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简介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称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与指挥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无线网络、遥感影像、gps全球定位等技术,利用gis基础地理信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实现监督与指挥两个管理职能轴心分离的管理新模式,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使系统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组成部分
(1)社区以上境界数据;(2)单元网格数据;(3)监督网格数据;(4)城市部件数据;(5)地理编码数据;(6)地形数据;(7)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城市管理部件手册;(8)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9)城市管理监督网格图集。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
(一)成果的基本规格和要求
1.部件定位精度要求。(1)a类,中误差≤±0.5m,包括空间位置或边界明确的部件,如井盖、路灯等。(2)b类,中误差≤±1.0m,包括空间位置或边界较明确的部件,如垃圾箱、亭、户外广告等。(3)c类,中误差≤±10.0m,包括空间位置概略表达的部件,如桥梁、停车场等。
2.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
划分规则:(1)法定基础原则;(2)属地管理原则;(3)地理布局原则;(4)面积适当原则;(5)现状管理原则;(6)方便管理原则;(7)负载均衡原则;(8)无缝拼接原则;(9)相对稳定与原则。
编码规则:一个单元网格应有唯一的标识码。单元网格标识码共有15位数字组成,依次为:6位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3位街道(镇、乡)代码,3位社区(村)代码和3位单元网格顺序码
3.城市部件分类与编码规则。城市部件分类:按照gb/t30428.2-2013《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的规定分5大类121小类,其中公用设施包括58个小类,交通设施包括31个小类,市容环境设施包括13个小类,园林绿化设施包括10个小类,其他部件包括9个小类。
城市部件标识码:每个部件的标码具有唯一性。部件标识码由10位部件代码和6位顺序代码组成。城市管理部件标识码共有16位数字,分为四部分:市辖区代码(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大类编码、小类编码、顺序代码。
4.城市地理编码规则。地理编码数据库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通过地理编码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置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二)部件普查
1.部件普查内容及方法。城市部件普查的内容包括部件的空间位置普查、部件的属性信息普查和部件照片的拍摄。
部件的属性信息包括部件的基本属性和附加属性,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部件的基本属性包括标识码、部件名称、专业部门(包括主管部门、权属单位和养护单位)、所在单元网格、部件状态、初始日期、变更日期、数据来源等;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项,如井盖部件的材质。
2.部件普查范围界定。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普查以城市道路为主,包括属于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和部分居民区内的各项地上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其它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三)数据建库
采用arcinfo的shp格式或无压缩的e00格式,将调查后的部件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信息逐一核实后输入到部件数据库中,形成完整的部件库。其中,部件的属性以城市部件采集数据、地址普查数据、单元网格划分数据、社区以上境界数据为基础,按照部件数据属性信息表进行属性录入。
三、经验和技巧
通过数字城管普查项目的实际生产,我们不断的探索普查方法,总结出一种最优化的数据普查手段。通常是以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外业调绘的部件普查方法。该方法受工作底图精度和作业人员经验限度较大,部件普查的位置精度难以控制。一般采用网络rtk定位配合全站仪数字化采集的方法进行部件密集区域的数据采集,采用手持激光测距仪进行测距交汇定位的方法进行部件稀疏和隐蔽区域的数据采集,是部件定位精度和数据普查作业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为今后基础数据普查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技术途径。
四、结语
数字城管的建设意义很大,有很高的政治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城市管理效率的提高,节约了各方面的成本和资源,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有很深远的社会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市民参与度提高,市民对镇府工作更加满意,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活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增加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水平,带动了其他方面的信息应用。
第二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概论)
数字城管产生的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扩张速度非常快,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却明显滞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问题发现不及时、信息传递缓慢、资源不能共享、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问题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和考评机制等,表现出检查时城市管理好一点,没有大型活动城管问题就多,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数字城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数字城管发展历程
2003年11月,北京市东城区在原区委书记陈平的主导下,提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设想,并组织专家、学者、公司研究出了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框架,2004年10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东城区建立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使之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城市管理的区域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臵精确化;创建了管理与监督职能相分离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
2005年7月,建设部在东城区召开现场会,确定第一批10个数字城管建设试点城市(城区),随后公布了三批51座试点城市(城区)。
数字城管模式创新
杭州模式
杭州市提出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目标,创造了“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典型模式。杭州市数字城管机构称“杭州市城市管理信息处臵中心”,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领导下行使城市管理监督职能,是全国第一个副厅级数字城管单位。杭州市建立“月考核、月排名、月公示”制度,对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考核排名末位的相关部门,启动问责制。设立了协同平台,推行“高位协调”机制,由各职能部门派出专人进驻,发生处臵争议时,由有关领导坐镇现场协调。建立数字城管运行情况直报制度,专业部门难以协调的问题,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亲自协调解决。使城市管理工作更高效、更合理、更科学,巧用城市管理合力,确保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杭州市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数字城管法规:《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第244号市长令),2011年准备将其提交人大立法,上升为《条例》。
常州模式
常州市建立了“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的数字城管新模式。成立了以市长、区长为组长的数字城管工作领导小组,创立了首个“高位监督、高位考核”机制,两次连续考核最后一名,通报批评;三次连续考核最后一名,对基层单位负责人进行免职处罚。市
长每年至少明查暗访两次,每季度召开一次市长点评会,各区、市相关职能部门数字化管理长效综合管理全年的考评成绩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并与城市管理保证金挂钩。长效管理就是通过考核来完成,保证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推行。
2005年至2009年间,建设部先后出台了7个数字城管建设运行标准,并对部分标准进行了修订,2009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总结全国数字城管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出台了《数字城管模式建设导则(试行)》,总结了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包含“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专业队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机制创新是实施数字城管的核心;高效监督是实施数字城管的根本;标准贯彻是实施数字城管的基础;技术集成是实施数字城管的保障”四个核心建设内容。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概论
系统主要部分
数字城管系统由基础子系统和扩展子系统组成,包括10个基础子系统以及四个扩展子系统。
1)基础子系统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为城市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分为手持终端系统和无线数据采集平台。
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
受理来自城市监督员、社会公众的城市管理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审核记录,立案后传递给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任务人员。主要功能包括业务受理、登记、立案、咨询、投 诉、建议、定位和转发等功能。
协同工作子系统
协同工作子系统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办公自动化,图、文、表、业务管理一体化,实现基于工作流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级协同平台、各专业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地理编码子系统
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臵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臵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
监督指挥子系统
监督指挥系统设在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实时监控,便于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各级领导更加清楚地了解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状况。
评价统计子系统
协同工作子系统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办公自动化,图、文、表、业务管理一体化,实现基于工作流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区级协同平台、各专业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视频监控子系统
将视频监控信号在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幕或监控电视上显示,实现对城市各类部件和事件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控管理。
城市部件更新子系统
将视频监控信号在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幕或监控电视上显示,实现对城市各类部件和事件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控管理。
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人员使用该系统对使用的地图库进行随时维护。
应用维护子系统
系统管理员使用该工作平台,快速搭建维护城市管理业务,定制业务工作流程,设臵组织机构,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表单内容样式调整、业务流程修改、人员权限变动 等日常维护工作。
2)扩展子系统
领导办公子系统
领导办公子系统特别为作为“城市管家”的市政府相关领导、城管局相关领导而开发,领导只需要手持相应的智能手机,打开“城市管家”城管终端软件,即可随时随地进行 在线办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公众交互子系统
系统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作为沟通桥梁与公众进行互动,让公众亲自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系统创新提供短信、彩信二种方面的问题上报方式。公
众可直接利用自己的拍照手 机,进行现场问题拍照、录音,然后发送到监督指挥中心。
大屏幕显示子系统
大屏幕显示子系统是利用大屏幕或者投影的方式,大范围地展示城市管理过程中当前的主要状态、进展信息,以供领导更好地进行监督与指挥,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大屏幕 显示子系统分为案卷信息显示、案卷详细信息显示、地图显示三部分。
数据交换子系统
为了充分挖掘城市管理数据信息的作用,比如对各专业部门的综合评价表现在政府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布以进行公众监督,对常用的数据信息预留接口,以在有需要时能够很方 便地把数字城管系统中的数据共享出来。
第三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显示:[大] [中] [小]
一、项目背景
作为一个举国瞩目的特区城市,深圳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如何与时俱进,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府课题和社会课题。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深圳市城市管理需要变革,需要创新。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深圳市城市管理信息化实践证明,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工作。2002年建成了“深圳市城市管理指挥监控中心”,具备统一受理城管投诉、应急指挥协调、城市视频监测等职能,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12月,深圳市承担完成了建设部“深圳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示范应用工程”项目,这是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
2004年10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建城函[2005]207号)文件,选择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和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等10个城市(城区)为数字化城市管理首批试点城市(城区),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在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2005年7月,李鸿忠书记等市领导在深圳市城管局《关于依托数字化技术创新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05年9月,许宗衡市长到深圳市城管局做了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专题调研,要求认真做好试点工作,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要求抓好城管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系统简介
由天夏科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两个轴心,实行三项评价,实现一个目标。一个平台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能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和各个专业管理部门的多级多类城市管理应用需求,实现统一平台、集中管理、信息共享、分布应用,主要包括划分单元网格、开展城管综合信息普查、开发应用系统、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两个轴心是以监督和执行适度分离为原则,设置监督评价和指挥协调两个运转轴心,实行监管分离。三项评价是对城市管理的监督人员、指挥协调人员、操作人员、事件部件处理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评价;对城市管理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实行部门绩效评价;对各级政府的管理辖区实行区域质量和管理效果评价。这三类评价都是刚性评价,系统对每个对象都设计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计算总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予以在网上公布,使其一目了然,接受市民监督。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深圳建市27年来最大的信息化项目,也是深圳2006年“城市管理年”三大工程之一。深圳数字城管是全国第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市辖区管理结构的综合城市管理系统,也是规模和投入最大的一个工程。
三、项目建设进度
1.2005年7月,深圳市获建设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城管试点城市之一; 2.2005年10月 深圳市政府批准数字城管试点工作方案;
3.2006年3月,天夏科技集团顺利中标深圳市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一期工程,再次证明了天夏科技集团在GIS技术、数据采集、测绘、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和雄厚实力; 4.2006年4月,天夏科技集团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正式签订深圳市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合同;
5.2006年3月--6月,天夏科技集团开展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
6.2006年6月28日,深圳市级平台和福田、南山、盐田3个区级平台上线试运行;2006年8月12日,罗湖区平台上线试运行;
7.2006年10月20日,由天夏科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建设部专家组验收。
深圳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运行状况
深圳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管系统监控屏幕
四、建设目标 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单元网格区划编码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多种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应用的有机结合,专业监督与综合监督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精细规范管理与全面覆盖管理的有机结合,高效管理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五、建设内容 1.网络规划与部署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部分工作流程: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信息流程:
2.应用软件开发
结合深圳实际,在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的8个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遥感影像识别等4个系统,共开发12个软件系统。3.系统安全保障 网络与机房安全 信息安全 加强日常管理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强 4.数据更新策略
基础地图信息更新 业务地理信息更新 在线编辑信息更新 野外测量校核 5.网格划分与编码 网格划分原则 管理层级划分 万米单元网格划分 网格叠加遥感影像 工作网格划分
六、系统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综合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遥感技术、单元网格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工作流技术、协同处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是一个技术先进、框架灵活、运转高效的分布式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2.充分实现真正的GIS核心功能 系统深入研究了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南京市鼓楼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有关情况,发现它们在空间数据分层分类管理、GIS查询统计、GPS空间定位等方面的功能还不是很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系统特别加强了GIS、GPS的功能实现。采用业内领先的GIS平台构建应用系统,使系统能方便地对海量的城市部件及事件数据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并具有丰富的GIS查询与统计功能。采用先进的“GPS定位+基站定位”技术和功能强大的GPS终端,可方便地实现精确的GPS定位功能。
3.支持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和显示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采用了业内领先的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能够支持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和显示。系统提供了将海量影像存储到大型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功能,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数据进行有损压缩或无损压缩。在影像数据库中,支持建立影像金字塔。这样既能避免采用小波影像压缩技术的较多质量损失,又达到了海量影像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快速浏览效果的目的,可以实现与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显示。4.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空间可视化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采用单元网格技术、城市部件管理技术等先进的城市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从而方便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空间可视化。
5.提供多源异构数据共享的完整解决机制
在系统中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消息中间件和新一代数据共享平台XPub,使系统能够提供多源异构数据共享的完整解决机制,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的有效运作。6.跨平台性和可扩展性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基于先进的.NET技术架构,能够方便地在现有网络硬件平台和Windows、UNIX、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用户在硬件平台已有的投资,并能够充分利用硬件的性能。系统采用组件化设计,并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功能扩充和应用扩充。整个系统设计有利于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后续项目的快速实施。7.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特别考虑了实用性和易操作性的需求。针对市领导和区领导等领导层面,设计了领导批示功能,能够使领导方便地进行工作指示和任务分派。同时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GIS查询和统计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和实际需求,进行对管辖区域或指定区域进行空间查询和统计操作,从而方便地获得有更高实际价值的信息。
考虑到城管监督员、呼叫中心操作员等用户的计算机基础,特别注重了系统设计的易操作性。整个系统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模式,方便用户使用和维护。在系统操作风格上采用了类似Windows的风格,操作界面简洁清晰,使用帮助详尽易懂,从而有效保证了系统的易操作性。
8.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
本系统建立了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包括设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采用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无线VPN、CA认证等多种安全措施,有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七、系统创新点
深圳市是建设部批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城区)之一,与其他试点的兄弟城市(城区)相比,深圳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也比较健全。1.管理范围的创新
作为建设部批准的数字城管试点城市,深圳市数字城管项目的实施范围为整个深圳市,系统的实施范围、管理内容、实现方式等均与北京市东城区、南京市鼓楼区等以城市内部某一城区为实施范围的系统不同,所涉及的城市部件和事件类型都更为复杂。通过本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国内大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数字城管系统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样板。2.管理机制的创新
深圳市城市管理新模式依托深圳市数字城管系统进行构建。新模式按照“重心下移、两级两轴、统一平台”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市、区两级分别成立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按照“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运作。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使用统一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进行工作。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均内设呼叫中心,两级呼叫中心采用“统一接入、分区受理、逻辑集中、物理分离”的模式,接收城市管理问题信息。3.管理内容的创新
与其他试点的兄弟城市相比,深圳市的数字城管系统在管理内容上有所增加。系统根据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了31个部件小类,并对分类与编码标准中设定的6个部件名称作了局部调整,同时增加了1个事件大类(其他类),增加了19个事件小类,并对分类与编码标准中设定的4个事件名称作了局部调整,以保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更加符合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4.管理方式的创新
考虑到当前城管急需要解决问题,急用先建,又要兼顾整合资源、协同管理。因此,数字化城市管理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立足实际、兼顾未来,一次规划、分步推进,一门受理、多方处理。
5.应用技术的创新
本系统综合运用多种先进而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实现了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等应用技术的诸多创新。应用技术的主要创新如下:
依托深圳市党政机关计算机专用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数字城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整合深圳市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化资源,实现市级部门之间、区级部门之间、市区两级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共享。依托移动通信网络,采用GPRS技术、GPS和基站相结合定位技术、智能客户端技术等先进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和部门协同工作。领导、监督员和城管执法人员可以用“城管通”手持终端,通过GPRS网络,实现与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的数据传输和语音通信。有机集成电子监控技术和GIS技术,实现城市实时、可视化的视频监控管理。整合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城管局及各区的监控视频资源,结合GIS技术,生成电子监控视频位置分布图,可在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双屏工作站上显示分布图和播放视频信号,从而方便地实现了城市实时视频监控及视频资源空间可视化管理。
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技术,通过周期性对比高分辨率的城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城市动态变化信息。系统提供多窗口对比功能,通过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图对比分析,可以方便、准确地获取城市动态变化信息,为对城市管理效果的监督、评价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采用WAP网站技术,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向监督中心提交城市管理问题以及进行网上投诉、网上评价等。6.表现方式的创新
深圳市的城市部件和事件,在建设部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2005)的基础上,增加了31个部件小类,1个事件大类(其他类),19个事件小类,因而需要在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及改造部件和事件表示符号。
根据深圳市数字城管项目实际要求,在参考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既符合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又形象、直观并具有深圳特色的部件和事件符号系统,实现了表现方式上的创新和提升,有效增强了系统的数据管理效果和表现效果。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应用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管监督中心和城管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它进一步确定了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的整合和创新。各方面创新点的主要意义可概括如下: 单元网格管理法--新模式的构建运行基础; 城市部件管理法--新模式的核心依托手段;
信息采集器--新模式实现信息快速、敏捷传递的手段;
多种数字城市技术整合应用--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的技术支撑; 两个轴心--实施新模式的体制保证;
评价体系--新模式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八、系统运行效果 1.发现问题的数量大幅提高
据统计,自9月1日至10月15日共45天全市立案119895宗,日均立案数2664宗,等于去年同期(51宗/日)52天的立案数;立案案件中,事件占95.3%,部件占4.7%。2.处置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6%; 全市结案率为92.5%;
案件平均处理时间由刚试运行的4天缩短为现在13.2小时,呈逐月递减趋势。今年第三季度城管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6%。3.监督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市现有城管监督员837名,立案案件中97.3%由监督员发现上报,监督员成为发现问题的绝对主力。城市管理实现了从被动接听向主动发现的转变。
从去年6月起,市城管局要求机关处以上干部每人每天至少发现一宗城市管理问题,随着监督员的履职,发现难度越来越大。
九、社会反响
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数字深圳示范工程和今年“城市管理年”三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去年6月正式投入试运行以来,受到了业界专家、业主的一致好评: 深圳市城管局负责人称,从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来看,它成为落实城市管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方针的有力保障,达到了三个目标。首先是实现了城市管理事项的精细化。目前,系统所覆盖的管理事项已达92种部件和52种事件,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列入管理的部件和事件还会逐步增多。其次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系统平均每天对问题的立案2665宗,与过去日平均发现问题50宗相比,提高了50多倍。此外,市民反映问题的渠道更畅通了。市民可以向遍布大街小巷的城管监督员反映问题,也可以通过系统平台的12319城管热线反映问题,使城管的信访量下降了24.6%,很好地树立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拉近了城管部门与市民的距离。
2006年10月20日,建设部验收专家对深圳数字化城管进行验收时表示: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整合了“12319”城管公众服务热线,实现了全市投诉统一接入,有效地保证了公众对城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该系统在城管、环卫车辆实时调度、视频监控信息的引入与有效利用、统计结果的移动发布、电杆统一编码实现精确定位、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城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等方面,均有创新。该系统需求分析准确、设计先进合理,系统功能丰富,并在数据更新手段上尝试了采用遥感影像识别技术,系统运行近四个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讲话中说,深圳数字化城管在六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起了示范作用:第一,领导重视;第二,投入最大,数字化城管一期工程总投入9416万元;第三,单位面积建设成本最低;第四,系统更完善,功能更强大;第五,系统的自主创新最多,共有六大创新点;第六,系统的运行最规范。他认为,深圳数字化城管系统在全国处于前列,必将对全国数字化城管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第四篇: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标准
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立案、处臵与结案标准
前 言
0.1 随着城市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及城市长效管理覆盖率的提高,城市 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知度、认可度及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城市管理中,依然存在信息不畅、部门职责不明确、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粗放式、运动式、突击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率先创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0.2为了创建和谐、整洁、安全、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体现“执政为民”的政府管理理念,加强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根据城乡和住房建设部及相关部委的要求,结合郑州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0.3 本标准是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立案、处臵与结案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
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立案、处臵与结案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立案、处臵与结案的分类依据、工作时限、管理和应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1.1 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二七区人民政府、管城区人民政府、中原区人民政府、惠济区人民政府、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郑东新区管委会。
1.2 市城市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园林局、市公安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邮政局、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消防局、市文物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火车站地区管委会、市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郑州建投集团有限公司等职能部门。
1.3其它区及单位可参照本标准执行。规范性参考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城【2009】119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
CJ/T315—2009《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案件立案、处臵与结案》
CJ/T214—200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按照CJ/T214—2007、CJJ/T106、CJ/T292规定的术语和定义执行。
3.1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环境,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的一种综合集成化信息系统。
3.2 监督中心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需求,实现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管理状况综合评价等功能的组织体系。
3.3 指挥中心
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需求,实现指挥和协调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反馈问题处理结果等功能的组织体系。3.4 部件
城市管理公共区域的各项设施,包括公共设施类、道路交通设施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他设施类的市政公共设施等,简称部件。
3.5 事件
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市政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
3.6 案件
需要处理的城市市政综合管理监管的部件和事件问题,简称案件。
3.7 案件分类
案件分为部件类案件和事件类案件。3.8 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监督员发现问题后按照事件、部件标准,按上报流程进行上报的活动。
3.9 立案
对采集上报符合立案的案件建立案卷,并进入系统流程的活动。3.10 处臵
专业部门接到立案案件后,按照标准和规定对案件进行处理的活动。
3.11 核查 信息采集监督员接收核查消息后,按规定时间准确反映处臵现状,进行核查回复。
3.12 结案
案件处臵完毕,经信息采集监督员现场核查确认后,结束系统流程的活动。
3.13 信息采集监督员
在制定网络内巡查、上报案件,以及对案件状况进行核实、核查的专门人员,简称采集监督员。
3.14 专业部门
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的主管部门、权属单位、养护单位和作业单位。
3.15 处臵时限
从指挥中心派遣开始,到专业部门完成处臵并将结果反馈回指挥中心为止的限定时间段。
3.16 责任网络
每个信息采集监督员负责巡查的单元网络的集合。3.17 紧急案件
案件中标明紧急、可能产生严重后果、需要紧急处臵的案件。3.18 工作日
法定休息日以外,一昼夜内的工作小时数计为一个工作日。3.19 工作时 按照法定工作起止时间计算的工作小时单位。3.20 紧急工作时
对于案件中标明紧急的,在工作日和法定休息日,仍按照24小时计算。要求及说明
4.1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规范
4.1.1根据本规范制定《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手册》。4.1.2 根据本规范制定《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手册》。4.1.3 根据本规范制定《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手册》。
4.2表中立案、派遣时限标准待系统升级完善后执行,目前仍按照2009系统默认时限执行。
4.3 城市管理部件分类与处臵时限
4.3.1 城市管理部件分类与处臵时限应符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立案、处臵与结案标准及处臵责任分解表(部件表)》的规定。
4.3.2 处臵时限:指部件案件完成时间。若遇到需要施工或相关部门批准的案件,则指围护完成时间(不含施工工期)。4.3.3 紧急级别部件问题处理
信息采集监督员应立即上报,并设臵警示标志;无法设臵警示标志的,应留守至相关部门人员到达。4.4 城市管理事件分类与处臵时限
4.4.1 城市管理事件分类与处臵时限应符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采集、立案、处臵与结案标准及处臵责任分解表(事件表)》的规定。
4.4.2 处臵时限:指完成、处罚或告知时间。若遇到需要施工或相关部门批准的案件,则指围护完成时间(不含施工工期)。4.4.3 突发事件处理
信息采集监督员应立即上报,并设臵警示标志;无法设臵警示标志的,应留守至相关部门人员到达。4.5 城市管理部件处臵时限级别
4.5.1 紧急:有重大安全隐患,易造成人身伤害或较大财产损失,应紧急处理的。
4.5.2 一般:在许可期限内,不易造成人身伤害或较大财产损失,可以给予期限办理的。
4.5.3 轻微:问题轻微,信息采集监督员可以现场处臵的。4.6核查时限
核查环节的区域划分:
A区:中心城区主干道、精品街、火车站地区、二七广场及省市党政军所在区域(主干道、精品街以城乡规划局划定区域为准)。
B区:A区外的其它区域。
除在规定的区域内,按照规定的时间必须进行核查外,对于中心发出的特别重要的指令,信息采集监督员半小时内必须回复。
本标准 ——年——月——日 起执行
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数据中心
——年——月——日
第五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考核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考核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____________(年月日)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开通运行。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____________划分,将市区划分成若干个____________,将城市管理对象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中,使城市管理问题____________,实现对城市事件、部件的标准化、____________管理。3.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是指城市管理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城市管理模式。
5.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设置信息采集、____________派遣、____________、反馈、____________、结案等6个环节。
6.按反映渠道将发现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城市管理监督员主动巡查发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另一类是公众向____________热线反映、各新闻媒体、短信平台、互联网议政信箱、市长热线及领导批示转来的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7.在上报案件部件大类中分公用设施、____________市容环境、____________、扩展部件、____________、和其他设施;事件大类中分街面秩序、市容环境、____________、宣传广告、____________和施工管理。
8.部件市容环境中垃圾箱的管理要点是设施完好、____________、外表整洁、____________、乱贴、____________。
9.事件市容环境中绿地脏乱的管理要点是绿地上有垃圾、____________枯死、____________。
10.部件园林绿化中古树名木的管理要点是树木无缺失、枯死、病虫害侵害、____________等现象。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井盖丢失及损坏:()内完成并反馈。A 2小时 B 3小时 C 4小时 2 井盖的管理要点中井圈周围()无倾斜。A 5公分 B 10公分 C 20公分 垃圾箱损坏的承办单位接到通知后()派遣专人到现场勘验。A 1小时 B 2小时 C 3 小时 对于热力管道泄漏等突发事件,接报后要求有关网所及抢修队伍一般在()内到达事故现场。
A 30分钟 B 40分钟 C 60分钟
5道路积雪结冰,门前三包单位应在()内组织人员按门前三包范围对积雪现象进行清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派遣单位。A 30分钟 B 40分钟 C 一小时 井体损坏()内处理完毕并反馈派遣单位 A 24小时 B 48 小时 C 72 小时 宣传广告中的非法小广告,要求在()清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派遣单位。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48小时 无主井盖按照道路等级,由市城管支队或辖区城管局现场鉴定确实不能判定产权单位,在媒体公示后仍无产权单位认领的,自公示之日起()予以填埋。A 48小时 B 72 小时 C 168小时 行道树一般应在()内完成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派遣单位。A 48小时 B 72小时 C 120小时 绿地脏乱一般应在()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派遣单位。A 8小时 B 10小时 C 12小时
三、论述题(30分)
作为一名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谈谈你对本工作的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