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刘建辉)

时间:2019-05-12 21:0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刘建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刘建辉)》。

第一篇: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刘建辉)

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

常州公交集团第一汽车公司——刘建辉

2011年7月1日起常州公交全部营运车辆实现空调化,随着车辆空调化的实现,其车辆技术质量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车辆技术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机务管理的思想、内容、方法都应随该变化而改变、更新。

近几年以来,我们通过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技术改造、标准执行、规范工艺、制度修订、培训从业人员等工作使工作水平、能力、状况、面貌、现场管理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应该说成绩斐然,焕然一新,是对原先的修漏补订。面对新形势,集团公司机务副总唐建宏《关于常州公交机务管理发展新模式之探讨》的干部讲坛,在目前开展机务状况的大讨论是切中要害,是非常必要的,本人针对第一汽车公司近期以来所遇问题,采取的措施,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汇报如下:

一、在管、用、养、修上面临的问题

1、一线管理人员技能、专业知识不够,车队基础薄弱,现标准人手、待遇过低。

2、保修厂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体现在专业技术人员一块,既懂技术、修理,同时是该专业出身的人员不够。

3、驾驶员使用不规范,不熟悉操作规程,操作有问题,例保执行不到位,杜绝野蛮操作。特别是抵档高速或高档低速,换挡迅速,离合器接合平稳、可靠,合理利用滑行。

4、原有的维护工艺、手段满足不了现有车辆维护要求。原有修理方法与现有车辆技术要求的矛盾。

修理工在修理车辆故障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修理思路和维修流程,就像电脑的程序固化在自己的脑子里,合理的就质量高,不合理的就质量差。如果把合理的作业流程作为一个标准的工艺流程进行车辆故障维修,车辆的维修质量就有了全面的保障。运行车辆经常会重复发生一些严重的安全故障,如制动失灵或者火警,是由于车辆在维护、保养、检验中缺乏规范的工艺流程,单凭维修人员自己的思维去维修车辆,往往会遗漏很多地方,久而久之会遗忘一些环节,发生了一些在技术指标中有明确要求的,在维修中却还是遗漏了,造成车辆安全事故发生。

5、维修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乏专业设备、工具,存在一定的野蛮操作。

二、创建机务管理新模式提高机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1.改变管理理念,灌输科学管理、计划管理、系统管理、目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理念。

对照集团公司对全部运营车辆按A、B、C三类进行分类并提出管理措施和要求,采取对应措施,制定车辆分类管理办法,制订相应车辆“对号入座”的措施办法,层层分解管理,落实到车队、责任人。

2.机务信息在机务管理中的运用

掌握机务信息,控制车辆故障的发生、驾驶员的操作、备件质量、维修质量。车辆故障发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通过机务信息的汇总分析,可作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维修质量。

(1)小修频率:从频繁发生的故障,寻找原因及时控制。(2)返修率:返修率反应了维修的质量及配件的质量。

(3)总成件维修后的使用里程:经维修调换后总成件的使用里程同样反应了修理质量、配件质量。

(4)材料领用量的统计:车辆零配件领用量是有规律性的,统计领用量间接反应的车辆保养是否正常,同时从突发配件频繁领用中反应维修、配件质量,配件品牌的变动多种因素,从而分析原因,监控维修成本。

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机务技术信息的反馈网络,在基层的维修人员中定期召开例会收集车辆发生故障的信息、原因、修理状况,同时将新技术、维修动态返回给维修人员,定期出技术通报或维修刊物,让车辆维修人员有个技术交流的平台,介绍好的修理方法、车辆的新技术、征求有难度的修理方法等栏目,使车辆的维修水平得以提高。

2.深入强化车辆质量控制流程。加强小修质量考核,分析故障抛锚原因,落实故障抛锚责任。制订车辆修理、故障抛锚质量控制流程,并有效执行。月度工作计划中着重对车辆维修质量跟踪、服务情况反馈,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控制维修质量,从而确保车辆正常使用。

3.加强培训工作。

(1)培养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系统和机电一体的专业技术骨干,对符合要求的技术型修理骨干给予相应的技术津贴。

(2)切实强化车辆保养工作,按新工艺、严格规范操作,不折不扣做好一、二级维护、例保工作。加强检验把关力度、强化质量监督、质量考核(具体工作手段:对一二级维护进行质量评审,用抽查、自查、突击检查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检查场站车辆例保、月度例保检查等手段)。(3)在集团机务处的支持下组织机务管理知识培训、国Ⅳ发动机理论、修理培训及自动变速箱维护、故障诊断,数据分析理论,自动变速箱车辆驾驶操作要求等一系列培训。

今年是常州公交转型升级年,随着公交车辆技术质量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车辆数、高档车比例及智能化程度都明显上升,机务保障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一公司将按集团公司统一步骤,积极探索并实施机务管理新模式,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强化长效管理意识,结合实际开展工作,以精细化的管理目标落实到日常基础工作中。

刘建辉

2012年8月24日

第二篇: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

创建机务管理新模式提高机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1.机务信息在机务管理中的运用

通过小修频率、返修率、总成件维修后的使用里程等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建立一个机务技术信息的反馈网络,在基层的维修人员中定期召开例会收集车辆发生故障的信息、原因、修理状况,同时将新技术、维修动态返回给维修人员,定期出技术通报或维修刊物,让车辆维修人员有个技术交流的平台,介绍好的修理方法、车辆的新技术、征求有难度的修理方法等栏目,使车辆的维修水平得以提高。

2.加强培训工作。

(1)培养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系统和机电一体的专业技术骨干,对符合要求的技术型修理骨干给予相应的技术津贴。

(2)切实强化车辆保养工作,按新工艺、严格规范操作,不折不扣做好一、二级维护、例保工作。加强检验把关力度、强化质量监督、质量考核(具体工作手段:对一二级维护进行质量评审,用抽查、自查、突击检查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检查场站车辆例保、月度例保检查等手段)。

(3)在集团机务处的支持下组织机务管理知识培训、国Ⅳ发动机理论、修理培训及自动变速箱维护、故障诊断,数据分析理论,自动变速箱车辆驾驶操作要求等一系列培训。

第三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关键字:方面 创新 文化 建立 风险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部门 管理 工作

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而这三性都离不开风险管理。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工作的全过程,所有工作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可见,全面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并适时进行创新,既是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因应面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工作创新自是其中应有之意。就笔者认为,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气象站”作用。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任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第三、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转化、清收、核销”上,即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在“防范、控制”等方面——即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的工作甚少。这一方面与当前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应急事情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与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的设置有关。第四、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上仍是一片空白,尤其对可能产生的欺诈行为更是无能为力,对于客户的监测停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而在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下,若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一俟风险暴露,这种单一的监测方法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不少事实所证明。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的防范和控制职能,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理论与管理方法,又必须充分考虑转轨时期国内商业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应急性、政策性的事情多、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四个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Ⅰ制度创新 第一、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通过加快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风险管理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第二、明确界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在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种种职能。第三、建立风险经理制度。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风险经理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户经理必须与风险经理一起合作,才能最终决定一笔贷款的发放。风险经理根据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决定贷款的授信、发放等等,其具备有“最后一只笔”和最后责任人的职能,处在属于后台部门的贷款审批中心。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若要实行风险经理制,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合理了界定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职责划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Ⅱ管理手段创新 第一、加强对贷中监管,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实行跟踪检查、评估。如果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发生了大的改变,要么改变贷款计划;要么改变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第二、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在发达国家早已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有关资信历史的信息库,实践证明它对约束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和规范信用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自然人和法人的资信状况,根据其历史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给它贷款或开展其它业务;另一方面把信息进行商品化经营,从中获取利润。第三、完善贷款合同附件制度。目前使用的贷款合同在附加条款方面还做的不够细致,有的合同还没有具体的附加约定,结果往往因

合同条款的漏洞而导致资产损失。香港商业银行对签订贷款合同的内容要求很严,除了通用的合同文本条约外,还必须有合同附件,即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和性质而订立一些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的订立源于对该业务所做的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做到将风险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第四、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机制。建立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做到尽可能早地控制风险。Ⅲ 技术创新 目前,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已达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目前有关研究侧重于对已有技术的完整和补充,以及将风险计值法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领域的尝试。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CSFP)的Credit 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入注目。但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一,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第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充分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市场风险测量方法-风险价值度Value At Risk(VAR)(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和作为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系统(信孚银行)。第三、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差,企业欺诈行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考虑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从中甄别出虚假的财务数据,将其剔除出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源头扼制住风险的发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Ⅳ 文化创新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有三个原则需要把握。第一、稳健原则。重视风险,强调防范和控制风险日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不断降低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失败和破产将不可避免。第二、程序化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开展业务;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业务流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第三、严谨原则。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违规行为和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对规范经营的典型进行表扬,形成“规范光荣、违规可耻”的风尚。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塑造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国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比较欠缺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除在工作上有

意识地培养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的技能外,还必须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使风险管理人员能集中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2006年1月8日(完

第四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而这三性都离不开风险管理。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工作的全过程,所有工作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可见,全面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并适时进行创新,既是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因应面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工作创新自是其中应有之意。就笔者认为,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气象站”作用。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任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

第三、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转化、清收、核销”上,即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在“防范、控制”等方面——即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的工作甚少。这一方面与当前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应急事情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与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的设置有关。

第四、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上仍是一片空白,尤其对可能产生的欺诈行为更是无能为力,对于客户的监测停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而在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下,若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一俟风险暴露,这种单一的监测方法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不少事实所证明。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的防范和控制职能,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理论与管理方法,又必须充分考虑转轨时期国内商业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应急性、政策性的事情多、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四个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

Ⅰ制度创新

第一、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通过加快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风险管理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第二、明确界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在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种种职能。

第三、建立风险经理制度。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风险经理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户经理必须与风险经理一起合作,才能最终决定一笔贷款的发放。风险经理根据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决定贷款的授信、发放等等,其具备有“最后一只笔”和最后责任人的职能,处在属于后台部门的贷款审批中心。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若要实行风险经理制,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合理了界定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职责划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Ⅱ管理手段创新

第一、加强对贷中监管,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实行跟踪检查、评估。如果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发生了大的改变,要么改变贷款计划;要么改变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

第二、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在发达国家早已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有关资信历史的信息库,实践证明它对约束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和规范信用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自然人和法人的资信状况,根据其历史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给它贷款或开展其它业务;另一方面把信息进行商品化经营,从中获取利润。

第三、完善贷款合同附件制度。目前使用的贷款合同在附加条款方面还做的不够细致,有的合同还没有具体的附加约定,结果往往因合同条款的漏洞而导致资产损失。香港商业银行对签订贷款合同的内容要求很严,除了通用的合同文本条约外,还必须有合同附件,即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和性质而订立一些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的订立源于对该业务所做的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做到将风险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四、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机制。建立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做到尽可能早地控制风险。

Ⅲ 技术创新

目前,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已达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目前有关研究侧重于对已有技术的完整和补充,以及将风险计值法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领域的尝试。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CSFP)的Credit 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入注目。

但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一,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充分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市场风险测量方法-风险价值度Value At Risk(VAR)(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和作为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系统(信孚银行)。

第三、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差,企业欺诈行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考虑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从中甄别出虚假的财务数据,将其剔除出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源头扼制住风险的发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Ⅳ 文化创新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有三个原则需要把握。

第一、稳健原则。重视风险,强调防范和控制风险日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不断降低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失败和破产将不可避免。第二、程序化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开展业务;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业务流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第三、严谨原则。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违规行为和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对规范经营的典型进行表扬,形成“规范光荣、违规可耻”的风尚。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塑造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国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比较欠缺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除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的技能外,还必须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使风险管理人员能集中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

第五篇:创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创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摘要: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全新要求,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能否满足新时代社会实践的需求,是衡量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建立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是完善、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

信息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日新月异,让信息化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目前,医疗档案的管理均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但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医院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落后……因此,想要完善、创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我们应从多方努力。那么,怎样科学地完善、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呢?

一、建立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制

1.优化档案管理模式,明确职责。优化档案管理体制,明确的责任体系十分重要。医院是人员密集、信息内容更新较快的医疗单位,档案的形成和管理涉及全院诸多医护人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院上下协同配合。在职责体系中,确定主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宏观指导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和计划,制定工作监督体制。确定涉及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对全院各类档案科学归类、存档管理。全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实际执行人即第三责任人,这样建立一个在院领导引领下的责任体制,明确各方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具体的责任追究。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落实,确保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客观真实性、安全性,使医院档案管理更科学、高效、便捷。

2.健全工作人员管理体制,加强档案管理者队伍建设。医院档案管理者选用有档案管理经验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无经验,但思想灵活,勇于创新的人才。一些“资深”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守和陈旧思维,阻碍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同时,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待遇差,晋升慢,无法吸引年轻有为的人才,这也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建立一个全新的档案人员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可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人才;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在人员的管理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将档案管理者的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薪资、晋职挂钩,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确立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医院应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相关培训:(1)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组织档案管理者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最前沿的档案管理方法,调动档案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及时反馈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整改方向和措施。(2)培养档案管理者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档案管理实践中。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亟需年轻有为、熟练计算机软件操作且热爱档案管理事业的人才,医院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信息化的专业人才,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3)培养档案管理者综合服务素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理念,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通、踏实肯干、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

2.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1)营造积极、活泼、创新的工作氛围,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比如档案管理知识竞赛、传统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档案管理辩论赛,先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评比等调动工作者的激情与活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2)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发掘员工的优点和专长。在工作安排上,根据人员的专长和个性特点安排适合的岗位,双向促进,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营造一种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构建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

在全新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科学分类,探索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法,使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完善。(1)建立一套完善、健全和科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如通过制定落实严格的保管制度,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把住存储载体的质量关,规范存储载体的保管条件,加强计算机的病毒检测,应定期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检查,一旦发现信息或载体损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规范电子文件形成、积累过程的管理以及?w档责任、检查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2)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馆,实现网上归档、网上检索。把档案馆中储存的档案、影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全部上载到相关的网络云数据库。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创新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利用效率。(3)培养档案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水平。可聘请专业人员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培养和强化档案管理者的安全保密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技能。(4)严格控制电子档案的可转换性,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对电子文件进行特定保护。做好电子档案使用中的控制与管理,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加强安全保护。(5)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上传部分档案到专业平台,方便各单位互访数据。(6)从电子文件的源头抓电子档案的质量。为档案部门增配设备,对电子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制作,规范电子文件形成所使用的软件。(7)设置专人对纸质文件集中审鉴,保证纸质文件与电子信息一致。(8)严把电子信息归档关,做好电子信息动态管理。在电子信息归档时,对电子信息进行检查、鉴定、验收,实行动态管理。

当前医院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做好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时代的需求,我们应将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运行纳入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施,从而深入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欣欣.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视界,2015(05):199.[2]李华.对医院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2(4):23.

下载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刘建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创新机务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刘建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