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20: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山东法制报>理论与实务 第3版

 

日期:20110916  作者:

王立强

来源:山东法制报 【 查看PDF版】 

司法确认机制实现了诉讼与仲裁、行政调处、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该项机制引导人民群众正确选择纠纷解决途径,及时有效地将各类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讼之前,能更好地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笔者通过对当前人民法院开展司法确认工作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针对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案件当事人及基层群众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1、由于当事人双方法律知识的欠缺,达成的调解协议存在主体错误或遗漏必要当事人的现象。由于当事人所处地域文化环境及文化水平不同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用语存在模糊、歧义及不规范等现象,有的调解协议中存在大量的乡土俚语及俗语。

2、基层群众对司法确认程序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样。由于各地开展宣传及学习、培训情况的不一样,导致各地群众对司法确认程序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表现出差异性。有的地方的群众对司法确认程序不了解,而无法正常启动司法确认程序。

(二)人民调解组织或调解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1、人民调解组织组成人员或调解员的准入标准太低。人民调解组织组成人员或调解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有些调解组织未建立规范的调解案件档案管理制度。

3、调解组织对司法确认工作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不一样。

(三)法院在司法确认工作中表现出的问题。

1、法院内部办理司法确认案件的业务部门不一样。有的法院由立案庭办理司法确认案件,有的法院据立案案由分到审判业务庭,由民庭或商事庭办理,也有的由法院的派出法庭办理。

2、司法确认流程不规范。各基层法院在司法确认流程上各行其道,没有统一规范的流程,对于不同类型案件的司法确认执行流程不一,不能充分发挥司法确认的方便快捷性,有个别案件反而增加当事人诉累。

3、调解协议内容瑕疵的调整问题各地法院做法不一。司法确认程序中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内容进行审查,在遇到调解协议内容有瑕疵时,有的法院在不违背调解协议内容的情况下予以用法言法语进行调整,有的法院“忠”于原文未作调整。

4、司法确认受理案件范围不统一。有的法院将司法确认案件的受理范围界定为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民商事、行政诉讼、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有的法院除民商事、行政诉讼、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外,还拓展到执行领域;有的法院将司法确认案件的受理范围限定为民商事领域。

5、司法确认案件案由表述不统一。有的法院将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案件案由与诉讼案件案由一样表述为某某纠纷案,有的法院表述为申请确认某某纠纷案,有的法院表述为某某纠纷调解协议确认案。

6、对申请法院确认民事调解协议的时效理解不统一。有的法院认为申请法院确认民事调解协议效力的时效等同于民事合同一般的诉讼时效,即二年的时效;有的认为应适用法律关系本身的诉讼时效;有的法院认为申请法院确认民事调解协议效力不受时效的限制。

7、实践中几种特殊情形能否申请确认或再提起诉讼认识不一致。一是当事人未经工伤或者残疾等级认定,或者虽已经认定但协议非按规定足额赔偿的,此类协议能否申请司法确认的问题。二是已经通过司法确认的纠纷,当事人再次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是否应该受理的问题。

8、司法确认决定书或不予确认决定书的文书制作无统一格式。决定书的文书制作无统一格式,当事人称谓,审查过程及审查依据应否从文书中体现,如何体现,各法院认识和实践做法均不统一。

9、实践中由于不开庭对证据进行质证,审判人员担心当事人可能会恶意串通,以协议的方式规避法律,损害他人、集体、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审判人员对通过司法程序确认协议非常谨慎。

对策与建议

(一)当事人和调解组织方面。

1、加大对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的宣传发动工作。改进宣传方法、研究宣传内容、增强宣传效果,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诉前司法确认机制的内容、确认的方式方法,以及该机制在及时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和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诉前司法确认的积极性,以合理分流民间矛盾纠纷,真正体现调解优先的原则,定分止争,促进和谐。

2、做好基础工作,强化对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法院应加强对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工作及工作互动,对司法确认案件实行归口管理,具体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3、协调相关行政司法部门狠抓相关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学习,奠定确认工作基础。

(二)法院方面。

1、司法确认流程应以便民为主。统一司法确认流程,以便利、快捷、运转流畅高效为原则,由立案庭受理司法确认案件,以案件类型、案件管辖分流至相关业务庭进行司法审查和确认。

2、司法确认程序既要贯穿严谨原则又要体现出快捷原则。首先,实行当事人承诺原则,由当事人承诺:没有恶意串通、规避法律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自愿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其次,实行当事人同时到场,当面询问当事人原则;最后,对违反法律规定情形的调解协议,不予确认原则。司法确认程序要体现周期短,程序简明、方便、快捷的原则。

3、逐步健全司法确认长效机制。通过请示、汇报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反映司法确认化解社会矛盾的功效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对非诉调解的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业务培训机制。

4、统一司法确认案件的受案范围和统一案由。

5、统一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时效。《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已将调解协议等同于民事合同的性质,且管辖权也允许如合同纠纷一样约定管辖,所以诉讼时效也应按一般民事合同二年诉讼时效来计算,时效从调解组织、调解员签字盖章之日起计算。

6、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错误的救济措施。如果出现了审理不严致使确认了依法不应确认的协议的情况,可参照民事诉讼法的审判监督程序,由当事人申请或者虽未有当事人申请但法院发现确有错误的,可以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撤销确认决定,使确认决定的强制执行力归于消灭。但对于确认决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宜到此为止,不宜再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否定性的认定。

7、统一规范司法确认文书的制作。对于确认决定书应体现对调解协议的真实性、自愿性及合法性审查。并告知司法确认决定书作出后的法律效果,及当事人不履行协议的后果、当事人申请执行的权利以及申请执行的法院等。对依法应当不予确认的情况,应详细说明不予确认的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权利 救 济 方式。

第二篇: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二千多年前,著名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就曾说过:认识法律不意味着抠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在现代法律科学中,最重要的推进也许就是从以分析性态度转向以功能性态度对等法律。着重点已经从戒律的内容转向实践中戒律的效力,从救济是否存在转向为实现戒律的设计目的而设立的救济能否获得以及是否有效。当前在急剧变化的重大社会转型期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因利益格局调整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错综复杂。在大量的矛盾和纠纷面前,人民法院被推到第一线,处于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中。在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大格局中,人民法院怎样有效地履行司法职能,不仅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对司法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强调指出:政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只有以化解矛盾为主线,才能担负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人民法院依法正确及时有效地审判案件只是基本的职能所在,而通过处理案件、协调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不同性质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人民法院的新职责,也是对人民司法提出的全方位、高层次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对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认真分析,并积极探索增强司法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确保人民司法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一、问题与挑战

(一)案件审理难度加大。集中体现在,一是案件数量不仅明显增多,而且类型新,法律关系复杂。以本院为例,以前,我院受案数每年递增幅度均在5-10%之间,而受案数比猛增41%,达1900件,其中新类型案件、法律调整空白型案件共38件,增幅高于传统类型案件20个百分点。尤以农村土地承包、企业股东权属、房地产权属纠纷呈高发态势。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还不够完善,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何准确适用法律,统一司法尺度,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二是群体性诉讼日益突出。我院依法受理的企事业单位解聘聘用制人员引发的纠纷、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纠纷、企业转、并、破产引发的纠纷等十五起案件,涉案人数均在十人以上,对这些案件的审理涉及个人切身利益,加之部分当事人不能理智地对待法院的裁判,动辄以缠诉闹访相威胁,给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三是社会对法院司法活动的关注度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审判活动中,如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是法院面临的一大难题。四是司法有限性与公众预期之间存在矛盾,如人力、财力及司法功能等方面的有限性,对这些有限性的理性思考在当事人中还未形成,而对包青天的期待与膜拜,加剧了两者的落差。

(二)涉诉信访居高不下。我院受理的案件中,涉诉赴京上访3人次,赴省、市、县上访26人次,登记在案的以信件、电话等方式投诉的60人余人次,涉诉信访仍然呈增多和蔓延的态势。值得注意是,涉诉信访出现组织化倾向,特别是违法上访、行为激烈的异常信访、突发信访事件增多,一些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诉讼目的,在起诉时就事先谋划好缠访闹访的手段和方式,对司法进行要挟。如本县三城乡农民张某因林地权属问题与乡政府发生矛盾,在起诉至法院前就多次赴省市上访,在其向法院递交诉状时就明确表示,如果法院不支持其诉求,就到北京上访。再如去年底我院依法受理的市中院指定管辖全椒县居民邹某不服全椒县政府土地确权案,由于没有达到诉讼目的,当事人采取冲砸审判法庭,高举标语冲击县委、人大办公场所,甚至以死相威胁。涉诉信访的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司法资源,也对法院有效解决纠纷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法官队伍建设任务仍很艰巨。目前我院干警队伍的整体状况还是好的。我院现有在职77名干警中,有研究生学历5人,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的占31%,第一学历专科以上占70%。据了解,这在本县各机关单位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市各基层法院也属前列。但存在的问题也明显。主要体现在法官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出现新老断层现象。我院现有法官53人,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9人,40一49岁34人,35-39岁5人,35周岁以下仅一人,30周岁以下人一人没有。出现了近十五年年龄档次中法官严重断层的现象。此外,近年来,我院法官队伍中从一般法官到庭室负责人、院班子成员均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却严重损害了法院和法官队伍的形象。

(四)司法公信度有待增强。虽然近年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今年已分别达到98%和95%,但我们认为这些数字还是不全面的。为更客观地掌握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信任度,我们通过基层组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法院能否公正审判,影响公正裁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事项进行了调研。从收回的800余份有效答卷可以看出,公众选

第三篇:支教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支教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莫代尤

摘要: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支教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支教工作并非取得良好的效果,支教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只有认清支教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支教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真正将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抓牢、抓严,长期监管与执行,才能达到支教的目的。

关键词:支教 问题 对策 教育 均衡 发展

支教,顾名思义,就是支援贫困落后的边区城镇、农村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自教育部于2006年2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轰轰烈烈的支教工作被推上了高潮阶段。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支教工作并非取得良好的效果,支教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只有认清支教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支教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真正将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达到支教的目的。

一、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绝不仅仅是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矛盾的短期行为,是需要一段时间坚持的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无论是支教学校还是受援学校都应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但从支教的现实情况看,个别学校对支教工作还不是很到位的,表现在:一是人员选派上把任教经历差、工作责任心差的人当做首选对象;二是工作方案制定上没有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上积极想方设法、定出规划。有师资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但没有提高的目标要求,有学科结构分析,但无结构合理的计划。教研活动和支教活动结合的不紧密。三是部分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的管理上不到位。

(二)、支教的方式、形式发生了变化,支教对象没有个标准。支教工作的主题应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中层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一些支教教师是迫于压力去支教的,因为如不参加支教,教师的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将被取消。虽然这个硬性规定对于推动支教工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一刀切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多数支教教师的积极性。没有选派支教教师的标准,随意性大,导致素质参差不一。有些学校安排支教教师,不是看农村学校需要哪些专业,也不是挑选本校的强项,而是为应付上级任务,推算今年该轮到哪些教师晋级,便安排这些教师去支教。

(三)、是责任问题。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表现在个别教师支教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受援学校,不任主课、不担任班主任,不住校等等。工作飘浮,造成所任学课成绩在学校、在教办不能令人满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老师,由于“支教”非自己所愿,所以,千方百计想逃避。但又由于有相关的制度在管束着,必须要到相关的学校去“支教”一年或两年。由于是独来独往,对方没看到过真“李逵”,支教教师便来个偷梁换柱,半路给钱请另外“李逵”出山,到相关学校去完成“使命”,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支教”目的。在支教过程中,有的学校没有考虑到教

师实际的困难,特别是支教的老师大多有孩子正在上学,支教后,经常在原校与受援校来回奔波,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农村学校“跟班”的要求,再加上工作上不被重用,难免抱怨,因而支教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二、征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相应的对策。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支教”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给薄弱学校送去春风春雨,所以,应对“支教”加强管理。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进一步做好教师支教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教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支教工作,为城乡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周密安排、长远规划,为整体提升教育做好长期思想准备。无论是支教学校还是受援学校,对支教工作都应精心安排,及早准备,结合教研年活动,积极开展支教工作,把支教工作当做学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要有人抓、有人管、有计划、有目标、做到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互动双赢、不断提高双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支教领导组还应相应地建全档案,及时发现和培养典型,挖掘他们的先进做法、先进事迹。为继续有效地开展好支教工作提供积极的做法和经验,为加快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三)、充分使用,发挥作用。

支教人员应该是学校里的业务骨干,或是管理能手。在选派支教教师 的对象上,也要有个标准或形成制度化,不能夹带随意性或强制性,以免造成支教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支教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向对方学校传经送宝,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为对方做出师德建设、自身学习、教学业务、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榜样,所以,受援学校还要不吝其才,大胆使用,并严格要求,将支教人员安排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第一线,多提供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支教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专业引领作用。同时,受援学校要多关心支教人员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他们更安心于支教工作。

再穷不能穷教育,解决农村“教师荒”,已成为我们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构建长效支教机制,一旦落实,它在未来十几年对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对解决发达与欠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教育失衡问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亦也对教育公平最直接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洪林 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 [期刊论文]安徽体育科技 2002(11)

3、陆友松 质疑“下乡支教” 2003(10)

4、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

第四篇:法院车载法庭送“司法确认”上门

**法院车载法庭“司法确认”送上门

今年来,**法院为推进诉调对接,全面开展司法确认工作,以桥边法庭车载法庭为平台,实行上门立案、上门调解、上门审判、上门进行司法确认,增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实现了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优势互补、职能衔接、协调配合、公正高效”的目标。自八月份全面开展司法确认工作以来,我院共办理司法确认案件270件,社会效果良好。

广覆盖,搭建三大平台。车载法庭有针对性地聘任了一批调解员,包括10名人民陪审员、5名人民调解员,合理确定了3个办案巡回点,即桥边镇新村、土城乡土城村和席家淌村聘请3名信息联络员。与此同时,建立三个对接平台,即与桥边镇政府、土城乡政府和交警大队桥边中队建立对接工作平台,对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矛盾纠纷进行专业化调解;利用两个乡镇每月固定的社会矛盾排查工作例会,主动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将有关法官、调解人员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编制成册,发放相关人员,确保信息畅通,使法院与相关部门以及群众的沟通更便捷,化解矛盾纠纷更加及时、便捷、高效。

一对一,实施对口指导。确定2名资深法官联络桥边镇与土城村,聘请信息联络员负责法庭和辖区群众的联系,明确法官与信息联络员一对一结对,及时解答矛盾化解中遇到各类法律难题。一是以会代训专门指导。通过乡镇每月固定的社会矛盾排查工作例会的机会,对各村(居)治保调解主任进行道路交通事故赔偿、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调解员走进法庭,旁听法官庭审和调解;另一方面,法官作为调解员主动深入基层调解组织指导调解。三是实行委托调解。对于委托调解的案件,放手不放任,在委托前由法官帮助调解员理清调解思路和方向,以帮助调解员提高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

四有利,促进矛盾化解。车载法庭始终坚持服务群众,依靠基层的工作思想,按照有利于群众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办案、有利于借助当地资源即时化解纠纷、有利于扩大司法效果的宗旨,极大地增强了法庭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力度,提高了法庭调处民事纠纷的效率。一是减轻群众诉讼成本。在办理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减轻当事人诉讼成本。二是提高调解组织的积极性。通过上门立案、上门调解、上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上门进行司法确认的方式,及时开展司法确认工作,使调解组织调解积极性更高,同时在法律上给予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严程序,四项制度达效果。一是规范的司法确认方式。专门印制了司法确认申请书、受理通知书、确认决定书、不予确认决定书,所有文书格式规范、言简意赅。同时将司法确认申请书分发到各乡镇司法所、村民委员会以及诉调对接单位,如有需要司法确认的,只需一个电话,法官即可上门办理。二是便捷操作程序。当事人提出确认申请的,法院确认非诉调解协议可在申请当日完成,最长在受理后的第2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大大节省了司法资源。三是完善的对接程序。通过规定非诉民事纠纷对接程序、诉前民事纠纷对接程序、委托调解程序、参与调解程序、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执行程序,做到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就地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就地实施诉调对接。四是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尽量组织司法确认,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与年终评奖、评先、评优、晋级挂钩。

第五篇: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提出,是新世纪全面加速人民法院建设步伐的重大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基层人民法院如何迅速适应这一要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当前基层人民法院实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充分认识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诸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寻求符合当前基层法院实际的对应之策,以全面增强基层法院的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

当前“司法能力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法官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基层法院工作多年,对基层法院在司法能力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利用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与大量工作在审判一线的基层法官就司法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本文拟从基层法院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三方面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加强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是指基层法院及其法官认识和把握司法活动规律,依法运用司法手段惩处各类犯罪,解决矛盾纠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具备的条件和本领。基层法院在中国特色法院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数量大、人员多、辖区广、任务重的特点,直接处理大量的各类案件和纠纷,其司法能力如何,对人民法院履行职能,维护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司法能力与党依法执政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肖扬院长在分析阐述司法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党的执政能力贯穿于党领导的包括司法活动在内的全部实践。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是人民法院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的重要任务,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由此,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息息相关。人民法院是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调处纠纷等重要职能。法院司法能力是否增强,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所以,人民法院的整体司法能力和水平必须与党依法执政能力相适应。

(二)增强司法能力建设,是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显著标志,是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最终目标要求。人民法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案件质量就好,冤假借案就会杜绝,社会公平、正义之灵魂就显现无疑;有一个科学的审判机制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就会大大的提高审判效率,降低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诉讼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人民法院公平、正义的形象,就会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一座丰碑,所以增强司法能力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三)增强司法能力,是当前法院应对挑战,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人民法院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基层法院的司法能力和水平与党和国家大局和自身的形势、任务相对照,确实存在思想认识、审判机制、队伍素质、物质装备及管理水平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准备,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开拓创新,才能适应司法为民之需要。

二、当前基层法院在司法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肖扬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科学地概括了新时期人民法院重点要完成的“增强司法能力”的六项任务:一是增强惩罚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二是增强依法调解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三是增强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的能力;四是增强支持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能力;五是增强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六是增强正确适用法律、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就是人民法院当前抓紧完成好的头等任务。对照这六种能力建设任务,找出当前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客观、全面分析,找到改进问题的途径,指导当前工作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当前基层法院在司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僵化。主要有三方面:

1、对司法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有两种倾向:一是改革“无用论”。认为:最高法院颁布的第一个《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早以完成,回过头来看,改革的成果主要在法院内部进行调整和规范,但由于整个法院体制未能随之变革,部分人对改革的前景信心不足,产生“改革光在内部进行是徒劳无用的思想”。二是改革“无关论”。认为法院改革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事不关己,采取等、观、望的态度。“两论”思潮带来法院工作缺乏朝气与活力。

2、对近几年改革中确立的现代司法理念持怀疑态度。认为:“司法独立、公平、公正、效率、透明、法官职业化”等现代司法理念在我国当前政治、经济体制下难以做到,于是仍我行我素,重实体轻程序,不注重职业道德和司法礼仪,与律师拉拉扯扯,与当事人频频庭外接触,少数同志甚至走上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之路,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

3、管理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案办案,不钻研法理,不研究新型案例,热衷于请示汇报、审委会讨论定案,逃脱责任追究,造成案件质量差、效率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缠讼、上访就不可避免。

(二)管理机制行政化。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法院行政化管理体制没有根本改变,严重地阻碍了新时期法院现代管理理论的确立和实施。对照肖扬院长提出的“六项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不适应”。

1、现行基层法院人员管理体制不适应专业性很强的审判管理工作。当前基层法院仍沿用地方主管、上级法院协管的管理体制,法院班子怎么建,主要由地方组织部门按照公务员年轻化及行政管理能力要求进行调配,随意性大;行政官员充实到法院领导班子中,一夜之间就变成执掌天平的“特权”法官,既管理法官,又有最终拍板定案的权力。此举不仅造成外行管理内行的不科学性,更重要是对法官职业化建设的一大冲击,造成部分法官精英被埋没,有些原则性强,不太听领导话的被淘汰。目前,基层法院审判资源严重不足,但又无人才愿进的原因与法院管理体制行政化有关。

2、审判管理方式行政化不符合现代审判规律。现代审判规律要求法官独立审判,法官只尊重法律,拒绝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与压力。当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方式仍普遍采用行政化管理,法官不论法学水平实践经验高低、强弱,一律叫法官,下级服从上级,重大案件的立、审、执要逐级汇报、审批、签发。结果造成审案法官不能依法定案,这样就必然出现法官学习钻研法律的动力不足,依赖思想严重,甚至不负责任,从而导致承办的案件质量差、效率低。

3、审判委员会的行政作用不利于自身职能的发挥。当前,基层法院仍沿袭法院独立审判,而不是法官独立审判,与之相适应的审委会带有浓厚行政特色,其成员法律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成员有的甚至才进入法院工作,这样法律知识水平组合的审委会讨论定案的质量难免出现明显的、人为的错案、冤案。如:某法院审理的佘某某杀妻冤案,不正是上级订框框,审委会把关不严的严重后果吗?

(三)法官大众化。全国法院每年所审理、执行的近千万起案件中,80%以上是基层法院完成的。因此基层法院法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亦反映出法院司法能力的高低。目前,基层法院法官水平大众化是客观存在的,这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其一,众所周知,目前基层法官主体主要来源于80年代报考的待业青年、复转业军人及90年代招入的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机关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走上了审判岗位,且目前大多都是中层骨干力量。虽然在九十年代大都通过自学取得了法律大专以上学历,但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法学理论基础差,在法律条文的适用、立法精神的理解等方面研究的不深不透。如讨论案件较少从法理上陈述理由,多从常理、常情上分析。对新型案件和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很少从法律规定的角度作深入推敲,而是依靠层层请示解决;法律文书缺少深入的说理分析,给人以死搬硬套和格式化、大众化的感觉。其三,现行基层法官管理方式属公务员管理模式,由地方组织部门负责法官的考察、任用和调离;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相一致。因此,法官们缺乏终生献身法律的信心,缺乏抵御行政干预的意识和能力,突现了法官身份的大众化。众所周知,法律是一门艺术,一个法官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美国法官爱德华考文曾说过:“要在法律上成为专家,一个法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才能勉强胜任”。由此可见,现时基层法官水平仍处在法官职业化的初级阶段,与新时期法官职业化的要求差距甚远。为此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四)物质装备陈旧化。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对基层法院基础设施、物质装备建设的政策有所倾斜,基层法院的物质装备有所改善。但从总体而言,基层法院的管理手段还比较滞后,现代化程度较低,设施陈旧老化,交通、通讯工具滞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债务沉重,办案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的法院法官的工资都无保障。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直接结果是造成法官人才的严重流失,审判资源与人民群众的诉讼需求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综上影响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四大问题,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司法理念的认识及地域差别等众多因素在基层法院的集中反映。在新时期法院改革过程中正确面对、客观分析这些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克服制约因素,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新机制,筑牢基层法院的各项保障基础,才能真正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

三、创新管理,司法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

创新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随着人类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出现而出现,是推陈出新的动力。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很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通过管理手段的创新,才能带来司法理念的变化与确立,促进审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法官队伍的职业化、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司法能力建设与创新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代化的司法管理手段促进了司法能力建设,同时司法能力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样促进了法院管理的现代化。反之,管理水平陈旧落后,必然导致法院司法能力不足。由此可见,当前针对影响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四大因素,从创新管理入手,与时俱进,是增强基层司法能力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司法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兴、图强、发展、进步的灵魂。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厉行改革,改革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改革的必然结果。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法院改革的两大任务,要实现两大创新,前提是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司法能力的提出,是在现代司法理念基本定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因此新、旧司法理念的矛盾斗争必然存在,这是新生事物发展规律所确定的。所以,我们基层法院党组织就必须站在改革、发展的高度,通过学习和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现代司法理念及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

(1)要充分认识到《纲要》颁布实施后的重大意义。《纲要》是新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文件。《纲要》第39条涉及到“审判方式、审判组织、诉讼程序、证据制度、法官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虽然主要进行的法院内部体制和机制层面的改革,但《纲要》实施后,为推进深层次的法院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为促进观念更新,确立一系列现代司法理念,推进司法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因为《纲要》的实施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广泛的涉及到司法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诉讼程序、执行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司法监督和队伍建设等内容。并明确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能够确保在会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并成立了司法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正式起动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论证工作。其后,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为司法改革提供了新的宪法依据,特别是人权概念入宪和加强对私有财产及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的提出,充分反映了现代司法理念的正式确立与运用,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2)充分认识到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这一重大决策,启动了新时期中国法制及司法改革进程,到目前已二十七年,其间改革的进程已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的特点: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关系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实践证明,我国司法改革几乎是与同一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悲观、失望,必须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才能客观地、能动的面对挑战,改革创新,迎接未来。

(3)充分认识司法体制改革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改革方案和措施的确立,改革的时机、力度、速度的把握都应充分考虑社会认识能力和承受能力,都应无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否则,改革就难以顺利实施,更不得取得成功

(4)充分认识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国资源,同时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和做法,大量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均有差异。同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残余思想尚存,左的思潮还未彻底肃清;因此,改革中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步发展,推动体制改革进程。教育全体司法工作人员提高以上四个方面的认识,是解决当前基层法院存在“认识僵化”的重点。主要方法是将现代司法理念及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定位、特点、要求、重大意义及改革的艰巨性,贯穿于学习教育计划中,落实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采取请专家讲课,组织辩论会、研讨会、参观访问等形式统一思想认识,激励全院工作人员改革创新,推动司法能力建设步伐。

(二)提高物质装备科技化水平,是增强司法能力的前提

物质装备现代化是司法能力建设的外在形式,是开展审判工作的前提条件。各基层法院,首先要抢抓当前国家对基层法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重点倾斜的机遇。迅速将建设具有现代司法理念、科技化的现代审判机关纳入本法院发展蓝图。以“三区分开”为目标,从外部结构到立案、审判庭、通道的安全、监控及办公室、合议庭、档案室的内饰、布局,着力体现现代司法特点。其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提高物质装备的科技含量。普及微机局域网,实现上下级法院联网。实现案件流程管理、监督、资料浏览查询、行政公文起草签发、归档等,均在网上进行。同时建立庭审活动、机关安保、车辆、人员出入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力求达到办公设施科技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实现信息系统便捷化、数据资料共享化。其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二是争取国家国债资金投入;三是与先进地区有关部门接成帮扶对子。

(三)建立、健全审判管理机制,是司法能力建设的保证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改革的任务是:改革、完善法院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独立、公正、高效运转的司法体制。根据任务要求,很显然当前基层法院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以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从体制、制度上改革创新,构建符合现代审判规律的司法体制和审判管理方式,保证其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正确有效的执行适用法律是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国家司法体制改革还未定位的情况下,基层法院要提前实现“三个转变”:

(1)领导班子由行政化向专业化转变。人民法院是一个审判专业化很强的国家机关,领导班子执掌着公平、正义的天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由此可见,一个低专业水平的领导班子难当此重任。笔者建议:在目前体制下选配基层法院领导班子成员时,上级法院党组织应多做地方党组织协调工作,提拔任用法院内部、中层正职、有学历和审判实践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法官,或从上级法院中挑选优秀法官下派任职。这是目前构建基层法院领导班子专业化的最快途径。

(2)审判管理方式行政化向审判管理现代化转变。实践以证明:法院审判工作管理行政化手段,已不适应现代司法理念的新形势要求。《纲要》的实施以为新时期法院审判方式的确立建立了一定基础,但还不完善。笔者认为,首先是构建审判管理信息化体系,才能促进审判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司法公正、公开、透明。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作用,全面推行立案、审判、审监、执行工作流程管理。使案件从立案开始到审理、审判、执行等环节的情况按规定程序要求输入电脑。实现立、审、执、审监分离以及流程控制权与审判权分离,有效的对案件审限、程序、卷宗材料的归档等问题实现全程监督管理。实现案件结案与微机报结同步。确保无案件超审、执期限,各环节程序上无差错。其二,构建适合审判规律的管理体系。

1、取消成建制的业务庭,构建法官独立审判的合议庭。合议庭内设主审法官1名、助理法官2名,实行法官负责制。

2、扩建司法警察队伍,扩展职能,担当起执行、送达等工作任务。目前,为解决执行工作中的裁判权及强制措施命令权的问题,法警在执行工作中按需要向主审法官申报审批后,拿着主审法官的裁定书、决定书、搜查令再实施。

3、构建学术研讨式的审判委员会,其成员必须是经严格考试,具有资格的法官精英,其职能主要是研究新型疑难案件,对法官申报讨论的疑难案件提出指导性意见,严把案件质量关;考核选拔法官、助理法官。组织法官开展研讨等。

(四)加快法官职业化进程,打牢司法能力建设基础

增强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过程。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队伍素质的职业化水平进程,只有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才能成为新时期法院工作的中流砥柱。根据法官职业化要求,当前基层法院一是立足实际资源,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的原则,从狠抓基础教育出发,鼓励和支持法官们和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学历教育,积极拓宽学习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听专家、学者授课,以考促学,充实图书资料,通过局域网论坛,组织研讨会、辩论会的形式讨论审判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通过轮岗交流,尽量培养法官素质能力,逐步建设一支符合现代审判工作需要的职业化法官队伍。二是提高法官政治和经济待遇。以优厚的经济待遇突出法官职业化特色,高薪养廉,吸引优秀人材进入法院工作。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出法官精英,被淘汰的法官另安排做审判辅助工作,工资待遇必须有重大差异。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人材成长竞争激励机制,突出法官社会地位。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法官保障机制。通过立法,建立法官终身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法官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保证法官职务的相对稳定性。从而解除法官后顾之忧,使其能专心依法行使职权,真正成为法律的忠诚的执行官。

(五)规范化的制度建设,是司法能力建设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中,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高水准的领导班子、先进的物质装备、科学管理体制、机制、职业化的法官队伍,必须有科学的制度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建设,积极探索和构建全方位的动态管理模式,才能有条不紊的保障司法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过去制度体系不健全,出问题无章可循,处理问题长短不齐的现象,修订、完善一套体系完整符合新机制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规章制度覆盖面达“无空子可钻”,努力做到人人有章可依、事事有章可循,使法院各项工作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实现平稳、高效运转。

其二,以科学的规范为依托,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起全方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机制,将部门考核与个人考核紧密结合,将各项工作任务根据不同工作性质细化、量化,科学的分解目标责任,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具体,形成上下协作、环环相扣的全方位目标管理网络,创造一个各尽其力、团结奋斗的新格局。

其三,积极探索用人机制的新方法。在用人方面,将提拔、晋升、评优,全部与工作业绩挂钩,并将优秀的系统理论运用到管理中,将每个工作人员的信息资料,包括个人基础信息、表彰奖励信息、案件质量信息、调研文章信息、职业道德信息等全部录入微机,实现人员管理信息化、公开化。对空缺岗位实行凡进必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实现人事管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为以后法官员额和分类管理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在改革中发展,管理在创新中飞跃,我们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与时俱进,充分挖掘有利条件,发挥群体合力,走创新管理之路,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必定步入快车道。

下载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院司法确认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确认申请书

    司法确认申请书 申请人:徐冬香,女,汉族,1964年8月26日出生,住宣州区溪口镇东华村麦一组,系谢春来妻子,联系电话:***谢锋锋,男,汉族,1988年7月26日出生,住址同上,系谢春来儿子,联系......

    司法确认申请书范本

    司法确认申请书 申请人: 申请人: 申请人XXX与XXX因XXXXXXXXXXXXXXXXXXXXX纠纷。于XXXX年XX月XX日经应城市XXXXXXXXXXX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达成如下调解协议: 1、2、3、 现......

    司法确认申请书

    司法确认申请书 申请人:***,男,生于*年*月*日,汉族,甘肃省**县**乡**行政村**自然村,职业(农民)。联系电话 ******。 申请人:***,女,生于*年*月*日,汉族,甘肃省**县**乡**行政村**自然村,......

    司法确认申请书

    申请书 古浪县人民法院: 我站与满兴辉因财产损害纠纷,经古浪县定宁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与当事人满兴辉达成书面调解协议,请人民法院确认该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调解协议附......

    浅谈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张刚 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对其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各项自律、自控机制进行的再监督,......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招投标是一种竞争性的工程发包方式,也是工程建设领域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的一种市场交易活动。近年来,全国各......

    浅议1231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1231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省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教师谢素清 12315经过了由最初的申诉举报电话,发展成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申诉举报网络,进而建设12315行政执法......

    浅谈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0 年 05 月 10 日 05: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编辑:聚焦山西(忻州) [字体.大.中.小] [打印]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农村信用社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