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从生态语言学评析英语.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
郑文君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蒙自县
661100)
【摘要】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此分析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生态,明显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问题,本文主张应加强课堂互动,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 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外语课堂;英语听力教学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在语言学方面,一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观,即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正在逐渐形成。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如何提高听力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策略性研究,本文主要尝试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从生态外语教学观来评析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利用生态课堂的理论渊源,寻求生态课堂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并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些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观强调了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正如生存在环境中的有机体一样,在语境中互动的说话者,充当的是一个融入与影响话语群体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不单纯只是用来填充语法和词汇的,而且还是存在和在具体环境中运动的个体。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现象(左焕琪, 2007), 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2、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随着生态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生态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逐渐蔓延到了二语习得的学习领域其中也包括学习环境的领域,从而出现了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的概念。生态外语教学是吸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后产生的又一语言分支(吴鼎福,1999)。外语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李聪明, 1999)。因此,全面认识生态外语课堂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比较集中研究的问题有:
(1)外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黄忆春, 2003)。这里的环境具体指学校与课堂的环境,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得以实现,这是对学生外语学习影响最大的大环境。学校不同,学生得到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同的,有的学校营造的学习气氛好,学生学习的环境就比较有利一些,反之,则不利学习者的学习发展。课堂环境主要由老师来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左焕琪, 2007)。
(2)外语课堂各因素之间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课堂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以及师生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关系等(罗志定, 2005)。这些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关系只要和其他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助于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课堂外语教学观评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缺乏师生互动
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外语听力课是被动型的 1
课程。对老师来说,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是最终的目标,因为很多老师采用“听录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校对”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教师在语音实验室扮演“听力磁带播放者”和“练习答案发布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2、课堂生态中缺乏生生互动
听力课的教学环境和其它课型不同。听力课主要是在听力教室完成的,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耳机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坐在操作台后,学生之间也是独立隔开的。这种特殊的课堂布局导致了课堂生态系统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一些学生利用听力教室的特殊性,低着头做别的事情,这种沟通的缺失,影响了学生之间观点的交流,减少了课堂上及时使用语言的机会,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3、课堂生态中缺乏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听力材料不够真实,练习形式千篇一律,导致了课堂生态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听力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是由书面形式直接转换而成的,这种教学内容某种程度上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脱离的,还有传统的听力练习一般只包括了选择、填空和问答等题型,周而复始,学生已经厌倦了这些听力练习模式,教学内容与生态主体之间缺乏有机的生态联系。
三、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选材
为了增加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在选材上除了教材要求完成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些内容。补充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要和学生相关的,并且难易程度要适中。为了了解相关性和难易度,教师可以首先做个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能力,语言学习的实际用途等。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选择时机播放影片。
2、课堂活动
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促进课堂生态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假如老师每天都在开展同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检查环节中,可以利用同伴评论的方法,互相评价活动效果,增加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但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兼顾提高听力理解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教学语言
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用轻松的聊天开始教学活动,在练习中也可以穿插和学生相关的话题,比如听力材料中讲述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可以即时和学生探讨自己学习外语的感受。
4、增强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互动
外语教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语音教室,把多媒体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听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投影仪、DVD 播放机等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
本文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分析了英语听力课堂中,师生与学习环境互动、课堂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英语听力课堂生态中课堂主体缺乏师生和生生互动、师生及课堂内容间缺乏互动是当前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之,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协调好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1.[2]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 04. [4]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5]左焕其.英语课堂教育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
郑文君(1980-),女汉族,云南省蒙自人,云南省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
第二篇: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蓝雪霏
摘要:文化生态学虽说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以其《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所奠定,但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今天,尽管社会进步为高校民族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是,音乐课堂教授“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如何打开“生态”视野,利用环境资源,在学理上、行为模式上尽量贴近自然,和“民间音乐”真正互动,和当今社会互动,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间音乐课堂,或能对区域音乐文化教学加以推进。为此,笔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初步的思考,不成熟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它“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①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而其实,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②、“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身后,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③;道家的“„„屈折礼乐,呴喻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钜,附离不以膠漆,约束不以纆索”④、“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
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还是佛教的“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天人闻者,俱发道意”⑥,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劣,关乎人类生存的“生态”理念日渐普及,人们不能不对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详加反思(如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东道主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便是诠释了“关注环保节能,倡导乐活人生的全新生态居住理念)。民族民间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广袤深沉的自然、人文背景并有鲜活的当代遗存的特殊的艺术文化课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此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当今传统文化生态日益恶化,音乐课堂教授“民族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于是,笔者认为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如若能更主动切入“生态”这一理念,或能克服某些刻板、矫饰、虚浮、人为,尽可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使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好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流动的艺术,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更是一门“生态”的艺术。民间音乐课应该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特别的行为模式来完成。笔者以为或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切入:
一、“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方寸之地”(教室、讲台、教材、电脑)要演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遗存,必须要打开“生态”视野,由“课堂”这个“点”游离而广览。
(一)教材文本
1、课本
民族音乐概论的大部分教材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奠定的体裁分类法。体裁分类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人工的分类,它应该与先前就音乐与表演形式、作品结构篇幅等外部系统特征,尤其注重民族民间作曲技术的提取有关,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实际上是难以将差异性极大的音乐分别揽括在一种体裁内加以说明的,况且这“约定成俗”的五大类也无法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穷尽,后来出现的所谓“综合乐种”便是一种无奈的补救。而区域性或民族性分类应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分类,它以客观的不同空间为主要依据,对分布其上的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分别集中予以展现,而不至于将其“五马分尸”。虽然,中国音乐区划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拓进,将会提供中国音乐区划界定予更多全面、翔实、准确的学术参照。民族音乐教师从不同音乐体裁着手转而深入多样化文化类型的区域音乐,关注人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和音乐现象,致力于研究存在于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特质与模式,并追踪、阐释其缘起,让民族音乐课更加贴近客观和自然,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音像
民族音乐的文本教材需要大批的音像资料予以配合才能施之于教学,但我们手头的音像资料经常是没有图像的录音带或CD,当然还有更多的诸如以下各种现代版的音像:
歌舞团演员表演的“民歌”、“民乐”;
歌星演唱、现代乐队伴奏的异化了的“民间音乐”; 旅游点的“原生态”商业音乐;
电视台排演出来的“民俗风情”歌舞;
如何尽可能补充缺了“在场”的录音资料,摒弃各种人为、造作的的音像,还民间音乐一个原始、质朴的本真,必然要纳入民族音乐教师的视野。
3、曲谱
以谱状声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事,现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在音谱一致方面尚有不完善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国际音标。就汉族而言,南方的语言五花八门,一个省就几种方言互不通话,更别提少数民族,如果都采用汉语演唱,个中滋味全唱没了。
如何让曲谱尽可能忠实展现原生态,教师要下一番功夫。
(二)课堂行为
音乐不能离开声音、表情,所谓“声、色”。要让没有民间音乐氛围的学生听得下去民间音乐,教师非得使出浑身解数。
1、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传承的自然方式,今天“现代化”了的课堂尽管有很多理论要总结,可还真离不开从教师心灵感悟及由于感悟而口口教传之“感于物而动”。
2、身份交互
一张讲台将教师和学生“楚汉”相割,教师与学生身份有别。可在“民族音乐”面前,教师不过把自己年长的心得体会感悟以理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某些方面则可以求教于学生,如各地民歌、说唱、戏曲中的方言字、音诵读及各地的民情风俗,来自各地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师生的“身份”此时可以进行交互调换——在“人本”这个“生态”观中,身份的固守可以从课堂发生游离。
3、动静交合
随着社会的高度进化,人的分工愈发精细,单单音乐就有很多子学科。当我们静静地坐着品赏教材和音像中的民族音乐魅力时,能否也歌、舞、乐一体,走出讲台和课桌椅的局限,随乐起舞,歌舞“升平”,把教室当“现场”,权当到“生态”环境中去潇洒一回?
二、“生态”现场
民族音乐最好的教授方式显然是“在场”。我们不能走遍56个民族的区域音乐现场,却能利用各种资源把课堂搬到“生态”现场。
(一)领导出资
各地音乐学院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办一些“双赢”的实事让民族音乐课堂“活”起来,比如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乐手来大会展演或进入课堂教学;或者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及有关部门合作,每年在暑假期间举办或参加半旅游性质的学术考察活动或音乐夏令营等等。
(二)“教师”进修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而在全球普及。经过“西化”辗转,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却因现世功利而被忽视的理念也开始重新进入中国。事实上,不管是“信息爆炸时代”,还是多种多样的区域音乐研究成果,教师的知识若不时时补充、更新,就会被时代远远抛弃。面对着无比广阔无比丰富的区域音乐,要成为真正胜任此课的教师就需要要不断让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地把进修的课堂移向产生音乐的不同“生态”区域。
1、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院、校领导的经费支持。
2、以自己的道德、知识修养与各地民族、文化部门建立联系。
3、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深入当地拜访、学习。
4、以自己的学术优势为“老师”们做事。
(三)学生实践
一次田野课就是一次动态学习的流程。课堂上学再多的理论往往比不上一次田野课的理解深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最好课堂应该是在田野。
走向田野之前,教师可以将如何了解、利用环境资源,比如关于组织这次活动的来龙去脉、教师与协助单位的联络,即将前往观摩、调查的目标及观摩考察的主要部分先期介绍给学生;进入现场之后,还可以将应对具体情况调整原定计划等组织手段的操作置于学生的视线之中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现场中,应该遵守哪些禁忌、应该如何与观摩、调查对象相处、融入其中;应该如何看待“生态”中的民间音乐,应该怎样了解人的生物性基础、人的音乐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生态”传统
民间音乐毕竟是过去时,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再有。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对遗产、特别是利用现存的遗俗对其中尚且存活的遗产的学习,我们还要正视社会巨变导致的音乐遗产的变异问题和如何继承发展传统音乐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游离了传统社会。所以,我们的区域民间音乐课还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下摆进去,这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的生态。
只有把我们的课堂与没有了“生态”的今天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实连接起来,进入整个社会时代生态系统流程进行良性运转,才有我们的前景。生态系统是该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
生态形态是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所建构出来的“食物网”,食物网的连接与循环影响该生态形态中每一生命的存活问题。生态系统„„而是在问:假使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同等地分析文化核心与相关环境,那么两者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此组合关系又是靠什么生命机制来规范该形态的功能?它有何种程度、何种类型的平衡?其发展与衰落的特征与路线是什么?同类问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比较时又如何?
应从研究平衡过程转向研究恢复过程
① Netting, Robert MaC.: Cultural Ec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edited by David Levinson & Melvin Ember,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6, P.267.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P.135,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公孙尼子《乐记·乐论篇》四,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③ 公孙尼子《乐记·乐礼篇》三,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5,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④ 庄周《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8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⑤ 庄周《庄子·至乐第十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9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⑥ 王昆吾 何剑平编著《韩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P.65,巴蜀书社2001年版。
第三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语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语
根据美国广告学家E.S.Lewis著名的AIDMA原则,优秀的广告语应当能够引起受众注意(Auention),对宣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Interest),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Desire),形成牢固的记忆(Memory),采取果然的行动(Action)。因此,广告语突出的特征是言简意赅、方便记忆、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广告语言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研究社会语言的学科总称。多种语言的每个使用者也就是语言集团的一分子。每个人的个人语言或社会方言及行业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环境。
一 广告语言的起源:历史悠久,时代感强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有商品便有广告,自有广告便有了广告语言。最早的广告是叫卖,即口头广告。古希腊城里,人们通过叫卖出售奴隶,牲畜。商店的字号,招牌也是早期的广告。唐。社牧诗:“水村山廊酒旗风”,这“酒”字旗便是广告。“狗不理”{天津包子}都是绝妙的广告。印刷术的发明使广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广告作为商品信息得以广泛,迅速地传播。20世纪无线电广播在欧美普及,广播广告盛极一时。二次大战后,电视迅速发展,广告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广告语言是社会语言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语言衍变、同化、异化等内在规律。社会环境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 广告语中的性别差异
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文明文化、消费行为特征、社会角色扮演、以及用语特色等等方面的因素,在社会活动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成员都有其显著的性别特征。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过程中,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男人希望购买的商品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男子气概;其次,男性,尤其是某些人的经济实力较强时,往往更加突出消费档次,向他人展示经济实力;再者,男性的质量观相当严重,要求商品质量较好。相比较男性,女性的消费过程比较感性,在较大的范围内受到心态的影响。当女性看到一种商品时也许无意购买,而是在情境力量的巨大影响下,将很乐意购买。此外,女士使用的形容词和加强成分的频率比男士高得多。她们偏好典雅华丽,色彩艳丽,夸张的语体。因此,在做女性用品的广告时,往往形容词堆砌。例如下面一则液体香皂广告:
Johnson’s baby lotion gives a new beauty to your skin and leaves it with a healthy beautiful soft youthful glow.在这则广告中,出现了五个形容词。这容易强烈的唤起女士的好感和美感,留下印象,促进联想。女士往往容易被它们所鼓舞,引起购买广告商品的冲动。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商品,广告语也将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如果商品是以中年和老年消费者为主,若在广告中的出法“潮”等时髦语,不仅令消费目标群体产生困惑,甚至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而针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广告则可以选用一些新词、新兴表达方式,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例如,生产数码产品的索尼是以追求前卫时尚的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企业形象的广告语是 H,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在这句话中运用了语言的变体:将”hi”简写成“h”;利用发音相同的特点,将英文中“high替换成与“hi”。这样的表达方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足以吸引到目标年轻人群体的注意。fi,fun,fashion 这三个字发声基本相同,使广告听起来很有趣,这刺激了年轻人的感官兴趣。在词组组合方面,体现了年轻时尚的生活方式,达到了目标群体心理追求,从而引起了年轻人购买欲望,同时,广告语言本身很简单,非常容易记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句广告语从视觉、听觉和心理上都牢牢抓住消费者,堪称 AIDMA原则应用的经典之作。
三 广告语言社会面广,语言丰富
(一)广告宣传对象的使用领域
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领域的消费人群,使用的语言和风格也大不相同。例如,面向大众的广告一般比较直自。所有人都能看懂,突出产品的优点和特性。在某药品广告中,提到此药镇痛效果相当于两片普通强度的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而对胃部的副作用却比阿司匹林要小,并且提到经很多医生推荐,也就是临床效果很好,让患者无法抗拒。而专业性的高端产品广告则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看得懂,因为这些广告中往往会加入许多术语以达到显示自己科技含量的效果。例如,某医疗仪器广告中说到产品采用“独创的免疫磁性技术”对微量细胞进行分析,让用户对这项专利产生兴趣,另外“上皮循环癌细胞”(crc)和“内皮循环细胞”(CEC)用了缩略语形式,显得更加专业。
(二)广告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就在于人们可以“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变化”,“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商品从其产生那天起便与社会各阶层结下不解之缘。而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供销的媒介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广告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必然要反映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必然要社会各个层次人们的要求,观念,心理,而且与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文化素养,运用语言的习惯有关,广告语言浸润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广告语言迎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如中国的的广告语言往往吸收或直接运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四字格,对联,诗歌,曲艺等传统形式,赋予新的内容,使广告语言生动活泼,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二是内容上反映了文化的新发展。
四 广告语言刻意创新,独具风格
商品竞争反映在广告上是日渐激烈而且是休无止尽的“广告战”。要取胜就得“新”,就要“奇”。不新不奇,平平常常,无人理会,就是白花钱,就等于失败。所以广告上追求新奇,广告语言,特别是广告标语用语刻意求精,真是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为达此目的,制作者搜索枯肠,苦思冥想,或悬赏征集,或求诸名家。其结果,使广告语不断丰富,提高,完善,发展为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在广告的神奇效应中,广告语言的作用是首要的。
许多优秀的广告都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有的厂商不惜重金征集广告词,有的广告借重名家手笔,美国独立前第一家报纸《波斯顿新闻通讯》1704年创刊时,登出的广告是由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制作的,格外引人注目。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叶圣陶都曾亲手写过不少广告,文字之精美,令人叹服。如叶老曾为《冰心散文集》写过这则广告:“《冰心散文集》收散文四十五篇,题材虽是散文,骨子里全是诗,展读一过,是无上的享受。”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就曾是一个热心的广告作者。他说:“我的业余爱好”就是写“鼓动诗—广告”。他一生为许多商品写过广告。对广告语言的语言结构,修辞,语义,语用,语言风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社会语言学应该采取一种创新和兼容并举的指导思想,从整合研究角度出发,考察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发掘整理不同理论观点的内涵,力求在跨学科研究层面上形成有益的互补讨论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旨在观察研究言语行为的表现,“揭示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因素的互动关系,建立一种能够充分解释描述语言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广告语言正是每一个地区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缩影,明了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地理文化的差异,成功的企业和商家在保证质量信誉的前提下,应注重广告的社会力量。
第四篇:论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剧本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剧本摘要:言语交际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而情景语境是言语交际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可忽视。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而台词(part/dialog/lie)是戏剧表演中角色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景语境角度分析剧本语言,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文字作品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剧本;语境;语境要素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语言的社会性表现为语言所使用的语境,人际交往的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发生的。Kramsch认为: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n context is to start not with language, but with context。”(ClaireKramsch1993: 34)。可见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话语有重要作用。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是戏剧演出的文学依据。在文学领域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艺术领域里,它又接近文学;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可分为: 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小说剧本,相声小品剧本等。台词按照应用范围,分为对白,独白,旁白。本文主要从情景语境角度分析话剧剧本语言,验证语境在理解情景化语言中的作用。
2.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
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Halliday在Malinowski与Firth研究基础上发展了语境理论,提出情景语境三
个变项: 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说话方式(mode),即语场,语旨,语式。话语范围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话语基调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
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话语方式指语言交际所用的媒介或方式。它们分别与语言三
大功能相对应,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3.剧本语言中的语境分析
语境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场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
类型和方式,所以语境对话语的语义和形式的组合及语体风格等,都有较大的影
响和制约作用。例如在The Merchant of Venice里:
Venice.A court of justice.Duke: Salaries, call Shylock into the court.Salerio: Yes, sir.He is ready at the door.He comes, my lord.从这个对白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再放艇上的一段话,所以语场是法庭,语式是
口语,语旨是传唤当事人。
再如《雷雨》选段:
四贵: 你还别忘了告诉你妈,你在这儿周公馆吃的好,喝的好,就是白天
侍候太太少爷,晚上还是听她的话,回家睡觉。
鲁四凤:那倒不用告诉,妈自然会问你。
四贵: 得意)还有啦,钱,(贪婪地笑着)你手下也有许多钱啦!
鲁四凤 :钱!?
四贵 这两年的工钱,赏钱,还有(慢慢地)那零零碎碎的,他们„„
鲁四凤 :(赶紧接下去,不愿听他要说的话)那您不是一块两块都要走了么?
喝了!赌了!
四贵(笑,掩饰自己)你看,你看,你又那样。急,急,急什么?我不跟你要钱。喂,我说,我说的是--(低声)他--不是也不断地塞给你钱花
么?
鲁四凤:(惊讶地)他?谁呀?
四贵:(索性说出来)大少爷。
鲁四凤:(红脸,声略高,走到鲁贵面前)谁说大少爷给我钱?爸爸,您别
又穷疯了,胡说乱道的。
四贵(鄙笑着)好,好,好,没有,没有。反正这两年你不是存点钱么?(鄙吝地)我不是跟你要钱,你放心。我说啊,你等你妈来,把这些钱也给
她瞧瞧,叫她也开开眼。
鲁四凤:哼,妈不像您,见钱就忘了命。(回到中间茶桌滤药)。
语场:周公馆
语旨:一对父女的谈话,父亲想让女儿向妻子炫耀现在的生活
语式:对话言语
因此,分析研究任何语言现象都必须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若离开语
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作静态的分析,往往很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真正的结构价值和意义。
4.结语 本文的讨论表明语言使用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图和功能。在对
剧本语言的理解上我们一定要考虑语境的重要性语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言
知识如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和上下文等也有语言外知识如情境知识和背景知识等。
正好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文字作品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 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89:
24—26.
[3]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 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第五篇: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英语故事教学-心理语言学论文.[最终版]
[摘要]笔者就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对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有效的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模式——“建立全篇连贯,侧重隐性学习,注重故事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故事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中小学 故事教学 英语
一、研究的背景
目前国内关于故事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故事教学的理论依据探究
阎冬雪认为,故事教学符合有效输入语言的原则。语言必须具有可理解性,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故事需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中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各不相同,因此故事教学没有把中小学生禁锢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故事教学的理论探究,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可以从中小学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故事教学在词汇、句法及篇章教学方面应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故事教学模式。
2.关于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模式的研究
纪玉华首创了一种以母语“夹”外语的方式,通过故事教授外语的方法——“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它能为学生从已知的母语过渡到未知的英语起桥梁作用。陈立、傅小平分别探究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构建“背景铺路,听力开道,提问深化,线索回顾”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讲故事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听和读的熟练度,又能培养他们说和写的流利度,还能进行推断、猜测词义的训练。同时,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的教学规律实施故事教学,有利于发挥故事教学的优势。
3.关于故事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方面的研究
赵建群、王丽春将故事教学运用于英语语法教学,强调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地结合,学习者在自然的故事情景中接触、理解、归纳和运用有意义的语言(语法)规则,从而习得语法结构和功能。毛秀波、张伟、麦丽哈巴、李碧等将研究的视角投入故事教学与英语听力、会话、阅读及综合能力提高的相关性研究上,开辟培养英语听、读、说、写能力的新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故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前人的研究忽视学生的个体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差异对故事教学的影响,故事教学的研究大部分处于实践层面的探讨,对理论的挖掘有待深化。本人将吸收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故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1.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探讨心理语言学和中小学生英语故事教学两个概念,并分析心理语言学对中小学生英语故事教学的启示。
故事教学是通过故事教授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成为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故事教学的目标为让学生通过故事教学法大量增加词汇量,大面积提高学习水平,并通过讲故事、理解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渗透情感,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达到教学目标,故事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而设计,内容应既包含适合于学生现有程度的语言知识点,又蕴涵文化知识,还能具有渗透情感教育的功能。传统故事、寓言、神话、童话、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故事,都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改编为故事教学的内容。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如何获得、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它从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活动特点。心理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后以米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掌握的不是语言的个别成分,如音素、词和句子,而是一套规则系统。因此,言语活动不是对刺激的反应,而是由规则产生和控制的行为,它具有创造性。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一些研究成果运用到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心理词汇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试图发现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词汇和二语词汇是如何储存的。董燕萍得出了如下结论:概念表征在大脑中是共享的。李志雪介绍了句子理解中的几个主要心理语言学模型及其理论基础。在篇章的理解上杨炳钧则综述了语篇理解的主要理论(命题理论、图式理论、容量理论),他提出应当结合作者与读者自身及相互间的心理语言活动,并加强对语篇自身特征的研究,以便多种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语篇理解理论。