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xx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教兴国战略,顺应我国及全球21世纪农业发展的需求,根据xx市情,按照《安徽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市政府建设生态xx总体规划要求,制定xx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一、xx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xx市地处皖东、江淮之间,是典型的丘陵地貌。现辖天
长、明光2市(县级),定远、凤阳、来安、全椒4县和南谯、琅琊2区,180个乡镇,2249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31万,其中农业人口332万,占77。国土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其中低山3155平方公里,占23.7%;丘陵8644平方公里,占64.9%;平原471平方公里,占3.5%;圩区739平方公里,占5.5%;湖泊319平方公里,占2.4%。全市耕地面积60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占64%;有效灌溉面积480万亩,占80%;旱涝保收面积360万亩,占60%。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域的边缘,南京都市圈的组成部分,xx市具有承东启西、衔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京沪、淮南和筹建中的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以合宁、合徐和建设中的蚌宁高速公路及诸多国道、省道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内河航道直通长江、淮河,距南京、合肥机场分别为60公里和110公里,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市,供电、供水、供气能力不断扩大,各类金融机构可直接办理外汇业务。
(一)生态环境状况
xx市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夏热冬寒,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常年平均气温14.8℃-15.4℃,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0.9℃-1.9℃,极端最低气温达-23.8℃;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8℃,极端最高气温达41.5℃。全市历年平均降水日数112天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左右,时间分布上春雨适中、夏雨集中、秋冬少雨,地域分布上南部略高于北部。常年无霜期218天左右,初霜出现在11月初,终霜在3月底4月初。
我市土壤共分淋溶、初育、半水成、人为四个土纲和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石质土、砂浆黑土8个土类。耕地土层深厚,大部分深度在1米左右,土壤较为肥沃,平均养分为有机质1.77、氮0.11、磷0.04、钾1.65,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境内河流纵横,共有淮河、滁河、白塔河等河流37条,高邮湖、沂湖、洋湖、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高塘湖等分布各地。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059座,总库容30亿立方米;塘坝12万座,总库容7亿立方米。
全市共有林业用地250万亩(其中有林地2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活立木蓄积量800万立方米。
全市共有水面面积22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204万亩;草场面积300万亩,其中天然连片草场80万亩。
(二)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状况
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在1250万亩左右,复种指数达205%;年饲养生猪500多万头、羊120多万只、禽1亿只;养殖水面面积达115万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山芋、油菜、花生、棉花、茶叶、畜禽、鱼蟹等多种农产品,历史上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有“安徽粮仓”之称,是我国大型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主产区、出口水产品养殖示范区、菜蓝子基地和定远猪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常年粮食总产65亿斤、油料8亿斤、棉花36万担,肉类总产35万吨,水产品22万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2002年,人均粮食、油料、肉类、水产品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2年全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81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6,其中小麦优质化率达76.3、油菜优质化率达86.4、水稻优质化率达76。畜牧业上大力引进推广三元杂交猪,使之已占生猪饲养量的48以上。同时调整畜禽结构,耗粮型的猪禽与食草型的牛羊之比已由8:2调整到了7.5:2.5。全市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8.54万亩,占养殖总面积60。
全市通过承担“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沃土计划”、“重点农技推广计划”、等,以及种子工程、水稻旱育稀植、麦油高产攻关、白色工程、畜牧进位工程、渔业致富工程、菜篮子工程、生态家园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及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疫病程序免疫技术,优质水产品健康养殖和蟹鳜混养技术,农业减灾和救灾配套技术等,适用技术组装配套能力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农牧渔业增产增收。“九五”以来,全市共取得省、市两级农业成果50多项,获奖成果30多项,其中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引进推广获省农村科技特等奖(第三完成单位)、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获农业部“丰收
计划”二等奖、杂交油菜“皖油9号”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蟹鳜混养技术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1.8亿元、占52.7;林业产值1.7亿元、占1.4;牧业产值36亿元、占30.6;渔业产值18亿元、占15.3。
农民人均全年纯收入2228元,其中农业收入1332.5元、占59.8,养殖业(畜牧、水产)纯收入275.2元、占12.3,林业收入6.6元、占0.3,其他及劳务收入623.7元、占28.5。
全市农机总动力32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72。农业信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电脑入乡。全市已有500多个网络用户终端,注册开通农业部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一站通”130个,年均信息利用量近万条,促成网上交易额在千万元以上。已有6个县(市、区)开通了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电话,明光市还组织开展了央视农业频道(七套)进村入户工作。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市小城镇已初显规模,基本实现了积聚和辐射效应,较好地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小城镇个数为86个,镇区人口66.3万人,占农村人口19.5,镇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口31.9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口的17.2;镇区占地面积已达3万公顷、各类集贸市场250个;镇区企业已占各类企业的46.9,镇区企业从业人员已占乡村各类企业从业人员45。全市共有农村中小企业7452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6443家,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443家),年营业总收入316.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8亿元,上交税金5.38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276个,年营业收入达58.7亿元,主要代表企业有天大集团(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2.2亿元,入库税金3342万元)、凤阳水泥总厂、全椒富爵集团、凤阳大庙裴氏石英砂集团、定远三河石膏矿、南谯区乌衣优质米厂、明光市元盛纸业、来安华萃食品公司等。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达65.4万人,其中跨省41.5万人。
1997年,我市开始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五年来,共开挖、整修塘坝6800面,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新增蓄水能力8000多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0多万亩,新建供水设施300多处,打井2455眼,解决和改善了27万人的人畜饮水困难,以女山湖灌区节水改造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稳步推进。共完成“绿色长廊”线路和林带建设2050公里、村庄集镇绿化3468亩,低产林改造1.5万亩,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万亩,新造经果林4.9万亩,发展生态林5000多亩,退耕地造林30万亩,生态防护林体系雏形已初步形成。共修建乡、村道路53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45公里,柏油路面78公里、砂石路面400多公里。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畜牧、水产、林业、蔬菜五大优势产业。全市已建各类产业化组织439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带动农户40多万户,其中龙头企业161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7个),中介组织207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1个、专业农协150多个),有6家企业被列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企业被列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以绿色食品开发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市已开发和申报了15个地方特色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和11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初步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确保城乡群众吃上“放心菜”和“放心肉”。制定了《滁菊》、《优质籼稻栽培技术规程》、《蟹鳜混养技术规范》等近10项农业地方标准,对23万亩水稻、5000亩菊花、3000亩蔬菜基地实行了生产监控,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目前,市、县两级都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了有近300人的执法队伍,认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2004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和全省唯一的市级全国先进集体。
1999年,我市来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0年,我市各地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当时农业税总额是3.02亿元,人均税负90元。此后,全市通过调整农业税计税面积和粮食常产、农业税改征农业特产税税,全市农业税总额下降为2.7个亿元。2004年,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税下调2.2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税附加,我市核减农业税及附加1.1亿元,目前全市尚有农业税1.57亿元,人均税负51元。全市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67.8万亩,其中耕地流转35.8万亩。2002年我市启动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市化债9324万元,目前尚有村级债务3.5亿元,争取用5-8年时完成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全市已建成户用沼气池8000口,占农户数的1。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种植、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水上养鹅鸭,水里养鱼虾”的“塘口经济”,初步形成了“猪-沼-渔”、“猪-沼-菜”、“猪-沼-果”等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减少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2002年,我市全椒县顺利通过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县验收。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村6个,其中全椒县汊河村、天长市蒲西村、南谯区长洼村、定远县耿巷村先后被授予全省百佳生态村。
农业科技队伍和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市有180个乡镇设立了基层农技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等,农、牧、渔等专业科技人员50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00多人,高级职称230多人,中级职称1500多人。农业从业人员中,聘用乡镇农技(经)员500多人、村级农技员1400多人、畜禽防疫员1900多人,科技示范户8.2万户,绿色证书持有人数1万多人。开展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已评审出农民高级技师27人、农民技师184人、农民助理技师682人、农民技术员2251人。建立乡镇科协227个,村级科普组织1413个,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0多个。
二、xx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比较频繁。我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791立方米,只有全国的30,全省的60。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市干旱约两年一遇,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发生频率。
2、土地利用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全市8.36万亩的坡林地由于种植粮油和开发不当,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耕地由于重用轻养,掠夺性经营,生产力普遍下降,全市土壤有机质和钾素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氮、磷含量中等偏高,土壤养分失调;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物理性状恶化。
3、农田化学投入品增加,农地土壤污染严重。2002年,我市耕地化肥施用量为42.8千克/亩,超过全国、全省施用水平,不仅成为河流、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而且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时有施用,造成面源污染较为严重。随着保护地栽培中的微膜使用,农田残膜污染日益扩大,加剧了农田物理性状的恶化,削弱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4、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进程波动性大。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种植业比重有所下降,畜牧、渔业发展加快,但与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就自身资源禀赋条件而言,养殖业发展仍显滞后,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国家粮食政策的影响,在种植业内部,粮经种植面积有些年份波动较大,甚至出现大的反复。我市农业优质品种推广覆盖面较大,但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总体上以传统分散的一家一户生产为主,规模经营不够,生产组织、产销衔接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农业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与我市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不相适应,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我市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与农户的衔接不够紧密,不能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6、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持续增收缺乏后劲。由于受各种自然灾害、市场因素和科技素质的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增幅下降,少数受灾严重和纯粮种植户的收入出现减少。
三、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和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加工专业化和产品无害化战略,促进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目标
本规划分为三期,即近期2004-2007年、中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用10-20年的时间,使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治理,建立起稳定的农田生态体系,形成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市。
1、近期目标(2004-2007年)
通过4年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显著提高,形成一批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生态农业产业,推进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加工专业化和产品无害化。初步建立生态农业执法监督机制,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具体指标:林木覆盖率从现在的16.7提高到20;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由52.5:30.6:15.5调整为50:32.5:16;节水型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占耕地面积的80增长到83;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10和12。
2、中期目标(2008-2015年)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工程项目,开辟较多的新兴产业生长点和经济增长点,构建区域化生产、优质化品种、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加工和无害化产品的生态农业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得到遏制,生态农业市建设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具体指标:林木覆盖率从现在的20提高到25;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由50:32.5:16调整为42:38:18;节水型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占耕地面积的80增长到88;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15和18。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年,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民(基地)-高附加值加工企业-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实体,生态农业产业化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发达,农民富裕,景观秀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
四、生态农业建设中优先实施的重点工程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工程
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采取“一个产业、一项工程、一个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片示范基地”的举措,尽快把优质粮食、优质油料、畜牧、渔业、蔬菜等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水稻主产区建设20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小麦主产区建设1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在南部地区建设20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建设10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在滁菊原产地保护区建设1万亩滁菊生产基地,在城市中、远郊和传统蔬菜产区建设100万亩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在沿湖地区建设50万亩河蟹养殖出口示范基地,规划建立一批畜禽养殖小区。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全面组织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省“食品放心工程”,推行保健栽培、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和生物防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市本级近年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重点扶持天长市建设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明光市和全椒县建设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定远县建设全省无公害商品猪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管理,严肃查处使用违禁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引进示范与环境相容性农药及减少用药量的安全高效精确施药技术,争取到2007年降低高毒农药使用量20个百分点,农作物综合防治率达95以上。坚持并不断扩大畜禽定点屠宰,逐步在全市农贸市场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菜篮子”产品检验检测,杜绝有毒有害农产品流入市场。积极鼓励申报、创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2007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30个、绿色食品品牌达到50个、有机食品品牌达到2个。2008-2020年,全面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害化。
(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以畜禽养殖业为主体,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联动种植、畜禽、水产等产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施猪(羊、牛)—沼—粮(菜、鱼、果、菌)模式。2007年,发展户用沼气池3万口,实施面积4.2万亩;2015年,发展户用沼气池10万口,实施面积30万亩。
(四)节水、旱作及“五早”集约栽培工程
节水农业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达到总体利用率最高、效益最佳。包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输水系统、田间灌溉、农艺、化学节水增产技术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农艺、覆盖、生物、工程和农业化学等方面的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配合土、肥、水、光和热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包括粮经肥草分带种植、地膜覆盖集雨增墒、秸秆覆盖保持性耕作及抗旱保水剂应用等技术。“五早”集约栽培是我市从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抗灾避灾的农业增产增收技术体系。采用保护地栽培措施,灵活地推行预留带、“五早套”、“套五早”间作、套种技术,充分利用早春温光资源,发展春种粮经作物,达到提早收获上市、提前腾茬复种、多熟高产高效的目的,实现了由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转变。到2007年,推广各类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200万亩,“五早”集约栽培面积200万亩;2015年,区域内农作物分带种植和水资源利用更趋合理。
(五)立体农业开发工程
根据各种农作物、畜禽水产动物、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开发利用时、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潜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种植业、养殖业乃至相关的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多物种共处、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利用的体系,实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的高产高效集约生产方式,推广油/瓜-稻、麦/瓜/豆、林‖粮、果林‖牧草—鸭(鹅)—鱼、林‖经—畜—食用菌—粮(菜)、稻 灯 鸭、稻田养鱼(虾、蟹)、蟹鳜混养等立体种养模式。2007年,推广各类高效立体种养模式20个,面积100万亩;2015年,发展到150万亩。
(六)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培肥地力工程
农牧业废弃物主要是指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作为资源进行综合循环利用,达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技术目标。农作物秸秆经过青贮、碱化或微生物处理,可作为畜禽饲料过腹还田;畜禽粪便既是沼气的主要原料,又可以进行堆肥处理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减少了对农田和环境的直接污染。通过工程、农作和包括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改良,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物质能量循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到2007年,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目前1.7提高到2.0;2015年,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5。
(七)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
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从优势主导产业入手,推进公司连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增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立足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按照优势产品产业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大宗产品优质化的思路,走特色 规模 档次 链条增效益的路子。培育本地主导产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龙头企业产业升级,实施GMP(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HACCP(有害分析关键控制点)、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实现工业的文明生产、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到2007年,发展10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0个市级龙头企业;2015年,力争发展1-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5个省级龙头企业,100个市级龙头企业。
(八)江淮分水岭生态升级综合治理工程
在巩固“四把工程”综合治理成果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围绕开发和发展现代草牧业、小果类、杂粮花生类、有机茶、园林草业、生态畜禽鱼等,进行江淮分水岭生态升级综合治理。到2007年,区域内农业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及周边地区中等水平;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7.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通过消灭荒山还林、还草、还果,乡镇、村庄、水边路边、田间绿化,使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完成灌区节水改造等骨干工程,有效灌溉面积提高13。2015年,在实现第一步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区域治理总体目标任务。
(九)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是利用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农耕和农村文化,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科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它是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城市郊区农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的一部分,是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以城市消费者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利用农村空间、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活动,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经过改造提高,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我市要结合琅琊山森林公园、凤阳韭山洞、全椒黄栗树水库、神山寺、来安白鹭岛、天长釜山卧龙公园、定远泉坞山温泉度假村、明光女山湖渔业旅游观光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整体开发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公园、度假农庄或休闲农场。
(十)生态农业信息管理工程
利用现有计算机技术,建立实用的市域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比较全面的数据库系统,并具有数据库、生态农业全息评价、预测、统计模型管理、图形管理等功能,避免仅凭个人经验及有限信息决策造成的失误,为生态农业的实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有用的辅助工具。主要建设重点是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与精准农业技术服务,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支撑。到2007年,初步建立上下贯通、横向相联、功能扩展、操作便捷的覆盖全布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窗口服务,为企业宣传、产品交易提供无时空限制的广阔虚拟平台,信息用户终端达到900个;2015年,信息用户终端达到2000个。
五、生态农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领导,强化管理
生态农业是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统一。该项工作应切实摆到了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必须制定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从激励群众和保护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规范生态农业建设,使之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它包括:
(1)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有权威的组织管理机构,为此,要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农业市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
(2)组建生态农业办公室,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包括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建立农民投劳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性的可持续发展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并在规划期内逐步提高环境质量标准。
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控制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研制、生产和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
针对农业企业主体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合法经营受到法律的约束与保护。
完善契约或合同。要以契约、合同的形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责任、义务、权利、利益确定下来,并坚持双方履约守信。
(三)加大规划实施的投入力度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差,尤其是近期效益差,资金筹集的难度大,需要有较多的政府投入。除国家重点扶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规划区生态环境建设诱导资金、设专项资金,以吸引和带动国内外其他资金的投入。
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开发多元投入渠道,逐步推广以法律为基础,以效益为机制,采取各种承包经营方式,引导城市企业和居民参加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还贷制度,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连接点,引导银行投入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如可能,要通过宣传,扩大规划的影响,积极寻找有益的国际援助。
根据项目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拨款方式(无偿赠款、低息贷款、农民小额贷款、资金奖励、企业承包等)。
(四)加大科技投入
根据各生态农业建设分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和特点,研究、筛选、培育和引进相适宜的优良树、灌木和草种,合理调整动植物种群结构和优化动植物群落结构。通过试验,开展示范,加以推广。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开展规划区水土资源调查、监测和管理的工作。对气象、病虫害、自然和人为灾害,对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监测、预警,建立规划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现代化管理系统。
(五)搞好试点,稳步推广
在规划区内的不同生态经济分区,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区特别是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技术引导,典型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六)宣传教育,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1、系统地组织开展规划区干部专门培训
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是实施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当有系统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规划区内的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转变观念,提高实施规划的自觉性。
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参与规划区建设的积极性
以生态农业建设试验区建设为样板,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特别是妇女、青年及农民企业家,积极参与有益的产业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事业。
3、引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植和启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编写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教材和书籍、手册,通过各种教育和行政事业机构,开展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可生态农业的常识,提高规划区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能力。扩大宣传范围,以获得市内外的关注、支持和参与规划的实施。
第二篇:xx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xx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科教兴国战略,顺应我国及全球21世纪农业发展的需求,根据xx市情,按照《安徽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市政府建设生态xx总体规划要求,制定xx市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一、xx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xx市地处皖东、江淮之间,是典型的丘陵地貌。现辖天长、明光2市(县级),定远、凤阳、来安、全椒4县和南谯、琅琊2区,180个乡镇,2249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31万,其中农业人口332万,占77。国土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其中低山3155平方公里,占23.7%;丘陵8644平方公里,占64.9%;平原471平方公里,占3.5%;圩区739平方公里,占5.5%;湖泊319平方公里,占2.4%。全市耕地面积60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占64%;有效灌溉面积480万亩,占80%;旱涝保收面积360万亩,占60%。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域的边缘,南京都市圈的组成部分,xx市具有承东启西、衔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京沪、淮南和筹建中的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以合宁、合徐和建设中的蚌宁高速公路及诸多国道、省道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内河航道直通长江、淮河,距南京、合肥机场分别为60公里和110公里,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市,供电、供水、供气能力不断扩大,各类金融机构可直接办理外汇业务。
(一)生态环境状况
xx市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夏热冬寒,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常年平均气温14.8℃-15.4℃,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0.9℃-1.9℃,极端最低气温达-23.8℃;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8℃,极端最高气温达41.5℃。全市历年平均降水日数112天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左右,时间分布上春雨适中、夏雨集中、秋冬少雨,地域分布上南部略高于北部。常年无霜期218天左右,初霜出现在11月初,终霜在3月底4月初。
我市土壤共分淋溶、初育、半水成、人为四个土纲和水稻土、黄棕壤、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石质土、砂浆黑土8个土类。耕地土层深厚,大部分深度在1米左右,土壤较为肥沃,平均养分为有机质1.77、氮0.11、磷0.04、钾1.65,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境内河流纵横,共有淮河、滁河、白塔河等河流37条,高邮湖、沂湖、洋湖、女山湖、七里湖、花园湖、高塘湖等分布各地。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059座,总库容30亿立方米;塘坝12万座,总库容7亿立方米。
全市共有林业用地250万亩(其中有林地2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活立木蓄积量800万立方米。
全市共有水面面积22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204万亩;草场面积300万亩,其中天然连片草场80万亩。
(二)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状况
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在1250万亩左右,复种指数达205%;年饲养生猪500多万头、羊120多万只、禽1亿只;养殖水面面积达115万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山芋、油菜、花生、棉花、茶叶、畜禽、鱼蟹等多种农产品,历史上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有“安徽粮仓”之称,是我国大型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主产区、出口水产品养殖示范区、菜蓝子基地和定远猪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常年粮食总产65亿斤、油料8亿斤、棉花36万担,肉类总产35万吨,水产品22万吨,是传统的农业大市。2002年,人均粮食、油料、肉类、水产品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2年全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81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6,其中小麦优质化率达76.3、油菜优质化率达86.4、水稻优质化率达76。畜牧业上大力引进推广三元杂交猪,使之已占生猪饲养量的48以上。同时调整畜禽结构,耗粮型的猪禽与食草型的牛羊之比已由8:2调整到了7.5:2.5。全市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8.54万亩,占养殖总面积60。
全市通过承担“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沃土计划”、“重点农技推广计划”、等,以及种子工程、水稻旱育稀植、麦油高产攻关、白色工程、畜牧进位工程、渔业致富工程、菜篮子工程、生态家园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及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疫病程序免疫技术,优质水产品健康养殖和蟹鳜混养技术,农业减灾和救灾配套技术等,适用技术组装配套能力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农牧渔业增产增收。“九五”以来,全市共取得省、市两级农业成果50多项,获奖成果30多项,其中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引进推广获省农村科技特等奖(第三完成单位)、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获农业部“丰
第三篇: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
光型转变。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26gt;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lt;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26gt;65%,农用薄膜回收率%26gt;85%,受保护土地面积%26gt;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26gt;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
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26gt;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lt;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26gt;70%,农用薄膜回收率%26gt;85%,受保护土地面积%26gt;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26gt;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
35%。
3、-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畜-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
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
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
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
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公
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
资350万元。
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公顷、园艺基地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
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1 2 下一页
第四篇: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
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好范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
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好范文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购进6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形成最终年产鲜奶6000吨的产业化奶牛基地,投资800万元。
合计所需投资:920万元。
第五篇: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xx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年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65%,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xx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xx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xx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xx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
、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年
(1)贵阳市xx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xx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xx、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xx、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xx、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xx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xx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尝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xx、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XX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xx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xx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xx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xx镇、xx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xx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XX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xx镇、xx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xx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xx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盛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xx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
2、~-~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年的基础上,再购进6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形成最终年产鲜奶6000吨的产业化奶牛基地,投资800万元。
合计所需投资:9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