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油库加油站静电预防措施
油库加油站静电预防措施
静电是油库加油站着火爆炸事故主要点火源之一,油库加油站中的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静电。油品本身属于易燃易爆液体,当静电放电能量超过油蒸气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就可引燃引爆油品。因此油库加油站在营运过程中静电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静电危害的原因,采取工程技术手段和管理对策,是预防和避免静电事故的一项重要任务。静电事故分析
1、静电产生
根据双电层理论,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流动、搅拌、沉降、过滤、摇晃、喷射、飞溅、冲刷及发泡等接触、摩擦、分离的相对运动而产生静电。
2、静电积聚和放电
当静电产生后,由于容器内的油面上积聚的电荷亦可通过油品向接地的四壁流散,但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本身存在着导电性能差和对地电容,所以静电电荷积累是必然的。
静电除流散外,还以放电进行消散,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在空间放电。放电有电晕放电、刷形放电和火花放电三种形式。电晕放电能量小而分散,引起火灾的几率较小。刷形放电因放电不集中,所以释放的能量也较小,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电晕放电的灾害几率高。火花放电是两极间的气体被击穿而形成通路,又没有分叉的放电,这时电极有明显的放电集中点,在瞬间内能量集中释放,因而危险性最大。
3、静电灾害的条件
静电灾害是在一定条件下造成的,静电作为火源引起爆炸和燃烧的可归纳为四点:(1)有产生静电的来源;(2)静电得以积聚,并达到足以引起火花放电的静电电压;(3)静电放电的能量达到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4)静电放电火花周围必须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存在。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其中一个条件就可预防静电事故。但油品在装卸、储运过程中,静电荷的产生、积聚、作业场所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等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抑制静电荷的产生、积聚,消除放电火花间隙,加强作业场所的管理,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浓度。消除静电危害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油品作业过程中防静电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减少静电产生;促进静电流散;避免火花放电;加强安全管理。
1、减少静电产生
(1)控制流速。油品流速愈高,则产生的静电量也愈大,因此控制流速是减少静电产生的有效措施。一般要求灌装油初速度限制在1m/min左右,待油管出口被浸没以后,可适当提高流速。
(2)控制油罐车卸油方式。如果油罐是从顶部喷溅卸油,油品必然冲击罐壁,搅动罐内油品,同时加速油品蒸发、雾化,使容器内油品的静电量急剧增加。采用潜流式灌装油代替喷溅式灌装油,可以减少冲击、喷溅。加油站要求必须密闭卸油,即进油管应距离油罐罐底不大于0.2m,以减少静电量的产生。(3)减少油品与高起电材质剧烈摩擦。电导率很低的高分子聚合物、丝绸、水、杂质、空气等都是高起电材质。禁止在加油管口、加油枪口加装绸套进行过滤。输油前,注意排放输油系统的水分和杂质,吸入口系统的连接和填料应密封,不让空气吸入。不要用高起电材质制作轻油容器和输油管,不能用非导电的塑料桶装汽油。
(4)人体静电防护。操作人员在危险场所频繁作业和接触设备,可能由于带电会造成事故。人体穿着的内外衣,由于材料不同,在穿、脱情况所产生的静电也有差异。人体穿着的内外衣为化纤织品或毛织品产生的静电最高,放电可能引燃引爆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机遇较多。因此,在危险场所应避免穿化纤衣服,应穿着防静电服,或棉织品的衣服;在加油站勿用化纤和丝绸类纱布去擦试加油机、油罐口、量油口等;在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座椅,也勿选用人造革或化纤类作靠垫的座椅;在爆炸危险场所,工作人员严禁穿脱衣服,不得梳头、拍打衣服。
2、促进静电流散
(1)静电接地与跨接。金属储罐、泵房工艺设备、输油管线、鹤管等均应可靠地接地。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和输气管道的始端、末端和分支处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卸车场地,应设用于罐车卸车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为卸油设施跨接的静电接地装置。油罐测量孔应有接地端子,以供采样器、测温盒、导电绳子等接地。需接地的设备应与接地干线或接地体直接相连,不得彼此串联。接地电阻不大于100Ω,容量大于50m3油罐接地点不应少于二处。油品的输油、输气管道的法兰接头、胶管两端、阀门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2)其他导静电措施。其他措施主要有汽车油罐车采用导电橡胶拖地带,以消除油罐车运输途中产生的静电;在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危险场所的入口处设置人体导静电的接地柱,以消除人体静电;场地喷水,增加湿度;在储油罐进口设静电缓和器;油料中加静电添加剂;在油罐车装卸系统消静电器等。
3、避免或减少静电放电机会
(1)金属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相邻设备形成等电位。
(2)油品静置,正确选用检测工具。
4、防静电危害的安全管理
(1)进行防静电危害安全教育。
(2)建立防静电设施档案。
(3)检查测试。
第二篇:加油站油库静电的产生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
静电是加油站油库着火爆炸事故主要点火源之一,加油站油库中的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静电。油品本身属于易燃易爆液体,当静电放电能量超过油蒸气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就可引燃引爆油品。因此加油站油库在营运过程中静电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静电危害的原因,采取工程技术手段和管理对策,是加油站油库预防和避免静电事故的一项重要任务。
静电的产生
根据双电层理论,油品在储存、运输、输送、装卸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流动、搅拌、沉降、过滤、摇晃、喷射、飞溅、冲刷及发泡等接触、摩擦、分离的相对运动而产生静电。
按油品的运动形式分为流动带电、喷射带电、冲击带电和沉降带电等。流动带电是油品在储运作业中常见的带电形式。油品在金属管道流动过程中,由于油品的流动使原来的双电层发生了变化,油品中的电荷被带走时,原来管壁内侧被束缚的电荷,由于相反电荷的离去而跑到管壁外侧成为自由电荷。若金属管线接地,则管线上除去界面双电层所束缚的电荷外,管壁外侧多余电荷被导入大地。喷射带电是油品从喷嘴或管口以束状喷出后,这种束状的油品便与空气连续发生接触与分离现象,使油品带电。加油站喷溅式卸油时就会产生喷射带电。冲击带电是油品从管道出口喷出后遇到壁板时,油品与壁板不断地发生接触和分离现象,与壁板分离后的液体向上飞溅,油珠和物体就分别带上了不同符号的静电荷。如加油站油品的喷溅式卸油,加油枪往汽车油箱加注油品。沉降带电是油料中不同程度含有杂质,如固体颗粒和水分等,杂质会离解成带电离子,因此在水和油的界面处形成双电层,由于悬浮于液体中的微粒沉降时,会使微粒和液体分别带上不同符号的电荷。
另外,加油站油库中的操作人员在危险场所频繁作业和接触设备,可能由于人体活动时,衣服与衣服、人体与衣服摩擦、鞋底与地面或地板摩擦而使人体带电造成事故。
再者,静电感应而造成起电、放电过程,在装油作业中并不少见,如用采样器取样,油面为带电体,如果采样器没有接地,成为独立导体,在采样器接近油面时,就会发生静电感应和放电现象。当采样器进入油层取样时,它又收集了油中部分电荷而成为带电体,提起时,若它与接地的罐口靠近,上述静电感应和放电现象又将重演。
静电的积聚和放电
当静电产生后,由于容器内的油面上积聚的电荷亦可通过油品向接地的四壁流散,但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本身存在着导电性能差和对地电容,所以静电电荷积累是必然的。
静电除流散外,还以放电进行消散,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在空间放电。放电有电晕放电、刷形放电和火花放电三种形式。电晕放电能量小而分散,引起火灾的几率较小。刷形放电因放电不集中,所以释放的能量也较小,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电晕放电的灾害几率高。火花放电是两极间的气体被击穿而形成通路,又没有分叉的放电,这时电极有明显的放电集中点,在瞬间内能量集中释放,因而危险性最大。
静电灾害是在一定条件下造成的,静电作为火源引起爆炸和燃烧的可归纳为四点:
(1)有产生静电的来源;
(2)静电得以积聚,并达到足以引起火花放电的静电电压;(3)静电放电的能量达到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
(4)静电放电火花周围必须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存在。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其中一个条件就可预防静电事故。但油品在装卸、储运过程中,静电荷的产生、积聚、作业场所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等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抑制静电荷的产生、积聚,消除放电火花间隙,加强作业场所的管理,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浓度。
静电火灾爆炸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方法(FTA)是一种图形演绎法,是从结果到原因描绘事故发生的有向逻辑树分析方法。这种树是一种逻辑分析过程,遵从逻辑学演绎分析原则(即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原则)。把系统不希望出现的事件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用逻辑“与”或“或”门自上而下地分析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并由此逐步深入,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为故障树的基本事件。通过油品静电故障树分析,可找出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提高油库系统的安全性。
1、油品静电火灾爆炸故障树分析图
通过对故障树的分析,静电火花和油气达到火灾爆炸浓度构成了油品静电火灾爆炸事故的要素。构成油气达到火灾爆炸浓度的三个基本事件X1、X2、X3是单事件的最小径集,其结构重要系数最大,是油品燃爆事故发生的重要条件。由于油气挥发是一个自然过程,只要有挥发的空间,油气自然存在。因此一方面要保证作业区内通风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可采用气体浓度报警仪对可能泄漏场所油气混合气的浓度进行监测,一旦接近危险极限即报警,使管理人员立刻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X4也是单事件的最小径集,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危险区域内产生静电放电。油品在装卸储运过程中应避免产生静电积聚,或尽量减少静电产生和积聚。为了保证油品静电导除,接地导体的接地应良好,应使防静电接地装置和接地线等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接地电阻应达到要求。再者应尽量避免进入作业区的人员通过人体静电放电,特别是作业人员应穿上不产生静电的服装和把人体作业时产生的静电及时导走。
消除静电危害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油品作业过程中防静电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减少静电产生;促进静电流散;避免火花放电;加强安全管理。
1、减少静电产生
(1)控制流速。油品流速愈高,则产生的静电量也愈大,因此控制流速是减少静电产生的有效措施。一般要求灌装油初速度限制在1m/min左右,待油管出口被浸没以后,可适当提高流速。
(2)控制油罐车卸油方式。如果油罐是从顶部喷溅卸油,油品必然冲击罐壁,搅动罐内油品,同时加速油品蒸发、雾化,使容器内油品的静电量急剧增加。采用潜流式灌装油代替喷溅式灌装油,可以减少冲击、喷溅。加油站要求必须密闭卸油,即进油管应距离油罐罐底不大于0.2m,以减少静电量的产生。
(3)减少油品与高起电材质剧烈摩擦。电导率很低的高分子聚合物、丝绸、水、杂质、空气等都是高起电材质。禁止在加油管口、加油枪口加装绸套进行过滤。输油前,注意排放输油系统的水分和杂质,吸入口系统的连接和填料应密封,不让空气吸入。不要用高起电材质制作轻油容器和输油管,不能用非导电的塑料桶装汽油。
(4)人体静电防护。操作人员在危险场所频繁作业和接触设备,可能由于带电会造成事故。人体穿着的内外衣,由于材料不同,在穿、脱情况所产生的静电也有差异。人体穿着的内外衣为化纤织品或毛织品产生的静电最高,放电可能引燃引爆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机遇较多。因此,在危险场所应避免穿化纤衣服,应穿着防静电服,或棉织品的衣服;在加油站勿用化纤和丝绸类纱布去擦试加油机、油罐口、量油口等;在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座椅,也勿选用人造革或化纤类作靠垫的座椅;在爆炸危险场所,工作人员严禁穿脱衣服,不得梳头、拍打衣服。
2、促进静电流散
(1)静电接地与跨接。金属储罐、泵房工艺设备、输油管线、鹤管等均应可靠地接地。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和输气管道的始端、末端和分支处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卸车场地,应设用于罐车卸车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为卸油设施跨接的静电接地装置。油罐测量孔应有接地端子,以供采样器、测温盒、导电绳子等接地。需接地的设备应与接地干线或接地体直接相连,不得彼此串联。接地电阻不大于100Ω,容量大于50m3油罐接地点不应少于二处。油品的输油、输气管道的法兰接头、胶管两端、阀门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2)其他导静电措施。其他措施主要有汽车油罐车采用导电橡胶拖地带,以消除油罐车运输途中产生的静电;在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危险场所的入口处设置人体导静电的接地柱,以消除人体静电;场地喷水,增加湿度;在储油罐进口设静电缓和器;油料中加静电添加剂;在油罐车装卸系统消静电器等。
3、避免或减少静电放电机会
静电产生也往往伴随着静电流散,如果自然流散就不会形成危害,但以火花放电的形式流散,就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避免形成或减少放电的机会,也是防止静电灾害的措施。
(1)金属设备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相邻设备形成等电位。罐、管、泵都有良好接地,与零电位大地相通,使他们彼此间成为等电位,则无发生电火花可能。如设备、管道用金属法兰连接时、铁轨和鹤管之间、灌桶间的灌桶嘴和灌装油桶之间等都必须设置跨接线,汽车油罐车和灌装油管路之间应设置临时夹(卡),使之成为导静电通道。
(2)油品静置,正确选用检测工具。储油容器内的静电来源主要由油品输送过程中,油品同管道摩擦,泵、阀门及过滤器等部位能产生大量的静电,流入储罐中后,在储罐中产生静电,静电电位随装卸结束后逐渐下降。因此为防止静电事故的发生,对刚进油和运输后的容器进行检测作业时,油品需静置一段时间,保证容器内静电荷泄漏后,方可进行检尺、测温、采样等作业。测温盒和采样器必须用导静电的绳索,并与罐体进行可靠连接。油罐的测量口应当设置铜(铝)护板、导尺槽、接地端子。检尺时,测尺应沿尺槽下放上提,测量过程中应将护板盖好。严禁使用化纤布擦试测量、取样、测温器具。
4、防静电危害的安全管理
(1)进行防静电危害安全教育。必须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防静电危害安全教育,在业务培训中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规章制度、设备检查都要有防静电方面的具体内容。
(2)建立防静电设施档案。绘制各场所静电接地分布图,详细记载接地点的位置、接地体形状、材质、数量和埋设情况等。所有防静电设施、设备必须有人负责定期检查、维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3)检查测试。每年春、秋季应对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进行测量,并建立测量数据档案。若接地电阻不合格,应立即进行整改。
导致油品燃爆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只要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相应安全技术措施,预防油品燃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三篇:加油站产生静电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
加油站产生静电的主要因素及预防措施
产生静电的主要因素有:汽车油罐车在运油过程中产生静电;接卸过程中储油罐产生静电;油品在输油管线中流动产生静电;油品流经过滤器、泵和计量器时产生静电;作业人员人体产生静电。加油站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卸油前连接好静电接地线
输油管线与储油罐都安装有静电接地装置,卸油前必须连接好静电接地线,正常应卡在车体与油槽连接的裸漏金属部位,做到先接地后卸油,否则视为违章作业。
2、检测接地电阻值
加油站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每年至少在雷雨季节前检测一次其有效性。油罐、站房和罩棚的接地电阻不得超过10欧姆;所有加油机和油枪必须确保良好的等电位连接,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配电箱要有良好的防雷接地线,金属屏蔽两端要良好接地,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欧姆;输油管线的电阻值不超过30欧姆,卸油时静电接地夹电阻值不超过4欧姆。
3、经常检查加油枪胶管上的金属屏蔽线和机体之间的静电连接
加油机胶管上的屏蔽线和机体之间的静电连接由于经常移动,有可能发生断裂,从而造成静电事故。某加油站曾经发生过在加油过程中汽车油箱爆燃事故,经检查是加油枪上的静电接地导线断裂造成的。所以操作人员应经常检查加油枪胶管上的静电接地导线的完整性。
4、严禁向塑料桶直接加注汽油
向绝缘的塑料桶直接加注汽油时,由于塑料的绝缘会使桶内的油品静电荷大量积聚,静电电压很快升高,当静电电压升高到静电放电电压时,发生静电放电引燃油蒸汽,发生火灾事故。正确的操作是将油品加入铁桶内,再将铁桶提到安全区域,通过漏斗将油品注入塑料桶内。在向铁桶内加注油品是必须保证枪口触到桶底,不能喷溅式加注,而且流速要控制在不大于1米/秒。
5、严禁向摩托车油箱或汽车汽化器直接加注汽油
不能向摩托车油箱直接加油因为:大部分摩托车油箱是塑料制造的,相当于向塑料桶加注油品;而且摩托车发动机在油箱下方,刚刚熄火后温度较高,万一撒落油滴就有燃火的危险。
直接向汽车汽化器加注汽油易发生回火引燃发动机外的油品。
6、作业人员要穿防静电工作服,以消除人体静电
化纤面料服装在穿着磨擦时会产生很高的静电电压,会产生静电火花,具有相当的危险性。所以,加油站员工的工作服必须是防静电面料或全棉面料,不允许穿化纤服装上岗操作,更不允许在加油站现场穿脱、拍打化纤服装,以免静电引发事故。
第四篇:油库、加油站场所的雷电及静电安全防护
油库、加油站场所的雷电及静电安全防护
雷电和静电极易引起易燃易爆场所气体的燃烧和爆炸,黄岛油库因雷击引发的灾害,至今历历在目。众所周知,油库、加油站历来都是防十四大防静电的重点。但是从近几年的检测情况看,油库、加油站场所雷电静电的安全防护设施并不完善检测也不规范,还存在着较多隐患。为确保油库、加油站的安全,应该从设计、安装、验收、使用、检测等环节加强防雷防静电工作。
油库、加油站防雷防静电装置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新、改、扩建工程项目防雷装置设计未经防雷主管部门审核,竣工未经防雷主客部门验收。
1.2未按规范设计或没有进行防雷防静电设计,施工时现场临时指挥施工队伍施工,没有防雷防静电装置竣工图纸,给以后的维护工作留下严重隐患。
1.3 装置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销售企业收购、租赁、控股了大量油库和加油站,这些油库和加油站中大部分的防雷防静电装置隐患多、设置不规范,还有部分老库、老站由于不能满足新规范要求而且是出现新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a)部分油罐、罩棚、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等设备设施没有接地,或只有一组接地,不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15599-1995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等标准,存在遭受直击雷的隐患。
b)接地引下线无断接卡,接地极与引下线焊接,不能对接地电阻进行检测;接地断接卡采用螺栓连接,不加装防松垫片,接地螺帽松动,连接不牢固;有的接地装置长期不维护,断接卡螺栓锈蚀严重,造成接触不良;有的接地引下线断裂,有的接地引下线长达几米水平敷设在地面上,有的用一根接地线串接几个需要接地装置,错误采用串联接法。
c)进出油泵房、污水处理间等生产装置无线接地设施,不能防止感应雷和杂散电流的侵入。
d)油罐接地体距罐体不足3m,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的安全距离;油泵房、油罐梯子入口等处没有人体静电释放装置;有的油罐呼吸阀没有设置阻火器,又无避雷针对呼吸阀进行保护。
e)油库、加油站地上或管沟敷设输油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处、拐弯处设置防雷防静电的接地装置不全,接地引下线线径不够,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输油管道法兰、阀门未用金属跨接线实行等电位连接,跨接接触电阻值大于0.03Ω,跨接线径不够,材质不统一,不能有效消除法兰间和阀门处的放电现象。未对加油站卸油胶管及加油枪胶管的接地泄漏电阻进行测量。
f)加油站未按规范要求安装专为油罐车卸车跨接的静电接地报警仪。仍使用静电夹,接触不良情况大量存在,存在安全隐患。
g)没有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侵入的措施。电源和信息线路未采取屏蔽接地保护,未安装电涌保护器,造成加油机、IC卡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容易遭受雷击电磁脉冲的袭击,使系统损坏失灵。特别是近几年来,油库、加油站大量使用微电子设备,部分油库、加油站防雷功能比较脆弱,在每年的4至9月雷雨季节,总要遭受雷击,导致油库、加油站无法正常生产。
h)未采用共用接地。不符合“加油加气站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的要求。有的加油站卸车接地就在油罐区旁边却单独埋设接地体,而不是与油罐共用一个接地网,实行等电位连接。
1.4 接地电阻测试不规范。接地电阻测试时,不打开接地装置所有断接卡或者只打开部分断接卡进行测试,也没有逐个对接地极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接地电阻的方法不正确,测试的接地电阻值是不准确的,有的只进行了一次测量,未进行复测,也未对断接卡的接触电阻进行测量。在实际检测中,检测人员因嫌断开所有断接卡麻烦,不打开或只部分打开断接卡,测试结果数值很低,以为接地很好,但实际是对整个接地装置状况掌握不清,后果是严重的。
1.5 测试记录不规范。只对一个断接卡的接地电阻进行记录,而不是对所有接地极的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测试人、复核人、负责人签字不全。解决油库、加油站防雷防静电装置常见问题的措施
2.1 加强油库、加油站建设前期的防雷设计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消除雷击隐患。按照有关规定,新、改、扩建工程项目防雷装置设计实行审核制度,经防雷主管部门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进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装置竣工后实行验收制度,未取得验收合格证书不能投入使用。
2.2 防雷防静电工程大部分为隐蔽工程,竣工后应及时绘制防雷防静电接地分布图,详细记录接地点位置、接地体形状、材质、数量和埋设情况。竣工资料存档备查。
2.3 金属油罐必须做环型防雷防静电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其间弧形距离不应大于30m,接地体距罐体的距离应大于3m,油罐的呼吸阀、阻火器、量油孔、人孔、光孔等金属附件必须保持等电位连接。加油站每个埋地卧式油罐的两组接地必须将接地断接卡露出地面,以便进行检测。加油站罩棚及站房一般使用避雷带进行保护,站房房顶的广告牌等金属物应与避雷带相连,金属顶罩棚其金属构件应通过柱筋或敷设扁钢与接地装置相连,为使雷电流分多路引导泄入大地,降低雷电在附近导体或电线、电缆上的感应电势或电流,每个柱子都应作为引下线,但至少不少于两根引下线,距地面合适位置(0.3~0.8m之间)留出断接卡,其外部包裹塑钢板应可靠接地,以防积聚静电。
2.4 所有防雷防静电接地引下线须设断接卡,接地断接卡须暴露在明处,不应埋入水泥、沙子中或地下,断接卡须用2个M10(室内)或2个M12(室外)的螺栓连接并加防松垫片固定。接地应采用并联方式,即每一设备应用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体端子或接地干线连接。断接卡与接地线不应水平放置在地面上,断接卡距地面高度为0.3~0.8m之间,断接卡的接触电阻值不大于0.03Ω.2.5 地上或管沟敷设输油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处、拐弯处均应设置防雷防静电的接地装置,接地引下线可采用圆钢、扁钢、多股铜铰线等材料,线径截面积不少于48mm2,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输油管道法兰、阀门应该用金属跨接线实行等电位连接,跨接线径不小于16mm2,材质可选用多股铜铰线、镀锌扁钢等,在一个区域内应该使用统一材质、规格不小一致。当法兰用5根以上螺栓连接时,法兰可不用金属线跨接,但必须构成电气通路,其法兰之间的电阻值不大于0.03Ω。测试加油站防雷防静电接地电阻时,应对卸油胶管及加油枪胶管的接地泄漏电阻进行测量,以保证胶管两端导通良好。
2.6 加油站油罐车卸车时使用接地装置是否可靠十分重要,卸车时发生静电起火,引起燃烧、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应该是加油站安全监控重点。目前,国内厂家生产的静电接地仪,能够满足检测跨接线及监视接地装置的要求,投入费用不高,但对保证加油站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加油站都应该安装卸车静电接地报警仪。
2.7 供配电系统要有重复接地,采用NT-C-S系统。与电柜(箱、盘)、发电机机座、加油机等设备都要实行保护接地,与接地装置可靠相连。
2.8 油库、加油站的供电、IC卡、液位控制等系统应采用铠装电缆或导线穿钢管配线。配线电缆金属外皮两端、保护钢管两端均应可靠与接地装置相连,实现人户前感应雷电流得到释放。
2.9 信息系统的配电线路首、末端与电子器件连接时,应装设与电子器件耐压水平相适应的过电压(电涌)保护器(SPD),供配电系统的电源端应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的过电压(电涌)保护器(SPD),电涌保护器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接地装置应和电气设备装置、电源地连在一起形成等电位,接地电阻小于4Ω。目前,有可靠的定型产品供选择。新、改、扩建工程应该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在电源和信息等系统安装电涌保护等。
2.10 加油站的防雷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电子系统接地、SPD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2.11 测量接地电阻的基本步聚:
a)检查、校验仪器。
b)用可燃气体报警仪检查测试场所是否存在可燃气体,确定现场没有其他危险爆炸物品;
c)确认被测设备处于静置状态;
d)测量各断接卡的接触电阻;
e)用防爆工具打开所有断接卡,用ZC-18接地电阻测试仪进行接地电阻测量,在不同方向至少测量2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该点的接地电阻值;
f)所有各点测试完毕后,恢复断接卡,测试恢复后断接卡的接触电阻值,如果大于0.03Ω.需进行处理(使用导电膏等),使断接卡接触电阻小于0.03Ω;
g)记录测试情况及数据。
结束语
从当前销售企业油库、加油站防雷静电装置的设计、施工、安装、检测、维护等环节看,还存在较多不规范的地方,亟待加大工作力度,提高防雷防静电减灾工作认识,规范防雷防静电工作,以确保油库、加油站的安全。
第五篇:加油站静电危害及其防护
加油站静电危害及其防护
[摘要]对静电的危害进行简要的论述,对加油站产生静电的条件进行分析,并从四个方面给出加油站预防静电的措施。
[关键词]加油站 静电 防护
中图分类号:O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20020-01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电阻率很高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制品的广泛应用和现代,生产过程的高速化,使静电可以积聚到很高的程度。同时,静电敏感材料如轻质油品、火药、固态电子器件等生产和使用,使静电造成的危害越来越突出。我国近年来在石化企业曾发生30多起较大的静电事故,其中有数起损失达百万元以上,如上海某石化公司的甲苯罐、山东某石化公司的胶渣罐及抚顺某石化公司的航煤罐都因静电造成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
一、静电的危害
1.爆炸和火灾爆炸和火灾是静电最大的危害。静电能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放电,出现静电火花。在有可燃液体的作业场所(如油料运装等),可能由静电火花引起火灾。在有气体、蒸气爆炸性混合物或有粉尘纤维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如氧、乙炔、煤粉、铝粉、面粉等),可能由静电火花引起爆炸。
2.电击由于静电造成的电击,可能发生在人体接近带电物体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带静电电荷的人体接近接地体的时候。电击程度与所储存的静电能量有关,能量愈大,电击愈严重。其关系式如下:W=1/2CV2。
式中:W-静电场的能量,J;C-电容,F;V-电压,V。
但由于一般情况下,静电的能量较小,所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所引起的电击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人体可能因电击引起坠落、摔倒等二次事故。电击还可能使工作人员精神紧张,妨碍工作。
3.妨碍生产在某些生产过程中,如不消除静电,将会妨碍生产或降低产品质量,例如,静电使粉体吸附于设备,会影响粉体的过滤和输送。
如在聚乙烯的物料输送管道和储罐中,常发生物料结块、熔化成团,以致造成管路堵塞。经分析发现是对静电消除不力造成的。
静电还可能引起电子元件误动作,使某些电子计算机类设备工作失常。
二、加油站形成静电危害的条件
静电虽然随时随地都会产生,但却不一定构成危害,因为静电危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静电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应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
(一)存在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物资
静电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对静电敏感的物资,且静电放电的能量与火花足以将其引燃或引爆。
油料及酒精、二甲苯等挥发性物资容易散发蒸气,这些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范围时,遇到火源就会爆炸,此种混合物称爆炸混合物,此种浓度范围界限称为爆炸极限。当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一旦产生静电火花,则可能引发爆炸事故。爆炸混合物的爆炸极限并非为定值,而是会随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及空气中含氧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与测试条件也有一定关系。表1为常见几种易挥发物资的爆炸极限。
(二)有静电产生的条件
在仓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静电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物资在装卸、输送过程中容易因摩擦而产生静电,油品在收、发、输送过程中也要产生静电,粉体、灰尘飞扬可产生静电,人员在作业中的操作、行走也会产生静电。
(三)有静电积聚的条件
对于任何材料,静电的积聚和泄漏是同时进行的,只有静电起电率大于静电泄漏率,并又一定量的积累,才能使带电体形成高电位,产生火花放电而构成危害。
(四)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大于最小静电点火能
虽然仓储活动极易产生静电,但是,只有当产生的静电积聚起来,在一次放电中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或等于危险物资最小静电点火能,才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三、加油站防静电措施
(一)工艺控制
1.控制油罐车卸油方式。加油站在接卸罐车油品时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卸油管距罐底不大于0.2m。且底部形如伞柄状或切成一定角度,以减少产生的静电荷的数量。
2.采用密闭油气收集系统。
(二)静电接地
静电接地是将储存容器、管道及其设备,通过金属导线和接地体与大地连通而形成等电位。跨接是指将金属设备以及各管道之间用金属导线相连形成等电位体。加油站静电接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地上或管沟铺设的输油管道的始端、末端,应设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不大于30Ω。
2.加油站中汽车罐车卸油场地,应设罐车卸油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为卸油设施跨接而设置的静电接地装置,宜采用能检测跨接是否良好及有报警功能的静电接地装置。
3.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的输油管道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不少于五根螺栓连接的法兰,在非腐点蚀环境中,可不跨接。
4.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Ω。
5.接地体不应少于两根,可用角钢、钢管垂直铺设,埋地深度不应小于2.5m,两根接触地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少于2.5m,铺设在地下的接地体不应刷漆。接地体的最小尺寸:圆钢直径为8mm;角钢厚度4.5mm;扁钢截面为4×12mm2,厚度4mm。接地线必须连接有效,不得把几个应与接地的干线连接在一起,防止损伤,并应铺设在便于检查的地方。
(三)限制作业条件
为了避免开油面最大静电电位,防止静电事故的发生,对刚接卸的油罐和运输后的油罐车进行人工检测时,油品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保证容器内静电荷的消散。《加油站管理规范》中规定罐车需静置15min后方可进行计量检测。
(四)人体的防静电
加油站员工在爆炸危险场所频繁作业及接触设备,可能由于带电从而引发事故。人体由于自身活动与带电体接触而产生静电。人体穿戴衣物,由于材质不同,在穿戴、脱下时所产生的静电有差异。因此,加油员不允许穿戴化纤衣物,应穿戴棉织品的衣物。在加油站不能用化纤和丝绸类纱点擦拭加油机、油罐口、量油口等部分。在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座椅,也不要用人造鬲或化纤材料做靠垫的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