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土市镇江子河生态村建设规划
上土市镇江子河生态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 生态村创建工作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要》精神,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当前长远、局部与全部利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型经济发展道路,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为总体目标,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以保护、治理和开发为主线,以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进一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打击人为破坏生态行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经镇党委研究启动江子河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防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2、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决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3、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1、通过1—2年的努力,按各项创建指标达到或超过2001年全区生态示范建设
试点考核验收的Ⅱ类指标。
2、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遏制生态破坏,减轻自然灾害,改善区域生产环境质量。提高环境自净能力;维护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促进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生态村创建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年3月—5月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组长,镇直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干部、居民组长任成员,实行创建工作统一领导。
2、组建示范村创建办公室,从林业、土地管理等单位抽调专人办公,负责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监督等日常工作。
3、落实专项办公经费,从镇财政预算、上级环保部门补助等渠道解决创建工作
经费。
4、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为创建工作获得比较详细的基础资料。
5、拟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二、宣传阶段(2003年6月—2003年8月)
1、组织收看全县生态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全民发动大造声势。
2、在夏家老屋、十担种分别设置永久性宣传标牌。
3、村组道路沿线粉刷大型宣传标语5处。
三、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7年6月)
1、各单位对照总体方案的考核指标,拿出详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2003年9月1日前).2、各单位对确定的建设内容,坚定不渝,狠抓不放,完成总体方案确定的考核验收
指标.四、验收阶段(2007年6月—2007年12月)
做好各项材料、资料准备,提交创建工作总结,迎接检验收。
第三章 生态村重点建设项目
一、生态林业建设 封山育林,保持现有森林覆盖率,维持林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做好林地利用规划,加快林业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建设占90%以上。
2、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规划实施工作,火灾预防,病虫害防治率90%以
上。
3、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彻底消灭荒山,治理好坡耕地。
4、加快“四旁”绿化力度,四旁绿化率90%以上。
5、加快林种结构调整,大力营造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经济林林种。
二、生态农业建设
1、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四角尖、杨家湾、洪家畈组为重点,建立有机茶示
范基地。
2、加大有机肥推广力度,化肥施用量折纯小于280公斤/公顷。
3、农业秸秆利用率85%以上,畜禽粪便处理率90%以上。
4、加快利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业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率。
5、加快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三、生态旅游建设
加大旅游建设力度,做大做强省际边贸旅游文章,鼓励村民投入旅游三产,力争旅游收入占农村人均收入的30%以上。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由林业站、派出所负责,确保野生动物保护率
100%。
五、生态工业建设
1、实行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江子河油料厂、砖瓦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坚持达标排放。大理石等非煤矿山生产坚持保护性开发。
2、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第一关和“三同时”制度。
六、生态家园建设
1、启动江子河村改水改厕试点和人畜饮用水工程,力争农村卫生饮水率达95%
以上。
2、大力开展康居点建设,受益户达200户以上。
3、全面启动组级公路通达工程和砂石化工程,公路通户率达85%以上,程控电
话普及率90%以上。
第四章 投资估算
一、投资规模
生态林业建设7万元; 生态农业建设8万元; 生物多样性保护5万元; 生态家园建设40万元;
总投资60万元。
二、资金来源
生态创建工作的整体性决定了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具体资金来源如下:
1、各级封山育林补助资金;
2、国家林业分类经营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3、国家以工代赈资金;
4、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
5、镇级财政资金;
6、其它方面投入的创建资金。
第五章 效益分析
一、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使我镇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完善,系统内、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和能量转化保持良性循环,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大为提高,环境自净能力、绿色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公众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意识大大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安静、祥和的居住环境,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二、经济效益
良好的生态系统,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环境保障,项目建成后,将逐步体现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年新增500万元,人均约1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新增约350元。至2007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200元以上。
三、社会效益
通过“山、林、水”的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使山场、土地、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结构趋于合理,可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逐渐增多,特别是水资源涵养林的建设和封山育林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静化空气、防止旱、涝灾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稳定有积极作用。
第六章 保证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为加强对示范村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创建工作领导组,负责创建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组织。并组建生态示范村创建办公室,机构设在经济发展办,从农技、城建、林业等单位抽调精干人员专司其职,具体负责创建过程中的建设规划、技术指导和
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监督实施。
二、资金措施
认真贯彻“行政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在生态林业、农业建设上,以自筹为主,在小集镇环境综合治理上,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单位与群众集资相结合,辅以城镇维护建设费、基础建设配套补助等;在污染防治上,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单位自筹为主,辅以环保专项资金贷款的办法解决;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上,凡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按“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足额征收排污费,完善“三
同时”制度。
三、人口措施
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加重了对土地资源的能源的压力。人口的过度增长必然消耗大量资源。因此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树立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尤其重要。
四、宣传措施
加大生产环境知识宣传力度,强化环保国策意识,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多途径开展生态创建教育活动,增强全镇人民为生态创建工作作贡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规范档案管理
建立规范化档案管理体系,确保验收期间提供准确完整资料,包括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创建过程中的文件材料、会议材料,各种照片、光盘和整理、搜集、分类、归档确定专柜保存,确保专人负责。为保证创建工作的成功,提供一整套的高标
准软件环境。
六、建立目标责任制
为确保创建工作的成功,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由镇政府与江子河村、镇直各单位责任人签订环保目标责任状,实行一级管一级。在保证无重大污染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发生的前提下,高标准完成生态创建工作,把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年度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单位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年终督查,年终
考核,严格执行奖惩。
第二篇:生态村建设规划
达埔镇达德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我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环保局《泉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泉州市级生态村创建考核验收(试行)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现就开展创建市级生态村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达德村基本概况
达埔镇达德村位于永春县北部,距永春县城19公里,省道305线公路贯通全村,辖区内溪流流域系晋江上游山美水库的主要支流之一。全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1114户,总人口4106人,耕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180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6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秀美山村。村庄的主要产业结构以旅游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全村现有芦柑、香蕉等名优水果65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从农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生态优势,根据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重点开发和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创建生态示范村的具体项目为依托,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突出问题,加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生态建设基础,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努力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以人为本原则。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进步,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帮助和引导农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科学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绿化与基础设施共建,一方面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另一方面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饮用水资源水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4、注重实效原则。生态示范村创建规划,应立足于农村当前的实际,在对农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创建方案,努力做到创建与管理并重,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使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总体目标
利用2年的时间,通过保护和建设,有效遏制生态破坏,改善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使村庄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态文明,珍惜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积极利用新能源,做到区域经济高效化,农产品无害化,经济发展绿色化,达到并提升生态示范村的标准和生态旅游区的档次。
三、创建实施的主要内容
1、村庄饮用水源地的治理。保护饮用水源地,种植水源涵养林等。计划2年内在达德流域两侧种植生态公益350亩,同时对境内1360亩生态公益林派专人管护并有效保护好生态植被,在村自备饮用水源地设立警示标志,并鼓励和引导村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净化水源,最终使全村的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计划动员村民改厕45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成立一支7人的农村环卫队伍,建设垃圾收集池13个,配置环保垃圾箱22个,配备垃圾转运车1部,实行垃圾“户集、村收、乡运输”统一处理,确保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
3、计划在各角落、村道安装路灯50盏,在主干道、公共场所安装路灯15盏,使全村角落亮化达到90%以上。
4、强化沿溪两岸的绿化、美化。达德村水资源十分充沛,桃溪流域贯穿整个村,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为进一步美化村庄,将对溪道进行整治,清理溪道内杂草、污泥、废物;整修溪边防护堤1000多米。对溪流两侧进行绿化,按“河边柳、路边桉、房前屋后造观赏林”的规划要求,计划植树500多株,营造四季“树荫、叶绿、花繁、果硕”的新村景色。
5、建设安全文明村庄街。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对村庄大道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6、加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认真宣传国家有关政策、路线、方针,提高广大村民的利用和保护土地的意识,坚决制止非法占有耕地和林地的现象发生,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保护森林资源,成立护林防火小分队,配备必要的防火器材,设立防火警示牌,聘请2名护林员,负责日常山林管理,杜绝乱砍滥伐现象发生。
7、加强生态经济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按照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引导发展规模养
殖小区,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村庄周围、庭前屋后种植经果林木,使庭院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
8、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是创建生态示范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农民生态意识,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必须整体推进。一是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乱砍乱伐林木,不捕、杀野生动物,不污染环境,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生动、具有实效的“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二是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计划建设农民健身运动场所1个,建设农家书屋1处,增设中老年活动室,结合农村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9、加强动植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村两委从自身做起,制定相应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严禁加工、销售、捕捉、食用珍惜动植物。回归大自然生态平衡。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依据
根据达德村创建生态示范村实施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和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对一些项目工程的投资进行估算。
(二)总投资估算与计划
达德村生态示范村建设总投资245万元,其中2010年计划投资145万元,2011年计划投资100万元。
2010年具体治理内容及投资是:
1、村庄饮水污染的治理。在水源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营造生态公益林250亩,并保护好现有的公益林1360亩和生态植被,共需投入25万元;对溪道进行整治,清理溪道内杂草、污泥、废物;整修溪边防护堤1000多米、计划植树500多株,共需投入70万元。
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投入20万元建设垃圾收集池13个,配置环保垃圾箱22个,配备垃圾转运车1部,组建一支卫生保洁队伍。
3、鼓励农村改厕40户,共需投入20万元。
4、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计划建设农民健身运动场所1个,建设农家书屋1处,增设中老年活动室,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期,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投入10万元。
2011年具体治理内容及投资是:①村庄饮水污染的治理:生态公益林100亩,并派专人管护好1360亩的生态公益林和一些绿化植被,共需投入40万元;②完善环保设施,组建一支环
卫人员,需投入10万元;③投入15万元改厕30户。④村庄亮化:各角落、村道安装路灯60盏,在主干道、公共场所安装路灯25盏,需投入35万元。
(三)资金筹措
达德村生态示范村建设资金的来源,镇村自筹资金万元,其中村自筹85万元,镇政府配套120万元,申请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补助40万元,共计投资245万元。2010年的建设项目共需投入资金145万元,其中镇村自筹145万元;2011年的建设项目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其中镇村自筹60万元,申请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补助40万元。
五、环境效益分析(一)生态环境效益
1、饮水状况改善效益。达德村饮用水源污染得到治理后,辖区内4106人的饮水问题就有安全保证,同时也给下游人口提供可靠的安全卫生水源。
2、人居环境改善效益。达德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后,村庄可实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可使游客和村民受益。
(二)社会效益
达德村环境综合整治后,可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整洁,人居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安定稳定,逐步成为城里人生态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进一步完善农家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为创建优质生态示范村奠定基础。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4月)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加大宣传力度,制定《达德村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实施方案》,讨论实施计划,为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4月至2011年11月)1、2010年4月底前完成池1座,改厕45户,建设垃圾收集池13个,垃圾箱22个,组建一支7人环卫队伍,配置垃圾转运车1部。2、2010年5月30日前完成种植生态公益林250亩,并对1360亩的公益林进行养护。3、2010年7月底前完成达德村溪流两侧整治,清理溪道内杂草、污泥、废物;整修溪边防护堤1000多米,对溪流两侧进行绿化,种植绿化树500棵。4、2010年11月底前完成建设农民健身运动场所1个,建设农家书屋1处,增设中老年活动室,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期,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5、2011年种植生态涵养林1000亩;改厕30户;完善环卫设施,继续组建一支环卫队伍。
(三)生态村申报阶段(2011年11月)
完成项目建设扫尾工作,整理创建档案资料,做好迎接检查考核的所有准备工作。向市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并争取验收通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驻村挂钩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驻村工作队、村主干、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强化对生态示范村创建的工作部署,明确整治思路、具体措施,分解责任到人,将创建工作列入村务工作考核内容。
(二)强化监督。达德村的市级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列入乡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并列入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乡政府将组织相关人员对实施项目进行跟踪督查,及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现场指导和帮助,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资金保障。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光靠村级财政是远远不够的。乡政府依据财力状况,结合本村生态环境建设实际,逐年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确保市级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顺利实施。要拓宽投资渠道,引导嫁接民间资金,巧借力量推进我村经济与环保事业共同发展。
(四)科技支持。要进一步推动农村环保的科技创新,促进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应用,鼓励和引导村民推广应用一些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
(五)群众参与。生态示范村的创建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需要全村人民的共同参与。要加强生态示范村创建过程与成果的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积极参与,通过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为群众参与提供平台;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强环境保护透明度;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村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六)建章立制。要通过制订和完善《达德村生态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达德村绿化管理公约》、《达德村河道保洁村民公约》、《达德村村民卫生公约》、《达德村村民文明守则》等制度,使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坚持依法治村,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环保、森林、土地、水资源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类工农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附件:2010-2011年达德村创建生态示范村建设资金估算表
第三篇:创建生态村建设规划
项 目
信息名
称
公开方
式
发布时
间
文件编
号
1.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状况2010-12-3 主动公开 创建生态村建设规划 内 容
杨家场村位于永丰乡西南方,紧邻仓山镇,仓永路穿境而过。
1.2人口经济发展概况
全村辖9个农业合作社,443户农业人口,1573人。全村以中江柚为主导产业,全村中江柚种植面积453亩,并成功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100亩,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40元。
1.3生态环境概况
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同时落实人员负责保洁、绿化养护,确保环境整洁美化。植被覆盖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2、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杨家场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保护良好,人居环境的道路硬化、绿化、村庄美化治理较好,社会的公益事业建设发展较快,电视、电话、宽带普及率较高,清洁能源的应用、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基本上达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地开发资源,在农业方面: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和特色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在信息内
容 工业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创建良好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突出搞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重点解决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适宜性和安全性。三是强化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增收。
3、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3.1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根据我村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发展,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制订规划方案实施,实现全村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3.2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近期规划2010—2012年,远期规划2012—2014年
3.3规划目标的指标
3.3.1总体目标:
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及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打造特色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村。
3.3.2阶段性目标:
近期,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经济初步形成;中期,全村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势态;远期,建成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农村。
4、重点任务和主要建设项目
4.1生态农业建设
抓好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建设,增加实际土地利用面积,在2010—2011年进行的破烂房整治活动中,共整理15000平方米,预计于2011年12月完工,通过宅基地整理,有效的把废地变为可循环利用的良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打创建了油菜基地、优质稻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严格控制畜禽粪便的排放。
4.2生态工业建设
2011年要引进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优势,同时实行清洁生产,注重工业垃圾集中处理,使企业在兴建过程中做好环境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4.3人居环境建设
按照生态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村居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村庄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环保设施配套,环境整治优美,舒适性和适应性好。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工程和桥梁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村级道路格局体系。加大绿化工作,在村宅、路旁等适宜种树的地方全部种树,提高全村绿化覆盖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更趋完善,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5、实施生态村规划保障措施
5.1加强生态建设领导
建立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并确定专人负责。建设工程分工包干,各负其责,把生态村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来抓,一抓到底。
5.2鼓励各方投资,积极筹措资金
必须贯彻“社会共同参与,村民创建主体”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筹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
5.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要依靠科技进步,从全局、整体上考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使村经济发展实现对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破坏最小,产生效益最大的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
5.4进行全范围宣传,引导公众参与
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深入发动,利用广播、宣传标语、文化示范户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制订建立环保公德,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的良好氛围。
6、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6.1经费概算
根据生态建设工程项目预算资金:
(1)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00万元。
(2)生态工业建设项目3000万元。
(3)人居环境建设项目220万元。
资金来源分析:生态村的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而且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以上投入资金,本着以自筹为主,各级政府补助为辅,辅之以优扶贷款的原则进行筹措,千方百计使建设资金按时到位。
6.2效益分析
该规划的顺利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第四篇:湖上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昌西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基本概况
1.1自然条件概况
昌西村是周至县哑柏镇西南部一个行政村,全村共4辖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921户,3866人其中男性2116人,女性1750人,劳动力195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212亩,主导产业是猕猴桃种植,种植面积3860亩,是2011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1.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方面:种植、养殖业均衡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50元。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基础完善,全村主要道路全面硬化,全村无露天粪坑和破旧危房。1.3生态环境概况
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同时落实人员负责保洁、绿化养护,确保环境整洁美化。植被覆盖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2、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湖上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保护良好,人居环境的道路硬化、绿化、村庄美化治理较好,社会的公益事业建设发展较快,电视、电话、宽带普及率较高,清洁能源的应用、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基本上达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地开发资源,在农业方面: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和特色基地,增加农民收入。在工业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湖上工业小区功能,兴办工业企业。二是创建良好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突出搞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重点解决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适宜性和安全性。三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增收。
3、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3.1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根据我村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发展,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制订规划方案实施,实现全村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3.2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近期规划2008—2010年,远期规划2010—2013年
3.3 规划目标的指标 3.3.1总体目标:
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及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打造特色产业,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村。
3.3.2阶段性目标:
近期,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经济初步形成;中期,全村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势态;远期,建成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新农村。
4、重点任务和主要建设项目 4.1 生态农业建设
抓好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建设,增加实际土地利用面积,在2007—2008年进行的破烂房整治活动中,共整理15000平方米,预计于2008年12月完工,通过宅基地整理,有效的把废地变为可循环利用的良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打创建了油菜基地、优质稻基地、梨果基地、低改油茶基地,严格控制畜禽粪便的排放。4.2 生态工业建设
2008年要引进1家工业企业,形成优势,同时实行清洁生产,注重工业垃圾集中处理,使企业在兴建过程中做好环境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4.3 人居环境建设
按照生态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村居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村庄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环保设施配套,环境整治优美,舒适性和适应性好。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工程和桥梁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村级道路格局体系。加大绿化工作,全面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在村宅、路旁等适宜种树的地方全部种树,提高全村绿化覆盖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更趋完善,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于2008年开始规划,工程于2009年正式启动,实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并达标排放。
5、实施生态村规划保障措施 5.1 加强生态建设领导
建立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并确定专人负责。建设工程分工包干,各负其责,把生态村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来抓,一抓到底。5.2 鼓励各方投资,积极筹措资金
必须贯彻“社会共同参与,村民创建主体”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方筹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5.3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要依靠科技进步,从全局、整体上考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使村经济发展实现对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破坏最小,产生效益最大的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5.4 进行全范围宣传,引导公众参与 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深入发动,利用广播、宣传标语、文化示范户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制订建立环保公德,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创建的良好氛围。
6、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6.1 经费概算
根据生态建设工程项目预算资金:(1)生态农业建设项目200万元。(2)生态工业建设项目3000万元。(3)人居环境建设项目220万元。
资金来源分析:生态村的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而且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以上投入资金,本着以自筹为主,各级政府补助为辅,辅之以优扶贷款的原则进行筹措,千方百计使建设资金按时到位。6.2效益分析
该规划的顺利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第五篇:那布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叫安乡那布村生态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概况
(一)那布村基本情况
那布村辖24个自然屯,31个生产小组,总户数755户,人口3364人,有壮、汉等民族。耕地面积4850亩,其中水田2100亩,旱地2750亩。全村山林面积约1.2万亩,现在水利设施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村民的农业技术一般,所以村民生活过得并不富裕,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糖料蔗是全村的主要支柱产业,黒皮蔗、木材、松脂、无公害蔬菜是那布村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那布村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交通便利,为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和运输业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村民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条件较好,通讯发达,电信、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所有的自然屯。
(二)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臵
那布村位于叫安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离上思县城6公里,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县城至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横贯穿村中心。全村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捷,是叫安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气候条件
那布村紧靠十万大山山脚,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全年
平均气温18.2℃,最热8月平均气温29.8℃,最冷1月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1792.4毫米,全年无下雪现象。
3、植被
那布村目前的植被资源以人工栽培作物为主,大体分为农田、松树、速丰林、八角、肉桂、竹林等种。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水资源: 那布村紧靠十万大山明江河沿岸,水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
那布村共有耕地面积4850亩,山林面积1.2万亩。
(四)能源消费结构
那布村村民的生活用能以电和沼气为主,全村共建沼气池300多座,电能主要用于照明和家用电器,沼气作为生活燃料在那布村已得到普及。近年来,环保能源——太阳能的利用也越来越广了,部份农户家中安装了太阳能,绝大部分农户家中仍保留着以烧柴草为燃料的灶头。
(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污染源的排放状况(1)废水
那布村辖区内拥有酒精厂、松香厂等两个企业,都没有涉及污水污染,该村农户门前屋后排水废水处理良好。(2)生活垃圾
全村生活垃圾年生产量为400吨,回收利用率80%,残留量为80吨。
2、环境质量情况
(1)那布村的水环境质量是纯天然的山泉水。
2、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大气能功区域中规定的标准。
二、那布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那布村地处十万大山山区,信息接收不便等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的落后,市场信息的变动不能够及时的把握,缺少市场的灵敏度,高山的气候,使得农业的生产要依靠天气的自然变化,“靠天吃饭”还是那布村老百姓面临的问题,所以在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都明显趋于弱势。
(二)村庄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
地势低缓平坡的那布村,居民住房相对分散,而且各个自然村中主要道都过于偏窄,而且房子建设的比较凌乱,缺少统一的规划。
(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那布村离县城有7公里,村中很多年轻的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都是些中上年龄的人或者儿童在家里,不容易接收新信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那布村建设生态村的规划目标
结合本村实际,推进全村农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建设生态农业,开展农业无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建成一个“蓝天、碧水、绿地的优美环境,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在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尽快发展经济与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同步目标。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村内部潜力,使农村的物质和能量能多层次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利用的功能,在整体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11年,已初步建成了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线条,一个高效、稳定、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的生态环境系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把那布村建成了一个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社会文明。
四、那布村对环境综合整治
那布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加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公共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主要道路要全部实施硬化;村民住宅基本达到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要求;加强村庄绿化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村庄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
一、优化村庄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根据现有村民住宅分布情况,结合实际,对新建村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集聚建设,生
活污水全部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对现有村民住宅中尚未建成无公害卫生厕所的农户要制订整改计划,加紧整改。
二、加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臵以及河道的保洁、清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及河道的保洁、清淤,要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建设,切实开展河道的“三清”工作,努力改善地表水的观感和水质质量,防止因河道积杂、积淤而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
三、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按照生态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村庄河道整治。村庄内村组道路全面进行硬化,做到村到组,组通户,道路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着力改善村庄面貌,加快自来水建设,并在适当的地域建造标准化的公厕,以方便群众。
四、加强绿化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村庄内要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草坪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五、那布村主要生态建设项目
一、生态农业
每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至2项。
二、污染防治
1、投入6万元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2、投入10万元对河道进行整理、清淤、保洁。
3、投入30万元进行改厕防治工程。
4、投入40万元进行生活污水治理
三、村庄道路、绿化、桥梁建设。
投入2150万元进行新村改造,投入30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投入50万元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0万元种植绿化并对其做好养护工作。
合计共需投入资金2280万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要高度重视生态村建设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制定建设工作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各项创建任务。
二、加强管理,强化指导。
村级组织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要积极会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水平,切实推动生态村建设进程。
三、加强投入,规范建设。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村的各项建设中,以弥补生态村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要按照生态村要求的各项规范和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升生态村建设的质量。
四、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村村民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利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分析生态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制定相关的村
规、民约,规范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全村村民自觉地投身到生态村建设中来。相信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那布村一定能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