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陆罡

时间:2019-05-12 21: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陆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陆罡》。

第一篇: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陆罡

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

陆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司法机关的管理制度。当前,司法需求的扩展性、司法评价尺度的多元性和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也要求法院对自身的管理进行改革。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无疑是法院从内部缓解上述矛盾的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第一个《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明确了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改革长期存在的审判工作行政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审判工作规律,具有审判工作特点,适应审判工作需要的法院管理模式。目前对法院管理改革的探讨和实践多局限于审判流程管理,而法院内部机构管理的改革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审判,审判业务庭则是法院内部从事审判的一线机构,在法院内部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层面,是联结案件资源与审判人员资源的纽带。因而审判业务庭管理是审判资源配置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为此我们试以法院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和运行模式为视角,对审判业务庭管理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我国法院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审判业务庭设置的传统与现状

我国法院审判业务庭的构建结构源于前苏联模式,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和长期以来的法院工作实践,审判业务庭是人民法院内部的常设审判机构,对相关的审判活动行使管理职责。由于人民法院不以审判庭的名义审理案件,所以审判庭并没有审判组织的地位,而属于司法行政机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法院的审判庭主要有刑庭和民庭,80年代 之后审判庭的数量开始扩张,经济审判庭、告申庭、行政审判庭、执行庭及少年庭等相继出现,90年代后,随着法院机构改革的进行,审判庭的设置几经调整,民商事合并为大民事格局,立案庭和审监庭取代告申庭,法院的内设审判庭逐步走向目前的稳定格局,包括民

一、民

二、民三等民事审判庭、刑庭、行政庭、立案庭、审监庭、执行庭等。从广义上说,这些审判庭与办公室、政治部等综合部门不同,都与审判业务相关,因此都可称为审判业务庭。但是,随着近几年审判流程管理改革的深入,大立案格局的形成和审监庭职能的重新定位,使得立案庭和审监庭的职能与从事一线审判工作的审判庭之间差别较大,而执行庭的工作和管理也有其自身特点,所以本文所探讨的审判业务庭取狭义概念,仅限于从事一线案件审判的刑、民、行政庭等。

(二)审判业务庭管理的传统与现状

目前法院审判业务庭通常都设有若干合议庭或审判组,合议庭或审判组由审判长、助审员、书记员组成,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两大法定审判组织承担案件的具体审理,于是审判业务庭传统上就形成庭长、审判长、助审员、书记员这样一级管一级的运作模式。庭长作为审判业务庭的首长,对外代表审判业务庭活动,对内负责审判业务庭内各种事务的领导与管理。

目前我国法院审判业务庭管理仍基本上沿用上述庭长负责制的行政层级管理的运行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所秉承的实际上是行政机关管理的理念,即下级服从上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理念,因而审判业务庭的法官、书记员均按行政职务和等级,实行层级服从与层级管理。

(三)现行审判庭业务管理模式和理念存在的弊端 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逐步确立,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庭长为首长的审判业务庭层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和行政机关式的管理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审判规律,在实践中出现以下弊端:

1、现行审判业务庭管理的运行模式秉承了行政机关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模式,管理高度行政化,容易出现行政权与司法权的混同,不符合审判规律的内在要求。中国法院体制行政化是学者们近年中提出的司法体制应予重点改革的问题。法院的司法裁判权具有消极性(或称被动性)、中立性、公开性、亲历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特征,而审判组织构造形态的行政化决定了司法权的行使方式是行政化的,这被学者们称为法院体制的行政化。1这种司法管理行政化的问题在审判业务庭管理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首长负责制是行政机构的主要管理模式。法院审判业务庭实行庭长、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三级纵向管理,一级管一级,层层汇报,层层负责的现行管理模式,正具有传统行政化管理的“人治”特征。庭长作为业务庭首长,对行政事务、审判事务、辅助事务等庭内各项事务和人员均具有管理权,审判一线的法官不仅在日常事务性管理中要服从上司,而且在从事审判活动中也可能受到上司的直接管理和制约。庭长虽不一定参加审案,但其对案件程序管理的权力,如分案权、案件程序的审批权等,都可能影响和制约案件的审判。审判制度和行政管理两套制度同时附着审判业务庭中,在一个相互交叉的制度空间中运作,其逻辑就有可能混淆。比较典型的表现是,承办法官在审理案件中一旦遇到一些他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审判的或是非审判的事务,往往习惯性地向庭领导请示汇报,特别在案件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的背景下,承办人对一些他们认为疑难的案件,更是频频向审判长、庭长汇报,寄望于上级定案,甚至一些案件中的程序 1 参见苏力:《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性问题,如是否追加当事人,是否委托鉴定等,也须领导拍板,而庭长对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件就会继续向院长请示汇报,这种案件审理中的层层请示已成为一种虽无法律明文规定但实际存在于各法院审判业务庭的审判惯例。这种现实中形成的惯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从司法公正角度看,它违背了审判规律和审判独立原则,审案者不判案,判案者不审案,违反了审判的直接言辞规则,违背了司法公正的要求;其二,从司法效率角度看,它人为增加了重复劳动,拖延了办案周期,降低了审判效率;其三,从法官素质角度看,法官长期依赖于领导定案,其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尽管现在不少法院意识到庭长定案的不妥,取消了传统的庭长审批案件制度,实行了庭务会讨论案件的集体决定制,但在庭长参加讨论的庭务会制度中,庭长对案件的看法或意见客观上仍会对案件裁判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上述弊端仍不能得以解决。

2、合议庭功能和作用难以发挥,合议制度整体虚化。在行政层级的管理下,庭长管审判长,审判长管一般法官,一般法官管书记员,合议庭成员内部行政等级制度的客观存在妨碍了合议主体平等权的行使。如现行民诉法第42条规定:“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又如《人民法院审判长选任办法》规定审判长具有“指定合议庭其他成员担任案件承办人”的权力,该权力因具有管理性质而实质是一种行政权力。在审判长待遇上,行政化色彩更为浓厚,有的基层法院为提高审判长地位,突出其精英形象,在经济、政治上给予优先权,使审判长成为法院系统内的一个附加的行政层次。上述的管理方式造成合议庭内成员对审判依附于审判长或庭长,合议的功能无法体现。

3、法官成为纯粹的被管理对象,其审判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难以发挥。在行政层级管理模式下,法官依照其行政等级和职务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审判业务庭内大部分普通法官成为纯粹的被管理对象,其审判也同样成为被管理对象,并且受到行政管理权的制约和干预,法官在审判中的积极性、独立性难以体现。

4、审判业务庭的审判事务、审判辅助事务、行政事务等相互交织,管理事务日趋庞杂。在层级管理模式下,上述各项管理事务无法作出职责区分,在每一管理层级都必然形成重复管理,造成的结果是审判业务庭的管理职数不得不趋于庞大,目前法院审判业务庭往往设置一正两副的管理人员,再加上承担部分管理事务的内勤,审判业务庭的管理人员往往占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以上,而实际办案人员相对不足,影响办案效率。

5、审判业务庭管理缺乏流程或流程不规范,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由于审判业务庭管理长期沿用首长负责的行政管理模式,审判业务庭的管理基本上靠庭领导的经验或管理习惯运作,很少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缺失使不少审判业务庭的管理完全处于庭领导的人治状态,由此带来的问题就表现在各审判业务庭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的实际效果完全取决于领导个人的能力,一旦审判庭领导更换就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审判业务庭领导的经验管理还会形成管理的随意性以及执行制度的不坚决,使制度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容易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执行中产生偏差,规范化管理不足,使制度最后容易成为一纸空文。另一方面,经验管理的模式也使管理缺乏系统前瞻性和完整的计划性,使审判业务庭成员对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国外审判业务庭管理的比较借鉴

(一)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审判业务庭的设置及管理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均没有审判业务 庭的设置,其审判管理采取的是以法官为中心、由法官、助理、记录员、雇员组成的法官办公室的运作模式,法官的任命和管理则是由法院之外的专门机构负责,法官通常只负责案件的审理,不承担管理事务的职责,但作为法院的首席法官则须承担部分管理职责。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法系国家,大法官往往虽身兼行政管理和审判等数种职能,但其审判职能与内部管理是分开的。如英国法院系统管理是英国社会整个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不能完全与行政分离的。但英国法院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密切关联,是建立在法院审判职能与其内部管理截然分开的基础之上的:法官不参与法院的内部管理,所有的法官都只负责审理案件。所谓的法院院长只有在其出席庭审时担任审判长而相应地具有庭审组织权、代表合议庭的发言权,而没有对于法院内部事务实施行政管理的权限,更没有任命本院法官或者提拔下级法院法官的权力。甚至其表决权,都是与其他法官甚至书记官同权的。2

(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法院审判业务庭的管理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院多按照案件类型设置了审判业务庭,如我国台湾地区法院的审判庭设置与我们相类似,但其对法官的管理,如法官任命等多由法院之外的独立机构负责,如法、意等国的法官是由法院之外的司法委员会管理,其审判辅助事务已被较为彻底地从审判业务庭中剥离出去,不少也采取法官办公室等机构运作辅助事务的形式,审判业务庭管理中虽然仍有少量的行政事务,但严格采取行政事务与审判事务相分离的管理原则,其对法官的管理理念是以法官为中心和以审判为中心,辅助机构和行政事务的管理都是服务于法官,服务于法官的审判。

(三)我国与国外审判业务庭管理的比较分析

参见张越:《英国法院管理的行政化及其借鉴意义》,中国法网。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作为现代法制发达国家的审判业务庭管理,都有一些符合现代审判规律的共通特点:

1、审判事务、审判辅助事务和行政管理事务从管理制度上作了严格区分。审判辅助事务均较彻底地从审判业务部门或法官身上剥离给了辅助机构,如法官办公室、书记官办公室等,行政事务和审判事务虽然在部分法官身上也会出现重叠,但在履行审判职能时,行政事务管理与审判被严格区分隔离。

2、现代法制发达国家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始终是以法官为中心、以审判为中心。

3、大部分从事审判的法官并不承担管理事务,首席法官虽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事务,但从审判职能而言,并不比其他法官有更多的职权,也无权决定其他法官的任命、提拔。

上述三点的管理特点比较符合现代审判规律和现代司法理念,是我国法院审判业务庭管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1、审判辅助事务的剥离,不仅可以使法官更集中精力致力于审判事务,使审判过程得到了合理分工,提高了司法效率,而且减少了法官与案件当事人接触和冲突的机会,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

2、法官在行使审判职能时严格区分隔断行政权与审判权及首席法官的职权限制这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设计,有效地阻断了行政权与审判权的混同,防止了法官凭借行政权或地位优势干预或影响其他法官的裁判,符合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要求;

3、审判业务部门的中心应当是审判,即便有部分无法分离的行政事务,也应当是服务于审判,以法官为中心和以审判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比较符合现代审判业务部门的特点和审判规律,有利于调动和充分发挥法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司法效率。

当然,与国外相比,我国法院的审判业务庭还要承担更多的管理事务和职能,如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保稳工作、党务工作、政治工作等,审判 业务庭的法官客观上也必然要承担比国外法官更多的行政和其他事务,不可能完全套用国外法官基本只承担审判事务的管理模式。作为我国法院审判业务庭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既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也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

三、我国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

(一)法院审判业务庭的定位

我国现行审判业务庭的管理理念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和审判规律的要求,在近年的改革中,有个别法院试行取消审判业务庭,如陕西黄陵县人民法院试行主审法官制度模式,对外仍然保留各业务庭建制,对内打乱庭、室设置,取消各审判庭庭长称谓,由主审法官直接审理各类案件,合议庭按序组成,法官助理辅助主审法官工作。3理论界也有不少人提出应取消审判业务庭,以合议庭取代之。但是,从目前取消审判业务庭的改革试点看,所谓取消审判业务庭实质上无非是将审判业务庭作归并,取代以法官管理委员会或法官办公室等其他名称。我国审判业务庭现行管理模式弊端的本质不在于审判业务庭这一机构设置本身,而是在于现行管理模式不符合审判规律,颠倒和混同了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在审判业务庭存废的问题上,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受大陆法系影响较深的法律传统,以及现代司法专业化、法官精英化的要求,根据案件类型划分设置若干审判专业庭是符合司法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取消审判庭设置并不能当然解决行政权和司法权不当行使、混同的弊端,要解决上述弊端的关键是根据现代司法理念和审判规律,重新定位审判业务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二)审判业务庭管理的功能定位

从管理学观点看,法院审判业务庭管理是指协调审判业务庭的审判资 3 参见《大胆改革审判管理模式 主审法官制度成效显著》——黄陵县人民法院试行主审法官制度经验介绍, 西法网。源(包括人力、案件等)进行符合现代审判规律的整合,并有效行使审判职能的活动。审判业务庭管理的对象包括审判事务、审判辅助事务和行政事务。从目前法院改革的现状来看,审判辅助事务正逐渐从审判业务庭中剥离,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长期性,以及我国法制状况的客观情况和社会对法院执法的要求,我国法院的审判业务庭在较长时期内还必将保留较多的审判辅助事务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的内容,庭长和审判长必然要身兼审判和行政数种角色,即使承办案件的一线法官,也很难使之完全与审判辅助事务和行政事务分离。改进审判业务庭管理就是要协调把握好三者的关系,使之符合现代审判规律:以审判管理职能为中心,审判辅助事务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服务于审判,在履行审判职能中以制度严格界定行政管理与审判职能的界限。

(三)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

管理本身就是行使一定的权力和履行一定的职责,审判业务庭管理涉及到司法权和行政权,以行政化的管理理念进行审判业务庭管理,其根本弊端就在于违背了现代审判规律,颠倒和混同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不同特性。虽然基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4现代行政权的行使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线的地方才休止”,往往要建立制度分权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制衡,但独立审判的现代司法规律却要求法官的审判权不能被割裂或被不当分权,以保证审判的独立。行政化的管理理念使得法官的审判权容易被行政权所割裂,不具有审判职能的人可能通过行政管理权参与了实际的审判,对审判权进行不当分权,从而违背了审判规律,因此必须改革这种行政化的管理理念,确立符合审判规律的审判业务庭管理理念: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版。

1、审判业务庭管理的核心理念应是确立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之适当分权与优化配置。司法行政权是审判庭内部对审判庭的人、财、物进行管理,保障审判庭审判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权力。司法审判权是审判庭法官享有的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权力。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首先两种权力在性质上统属司法权,其次司法审判权主导司法行政权,但又依赖于司法行政权,司法行政权从属于司法审判权,但又制约司法审判权。司法审判权支配司法行政权的行使,但司法行政权又是司法审判权行使的基础和保障,司法行政权的不当行使必然会阻碍甚至左右司法审判权的行使。两者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关系相当微妙。司法发达国家的法官管理模式中,其行政管理事务与审判是严格分开的。而我们现行审判庭管理体制中,司法审判权无法支配司法行政权,司法行政权对司法审判权制约多、保障少,重构审判业务庭管理模式的重心就是要对司法审判权和司法行政权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司法行政权对司法审判权的负面影响,以适应审判工作的要求,突出审判活动为审判庭工作的中心环节,突出法官在审判庭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审判业务庭管理的制度建设、组织构成的设置都应当围绕审判权与司法行政权的分权理念来实施。作为审判业务庭领导对案件的管理,应当是基于对实现整体审判庭工作目标的调控的考虑,主要是案件流程的监督调控管理,而不应介入自己不审理的案件的具体的实体处理和程序处理问题。

2、审判业务庭管理应确立以法官的审判活动为中心、以审判活动中的法官为中心的理念。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法院审判庭的一切工作应当围绕审判活动进行,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审判庭审判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必要的司法行政工作的辅助和支持。但审判工作才是根本,管理应当服务于审判,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法官中心论是法院管理的现代理念,也是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法院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法院的工作性质要求法官是法院内唯一的审判职能履行者,也是司法管辖范围内,对有争议的法律问题的裁判者,同时还是法院司法行政的决策者。审判业务庭的工作主旨是审判,审判的主体是一线法官,审判业务庭的管理就应以一线法官为本,由法官决策,服务于法官,这正是人本管理思想的精华。

3、当前审判业务庭管理应当树立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并重的管理理念。法官工作的内在性质要求对法官的管理应当是人本管理,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官管理来看,法官管理是以自律为主。但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法院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审判庭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目前法官群体的整体素质尚不高,因此完全依靠法官自律是行不通的,实践中也有审判庭以“人本管理”的理念搞放任式管理,对审判庭工作不抓不管,但结果却是审判庭各项工作如一盘散沙,审判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好,这实际是对人本管理的片面理解,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对人关心和关怀,以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案件审判确实需要法官的创造性,因此人本管理的理念符合审判规律的要求,但人本管理也是管理,管理的目标总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解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高效的要求,因此在目前审判庭面临繁重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下,审判庭管理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效率,绩效管理作为现代管理中一种广泛应用和认同的理念,应当也是我们审判业务庭管理的主要理念。绩效管理是系统地对一个组织或成员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价,并进行奖惩,以促进系统自身价值的实现的管理思想。绩效考核实际上在目前的法院管理中早已采用,如每年的年终考核就是一种绩效考核,但我们目前的绩效考核仅是一种形式,考核中存在诸多问题,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并未上升到绩效管理 的层面,达不到绩效管理的效果,作为审判庭管理要确立绩效管理,就必须构建完善绩效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机制。

四、我国审判业务庭管理的运行模式定位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标准形式。行政层级管理模式是我国法院现行审判庭管理的主要运行模式,但该模式已不符合审判规律,应当予以改革。而要建立一种更加符合审判规律的管理运行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从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定位来重构审判业务庭管理模式:

(一)审判业务庭和立案庭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定位

在以大立案格局为标志的审判流程管理改革后,立案庭的职能和定位与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改变,立案庭已经成为管理整个审判流程的综合部门。但是目前立案庭在流程管理领域与审判业务庭存在许多交叉之处,而这些交叉的管理领域中双方之间的管理职权和职责并不明确,容易造成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如审判流程环节的监控一般由立案庭进行,但对监控发现的问题立案庭并无处置权,很多问题往往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审判效率。审判程序的管理权,如案件分配权、程序转换审批权、流程节点的管理权、案件承办人或合议庭的选择权等,应当属于一种司法辅助事务管理权,但目前均由审判业务庭领导或审判长掌握并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庭领导或审判长并不具体审理案件,行使这些程序管理权,有可能出现不审案者影响案件的处理结果的情况;二是由审判业务庭自己掌握程序管理权,难免有暗箱操作之嫌。从司法辅助事务剥离的角度看,将上述审判程序事项的管理权划给立案庭,由不从事案件具体审理的部门来监督、管理和决定分案、确定承办人、合议庭组成、决定审判程序节点事项、批准中止、延长等整个程序事项,更加符合审判规律,有利于体现司法公开和公正,甚至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试行在立案时赋予 当事人对承办法官和合议庭的选择权,以减少案件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案件调查等辅助事项也应划归立案庭,以尽量剥离审判业务庭的审判辅助事务。另外,还应考虑把一些与审判关系不十分紧密的行政事务,如对法官职务、职级等的任命、提升,对法官业绩的考核等管理事项,尽量分离到办公室、政治部等综合部门,使审判业务庭尽可能减少非必要的或可能造成行政管理与审判交叉影响的行政事务。

(二)审判业务庭庭长、副庭长与审判组织的关系定位

1、即使在审判辅助事项和行政事务逐步分离出审判业务庭的情况下,审判业务庭仍会存在一定的行政事务和辅助性事务需管理,而且在我国目前法官素质尚未达到较高层次的基础上,采取法官自律式的管理并不可行。对审判业务庭而言,设置庭长对上述事项进行管理仍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管理事项减少的情况,可以考虑取消副庭长的设置,代之以审判长或业务带头人,主要以参加合议庭的方式负责审判业务运作。庭长对于少数重大案需参加合议庭审理时,应当参考国外首席法官的管理模式,在履行审判职能时从制度上阻断行政权与审判交叉影响的可能。

2、在行政层级管理模式下,合议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合而不审,合而不议,产生问题的根源一是因为合议庭成员之间存在层级之分,二是在合议庭之上尚有庭领导可能决定审判,从而使成员享有法定同等权利的合议制度因行政层级和行政权的影响在审判实践中走向变异和弱化。要解决合议庭存在的上述问题,恢复合议庭这一法定审判组织的本来功能,就应当对合议庭的管理重新定位:一是应取消承办法官制度,科学设置合议庭的工作制度。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的合议庭案件都是由简易程序转换程序而来,每个案件在收案后都要确定承办法官,由其主审,并对案件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负主要责任。“主审制”容易使合议庭其他成员放松对案件的关注,陪而不审,案件的审理依赖于主审人。再加之审判长的管理优势地位的影响,合议庭在实践中各成员之间的权责客观上会走向不平等和不均衡。而取消承办人制度可以使合议庭成员均充分关注审理,真正发挥合议制度的功能。二是应当建立对合议庭的整体考核制度和指标评价体系以取代对主审人的考核。合议庭是法定审判组织,因此对合议庭案件应当将合议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核,以合议庭为考核单位考核工作业绩,设立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从考核评价管理制度上保证合议庭成员之间真正实现同等的权和责。

(三)审判长联席会议和庭务会的定位

在审判业务庭的管理实践中,大多数审判业务庭都存在着审判长联席会议或庭务会这样一种特殊的非正式审判组织5,由全体审判长或审判庭全体成员组成。较为疑难的案件由承办人提交审判长联席会议或庭务会,采取集体讨论决定的方式,审判长联席会议决定不了的,再报请院长或提交审委会。这就事实上在合议庭与审委会之间设立了一层非法定的审判组织来决定案件的审判。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或庭务会讨论案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起到了集体讨论解决一些疑难案件和提高审判质量的效果,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其一,审判长联席会议或庭务会中大都数人都未直接参与案件审理,仅听取承办人汇报定案,显然有违直接言辞原则和司法公正;其二,审判长联席会议或庭务会制度虽然系取消庭长对案件的审批制后出现,设立这一制度主观上可能出于防止行政首长个人干预审判的目的,代之以集体决定的形式,但客观上,由于在审判长联席会议和庭务会中,各成员的行政层级差异的影响,事实上影响案件决定的仍主要是庭领导的意见。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取消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或庭务会讨论案件制度,5 参见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如果保留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或庭务会的集体管理形式,也应仅限于讨论决定行政管理事务,不得讨论决定审判事务。对于一些确属疑难的案件,可以考虑通过强化扩大合议庭的方式,发挥集体审理的优势解决。虽然目前诉讼法对一审和二审合议庭人数作了不同规定,将一审合议庭人数限为三人,但从一、二审的案件情况看,审级高的合议庭人数可以多于审级低的合议庭,这一规定并没有太大道理。因此笔者认为是否可以修改关于一审合议庭的人数规定,将一审合议庭的人数限于3-7人,这样一审合议庭可以根据案件难易选择合议庭组成人数,对较难案件可以考虑由庭长、业务带头人参加合议庭或增加合议庭人数,发挥集体智慧和优势的途径解决,以法定审判组织形式取代审判长联席会议,克服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存在的弊端。

(作者单位:民一庭)

(责任编辑:吴智永)

第二篇: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定位职责与工作方法

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定位职责与工作方法

作者:张俊文发布时间:2009-11-24 10:07:19

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来设计和维护,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质上的专门性。法院内部管理机构过去主要有实施队伍管理的政治部、实施机关事务管理的办公室、实施调研统计的研究室等等,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实施审判业务的管理。各审判机构既履行审判职能又履行管理职能,往往是“重审判轻管理”;且在相互协调配合方面,常常是“重局部轻全局”。因此,建立独立的、专门的、常设的审判管理机构的新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新机构,应不同于“审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类的不占编制的议事协调机构。二是职能上的综合性。在传统的法院内部管理模式下,系属审判管理的统计评估、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业绩考评、审判事务督察等管理职能分属研究室、立案庭、审判监督庭、政治部和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为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缺陷,必须建立具有综合职能的管理机构,即审管办。三是地位上的权威性。法院管理包括三大系统,即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通过三个机构来实施,即审管办、政治部和办公室(含行装处),类似军队的“司政后”三大机构。但是,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是为审判核心工作服务的,这两项管理的目的都是为更好地促进审判。因此,三项管理应密切协调配合,并应向审判管理倾斜,审判管理的权能应在一定程度上覆盖队伍管理和政务管理。

审管办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其他审判管理主体的关系中。审判管理具有主体多元的特点,不仅包括院领导的决策管理和宏观管理,还包括审判业务部门的微观管理和法官的自主管理。审管办作为一个专门机构,既需要辅助其他管理主体,其存在的合理性又在于弥补其他管理主体的不足。要始终围绕综合性审判管理的平台功能和核心管理地位,协调各方,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保障法院审判工作有序运转的结合效应,在审判管理体系中担负主导的作用。

审管办的工作职责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判流程管理。对本院案件从立案、送达、开庭、裁判、结案到归档全程跟踪监控,确保案件审理程序合法、及时、不超审限;对鉴定评估、中止、延期审理和审限监界警示等审判“节点”事项过问、审批和督办;为各审判庭与综合部门之间和各个审判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进行协调,保证审判工作的高效运转。二是审判态势分析。在司法统计的基础上展开调查研究,掌控本院及辖区法院审判工作总体状况,及时为院长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情况分析。三是案件评查。对已审结的各类案件,从程序到实体进行严格评查,分析研究并及时通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四是审判绩效管理工作。从上诉率、发回重审改判率、申请再审率、裁判文书合格率、涉诉上访率、调解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五是审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安排审委会工作日程,记录发言,制作并督办落实审委会决议,发布指导性案例。六是其他审判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审判管理制度,指挥大型系列案

件审理,协助监察室审查案件,完成院领导交办事项等。

从上述工作职责来看,审管办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其职能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程序性为主,实体性为辅。主要着力于案件的程序控制,除个别情况下办理审批事务外,一般不直接作用于案件实体处理。二是立足中观,偏重宏观,兼顾微观。作为法院内设机构,天然具有“中观”视野。但是,基于审判工作在法院的核心地位和审管办的综合性地位,审管办的工作要着眼于审判工作的整体,内提“审判力”,外提“公信力”;同时,对重大疑难案件要全程跟踪掌控,提供相关服务,帮助法官提高审判质效。三是服务为主,监督为辅。要走内函式发展道路,一为领导决策服务,二为法官服务。即使是做案件评查工作,也重在总结经验教训,不在纠错。在这方面,既要区别于审监庭的改判纠错,又要区别于监察室的责任追究。四是管理性为主,事务性为辅。审管办的服务,是管理性、行政性的,应侧重于协调、指导、监督,应当区别于从事审判工作中的辅助性工作的服务。诸如送达、询问、收取证据和评估鉴定等事务性工作,审管办不应当承担或不作为“主业”。五是事前事后管理为主,事中管理为辅。加强审判管理,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尊重和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审管办应侧重于通过案件审结后的评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审判态势分析预测未来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制度完善防患未然。对办案过程中的管理,应让位于审判庭和法官,审管办仅限于节点控制。

有三个方法对审管办的工作是最根本最长效的。一是互动的方

法。既对法官的审判活动实行有效监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法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关注为领导决策服务和为全体法官改进和提高审判工作服务;要将评估排序的行政管理拓展到以评估促管理、以管理促质效的审判管理;要将对立型、指令性的审判管理转化为互动型、服务型的审判管理。二是量化的方法。要强调精细化,实现“数目字的管理”。很多法院的审判管理本身就是从定量化的审判绩效考评开始的,这种方法应当坚持和强化。三是技术的方法。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审判管理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是审判管理的重要依托,要将智能化建设贯穿于审判管理的全过程。

为迅速打开局面,审管办在草创之初,可首先采取四个措施:一是汇集整理、健全审判管理制度。其中,与审判管理软件相配套的、构成审判管理软件设计标准的审判流程实体规范和案件评查办法、审判绩效考核办法是三大支柱性制度。二是要开发两大软件,即“网上办案系统”和“审判绩效考核系统”。三是开展专项活动,如召开审判管理研讨会、开展裁判文书评比,实施对辖区法院和本院审判庭的目标考核等。四是创设和运用有关载体。如编发不定期内部资料《审判管理》,分别设立院长论坛、管理研究、审判态势、焦点解析、他山之石和工作信息等栏目;出版《审判指导与参考》,全面反映一个法院的审判质效和理论研究水平等。

相关链接

重庆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

经重庆市编委批复同意,2009年8月6日重庆市高院下文新设审判管理办公室。审判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监督全市法院的审判质效、考核、流程管理、评查、审委会日常事务及督办等,在机构序列中居各庭之首,编制十五人,下辖四个二级机构,即综合科、流程考核科、案件评查科和审委会办公室。

(作者系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三篇:审判管理的职能定位与实践1

审判管理的职能定位与实践

一、审判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审判管理制度在我国司法制度建设中是一个新兴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法院率先对审判流程管理进行有益探索,开启了审判管理改革的先河,但审判管理作为一个主题词被提上法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还是缘于审判管理机制改革序幕的拉开。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的第6项中首次权威提出审判管理的概念,这是审判管理首次出现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改革纲要并对审判管理的概念、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随后,审判管理的事项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在紧接着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中,审判管理的内容继续得到重视和推进。而此后推出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的第8条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度。研究制定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案件质量评查标准和适用于全国同一级法院的统一的审判流程管理办法。规范审判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工作程序。”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最高法院对审判管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对审判管理已经由思想上的认识深化和拓展到司法的实践中或者说揉入到司法改革的进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基层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审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当然,审判管理的推进并不是完全单纯最高人民法院的单兵突进,而是有其宏大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司法需求做铺垫和支持。

一方面,人民法院对于审判管理的需求有其宏大的制度背景。“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进入21世纪,这一主题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随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法制观念和诉讼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审判效率、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公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同期待和一致追求。而如何向社会提供公正、高效和优质的司法服务越来越成为人民法院的主旋律,这就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提高审判质量,如何向社会输出优质、高效和公正的司法产品,审判管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因而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顺应形势发展,提升审判质量,促进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审判管理是推进人民法院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民法院提升审判效率和谋求职自身发展的内置要求。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大量的社会矛盾以诉讼的形式涌入全国各级法院,尤其是人民法院为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而作出的降低诉讼费也就是降低人民群众的诉讼门坎,更是刺激法院收案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些都将导致人民法院自身通过寻求管理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促进审判效率的提升以应对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收案数和法官数。再一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从社会外部评价来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反差,在对审判质量与效率的评价上,有的案件法院自身认为案件处理得很公正,都能在审限内结案,但是群众并不满意。有的案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法院的社会评价度、群众对判决的认同度较低,司法的公正效率及司法的权威性等受到诸多方面的质疑(先有佘祥林案,后有赵作海案,今有张氏叔侄强奸案、王书金故意杀人、强奸案。特别是针对王书金故意杀人、强奸案,社会公众出现“杀人恶魔苟活6年以上 公检法情何以堪”的质疑),也需要通过审判管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

三、审判管理的职能定位与实践

(一)审判管理部门的职能

审判管理的职能被定位于是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其领导对其负责,其既是审判委员会开展审判管理工作的参谋助手,又是承上启下、连接各方的枢纽,并在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领导下,履行审判管理职能,开展审判管理工作。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的规定,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一种,由审判委员会来行使审判管理的职责不仅于法有据,也有助于促进审委会职能的落实,因为审判委员会本身就负有对疑难案件进行研讨和讨论的职责。但是,审判委员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院部门或机构,只有当法院有重大案件或其他重要事项需要讨论决定时,由法院院长启动,审委会才被临时召集起来运行。而审判管理的诸多事项在日常中就需要一个常设机构进行管理,审委会本身的性质不适宜从事如此细碎的工作,加之审委会是各级人民法院在案件和审判业务上的最高集体决策结构,其决策的地位应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所以在审委会下设审管办有利于审判管理的权威性,保障其决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除此以外,实践证明,新时期的审判管理工作的职能还体现在服务职能上:一是科学、客观、如实地提供各项数据,为院党组宏观作出各项决策提供服务;二是从查找不符合审判权行使规律,不利于公正与效率的环节入手,对审判工作进行规范、考评、整合,从而保障、促进、服务审判;三是与法院的其他部门一样为人民服务,这其中也就包括为各方当事人服务。

(二)审判管理的实践

目前,我国对于审判管理并无统一的运作模式,各地法院都处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阶段。在未接触审判管理工作以前,谈到审判管理,感觉很空泛,具体包括些什么、要做什么和如何做都说不出个所以然。通过具体的实践后,按照审判管理的目标、要求及主要内容,我认为审判管理的工作职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流程管理,监督案件在法定期限内立案、审判和执行;二是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审判资源的供给和分配状况,为领导决策作出分析和参考;三是通过开展质效管理,提升案件质量和审判效率,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8项具体的工作来完成。

1、审判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

审判委员会负有对审判工作监督、管理、指导的职责。这是一项重要的职责,根据上级法院的要求,要将此项作为审判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纳入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审判委员会事务管理的重点,一是注重审判经验的总结,及时向审判委员会报告审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注重对审判委员会决议事项的督促检查,确保决议及时、有效地落实;三是注重对后续相关工作,如案件沟通协调、征求意见、补充调查等,加强跟踪督办并及时反馈。

实践中,这项工作上有的法院规定对于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改判的案件要认真评查分析后定期向审委会进行汇报;有的法院建立了对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以及以其他形式要求报告结果案件的信息反馈机制;有的法院规定上级法院需要发改下级法院审理的案件,要事先与下级法院进行沟通与交流。根据我院的实际看,原先分散的审判管理工作,基本都优化整合到新的组织机构中,集中管理、主动管理、专门管理的效应优势日渐明显。审判委员会树立了服务的理念,完善了审委会制度,制定、讨论并通过了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审判管理部门已经逐步发挥协助审判委员会更好地监督、管理、指导审判工作的作用。

2、审判流程的监管工作

审判流程管理是审判质量管理和审判效率管理的基础。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审判流程的监管工作要做到“案件底数清、审理情况明、各个环节看得见、出了问题管得住”,使其成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平台的坚实基础,成为创新审判管理方式的强有力保障。

在2011年以前,全省法院没有使用审判管理的统一软件,有的法院分别使用了交大慧谷、迈维、紫光等的软件,有的法院还是按照传统的台账管理。到2010年,省高院为了改变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落后的状况,组织调研组对省内、省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2011年是全省审判管理年,从2011年起全省法院审判工作统一使用紫光华宇研发的审判综合管理系统,2010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我省的审判工作实际,对流程管理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在全省进行了布署、安装和培训,在省院的统一指导下,各级人民法院狠抓审判流程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将 2011年起的所有新收案件全部录入系统,2011年以前的案件逐步补录入系统。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149个法院(1个高院、17个中级法院、131个基层法院)已按要求使用系统录入案件。这个案件信息平台建立之后,在具体的实践中我院也是严格按照省院制定的《云南省法院案件流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强化对案件审理的程序监控和节点管理,实现对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流程节点的管理,切实做到节点不遗漏,全程有监控。所有的案件都是向指定的流程管理部门也就是立案庭报结。

3、审判质量效率评估工作和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工作

为全面准确的把握审判形势,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修定了《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规定了31项评估指标作为审判工作的“体检表”,省高院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16项评估指标,从去年年开始每季度从审判管理系统中提取数据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估管理,通过分析指标数据,发现存在的问题,克服薄弱环节,整改提高。在16项评估指标中,公正指标有5项,效率指标有6项和效果指标有5项,对审判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

审判态势运行分析就是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切实用好质效指标体系,注重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决策和管理,防止指标功能异化。紧盯关键数据,提升主观数据,关注异常数据,力争透过数据反映客观现象,深入分析研判审判工作运行的整体态势,尤其要及时发现影响、制约案件质量与效率的各种潜在问题,总结规律、掌握动向、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4、案件质量评查工作

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就是充分运用常规评查、专项评查、重点评查等各种评查方式,从审判工作机制、裁判尺度把握、工作经验与教训、办案典型等多方面对审判工作进行审视,查找审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审判质量,同时积极发挥评查工作在化解涉诉信访积案、审判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发挥评查的多种功能。案件质量评查的方法有自查、常规评查、重点评查和专项评查四种方式。

一是自查,是指各审判部门对本部门已结案的监督评查。可各合议庭间相互评查,也可由各庭组成专门评查小组进行评查。我院采取的是审判人员案件审结后移送质检前自我评查。

二是常规评查。就是对本级法院审结案件进行全部评查或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实践中,有的法院规定对上一第四季度和本第一、二、三季度已归档案件进行常规评查,有的法院规定按月或者按季进行抽查;有的法院规定常规评查由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进行,有的法院由审委会委员、部分部门负责人组成评查小组进行。我院采取的是由审判监督庭的专职人员对内生效的所有案件都进行常规评查。

三是重点评查和专项评查。这是审管办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根据审判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阶段目标,对本院或本辖区审结案件开展重点评查和专项评查,尤其是对上诉、发改、申诉及申请再审、再审、举报投诉、重点涉诉信访案件和社会公众关注等案件要进行重点评查。实践中,有的法院针对庭审水平进行专项评查,有的法院对所有发改案件进行专项评查,有的法院针对发改案件、信访案件、有反映案件进行重点评查。

从实践来看,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对审判工作的一种检视,不是对法官的一个简单控制和对其审判权的粗糙监督,它与审判权的关系是非控制、非侵犯的,是诉讼所必需,并非可有可无。

5、业务指导工作

这项工作主要是指高、中级法院要切实抓好对下级法院的审级管理。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利用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数据,对审判运行态势深入进行分析,既肯定成绩,又要积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全省和本辖区审判工作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对下业务指导。通过审理二审和再审案件、召开业务会议、发布典型案例、下发指导性会议纪要、编发审判参考丛书、开展疑难案件研讨及法律文书评比等方式,统一司法理念、统一法律适用,统一裁判尺度,不断提高各级法院的司法水平。

6、司法统计工作

司法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中的一种,其意义在于以反映事物主要是案件内部量的规定性的统计数字为基础,从定性与定量分析出发,运用统计的数量研究方法,研究事物的现象、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统计分析这一特有的文字予以适当的表达。反映近一段时期或某一段时期案件的流程变化,从而更直观科学的把握案件的动态。司法统计分析要有具体性,统计分析的对象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等具体条件下的具体现象。其既是认识工具,又是管理工具,具有十分广泛的实用性,要求司法统计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分析时,一定要遵从社会需要,明确目的性,增强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克服随意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分析为领导服务,为审判工作服务的作用。

实践中,对于此项工作,有的法院由审管办负责完成,有的审管办、审监庭合署办公,由属于审监庭的人员负责。我院多年采取的是由立案庭安排专人负责完成。

7、绩效考核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法院执法办案考评机制的指导意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以办案数量考核、审判质量考核、审判效率考核以及审判业务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法官审判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正确的工作导向,把队伍建设与绩效考评有机结合。要坚持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力度。要加强法官审判业绩档案建设和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要改进执法办案考评工作,建立健全导向正确、符合实际、又简便易行的考评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规范、引导法官的司法行为,努力实现管案与管人的有机结合。

8、案件督办工作

做好督查督办工作能及时落实法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专项工作和各级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等,督办工作有事务性的督办事项和案件的督办事项,审判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案件的督办工作。督办工作不能是简单的转办,而是实质性的督办,收到案件后,及时了解案件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通过督办,保证督办案件依法公正审理、及时纠正案件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确保案件督办有力、纠正问题及时。案件督办是对案件审理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的一个有力抓手,如果发现违法线索,应及时将相关违法审判线索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处理。

总之,公正是司法的基石,效率是司法的生命线,没有公正的依托,效率就没有内容和意义,缺失了效率的保障,司法就不能公正。正如英国的法谚告诉我们的“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因此,审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改革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促进司法公正,改善司法品质;提升司法效率,优化司法的服务质量。

第四篇:绿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理念和运行模式

绿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理念和运行模式

绿苑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依据本辖区的规模大小及资源分布状况,划分为基本网格,并成立网格党组织。积极吸引社区居民和工作的党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一块为主、开放式的工作格局。同时推行“4321”的管理模式。

“4”即在区委的领导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网格党支部为基础,构建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的四级组织体系;

“3”即街道作为一级网格,社区作为二级网格,社区内单元作为三级网格,形成街道→社区→单元网格的“三级管理网格”;

“2”即本着促进党内和谐、密切党群关系的原则,健全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两项服务机制”;

“1”即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建“社区党建信息化平台”。

第五篇:论水电站欠缺的运行管理与对策分析

论水电站欠缺的运行管理与对策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各种先进设备与应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水电建设不断发展,尤其是水电站的运行与管理方式,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水电站管理已逐步接近国际标准化。然而在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努力解决,如若处理解决不好这些困难与问题,不仅仅会阻碍水电企业发展,更会深深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水电站运行管理中欠缺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不得不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水电站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众所周知,伴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其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而且一些水电站企业并没有明确任何的安全生产质量的总体目标,更加使得我国水电站的运行管理存在相应的漏洞与安全隐患,以下几点就是我国水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

1、没有严格执行设计施工流程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水电站只求尽快地投产发电,没有考虑到任何的节省材料与环保的心态,而且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了追求高利益与经济,也并没有严格执行设计施工流程,这不仅仅给水电站的运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还浪费了相关重要的资源。

2、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仍缺乏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教育培养由于现今大部分水电站都是近二十几年最新崛起的,其水电站中严重匮乏专业性很高的水电运行管理人员,这种方式下运行的水电站

势必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

3、水电站的监控技术仍存在监管不严的情况

目前,水电站在监控管理制度仍存在漏洞,这是导致我国水电站监管不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水电站监控管理不严的现象,使得我国水电站在运行管理的工作开展方面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理依据,导致水电站管理混乱。

4、水电站运行管理中仍有生产事故现场应急处理机构不完善的情况

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电站仍缺乏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造成的。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不仅仅是保障水电站顺利运行的先决条件,更是水电站管理企业员工的重要依据与管理方式。

二、加强水电站运行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水电站要正确处理好电站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为此水电站要建立先进完善的水库水情测报系统,发电运行、水库调度以及船闸通航等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防讯抗旱制度的相关规定,既要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一滴水,要在运行中灵活地处理好发电、防洪、灌溉、用水等关系,最大限度地平衡各方的利益。

2、水电站是设备、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企业,各项专业技术技能要求高,同时人才流动性相对较慢,要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水电站要发展,要壮大做强,就要在人才管理上下功夫,注重

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水电站的厂(站)长等领导层在人才管理上,探索建立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员工对水电站的认同感,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企业管理,加强人文关怀,采用公平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长效员工服务制度。提高新进水电站人员的文化和专业素质门槛,加强培训工作力度,尽量在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努力拓宽企业员工成才的路子,培养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走向更高的管理岗位。

2)水电站要尽最大努力规范企业的运行管理体制。只有规范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体制才能更高地保障专业技术水平强的员工;另外,企业要不断地规范员工的合同,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尽量做到赏罚分明,对水电站有功劳的员工要进行褒扬,对于有过错的员工要批评;水电站在运行管理时,要尽量强化岗位责任,加强日常绩效等考核,让职工意识到“手持瓷饭碗,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压力,努力有发展”,让每位员工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精神面貌。

3)水电站要最大程度地培养本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个水电站来说,虽说其属于高专业高技术的行业,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对技术管理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一些设备先进但是企业规模又相对较小的水电站,其对技术管理人员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作为水电站的领导层,势必要努力提高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滚动式培训法。该方法主要根据企业具体的运行管理状态,分批对企业中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养,以点带面。

第二,外出交流学习培训法。对于优秀的水电站企业员工,水电站要采取“多参观、多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最大程度地缩短企业与世界水电站的技术和管理上差距,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与管理经验,增强其服务于本企业的信心。

当然有条件的也建议可适当招聘专业技术强与运行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士到企业,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水电站要努力加强企业巡查监视的力度与设备的维护、养护工作

要努力加强水电厂巡查监视工作,只有不断地增强水电站的巡查监视力度,才能从本质上控制好水电站的运行管理;另外,水电站还要不断增强企业中设备的维护与养护工作才能保证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人员一定要进行妥善的管理与安排,要做到以下几点。

1)水电站需要不断地加强对设备缺陷与维护检修的质量管理。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人员一旦发现设备出现缺陷与损坏,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并上报,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设备的安全隐患;另外,还要不断地对水电厂进行安全巡视,对于设备的重大隐患和缺陷,要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记录,最大程度地保障水电厂设备健康稳定运行。同时检修维护检修人员要注重检修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和改进工艺水平,保证修必修好,不留隐患。

2)水电站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企业的技术监督工作。对于刚刚开始运营的水电站或是机组主变等重要设备大修后的水电站,要按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试验,以防投运设备出现不必要的漏洞隐患现象发生;另外,水电站还要不断增强自身企业的各种技术监督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设备处于健康状态下,尤其是对水电厂的仪表技术监督工作是不容忽视的。水电厂的仪表要经常性进行校验、调整、修理,尽可能地保证仪表与计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水电站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日常巡检维护管理制度。对设备的日常维护,要有专人进行巡查与记录。要成立由检修维护技术骨干包括班组长、技术专责等组成的专家组对各自所管辖的设备分区分片每天进行一次巡查,并且定期对设备周围环境卫生进行统一检查清理;另外,运行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维护检查,加注润滑油、黄油。并做好设备运行中各种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

4)水电站在运行管理中要严密监视水工设施。对于水电站而言,只要管好水用好水,才能更好地发供电,因此,水电站一定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监管水工设施的制度和有力措施。对于水工设施的监管工作而言,水电站要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防止外部人员破坏水工设备;另外,监管人员还要负责监视水电站的地质、地形变化,并定期给启闭机室进行日常检查维护。

4、水电站要努力构建完善的生产事故现场处理机构

水电站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构建一个可以独立完善地解决生产事故现场处理机构,只有这样,水电站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一些紧急

事故与临时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降低水电站企业的风险,避免大的经济损失。需要水电站建立健全生产现场事故应急处理机构,制定了多种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如《水电站地震应急处理预案》、《水淹厂房事故处理预案》、《电厂黑启动预案》等,并定期组织预演,以应对各种紧急事故的发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努力发展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时,一定要本着一切从水电站的资源利用出发,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与发展手段,为我国的水电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到我国工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确保电站能够安全、高效、经济、可靠运行的情况下,拓展员工的工作能力,做到运维合一,以管理促发展,更好地发挥水电站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陆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审判业务庭管理的理念定位与运行模式陆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