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事记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事记
1992年7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桂林召开桂林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工作现场研讨会,自治区、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就试验区的性质、范围、目标、战略规划以及试验内容、试验权限进行广泛的研讨。
1994年9月23日,《桂林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试验总体方案》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并批转执行。
2007年8月13日,国家旅游局调研组到桂林开展调研,我市向调研组建议国家将桂林定为旅游综合性的试验区域,在管理上、发展上研究试行一些特殊的政策,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改革进行有效探索,促进全国旅游业的提升发展。
2007年10月, 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桂林旅游综合配套改革步伐,推进桂林旅游业的跨越发展,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桂林市旅游局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对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在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在桂林召开调研座谈会时作了简要汇报,之后又向国家旅游局汇报了初步设想。在具体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在桂林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我局组织力量制定了《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发方案》,提出了实验区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紧接着,桂林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关于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示》,恳请自治区政府批准桂林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提出申办报告。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提上市政府工作议程。2008年5月,桂林市向国家旅游局汇报桂林市承办 “第二届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研究大会”和桂林旅游工作情况,提出桂林将申办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统筹旅游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根本性解决旅游政策和体制问题的突破口,加强申办工作的实际推进,通过申办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城乡统筹、信贷金融、产业补贴、土地开发、财税配套、机构设置、法规权限等方面的改革扶持政策,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促进桂林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12月,《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发展战略中提出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战略:争取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旅游开发优惠政策,争取在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财政税收、林业发展、航空、投融资等政策方面有新的突破。
2009年2月23日,李志刚市长在旅游局开展“旅游兴市”工作调研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各级旅游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方方面面做好各项工作。在即将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上,我们要出一些配套政策。市发改委要积极跟进桂林旅游综合试验区的申报工作,向国家要政策。
2009年7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2009年广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发„2009‟46号),决定在桂林市开展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并明确此项工作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牵头。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7月27日,市政府牵头人大法制委、人大旅游委、市经委、国资委、建规委、发改委、市委宣传部、法制办、市政局、市容局、电信局、公路局、劳动局、国土局、财政局、公安局、工商局、海事局、地税局、环保局、投资促进局、统计局、林业局纪委、人事局、非税收入管理局、教育局、文化局、园林局、体育局、商务局、卫生局、农业局、水利局、水产渔牧兽医局、博览局、新闻出版局、民航、海关、边检、检验检疫、消防支队、旅游股份公司、旅游发展总公司、景区和购物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行社协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师大文旅学院、工学院旅游学院、桂林旅专、等相关涉旅部、委、办、局、单位对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所需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机构以及工作开展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扎实推进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2009年11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在桂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专家和官员对在桂林率先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国际和国内旅游界权威人士认为,桂林具备进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的其他条件,中国可在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城市广西桂林市率先开展与国际充分接轨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继而将改革实验成果向全国推广。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及国际、国内旅游业界权威专家建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可以利用“桂林平台”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在桂林进行如下改革试验: 一是探索构建实验示范体系,包括公正规范的法律制度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运作体系、富有活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公正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完备新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二是探索构建旅游要素市场,包括旅游文化创意市场、旅游产品营销市场、旅游资本和产权市场、旅游技术设备交易市场、旅游商品国际批发市场、旅游科研、教育培训和人才市场、旅游信息应用市场等;三是探索旅游发展功能的创新,包括建立全国首创的旅游产业园区和基地,无障碍进入的旅游航空枢纽城市,旅游改革功能区带动行政区发展的联动机制,旅游改革实验区土地整理储备制度,“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金融改革创新办法,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保税区和物流园区等;四是探索建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主要景区生态环境作了保护性强制规定,如对漓江沿岸伐树、建筑高度、经济林种植、水产养殖、工业等都有所限制或禁止,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群众生产都受到较大影响。可以探索建立税收减免返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等补偿机制;五是利用桂林处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城市的优势,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正在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机遇,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国际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要战略决策,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务院层面确定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9年12月18日,为了积极推动此项工作的实质性开展,市旅游局召集民主党派、旅游院校、相关职能局、重点旅游企业以及新闻媒体在漓江大瀑布酒店召开茶话会,专题讨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相关事宜,营造声势,吸收智慧。
2010年1月18日和24日,桂林市委常委会分别在组织了两次专题学习,并且组织了桂林市党政代表团代表团到海南学习考察海南省推进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经验。
2009年12月15日,桂林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多层面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的专题学习活动,仅市委就在半个月内组织了两次常委扩大会,进行专题学习讨论,深化共识。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把全市干部群众的精神和力量统一到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来。
2010年1月19日-20日,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市旅游局由局长林业江带队,副局长庞铁坚、局办公室、综合促进处、公共服务管理处一行6人组成学习考察组到海南省学习取经。考察组在海南拜访了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并与具体负责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并参与国际旅游岛申办工作的海南省旅游委陈耀副主任、省旅游委规划处罗健处长等领导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学习座谈。
2010年1月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郭书记听取了桂林市委、市政府的专题汇报。郭书记在听取汇报后指示:“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符合桂林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符合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能发挥出桂林的比较优势,是桂林加快发展的一大机遇。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拿出具体的,可实施的,可操作的方案。要真正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把桂林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0年1月29日至4月 30日,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社科联、桂林日报社、市广电局、桂林电视台、桂林电台、桂林旅游股份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我为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招”有奖征文活动,突出献计献策,围绕建设桂林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改革方向、试验内容、具体措施、推进途径、所需政策等问题广泛征集社会意见。2010年 2月 日,桂林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郭书记的指示精神,并严格按照郭书记的要求,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进行部署。
2010年 月 日,为了推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我们及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紧锣密鼓地推进政策支持相关工作向前发展。
2010年2月9日-10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陈丽华带领市旅游局领导班子一行赴南宁分别向自治区人民政府高雄副主席、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发改委汇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相关工作。期间,与中国旅游研究院负责人就试验区的建设进行了座谈。高雄副主席对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及时,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精神的有关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要求桂林市要抓住机遇、抓紧落实郭声琨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抓紧抓好。自治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听取汇报后表示,支持桂林建设试验区,自治区旅游局责无旁贷,一定紧密配合。自治区发改委章远新主任、高旭副主任听取汇报后,建议桂林市对试验区的内涵、定位、范围、内容、思路、框架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拿出方案。征求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发改委的意见,同时征求国土厅、住建厅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形成正式方案后呈报自治区政府,争取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并向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汇报。并表示,需要自治区发改委争取政策的,自治区发改委一定大力支持。
2010年2月11日,桂林市旅游局印发《关于成立桂林市旅游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林业江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的 桂林市旅游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规划组、体制机制改革组、项目推进组、宣传学习组。各工作小组根据试验区工作推进情况制定具体的职责和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2月24日至27日,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和市长李志刚为团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陈丽华,市委常委、秘书长石东龙,副市长汪洋、政府秘书长张晓武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桂林市党政代表团对海南省进行了学习考察。代表团一行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进行座谈交流,拜会罗保铭省长,参观海口市新行政中心、游艇码头、高尔夫旅游主题论坛会址、火山地质公园,琼海市博螯亚洲论坛会议中心,三亚市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游览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和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分别与海口市、三亚市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验做法,使代表团成员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达到学习考察和调研目的。自治区和桂林市成立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桂林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落实了人员、经费及办公场地,建立工作机制,形成了市“一把手”亲自抓,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并决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主任,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来谋划,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景区道路交通、旅游发展环境等建设。并从2010年起,大幅度提高对旅游业的投入,将旅游专项发展资金由原来每年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
2010年3月10日-13日,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率领下市委刘君书记和李志刚市长专程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汇报工作,加强沟通,争取支持。国家旅游局邵奇伟局长、王志发副局长等领导听取了广西方面的汇报,并表态要把桂林作为国家旅游局的联系点,大力支持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国家发改委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非常支持,并且推荐专家帮助桂林制定相关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建议,市政府研究正式发函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改革杂志社帮助我市起草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及相关规划纲要等文件。
第二篇: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89号)精神,按照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要求,根据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战略,紧紧围绕市委提升“三大定位”、推进“四海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把舟山群岛打造成为我国海岛旅游的示范基地、浙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全面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立足改革创新,在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发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创建海洋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模式,促进海洋生态文明旅游,实施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15亿元,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稳定在25%左右,旅游结构不断优化,游客平均逗留时间延长,人均消费水平比2010年提高50%以上,旅游从业人数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普陀山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朱家尖等核心区块的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对周边景区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特色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5000万人次,成为国际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和群岛型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主要任务
(一)深度开发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将舟山群岛作为大景区统一布局,整体规划,有序开发,依托舟山群岛独特而丰富的海洋和佛教文化资源,加快“舟山群岛·八大游”精品项目建设,深度开发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到2015年基本建成六大类旅游区、五大类旅游基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四大类主题岛屿,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积累经验,作好示范。
1.加快建设特色海洋旅游区
观音文化体验区。优化提升普陀山旅游发展环境,丰富完善佛教文化内涵,着力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扩大普陀山的品牌效应和辐射作用,推进朱家尖等重点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运营好“印象·普陀”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完成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址等一批佛教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完成集“海、陆、空”交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集散设施,按照“时尚海洋、自在生活”的定位,再启动建设一批与普陀山相衔接的佛教文化体验项目和时尚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把朱家尖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自在岛”,使之成为观音文化延伸与体验区,提高朱家尖旅游开发的整体水平。
港城景观游览区。在舟山新城、定海古城、沈家门港和东港、定海港、高亭港等主要滨海城镇,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港区功能转型等,建设游人码头、游览栈道、休闲广场、商务酒店等商业和娱乐设施,建造港城滨海景观带,打造集生活居住、休闲观光、海鲜美食、商务活动、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新型港城景观游览区。通过城市旅游延长旅客逗留时间,拉动旅游消费。
经典岛村乐居区。重视海洋海岛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规划开发一批具有“石墙青瓦”等典型海岛特征和浓郁海洋文化的民宅群或村落,结合新渔农村建设,建设完成定海区大鹏岛、茶人谷,普陀区朱家尖筲箕湾、桃花乌石子、东极庙子湖、白沙,岱山县凉峙、双合、桃树湾,嵊泗县田岙、会城岙、枸杞大王等一批经典海岛渔农村。完善渔家精舍、特色海鲜餐馆、民俗文化演绎场所等旅游设施,改造提升“渔(农)家乐”,丰富岛村休闲旅游产品。
滨海综合度假区。利用舟山群岛丰富的自然生态海湾和沙滩资源,在朱家尖东沙、桃花塔湾、长峙岛、秀山东部、嵊泗南北朝阳、南长涂、基湖沙滩等建设完成一批海滨综合度假区。推进海景旅游房产、商务会展、海岛温泉、海上运动、水上飞机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
岛屿会所休闲区。根据各岛屿自然和文化生态特征,按照“一岛一酒店,一岛一会所”的模式,开发完成凤凰岛、砚瓦岛、西峰岛、悬鹁鸪岛、大西寨岛、豁沙山岛等一批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私密型经典旅游度假会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无人岛屿,打造高端的岛屿度假休闲区。
海岛生态示范区。坚持走海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滩涂、盐田、荒山、荒岛等资源,在朱家尖、秀山、长峙、桃花等岛屿,规范发展一批“生态修复型”高尔夫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朱家尖大青山、桃花安期峰、嵊泗枸杞等一批海岛生态公园,探索把中街山列岛的青浜、东福山、西福山、马鞍列岛的毕下、花鸟、绿华等岛屿建设成为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无化石能源的生态旅游示范岛,推进低碳绿色旅游产品开发。
2.精心打造时尚海洋旅游基地
邮轮旅游基地。依托舟山优良的港口资源,建设完成朱家尖西岙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对台直航客运站),争取实质性运营邮轮旅游项目,加强与上海、厦门等国际邮轮港的合作与交流,开辟对台邮轮直航等多条境内外邮轮航线,使舟山群岛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际邮轮多点挂靠港和邮轮旅游基地。
游艇旅游基地。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港湾等自然资源,建设完成普陀朱家尖樟州湾、定海凤凰岛等游艇基地,启动建设桃花、朱家尖西岙等游艇项目,组建一批游艇俱乐部,运营环舟山群岛的游船旅游项目,使舟山群岛成为浙江省游艇生产、展示、交易中心,成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游艇旅游基地。
海钓旅游基地。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建设完善白沙、泗礁、朱家尖、秀山、嵊山—枸杞、东极等钓场,引进国际海钓赛事,培育大众和专业海钓品牌,使舟山群岛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海钓中心,并进一步打造世界级的海钓基地。
康体旅游基地。依托独特的海洋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在朱家尖、册子等地开展帆船、环岛自行车、赛车等体育赛事和攀岩、蹦极、冲浪等极限运动,完善自驾游、房车等旅游设施,开发海洋疗养、健身等保健项目,打造康体旅游品牌,使舟山群岛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康体旅游基地。
禅修旅游基地。依托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以普陀山为核心,建设完成佛教音乐馆、素斋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佛教文化场所,在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普济寺、宝陀讲寺、福泉庵、双泉庵等宗教场所开发禅修体验旅游产品,定期进行讲经说法、禅修体验等活动,不断提升佛教文化功能,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佛教禅修体验基地。
3.着力推进四大类主题旅游岛屿
根据舟山群岛各个岛屿不同的海洋文化积淀和海洋旅游发展基础,加快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继普陀山之后,着力规划和打造朱家尖、桃花、秀山、白沙、嵊山、枸杞、登步等一系列海洋文化主题旅游岛屿。
丰富提升类主题岛。完善提升“佛岛”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海天佛国、观音道场”文化内涵,以观音文化中的“和谐文化”为核心,开发心灵之旅、修学之旅、养生之旅等旅游项目,提升三大香会期、观音文化节、“千人斋”等一系列佛教文化活动,扩大普陀山与国内外佛教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观音传说》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努力把普陀山建设成为著名的世界佛教圣地和国际旅游胜地。
基本建成类主题岛。利用丰富的海湾、沙滩、滩涂、海洋生物及海洋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做精做好沙雕文化、武侠文化、海钓文化、泥文化、渔文化等旅游产品,基本建成朱家尖、白沙、秀山、桃花、鲁家峙等主题岛屿,使这些岛屿成为接待设施优良、服务品质一流、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
规划开发类主题岛。对登步、东极、册子、嵊山、枸杞、西峰岛、葫芦岛等岛屿,依据“规划先行、逐岛开发、分步实施”原则,在土地、海域、岸线的利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环境、社会的管理等方面,服从旅游发展需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开发管理,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主题岛。
收储保护类主题岛。对五峙山和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川湖列岛、三星列岛等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的未开发岛屿,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维护各个岛屿独立的生态系统环境,建设零污染排放区,打造成为自然生态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的海洋生态岛。
(二)加快提升海洋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
旅游行业涉及部门多,产业关联性大,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作、环境改善等方面,需要相关产业和部门的互动和支持;在全市产业布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做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1.构建多级海洋旅游门户。建设完成朱家尖慈航广场一级旅游门户和普陀山正山门功能外移工程,基本完成三江码头次级门户,统筹考虑舟山跨海大桥定海入口、嵊泗小洋山等旅游门户。各级旅游门户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着力构建“换乘一体化”、“节点网络化”、“功能旅游化”、“旅途便捷化”的旅游集散网络。
2.推进海上旅游交通“公交化”。按照安全、舒适、快捷、密集的要求,大力完善舟山群岛海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舟山本岛与各主要岛屿以及各旅游岛屿之间旅游交通运力和舒适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海上旅游交通网络。
3.创新海洋旅游标准化体系。创建国家海洋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推进海中洲旅业集团等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在积极推广国家、国际通行旅游服务
标准的同时,探索制定生态高尔夫、海钓、游艇、海滨浴场、渔家乐(渔家宾馆)、禅修等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服务标准,为国家完善海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先行先试。构建完成海洋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全市景点门票网上销售系统。
4.实行旅游景区“轮休”、“限流”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生态旅游,对洛伽山等区域面积小、生态承载能力较弱的旅游景区实行轮休制,对普陀山等重点景区实行游客最高日流量限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旅游景区。
5.完善海洋旅游特色要素。建设完成海洋旅游商品工业园,形成以“渔”、“船”、“佛”三大品牌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多渠道销售网络,打响舟山群岛海洋旅游商品品牌,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在海洋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在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和渔农家旅馆的建设,2015年的宾馆、酒店总床位数比2010年翻一番,能基本满足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着力推进“中国海鲜之都” 工程建设,做深舟山海鲜品牌文章。
(三)积极创新海洋旅游品牌营销模式
积极探索多元化旅游宣传营销新模式,坚持一手抓境内市场,一手抓入境市场,整合宣传力量,创新营销方式,形成营销合力。
1.整合资源,强化品牌优势
统一标识和品牌。策划实施舟山群岛旅游形象VI系统,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旅游标识,在此基础上开发系列旅游产品,集中打造“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形象品牌。
设立形象展示中心。在上海、杭州、泉州等地利用现有的旅游集散中心和依托相关旅行社办事机构,设立“舟山群岛旅游形象推广中心”;在市内的朱家尖蜈蚣峙等地设置统一的“舟山群岛旅游服务中心”,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旅游服务,使之成为集中反映舟山旅游的窗口和服务中心。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根据旅游资源情况,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策划推出一批佛教文化、海滨运动、海洋文化、群岛环游、度假休闲等精品线路,形成具有特色主题的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2.接轨市场,创新营销方式
创意营销。积极策划旅游创意活动,在深化“我为泥狂”海泥狂欢日、海岛户外越野赛、海岛超级英雄挑战赛等旅游创意活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舟山群岛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互联网上开设有关舟山海洋历史文化和海岛景点的博客和论坛,开发以舟山海洋旅游为题材的大型网络游戏,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合作,联合推广网上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提升海洋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影响力。
节庆营销。加大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在丰富中国海洋文化节等节庆内涵的同时,积极向外输出舟山群岛旅游节庆品牌,重点推介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中国国际沙雕节等文化特色鲜明、品牌影响较广的节庆活动,通过节庆外拓不断扩大舟山群岛的知名度。
区域营销。进一步细分旅游客源市场,对特定市场实施定向营销。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自助游市场,充分利用交通改善带来的同城效应,做好与沪、杭、甬、温、苏、锡、常等各城市的实质性对接与合作,通过旅游班车、交通专线、集散中心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参与浙东旅游黄金线的组织合作,做好旅游品牌联合推广工作。
3.借机造势,提升品牌形象
借试验区建设营销。围绕创建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目标,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和市民广泛参与试验区建设,不断放大试验区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全民参与建设试验区的良好社会氛围。
借项目、事件营销。充分利用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引进、建设、运营等环节进行宣传营销。积极利用邮轮对台直航、文化创意等旅游事件,做好前期铺垫、现场高潮、后续跟进等多阶段旅游营销文章。
借资源、环境营销。充分发挥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品牌优势和舟山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优势,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战略性旅游投资开发,拓展观光型和度假型双重旅游客源市场。用生态文明、海洋文化的理念对舟山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策划包装,用低碳经济、健康价值的特征进行推介宣传。
(四)深入推进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重点突破,先行先试,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经验,树好样板。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组建舟山市旅游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一体化体制,把规划部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等职能划归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管理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旅游发展区的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由旅游部门在城市总规的框架下组织编制,按程序审批,具体旅游项目建设报批前,由旅游部门在发改部门立项前签署项目审核意见,以强化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探索、实践与大旅游产业发展和舟山群岛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全要素”旅游管理模式。探索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旅职能,建立统一高效的旅游投诉、咨询服务平台,在市旅游质监所的基础上组建市旅游质监支队。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增加规划、安全等职能处室,筹建旅游信息中心。适当增加旅游规划、营销、安全和服务的人员编制,强化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等旅游职能。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规范市场运作机制,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2.争取旅游开放政策。扩大舟山口岸的开放范围,放宽产业准入条件,加快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探索和引进,逐步实行邮轮旅游和旅行社团队入境免签证。在朱家尖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对台直航客运站)、普陀山机场和小洋山国际航运中心附近等地设立免税商店,在朱家尖建立包括码头、仓库、交易区三合一的舟山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或对台商品交易区,按国际惯例选择合适区域尝试实行国际游客购物离岛退税政策。争取普陀山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开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积极拓展私人商务包机业务,争取开放水上飞机等岛际低空航线。
3.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为海洋旅游加快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积极培育、扶持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包装上市。加大招商引资,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旅游融资渠道多元化。
4.逐步完善配套机制。进一步梳理、完善促进我市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开发开放的各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适度增加财政对旅游产业的转移支付,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与其他企业同等支持。支持海洋旅游项目用地用海,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土地供应,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边远海岛的土地开发旅游项目。
5.推进旅游国际化。以国际化理念,引导舟山群岛海洋旅游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品牌旅游企业来舟山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开展旅游管理、旅游培训等活动,完善旅游国际化要素,提升舟山海洋旅游业开发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会展和大型赛事组织、海洋旅游国际化研究等领域寻求突破。加强旅游境外营销,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四、保障措施
创建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试验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试验区管理权限和各职能部门、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和重点,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体系,调动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
(二)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试验区建设例会制度,研究和解决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将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各部门。建立试验区建设推进实绩考核奖励制度,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各县(区)、各部门综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属有关部门要加大与国家、省相关部委的工作对接和联系,对创建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类事项和相关政策要逐一突破,争取更大力度的支持,全面推进试验区的创建。
(三)加大财政引导。为进一步推进试验区建设,要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发挥财政对旅游业的引导作用,根据财政收支情况,适度增加市旅游发展资金。为充分发挥政府对海洋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国有资产要加大对旅游业的直接投入,对引导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旅游项目,要适时进行重点投资建设,以后待条件成熟时再推向市场。
(四)强化人才支撑。采取“高枝嫁接”等举措,聘请国内外著名旅游专家担任市政府旅游发展顾问;整合市内海洋学院和海运学院等旅游师资力量,实体运作浙江海洋旅游研究院,加强对海洋旅游规划和前瞻性课题的研究;采取“校校、校企合作”等举措,开展校企订单、针对性集中培养等形式,培养一批适应舟山海洋旅游发展需要的紧缺型人才;采取“基地实践”等举措,在企业中建设一批旅游技能实践基地,选择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专门培养旅游一线服务人员;采取“筑巢引凤”等举措,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舟山缺乏的旅游高端复合型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海洋旅游人才队伍。
第三篇: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0-12-26 11:12: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中广网重庆12月26日消息(记者刘湛)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各大城市竞争中,重庆获得教育环境竞争力全国第一。
1996年,直辖前1年,重庆义务教育普及率只有18.87%,中西部最低;初中毕业生能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只有56.16%;到1997年大学毛入学率也仅8%,远低于全国水平。直辖13年来,重庆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重庆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面完成“普九”;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和大学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0%和30%,西部排名第一。
重庆教育靠什么取得突破与发展?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说,法宝就是城乡统筹发展,敢为天下先。2003年9月,重庆在全国率先实行销号制和直接支付制,清理化解“普九”债务,累计偿还总额达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还清“普九”欠债的省份。
2005年以后,重庆投入45亿元改造农村学校危旧房,全面消除了400多万平方米中小学D类危房;市财政安排资金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全国率先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仅2009年全市安排资助经费就达40亿元,惠及各类学生413万人次。
2006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实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提出四五年内投入资金158亿元,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达标学校、示范重点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等建设,率先在6个区开始免费中职试点工作;2009年,将免费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区。2008年7月,教育部和重庆市签订《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资料来源:
第四篇: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情况
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情况
2010年3月3日,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并召开了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根据协议,教育部将支持上海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一是探索教育公共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提升教育公共管理水平;二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是探索教育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与路径,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四是探索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机制与模式,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五是探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机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六是建设教育发展战略性支持平台,增强教育基础研究的决策咨询与服务指导功能;七是增强上海教育辐射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教育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市教委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申报了一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国家教育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改办函〔2010〕2号),我市共有27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立项总数名列全国第一。至2010年底,27个项目的任务书已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全部被列入2010年规划纲要“十大工程”启动项目。
第五篇: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广东省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着力提高金融合作与开放水平,推动粤港澳金融更紧密合作;着力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金融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总体思路。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强粤港澳更紧密合作。对中央已经作出部署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率先加快推进;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先行先试。重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城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 验,实现金融一体化发展;在梅州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在湛江市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推动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金融产业发展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粤港澳更紧密的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发展珠江三角洲金融一体化格局;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统筹城乡金融发展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差距明显缩小,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金融产业发展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建立起与全国重要经济中心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建立起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紧密合作、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产业为支撑、与广东开放型经济体系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金融合作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市场与服务体系、金融监管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建立起符合广东省情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以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重点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金融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制度优势,全面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提升区域金融合作与开放水平。
1.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效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债券发行主体、发行机制及交易模式的创新,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范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动广东省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企业进入全国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公开转让市场,经批准进行公开转让。推进区域票据市场电子化建设试点。
2.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支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组织)建设。促进有利于保障民生、支持创新创业和服务外向型经济的各类专业性保险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 域。加快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和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
3.加快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业务。积极开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商贸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和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融资、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资产管理等业务,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与使用,在横琴新区和前海地区开展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建立金融服务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探索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和科技保险业务试点。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和消费金融业务。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下的利益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稳步扩大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债、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在总体试点推进框架下,研究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培育房地产金融市场。将深圳市保险改革试验区相关政策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工作,探索城市低收入人群参与商业保险的途径。积极进行外汇避险交易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金融机构 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移动支付的产品创新、平台构建和政策法规研究工作。
4.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广州市要加快建立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业高端集聚功能区,不断完善金融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区域金融管理营运中心、银行保险中心、金融教育资讯中心、支付结算中心、财富管理中心、股权投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市要充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作用,依托资本市场优势和毗邻香港地缘优势,加快建设金融产品创新中心、创业投资金融中心,建设粤港金融合作核心区。佛山市要以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为主导,合理规划、集聚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努力打造辐射亚太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在中山市开展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创新试点。加快推进支付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后台服务设施等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逐步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江-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为依托,加强金融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推进区域内监管一体化。依托金融管理、监管部门统计职能分工,完善区域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经济金融调查统计体系和分析监测及风险预警体系,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5.提升区域金融合作水平。建立更加紧密的粤港澳金融合作机制,深化粤港澳三地金融业在市场、机构、业务、监管和智力等方面的合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粤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信托投资基金,探索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在证券信息、产品开发、技术联盟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允许在粤港资法人银行参与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加强粤港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粤港在保险产品研发、业务经营和运作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粤港保险业协同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继续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稳健创新粤港澳三地人民币业务,稳步开展港澳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支持在粤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港澳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在粤合资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支持港资银行在广东省内以异地支行形式合理布点、均衡布局。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及金融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创新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合作方式,健全粤港澳合作反洗钱机制。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框架下,逐步深化粤台金融合作,在东莞开展两岸金融合作试点。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金融合作,增强对泛珠江三角洲的金融辐射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和金融债权司法保护。加强广东与东盟的金融合作,研究建立广 东——东盟区域开发股权投资基金、区域支付体系等合作项目。
6.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案件审判和仲裁机制,推动建立金融专业法庭与仲裁机构,完善金融执法体系,有效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和系统建设,整合信用资源,依法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地方政府与驻粤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金融发展环境合作建设机制。
(二)加快推进梅州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以构建具有广东特色、服务“三农”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建立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信用环境,探索解决金融服务“三农”不足问题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1.培育完善农村金融要素市场。在国家明确试点范围、条件及抵押登记、期限和抵押权实现等具体政策的基础上,研究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总体稳定。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方中小金融机 构。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探索一站式、社区性、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推动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组织,组建农村投融资平台。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机制,大力发展农房、能繁母猪、水稻、渔业、林木等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支持开展生猪、奶牛、烟草等商业性保险。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积极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互助农业保险组织的可行性。
3.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结算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服务自助设备。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健全涉农贷款贴息机制和建立财政资金奖励机制,创新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合作组织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组织建立财政适当出资、有关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涉农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农村金融稳定与安全。
(三)努力推进湛江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以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配置城乡金融资源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差距,开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探索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市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健全金融支持“三农”的财政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业务比重,加大对农业开发、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改制上市,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创新“三农”信贷担保机制,大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在涉农信贷领域的合作。建立现代农业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支农领域。建立农副产品、水产品远期现货交易中心。建立城乡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的采集和使用范围。
2.加快形成支持城乡协调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城乡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延伸城市金融服务链条,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及在县域设立小微企业或“三农”专营中心,提高农村金融网点的人均拥有率和网点覆盖率。深化地方政府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创新“三农”保险业务,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等新型农村保险业务。开展统筹城乡支付支付环境试点工作,推动城乡支付结算系统一体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东省要切实加强对本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营造鼓励探索、大 胆创新的宽松环境,进一步完善现有金融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财政、人才等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广东金融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实施本方案。
(二)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由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加的有关部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合作,指导协调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工作,帮助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统筹协调,通过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和粤港、粤澳金融合作专责小组,协调推进粤港粤澳金融合作,有关粤港粤澳金融合作的重大事项共同向国务院汇报和推进落实。加强广东省地方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与驻粤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强信息通报,建立责权对等的地方金融工作机制。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统筹协调,创新定向帮扶等机制,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加强考核监督。制定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试验区金融生态评价体系,对改革试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改革试点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定期监督检查,将各项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纳入改革主体绩效综合考核内容,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通报落实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方案的实施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