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改革引领试验区规划资料
安阳市龙安区规划建设城区生态 都市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0—201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设立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决定》(豫发【2009】15号)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安阳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意见,结合龙安区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亮点、探索机制为目的,紧紧围绕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工作机制创新、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新路子,为全区农业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作出示范。
二、实施范围
按照关于《安阳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的意见要求,龙安区生态都市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核心区设在龙泉镇、彰武办事处,核心区位于安阳市龙安区西部,2
6.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信息交换平台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组织网络,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针对农业生产服务业从业人员(包括科技示范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等)的技术培训和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引导性培训8800人,职业技能、服务业、加工业1200人),7.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建立1套标准推广管理工作体系,做到市有专家指导、县有标准推广、乡有技术服务、村有示范大户,制定2项生产技术规程;培育有2个叫得响、销得好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个无公害产地。全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二)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
1.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完成原野激扬、(可利用风格迥异的古朴建筑,冬雪枣基地,开发农家乐旅游;利用荒山荒坡可供开发的资源,在荒坡荒沟地带建造山地白行车、汽车拉力赛、CS、定向运动等时尚运动场所。抓住市动物园搬迂的机遇,在此建造野生动物园);水上渔家、(利用彰武水库资源,在水库边建造游船码头,在长岛、废弃煤窑土地资
源优势,建设宾馆、酒店供游人休闲渡假、水上游玩、会议公务等)项目建设。办好第四——八届中国腊梅文化节;带动桂花精品园、果树盆景园的规模发展;完善阳光冬雪枣基地配套建设,提高樱桃、李子、石榴、柿子等名优果树产量和扩大采摘范围;较好发挥矿业农庄果-草-禽等循环农业,提高百亩温室大棚蔬菜无土栽培采摘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充分发挥龙泉镇、彰武办事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功能。引领区内乡镇土地流转面积要占到本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要占到土地流转面积的50%,培育各类土地流转典型20个(其中精品农业、生态休闲景观农业典型10个)。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龙泉花卉和省级森林公园、腊梅园、金线柳烟等精品园打造豫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基地品牌,整合现有的花卉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引导,建立产供销一体的大型花卉交易市场;建设规模化的瓜菜种植区,打造以东上庄高效日光温室百亩园、高北河无公害胡萝卜千亩方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区,打造以吴家洞、梨树场为中心的农家乐休闲区,不断完善配套建设,达到行业规定标准;围绕矿业农庄、东方水城、彰武无公害水产养殖建立特色休闲基地,打造市区后花园;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增收带动优势。
要达到10个,质量认证产品达到l0个以上。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通过引领示范区建设,区域农机总动力达11万千瓦,机耕8万亩,机播9万亩,小麦机收7万亩,玉米秸秆还田5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000人;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5年,区域农机总动力达12万千瓦,机耕8.3万亩,机播9万亩,小麦机收7.7万亩,玉米秸秆还田5.5万亩;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实现区内灌溉管网配套建设,使引领示范区内的抗旱、灌溉、排涝系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促进生态休闲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成立安阳市龙安区生态都市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负责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解决必要的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经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为主要责任人,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具体责任人,对涉及引领示范区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主管农业工作的副书记、副区长、乡、镇长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煮好知道和服务,区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具体抓好落实,切实指导和帮助基层做好引领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都市农业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强领导,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工作目标层层分解,逐级细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强化督促检查,实行月季、半年、年度督查,进行督查通报。三是严格奖惩。建立工作项目台帐,出台考核办法,结合年度考核情况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形成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
(二)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农业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力度,每年财政预算100万元用于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奖补。坚持集中农口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坚持全方位,拓宽引资纳贤渠道,扩大引资规模,发挥区域内有山、水、林、果、花资源优势,吸引、鼓励、引导、支持国内外客商以独资、合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的开发与建设,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高效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步伐,促进生态都市农业引领示范区全面建设。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生态都市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一是抓好布局结构的调整,搞好分阶段实施。二是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林牧渔,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形成以龙泉花卉林木、生态休闲、高效蔬菜生产、彰武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生产布局,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三是抓好
(六)发挥科技创新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二是诚聘和培养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人才,搞好科技示范带动;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重点推广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技术、高效日光温室生产规程、秸秆青贮过腹还田和机械还田技术,建立标准化体系,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反季节生产技术,果品、蔬菜、食用菌的贮藏保鲜、加工配送技术。
(七)抓好农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激发农业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重点抓好改革和创新。一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二是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可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三是加快“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谁购买、谁绿化、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竞争拍卖并限期治理。四
0
关于成立安阳市龙安区规划建设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规划建设安阳市农业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实施方案,根据我区实际,现成立安阳市龙安区规划建设生态都市农业引领示范区领导小组:
组 长 王建国 区人民政府区长 副组长 祝振玲 区委副书记
张 萍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黄维社 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
成 员 朱世民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区新农办主任
张立新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张玉军 区农业畜牧局局长
赵社文 区财政局局长
刘 博 区林业局局长
李红军 区水务局局长
赵焕庆 区农机局局长
张忠祖 区畜牧服务中心主任
李友成 区交通局局长
213-
第二篇: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
淮阳县人民政府(2009年9月29日)
2008年12月份,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省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按照全省对试验区工作的总体要求,5月底前编制试验区的策划和规划,下半年重点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和项目建设,经过前一段的努力工作,试验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汇报我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各试验区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委托省经济研究所为我县编制试验区的策划和规划,5月底全面完成了策划和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已于7月份通过专家组评审并获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联席会议批准。按照《规划》,我县将按照“羲皇故都、水城淮阳”的工作定位,围绕“一湖一陵两古城”作文章,划分为太昊陵景区建设、龙湖景区开发、陈楚故城复建、文化旅游配套、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六大功能区,22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32.6亿元,其中,近期项目14个,总投资12.7亿元;中远期项目8个,总投资19.9亿元。
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把体制改革工作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并且从创新机制入手,整合现有资源,成立了“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一名县级领导任管委会主任,把文化局、旅游局、太昊陵管理处、广场管理办公室、龙湖公司等单位纳入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与原分管部门脱钩,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管不好、管不住的问题;根据8月6日全省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2009】51号文要求,我们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发改、财政、人事、劳动、编办、文化、广电等部门参与的“淮阳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全面负责我县文化体制改革事宜,目前正在制定改革方案。
我县现有9个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5个(县豫剧团、太昊陵管理处、电影公司、影剧院、电影院),其中自收自支单位4个、差额共给单位1个,在编干部职工人数319人。
我们的计划是:8月底前,全面澄清核实9个单位的人员和资产底子;9月份,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并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确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10月份,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要求,全面实施体制改革工作,年底前体制改革工作全部结束。
三、投融资平台搭建情况
为解决文化试验区建设的投融资问题,我县于今年4月份,筹资2000万元,成立了“淮阳县羲都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淮阳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担保中心”,初步建起了投融资平台。我们已通过这个平台融资2000万元,参与了《寻根淮阳》、《羲皇故都》、《史话太昊陵》、《陈州故事》、《包公下陈州》、《细说龙湖》、《寻访七台八景》、《龙湖诗抄》等系列丛书的出版、电影《人皇伏羲》的拍摄和东湖观光生态园项目的建设。
为壮大我县投融资平台,根据我县文化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县政府常务会议已研究决定,将城建拆迁后征用的232亩土地(东关季庄岛荷花苑200亩地、老城四门32亩地)过户给羲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用于壮大公司规模,增强公司实力。同时,公司将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融通银行资金,利用合资、参股等形式吸收民间资本。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我县于近期认真筛选10个贷款项目,并且投入220万元,由县发改委负责做好了项目可研报告,由国土资源局负责做好了农业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预审,由环保局负责做好了项目环评,建委负责做好了项目相关规划,其它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这10个项目已上报给省开行研究,为下步投融资打好了基础。
四、项目建设情况
上半年,我们围绕《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四大计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 元投入”原则,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11个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累计已完成3.72亿元。详情如下:
一是陈风文化苑项目(新建)。总投资8亿元,已与周口瑞泰实业有限公司签约,完成投资2000万元,正在扎实推进。二是太昊陵景区保护和综合开发项目(续建)。总投资2.2亿元,已投资1.1亿元,新建西四观、综合服务区、办公区和万姓源商业步行街,扩建独秀园,开工整修寝殿。三是龙湖湿地保护项目(新建)。总投资2亿元,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拆除隔离网2万平方米、鱼塘38个,其中补偿资金1000多万元。四是东湖生态观光园项目(新建)。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完成左庄103户拆迁补偿,集中安置小区已开工建设。五是龙湖水上“一日游”项目(新建)。总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编制了“一日游”总体规划,新植荷花、蒲苇3000亩,添置游船35艘,新建观荷栈道2000米。六是四星级羲皇宾馆和润德国际广场项目(新建)。总投资2.1亿元,已完成投资8100万元,其中羲皇宾馆大堂及地下停车场已建成;润德国际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七是中华姓氏博物院项目(新建)。总投资1.2亿元,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前期的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项目可研和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八是“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艺术中心)项目(新建)。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明年6月份竣工。九是羲皇大道拓宽改造项目(新建)。总投资6200万元,已完成投资3100万元。已完成路基处理,埋设污水管网7848米。十是中国挂历博物馆项目(新建)。总投资6200万元,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十一是《人皇伏羲》电影拍摄项目(新上)。总投资1000万元,已完成拍摄工作,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保证春节前在央视播放。
此外,我们还积极谋划,力争年底前再启动3个项目: 一是伏羲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于10月底前完成产业园的选址、规划设计、前期手续办理及拆迁等工作。
二是陈楚故城复建“五年行动计划”项目。计划利用五年时间逐步恢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历史原貌,首先修复城墙城门、历史街区和历史人文景点。目前,正在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
三是规划建设羲皇文化产业集聚区项目。我们已委托省经济研究所正在编制羲皇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为试验区的建设拓展更大的空间。
五、招商引资情况
上半年,我们积极开展了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筛选储备招商项目44个,总投资48.05亿元。其中列入全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的项目15个,总投资13.85亿元;已落地招商项目3个,项目资金2.5亿元;正在洽谈的项目2个。
年底前,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推介项目,争取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投产。一是国际易学联合会永久性会址项建设目。已与国际易学联合会签订合作意向,10月底前签订合同。
二是筹划“梦幻龙湖”大型水上实景演出项目。已与国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签订合作意向。六、四点建议:
1、按照省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豫政[2009]51号文)文件精神,省政府给每个试验区1000万元的支持资金已经到位,同时要求市、县两级各配套500万元。据省发改委检查通报的情况,其他试验区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议市政府领导尽快安排市级配套的500万元尽早到位;
2、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工作既是淮阳的大事,也是我们周口的大事。建议市政府成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阳,办公室主任由一名正处级领导兼任,便于工作汇报和协调。同时建议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给我县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一定数量的编制。
3、其他试验区所在的省辖市对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和倾斜,我们建议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4、平粮台遗址在淮阳,而管理权在市文化局,建议市政府 同意把平粮台的管理权限划归我县,便于保护、开发和建设。
第三篇:镇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心得体会
近水楼台先得月,乘势而上正当时
自被确定为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来, 新县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作为新县县城所在地,新集镇近水楼台先得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谋划红色土地新时期发展,时不我待;借助新县文化产业,全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正
当其时。
“先得月”第一表现在新集镇占有新县大量的红色资源。新县投资3700多万元,完成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烈士陵园和英雄山景区改扩建在新集;建成的古戏台、红心广场、豫南风情茶楼、红旗飘飘主题雕塑等一批精品工程在新集;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的将帅馆和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在新集;投资1100多万元,启动将军山景区开发建设在新集;金兰山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开发新景点18余处还是在新集。还有新集镇通过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最终确立了高敬亭故居、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石佛冲红军田、黄光霞故居等共14处革命遗址。这些建设和资源,都必将成为新集镇文化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先得月”第二体现在新集镇具有文化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新集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排序年年攀升,越居全市第二,稳坐全县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进新集镇试验区建设打下经济基础;新集镇历来是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县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新集人民勤劳勇敢,思想领先,懂技术,善经营,创办的经济实体多,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好,兰河花园、中华园、品茗山庄、卧佛山庄、观佛山庄、农夫山庄、金兰湖度假村、金湖度假村等农家乐经济遍地开花。山野菜、山茶油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率先进入新县市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推进新集镇试验区建设打下了社会基础。
“先得月”第三彰显在新集镇与新县的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和协调发展能力。新县的红色旅游,带动了新集镇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今年元至10月份,新集镇接待游客37.3万人次,相关收入800多万元,同比增长21%、25.6%。新县歌舞团已在新集镇演出近10余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新县的广场文化,千斤“杨摆柳”,箭厂河舞狮在新集镇倍受青睐,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新集镇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为新集镇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生新的效益。
从中央到省、市,政策环境春风化雨;从资源到条件,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正当其时。新集镇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但是,单纯地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来搞新集镇试验区建设,不可取,一则文化产业需要独具个性的可塑文化,新集镇不具备,二则搞文化产业,新集镇涉足不多,“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新集镇要“善假于物”,来分得新县文化产业这块蛋糕,利用新县红色资源,用新县文化产业引领新集试验区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集镇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怎样发展,我建议要:
形象为牌。要树立新集对外新形象,形象就是力量,形象就是财富,必须把良好形象这一无形资源化为推动新集镇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核心是全力打造“实力、文明、平安、生态、和谐----五个新集”,提升城镇精气神,开启发展新征程,以活动展形象,以队伍树形象,以作风塑形象,以宣传扩形象,重点是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培养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推行“责、细、快、实”工作机制促工作作风转变,利用网络、报刊、新闻宣传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大对外形象。
服务至上。服务县城发展大局,统筹协调,共谋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质服务,筑巢引凤。一手抓协调配合,一手抓管理提高,一方面对县城的建设、管理、发展给予全力支持,充分认识“县城发展即是新集进步”的重要意义,县城的事情就是新集镇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新集镇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规范化管理和综合整治,将“六城联创”进行到底,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三产主导。要把发展三产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涵养财源,富民强镇,重点是发展一大批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中心的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搞好规划,注重引导,培养一批骨干企业,打造旅游服务业精品工程。
项目带动。要充分用足用活两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发挥项目带动这“一抓手”作用,重点是大力吸收各方面资金,要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选择,全力以赴上项目,找准引进项目结合点,把跑项争资的重点放在村组公路、农村饮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来,以利用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做好“百村万户”富民工程项目,让项目带动成为推动新集镇试验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力量。
第四篇: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
光型转变。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26gt;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lt;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26gt;65%,农用薄膜回收率%26gt;85%,受保护土地面积%26gt;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26gt;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
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26gt;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lt;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26gt;70%,农用薄膜回收率%26gt;85%,受保护土地面积%26gt;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26gt;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
35%。
3、-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畜-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
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
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
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
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公
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
资350万元。
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公顷、园艺基地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
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1 2 下一页
第五篇: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某区建设生态农业规划
规划目标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
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好范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
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土改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好范文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购进6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形成最终年产鲜奶6000吨的产业化奶牛基地,投资800万元。
合计所需投资:9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