审理程序的统筹性。单一案件的集中审理主要针对开庭审判程序,通常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普通程序案件;多个案件的集中审理涵盖了检察院的集中审查与法院的集中审判,通常适用于较为简单的简易程序案件。

简易程序的集中审理[16]通常关注的是多个案件的集中审理,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复杂集中,即将多个案件的特定环节予以集中,这种集中打破了每起案件的完整性,集中程度更高。二是简单集中,即将多个案件集中于特定时间段的集中审理,这种集中保留了每起案件的完整性。司法实践中,各地的探索以简单集中为主,如浙江绍兴市检察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相对集中移送审查起诉、相对集中提起公诉、相对集中开庭审理的‘三集中’办理模式”。[17]广西灵山县检察院“加强与公安、法院协调沟通,采取相对集中移送起诉、相对集中提讯、相对集中起诉、相对集中开庭的工作模式;公诉人出庭时应直接围绕案件的定性或量刑情节发表公诉意见;起诉书宣读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将证据分组进行举证、质证等。”[18]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着各种类型的复杂集中,如河北石家庄市尝试“法庭集中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后,分别核对被告人身份,然后分别审理……”[19]又如浙江萧山尝试“庭审中,优化庭审程序。法官一并宣布法庭纪律、告知被告人权利、询问是否认罪、发表辩论意见、宣判、告知上诉权利等……”[20]

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制度构成主要包括集中审理的范围界定、模式选择、程序设计等内容。集中审理的范围界定确定了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其包含可以集中审理、不宜集中审理、不得集中审理三个层面。集中审理的模式选择确定了制度运作的模式,包括简单集中与复杂集中两种,而复杂集中可以进一步分为程序环节集中与实体环节集中。集中审理的程序设计将制度理念予以现实化,具体包括集中审查起诉与集中审判两个方面。

由于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效率提升,[21]在通过上述一系列制度提升效率的同时,应当注意遵循两项基本原则,即避免“手段的目的化”,一要避免一味地提高整体案件的效率而导致个案效率的下降,即效率均衡原则;二要避免一味提升效率而破坏案件实体的完整性,即实体完整原则。二者的内在根据便是要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提升。

效率均衡原则要求对案件诉讼效率的提升应注意平衡单个案件的效率与整体效率。单个案件的效率提升并不必然意味着整体效率的提升,反之亦然。为了实现刑事诉讼的效率均衡,简易程序案件的集中审理应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限定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适用的案件范围,防止特定案件对集中审理案件的诉讼效率造成消极影响;二是根据不同情况与需要,实行简易程序集中审判的多样化模式,针对不同的区域与案件类型采取不同的集中审理模式,如采取复杂集中与简单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诉讼环节可以集中审理的案件实行复杂集中,实现实体环节或者程序环节的集中审理,对诉讼环节难以或者无需集中审理的案件实行简单集中;三是处理好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与案件等待之间的关系,既通过对简易程序案件的集中审理提升诉讼效率,又避免为了实现案件的集中审理而导致过分的案件等待。若将本可早日结案的简易程序案件通过人为的不当延期来满足集中审理的要求,则反而可能本末倒置。若每周有6起案件开庭审理的,那么在一周中的某两天集中审理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但若每月仅有6起案件开庭审理的,那么在当月的某两天集中审理自然会造成不必要的程序拖延。如山东枣庄市检察院便确立了“案少院不能集中则不等不凑从速办理、案多院加快落实‘四集中’机制的区别对待原则”[22]。可见,在人均办案数较高的情况下,案件集中审理的效率提升更多而案件拖延更少,集中审理的需要也相应地更为迫切。反之,在人均办案数较少的情况下,集中审理造成的案件拖延更严重而效率提升更少。

实体完整原则要求每一起案件诉讼程序的实体环节应保持完整,不宜被拆分与集中。诉讼程序的实体环节指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实体问题产生直接效应的环节,主要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等环节。案件的人员要素与对象要素的差异导致不同案件的实体环节即使被集中审理也不会取得相应的效益。如法庭调查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不同案件的案件事实必然存在差异,不论是控方的起诉书还是控辩双方出示的各种证据,均具有显著的个案特点,重复程度很低。又如法庭辩论环节,其目的在于控辩双方不同意见的碰撞,案件事实的差异则决定了法庭辩论的差异同样显著。同理,被告人最后陈述环节也具有鲜明的特性。案件实体环节的集中所带来的效益非常有限。

此外,合议、宣判、送达环节也与案件的实体问题存在紧密联系,合议环节是对实体环节的综合判断与决定环节,宣判与送达则涉及实体问题的宣示与生效环节,三者可视为诉讼程序中的准实体环节,可以归为广义上的实体环节。准实体环节的集中是实体完整原则的例外情形,合议环节的集中有助于实现量刑均衡,宣判与送达环节的集中则有助于将上述效果公开化。如江苏睢宁法院在刑法修正案

(八)增设危险驾驶罪后,对10起“酒驾人刑”案进行集中审理并当庭公开宣判,该院刑庭庭长表示,“同类型案件在一起集中审理,被告人可以相互了解案情和判决情况,有利于量刑平衡,提升服判息诉效果。”[23]

三、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范围界定与模式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为了防止特定案件对集中审理的案件的诉讼效率造成消极影响,应对适用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案件范围进行界定。对于符合集中审理条件的简易程序案件,则应根据具体情形选择相应的集中模式进行审理。

(一)范围界定

简易程序案件通常具有案情简单、证据确实充分的特点,但并非所有简易程序案件都适于进行集中审理。从我们考察的上海市某基层检察院的情况来看,2012年独任制简易程序案件的平均审查起诉天数达到37.8天,同比增长58%,2013年独任制简易程序案件的平均审查起诉天数甚至达到历史最高的38天。可见,有必要对适用集中审理的简易程序案件范围进行界定,排除不适于进行集中审理的案件,从而提升集中审理的实效。

适用集中审理的简易程序案件,应同时符合三项条件:其一,应为基层人民检察院、法院办理的一审刑事公诉案件。二审案件与审判监督案件通常存在一定争议,不宜进行集中审理。自诉案件系自诉人提起,若与公诉案件集中审理,对于公诉人与自诉人而言均意味着付出更多的等待时间,而自诉案件本身数量较少,难以在特定时间内同时对多个自诉案件进行集中审理。况且在自诉案件中很可能会出现当事人之间的和解或者被告人的反诉,庭审时间难以预估,同样不宜集中审理。其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不符合简易程序适用条件的案件,自然不得进行集中审理。其三,案情简单,证据确实、充分。对于被告人认罪但案情复杂、证据较多或存在一定争议的案件,由于庭审时间可能较长,为避免对其他简易程序案件的审理造成影响,一般不宜进行集中审理。集中审理的案件较多的,可根据被告人是否对量刑事实存在异议,将案件进一步分为被告人对量刑事实有异议的案件,及被告人对定罪事实、量刑事实均无异议的案件,并对上述两类案件分别进行集中审理。

若案件进行集中审理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不得集中审理。如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或者法院决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便不得与其他案件集中审理。从集中审理模式选择的角度考虑,若对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与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集中审理,因无法对两类案件的程序环节和实体环节进行集中,只能选择简单集中审理的模式。从集中审理的实际运行角度考虑,在简单集中审理模式下,两类案件可能出现交替进行的情形,可能导致旁听人员的反复入席与退席,造成诉讼程序的无谓拖延。即使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与公开审理的案件相对分离,先审理不公开审理案件后审理公开审理案件或者相反,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同样可能因公开审理案件受到更多的间接性关注。从集中审理的效益角度考虑,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案件可能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或者当事人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等,此类案件通常具有数量较少而单独审理更为适宜的特点,将此类案件与公开审理案件集中审理并不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反而可能对不公开审理案件本身产生消极影响。不得集中审理的条件属于强制性条款,符合条件的案件一律不得集中审理。

若案件进行集中审理与其目的本身相抵触的,也不宜集中审理。案件集中审理的目的之一系出于提升诉讼效率的考量,若某一案件的庭审时间可能较长的、诉讼程序可能出现拖延的、因案件特点而单独审理更为适宜的,就不宜与其他案件集中审理。如比较复杂的一人犯数罪、多次犯罪案件、共同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身份等情况不清并可能影响量刑的,或者可能需要侦查人员、证人、鉴定人、专门知识人员等出庭作证的,因司法鉴定、事故责任认定、刑事和解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聘请翻译人员以及其他客观原因无法及时审结的,不宜集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尚未达成和解的案件,案件的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又不宜分离的,则案件就不宜与其他案件集中审理。职务犯罪案件及其他社会影响大、受关注度高的案件,采取单独审理效果更好的,一般不宜集中审理。不宜集中审理的条件属于任意性条款,对司法机关具有参照、指引的作用,由司法机关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集中审理。

需要注意的是,集中审理适用范围列举的各项条件主要适用于狭义的集中审理,即法院集中审判。由于检察院的审查起诉程序运行不要求诉讼主体同时到场,也不存在旁听人员,故集中审查起诉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较少,如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可与公开审理的案件集中审查,集中审查的案件诉讼进程可能拖延的,可随时调整,进行单独审查。法院集中审判的剧场化特征较为明显,通常情况下诉讼各方均会出席法庭参与诉讼,为保证集中审理的进程顺畅,自然需要事先对集中审理的案件类型进行筛选。

(二)模式选择

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根据集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简单集中、程序环节集中与实体环节集中三种模式。三种集中审理模式各有特点,实践中司法机关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当然,集中审理模式的区分同样主要体现在法院的集中审判。

简单集中,是将多个简易程序案件集中于特定时间段依次进行的集中模式。其特点在于案件审理在时间上的集中与内容上的简化,但每起案件的诉讼程序仍保持绝对的完整性,案件之间不发生交叉与干涉。简单集中审理的案件被集中安排在某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或者下午,在同一个法庭审理。如果检察院与法院在案件分配上协调得当的话,案件还可能均由相同的检察官与法官审理,使特定的检察官与法官在特定时期内承办的一批案件得到集中审理,从而进一步节约了出庭人员的在途时间与庭审等待时间。简单模式适用于大多数可以集中审理的简易程序案件。

程序环节集中,是将多个简易程序案件诉讼程序中的宣布出庭人员名单、告知诉讼权利、身份信息核实、被告人申请回避等程序环节进行集中的模式。程序环节的集中审理相对简单集中审理而言,集中程度更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审判效率。程序环节集中模式一般适用于程序环节重复程度相对较高的简易程序案件,同时由于案件的整体性被打破,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对程序正义底线的捍卫。不宜过分简化简易程序案件的程序环节,对被告人的权利义务告知不仅要全面还要体现个案特点,对符合法定情形的被告人应予以特别告知,强化其诉讼主体地位与感受,弱化庭审的行政化色彩,充分保障被告人行使合法权益。

实体环节集中,是将多个简易程序案件诉讼程序中的合议、宣判、送达等准实体环节进行集中的模式,但不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等实体环节。实体环节集中审理是集中模式中集中程度最高的一种,集中合议只适用于合议制简易程序,其优势除了实体环节集中带来的效率提升外,还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罪刑均衡,特别是在相同类型案件集中审理的情况下,集中合议有助于法官(包括陪审员)在量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各名被告人的具体情节,作出均衡的量刑。相应地,集中宣判与送达则有助于罪刑均衡以公开、集中的方式得到展现。实体环节集中模式一般适用于案件实体内容相近、量刑均衡体现较为显著的简易程序案件,并且可与程序环节集中模式同时采用。

四、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程序设计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可通过优化刑事案件在侦查程序终结后的分流、建立相应的办案组织与办案模式来实现案件的集中审查与集中起诉。审判阶段,法院应对案件进行集中的庭前审查与庭前准备,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式对简易程序案件实行集中审理。司法机关在对简易程序案件适用集中审理的同时,应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集中提供法律援助。

(一)集中审查起诉

第一,优化刑事案件在侦查程序终结后的分流。在侦查程序终结后增加一个类似于检察院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环节。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后,在移送审查起诉前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认罪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对于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且有相关证据印证、犯罪嫌疑人同意适用简易程序接受审判的案件,侦查机关可填写《适用快速办理机制建议书》并随案件一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将此类案件集中分配给专门的简易案件办理组或者专门的简易案件承办人办理,从而使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的环节前置,有利于刑事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分流与集中。

第二,建立相应的办案组织与办案模式。在案件数量较大、检察官人数较多的检察院,建立分类程度较高的办案组织,分别办理复杂案件、简单案件、特定案件,凸显不同功能办案组之间的特定优势。在案件数量较小、检察官人数较少的检察院,对不同检察官的职能划分进行探索,由相对固定的检察官集中办理简易程序案件。

第三,对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查。相对复杂的案件采用集中审查模式,每一起刑事案件由特定的检察官负责从收案到起诉的全过程,[24]实现一名检察官同时审查3-5件简易程序案件,由此放大案件集中审查的规模化效应。相对简单的案件采用分散审查模式,每一起刑事案件的不同职能或环节由不同的检察官负责,多名检察官协作完成刑事案件的案件审查、提审、文书制作、庭审预案制作、出庭等一系列审查起诉工作,[25]一个办案组中的3-5名检察官将实现同时审查10-15件以上的简易程序案件,案件集中的规模化效应将得到进一步放大。

第四,对简易程序案件集中起诉。在集中办案模式下,检察官将自己特定时期内同时办理的案件集中起诉并建议法院集中审理,法院采纳建议后将集中起诉的案件集中排期、集中开庭,实现简易程序案件在审判阶段的集中审理。在分散办案模式下,不同刑事案件经承担不同职能检察官的审查,最终汇总至负责出庭职能的检察官,由其集中起诉并出庭公诉,实现简易程序案件在审判阶段的集中审理。

(二)集中审判

第一,程序环节集中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中宣布出庭人员名单、向当事人集中告知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对被告人身份信息的核对与询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等环节应集中并依次进行。

第二,实体环节集中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中合议与宣判。在所有集中审理案件的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环节终结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应对适用合议制简易程序的案件进行集中评议。合议庭可以依照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顺序依次对集中审理的案件进行评议,也可以视情况对合议庭没有争议或者争议较小的案件先评议,对争议较大的案件后评议。集中合议完毕后,审判长宣布集中宣判的被告人及其案由,法警将被告人集中带至法庭。被告人集中到庭后,由审判长逐一宣判。未能当庭宣判的案件,应定期集中宣判,并集中送达出庭通知书。

第三,简单集中审理应当允许法院对被集中审理案件的开庭时间进行弹性调整。为节约等待时间及预留突发事件处理时间,法院可以每半小时为单位,在特定的开庭日安排若干简易程序案件依次开庭审理。若开庭顺序靠前的案件因特别简单,庭审时间相应缩短的,法官可以对开庭顺序靠后的案件相应地变更开庭时间,提前开庭;若开庭顺序靠前的案件因出现突发时间,庭审时间相应延长的,法官可以对开庭顺序靠后的案件相应地延后开庭;若简易程序案件开庭后转为普通程序案件,或者虽未转为普通程序但仍需耗费较长时间的,法官可视情况将本案延期审理,也可继续审理本案而将未开庭的其他案件延期审理。

第四,集中审理应突出庭审重点,审判员或者合议庭可引导公诉人与被告人、辩护人主要就争议展开有针对性的辩论。被告人仅对量刑事实有异议的案件,可以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侧重对量刑事实进行调查与辩论。被告人对事实、证据均无异议的,法庭辩论环节可作相应简化。

(三)集中法律援助

由于我国的法律援助覆盖面并不宽,[26]可以通过集中法律援助而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使法律援助制度在集中审理的简易程序案件中形成较广的覆盖面。

检察院受理案件后决定进行集中审理,犯罪嫌疑人未委托辩护人的,检察院应当集中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犯罪嫌疑人指派法律援助律师。通常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法律援助律师以一人为宜,即由一名法律援助律师为集中审理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在集中审理的案件较多的情况下,可指派多名律师集中提供法律援助。指派一名律师集中提供法律援助有助于提高法律援助的集中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时指派多名律师的成本。但鉴于简易程序案件的准备时间有限且律师的精力有限,每名律师集中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宜超过5人。从庭审程序的实际情况来看,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时出庭的律师不宜超过3人,否则将导致辩护人席位相对拥挤,且发言时的人际转换也会略显繁杂,对辩护工作造成消极影响。若指派多名律师集中提供法律援助,可由多名律师对集中审理的案件进行简单分配,分别负责多起案件的法律援助,也可由多名律师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负责集中审理案件的法律援助。

法院受理案件后,决定对检察院未建议集中审理的简易程序案件一并集中审理而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或者检察院建议集中审理的被告人未接受法律援助的,法院应当集中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被告人指派法律援助律师。法律援助机构一般情况下可以指派先前己接受指派为集中审理的其他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为其辩护,如有需要也可以重新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

为依法适用简易程序,提高审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制定本意见。

第一条 对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公诉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一)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二)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

(三)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诉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一)比较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

(二)被告人、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

(三)被告人系盲、聋、哑人的;

(四)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形。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制作《适用简易程序建议书》,在提起公诉时,连同全案卷宗、证据材料、起诉书一并移送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在征得被告人、辩护人同意后决定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制作《适用简易程序决定书》,在开庭前送达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辩护人。

人民法院认为依法不应当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并将全案卷宗和证据材料退回人民检察院。

第四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没有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应当征求人民检察院与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人民检察院同意并移送全案卷宗和证据材料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人民法院决定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制作《适用简易程序决定书》,在开庭前送达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辩护人。

第五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分别通知人民检察院、被告人、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通知可以使用简便方式,但应当记录在卷。

第六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除人民检察院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以及其他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派员出庭的案件外,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庭。

第七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独任审判员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到庭后,应当查明被告人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宣布案由、独任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被害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并告知各项诉讼权利。

独任审判员应当讯问被告人对起诉书的意见,是否自愿认罪,并告知有关法律规定及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辩护。

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被告人自愿认罪,并对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的,法庭可以直接作出有罪判决。

第八条 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一般当庭宣判,并在五日内将判决书送达被告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第九条 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第十条 人民法院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重新审理:

(一)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被告人应当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

(三)被告人当庭对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

(四)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

(五)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形。

人民检察院未派员出庭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决定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十一条 转为普通程序重新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将全案卷宗和证据材料退回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上述材料后五日内按照普通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法定要求,向人民法院移送有关材料。

第四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

2012年3月29日高检发诉字[2012]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已于2012年3月通过,并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贯彻落实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的要求,强化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以下简称“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出庭支持公诉和诉讼监督工作,现就加强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出庭支持公诉是检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各级检察机关要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高度,充分认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重要意义。检察机关派员出席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法庭,既是支持起诉,指控犯罪的需要,也是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确保审判公正的需要。检察机关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一律派员出庭,对检察机关既是重要机遇,更是严峻挑战,它对公诉工作和人员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各级人民检察院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提前研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修正后《刑事诉讼法》的正式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调配办案力量,为出庭工作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

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全部派员出席法庭,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基层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工作量,尤其是人均办案数多的地方,工作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此,各地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要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障,保证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根据新增工作量合理配置公诉人员,解决公诉部门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尤其是年人均办理公诉案件在50件以上的地方,院党组要尽快专题研究,想方设法充实公诉部门。对于严重缺编或者编制人员未到位的,要尽快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在检察机关内部,要本着“精简后方,保障一线”的要求,选拔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充实公诉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向社会招聘办案辅助人员从事公诉辅助性、事务性工作。同时,各地检察机关要保证公诉部门的办案车辆、多媒体示证、远程讯问、案卷传输等需求,加强信息化应用,为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案件质量,提高办案效率

为适应修正后《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在办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中要积极探索,根据修正后《刑事诉讼法》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章第一节关于送达期限、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的规定,在确保简易程序案件办理质量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简化工作程序和内容,提高办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工作效率。要通过加强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的联系,采取对若干案件相对集中提讯、相对集中移送起诉、相对集中起诉、相对集中开庭等方式,探索建立快速办理机制;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宣读起诉书、讯(询)问、举证、辩论方式,提高出庭支持公诉的效率;要通过成立专门的办案小组或专办检察官、合理简化审查报告等工作文书、在庭审前充分听取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对证据和量刑的意见、加强对办案流程的动

态管理和案件质量的检查等,完善简易程序案件办理机制和工作模式;要通过落实出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公诉人员及时解决法律职务和职级待遇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公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监督、质量、效率、效果的关系,使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办理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四、加强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各地检察机关党组要高度重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在修正后《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前,要积极协调法院,尽可能扩大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出庭范围,今年10月1日前,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率应尽量达到50%;今年年底前,出庭率原则上应达到100%。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检察机关办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业务指导,及时掌握下级检察机关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制约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加强与同级侦查机关、审判机关的联系,互相通报办理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情况,共同解决普遍性的问题;要通过组织不同类型案件和不同庭审方式的观摩庭以及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提高公诉人员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积极推动本地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工作有序开展。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接此通知后,要及时将通知精神传达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贯彻实施意见。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层报高检院公诉厅。

第五篇: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与分析

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分析

于忠民

一、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适用范围

基层人民法院根据《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若干规定》,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二、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特点

1、起诉的简单性

当事人在起诉时,可以提供书面起诉状,也可以口头起诉。

2、传唤的方便性

原告起诉后,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捎口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简便方式随时传唤双方当事人、证人。

3、调解的前置性及调解协议效力的确定性

对于某些案件,在开庭审理前,可以先行调解,其调解行为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当事人庭前达成的协议经审判人员审核后,双方签字或捺印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4、裁判文书的简洁性

对于部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对认定的事实或判决理由部分可以适当简化,当事人双方一致同意简化裁判文书等。

三、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

适用《若干规定》审理民事案件五年期间,有些审判人员能够运用自如,有的审判人员还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审判模式中,不能大胆地适用《若干规定》审理案件,唯恐程序违法而导致裁判的错误。因此,在审判实践中,拘泥于传统的规律和习惯断案。具体情形如下:

1、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不明确

简易程序一般属双方当事人法律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在开庭审理期间,对于案情复杂,法律关系层次不清的案件,应当及时转入普通程序,因先前已经适用简易程序而不能及时变更审判程序。我院2006-2007年有12件案件因适用程序错误,导致被中级法院发回重审。

2、简易程序举证期限不具体

首先,从立案环节,立案法官不接触实际案情,仅对当事人的诉讼进行程序性审查,无法确认当事人争议的实质内容。在确定开庭日期时,均给予当事人30日的举证期限,使审理周期延长。其次,审判人

员在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又重新要求举证期限,如不予准许,担心当事人上访和上诉期间提出异议,达不到快捷的目的。使原本简单的案件迟延结案。

3、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不规范

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要求。在审判实践中,法院仅根据原告提供的被告的送达地址送达法律文书,因没有经过被告的确认,导致缺席审判,送达不能的现象发生,被告上诉后,中级人民法院以程序违法为由发回重审。

4、庭前调解变为开庭审理

庭前调解是处理案件的一种方式,即简便又快捷。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民事权益和法律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终结诉讼所进行的活动和结案方式。

5、释明权行使不到位

释明权属于法院诉讼智慧权的范畴,是法院为救济当事人在举证和质证过程中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通过发问、指导等方式澄清或落实当事人所主张的某些事实,以引导和协助当事人对案件的主要事实和主要证据进行有效和积极辩论。

6、裁判文书过于简单化

裁判文书是记载人民法院审理过程的裁判结果的法律文书,它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最终结果的载体,也是人民法院确认和分配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唯一凭证。人民法院在制作裁判文书时对认定事实或者判决

理由部分可以适当简化,该规定仅说明适当简化,未说明裁判文书简单书写。简化不是要素的删除,而是要素内容的简写和浓缩。

四、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存在问题的对策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的目的就是为了高效、快捷,节省诉讼资源,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是根据《民诉法》有关规定所做程序的延续。同时,对于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是对《若干规定》在适用中的进一步完善,符合立法目的。

1、对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

《若干规定》仅就适用范围进行概括性说明,实践中难于把握,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在《若干规定》修改期间进行明确界定,防止诉讼程序的混乱,减少审判实践中随意更改审判程序的做法。

2、对举证期限进行限定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对普通程序的举证期限进行规定,除当事人自行协商的之外,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适用简易程序的举证期限不受30日的限制,但对于时间的设定不明确。

3、完善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制度

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应为一种制度,人民法院应当进一步完善。很多案件无法送达,使案件不能及时结案,均是由于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的制度不完善所致。进一步规范送达地址的申报和确认制度,由当事人自己申报和确认送达地址,并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既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事人为促进诉讼应当承担的义务。

4、释明权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释明权即是人民法院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审判人员行使释明权应达到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目的,如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或诉讼主张不明确,没有尽可能穷尽手段获取对自己有力的证据,审判人员在明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后,可以用疑问、引导的语气,提示当事人按照真实意思表达其主张。

5、裁判文书精细化

裁判文书简化不是裁判文书的简写,简易程序裁判文书的简化不是以数字的多少来确定,简化不是要素的删除,而是要素内容的简写和浓缩。

下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共五则范文)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 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我......

    浅谈简易程序的适用

    民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其关键在简便易行上,但在审判实践中时......

    浅谈简易程序的适用

    。如何简化诉讼程序,主要是法官的认证渠道如何拓宽的问题。对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笔者认为,当庭质证只是质证的一种形式......

    03-刑事判决书(一审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用)

    ×××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刑初字第××号 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

    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申请书

    继续适用简易程序申请书 申请人:张三 男,汉族,1961年11月29日生,身份证号678906。 住址:XX省XX市XX小区1号2-3-4。 申请事项 对张三诉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继续......

    行政诉讼审理难总结(2016)

    行政诉讼“审理难”总结汇报 14诉讼法利用三个课时的时间,通过实务界法官老师的讲授,同学们的讨论,授课老师的总结点评,对行政诉讼“审理难”问题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现对此做......

    行政诉讼法庭审理程序

    法庭审理程序模板 书记员:请旁听人员保持安静,请到庭的所有人员将手机等通讯工具调到振动状态或关机,在开庭时不得在法庭内接听。 现在宣布法庭规则: 1、到庭的所有人员,一律听从......

    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

    同志们,受我院青年法官论坛秘书处的委托,今天由我对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进行一个大致性的讲述,并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来谈谈行政诉讼中的举证原则这一重要问题,希望能与各位同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