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

时间:2019-05-12 20: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

第一篇: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

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正在加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

3月26~30日,来自全国各地上百名乡村建设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官员,齐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缙云县河阳村,参加以“构建平衡互哺的城乡关系”为主题的首届河阳论坛暨2015批判传播学年会。与会代表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有美丽的外表,记得住乡愁更多源自其美丽的“内心”,特别是乡村文化和历史的记忆、传承与发扬。遗憾的是,当下中国很多乡村文化已经在混凝土和钢筋的裹挟中被严重边缘化。

在复兴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建设好乡村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毕竟,那里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

乡村文化“空虚”化

论坛首日正赶上河阳村朱氏宗祠举办三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各地宗亲代表数千人纷至沓来,包括三十六行队、十八狐狸队、推车队在内的踩街队伍,沿街串巷进行表演,当地村民大摆“状元宴”,大街小巷布满餐桌,盛情款待八方来客。

传统祭祖文化在河阳村完好地延续,并不代表在其他各地乡村也存留完好。常年从事乡土建筑调研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告诉本刊记者,不少刻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祠堂,都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几乎无人在里面活动,有的祠堂甚至变成了牛、羊等家畜待的地方。

不仅如此,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在城镇化浪潮中,正在加速消失。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

经过历史多次洗劫,还残留在乡间原野的传统文化余脉正在衰落。很多传统的风俗、礼仪、表演艺术正在面临失传危机。

不过,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广覆盖,农村人可选择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如看电视、听广播、看书读报、上网、打牌、跳广场舞等。

但是,本刊记者在农村调研发现,有些文化设施并不受农民“待见”,背离了文化惠民的政策初衷。缙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局长沈挺峰对本刊记者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应该是让有需求的农民,均等享受文化服务,而不是设施全覆盖,平均化。农家书屋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还是有效果,可是对一些小村,同时也是山村的地方,出外打工的人多,我们把桌子、凳子、书架、书都送过去了,结果没人看,所以它们就常年关着门,里面也落满灰尘。”

此类情况并不独见,本刊记者调研中还听到一个故事,在一个送电影下乡的放映现场,只有一个老人,放映员说:“大爷你也回家吧,很冷啊。”老大爷说:“我回家了就没人给你锁门了。”

浙江财经大学博士洪艳以浙江省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文化礼堂”为对象,研究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洪艳在调研中发现,文化礼堂虽然改善了村庄的文化生态,为村民的文娱活动提供了公共空间,但是村民的参与情况和活动室的开放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些礼堂只在领导检查时才开放,村民也认为文化礼堂跟自己关系不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群众更愿意去宗教场所参加规律性、仪式性、平民性的活动。

清华大学博士沙垚告诉本刊记者,他在陕西农村调研时惊讶地发现,现在农民有钱买智能手机了,可是一些乡村的中老年男性居然用它看黄片,而且还毫不避讳地说:“可以定期去镇上的网吧更新,一个片子一块钱。”

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是政府外部的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可是在今天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经出现断层。而政府送给基层的有些公共文化服务正在遭受“水土不服”,农民“不买账”,乡村文化建设在实际意义上面临“空虚”化。

村庄“空心化”的连锁反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农业先是服务工业化,后是服务城镇化,乡村发展的动力耗尽,形成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以及人口和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

春节期间,本刊记者在陕西眉县一农村看到,60岁的郭姓老农一个人守着新建不久的三层楼房,里面的家具已经蒙了一层灰,气派的房子里总感觉冷飕飕的。他告诉记者:“女儿出嫁了,儿子和儿媳都在市里上班,孩子他妈也跟过去照顾孙子了,要等到除夕夜才能一起回来。”

其实,春节一过,农村里很多两三层的楼房里,就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被冠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之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去城市务工了。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孝德对本刊记者说,城镇化过程中,因撤点并校、拆村进城、公共投资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乡村“空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5.4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

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乡村文化建设陷入乏人组织、乏人创造、乏人保护、乏人传承、乏人享用的困境。

“很多风俗、仪式、手艺活、表演绝活,只有村里的中老年人懂,会弄,缺乏接班的,一旦他们离世,这些民间的文化也就跟着入土了。”河北永年小西堡村的李大爷无奈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很多乡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境况显著改善。可是,一些被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如何避免过度行政化与商业化的干扰,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霞,以她调研的甘肃西和乞巧节(传承了千余年历史,被誉为“七夕节”民间风俗的活化石)为例,告诉记者,2008年西和乞巧节申遗成功后,过度的行政参与和城市商业化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使乞巧节自身的精神传承和文化认同出现了偏离和异化。本是以民众为主体,自发、自愿、自主庆祝的节日,被政府与媒体主导的“晚会”式庆典喧宾夺主。

拥有美好初衷的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何在农村遭受“冷遇”?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赵月枝告诉本刊记者,政府的文化下乡活动背后有个共同的“城市中心主义”问题,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比如每年浩浩荡荡的送书下乡活动,真的是每个乡村都需要吗?青年人都进城务工了,剩下的老人、妇女、小孩,有多少人去读农业科技的书?至于电影下乡,刚上院线的片子太贵,送下去的又大多是农民看过的老片子,是都市文化的“残羹剩饭”。这种居高临下的福利主义思想,只把农民当作城市文化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参与性。

探寻多主体共建

沙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在田野调查中最大的发现是,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时代,农民们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寻找乡村文化的出路,只是他们的声音被由知识精英、政府和市场精英所垄断的话语所掩盖,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农民的表达,误以为他们是“失去主体性”的沉默的大多数。

以陕西皮影戏为例,1980年代以来,皮影戏遭遇了衰落危机。但皮影艺人却在妥协中找到了一条适应时代的生存之道。一方面,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皮影戏表演者,以惊人的毅力坚守着,奔赴全球各地演出;同时,他们创造性地将雕刻与演出分离,让雕刻产品进入国内外收藏、礼品、家居市场,用皮影雕刻产业的可观收入补助皮影演出业,带动演出艺人。

赵月枝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全国各地流行的农民春晚,表明农民正在创造自己的文化,他们不仅借鉴了央视创造的春晚形式,而且在上面表达农民自己的生活内容。

“农民春晚大联欢已经成为目前最受村民欢迎、参与热情最高的文化活动。”缙云县文化馆副馆长楼焕亮介绍,“缙云县253个行政村目前有126个在举办乡村春晚。农民平时打工在外多,春节期间难得一聚,谁有才艺谁就可以上台表演,比较有草根文化特色。”

赵月枝认为,建设乡村文化首先要对当下的“城市中心主义”视角进行纠偏,真正从“三农”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性,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性。

雷霞提醒,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政府行政力量的参与功不可没,但是要谨防“保护性”破坏。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的“难兼容”问题,沈挺峰对本刊记者说,基层干部要注重分类管理,通过每年的年终评估,对群众反馈良好的文化服务给予加倍奖励和补贴,而对群众反应冷淡的服务则可以暂时搁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在站博士后林玮认为,针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衰落问题,可以审慎启动商业资本力量,利用资本的自发流动性,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避免有开发利用可能性的文化遗产消逝或博物馆化,从而带动文化在城市和乡村的流通、竞合与互生。为了避免资本的逐利性可能对缺乏现实生活土壤的乡村文化以毁灭性冲击,必须确立文化引导资本,而非资本控制文化的路径。基本思路是:在乡村中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养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

河北张家口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王东宾提出,破除乡村文化的“空虚”化,首先必须打破现阶段的城乡依附关系,恢复乡村社会的自主性空间,吸引人才回流。不过,政府十多年推动广播电视、电信、金融服务、公路、客车等“村村通”工程以来,所有“村村通”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借助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今日农村已经涌现出大量的“淘宝村”、“淘宝镇”,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勃勃生机,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才也开始回流,城乡之间的鸿沟有望弥合,乡村文化建设的美好未来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二篇:如何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政府从中尝到甜头,争先恐后发展起乡村旅游。但全国许多地方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缺乏创新,照搬其他地区旅游项目,发展思路与理念大同小异,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本文以《重庆梨博园旅游总体规划》为例,对同质化竞争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进行经验总结,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创新进行探讨。

独具魅力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梨博园位于永川区海拔600米的黄瓜山上,黄瓜山近几年正在重点打造中华梨村景区。项目地位于中华梨村北部,其规划用地903亩。有箭竹湖、斧头山、梨树等资源。项目地面积不大、海拔不高、资源不丰、文化不深,如何在这样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做成一个出色、出彩的规划成为摆在每个项目组成员面前的难题。如何在众多乡村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如何对项目地进行定位?如何既能让甲方满意、政府满意,又能让当地居民受益?这几个问题能否找到答案,也成了我们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

通过对项目地资源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项目组认为,梨文化是旅游区的核心文化,需要进行深入挖掘,要将梨文化的内涵做足、做够、做精。把梨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并将文化内涵延伸,涉及爱情文化、养生文化、乡村文化、戏曲文化。

确定文化主线后,使得规划脉络更清晰,但仅有文化还不够,还必须将这种文化进行物化,通过一定的硬件载体和软件载体展现出来。在梨文化主题的开发上,项目组确定从时间、空间、文化维度进行三维立体开发。

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解析,立足于资源分布现状和开发建设条件,将旅游区空间布局确定为 “一心五区”。一心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五区分别为知书达“梨”——梨文化体验区、梨园春色——梨园观赏区、诗“梨”人家——农业观光体验区、杏雨梨云——休闲养生区、万“梨”长征——时尚运动区。

在“一心五区”的空间布局上,项目组策划了一系列与梨相关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区定位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六大策略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可谓遍地开花,乡村旅游规划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项目雷同,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区域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化,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新形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如何创新,笔者通过对梨博园的总体规划,以及以往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读者交流探讨。

1、沟通是前提

良好的沟通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是指既要在前期打标阶段多与甲方沟通,又要在中标后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与甲方多交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始终。纵向方面是指既要与甲方、业主多探讨,又要向旅游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等各个部门多汇报,涉及旅游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

2、资源是基础

任何旅游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进行天马行空的乱编,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而乡村旅游景区更多的属于资源依托型景区,因此更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划,要将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味发挥到极致。

3、文化是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景区是缺乏生命力的。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众多的乡村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缺失,因此导致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严重,大多数游客去就是“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区变得苍白,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4、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多方面的,涉及规划的方方面面,既要有理念的创新,又有要产品和项目的创新,大到一个项目的案名、形象定位、分区,小到一个标识系统、景观小品,都需要创新。尤其是在项目的设置上,更要有超前性和创新性,才能满足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乡村生态景观为基底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的生态体验农业项目,也可以打造一种情趣化的乡村生态环境,也可以营造一种创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5、落地是标准

落地性、可操作性对旅游规划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落地性成为了检验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参与不同规划项目的过程中,笔者都深深感觉到,几乎所有的甲方都把落地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一个旅游规划再有创新性,再能打动领导者的心,如果最终不能落地,这个规划也是失败的。

6、多元是趋势

多元化包括旅游产品和产业互动两方面的内容。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趋势了,必须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设置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此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因此,旅游规划还必须突破单一的旅游产业,形成泛旅游产业整合,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乡村旅游规划更应如此,既要关注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规划经验,从乡村旅游的含义、发展趋势,到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全国布局以及乡村旅游扶贫政策都有深刻见解,拥有多项乡村旅游规划案例,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

第三篇:引导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

引导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

作者:武沁宇《光明日报》(2016年09月25日 06版)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乡村生产、生活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撑。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总书记的指示既是对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又为当前乡村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新思路、新路径,即引导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

乡村文化作为类群性和地域性文化是维系农村社会有序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反噬效应和不适应性,集中反映在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理论失效以及圈层结构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乡村文化的乱象本质上是两种文化演化和发展路径冲突的结果。一种路径是乡村糟粕文化与资本文化的匹配,劣币驱逐良币的破窗效应被放大,乡村文化伦理底线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在与农村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的对抗过程中,农村固有的优秀乡土文化不断被吞噬,存续空间不断被压缩和挤出。另一种路径是乡村文化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无论是乡村文化还是城市文化,文化都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得以延续、发展和创新。乡村文化的停滞必然阻碍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显然,上述两种路径不应是乡村文化演化和发展的方向。只有适应现代化的现代性要求,引导乡土文化文明化现代化才是根本出路。

把乡村文化置于文化建设框架下推进

乡村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势。没有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就很难形成。推进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必须把乡村文化置于文化建设的框架下进行。一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乡村文化,确保乡村文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用乡村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乡村文化发展,让乡村文化建设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轨道推进,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乡村文化。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改革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发展和创新乡村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政策来源和资金来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上反映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全貌。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应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手推进,紧紧抓住改革这个办法,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和人事制度改革、财务预算决算与审计制度改革、乡村文化活动效果评估体系改革以及群众监督机制改革等,构建一揽子改革内容和改革措施,从而激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杜绝乡村文化建设主体虚置的问题,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到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上来。

畅通内生、外生两条路径运行机制

乡村文化建设根本上是靠机制运营的,畅通的运行机制是乡村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乡村文化运行机制主要由内生和外生两条路径构成:一方面,尊重乡村文化的自我生长规律,鼓励乡村文化内部创新。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改进和优化乡村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多样化发展、多形式创新、多样态繁荣,发展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进程,在参与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在发展和创新中增进乡村文化的多样性,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另一方面,强化外生文化的引导和感染作用,用先进的城市文化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和创新。建立城乡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创建多种文化下乡渠道,用城市文化引导乡村文化的发展,推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特征、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现代性乡村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重要载体

乡村文化不是独立的存在,乡村文化贯穿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全过程,与农村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息息相关。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牢牢抓住农村发展的主旋律,把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农村发展中。美丽乡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组织形式,当然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发挥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作用,引导乡村文化嵌入美丽乡村建设中,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打造美丽乡村;另一方面,在美丽乡村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和繁荣乡村文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排斥乡村文化,而是要把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使美丽乡村的“美”具有文化的内涵。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文化关系到农民的福祉,必须作为重大的文化民生问题常抓不懈。乡村文化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拓展,在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引导和推进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并在文明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留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记住乡愁乡音。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破解文化才能创新

破解文化才能创新

今年我一直致力于和采用“精益创业理论”的企业与政府机构共事。我总结了很多心得体会,并把它们整理成Innovation@50x(让创新提速50倍),详情见我的个人博客。(http://steveblank.com)

我所遇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创新挑战就集中在企业文化上。

创业公司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标准,而想要重建创新的企业则必须重构现有的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如果没能成功改变企业文化将会使公司为创新投注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并不只是伟大技术、重要兼并和优秀人才的简单叠加,它需要一种能与之匹配并相得益彰的文化。通常这意味着要对企业现有的文化进行改变。劝服员工放弃旧有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去采用新的标准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事实上,企业创新经常伴随着董事会指派CEO下达一系列员工准则、推出一系列宣传海报和一天工作的研讨会而开始、结束,于是便催生出了典型的“创新戏剧”,而并未推动一丝一亳的所谓的创新进展。

麦肯锡公司的两位咨询顾问Terry Deal和Arthur Kennedv曾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在这本书中,他们指出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被速记为“我们在自己公司的做事方式”。

企业文化主要分为四大构成要素:

?价值观念/信仰――制定公司做出每个动作的经营理念,并从本质上体现它所代表着什么

?故事/传奇――关于创始人或员工如何战胜了困难,并获得新订单

?英雄――获得什么奖赏和庆祝,如何变成组织里的英雄

?仪式――企业庆祝什么,如何庆祝

企业文化的力量

Convergent Technologies(聚合科技),我加入的第三个创业公司,让我开始明白了企业文化的力量。我们这家疯狂的创业公司的价值观念和基本信仰全都体现在“硅谷海军陆战队”这个名号里。如果加入“海军陆战队”的这个想法不能激起你的兴致,那你就无法加入;如果它能激起你的兴趣(特别是20岁出头的荷尔蒙“爆棚”的年轻人),那么你就会为了加入我们而一战到底。

在我加入“海军陆战队”的时候,公司已经有了大量的“打破不可能概率”和“创新就在你脚下”等故事。据说当时的创始人已经建立了一台完备的计算机来配合单回路的线路板,并使用最新的英特尔微处理器以操作系统和办公室应用向其他的电脑公司销售完整的台式机智能终端(个人电脑的先驱),并且CEO在唯一的一次会面过程中成功让一个满脸写着“我没有一丁点儿兴趣”的顾客完成了4500万美元的产品订单。

后来每一单价值上千万美元的生意都会被庆祝,我们的销售人员还会把完成此订单的销售员视为英雄;当有特别定制的工程计划被要求匹配言过其实的销售承诺时(几乎每个订单都会这样),这个工程师也会被大家视为英雄;当我们的销售人员连夜乘坐长途夜航航班去促成订单时(这种事经常发生),我们也会视其为英雄。

最后,这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仪式来庆祝每一个大订单。CEO会在现场给大家分发价值100美元的账单和25000美元的即时奖金,这一段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了好多年。有一次他甚至在我们主要走廊的墙上用油漆喷绘了一段训词以提醒我们按时货运新产品,对此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30年后我依然历历在目。

我的头衔、商务名片和工作说明描述了我的工作职能,以上那些不成文的价值观、故事、英雄和仪式等都指导着我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做出更好的成绩。

企业文化的诊断结论

在进入一家企业之前,你就可以很好地get到它的企业文化。例如,企业会说:“我们很重视我们的员工。”但却为经理主管人员提供专用停车点、私人自助餐厅和奢华的办公室,并且告诉你这只是公关战略;或者如果一个CEO骄傲地吹捧他们的企业孵化器,但这个孵化器的停车场在下午5点15时空空荡荡……

通过在随意的咖啡和午餐时间段旁听,我了解到了比读完所有的企业使命报告或自助餐厅张贴的鼓舞人心的宣传海报更多有关企业价值观、信仰、英雄和仪式的东西。在第一维和第二维的公司里(那些执行或拓宽现有商业模式的企业),故事往往以英雄和不顾现有流程而成功做成某项新业务的叛逆者为中心。而所谓的仪式在这些公司里面都是关于组织改编、升职、授予称号或加薪等。

这些核心的价值观念、信仰及其伴随的故事、英雄和仪式等,也定义了谁在组织中很重要和公司想要吸引谁。例如,一家公司极其重视财政业绩,那么它的故事、传奇和仪式就可能包括某位英雄是如何帮助公司从供销商那里省下了5%的费用;或者如果一家公司聚焦于发展突破性产品,那么他们的英雄、故事和仪式就将有关于产品创新(例如苹果公司的Mac,iPod和iPhone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

破解企业文化

因为创新往往是有意进行的而非偶然,所以企业需要破解他们的企业文化。这类似于在你自己的公司内部进行心理战。那是一个谨慎的、精心规划的过程,需要与人力资源和财政部门协调配合。

1.评定你公司现有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并让员工理解。

2.传递一种对新的价值观的需要,鼓励员工转换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其实挺难的。它开始于透彻地思考公司想要赖以生存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3.有组织、有规划、齐心协力地去创造一系列围绕这些价值观念的新的故事、英雄和仪式。

4.在创造新的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要将公司的激励项目(酬金方案、奖金、升职等)与新的价值观念相匹配。

一个公司如果想要创建创新文化的话,它需要那些关于谁创建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新的客户的英雄和故事。关于新的产品线的故事会催生一个疯狂的想法。也许是一个老派经理的英雄曾派了最好的团队进入企业孵化器,也许是一个分公司总经理创新了后来的产品并把它成功变成了一系列产品等。这些仪式和奖励需要支持这一类型的创新(而不只是现阶段一味地执行)。

文化变革几乎总是会遇到困难――反对变革(我们总是会这么做),淘汰、退化(世界改变了,但我们的价值观念没改变),互相矛盾(我们口头上承认我们的价值观念,却从不真正地执行它们)。但是通过改变激励措施整合破解和加强企业文化将会使文化变革变为现实。

而文化创新的结果就是一家大型企业将会有着统一的意志,反应迅速、敏捷、富有激情。

第五篇:乡村文化礼堂

浙江:乡村文化礼堂让农民“心有所寄”

新华网杭州8月29日电(记者何玲玲、谢云挺、冯源)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28年居全国之首,2012年达14552元。农民在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需求日益旺盛,精神荒漠化也苗头渐显。

为此,浙江省自2012年起,从建设乡村精神文化地标———文化礼堂入手,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让其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

文化礼堂:村庄的精神文化地标

天目山下的临安市清凉峰镇杨溪村,村里有座孝子祠,如今成了村里的文化礼堂。77岁的陈根莲老阿婆时常去,看着“学子榜”上两个留学美国的孙女的照片,乐得合不拢嘴。

临安市2012年初在全省率先探索兴建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内核的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包括“两堂五廊”:行礼的礼堂、学习的讲堂和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市委宣传部长张燕说,展示内容有表达主流价值的规范元素,也有结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元素。

这座孝子祠除了原有的匾额、楹联、画像、家训和族谱之外,还设立“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和“贡献榜”,为村里的革命烈士,劳动模范、孝子贤媳、优秀学子、老寿星、历任村干部等列名。村文化宣传员郎洪荣说,这些资料都是百姓们踊跃提供的。

作为今年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浙江省将在全省农村首批建设1千个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的建设主要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不大兴土木,而是通过在室外统一使用LOGO、在室内醒目位置悬挂国旗和“浙江价值观”标语等方式,实现精神内涵的统一。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建设文化礼堂是建设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文化礼堂将以农民群众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乡村社会精神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和谐。

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野研究员认为,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文脉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因此,需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而农村文化礼堂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礼堂文化:从单纯娱乐到精神升华

根据浙江省委宣传部编制的《文化礼堂操作手册》,文化礼堂专门设立了春节迎新礼、学童开蒙礼、国庆成人礼和重阳敬老礼。例如,成人礼选在国庆节举行,就是要体现“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主题,体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临安市上田村今年年初在文化礼堂举行了新人礼,四对新人与全村村民见面、诵村规、唱村歌、向父母敬茶,作孝敬承诺。新人们还把各家的泥土和溪水融合在一起,浇灌在礼堂前的连理树下。新人们都说,这样的仪式让人很快对村子产生了亲切感,一辈子忘不掉。

提到新人礼,村党总支书记潘曙龙说起了几年前的一桩憾事,有一个新媳妇嫁过来没多久就要离婚。“我们村住得分散,现在不像以往,邻里走动少了,她嫁过来了我们都不认识,如果当时就有‘新人礼’,我相信他们就不会闹到离婚的地步。”

陈野认为,这些仪式是以对父母、家庭、族群、家乡和祖国的精神依恋、寄托和回归为基础,从中升华出民族情怀、集体意识、共同价值观等精神家园的支柱。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说,与以往的基层文化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礼堂寻求家与国、古与今、内与外的结合,注重内生性、延承性、持久性,旨在实现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

文化之魂:为心灵安放提供依托

上田村村民的祖先是武将出身的吴越王钱镠,好武民风也有好勇斗狠的流弊。而如今,村文化礼堂组织了武术协会、书法协会,全村百姓“文武双全”。临安市委书记邵毅说,农民“身有所栖”后就要解决“心有所寄”的问题,文化礼堂是一个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公共载体,为他们提供心灵安放的依托。

“传统村落有市集、庙宇等固定的集会场所,是当时村民互相交流的‘精神家园’,现在的农村同样需要有‘精神家园’。”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顾希佳说。

湖州市吴兴区移沿村的文化礼堂今年要举办12场“幸福舞台”文艺演出,6场“幸福讲堂”讲座,20场“幸福礼堂”文明礼仪培训。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朱旭峰为此忙得不亦乐乎:“老百姓来看演出听讲座前,还会在村史室里走一走,他们都说,过去的美梦,现在成真了。”

太湖之滨,长兴县滨湖村,夏日里的文化礼堂华灯初上,为村民开启了文化夜生活:电影开播,排舞登场,村民钱凤琴登上舞台,清唱一段越剧,引来大伙阵阵喝彩。村支书史水良说,平时大家办厂经商各忙各的,自从建了文化礼堂,大家又有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和理由。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研究员认为,以往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近距离”为特征的,以个体化关系为依托的人际共同体,由传统道德和文化传统约束农民的行为,而市场经济已经极大地消解了这一共同体,文化礼堂则为重建共同体提供公共空间。

下载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解乡村文化“空虚”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寻根乡村文化[范文大全]

    寻根乡村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有的甚至“扎根”城市,从乡民变成了市民,将他乡变成了故乡,有了新的“根基”。而更多的乡民还没......

    重塑乡村文化

    重塑乡村文化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对家的依恋是所有游子共同点。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许多游子有了“客舍似家家似寄”的陌生......

    乡村文化的

    乡村文化的“丛林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滞后于农村私性文化的发展。对于农村文......

    破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

    着力破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四个化”问题 2017-04-01 09:31:38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23期 朱超满 摘要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是全面研究部署加强和完善党对国......

    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

    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logo设计分享到: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2-01-08 12:58 点击:158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是从年龄上进行划分,是......

    鄂州市破解文化体制改革难题[大全五篇]

    鄂州市破解文化体制改革难题的启示与思考 夏建国刘传坤 文化体制改革是近年的热门话题,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件操作起来很难的事情,从上来下,各级政府没有明确的扶持政府和意见,改革......

    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难题

    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科学的、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诸多原因,归纳......

    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难题

    加快“三化”进程 破解“三农”难题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