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如何建设中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
广东如何建设中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
为了改善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打击,国家旅游局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我省结合进一步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在去年11月作出《关于加快广东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后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签署《国家旅游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同意将广东作为“中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在对港澳内地开设旅行社、外地在粤工作人士赴港旅游等领域大胆突破,并率先推行“国民旅游计划”,该计划包括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动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以及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课程等。支持广东省建设高标准的国际邮轮码头,支持和鼓励广东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支持广东省发展旅游制造业,打造旅游制造业基地。重点指导广东省修编旅游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编制粤港澳旅游规划。这一系列先试先行的做法在国内均属首创,广东旅游发展将获得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在备忘录中国家旅游局支持广东省深入落实CEPA政策,推进粤港澳旅游合作,并委托广东省审批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设立合资及独资旅行社。允许获得内地授权的香港旅游企业组织开展迪斯尼定点团队旅游,先在深圳试点,为在深圳暂住一年以上的民营、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工作的非广东户籍居民在广东省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赴香港旅游。同时,推动内地与港澳旅游有关从业人员资格互认,优先考虑获得内地资格的港澳有关人员在广东注册执业,并积极研究港澳地区在广东省设立的旅行社经营广东居民团队前往经国家批准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务的事宜。
广东是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广东旅游的新一轮大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近期目标:到2012年,我省的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领先全国,初步建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达到130亿美元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9%以上。全省建成10个以上5A级旅游景区(点),培育5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旅游品牌。
对于我省如何建设中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一、加强对旅游大品牌的建设。
1.塑造“活力广东”旅游总体形象。
以“活力广东”总体形象为核心,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名城、名人、名山、名寺和广府、潮汕、客家文化为依托,着力建设“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广东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推广“岭南文化”旅游品牌。
充分展示岭南艺术、岭南民俗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推介西关大屋、客家围屋、开平碉楼等岭南建筑艺术,深挖广绣、广彩、广雕、石湾陶塑及粤剧、岭南民歌、广东音乐的文化内涵,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岭南人精神。
3.提升“活力商都”旅游品牌。
依托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购物、主题公园、温泉、高尔夫旅游,充分展示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风貌,建设主题形象
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和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
4.培育“黄金海岸”旅游品牌。
充分发掘和利用广东省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经济,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型滨海旅游区、海岛旅游精品项目,不断提高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的品位。
5.优化“美食天堂”旅游品牌。
充分发挥“食在广东”的品牌优势,以粤菜、潮菜、客家菜为基础,积极吸纳世界各地的美食精华,推进美食街、美食城建设,广泛开展美食节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广东饮食文化。
二、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
1.发展“绿色旅游”。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养生游,作为新的旅游形态,以旅游时间长、消费多并有益身心健康为特点,具备的要素是好的空气、水源、绿色食品、优雅的环境、优良的设施,包括健身器材,还有医疗保障,兼具疗养的功效,而广东的粤北山区就有先天的条件,如韶关乳源、从化温泉等等。
2.延续“红色旅游”。
不少地方政府把发展红色旅游与老区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老区第三产业带来了商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是广东有名的革命老区,周恩来、徐向前、彭湃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至今当地仍然保留着许多革命遗址群及纪念建筑物。
此外,在梅州平远县、汕尾海丰县等地,红四军纪念园、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去一直组团去省外参加“红色之旅”的广东各旅行社如今也大力推广省内红色旅游资源,包括海陆丰革命遗迹二天游,潮汕、梅州革命遗迹三天游,河源“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画廊二天游等红色旅游线路受到游客的欢迎。
3.引领“蓝色旅游”。
作为高端旅游产品的代名词——邮轮旅游,一直是很多玩家梦寐以求的度假方式,甚至有人把邮轮旅游称为“旅游的终极目标”。现在,“高端”的邮轮游,呈现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趋势。通过几年的市场运作,邮轮游成本有所下降,开始“大众化”。而且邮轮游强调的是休闲度假,游客不用拉着行李箱到处赶路,可以在船上享受休闲时光,避免了“旅游很累”的尴尬。邮轮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未来两、三年,中国邮轮旅游将产生爆发式发展。国外邮轮业人士分析,2010年中国将出现第一次邮轮游热潮,2015年左右邮轮游将进入成熟阶段。
4.开拓“七彩旅游”。
加快发展我省的会展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科学旅游和康体旅游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特别是会展旅游,它作为一种把会展活动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方式,既要求有发达的举办会展活动的基础条件,又要求具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在这方面,广东有居全国之冠的4300公里的海岸线,会展比较集中的珠三角地区,有羊城新八景,中山有孙中山故居,深圳锦绣中华、世
界之窗、明斯达克号航母,珠海有园明新园,还有广东的四大名山等资源是会展旅游发展的基础。
三、完美诠释“旅游强省”
1.营造诚信旅游氛围。
建立健全我省旅游行业诚信体系、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诚实守信、精诚团结”的旅游经营氛围。要深入推进旅游诚信建设,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旅行社“诚信经营”和饭店“周到服务”活动;要大力提倡“诚信兴旅”,加大旅游市场规范整治力度;要积极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推进旅游行风建设,进一步强化旅游服务标准建设。
2.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渠道,整合资源,强化广东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新闻媒体要全力支持,大力宣传推介广东旅游,扩大广东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华人社团、华侨企业等的作用,借助其资源优势和网络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广东,扩大广东旅游在广大侨胞和华人聚集区的影响力。要加强与友好省州、城市的沟通交流,利用国际会展、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推介活动。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旅游人才尤其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设高级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评价,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和劳动保障制度,推动导游人员等级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序列,实行导游员聘任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逐步建立我省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重点是加强对导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大批熟悉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民风、外语水平高的导游人才,更好地适应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需要。要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廉政意识,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落实,以工作成效取信于企业和游客。
总的来说,独具“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百越神”这五大风情和拥有森林休闲度假、温泉旅游、广场表演、高尔夫度假、美食购物“五张王牌”的广东,对建设中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是充满信心的。我们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推广人性化服务措施,让游客一进我省就能处处感受到“温馨、便捷、周到、细致”的服务。
第二篇:示范区改革思路
着力推动三大转变
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
■发布时间:2010-09-10
■ 信息来源: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研究院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赋予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安徽促进加速崛起的现实途径。面对当前形势与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需要大力引导与推动三个方面转变。
一、推动由承接企业转移向承接产业转移转变
示范区规划颁布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目前,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开发园区扩区升级全面展开,大量省外投资项目入驻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为了实现示范区建设目标,促进由承接企业项目转移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升级,政府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引导。
一是加强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行业龙头和新的增长点来集聚发展产业。大力推广合肥引进京东方和中建材、芜湖引进三安光电的经验,着力引入中央直属企业、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龙头以及国内著名企业,以入驻企业为牵动,做大一批产业。另外,可以把省直集中区作为重要载体,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新材料、物联网与直升飞机等战略性产业,争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加强承接关联配套企业转移,壮大产业集群。依据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吸引汽车、机械设备、冶金、非金属材料、家电、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进驻皖江。
三是加强承接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园区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跨区移植。根据各开发园区明确的主导产业,以多种合作方式,着力承接相关特色与品牌园区的产业转移。
二、推动由争取支持政策向落实政策与开展先行先试并举转变 为支持示范区建设,国家与省里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当前需要在抓好落实的同时,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权,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示范区建设创造环境、增添动力与活力。
一是推动示范区内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国家已经在浦东、滨海和北京等地先行启动,因此,在示范区内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可行性。同时,实施示范区规划,推进产业组团发展和集中区建设,突破现有行政区制约,也十分迫切。省里应尽快组织力量,研究示范区内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分级申请批准。
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高效便利提供开发用地。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需要打造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有更多的农村将变为开发区,进而发展为新城区。满足这种需要并加以有序推进,必须有体制机制作保障。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是当务之急。有必要在产业承接集中区以及皖北居民点占地较多地区,先行开展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林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建立评估与交易市场,推动示范区内土地有序流转置换以及皖北地区与皖江城市带之间跨区域调剂。
三是促进农民转化为市民,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了妥善安置好征迁土地的农民,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安居乐业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好的发展环境,示范区应尽快实行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并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在示范区内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建立健全面向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四是创新合作开发模式,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先行先试,以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共建是加快示范区建设的有效途径。示范区每个省辖市先行设立一个或若干个合作园区,抓紧开展合作共建试点。根据不同情况,以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等多种方式,开展共作共建。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合作方共建共享。
五是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扩大环境容量。抓紧落实转入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保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容量的需求。
三、推动主要由政府招商引资向政府与企业合力招商引资转变 当前,各级政府与开发区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出台政策与举措,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促进企业招商,激励与支持以商招商。
一是充分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措施,支持鼓励省属国有企业利用经营活动与营销网络,收集招商引资信息,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招商引资。
二是出台对企业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省市财政对引来投资项目的企业,实行增税返税政策。对引来投资项目的企业,根据新引来的项目增加地方税收部分的一定比例,实行税收返还。
三是建议省市财政设立企业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根据企业招商引资业绩,省市财政按一定比例进行奖励,奖励企业招商。
执笔:胡再生
第三篇: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事记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大事记
1992年7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桂林召开桂林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工作现场研讨会,自治区、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就试验区的性质、范围、目标、战略规划以及试验内容、试验权限进行广泛的研讨。
1994年9月23日,《桂林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试验总体方案》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并批转执行。
2007年8月13日,国家旅游局调研组到桂林开展调研,我市向调研组建议国家将桂林定为旅游综合性的试验区域,在管理上、发展上研究试行一些特殊的政策,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改革进行有效探索,促进全国旅游业的提升发展。
2007年10月, 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桂林旅游综合配套改革步伐,推进桂林旅游业的跨越发展,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桂林市旅游局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对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在自治区党委刘奇葆书记在桂林召开调研座谈会时作了简要汇报,之后又向国家旅游局汇报了初步设想。在具体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在桂林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我局组织力量制定了《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发方案》,提出了实验区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紧接着,桂林市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关于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请示》,恳请自治区政府批准桂林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提出申办报告。申办国家级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提上市政府工作议程。2008年5月,桂林市向国家旅游局汇报桂林市承办 “第二届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研究大会”和桂林旅游工作情况,提出桂林将申办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统筹旅游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根本性解决旅游政策和体制问题的突破口,加强申办工作的实际推进,通过申办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城乡统筹、信贷金融、产业补贴、土地开发、财税配套、机构设置、法规权限等方面的改革扶持政策,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促进桂林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12月,《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发展战略中提出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战略:争取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取旅游开发优惠政策,争取在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财政税收、林业发展、航空、投融资等政策方面有新的突破。
2009年2月23日,李志刚市长在旅游局开展“旅游兴市”工作调研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各级旅游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方方面面做好各项工作。在即将召开的旅游发展大会上,我们要出一些配套政策。市发改委要积极跟进桂林旅游综合试验区的申报工作,向国家要政策。
2009年7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2009年广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桂政发„2009‟46号),决定在桂林市开展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并明确此项工作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牵头。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7月27日,市政府牵头人大法制委、人大旅游委、市经委、国资委、建规委、发改委、市委宣传部、法制办、市政局、市容局、电信局、公路局、劳动局、国土局、财政局、公安局、工商局、海事局、地税局、环保局、投资促进局、统计局、林业局纪委、人事局、非税收入管理局、教育局、文化局、园林局、体育局、商务局、卫生局、农业局、水利局、水产渔牧兽医局、博览局、新闻出版局、民航、海关、边检、检验检疫、消防支队、旅游股份公司、旅游发展总公司、景区和购物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行社协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师大文旅学院、工学院旅游学院、桂林旅专、等相关涉旅部、委、办、局、单位对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所需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机构以及工作开展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扎实推进旅游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2009年11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在桂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专家和官员对在桂林率先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国际和国内旅游界权威人士认为,桂林具备进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的其他条件,中国可在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城市广西桂林市率先开展与国际充分接轨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继而将改革实验成果向全国推广。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及国际、国内旅游业界权威专家建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可以利用“桂林平台”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在桂林进行如下改革试验: 一是探索构建实验示范体系,包括公正规范的法律制度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运作体系、富有活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公正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完备新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二是探索构建旅游要素市场,包括旅游文化创意市场、旅游产品营销市场、旅游资本和产权市场、旅游技术设备交易市场、旅游商品国际批发市场、旅游科研、教育培训和人才市场、旅游信息应用市场等;三是探索旅游发展功能的创新,包括建立全国首创的旅游产业园区和基地,无障碍进入的旅游航空枢纽城市,旅游改革功能区带动行政区发展的联动机制,旅游改革实验区土地整理储备制度,“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金融改革创新办法,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保税区和物流园区等;四是探索建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主要景区生态环境作了保护性强制规定,如对漓江沿岸伐树、建筑高度、经济林种植、水产养殖、工业等都有所限制或禁止,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群众生产都受到较大影响。可以探索建立税收减免返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等补偿机制;五是利用桂林处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城市的优势,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正在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机遇,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国际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重要战略决策,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务院层面确定建设的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9年12月18日,为了积极推动此项工作的实质性开展,市旅游局召集民主党派、旅游院校、相关职能局、重点旅游企业以及新闻媒体在漓江大瀑布酒店召开茶话会,专题讨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相关事宜,营造声势,吸收智慧。
2010年1月18日和24日,桂林市委常委会分别在组织了两次专题学习,并且组织了桂林市党政代表团代表团到海南学习考察海南省推进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经验。
2009年12月15日,桂林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多层面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的专题学习活动,仅市委就在半个月内组织了两次常委扩大会,进行专题学习讨论,深化共识。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把全市干部群众的精神和力量统一到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来。
2010年1月19日-20日,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市旅游局由局长林业江带队,副局长庞铁坚、局办公室、综合促进处、公共服务管理处一行6人组成学习考察组到海南省学习取经。考察组在海南拜访了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并与具体负责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并参与国际旅游岛申办工作的海南省旅游委陈耀副主任、省旅游委规划处罗健处长等领导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学习座谈。
2010年1月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郭书记听取了桂林市委、市政府的专题汇报。郭书记在听取汇报后指示:“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符合桂林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符合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能发挥出桂林的比较优势,是桂林加快发展的一大机遇。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拿出具体的,可实施的,可操作的方案。要真正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把桂林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0年1月29日至4月 30日,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社科联、桂林日报社、市广电局、桂林电视台、桂林电台、桂林旅游股份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我为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招”有奖征文活动,突出献计献策,围绕建设桂林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目标、改革方向、试验内容、具体措施、推进途径、所需政策等问题广泛征集社会意见。2010年 2月 日,桂林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郭书记的指示精神,并严格按照郭书记的要求,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进行部署。
2010年 月 日,为了推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我们及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紧锣密鼓地推进政策支持相关工作向前发展。
2010年2月9日-10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陈丽华带领市旅游局领导班子一行赴南宁分别向自治区人民政府高雄副主席、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发改委汇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相关工作。期间,与中国旅游研究院负责人就试验区的建设进行了座谈。高雄副主席对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及时,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精神的有关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要求桂林市要抓住机遇、抓紧落实郭声琨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抓紧抓好。自治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听取汇报后表示,支持桂林建设试验区,自治区旅游局责无旁贷,一定紧密配合。自治区发改委章远新主任、高旭副主任听取汇报后,建议桂林市对试验区的内涵、定位、范围、内容、思路、框架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拿出方案。征求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发改委的意见,同时征求国土厅、住建厅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形成正式方案后呈报自治区政府,争取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并向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汇报。并表示,需要自治区发改委争取政策的,自治区发改委一定大力支持。
2010年2月11日,桂林市旅游局印发《关于成立桂林市旅游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林业江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的 桂林市旅游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规划组、体制机制改革组、项目推进组、宣传学习组。各工作小组根据试验区工作推进情况制定具体的职责和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2月24日至27日,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和市长李志刚为团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陈丽华,市委常委、秘书长石东龙,副市长汪洋、政府秘书长张晓武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桂林市党政代表团对海南省进行了学习考察。代表团一行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进行座谈交流,拜会罗保铭省长,参观海口市新行政中心、游艇码头、高尔夫旅游主题论坛会址、火山地质公园,琼海市博螯亚洲论坛会议中心,三亚市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游览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和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分别与海口市、三亚市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验做法,使代表团成员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达到学习考察和调研目的。自治区和桂林市成立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桂林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落实了人员、经费及办公场地,建立工作机制,形成了市“一把手”亲自抓,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并决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主任,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来谋划,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景区道路交通、旅游发展环境等建设。并从2010年起,大幅度提高对旅游业的投入,将旅游专项发展资金由原来每年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
2010年3月10日-13日,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率领下市委刘君书记和李志刚市长专程到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汇报工作,加强沟通,争取支持。国家旅游局邵奇伟局长、王志发副局长等领导听取了广西方面的汇报,并表态要把桂林作为国家旅游局的联系点,大力支持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国家发改委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非常支持,并且推荐专家帮助桂林制定相关方案。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建议,市政府研究正式发函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改革杂志社帮助我市起草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及相关规划纲要等文件。
第四篇: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89号)精神,按照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要求,根据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战略,紧紧围绕市委提升“三大定位”、推进“四海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把舟山群岛打造成为我国海岛旅游的示范基地、浙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全面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立足改革创新,在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发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创建海洋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模式,促进海洋生态文明旅游,实施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15亿元,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稳定在25%左右,旅游结构不断优化,游客平均逗留时间延长,人均消费水平比2010年提高50%以上,旅游从业人数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普陀山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朱家尖等核心区块的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对周边景区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特色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5000万人次,成为国际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和群岛型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主要任务
(一)深度开发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将舟山群岛作为大景区统一布局,整体规划,有序开发,依托舟山群岛独特而丰富的海洋和佛教文化资源,加快“舟山群岛·八大游”精品项目建设,深度开发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到2015年基本建成六大类旅游区、五大类旅游基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四大类主题岛屿,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积累经验,作好示范。
1.加快建设特色海洋旅游区
观音文化体验区。优化提升普陀山旅游发展环境,丰富完善佛教文化内涵,着力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扩大普陀山的品牌效应和辐射作用,推进朱家尖等重点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运营好“印象·普陀”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完成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址等一批佛教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完成集“海、陆、空”交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集散设施,按照“时尚海洋、自在生活”的定位,再启动建设一批与普陀山相衔接的佛教文化体验项目和时尚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把朱家尖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自在岛”,使之成为观音文化延伸与体验区,提高朱家尖旅游开发的整体水平。
港城景观游览区。在舟山新城、定海古城、沈家门港和东港、定海港、高亭港等主要滨海城镇,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港区功能转型等,建设游人码头、游览栈道、休闲广场、商务酒店等商业和娱乐设施,建造港城滨海景观带,打造集生活居住、休闲观光、海鲜美食、商务活动、旅游购物等于一体的新型港城景观游览区。通过城市旅游延长旅客逗留时间,拉动旅游消费。
经典岛村乐居区。重视海洋海岛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规划开发一批具有“石墙青瓦”等典型海岛特征和浓郁海洋文化的民宅群或村落,结合新渔农村建设,建设完成定海区大鹏岛、茶人谷,普陀区朱家尖筲箕湾、桃花乌石子、东极庙子湖、白沙,岱山县凉峙、双合、桃树湾,嵊泗县田岙、会城岙、枸杞大王等一批经典海岛渔农村。完善渔家精舍、特色海鲜餐馆、民俗文化演绎场所等旅游设施,改造提升“渔(农)家乐”,丰富岛村休闲旅游产品。
滨海综合度假区。利用舟山群岛丰富的自然生态海湾和沙滩资源,在朱家尖东沙、桃花塔湾、长峙岛、秀山东部、嵊泗南北朝阳、南长涂、基湖沙滩等建设完成一批海滨综合度假区。推进海景旅游房产、商务会展、海岛温泉、海上运动、水上飞机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
岛屿会所休闲区。根据各岛屿自然和文化生态特征,按照“一岛一酒店,一岛一会所”的模式,开发完成凤凰岛、砚瓦岛、西峰岛、悬鹁鸪岛、大西寨岛、豁沙山岛等一批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私密型经典旅游度假会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无人岛屿,打造高端的岛屿度假休闲区。
海岛生态示范区。坚持走海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利用滩涂、盐田、荒山、荒岛等资源,在朱家尖、秀山、长峙、桃花等岛屿,规范发展一批“生态修复型”高尔夫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朱家尖大青山、桃花安期峰、嵊泗枸杞等一批海岛生态公园,探索把中街山列岛的青浜、东福山、西福山、马鞍列岛的毕下、花鸟、绿华等岛屿建设成为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无化石能源的生态旅游示范岛,推进低碳绿色旅游产品开发。
2.精心打造时尚海洋旅游基地
邮轮旅游基地。依托舟山优良的港口资源,建设完成朱家尖西岙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对台直航客运站),争取实质性运营邮轮旅游项目,加强与上海、厦门等国际邮轮港的合作与交流,开辟对台邮轮直航等多条境内外邮轮航线,使舟山群岛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际邮轮多点挂靠港和邮轮旅游基地。
游艇旅游基地。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港湾等自然资源,建设完成普陀朱家尖樟州湾、定海凤凰岛等游艇基地,启动建设桃花、朱家尖西岙等游艇项目,组建一批游艇俱乐部,运营环舟山群岛的游船旅游项目,使舟山群岛成为浙江省游艇生产、展示、交易中心,成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游艇旅游基地。
海钓旅游基地。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建设完善白沙、泗礁、朱家尖、秀山、嵊山—枸杞、东极等钓场,引进国际海钓赛事,培育大众和专业海钓品牌,使舟山群岛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海钓中心,并进一步打造世界级的海钓基地。
康体旅游基地。依托独特的海洋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在朱家尖、册子等地开展帆船、环岛自行车、赛车等体育赛事和攀岩、蹦极、冲浪等极限运动,完善自驾游、房车等旅游设施,开发海洋疗养、健身等保健项目,打造康体旅游品牌,使舟山群岛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康体旅游基地。
禅修旅游基地。依托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以普陀山为核心,建设完成佛教音乐馆、素斋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佛教文化场所,在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普济寺、宝陀讲寺、福泉庵、双泉庵等宗教场所开发禅修体验旅游产品,定期进行讲经说法、禅修体验等活动,不断提升佛教文化功能,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佛教禅修体验基地。
3.着力推进四大类主题旅游岛屿
根据舟山群岛各个岛屿不同的海洋文化积淀和海洋旅游发展基础,加快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继普陀山之后,着力规划和打造朱家尖、桃花、秀山、白沙、嵊山、枸杞、登步等一系列海洋文化主题旅游岛屿。
丰富提升类主题岛。完善提升“佛岛”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海天佛国、观音道场”文化内涵,以观音文化中的“和谐文化”为核心,开发心灵之旅、修学之旅、养生之旅等旅游项目,提升三大香会期、观音文化节、“千人斋”等一系列佛教文化活动,扩大普陀山与国内外佛教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观音传说》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努力把普陀山建设成为著名的世界佛教圣地和国际旅游胜地。
基本建成类主题岛。利用丰富的海湾、沙滩、滩涂、海洋生物及海洋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做精做好沙雕文化、武侠文化、海钓文化、泥文化、渔文化等旅游产品,基本建成朱家尖、白沙、秀山、桃花、鲁家峙等主题岛屿,使这些岛屿成为接待设施优良、服务品质一流、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
规划开发类主题岛。对登步、东极、册子、嵊山、枸杞、西峰岛、葫芦岛等岛屿,依据“规划先行、逐岛开发、分步实施”原则,在土地、海域、岸线的利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置,环境、社会的管理等方面,服从旅游发展需要,以旅游产业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开发管理,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主题岛。
收储保护类主题岛。对五峙山和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川湖列岛、三星列岛等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的未开发岛屿,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维护各个岛屿独立的生态系统环境,建设零污染排放区,打造成为自然生态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的海洋生态岛。
(二)加快提升海洋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
旅游行业涉及部门多,产业关联性大,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作、环境改善等方面,需要相关产业和部门的互动和支持;在全市产业布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做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1.构建多级海洋旅游门户。建设完成朱家尖慈航广场一级旅游门户和普陀山正山门功能外移工程,基本完成三江码头次级门户,统筹考虑舟山跨海大桥定海入口、嵊泗小洋山等旅游门户。各级旅游门户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着力构建“换乘一体化”、“节点网络化”、“功能旅游化”、“旅途便捷化”的旅游集散网络。
2.推进海上旅游交通“公交化”。按照安全、舒适、快捷、密集的要求,大力完善舟山群岛海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舟山本岛与各主要岛屿以及各旅游岛屿之间旅游交通运力和舒适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海上旅游交通网络。
3.创新海洋旅游标准化体系。创建国家海洋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推进海中洲旅业集团等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在积极推广国家、国际通行旅游服务
标准的同时,探索制定生态高尔夫、海钓、游艇、海滨浴场、渔家乐(渔家宾馆)、禅修等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服务标准,为国家完善海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先行先试。构建完成海洋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全市景点门票网上销售系统。
4.实行旅游景区“轮休”、“限流”制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生态旅游,对洛伽山等区域面积小、生态承载能力较弱的旅游景区实行轮休制,对普陀山等重点景区实行游客最高日流量限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旅游景区。
5.完善海洋旅游特色要素。建设完成海洋旅游商品工业园,形成以“渔”、“船”、“佛”三大品牌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多渠道销售网络,打响舟山群岛海洋旅游商品品牌,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在海洋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在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和渔农家旅馆的建设,2015年的宾馆、酒店总床位数比2010年翻一番,能基本满足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着力推进“中国海鲜之都” 工程建设,做深舟山海鲜品牌文章。
(三)积极创新海洋旅游品牌营销模式
积极探索多元化旅游宣传营销新模式,坚持一手抓境内市场,一手抓入境市场,整合宣传力量,创新营销方式,形成营销合力。
1.整合资源,强化品牌优势
统一标识和品牌。策划实施舟山群岛旅游形象VI系统,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旅游标识,在此基础上开发系列旅游产品,集中打造“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形象品牌。
设立形象展示中心。在上海、杭州、泉州等地利用现有的旅游集散中心和依托相关旅行社办事机构,设立“舟山群岛旅游形象推广中心”;在市内的朱家尖蜈蚣峙等地设置统一的“舟山群岛旅游服务中心”,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旅游服务,使之成为集中反映舟山旅游的窗口和服务中心。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根据旅游资源情况,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策划推出一批佛教文化、海滨运动、海洋文化、群岛环游、度假休闲等精品线路,形成具有特色主题的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2.接轨市场,创新营销方式
创意营销。积极策划旅游创意活动,在深化“我为泥狂”海泥狂欢日、海岛户外越野赛、海岛超级英雄挑战赛等旅游创意活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舟山群岛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互联网上开设有关舟山海洋历史文化和海岛景点的博客和论坛,开发以舟山海洋旅游为题材的大型网络游戏,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合作,联合推广网上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提升海洋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影响力。
节庆营销。加大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在丰富中国海洋文化节等节庆内涵的同时,积极向外输出舟山群岛旅游节庆品牌,重点推介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中国国际沙雕节等文化特色鲜明、品牌影响较广的节庆活动,通过节庆外拓不断扩大舟山群岛的知名度。
区域营销。进一步细分旅游客源市场,对特定市场实施定向营销。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自助游市场,充分利用交通改善带来的同城效应,做好与沪、杭、甬、温、苏、锡、常等各城市的实质性对接与合作,通过旅游班车、交通专线、集散中心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参与浙东旅游黄金线的组织合作,做好旅游品牌联合推广工作。
3.借机造势,提升品牌形象
借试验区建设营销。围绕创建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目标,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和市民广泛参与试验区建设,不断放大试验区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全民参与建设试验区的良好社会氛围。
借项目、事件营销。充分利用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引进、建设、运营等环节进行宣传营销。积极利用邮轮对台直航、文化创意等旅游事件,做好前期铺垫、现场高潮、后续跟进等多阶段旅游营销文章。
借资源、环境营销。充分发挥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品牌优势和舟山海洋海岛旅游资源优势,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战略性旅游投资开发,拓展观光型和度假型双重旅游客源市场。用生态文明、海洋文化的理念对舟山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策划包装,用低碳经济、健康价值的特征进行推介宣传。
(四)深入推进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重点突破,先行先试,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经验,树好样板。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组建舟山市旅游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一体化体制,把规划部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等职能划归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管理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旅游发展区的旅游开发建设规划由旅游部门在城市总规的框架下组织编制,按程序审批,具体旅游项目建设报批前,由旅游部门在发改部门立项前签署项目审核意见,以强化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探索、实践与大旅游产业发展和舟山群岛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全要素”旅游管理模式。探索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旅职能,建立统一高效的旅游投诉、咨询服务平台,在市旅游质监所的基础上组建市旅游质监支队。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增加规划、安全等职能处室,筹建旅游信息中心。适当增加旅游规划、营销、安全和服务的人员编制,强化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等旅游职能。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规范市场运作机制,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2.争取旅游开放政策。扩大舟山口岸的开放范围,放宽产业准入条件,加快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探索和引进,逐步实行邮轮旅游和旅行社团队入境免签证。在朱家尖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对台直航客运站)、普陀山机场和小洋山国际航运中心附近等地设立免税商店,在朱家尖建立包括码头、仓库、交易区三合一的舟山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或对台商品交易区,按国际惯例选择合适区域尝试实行国际游客购物离岛退税政策。争取普陀山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开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积极拓展私人商务包机业务,争取开放水上飞机等岛际低空航线。
3.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为海洋旅游加快发展提供金融支撑。积极培育、扶持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包装上市。加大招商引资,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旅游融资渠道多元化。
4.逐步完善配套机制。进一步梳理、完善促进我市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开发开放的各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适度增加财政对旅游产业的转移支付,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要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与其他企业同等支持。支持海洋旅游项目用地用海,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土地供应,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边远海岛的土地开发旅游项目。
5.推进旅游国际化。以国际化理念,引导舟山群岛海洋旅游业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品牌旅游企业来舟山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开展旅游管理、旅游培训等活动,完善旅游国际化要素,提升舟山海洋旅游业开发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会展和大型赛事组织、海洋旅游国际化研究等领域寻求突破。加强旅游境外营销,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四、保障措施
创建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试验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试验区管理权限和各职能部门、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和重点,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相应的责任考核体系,调动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
(二)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试验区建设例会制度,研究和解决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将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各部门。建立试验区建设推进实绩考核奖励制度,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各县(区)、各部门综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属有关部门要加大与国家、省相关部委的工作对接和联系,对创建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各类事项和相关政策要逐一突破,争取更大力度的支持,全面推进试验区的创建。
(三)加大财政引导。为进一步推进试验区建设,要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发挥财政对旅游业的引导作用,根据财政收支情况,适度增加市旅游发展资金。为充分发挥政府对海洋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国有资产要加大对旅游业的直接投入,对引导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旅游项目,要适时进行重点投资建设,以后待条件成熟时再推向市场。
(四)强化人才支撑。采取“高枝嫁接”等举措,聘请国内外著名旅游专家担任市政府旅游发展顾问;整合市内海洋学院和海运学院等旅游师资力量,实体运作浙江海洋旅游研究院,加强对海洋旅游规划和前瞻性课题的研究;采取“校校、校企合作”等举措,开展校企订单、针对性集中培养等形式,培养一批适应舟山海洋旅游发展需要的紧缺型人才;采取“基地实践”等举措,在企业中建设一批旅游技能实践基地,选择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专门培养旅游一线服务人员;采取“筑巢引凤”等举措,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舟山缺乏的旅游高端复合型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海洋旅游人才队伍。
第五篇:2011年旅游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2011年旅游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一、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年多来,在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舟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按照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要求,全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各项工作举措,不断加快工作进程,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得以切实有效推进。
(一)旅游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产业融合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舟山市旅游委员会继年初成立之后,新的机构三定方案也已批准通过,内设风景名胜管理办公室,实质性地建立了风景资源与旅游管理一体化体制,并与省、市建设部门理顺了关系,强化了旅游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服务职能。县区旅游综合改革同步推进,旅游综合执法迈出新步伐,普陀区和嵊泗县分别开展了旅游综合执法试点,取得实质成效。发改、财政、民航、口岸、交通、质检、体育、金融等各职能部门与旅游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在旅游政策突破、项目建设推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互动,为旅游综合改革工作提供支持。
(二)海洋旅游新业态取得新突破,发展态势令人鼓舞
得益于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和舟山群岛新区的获批,舟山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开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一批高端海洋旅游项目等正加快建设,主要集中在几大类项目:一是以游艇俱乐部为主体的海洋时尚运动基地。年内第一个游艇俱乐部一一蓝堡国际游艇会正式对外营业,定海凤凰岛游艇俱乐部、嵊泗徐公岛海上海游艇俱乐部等已开工建设,预计"十二五"期间舟山将形成7个左右的俱乐部,1000个以上泊位。同时一批主要岛屿的公共游艇泊位也正启动建设,游艇制造、维修、交易等配套项目也全面启动,大型游艇赛事、展览项目也正在抓紧策划运作。二是以邮轮码头为代表的高端海洋旅游项目。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已正式开工,码头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约5.6亿元,建设规模为5万吨兼靠10万吨级邮轮泊位1座,预计明年10月左右可使用,同时将以此为基点形成综合配套的邮轮城。年内我们还引进了一艘2万吨级的豪华邮轮以舟山为母港将运营对台及东南亚航线,预计总投资为28亿元,拓展建立邮轮综合配套体系。三是以度假酒店为核心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朱家尖东沙高星级酒店群、秀山秀水湾温泉会所、南长涂沙滩综合项目等有序推进,滨海度假产品初具规模;海中洲国际广场、绿城威斯汀酒店等20多家高星级酒店正加快建设。四是以特色村镇和岛屿为载体的度假综合体。普陀大青山等生态旅游区相继开游,大桥观光平台
和中大街海洋文化一条街基本建成,旅游产品更趋多样性;选择朱家尖筲箕湾、东沙等一批特色渔村古镇,使之成为特色经典的海岛度假基地。五是以禅修体验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对禅修体验游产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加大了开发推进力度,已接待几十批次大小禅修团;朱家尖“自在岛”大型佛教禅修基地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规划设计,正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总投资将达80亿元。
目前全市在建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2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据初步统计,全市在建和已签定投资意向的旅游项目投资额超过450亿元,正在洽谈和论证的旅游项目超500亿元。各地前来洽谈投资旅游项目的客商络绎不绝,喜事连连。
(三)标准化试点全面启动,开放政策争取抓紧进行
在旅游标准化方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设立“浙江省舟山群岛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舟山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将围绕更好地推进海洋旅游新业态,重点研制发布游艇、海钓、海滨浴场等16项特色地方标准,力争到2013年底,构建起既能体现舟山特色、又能满足现代化旅游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海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目前已会同质监等部门,按照“创特色、作示范、强产业” 的目标,在旅游行业内执行和推广国家和省级标准,研究制定旅游服务特色地方标准;指导浙江海中洲集团全面推进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建设工作,已完成验收评审。在政策方面,市发改委等部门结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战略,开始着手系统研究旅游产业开放政策;市国土资源局和海洋渔业局积极开展旅游项目用海、用地需求调研,着力破解要素资源瓶颈约束;市财政局、口岸、海关等部门在口岸开放、税费优惠等方面展开研究,着重在游客离岛退税政策上尝试突破,共同促进舟山海洋旅游业开放发展。
(四)环境提升取得新成效,各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大型旅游集散中心一一慈航广场基本建成,上海方向的海陆旅游大通道一一小洋旅游集散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岛际旅游交通及普陀及嵊泗旅游航线加快提升,并有较大进展。浙江省旅游局及相关部门对舟山海洋旅游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省旅游局与舟山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群岛、设立浙江海洋旅游研究院、建设海洋旅游度假区等八方面给予舟山大力支持,市政府将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扶持政策、组建投融资平台等六方面着力,双方建立旅游工作会商机制,共同推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同时,省旅游局作为省双服务的牵头单位积极协调省级相关部门给舟山海洋旅游以大力支持,4
在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切实解决旅游综合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旅游综合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旅游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如何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系统、深入地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还不够有力。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大旅游、小管理”的矛盾仍旧突出,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不强,难以对旅游产业的相关要素进行更为有效的协调和整合。二是旅游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改革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扶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海域及低空开放,水电费用同价、旅游融资平台建设等相关要素尚需进一步突破,支持旅游发展的保障要素和配套机制需建立完善。三是旅游产品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海洋旅游业态和产品体系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海洋文化内涵不够丰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四是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旅游高端人才及高级员工严重不足,制约产业的整体提升。
三、旅游综合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几点体会
一是通过旅游综合改革增强了融合发展的推力。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对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在国务院41号文件的指导下,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舟山新区建设的先行先导产业。国家海关总暑与浙江省政府签定的省暑战略协议中专门提到了对加快舟山旅游开放的支持,省委常委会在研究舟山新区工作时,专门提到要支持和加快推进舟山海洋旅游的发展,分管副省长高度重视并亲自抓舟山的海洋旅游经合改革工作,省旅游局主要领导一年内四次到舟山进行现场调研,并带领相关室负责人到舟山进行实质性对接指导,同时派中层主要骨干到市旅游委挂职指导帮助舟山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工作,并切实提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多次专题研究旅游综合改革工作,召开了历史上规格最高的旅游综合改革大会,并把旅游综合改革工作重点写入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同时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充实调整,增加了旅游发展资金。交通、质监、体育、气象、金融、通讯等部门主动与旅游工作进行对接,并有实质性支持举措。省、市相关部门合力兴旅的氛围正在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二是通过旅游综合改革增强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我们围绕影响旅游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破
解难题,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从管理体制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风景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强化了旅游规划及协调、执行能力,统筹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从产业自身看,通过旅游综合改革,推进了海洋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创新,开发了一批海洋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了若干个产业要素集聚的旅游综合体。从改革过程看,通过旅游综合改革,推动了各个产业协同和管理服务的创新,大大提升了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从改革结果看,通过旅游综合改革,使许多制约海洋旅游发展的瓶颈得到了突破,增强了发展的新动力,有力地推进了海洋旅游重点区域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三是通过旅游综合改革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引力。通过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海洋旅游产业在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富民惠民作用日益明显现,两大战略目标效应日益凸显。今年温家宝总理考察舟山时提出要打造旅游中心,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备受各方关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旅游投资企业前来投资创业。
三、2012年旅游综合改革工作思路
(一)构筑大平台,推进国际一流休闲度假群岛建设
一是制定推进休闲度假群岛行动计划。通过对世界著名滨海、岛屿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发达国家、地区比较研究,借鉴其促进旅游发展政策,发展国际旅游通行规则,结合舟山实际及“十二五”规划,制定未来五年的具体行动计划。要自觉把旅游发展放到国家新区战略的大背景中进行定位和考量,放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的大局中进行谋划和实施。
二是鼓励创建特色海洋旅游度假区。重点考虑在朱家尖、嵊泗、秀山等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立足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构建促成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以此为主要载体推进国际一流度假群岛的打造。
三是积极争创国家海洋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注重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积极配合嵊泗争创马鞍列岛国家海洋公园,鼓励普陀山、桃花岛等重点景区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旅游诸要素开发、管理、保护中的生态理念。
四是继续构建海洋旅游新业态基地。我们这几年的做法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认可,既然是对的就应坚持不懈,在去年五大基地的基础上还应该提出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六大类旅游区,六大基地的发展模式。
(二)建设大项目,丰富海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体系
一要建成运营朱家尖慈航广场、嵊泗洋山沈家湾旅游客运中心,郦城开元大酒店、海中洲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形成产业新坐标。
二要加快建设舟山群岛国际邮轮码头、东沙高星级酒店群、鲁家峙文化创意园区、岱山东沙古镇、秀山湿地公园、嵊泗徐公岛游艇俱乐部、南长涂滨海度假区以及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扩大产业新规模。
三要启动建设朱家尖“自在岛”项目、大桥南部体育公园、帆船运动基地、桃花岛塔湾综合度假基地,形成产业新亮点。
四要规划提升普陀白沙及定海、嵊泗等渔农家乐项目,策划东极青浜生态旅游示范岛等项目。
五要科学招商选资,做到符合整体规划要求、土地要素有保障生态环境要求等条件,同时要切实注重项目落实的可行性和推进力度,保障产业新发展。
(三)实施大营销,打造舟山群岛特色海洋旅游品牌
一是新视角----重新审视和把握市场。重点是根据客源结构针对性营销。
二是新市场----二级客源市场的开拓。重点是华北、东北和西南。
三是新载体----打造智慧旅游的平台。重点是运用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和户外媒体全方位的组合营销手段,使旅游信息受众面更广。
四是新产品----重点推介邮轮、游艇和禅修。
(四)营造大环境,促进海洋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改革举措的刚性和制度化,深入研究完善旅游委职能和运作模式,推进风景资源与旅游一体化管理,探索实行旅游项目联席会议评审制度、旅游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制度等。进一步探索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为全市搭建统一高效的旅游投诉、咨询、执法的综合服务平台积累经验。
二是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1、制定计划,搞好试点。抓紧研究制定舟山智慧旅游行动计划,重点做好智慧酒店和智慧景区的试点工作。
2、打造平台,提升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数据库系统、旅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旅游信息化应用支撑系统和旅游信息化管理标准系统,有效提高舟山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三是着力优化服务品质。
1、强化品质服务管理。研究推出对品质旅行社的奖励政策,优化旅行业发展环境;
2、推进主题酒店建设。引导饭店挖掘特色文化,建设具有个性化的主题文化,不断完善形成“个性化”产品;
3、注重景 10
区生态环保。突出产品的海洋文化特性和休闲度假功能,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创新服务标准体系。
1、创建一套体系。即创建具有舟山特色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成为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的示范区;
2、抓好一个试点。完成海中洲集团的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形成试点成果在全市推广,促进旅游行业整体规范化发展;
3、制定一批标准。制定完成游艇、海钓、海滨浴场、渔家乐、海洋气象等新业态新产品的服务规范标准,为完善国家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体系积累经验,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五)发展大产业,争取旅游发展各项要素保障到位
一是强化与交通的融合发展。继续着力提升主要旅游岛屿间岛际交通,创造条件强力推动环岛旅游,推进由岛上向海上旅游的转变。
二是全力争取更多开放政策。协同口岸、土地、民航等部门在邮轮旅游落地签证、低空开放、新业态准入等方面加强研究,争取政策和要素突破,重点突破直升机等岛际航空和推进海空港建设。
三是探索旅游职业教育新路。
1、会同教育部门整合旅游教育资源,探索建立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2、依托现有资源,建立海洋特色实训基地和游艇驾驶等考级基地;
3、创新旅游专业招生模式,强化订单、定向培养,扩大招生面;
4、理顺旅游用工制度,解决考证、实习等各个环节的政策问题。
四是研究完善产业激励政策。
1、进一步梳理、完善促进舟山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开发开放的各项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
2、会同财税部门研究争取旅游商品免税和即开彩票政策。
五是做好与相关产业的互动。
1、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丰富旅游演出市场,重点是支持印象普陀和优人神鼓二台演艺大戏;
2、加强旅游与商业协同,努力带动旅游消费,规范整合具有舟山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重点支持定海中大街和慈航广场等区域的综合特色市场,积极争取免税商场落地。
3、加强旅游与渔农联手,促进海岛渔农村向特色景区发展,提档升级渔家乐旅游产品,做精做细海岛民宿。
4、加强旅游与体育、气象、城建、农林等部门的互动,创新产品,提升旅游服务。
四、需要下步跟踪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在推进国际一流休闲度假群岛建设方面加强研究。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舟山旅游定位,着力研究国际旅游度假群岛的建设内容、主要举措、实施步骤等,落实旅游发展政策,发展旅游国际规则,实施国际化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行业标准,以及旅游规划、开发、营销、12
培训等方面运作惯例,突出休闲度假要素,融入国际旅游体系。
(二)在推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强研究。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岛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科学制定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制度。利用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在青浜岛建设无化石能源旅游岛,鼓励普陀山、桃花岛等重点景区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鼓励嵊泗马鞍列岛等争创国家海洋公园。在产品结构上突出绿色环保,在管理理念上强调绿色意识,在景区建设上注重特色开发,在基础设施上体现绿色元素,在旅游行为上倡导绿色消费。
(三)在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加强研究。加强与文化的互动,加速打造旅游演出市场,完善《印象普陀》,引入《优人神鼓》等特色文化剧目。加强与商业的互动,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运作好朱家尖慈航广场、定海中大街的消费市场。加强与渔农业的互动,加快渔农家乐、民俗的升级改造,实现渔农民再就业和增收。加强旅游与体育、气象、城建、农林等产业融合,美化城市环境,创新体育产品,提供规范的旅游相关服务。
(四)在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强研究。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等机遇,联合移动、电信等企业在旅游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抓紧研究制定舟山智慧旅游行动计划,做好宾馆酒店、旅游景区的试点工作;
通过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数据库系统、旅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旅游信息化应用支撑系统,有效提高舟山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五)在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研究。深入改革选人用人体制。以导游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改革企业薪酬制度、激励制度,探索构建职业资格考试和准入体系、职业经理人体系、特聘导游员体系;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加大对策划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收益分配,逐步构建起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选人用人体制,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六)在实施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方面加强研究。探索符合舟山海洋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是一项关系舟山海洋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引进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探索争取邮轮旅游和旅行社团队落地签证政策,积极争取在朱家尖等合适区域设立免税商店和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或对台商品交易区,研究探索游客购物离岛退税政策。争取开放水上飞机、直升机等岛际低空航线。积极培育、扶持普陀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包装上市。适当增加旅游业建设用地供应,支持海洋旅游项目用地用海,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开发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